林乐知∶宣教士、中西文化沟通者
2018-06-12
林乐知∶宣教士、中西文化沟通者 作者:佚名 | 来源:网络转摘 | 时间:2009-04-13林乐知∶宣教士、中西文化沟通者
林乐知
万国公报
东吴大学
黄濠光
当戴德生和中国内地会走入各省乡镇,深入基层传福音时,林乐知和李提摩太先後来到中国,从事传道与文化工作,针对知识分子和士大夫,影响政府高层。这里先认识一下林乐知。
初到中国∶夹在两个战争之中
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是美国卫理宗的宣教士,於1836年诞生在乔治亚州。十八岁时悔改,并立时领受服侍主的呼召。1858年结婚後,夫妇二人准备远赴中国宣教。翌年十二月,他们从纽约出发,於1860年七月十三日抵达上海,目的地是杭州。当时正值中国外患内乱交相煎逼,外患是指第二次英法联军之役,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客死热河,国人心理上仇外排外。同时南方各省发生太平天国的战争,清廷禁止外人进入南方地区。忠王李秀成由天京出发,进攻江、浙两省,三月入杭州,六月陷无锡和苏州,七月围上海。林乐知由上海通过太平军占领区来到杭州,满目疮痍,觉得无法进行传教工作,只有退回上海。
在太平洋的彼岸,美国发生南北战争,打了四年,导致经济萧条。林乐知的家乡乔治亚州是战败的南方州之一,差会经济拮?,对海外宣教士的财务支援,无以为继。林乐知在接济中断之时,唯有自力更生,效法保罗的榜样,自给自养。那几年林乐知从事米、煤贩卖,采办棉花,替外国领事做翻译工作,也受中国政府之聘,作翻译西书和教习英文的工作。他日间谋生,夜间仍致力宣教工作。
因事制宜∶传道兼教导
因著战争影响,林乐知因地制宜改变了宣教方法,透过翻译与教习去启迪民智,帮助中国人的心灵归向真神。1862年,清廷在北京设立同文馆,聘美国宣教士丁韪良(William Martin)为总教习。而南方於一年後,李鸿章决定在上海设立了广方言馆,聘林乐知为教习,从此开始了他在中国的教育生涯。他透过教育工作,接触了中国的知识分子,播种了基督教信仰的种子。後来他又受聘於江南制造局,从事译书工作,所译的书不下二十馀种,影响了中国知识界。
办报兴学∶沟通中西文化
林乐知为了宣教,便发行报纸,除宣传基督教教义外,也刊登时事。他在1868年创办《教会新闻》(Church News),发行了三百期後,於1874年改名为《万国公报》,内容除教会消息外,也有新闻、政事、格致、人文和杂事。该报销路渐增,读者远至日本天皇和内阁部员。1889年,《万国公报》改由广学会出版,一直至1907年才停刊。
林乐知於1881年辞去广方言馆的工作,在上海创办华英学塾,四年後增设大学课程,改名为中西书院。林乐知担任校长,直至1895年因健康理由卸任为止。该校到民国元年与苏州的东吴书院合并,成为东吴大学。
逝世百年∶促进中国现代化
1907年五月三十日,林乐知病逝上海,享年71岁,在华工作将近45年。据学者查时杰研究,林乐知的贡献不只在教会方面,也在中国现代化方面。他深信宣教要成功,要在中国造成亲西方的氛围,而他从事英文教习、翻译西书、发行《万国公报》、开办西式学堂、参加广学会等,都是最好的方法,虽然并非直接宣教,但仍可产生果效。四十多年来,他就致力造成这种对基督教信仰能产生可亲的环境而努力不懈。 3
林乐知
万国公报
东吴大学
黄濠光
当戴德生和中国内地会走入各省乡镇,深入基层传福音时,林乐知和李提摩太先後来到中国,从事传道与文化工作,针对知识分子和士大夫,影响政府高层。这里先认识一下林乐知。
初到中国∶夹在两个战争之中
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是美国卫理宗的宣教士,於1836年诞生在乔治亚州。十八岁时悔改,并立时领受服侍主的呼召。1858年结婚後,夫妇二人准备远赴中国宣教。翌年十二月,他们从纽约出发,於1860年七月十三日抵达上海,目的地是杭州。当时正值中国外患内乱交相煎逼,外患是指第二次英法联军之役,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客死热河,国人心理上仇外排外。同时南方各省发生太平天国的战争,清廷禁止外人进入南方地区。忠王李秀成由天京出发,进攻江、浙两省,三月入杭州,六月陷无锡和苏州,七月围上海。林乐知由上海通过太平军占领区来到杭州,满目疮痍,觉得无法进行传教工作,只有退回上海。
在太平洋的彼岸,美国发生南北战争,打了四年,导致经济萧条。林乐知的家乡乔治亚州是战败的南方州之一,差会经济拮?,对海外宣教士的财务支援,无以为继。林乐知在接济中断之时,唯有自力更生,效法保罗的榜样,自给自养。那几年林乐知从事米、煤贩卖,采办棉花,替外国领事做翻译工作,也受中国政府之聘,作翻译西书和教习英文的工作。他日间谋生,夜间仍致力宣教工作。
因事制宜∶传道兼教导
因著战争影响,林乐知因地制宜改变了宣教方法,透过翻译与教习去启迪民智,帮助中国人的心灵归向真神。1862年,清廷在北京设立同文馆,聘美国宣教士丁韪良(William Martin)为总教习。而南方於一年後,李鸿章决定在上海设立了广方言馆,聘林乐知为教习,从此开始了他在中国的教育生涯。他透过教育工作,接触了中国的知识分子,播种了基督教信仰的种子。後来他又受聘於江南制造局,从事译书工作,所译的书不下二十馀种,影响了中国知识界。
办报兴学∶沟通中西文化
林乐知为了宣教,便发行报纸,除宣传基督教教义外,也刊登时事。他在1868年创办《教会新闻》(Church News),发行了三百期後,於1874年改名为《万国公报》,内容除教会消息外,也有新闻、政事、格致、人文和杂事。该报销路渐增,读者远至日本天皇和内阁部员。1889年,《万国公报》改由广学会出版,一直至1907年才停刊。
林乐知於1881年辞去广方言馆的工作,在上海创办华英学塾,四年後增设大学课程,改名为中西书院。林乐知担任校长,直至1895年因健康理由卸任为止。该校到民国元年与苏州的东吴书院合并,成为东吴大学。
逝世百年∶促进中国现代化
1907年五月三十日,林乐知病逝上海,享年71岁,在华工作将近45年。据学者查时杰研究,林乐知的贡献不只在教会方面,也在中国现代化方面。他深信宣教要成功,要在中国造成亲西方的氛围,而他从事英文教习、翻译西书、发行《万国公报》、开办西式学堂、参加广学会等,都是最好的方法,虽然并非直接宣教,但仍可产生果效。四十多年来,他就致力造成这种对基督教信仰能产生可亲的环境而努力不懈。 3
扫码关注公众号弦外飞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