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行聖禮的女傳道
2019-04-30
核心提示:施行聖禮的女傳道 作者:李約地方教會早年不准女性講道、施行洗禮、施領聖餐等等,姊妹在教會裡可以參與教導或關懷兒童、青少年、婦女。這是傳統,是根據聖經的教導所立下的傳統,絕非歧視女性的意識形態作祟,這一點我們都非常明瞭,並十分樂意遵守。然而迫於時代潮流的衝擊,如今狀況有些不一樣,變動的情況十分緩和,有...
施行聖禮的女傳道
作者:李約
地方教會早年不准女性講道、施行洗禮、施領聖餐等等,姊妹在教會裡可以參與教導或關懷兒童、青少年、婦女。這是傳統,是根據聖經的教導所立下的傳統,絕非歧視女性的意識形態作祟,這一點我們都非常明瞭,並十分樂意遵守。然而迫於時代潮流的衝擊,如今狀況有些不一樣,變動的情況十分緩和,有如寒冬乍晴,冰消雪化於無形,並不是那麼激烈和明顯。地方教會不作興按立牧師,治理教會的是長老,每個教會有一位當家長老,形同主任牧師,也就是提摩太前書三章所說的監督一職。大教會有一位或一位以上的長老配搭共同牧養教會,小的教會則由傳道、執事負責;比如魚池禮拜堂,就是在這種沒有長老的狀態下,由傳道負責治理、牧養,而且還是女傳道。
前幾年發生過這麼一件事,遠在國外的一個地方教會禮拜堂,醞釀要按立一位女長老,那位姊妹多年在事奉上受到相當的肯定,無論關懷、探訪、行政治理或者是話語的供應,她所呈現的果效絕對不在弟兄之下......教會按立長老照例需公告一段時日,各界無人提出異議方能進行。消息傳過來,引起一場不小的風波,這個行動大大震撼著地方教會的傳統。本地若干德高望重的長輩以為此風不可長,甚至為此開會討論、發信勸導該教會取消這個提議。當地教會不接受這樣的提議,公告日滿,自行照原計畫按立那位女長老,本地教會長老傳道組織的團體感覺碰一鼻子灰。但我個人覺得,他們最可愛的一點就是,沒有人為此加以撻伐攻擊,反而謙遜地聚集開會,討論往後其他教會倘遇同樣狀況當如何因應。我和潔子有幸應邀參加了這樣一個具有時代性、歷史性意義的會議。
與會之時我們沒有發表什麼想法,只是恭敬聆聽各堂長老、傳道代表陳述己見。有的對於女性在教會高居領導地位感到憂慮不安,擔心以後會造成弟兄的挫折感,留下不好的影響;有的則反對這樣的看法,各自都有聖經的根據與屬靈上的見解,加上時代意識的抒發,個個談吐不凡,激盪碰撞出許多飽含智慧的火花,一時也難以盡述。最後的結論是:不鼓勵按立女長老。我和潔子坐在最後排,偶而互相交換一下眼神,散會後離開會場時,我悄悄問了潔子:「你會不會期待有一天被按立長老?」
我這樣問並非無的放矢,這些年來潔子在宣教拓荒、牧養治理方面的領導才能深受肯定,例如九二一震災發生時,她臨危不亂,冷靜以對,把各地潮湧而至的救災團體、廿多個北部各堂會的福音隊組織規劃起來,井然有序進行各樣的工作,短短數月之內完成十三個村莊的救難探訪關懷事工、籌畫四十幾場佈道會,還有之後帶領各樣事工的開展、平日在聖經教導及講道都盡心竭力(在這裡,女傳道上講台是不得已的權宜措施)......。她的大將之風至今為許多長輩同工稱許。那雖是個人的恩賜與人格特質所致,但最重要的一點是,她在神面前全然委身、忠心擺上,絕不輸其他教會的(男性)長老牧者。我是她極親近的同工,這一點看得比別人更清楚。
潔子淡然地回答我:「我並不希望自己被按立作長老,那是一個名份而已。在魚池這些年,神樂意使用我,就足以感覺萬分榮幸。」
潔子同時分析這裡鄉村的情況,男尊女卑的傳統意識形態普遍存在,教會若要按立長老最好找一位男性,比較符合地方上的民情。台灣的鄉村不同於歐美民風的開放,對於女性領導感覺不是那麼接受。總之,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無論何人......乃要求別人的益處。
我深深佩服,回應說:「與君一席談,勝讀十年書,您這一番見解真使我有茅塞頓開之感......。」
她打斷我的話:「好了好了,別這麼文謅謅的。」
※ ※ ※
當初建立教會時,我們遇到的第一個為難之處,就是施行聖禮的問題。前面敘過,基於傳統,我們是女傳道,原則上不可以施領聖餐、施行洗禮......。但是第一批慕道友信心成熟、上過初信受洗課程以後,立刻面臨洗禮的需要,不可能把他們都帶到台北去......,其中還有一位中風過坐輪椅的楊老伯,那真叫老天拔地。我們請示過北部差會和母會的長老們,他們個個都要務繁忙,不克蒞臨主持洗禮,最後差會的總幹事鄭長老指示了:「你們兩個替他們施洗就是,這沒有什麼不可以。」
說一句心裡的話,我們一致認為他是一位開通的領袖。
地方教會的傳統是浸水禮,對於重病在床、行動不便、年紀老邁的弟兄姊妹,才以點水的方式施洗。當時沒有可供洗禮的合適地點,真有一點發愁;還好,浸宣水頭山莊的莊主吳冠儒傳道慷慨提供場地和器具:一具長方形橘紅色塑膠桶,大小可容一個人躺下。我們選好了日子,那是一個風和日麗的主日,一行人連同預備受洗者,跋涉一小段路來到水頭的青翠草地上。莊主放好桶子,引來水管,注滿清水,我和潔子站在長方塑膠桶外,受洗者循序進入水裏,莊嚴地回答三個問題:「你相信主耶穌為你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你相信他死後埋葬、第三日復活......?你相信基督還要再來......?你既然如此相信,我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為你施洗!」
我們把受洗者按到水中,全身浸透再拉起來。礙於空間所限,施洗的兩人只能站在桶外,只有受洗的人在裡面。每一位從水裡起來時,全體就大聲唱著:「快樂日、快樂日,救主洗淨我眾罪孽......」受洗的人滿心喜樂,臉上散發著榮美的光輝。那天陽光真是燦爛,天空飄著幾縷白雲,水花晶瑩剔透濺灑在碧綠的草地上,防風林枝葉搖曳,微風穿過林稍,旁觀的幾位姊妹熱淚盈眶,我和潔子更是深受感動,為著歸入主名下受洗的人,也為著我們自己。何能如此?平凡、卑微如我們這兩個姊妹,竟然能夠為人施洗!這是何等的殊榮,上帝如此看得起我們,超過我的想像。
浸禮完成後,大夥兒聚餐,莊主提供了兩桌豐盛的愛筵。那一天我體會到舊約時代的住棚節,就是這樣充滿歡樂;我們沒有飲酒,但一直感覺暈陶陶、輕飄飄的,說不出來的陶醉之感。不過,我心裏始終有一個無法消除的疑問:那個形狀很像棺材的橘紅色桶子到底是作什麼用的?
過了些日子以後,我們向莊主提出這個疑問,他先是顧左右而言他,後來還是回到主題:「那個啊,你們知道的,山莊辦活動有時候會有剩菜剩飯......那個用來,嗯,存放餿水。」
我倒抽一口氣,他看著我們兩人的表情,很快地加以補充:「不過我提供你們的那一個是新的,從來都沒有用過......你們放心。」
想到主耶穌降生在馬槽裡,而我們第一次施洗的地方,是在用來存放餿水的棺材形塑膠桶裡,從屬靈上的意義來說,實在有一種與主貼近的榮幸之感。這樣一想,豁然開朗,無限感恩。
※ ※ ※
後來教會買了會堂,重新改建,在講台下面挖掘一個大約一個人高、可容納三個人的深池,上頭鋪蓋著木質地板,舉行洗禮時把木板掀開,接水進來,大約經過兩三時辰,才能夠注滿三分之二。我們穿著白色詩袍進入池裏,施行浸水禮。通常是潔子主領,我或者錫助傳道輔佐。每一次舉行洗禮,會眾想要看得更清楚,全都擠在水池旁邊,往下看我們怎樣施洗。小朋友們興趣更是濃厚,他們從大人身邊擠進去,趴在池邊目不轉睛看著我們的一舉一動......
有一年十二月初舉行過洗禮,很快到了聖誕節;我帶著一群小朋友到頭社村參加聖誕晚會。開車時,無意中聽到後頭一個八歲的小男孩口沫橫飛地,正在向他六歲的妹妹敘述那天的洗禮,他全程參與,親眼目睹了一切過程:「他們有兩個人就用一塊毛巾把那個人的鼻子和嘴巴摀起來,然後就一起把他按到水裡去了。」
我渾身有點不大自在,因為聽起來不太像洗禮,比較像是謀殺案。我趕緊補充:「其實沒有很久啦,我們馬上就把那個人從水裡拉起來了。洗禮的意義就是......」
我不厭其煩地把洗禮的真義、與主同死同復活等等這些真理,向孩子們再次述說一遍。下車之後還是不大放心,切切叮嚀:※ ※ ※
潔子和我當初一起進入鄉村拓荒,很快的就發現兩人的恩賜各有不同,並不需要經過討論或爭執,她很自然地擔任起領導者,我是配搭者。如果她扮演的角色像摩西,我就像亞倫。潔子一向沉默寡言,理性而冷靜,善於策劃也善於執行;我喜歡跟人溝通,也善於用語言表達。在性格上,她比較像保羅,我大概比較接近於巴拿巴,因為她重視工作的進度與果效,在戰場上衝鋒直往,沒有時間理會一些囉裏囉唆、婆婆媽媽的瑣碎事務。我比較體貼人心的感受,肯花時間傾聽對方最微不足道的心事、顧念人當下突發的或深藏的情緒。我們在一起配搭事奉許多年,因為個性不同,至今仍然經常發生沒有默契的情況,後來我們都同意一點:沒有默契就是我們最好的默契。這十多年來,兩人配搭的還算不錯,可以彼此欣賞優點,容忍缺點,更可以坦誠地向對方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馬可福音記載著,主耶穌當初叫了十二個門徒來,差遣他們兩個兩個的出去,一定有祂的道理:彼此同心、互相配搭,一個軟弱了,另一個可以扶起他;一個驕傲忘形或陷溺於某種個性的盲點,另一個可以提醒、警戒,把對方拉回主的面前。這是一種很特別的恩典,不是出於人,而是神美好的旨意。因著一起服事的緣故,我們成為在拓荒之地施行聖禮的女傳道。
施行聖禮的女傳道
作者:李約
地方教會早年不准女性講道、施行洗禮、施領聖餐等等,姊妹在教會裡可以參與教導或關懷兒童、青少年、婦女。這是傳統,是根據聖經的教導所立下的傳統,絕非歧視女性的意識形態作祟,這一點我們都非常明瞭,並十分樂意遵守。然而迫於時代潮流的衝擊,如今狀況有些不一樣,變動的情況十分緩和,有如寒冬乍晴,冰消雪化於無形,並不是那麼激烈和明顯。地方教會不作興按立牧師,治理教會的是長老,每個教會有一位當家長老,形同主任牧師,也就是提摩太前書三章所說的監督一職。大教會有一位或一位以上的長老配搭共同牧養教會,小的教會則由傳道、執事負責;比如魚池禮拜堂,就是在這種沒有長老的狀態下,由傳道負責治理、牧養,而且還是女傳道。
前幾年發生過這麼一件事,遠在國外的一個地方教會禮拜堂,醞釀要按立一位女長老,那位姊妹多年在事奉上受到相當的肯定,無論關懷、探訪、行政治理或者是話語的供應,她所呈現的果效絕對不在弟兄之下......教會按立長老照例需公告一段時日,各界無人提出異議方能進行。消息傳過來,引起一場不小的風波,這個行動大大震撼著地方教會的傳統。本地若干德高望重的長輩以為此風不可長,甚至為此開會討論、發信勸導該教會取消這個提議。當地教會不接受這樣的提議,公告日滿,自行照原計畫按立那位女長老,本地教會長老傳道組織的團體感覺碰一鼻子灰。但我個人覺得,他們最可愛的一點就是,沒有人為此加以撻伐攻擊,反而謙遜地聚集開會,討論往後其他教會倘遇同樣狀況當如何因應。我和潔子有幸應邀參加了這樣一個具有時代性、歷史性意義的會議。
與會之時我們沒有發表什麼想法,只是恭敬聆聽各堂長老、傳道代表陳述己見。有的對於女性在教會高居領導地位感到憂慮不安,擔心以後會造成弟兄的挫折感,留下不好的影響;有的則反對這樣的看法,各自都有聖經的根據與屬靈上的見解,加上時代意識的抒發,個個談吐不凡,激盪碰撞出許多飽含智慧的火花,一時也難以盡述。最後的結論是:不鼓勵按立女長老。我和潔子坐在最後排,偶而互相交換一下眼神,散會後離開會場時,我悄悄問了潔子:「你會不會期待有一天被按立長老?」
我這樣問並非無的放矢,這些年來潔子在宣教拓荒、牧養治理方面的領導才能深受肯定,例如九二一震災發生時,她臨危不亂,冷靜以對,把各地潮湧而至的救災團體、廿多個北部各堂會的福音隊組織規劃起來,井然有序進行各樣的工作,短短數月之內完成十三個村莊的救難探訪關懷事工、籌畫四十幾場佈道會,還有之後帶領各樣事工的開展、平日在聖經教導及講道都盡心竭力(在這裡,女傳道上講台是不得已的權宜措施)......。她的大將之風至今為許多長輩同工稱許。那雖是個人的恩賜與人格特質所致,但最重要的一點是,她在神面前全然委身、忠心擺上,絕不輸其他教會的(男性)長老牧者。我是她極親近的同工,這一點看得比別人更清楚。
潔子淡然地回答我:「我並不希望自己被按立作長老,那是一個名份而已。在魚池這些年,神樂意使用我,就足以感覺萬分榮幸。」
潔子同時分析這裡鄉村的情況,男尊女卑的傳統意識形態普遍存在,教會若要按立長老最好找一位男性,比較符合地方上的民情。台灣的鄉村不同於歐美民風的開放,對於女性領導感覺不是那麼接受。總之,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無論何人......乃要求別人的益處。
我深深佩服,回應說:「與君一席談,勝讀十年書,您這一番見解真使我有茅塞頓開之感......。」
她打斷我的話:「好了好了,別這麼文謅謅的。」
※ ※ ※
當初建立教會時,我們遇到的第一個為難之處,就是施行聖禮的問題。前面敘過,基於傳統,我們是女傳道,原則上不可以施領聖餐、施行洗禮......。但是第一批慕道友信心成熟、上過初信受洗課程以後,立刻面臨洗禮的需要,不可能把他們都帶到台北去......,其中還有一位中風過坐輪椅的楊老伯,那真叫老天拔地。我們請示過北部差會和母會的長老們,他們個個都要務繁忙,不克蒞臨主持洗禮,最後差會的總幹事鄭長老指示了:「你們兩個替他們施洗就是,這沒有什麼不可以。」
說一句心裡的話,我們一致認為他是一位開通的領袖。
地方教會的傳統是浸水禮,對於重病在床、行動不便、年紀老邁的弟兄姊妹,才以點水的方式施洗。當時沒有可供洗禮的合適地點,真有一點發愁;還好,浸宣水頭山莊的莊主吳冠儒傳道慷慨提供場地和器具:一具長方形橘紅色塑膠桶,大小可容一個人躺下。我們選好了日子,那是一個風和日麗的主日,一行人連同預備受洗者,跋涉一小段路來到水頭的青翠草地上。莊主放好桶子,引來水管,注滿清水,我和潔子站在長方塑膠桶外,受洗者循序進入水裏,莊嚴地回答三個問題:「你相信主耶穌為你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你相信他死後埋葬、第三日復活......?你相信基督還要再來......?你既然如此相信,我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為你施洗!」
我們把受洗者按到水中,全身浸透再拉起來。礙於空間所限,施洗的兩人只能站在桶外,只有受洗的人在裡面。每一位從水裡起來時,全體就大聲唱著:「快樂日、快樂日,救主洗淨我眾罪孽......」受洗的人滿心喜樂,臉上散發著榮美的光輝。那天陽光真是燦爛,天空飄著幾縷白雲,水花晶瑩剔透濺灑在碧綠的草地上,防風林枝葉搖曳,微風穿過林稍,旁觀的幾位姊妹熱淚盈眶,我和潔子更是深受感動,為著歸入主名下受洗的人,也為著我們自己。何能如此?平凡、卑微如我們這兩個姊妹,竟然能夠為人施洗!這是何等的殊榮,上帝如此看得起我們,超過我的想像。
浸禮完成後,大夥兒聚餐,莊主提供了兩桌豐盛的愛筵。那一天我體會到舊約時代的住棚節,就是這樣充滿歡樂;我們沒有飲酒,但一直感覺暈陶陶、輕飄飄的,說不出來的陶醉之感。不過,我心裏始終有一個無法消除的疑問:那個形狀很像棺材的橘紅色桶子到底是作什麼用的?
過了些日子以後,我們向莊主提出這個疑問,他先是顧左右而言他,後來還是回到主題:「那個啊,你們知道的,山莊辦活動有時候會有剩菜剩飯......那個用來,嗯,存放餿水。」
我倒抽一口氣,他看著我們兩人的表情,很快地加以補充:「不過我提供你們的那一個是新的,從來都沒有用過......你們放心。」
想到主耶穌降生在馬槽裡,而我們第一次施洗的地方,是在用來存放餿水的棺材形塑膠桶裡,從屬靈上的意義來說,實在有一種與主貼近的榮幸之感。這樣一想,豁然開朗,無限感恩。
※ ※ ※
後來教會買了會堂,重新改建,在講台下面挖掘一個大約一個人高、可容納三個人的深池,上頭鋪蓋著木質地板,舉行洗禮時把木板掀開,接水進來,大約經過兩三時辰,才能夠注滿三分之二。我們穿著白色詩袍進入池裏,施行浸水禮。通常是潔子主領,我或者錫助傳道輔佐。每一次舉行洗禮,會眾想要看得更清楚,全都擠在水池旁邊,往下看我們怎樣施洗。小朋友們興趣更是濃厚,他們從大人身邊擠進去,趴在池邊目不轉睛看著我們的一舉一動......
有一年十二月初舉行過洗禮,很快到了聖誕節;我帶著一群小朋友到頭社村參加聖誕晚會。開車時,無意中聽到後頭一個八歲的小男孩口沫橫飛地,正在向他六歲的妹妹敘述那天的洗禮,他全程參與,親眼目睹了一切過程:「他們有兩個人就用一塊毛巾把那個人的鼻子和嘴巴摀起來,然後就一起把他按到水裡去了。」
我渾身有點不大自在,因為聽起來不太像洗禮,比較像是謀殺案。我趕緊補充:「其實沒有很久啦,我們馬上就把那個人從水裡拉起來了。洗禮的意義就是......」
我不厭其煩地把洗禮的真義、與主同死同復活等等這些真理,向孩子們再次述說一遍。下車之後還是不大放心,切切叮嚀:※ ※ ※
潔子和我當初一起進入鄉村拓荒,很快的就發現兩人的恩賜各有不同,並不需要經過討論或爭執,她很自然地擔任起領導者,我是配搭者。如果她扮演的角色像摩西,我就像亞倫。潔子一向沉默寡言,理性而冷靜,善於策劃也善於執行;我喜歡跟人溝通,也善於用語言表達。在性格上,她比較像保羅,我大概比較接近於巴拿巴,因為她重視工作的進度與果效,在戰場上衝鋒直往,沒有時間理會一些囉裏囉唆、婆婆媽媽的瑣碎事務。我比較體貼人心的感受,肯花時間傾聽對方最微不足道的心事、顧念人當下突發的或深藏的情緒。我們在一起配搭事奉許多年,因為個性不同,至今仍然經常發生沒有默契的情況,後來我們都同意一點:沒有默契就是我們最好的默契。這十多年來,兩人配搭的還算不錯,可以彼此欣賞優點,容忍缺點,更可以坦誠地向對方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馬可福音記載著,主耶穌當初叫了十二個門徒來,差遣他們兩個兩個的出去,一定有祂的道理:彼此同心、互相配搭,一個軟弱了,另一個可以扶起他;一個驕傲忘形或陷溺於某種個性的盲點,另一個可以提醒、警戒,把對方拉回主的面前。這是一種很特別的恩典,不是出於人,而是神美好的旨意。因著一起服事的緣故,我們成為在拓荒之地施行聖禮的女傳道。
扫码关注公众号弦外飞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