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神的同在(八)1
2018-06-13
体验神的同在(八)1体验神的同在(八)1
体验神同在(八) 林怀阳 前言:参加唱诗班练唱回来,妻子思念着曾牧师车祸的伤情,便拨通了曾牧师的电话。曾牧师不失机会地邀请我讲道,妻子把电话递过来请我回复,我还是保持“从不推辞讲道邀请的个性”就答应了。至于,曾牧师想请我太太翻译,我无法应承,正如妻子无法应承曾牧师邀请我讲道一样,便直接把电话交给了太太。坐在电脑前,想把继续今天的灵修,写完箴言书第十七章的每一节经文的理解或说感悟。便接到一个新号码的来电,接听才知道是亲爱的郑兄打过来的。郑兄:我明天想讲马可福音第六章45-52那段经文,你看这样讲是否可以呢?接着就把自己对经文的体会分享。我也根据这段经文和最近发生的事件,分享了关于“愚顽”的理解。郑兄似乎兴奋不已,期间叫我稍候,接了两通电话。从他们的本地话里,我听出有一通是他的太太打的,据郑兄说明是太太叫他吃晚饭了——太太的吃饭招呼打过,我们情不自禁地继续交通了三十分钟。最后,他复述了自己感受,想就这段经文确定一个主题叫:“猜不透的耶稣”,而且不想分点,而是直接讲述经文。我:当然可以。题目也很新颖。需要注意的是“猜不透”不是主耶稣基督不想让人猜透,乃是人本来就不想也无法猜透。诚如罗1:19-21所指证的:“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神已经给他们显明。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因为他们虽然知道神,却不当作神荣耀他,也不感谢他。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罗1: 19-21】第二,你要与约翰福音第六章1-21节对照参考,逐节讲解清楚,让信徒可以明白《圣经》所要向我们显明的意义,激发信徒读《圣经》的热情。第三,讲道主要是把《圣经》的信息带出来。白纸黑字是死板的东西,神的话语是生命,充满着生命的气息,让生命得着供应和激励,产生生命的效应。领受的人因听见神的话语,生命便自然受到激发、警戒、督责、教诲,从而发出生命的互动情操——受圣灵感动,也能感动别人,以至于犹如细胞的新陈代谢,让生命(个人生命与同体生命——教会是身体性)的见证形成同体呼应,诚如诗人的生命震撼一样:“你(神)的瀑布发声,深渊就与深渊响应;你的波浪洪涛漫过我身——白昼耶和华必向我施慈爱,黑夜我要歌颂祷告赐我生命的神。”【诗42: 7-8】这就是“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这人便为有福。”【诗1:2】谢谢你的分享,刚好明天我也有讲道的机会,现在决定讲这段经文,让我们异地同感一位圣灵的带领,把神的儿女们带到神的面前,因真理的感化得以明智,摆脱愚顽的作弄,成为智慧之子,同享我们与神同在的圣善生活。最后,我在电话里给予郑兄和他的家深深的祝福,拟定主日的主题《体验神的同在》。神的同在不是理论,更不是演讲的故事,乃是现实生命的体验。耶稣基督道成肉身,又肉身成道,既是历史也是现实,诚如约伯的体验见证:“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末了必站立在地上。”【伯19:25】经文诵读:启应一遍,通读一遍。故事梗概:具有民族悠久历史的逾越节近了,民众的情绪自然高涨,那时,耶稣基督和门徒在加利利的旷野,有许多民众慕名而来,耶稣讲论了天国的真理的确振奋人心,以至于他们废寝忘食。主耶稣看见渴慕真理而饥餐露宿的民众,深知他们流离失所的困苦——信仰的失落是由于宗教的形式演变,直接造成了心灵的麻木感,从而导致理性的忧思性困惑,很容易让人在无知的状态里失丧自我。同时,人通常为了维持自我信仰形象,不得不委身于宗教形态的无奈。这种无奈,不是处于麻木状态的自我欺骗,就是处在他人狂热或宗教势力的激情操纵,便逐渐在无知中显得无奈而又彷徨。这就是流离失所的真相,也是人心失落的情境。于是,运筹帷幄的主耶稣吩咐门徒给他们食物,腓力表达无能为力的真情,安德烈找出唯一自备食物的小孩——精心为自己的实际需用着想,同时,也不想给他人造成负担,并能准备及时付出,成全别人而满足神的心意。小孩听从了主耶稣基督的吩咐,无私地把仅为己有的食物慨然地交付在主耶稣基督的手中。主耶稣悦纳并使用了小孩的无私奉献,望天祝谢,于是,五个大麦制作的小饼和两条小鱼,成为顺从主耶稣基督命令,整然有序安坐的群众饱食之餐,而且还在众人食用过程中,或有意或无意造成的零碎,收拾了起来装满了足有12蓝之多。由此可见,人的有限只要乐意通过恩主耶稣的祝福,便可成为了丰足有余的群众满足,而且还绰绰有余,让更多的人得到满足,并且留下永恒的记忆,这就是意义和价值的延伸。诚如希伯来书作者所表达的生命见证:“亚伯因着信献祭与神,比该隐所献的更美,因此,便得了称义的见证,就是神指他礼物作的见证。他虽然死了,却因这信仍旧说话。”【来11:4】。思考问题:五饼二鱼迄今究竟饱食了多少人?12蓝零碎又能满足多少人,而且是指向那些人?众人在饥寒交迫、无计可施的情境中得到意外的满足,感恩之心油然而生,不同的动机意识推动了一场选举的热潮——万众一心推举耶稣为王。面对意料之中又唾手可得的国位尊荣,门徒兴奋不已,耶稣却淡然婉拒——本是身在其内,却慨然退出事外。主耶稣基督如何处置这突发事件呢?民众高涨的热情所造成的情势,照当局的说法是政变或说动乱、谋反。门徒的虚荣可能导致沆瀣一气的勃发——兴奋而落入谋反的试探和口实陷阱。为了息事宁人,扭转乾坤——扭转门徒因冲动而即将落入被动的局面,主耶稣当机立断。请问:主耶稣基督究竟采取了怎样的有效措施?归纳有三:一是催促门徒离开——渡海前往伯赛大(门徒中诸如彼得、安德烈和腓力的老家就是伯赛大);二是及时疏散群众;三是自己独自退到山上祷告。问题;耶稣基督为什么要当机立断地消解众人拥立自己为王的机会和众望所归的奇思妙想?我们今天所要思想的是“拥戴为王”事件之后的事件:那时,门徒带着无法理解的复杂情感,甚至可以说是怨闷无解的无奈,踏上前往伯赛大的航程。主耶稣基督身在岸上,却注目海上艰难航行的门徒。本想自己踏着水波独自过去,却由于门徒的心理反射——竟然把朝夕相处的身影——主耶稣基督的身形当做“鬼怪”,主耶稣的回应解释了门徒的疑惑,指出他们的心理症结。请弟兄姐妹安静自己的心灵,顺服圣灵的带领,进入经文的叙述脉络,反思自己的信仰心态,聆听主耶稣基督的悉心教诲,以便及时醒悟过来,得以真正享受并见证神的同在。问题:神的同在是不是诸事顺利?人设身处地的顺利通达观感和体会,与神旨意的通行无阻是否可以同日而语?说明:我来之前就向曾牧师问清楚聚会的时间,可是,来到这里看见教唱、崇拜不知何故而延时。你们聚会是从9:00开始,9:40开始崇拜领导,11:00结束聚会。当我们读完这段经文,现在时间已经指向10:50,看来只有10分钟的讲道时间了,为此,首先请求延时10分钟,这可是我主日讲道最短的一次哦!请问:请不懂得听“闽南话”的人举手?没有人举手,我便请已经站在我身边准备翻译的姐妹下台——(为了节省时间,不能不临时调整。呵呵!幸亏是我太太哦!其实,就是别人充当翻译员,根据所面对的实情,我也会当机立断地作出如此(请下台)的处置。聚会是敬拜独一的真神,讲道是宣明父神的心意,不是搞情感连锁而体贴人情意向……)分享脉络:“耶稣随即催门徒上船,先渡到那边伯赛大去,等他叫众人散开。”【可6:45】回忆前文,耶稣为什么要“随即”——当机立断、刻不容缓地作出决定?众望所归的“拥立王权”运动,必将演绎怎样的后果?门徒对于“拥戴”事件的发生会有那些想法——是推动促成还是阻止避免?是祷告求问,还是坐享其成而借祷告之名以满足个人欲望并高呼“感谢主,神的旨意何等奇妙,让我们可以坐享其成……”?门徒持有什么样的宗教观?当时犹太民众的“弥赛亚”观念是什么?是宗教性的、政治性,还是军事性的?从新约的背景,尤其是犹太作为罗马帝国的殖民而言,犹太人普遍的“弥赛亚”观都是军事性的期盼,生活在犹太教背景下的门徒当然也不例外。为此,约翰福音第六章特别指明了具体的时间——“那时,犹太人的逾越节近了。”【约6:4】如果门徒参与“拥戴立王”事件,将造成怎样的结果?门徒是否会想到后果?参看太20:20-24。约翰福音第二章的结语告诉我们:“耶稣却不将自己交托他们。因为他知道万人,也用不着谁见证人怎样,因他知道人心里所存的。”【约2: 24-25】人想操纵主耶稣,但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是万有的主宰,祂是万人的救主,不操纵人也绝对不受人的操纵。人可以冒充耶稣基督的名,或者以某种特殊的事件作为祷告蒙垂听的借口而自诩,但神是智慧的本体和源泉,绝对不会中了人连自己都无法把握和认识的诡计。思考问题:主耶稣基督为什么拒绝人们“拥立为王”的善意?你想过没有:主耶稣是道成肉身的基督,本来就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还要人来“拥戴”而立吗?如果耶稣基督接受了人的“拥立”,就直接说明耶稣原来不是王,那又怎么成为我们的救主呢?参看提前6:14-16主耶稣为什么要“催”门徒上船?如果门徒乐意离开人心沸腾的“拥戴”场面,还要用“催”吗?“催”说明了门徒斯时的情绪是激动不已,而且还感恩不尽——神的旨意如此轻易地实现在我们中间了,我们盼望“弥赛亚”的拯救竟然如此实现了……?为此他们乐享其成,自然是依依不舍?“依依难舍”的心情,面对主耶稣的“催”会有什么样的心理反弹呢?是甘心顺服,还是不愿顺服呢?当然是不服。不服又不得不不服就是顺服。这种顺服是兴高采烈,还是闷闷不乐的?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是我们面对那样千载难逢,唾手可得尊荣国位的场面,作为直接相关人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性反应?不得不离开是高兴,还是扫兴?扫兴的心理将造成什么样的忧闷情结?“拥戴立王”的事件发生在哪里?主耶稣把自己的门徒“催”到哪里?“船上”与“拥戴立王”造成了什么样的情境距离和情感余波?身处不可久留的是非之地,最为明智的办法是什么?面对试探的有效举动就是离开试探,离开本身就意味着默然的拒绝——拒绝可能造成“扫兴”,可是,“扫兴”的心理反射却是另类的宁静——不受情境搅动,而心理仍然躁动。躁动产生的不平衡将出现怎样的平衡?自我平衡的心理如何形成?心中搅动和情景搅动有何分别?感动和感染有何区别?请以主动与被动的分界回答这两个问题、心动包括悸动、感动和冲动。不受感染仍有感动,感染可能产生冲动,感动却可以坐着不动,悸动坐着还有不安分的心动……请问:哪种情境会有悸动?哪种情境会有感动?哪种情境会造成冲动?你将如何以静制动?主耶稣“催”门徒上船,有否告知实情?或者只作必要的交代?必要的交代是让门徒先渡航伯赛大,而自己不能马上与他们同行的原因是暂时要留下来。留下来干什么呢?是鼓动?独享?安抚?还是……圣经告诉我们,耶稣让门徒过去伯赛大“等他(耶稣)叫众人散开。”门徒心不甘,情不愿,带着不解、怅惘、扫兴的复杂心情航海,耶稣目送着门徒离岸起航,是否按告辞门徒的话去叫众人分散?《圣经》如此描写:“他既辞别了他们,就往山上去祷告。”【可6:46】面对如此突如其来的政治性“拥戴”,带着军事性的冲动,耶稣能否回到群众中安抚?能否以命令性的慰藉号召遣散?主耶稣基督采取了什么样策略?——就往山上去祷告。这“就往山上去祷告”是直接面对神,比留在冲动的人群中安抚更有效。暂且不谈群众拥立的动机,就拿拥立事件的本身而言:如果主耶稣再去解说,会不会变成了演说,群众的情绪会得到抑制吗?还是会引发更激情的冲动?辩论、安抚、遣散,无论方法是否得当,有时不但无法有效地制止冲动,还有可能激化冲动呢!耶稣拒绝他们的“拥戴”,想要消除他们的情绪冲动究竟有否可能?面对如此高涨的情绪,常识说明是无法控制的,任何的安抚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只会引发更为严重冲动性的后果:一是变动——向当局报告,把责任全推给耶稣,控告耶稣蓄意谋反——这是冲动不成而老羞成怒的人性必然趋向;二是暴动——把无法满足自己“良好愿望”的耶稣置于死地——从“拥戴”到“除灭”是冲动可能引发的另一种结果。为此,主耶稣基督往山上去祷告的宁静,乃是出于真理的必然原则:人自己造成的情结,还是人自行解决。俗语说得好:“解铃还是系铃人”。拥戴事件因耶稣基督所行的神迹而起,起因是群众“宗教性、功利性情感”的发作,也就是说,是群众自我情感造成的,不是主耶稣神迹所造成的。人自己造成的问题,需要自己去面对和解除。主耶稣基督不在场,情绪高涨的群众必然自动解散——解散的后果有两种:一是沮丧回归等候——还会情不自禁地告诉人呢!;一是热情追踪而至。参看约6:22-25。耶稣的回避,还有时间性的考量呢!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圣经》这样记述“到了晚上,船在海中,耶稣独自在岸上。”【可6:47】为什么耶稣到了晚上,还独自在岸上呢?因饼得饱、激情喷发的群众肯定到处寻找耶稣,只有日落西山,夜幕降临才能让群众的激情回温——宁静之后,不是悄然离去——不得不带着失落的心情各自回家——旷野毕竟不是家呀!有耶稣在那里,还能享受家的温馨,不见耶稣基督,何以慰藉,不如趁早回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趁着夜色朦胧,循着门徒的方向一路追寻或是回家安歇,奔走相告,造成更大的声势……(参看约6:23-25)到了晚上,船在海中,耶稣独自在岸上。看见门徒,因风不顺,摇橹甚苦。夜里约有四更天,就在海面上走往他们那里去,意思要走过他们去。【可6:48】请问:到了晚上,耶稣在哪里?门徒在哪里呢?门徒的处境主耶稣知道不知道?门徒知道不知道耶稣知道他们的处境?人有分居两地的苦闷和难堪,这苦闷和难堪是情境造成的分隔。然而,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是神,祂不受时空的制限。空间和时间造成人间距离,创造宇宙万有的主宰,我们的主耶稣基督超越空间和时间,又亲自临在空间和时间,直接消除了空间和时间的距离,凸显了永恒的旨归。请听使徒保罗的教导:“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位。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弗4: 4-6】神的同在何等奇妙,既是超然,又是本然,更是当然。你享受到神奇妙的同在吗?人的一举一动,心思意念,主耶稣尽收眼里,圣经说:“耶稣独自在岸上,看见门徒,因风不顺,摇橹甚苦”【可6:48】多少时候,我们失望猜疑,心中不快,甚至被怨恨纠缠着——怨人忧天、气愤交加。为什么呢?环境的不顺,心里的郁闷误解,造成身心疲劳的无奈。我们似乎忘记了神,也想不起神,更不愿想起神。还不断地发出疑问:如果神在这里,事情怎么会是这样的呢?几小时前,一切都是那么地令人兴奋和向往,为什么神要我离开那能使激情奋发的情境呢?现在天昏地暗,风急阻航,湍流激荡,我们几尽努力,已是筋疲力尽,仍然举步维艰……主耶稣啊,你在哪里?是你叫我们离开那温馨之地,如今眼见风高浪大,如此落魄,岂不是听从主耶稣基督的“催”促造成的吗?一句“因风不顺,摇橹甚苦”道出了门徒千辛万苦、怨言满腹的忧急气恼心情。请问:我们软弱无助的时候,是否与斯时的门徒一样呢?我们由于心地昏暗看不见耶稣,并不等于耶稣基督没有看顾我们呀!在唉声叹气中,似乎宇宙要毁灭与一旦,绝望之极无以言宣,岂不知“耶和华的眼目无处不在,恶人善人他都鉴察。”【箴15:3】诗人感慨万千,恩情疾呼;观景而发,确认信仰:“我要向山举目,我的帮助从何而来?我的帮助从造天地的耶和华而来。他必不叫你的脚摇动。保护你的必不打盹;保护以色列的也不打盹,也不睡觉。保护你的是耶和华。耶和华在你右边荫庇你。白日太阳必不伤你,夜间月亮必不害你。耶和华要保护你,免受一切的灾害。他要保护你的性命。你出你入耶和华要保护你,从今时直到永远。”【诗121: 1-8】(未完待续,紧接《体验神的同在》(八)2)
相关阅读:
体验神的同在(一)1 (林天音, 2010-6-26)
体验神的同在(一)2 (林天音, 2010-6-26)
体验神的同在(二)1 (林天音, 2010-6-26)
体验神的同在(二)2 (林天音, 2010-6-26)
体验神的同在(七)1 (林天音, 2010-11-03)
0
扫码关注公众号弦外飞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