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神的儿子
2018-06-13
第一讲:神的儿子第一讲:神的儿子
可1:1今年我要和大家思想《马可福音》书,这卷书是四福音里最早的一卷书,他的作者本书没有明显的指出是谁?但教会公认是马可,他是彼得的门徒,也被称为是彼得属灵的儿子,本书的原始资料是彼得的讲章,经马可整理形成。马可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看马可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写本福音书的,这是我们要了解马可福音书的一个关键。马可福音是什么时候写的呢?一般学者认为是在公元65-70年之间,有三个原因支持这种看法:第一、最早期的传统支持马可福音在彼得死前写成(但是现在大多的学者认为是彼得殉道后,本福音书就暗暗在在教会内流传阅读)。第二、本书的内证可说是支持写作日期在罗马政府逼迫基督教会期间。第三、马可福音第十三章可说反映出巴勒斯坦正处于犹太人发生暴乱、罗马刚进军耶城的局势。结合以上三个原因,推论出本书的写作日期大约在公元65-70年之间。马可写信的对象是外邦的基督徒,因为书中提到犹太人的一些传统、风俗习惯时,马可都加以解释。马可在什么情况下写本书的呢?或者说马可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呢?当基督教在罗马版图传播过程中,很快的就引起罗马政府的注意,并受到一些的逼迫。公元64年,尼罗皇帝(公元37至68)对基督教极尽残暴。在罗马城大火之后,罗马的居民普遍相信是尼罗皇帝纵火,为了消除百姓对他的怀疑,他便将纵火的罪推到基督徒的身上,并用极残忍的方法来惩治他们。在竞技场内,不少基督徒被迫穿上兽皮,使他们看起来像野兽一样,然后放出一群猎犬,将他们活生生地撕裂咬死。其余的,尼罗皇帝吩咐部下把他们与干草捆在一起,制成火把,排列在花园中,然后在入夜时燃烧,以照亮尼罗皇帝的园游会。根据一些可靠的资料,基督徒已经便布社会的各各层面,包括罗马的一些贵族、官员。在这种逼迫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对信仰产生了质疑,为什么我信耶稣之后会经历这些苦难呢?马可就是针对教会当时的问题写了此书。以此来安慰、鼓励信徒走信心的道路。有了这样一个大的背景在,我们现在来思想马可用什么信息来安慰、鼓励在受逼迫的信徒。如果你以前学过新约概论,你可能已经听过马太福音是描写耶稣为天国的君王、马可福音是描写耶稣为受苦的仆人、路加福音描写耶稣为人子、约翰福音描写耶稣为神子。如果我们拿走一切的参考书,纯粹的去读圣经,我们会发现马太福音是描写耶稣就是旧约所预言那一位要来的弥赛亚,他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大卫的子孙。路加福音是一本耶稣的传记,或者说我们所信的福音就是如此,因此路加福音是一本宣教的福音书,因此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要连在一起读,路加福音所宣讲的福音如何在使徒行传被传开。约翰福音所描写的耶稣是一位人子,所以约翰开门见山的告诉我们道成了肉身,这位神成了人。因此约翰福音是在描写这位成了人的圣子。如果我们只从神子的角度来看约翰福音,我们一定不会明白其中要告诉我们的那一个真理,四福音书中只有约翰福音书让我们读懂了耶稣为人的心声,在约翰笔下所描写的耶稣是一位有血有肉有丰富的感情。马可福音书所描写的耶稣是一位神子,所以马可一开口就说:“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福音的起头。”这句话可以说是一种爆发性的。如果我们仔细的阅读马可福音书一遍,我们一定会读出马可写此书的心情,他的内心很躁急,很想他的读者能够理解他要讲的那一个主题;所以他有一种迫不急待的要把那个主题、那个真理告诉他的信徒,使他们能够明白。当马可一开口说:“神的儿子……”就停不下来了,所以在马可福音书我们会读到这些词:‘立刻、又、即时、马上’,有三十次之多。读马可福音我们有这一样的一种感觉,好像是一首前行曲,很有激情,节拍很快。因此本福音书的第一节,神的儿子就是本书的主题,马可希望信徒能够明白所信的耶稣就是神的儿子。从马可福音的主题:神的儿子,我们可以将本书分为二段:1-10章是一段,主要讲论神大能的作为;11-16章是一段,主要讲神儿子的受难。前十章的内容里有一个特点:大多是事件、神迹,很少讲论理论的内容;与约翰福音内容成对比。约翰福音讲论事件、神迹的目的就是要说明一个真理,因此每一个神迹、事件之后都有耶稣讲论的内容;而马可福音是一个事件又一个事件,一个事件还没结束另一个事件就开始了,就算有谈到耶稣的讲论,内容也非常的简洁。所以圣经学者称此书:“朴实无华的书,生活的写照,是一本行动的福音书”,就是这些原因造成了许多人对此福音的误解,认为本书是写耶稣是仆人的主题,认为本书是传福音的书(宣教性的内容)主题。我并不是否认本福音书没有这些内容存在,而是认为仆人、宣教并不是本书的中心主题。当我们要谈论本书的时候,我们不能离开马可心中的读者,也不可能离开马可当时的心情,这群基督徒正受到极尽恶劣逼迫,他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可能是被捉去当作天灯烧死,可能被当作野兽给狼狗咬死。他们的信仰受到极刑的考验,他们的信心受到了死亡的考验,对于这些受到逼迫的人而言,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呢?我们试想这群基督徒生活在黑暗中,好像抗日战争时期的地下党组织,他们秘密的聚会,秘密的交通;并且每天都有身边的肢体被发现,被捉拿,被烧死;就连保罗、彼得也不例外。那个时候他们可能会怀疑所信的,为什么像这些大使徒,他们自身也能行神迹奇事的人,为什么也不能逃脱尼禄的魔爪呢?人在经历苦难时都会对信仰产生某一种的幻想,幻想上帝用什么奇异的方式来拯救他们脱离眼前的困境,我相信这群受到逼迫的基督徒也不例外,他们盼望上帝施行神迹拯救他们脱离尼禄的魔爪,但是他们的幻想变成了噩梦,像保罗、彼得这样的大人物也遭受到逼迫、受到了酷刑而死。我们设想那时候这群信徒,他们信心、盼望走到了尽头,就在这样的一种处境下,马可福音在教会内流传。从马可福音的前十章内容来看,几乎都是神迹、医治疾病、马可记载这些大能的作为,是要叫信徒盼望耶稣也能用这些神迹来拯救他们吗?显然不是,如果马可的用意是寄托神迹使信徒产生盼望,那结果一定是倒置基督信仰的衰落,因为从教会历史来看,尼禄逼迫基督教只是一个开始,后面的那一些皇帝逼迫基督教更加的历害。有无数的基督徒死在这些逼迫,如果马可福音只提供人盼望神用神迹来拯救他们,结果一定是让信徒大失所望,因为神并没有怎么做。但是从马可福音书的文本来看,前十章的内容都是神迹奇事,马可怎样写的用意是什么呢?第一、耶稣行神迹的目的并不是叫人相信他,反而阻止人用这些方式来相信他(可1:21-28污鬼认出耶稣是神的儿子,耶稣责备他不要做声;1:29-34耶稣治好了许多害各样病的人,又赶出许多鬼,不许鬼说话,因为鬼认识他;1:40-45耶稣医治了一个大麻风的病人,叫他不要告诉人;3:7-12他治好了许多人,所以凡有灾病的,都挤进来要摸他。污鬼无论何时看见他就俯伏在他面前喊着说,你是神的儿子。耶稣再三地嘱咐他们,不要把他显露出来。)马可在这里指出了这群信徒在信仰上的错误,信仰并不是建立在神迹之上,耶稣从来没有教导过我们要盼望神迹,让神迹坚固我们的信心。约2:23-25当耶稣在耶路撒冷过逾越节的时候,有许多人看见他所行的神迹,就信了他的名。耶稣却不将自己交托他们,因为他知道万人。第二、耶稣行神迹并不是目的,而是一个过程。要通过这个过程使门徒认识到耶稣。因此我们仔细阅读马可福音书目,我们会发现前面的内容都是神迹事件,但是到了第八章耶稣就考问门徒,他是谁?门徒就综合了耶稣所行的神迹产生的效应来回答他,但是耶稣说,你们一直跟我在一起,你们是怎样认为的呢?彼得回答说:“你是基督”。彼得的基督论还是带有很浓的民族色彩,但是耶稣认为是时候将他的身份与使命向门徒们说明白,因此三章的内容连续三次预言自己要受难和复活。所以神迹要导的一个目的就是让我们看清楚基督是谁?他来要作什么?如果从整卷马可福音书来看也是如此,马可福音总共十六章,马可用了三分之一的内容去讲最后一周的内容,前面十章的内容是一种前进曲,快节奏的,而到了十一章速度就慢下来了,马可的心中也没有了那一种急躁的心情,他很安静的去记录这一周所发生的事,似乎要告诉他的读者,这就是我要讲的内容。因此有人称马可福音是一卷受难的福音,有一句名言:“马可福音是一篇受难叙述,只是引言较长”。我的一位老师他解释马可福音说:“前面十章的内容并非是马可要读者引起注重的,马可注重的是受难周的事。”马可通过神迹是让他的读者知道耶稣是谁?并不是让读者停留在神迹的事件上。一但门徒知道了耶稣是神的儿子这个身份,耶稣就向门徒的信仰发出不断的挑战:这位神的儿子必须受许多的苦,被长老、祭司长和文士弃绝,并且被杀,过三天复活。接着就用大篇幅的内容来描写受难周事迹,读信徒通过受难周事迹经历到基督信仰。我前面提到过这群基督徒他们在经历大逼迫时,他们看到保罗、彼得也受殉道,他们盼望神用神迹拯救他们,他们幻想神迹的发生,但是这一切并没有来到,所以他们在信仰上走到了低谷,他们怀疑基督信仰是否真实。马可通过福音告诉他们,彼得、保罗他的事奉中有神的恩典,有神迹奇事随着他们,但是他们殉道了,就因这些原因你们怀疑信仰吗?马可说:他们所走的路正是他们的主要求他们所走的路,因为我们的主也走过这条路---这是十字架的路,是一条受苦的道路。我们的主他有权柄,他有能力,但是他没有用这种权柄来争服人的心,他是用爱,用舍已争服人的心,所以马可福音记载耶稣钉十字架死的时候,有一位官(百夫长)说:“这人真是神的儿子!”一位受了世界上极刑的人,怎么可能是神的儿子呢?按世人的逻辑来看,神的儿子应该是尊荣的、有能力的、有权柄的、有地位的,但是百夫长现在所看到的耶稣是受到了世界上可怕的死刑、世界上最大的羞辱,如果按我们现在的眼光去看,这是一种耻辱、这是一种愚蠢,这种让人反合的事,正是耶稣真实所经历的。并且他呼召跟随他的人也要经历这些事,可8:34-35于是叫众人和门徒来,对他们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生命或作灵魂下同)必丧掉生命。凡为我和福音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人就是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凡在这淫乱罪恶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当作可耻的,人子在他父的荣耀里,同圣天使降临的时候,也要把那人当作可耻的。我相信这群正在受逼迫基督徒读到此信,他们内心的信心之火再一次的被点燃;因为他们正走在这一条主所走过的道路之上,他们的方向、他的脚所走的道路是正确的,虽然会失去生命,更不如说是得到了生命。因为我们的生命本来就在亚当里失去了,人根本没有生命可言,但是耶稣给了我们生命,这种生命是无价值可言的,是世界上任何的物质都不可能换得的。今天我们生活的环境并没有像罗马那样的情况,为信仰随时失去生命;所以我们读这卷也就没有了那种强烈的同感。我发现人堕落后,特别注重物质层面的需要,一但在物质层面产生了逆境,我们就以为是一种受苦,一种逼迫。中国教会特别看重受苦,是因为中国教会也经历了许多信仰的逼迫,我们真实的感受到十字架的道路。当然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那些似乎成了历史。我认为今天信仰的逼迫比过去那种信仰的逼迫还要强烈,因为人最大的受苦是心灵的受苦,最大的逼迫是思想逼迫。耶稣说:“路12:4-5我的朋友,我对你们说,那杀身体以后,不能再作什么的,不要怕他们。我要指示你们当怕的是谁。当怕那杀了以后,又有权柄丢在地狱里的。我实在告诉你们,正要怕他。”身体上的逼迫不能使我们的生命失去,就算失去了身体的生命,但是主应许必然会得到属灵的生命;因此我们不用怕那逼迫我们身体上的人,我们真正要怕的是那位生命的主。但是一个人他的思想受到了逼迫,他就根本不能认识到自己受到逼迫,所以他也就没有了那种受到逼迫的痛苦,所以思想的逼迫会导致人快乐的走向永远的沉沦。我举一个例子:特别活在这个无神论的国家,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就接受无神论思想的逼迫,在我们的意识、分辩能力形成之时,这种错误的思想强行的进入我们的思想里,我们的思想就受到了压重的逼迫,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感到受到逼迫,我们还以为这是正确的,并且我们还乐在其中,去享受这种逼迫。最终导致我们在罪恶的享乐中走向灭亡。特别在我们的周边你会看到这些事迹:贪污、受贿,他们乐在其中;用生命去换物质。其实这种无神论的教育,惟物主义的思想形成了我们今天中国的社会文化,基督徒生活在这样的一种社会文化之中,这种文化就会对我们的信仰产生了逼迫。使我们的心专一的注重物质,为了物质可以不来聚会、可以不来查经;为了物质出买亲切友好,为了物质弄虚作假。最近我在思想几乎现在的各行各业都有虚假的成分在,作为基督徒可不可以参加这些虚假的事呢?当然不行,如果我们不去作,就意味着我们要失业,或者要过比别人贫穷的生活。这就是一种信仰的选择,这就是马可要告诉我们的那个真理---基督信仰是一条受苦的道路。第三、马可福音还很细腻的记录了门徒经历了神迹,但是他们并不明白神迹的意义,马可还特别指出那时候门徒的心里还是愚顽(6:52);门徒却不明白这话,又不敢问他(9:32)。还有马可福音的结束也很特别可16:8,古抄本后的内容是没有的,一般学者认为那是后来的人加入的。我们先看16:8她们就出来,从坟墓那里逃跑。又发抖,又惊奇,什么也不告诉人。因为她们害怕。可以说这种心情正是这群受逼迫的人读了这封信的心情,我们经历苦难并不是没有盼望的,而是有盼望的,因为耶稣从死亡里复活了,虽然我们没有看见他的复活,但是有一位少年人对她们说:“不要惊恐。你们寻找那钉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稣。他已经复活了。”对于那些在经历逼迫人也是如此,你说耶稣复活了,我们死了之后会得到生命,这是真的吗?这就是马可把这种心态留给了这群受逼迫中的人:又发抖,又惊奇,什么也不告诉人。因为她们害怕。今天我们也是如此,我放弃了眼前的享受,真的会得到生命?我们也同样会经历这种:发抖、惊奇、害怕。今年我查考这卷福音,其实我的心里也是:发抖、惊奇、害怕。 2009年2月13日,写于瓯北恩典堂
相关阅读:
儿子 (瓯派风情, 2008-6-19)
亚当儿子的婚姻问题怎么解决? (谢迦勒, 2009-1-02)
0
扫码关注公众号弦外飞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