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锟斤拷锟斤拷锟教帮拷锟斤拷锟斤拷 > 灵修 > 讲章 > > 正文

题目:你们也要离开吗?

2019-04-30

核心提示:  题目:你们也要离开吗?  证道:林豪恩先生  经文:约翰福音6章56-69节  一.引言  多年前看过一本书,名叫《为甚麽我不敢告诉你我是谁》。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我不敢告诉你我是谁,因为,如果我告诉了你我是谁,你可能会不喜欢这个我。」这样的担心是...


 

  题目:你们也要离开吗?   证道:林豪恩先生   经文:约翰福音6章56-69节   一.引言   多年前看过一本书,名叫《为甚麽我不敢告诉你我是谁》。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我不敢告诉你我是谁,因为,如果我告诉了你我是谁,你可能会不喜欢这个我。」这样的担心是实在的,今天的福音经课让我们看到,当耶稣告诉人们多一点真正的自己的时候,人们开始不喜欢他,并且离他而去。   二.经文   56 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他里面。 57 永活的父怎样差我来、我又因父活着、照样、吃我肉的人、也要因我活着。 58 这就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吃这粮的人、就永远活着、不像你们的祖宗吃过吗哪、还是死了。 59 这些话是耶稣在迦百农会堂里教训人说的。 60 他的门徒中有好些人听见了、就说、这话甚难、谁能听呢。 61 耶稣心里知道门徒为这话议论、就对他们说、这话是叫你们厌弃麽。〔厌弃原文作跌倒〕 62 倘或你们看见人子升到他原来所在之处、怎麽样呢。 63 叫人活着的乃是灵、肉体是无益的.我对你们所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 64 只是你们中间有不信的人。耶稣从起头就知道、谁不信他、谁要卖他。 65 耶稣又说、所以我对你们说过、若不是蒙我父的恩赐、没有人能到我这里来。 66 从此他门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他同行。 67 耶稣就对那十二个门徒说、你们也要去麽。 68 西门彼得回答说、主阿、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 69 我们已经信了、又知道你是 神的圣者。   三.释经与应用   1.因误会而结合   究竟耶稣表露了关於自己的甚麽,以致人们不喜欢他呢?   56 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他里面。 57 永活的父怎样差我来、我又因父活着、照样、吃我肉的人、也要因我活着。 58 这就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吃这粮的人、就永远活着、不像你们的祖宗吃过吗哪、还是死了。 59 这些话是耶稣在迦百农会堂里教训人说的。 60 他的门徒中有好些人听见了、就说、这话甚难、谁能听呢。 61 耶稣心里知道门徒为这话议论、就对他们说、这话是叫你们厌弃麽。〔厌弃原文作跌倒〕   为甚麽耶稣向人们说出「吃我肉、喝我血」这麽难以理解的意象去启示自己呢?原来,吃喝这个主题,是从前文「五饼二鱼」的事件引申下来的。约翰福音第6章1-2节说:「耶稣渡过加利利海,就是提比哩亚海。有许多人因为看见他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蹟,就跟随他。」「众人就坐下,数目约有五千。耶稣拿起饼来,祝谢了,就分给那坐着的人;分鱼也是这样,都随着他们所要的。他们吃饱了...第二日...众人见耶稣和门徒都不在那里,就上了船,往迦百农去找耶稣。」(6:10-24)这批追随耶稣的群众,是刚刚在五饼二鱼神蹟中吃饱的人,耶稣顺理成章地继续以食物和吃喝作为主题和意象教导他们。   一般来说,人人都喜欢被欢迎,享受被肯定,而且,跟随者越多,代表着越受欢迎、越得到认同,也代表着越成功。然而,尴尬的地方是,如果当事人深知跟随者只是出於误会以及错误的期望而追随,也意识到如果追随者知道真正的自己,就会失望而鸟散的话,这个人应该如何自处呢?他应该徇众要求,修改自己?或者利用群众的误会,乘势而上?还是冒险面对群众的期望,澄清误会呢?   耶稣选择了直接面对群众的期望,刺破误会的泡沫。他把人们的期望反映给他们知道:「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找我,并不是因见了神蹟,乃是因吃饼得饱。」(6:26)   如果你是人群中的一员,你会如何回应耶稣呢?可能有人会这样想:「我们找你,当然是因为见了神蹟。如果不是见了神蹟,我们怎知道你能够医好我们的病,喂饱我们的肚呢?」   误会,有时就是这样产生。耶稣或者没有意图去令群众对他有医病和「医肚」的期望,他行神蹟,是希望人们认识「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1:14)。然而,当耶稣有所行动的时候,他却不能控制群众以自身的需要去理解他的行动,以及因此而产生与他们的需要相关的期望。随着跟随的人越来越多,投放在耶稣身上的期望越来越大。难道群众不可以按着自己的需要而对耶稣投以期望吗?当然可以。就正如我们按着自己的需要而对其他人投以期望一样,或者其他人按着他们的理解对我们投以期望一样。这只是自然而合理的生活现象。既然对他有期望是自然而合理的,耶稣应该如何回应呢?他应否被群众的期望去改变他道成肉身的使命呢?他应否被群体的视线去改写他的人生呢?然而,如果耶稣选择不去满足群众的期望,他会否感到愧疚呢?会否感到有负於这些对他有期望的人呢?会否担心人们会对他失望而离弃他呢?令人失望,被人厌弃,对很多人来说,都是重大的心理负担及威胁。   从幼儿时期开始,我们已经直接或间接地体会到,若我们不去满足别人的期望,或者令别人失望,後果可以是非常不好受的。有些孩子做不到成人的要求,或者达不到成人的期望时,他们会感受到成人的不满和愤怒,严重的甚至会被赶出门外,令这些小孩子感到做不到要求或者达不到期望是会被遗弃的。到学校读书的时候,有些同学发现了若要老师喜欢自己,就要按着老师的期望表现自己。交了朋友,成长中的青少年感受到朋辈的力量原来可以非常庞大的,若不同声同气,不幸地成为了议论和杯葛的对象,一定比考试不合格更难受。进入职场,人人都深知上司的期望有生杀大权;以为有朝一日坐了上司的位置,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做回自己,怎知坐上了,才体会到位置越高,看着自己的眼睛也越多,加在自己身上的期望也更大。最令人难受的,也是最令人感到威胁的,是别人对自己失望的眼神和态度。这些负面的反应,令人感到自己一无是处,是没有价值的人,是应该被放弃的人。陷入这种困境的人,会感到思想混乱和情绪不稳。   有一位同学本来开开心心地在某所排名较後的大学修读喜欢的学科。她的父亲是在排名第一的大学的毕业,母亲是在排名第二的大学毕业,他们要求女儿第二年以非联招入学办法再报读这两所大学,并且策略性地填报她的成绩有可能入读的学系。结果,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她於八月底开学前收到取录通知。她犹豫,因为这不是她想读的学科,而是也不是她擅长的学科。她的父母劝告她,只要捱过第一年,就可以转系往她有兴趣的学科。由於她错过了所有的迎新活动,开学後面对人生路不熟的孤单,同时发现自己对於现在修读的学科的确力有不逮,她越来越感到惆怅。最令她困扰的是,原来第二年要转去她心仪的学系,她必须要在第一年取得非常突出的成绩,这要求对於力有不逮的她,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她向本来就读的学校查询,学校容许她在指定日期之内恢复学籍。然而,她清楚知道如果她从目前这所排名较前的大学退学,回到那所排名较後的大学,她的父母会非常失望。她一方面不想父母失望,也不能面对父母的失望,另一方面对着自己没有兴趣又力有不逮的科目,而且转系无望,好像度日如年,充满挫败感地一日一日捱下去。   群众期待的,是饱肚的饼和鱼,而耶稣提供的,却是太初的道化成的肉和血;或者说,群众从耶稣身上要得到的,是他提供的物质,而耶稣提供的,却是他自己。耶稣必须面对群众的期望和他自己的本质和使命之间的分岐。他不能够取消别人对他寄予各种期望的自由,甚至不能够禁止别人对他失望,但他也有责任保持自己按着天父的美意而存在,有责任帮助人们认识真正的自己不是变食物出来的魔术师,而是那永恒的道,是「道路、真理、生命」。   2.因了解而分开   60 他的门徒中有好些人听见了、就说、这话甚难、谁能听呢。 61 耶稣心里知道门徒为这话议论、就对他们说、这话是叫你们厌弃麽。〔厌弃原文作跌倒〕 62 倘或你们看见人子升到他原来所在之处、怎麽样呢。 63 叫人活着的乃是灵、肉体是无益的.我对你们所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 64 只是你们中间有不信的人。耶稣从起头就知道、谁不信他、谁要卖他。 65 耶稣又说、所以我对你们说过、若不是蒙我父的恩赐、没有人能到我这里来。 66 从此他门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他同行。 67 耶稣就对那十二个门徒说、你们也要去麽。   果然,当耶稣启示自己越清晰的时候,人们就越清楚知道耶稣与他们的期望之间的分歧,人群就失望而散去了。可惜及伤痛的是,不单止吃过五饼二鱼的群众离开,连他的门徒中也有不少人因此而离他而去。为甚麽说这是可惜和伤痛呢?能够从群众分别出来称为门徒的人,应该与耶稣有某程度上的关系,也有某程度上的承诺。耶稣愿意向他们躺开自己,亳不掩饰地启示自己,本来是他们师徒之间增进了解,建立更亲密的关系的机会。然而,某些门徒来却因此而厌弃他们的老师,离他们的老师而去。若果你向一个朋友躺开自己,让关系进深,他却因此而厌弃你,离你而去,怎能不叫人感到可惜和伤感呢?这种伤害可以严重地打击一个人的自信心,令人意志消沉,也可以令人自怜,埋怨自己为甚麽那麽愚蠢让自己受伤害,更会令人失去对别人的信任。如果这种伤害表现为愤怒,把厌弃自己的人理解为背叛,就会怒不可遏。倘若这些事件发生在武侠小说里面,接着的剧情很可能就是清理门户。   能够向带着误会的群众澄清自己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们的期望而来,这已经不容易的事情;当群众,甚至门徒失望而离弃自己,仍然能够不亢不卑,有节有理地继续表达自己,继续说明自己的身份和使命,这更是难得。能够如此的人,必定是对自己有清楚的自我了解,以及充份的自我肯定。   61 耶稣心里知道门徒为这话议论、就对他们说、这话是叫你们厌弃麽。〔厌弃原文作跌倒〕 62 倘或你们看见人子升到他原来所在之处、怎麽样呢。   群众没有兴趣理会耶稣从那里来,往那里去,因为他们只想在耶稣身上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耶稣自己不能忘记自己从那里来,往那里去,因为从那里来,往那里去,就定义了他自己,与他的身份息息相关,与他的使命息息相关。他必须提醒自己,不能被群众的欢呼声充昏头脑,也不能被群众离弃的威吓而改变方向和目的地。人子终有一天要升到他原来之处。这种永恒的视野与肯定,令耶稣在被赞扬与被批评之间、被需要与被轻视之间、被拥戴和被离弃之间,仍然顶天立地,站立得稳。   我们有没有想过,是甚麽令我们在赞赏与批评之间被抛来抛去呢?是甚麽令我们在被需要与被轻视之间折腾呢?是甚麽令我们在被拥戴与离弃之间要生要死呢?有一天,我们都要回到原来所在之处。我们原来所在之处在哪里呢?我们从哪里来呢?最终往哪里去呢?如果我们仍记得,我们是从天父那里而来,最终会回到天父哪里去,或者,我们就比较有力量在起伏不定的人生遭遇中,在变化不定的价值与评价中,不亢不卑地活出天父创造我们,活在天父创造我们的美意。   58 这就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吃这粮的人、就永远活着、不像你们的祖宗吃过吗哪、还是死了。63 叫人活着的乃是灵、肉体是无益的.我对你们所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   知道自己从那里来,往那里去,能够帮助人安身立命;知道自己为甚麽而出现於世上,能够帮助人生活得有方向。   群众肚饿要吃,这是自然和合理的需要,不过,这需要却不一定要由道成肉身的耶稣来解决,因为上帝创造天地的时候,已经提供了生产食物的环境,也交托了「治理全地」的任务给人类。耶稣知道自己成为肉身来到人间,不是要取代土地提供食物,而是要唤起人关注生命,关注永恒的生命,关注人类与创造主的关系。   昔日,耶稣对从他身上寻求食物的群众澄清并呼吁他们除了关注食物外,也要关注生命,除了关注肚腹的需要,也要关注心灵的需要。因为人是很容易和自然地以物质去满足心灵需要的。耶稣曾经说一个关於财主的故事,最能代表这种倾向:「有一个财主田产丰盛;自己心里思想说:『我的出产没有地方收藏,怎麽办呢?』又说:『我要这麽办:要把我的仓房拆了,另盖更大的,在那里好收藏我一切的粮食和财物,然後要对我的灵魂说:灵魂哪,你有许多财物积存,可作多年的费用,只管安安逸逸地吃喝快乐吧!』(12:16-19)财主以为有充足的物质就能够使自己的灵魂得安稳,能够满足心灵的需要。今天,我们的社会也不停地引诱我们用样的方法去回应心灵的需要。如果你想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广告建议你去买一楝更豪华的房子;如果你想拥有甜蜜的睡眠,广告建议你去买一张更高贵的睡床;如果你想受欢迎,广告建议你穿某名牌衣服...现代消费社会深深知道人们需要的其实是心灵的满足,因此,对症下药地把商品描述成解决心灵需要的出路,引导人们以物质去回应心灵的需要。   耶稣希望他的门徒意识到,单单以物质去回应生命的需要是没效果的。能够回应生命需要的,就是这成了肉身的生命之道。对於耶稣这样的呼吁,除了厌弃而离开之外,还可以有甚麽回应呢?   3.「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67 耶稣就对那十二个门徒说、你们也要去麽。 68 西门彼得回答说、主阿、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 69 我们已经信了、又知道你是 神的圣者。   透过五饼二鱼神蹟吃饱的群众当然不能接受真正的耶稣,他们鸟散了。就连跟随耶稣的门徒,也因耶稣的自我表白而清醒过来,觉令是而昨非,一个一个离开。现在,剩下十二个门徒,耶稣问:「你们也要离开吗?」   「你们也要离开吗?」或者,这也是对我们的问题。还记得少年时代与你一齐在学校的布道会中站起来决志要跟随耶稣的那大半班同学吗?一路上退去的有多少呢?还记得在大球场的布道会回应呼召,和你一齐从坐位走下去站满草地,那些决志要跟随耶稣的人群吗?还有多少人仍然与你一齐走这条路呢?还记得当年主日学坐在你旁边的同学、青年团契与你一齐唱诗歌的团友,还有多少仍然与你一齐唱到今天呢?看着人们离开的时候,我们心里会否也问自己:「我也要离开吗?」会否也听到耶稣问我们:「你们也要离开吗?」   众人离去,你仍要留下,就算你能够独排众议,也总要给自己一个留下的理由。你如何回答自己这个问题呢?你如何回答耶稣这个问题呢?彼得代表当时仍没有离耶稣而去的十二位门徒回答:「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跟从谁呢?」彼得继续跟随耶稣,不是因为耶稣有医病之道,不是因为耶稣有「医肚」之道,也不是因为耶稣有复国之道,而是认出耶稣是成为肉身的道,是永生之道。   四.总结   或者,我们也是好像群众一样,好像门徒一样,带着各众期望去跟随耶稣,要在他身上得到一些我们想要的东西。那些只想在耶稣身上获得医治之道的群众,始终会失望而去;那些只想在耶稣身上获得「医肚」之道的群众,始终都会失望而去;那些只想从耶稣身上获得复国之道的群众,最终也会失望而去。然而,耶稣似乎不怕别人对他失望,因为在失望之时,耶稣期望人们认清甚麽才是永恒的盼望,期望人们找到永恒的盼望。因此,若有一天当我们感到耶稣令我们失望的时候,不一定要马上变脸,也不一定要立即离他而去。这可能是一个机会让我们进深认识自己的需要,进深认识我们跟随的对象的机会。

扫码关注公众号弦外飞音


大家都爱看
查看更多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