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了,如何行 路加福音10章25-37节-2013
2019-04-30
核心提示:2013年7月14日主日二堂崇拜,高永丽牧师和大家分享路加福音10章25-37节的经文,并为主证道。内容如下:这样,律法是我们训蒙的师傅,引我们到基督那里,使我们因信称义。(加3:24)耶稣知道他是一个律法师就问他律法上写的是什么?(路10:25-26)律法师回答的与耶稣教导门徒、旧...
2013年7月14日主日二堂崇拜,高永丽牧师和大家分享路加福音10章25-37节的经文,并为主证道。内容如下:“这样,律法是我们训蒙的师傅,引我们到基督那里,使我们因信称义。”(加3:24)耶稣知道他是一个律法师就问他律法上写的是什么?(路10:25-26)律法师回答的与耶稣教导门徒、旧约十诫的教导都是相吻合的。可惜的是律法师并没有领受到其中的精髓,那就是承受永生的秘诀是什么。第一个问题暗示了这个律法师还没有承受永生。紧接着引出了第二个问题,“谁是我的邻舍呢?”(路10:29)暗示了律法师虽知道律法却没有遵行。他想找借口为自己辩解,因他知而未行。第二个问题也暗示了,他觉得有谁配像爱我自己一样的爱他呢?不是他没有爱,而是他没有爱的对象。面对这样的处境耶稣就给他讲了一个好撒马利亚人的故事。强盗把一个被他们打得半死的旅客丢在路旁,路过的人会怎样呢?一、祭司的看见——信仰的固化(路10:31)第一个过来的人是祭司。“偶然有一个祭司从这条路下来,看见他,就从那边过去了。”(路10:31)祭司在以色列的宗教生活中,受命于圣殿中的事奉、带领以色列百姓学习宗教日常事务。以色列民去圣殿献祭只能通过祭司,他们许愿、敬拜、奉献等等都要通过祭司。以色列民只有通过祭司才能明白神的旨意,才可以亲近神。祭司从属灵的角度可以说是以色列人的牧者,代替神负责照管他的百姓。祭司看见那个人就过去了,可能因为他怕有埋伏,对自己的人身造成不安全;或许是他怕浪费自己的精力、物力、财力;还有就是旧约记载,祭司如果沾染了污秽不洁的人就不可以在圣殿中事奉了。可能对他来说事奉高于一切,当他把这个打得半死的人和他在圣殿中的事奉作比较的时候,他认为圣殿中的事奉更重要。他认为救人是工作,所以最后他选择离开,没有给予这个人怜悯和帮助。但是在旧约时期,神透过先知弥迦告诉我们,“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弥6:8)“耶和华岂喜悦千千的公羊,或是万万的油河吗?我岂可为自己的罪过献我的长子吗?为心中的罪恶献我身所生的吗?”(弥6:7)在弥迦时代,以色列人虽然有信仰,但是他们却是贪图、夺取、欺压别人。他们所信的和他们所做的相违背。基督教的信仰并非只在教堂里面,我们并非只是一个宗教仪式。基督教的信仰乃是在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都有耶稣基督的形像。“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太12:7)神喜爱供给人,为人做事,而不是把祭物单单地供给神。耶稣希望我们有怜悯的心去照顾、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不能把我们的信仰在生活中表达出来的时候,就是将信仰扭曲化了。祭司认为信仰只在圣殿中事奉就足够了,他们认为圣殿中的事奉是多么的重要,但是他们却忽略了灵魂的重要以及上帝的心意是什么。“岂不知你们的身子就是圣灵的殿吗?”(林前6:19)每个人都是圣殿。我们在教堂里面举行宗教活动是事奉,我们在生活中帮助别人也是事奉。当你服事他人的时候,就是服事主,就是在圣殿中事奉。信仰不仅仅是局限于有限的圣殿中。如果我们的信仰只局限于教堂中,那么我们就像当年耶稣说所的“披着羊皮的狼进入教会”。在圣殿的时候,每个人都会伪装的很好。“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在旧约中只有亚伦的后裔是祭司,新约中我们都是祭司。这个祭司只是看一眼过去了,并没有付诸实际行动。二、利未人的看见——事奉的阻拦第二个是一个利未人。“又有一个利未人来到这地方,看见他,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路10:32)这个利未人也看见了,但他视而不见。利未人在旧约中也是对神的百姓负有教导律法的责任。“他们要将你的典章教训雅各,将你的律法教训以色列。他们要把香焚在你面前,把全牲的燔祭献在你的坛上。”(申33:10)这就是利未人的工作。祭司出于利未支派,但并不是每一个利未人都是祭司。这里的利未人说的是利未支派中除祭司以外的人。祭司以外的人做什么工作?他们在圣殿中协助祭司办理圣殿中的事务。这些利未人象征着忙碌的圣工服事者。他们在圣殿中和祭司一样很忙碌。这个利未人可能也向那个祭司一样考虑了很多。共同点就是在旧约中祭司和利未人都不可以沾染不洁,沾染不洁就不能在圣殿中事奉。我们认为我们在圣殿中做和很多的圣工,很忙碌,但是我们发现忙碌的侍工成为了我们事奉的拦阻。我们要事奉,但是我们的事奉不应该过于忙碌。我们不可能在教堂中参与很多事奉,当你参与很多事奉,忙碌过头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抱怨。耶稣去马大和马利亚的家中做客,马利亚安静在主前,而马大忙前忙后。圣经记载“马大伺候的事多,心里忙乱,就近前来说:‘主啊,我的妹子留下我一个人伺候,你不在意吗?’”(路10:40)忙碌过头时,一个人会出现冷漠的反应,就会丢掉起初那颗爱主的心。忙于工作,忘记了工作背后的本质是什么。你不要在教堂里面做很多的事奉,只要专职把一件事做好就可以了!事奉多了,在做事的时候,你认为自己在事奉主,尽你的职责,实际上,你已经把主早已抛出脑后了。忙于事奉,到最后连你的家人都顾不上去爱护、关心,更何况这样一个在路边和你没有关系而被打得半死的一个人呢?古人对中国的人情冷漠有这样的诗句:“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钗头凤·唐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表现出人里面冷漠无情。这个时代也是这样。人的道德在滑跌的阶段中,冷漠成为了人与神之间的隔阂。“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许多人的爱心,才渐渐冷淡了。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太24:12-13)我们起初爱主的那颗心,在这个时代中感觉好像已经找不回来了。如今这个时代还有像这个好撒马利亚人一样的人吗?因为在这个时代众人与人之间已经有了隔阂和界限。我们是否也因为这个时代冷漠了,就不去施与爱心了吗?人一旦失去了这份爱心,也就失去了信仰和敬畏。三、撒马利亚人的看见——爱人如己第三个人是一个撒马利亚人。“惟有一个撒马利亚人行路来到那里,看见他,就动了慈心。”(路10:33)公元前722年犹大国被灭之后,被分散到外邦去的以色列人,他们和外邦人通婚后留下的后裔就是撒马利亚人。在犹太人心中撒马利亚人的血统是不纯正的,他们是不互相往来的。约翰福音4章那里记载耶稣和撒马利亚妇人谈道,以色列人如果要到一个地方去,都要绕过撒玛利亚这个地方的,以色列人认为撒马利亚人跟他们在血统和信仰上都是不合的。以色列人不把撒马利亚纳入自己的邻舍之内。耶稣给这个律法师讲了这样一个好撒马利亚人的好行为。撒马利亚人经过这里看见的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他看见的不是仇敌,他抛弃了宗教和信仰中的偏见,他想的完全是这个人现在需要救助,他没有像祭司和利未人想的那么多,就付诸行动。和合本圣经在这段经文中加了一个标题“好撒马利亚人”,为什么要加一个“好”字?“看见他就动了慈心”:表明他有一颗怜悯之心,这正是宗教职业家们所缺乏的。祭司、利未人看重的是宗教活动和仪式,他们不乏宗教热情,但失去怜悯和爱的宗教活动就像失去灵魂的身体一样徒有其表,而且也是神所可憎的!因为神说:“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太9:13)真实的爱需要我们付诸实际行动。“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店里去照应他。”(路10:34)撒玛利亚人的怜悯落实到行动中,他并没有瞻前顾后,也没有思量会不会被讹诈,也没有计算个人的得失,而是义不容辞地即刻施以援手,他为此付上财力、物力、精力和时间的代价。“第二天拿出二钱银子来交给店主说:‘你且照应他,此外所费用的,我回来必还你。’”(路10:35)他确保受伤的路人得到继续照顾,他是救人救到底,做好人做到底。“在神我们的父面前,那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就是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并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1:27)好撒玛利亚人究竟“好”在哪里?撒玛利亚人的举动向我们诠释了何为“好人”,他满有慈悲怜悯的心,他在别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责任,同时他不计个人得失,愿意付上代价,并且竭尽所能尽到自己的责任。这才是真正的好人!主耶稣讲述好撒玛利亚人这个故事,也显示了神对我们的要求和期待。看到别人有需要,就感到自己有责任把他扶起来。因为我们负有上帝给我们的使命。因我们已经领受了基督的爱,所以我们更应该把这份爱同别人一起分享。鲁迅批判这个时代的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他看到了这个世界的情况,却没有办法。但是主耶稣今天告诉了我们该怎么做。把爱人的方法告诉了我们。“正因这缘故,你们要分外地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识;有了知识,又要加上节制;有了节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敬虔;有了敬虔,又要加上爱弟兄的心;有了爱弟兄的心,又要加上爱众人的心。你们若充充足足地有这几样,就必使你们在认识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上不至于闲懒不结果子了。”(彼后1:5-8)主耶稣讲完这个故事,向这个不怀好意的律法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想,这三个人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路10:36)主耶稣奇妙地把问题由律法师的“谁是我的邻舍”置换为“哪一个是他的邻舍”,这个问题猛烈地撞击着律法师的良心。问题不在于别人怎样,而在于你是怎样的一位?我们不应该问“谁是我的邻舍”,而应该问“我是谁的邻舍”。这也就是说,问题不在于“谁是你的邻舍”,而在于你有没有把那些有需要的人当做你的邻舍而尽到自己的责任?我们不能忽视别人的需要而空谈“爱邻舍”,而应该在别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责任,这就是爱,当我们尽到自己的责任,这就是在实践“爱邻舍”了。当我尽到对别人的责任时,我就是他的邻舍,他就是我的邻舍。也许律法师的良心被唤醒了,他本着良心回答说:“是怜悯他的”。(路10:37)他再也无可推诿或狡辩下去了。他此时应该知道“谁是我的邻舍”了,就是他身边任何有需要的人,不管他是敌人还是朋友。爱就是怜悯人的,爱就是在别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责任!于是,主耶稣吩咐他:“你去照样行吧。”(路10:37)——这是主的命令,是强而有力的,挑战律法师们的“能说不能行”!古教父奥古斯丁认为“好撒玛利亚人”也是主耶稣的预表,主耶稣是我们的“好撒玛利亚人”,主耶稣为了拯救我们完全摆上自己,甚至为我们舍命。同样,当主耶稣吩咐说:“你去照样行吧。”这也是向我们提出挑战发出命令:神向我们颁布“爱邻舍”的诫命,是叫我们去遵行去实践的。真正有福之人乃是“听神之道而遵守”的人(路11:28)。在今天中国这个道德不断滑坡的国家,毒奶粉、地沟油、苏丹红、贪污腐败、豆腐渣工程等等恶劣事件,都源于人心里的冷漠、自私自利,这些行径都严重违背了神所设立的“爱邻舍”之诫命。自私令人心滑向冷漠,冷漠让世界扭曲变形。现今的中国到处充斥的是自私、冷漠,今天的中国需要“好撒玛利亚人”。愿神怜悯我们中国,愿神兴起我们的教会,使我们明白“爱邻舍”的大诫命,并尽到自己的责任,发挥基督徒光和盐的作用。教会应当培养“好撒玛利亚人”,基督徒应该在社会中践行爱邻舍的诫命,活出一个行义的生命。“你去照样行吧。”让我们铭记这是主耶稣对我们发出的命令,让我们照主的吩咐去行吧!因为“行义的才是义人,正如主是义的一样。”(约壹3:7)又因为“你们既知道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约13:17)(丰台堂主日供稿,宿雪莹整理)
2013年7月14日主日二堂崇拜,高永丽牧师和大家分享路加福音10章25-37节的经文,并为主证道。内容如下:“这样,律法是我们训蒙的师傅,引我们到基督那里,使我们因信称义。”(加3:24)耶稣知道他是一个律法师就问他律法上写的是什么?(路10:25-26)律法师回答的与耶稣教导门徒、旧约十诫的教导都是相吻合的。可惜的是律法师并没有领受到其中的精髓,那就是承受永生的秘诀是什么。第一个问题暗示了这个律法师还没有承受永生。紧接着引出了第二个问题,“谁是我的邻舍呢?”(路10:29)暗示了律法师虽知道律法却没有遵行。他想找借口为自己辩解,因他知而未行。第二个问题也暗示了,他觉得有谁配像爱我自己一样的爱他呢?不是他没有爱,而是他没有爱的对象。面对这样的处境耶稣就给他讲了一个好撒马利亚人的故事。强盗把一个被他们打得半死的旅客丢在路旁,路过的人会怎样呢?一、祭司的看见——信仰的固化(路10:31)第一个过来的人是祭司。“偶然有一个祭司从这条路下来,看见他,就从那边过去了。”(路10:31)祭司在以色列的宗教生活中,受命于圣殿中的事奉、带领以色列百姓学习宗教日常事务。以色列民去圣殿献祭只能通过祭司,他们许愿、敬拜、奉献等等都要通过祭司。以色列民只有通过祭司才能明白神的旨意,才可以亲近神。祭司从属灵的角度可以说是以色列人的牧者,代替神负责照管他的百姓。祭司看见那个人就过去了,可能因为他怕有埋伏,对自己的人身造成不安全;或许是他怕浪费自己的精力、物力、财力;还有就是旧约记载,祭司如果沾染了污秽不洁的人就不可以在圣殿中事奉了。可能对他来说事奉高于一切,当他把这个打得半死的人和他在圣殿中的事奉作比较的时候,他认为圣殿中的事奉更重要。他认为救人是工作,所以最后他选择离开,没有给予这个人怜悯和帮助。但是在旧约时期,神透过先知弥迦告诉我们,“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弥6:8)“耶和华岂喜悦千千的公羊,或是万万的油河吗?我岂可为自己的罪过献我的长子吗?为心中的罪恶献我身所生的吗?”(弥6:7)在弥迦时代,以色列人虽然有信仰,但是他们却是贪图、夺取、欺压别人。他们所信的和他们所做的相违背。基督教的信仰并非只在教堂里面,我们并非只是一个宗教仪式。基督教的信仰乃是在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都有耶稣基督的形像。“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太12:7)神喜爱供给人,为人做事,而不是把祭物单单地供给神。耶稣希望我们有怜悯的心去照顾、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不能把我们的信仰在生活中表达出来的时候,就是将信仰扭曲化了。祭司认为信仰只在圣殿中事奉就足够了,他们认为圣殿中的事奉是多么的重要,但是他们却忽略了灵魂的重要以及上帝的心意是什么。“岂不知你们的身子就是圣灵的殿吗?”(林前6:19)每个人都是圣殿。我们在教堂里面举行宗教活动是事奉,我们在生活中帮助别人也是事奉。当你服事他人的时候,就是服事主,就是在圣殿中事奉。信仰不仅仅是局限于有限的圣殿中。如果我们的信仰只局限于教堂中,那么我们就像当年耶稣说所的“披着羊皮的狼进入教会”。在圣殿的时候,每个人都会伪装的很好。“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在旧约中只有亚伦的后裔是祭司,新约中我们都是祭司。这个祭司只是看一眼过去了,并没有付诸实际行动。二、利未人的看见——事奉的阻拦第二个是一个利未人。“又有一个利未人来到这地方,看见他,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路10:32)这个利未人也看见了,但他视而不见。利未人在旧约中也是对神的百姓负有教导律法的责任。“他们要将你的典章教训雅各,将你的律法教训以色列。他们要把香焚在你面前,把全牲的燔祭献在你的坛上。”(申33:10)这就是利未人的工作。祭司出于利未支派,但并不是每一个利未人都是祭司。这里的利未人说的是利未支派中除祭司以外的人。祭司以外的人做什么工作?他们在圣殿中协助祭司办理圣殿中的事务。这些利未人象征着忙碌的圣工服事者。他们在圣殿中和祭司一样很忙碌。这个利未人可能也向那个祭司一样考虑了很多。共同点就是在旧约中祭司和利未人都不可以沾染不洁,沾染不洁就不能在圣殿中事奉。我们认为我们在圣殿中做和很多的圣工,很忙碌,但是我们发现忙碌的侍工成为了我们事奉的拦阻。我们要事奉,但是我们的事奉不应该过于忙碌。我们不可能在教堂中参与很多事奉,当你参与很多事奉,忙碌过头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抱怨。耶稣去马大和马利亚的家中做客,马利亚安静在主前,而马大忙前忙后。圣经记载“马大伺候的事多,心里忙乱,就近前来说:‘主啊,我的妹子留下我一个人伺候,你不在意吗?’”(路10:40)忙碌过头时,一个人会出现冷漠的反应,就会丢掉起初那颗爱主的心。忙于工作,忘记了工作背后的本质是什么。你不要在教堂里面做很多的事奉,只要专职把一件事做好就可以了!事奉多了,在做事的时候,你认为自己在事奉主,尽你的职责,实际上,你已经把主早已抛出脑后了。忙于事奉,到最后连你的家人都顾不上去爱护、关心,更何况这样一个在路边和你没有关系而被打得半死的一个人呢?古人对中国的人情冷漠有这样的诗句:“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钗头凤·唐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表现出人里面冷漠无情。这个时代也是这样。人的道德在滑跌的阶段中,冷漠成为了人与神之间的隔阂。“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许多人的爱心,才渐渐冷淡了。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太24:12-13)我们起初爱主的那颗心,在这个时代中感觉好像已经找不回来了。如今这个时代还有像这个好撒马利亚人一样的人吗?因为在这个时代众人与人之间已经有了隔阂和界限。我们是否也因为这个时代冷漠了,就不去施与爱心了吗?人一旦失去了这份爱心,也就失去了信仰和敬畏。三、撒马利亚人的看见——爱人如己第三个人是一个撒马利亚人。“惟有一个撒马利亚人行路来到那里,看见他,就动了慈心。”(路10:33)公元前722年犹大国被灭之后,被分散到外邦去的以色列人,他们和外邦人通婚后留下的后裔就是撒马利亚人。在犹太人心中撒马利亚人的血统是不纯正的,他们是不互相往来的。约翰福音4章那里记载耶稣和撒马利亚妇人谈道,以色列人如果要到一个地方去,都要绕过撒玛利亚这个地方的,以色列人认为撒马利亚人跟他们在血统和信仰上都是不合的。以色列人不把撒马利亚纳入自己的邻舍之内。耶稣给这个律法师讲了这样一个好撒马利亚人的好行为。撒马利亚人经过这里看见的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他看见的不是仇敌,他抛弃了宗教和信仰中的偏见,他想的完全是这个人现在需要救助,他没有像祭司和利未人想的那么多,就付诸行动。和合本圣经在这段经文中加了一个标题“好撒马利亚人”,为什么要加一个“好”字?“看见他就动了慈心”:表明他有一颗怜悯之心,这正是宗教职业家们所缺乏的。祭司、利未人看重的是宗教活动和仪式,他们不乏宗教热情,但失去怜悯和爱的宗教活动就像失去灵魂的身体一样徒有其表,而且也是神所可憎的!因为神说:“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太9:13)真实的爱需要我们付诸实际行动。“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店里去照应他。”(路10:34)撒玛利亚人的怜悯落实到行动中,他并没有瞻前顾后,也没有思量会不会被讹诈,也没有计算个人的得失,而是义不容辞地即刻施以援手,他为此付上财力、物力、精力和时间的代价。“第二天拿出二钱银子来交给店主说:‘你且照应他,此外所费用的,我回来必还你。’”(路10:35)他确保受伤的路人得到继续照顾,他是救人救到底,做好人做到底。“在神我们的父面前,那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就是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并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1:27)好撒玛利亚人究竟“好”在哪里?撒玛利亚人的举动向我们诠释了何为“好人”,他满有慈悲怜悯的心,他在别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责任,同时他不计个人得失,愿意付上代价,并且竭尽所能尽到自己的责任。这才是真正的好人!主耶稣讲述好撒玛利亚人这个故事,也显示了神对我们的要求和期待。看到别人有需要,就感到自己有责任把他扶起来。因为我们负有上帝给我们的使命。因我们已经领受了基督的爱,所以我们更应该把这份爱同别人一起分享。鲁迅批判这个时代的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他看到了这个世界的情况,却没有办法。但是主耶稣今天告诉了我们该怎么做。把爱人的方法告诉了我们。“正因这缘故,你们要分外地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识;有了知识,又要加上节制;有了节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敬虔;有了敬虔,又要加上爱弟兄的心;有了爱弟兄的心,又要加上爱众人的心。你们若充充足足地有这几样,就必使你们在认识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上不至于闲懒不结果子了。”(彼后1:5-8)主耶稣讲完这个故事,向这个不怀好意的律法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想,这三个人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路10:36)主耶稣奇妙地把问题由律法师的“谁是我的邻舍”置换为“哪一个是他的邻舍”,这个问题猛烈地撞击着律法师的良心。问题不在于别人怎样,而在于你是怎样的一位?我们不应该问“谁是我的邻舍”,而应该问“我是谁的邻舍”。这也就是说,问题不在于“谁是你的邻舍”,而在于你有没有把那些有需要的人当做你的邻舍而尽到自己的责任?我们不能忽视别人的需要而空谈“爱邻舍”,而应该在别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责任,这就是爱,当我们尽到自己的责任,这就是在实践“爱邻舍”了。当我尽到对别人的责任时,我就是他的邻舍,他就是我的邻舍。也许律法师的良心被唤醒了,他本着良心回答说:“是怜悯他的”。(路10:37)他再也无可推诿或狡辩下去了。他此时应该知道“谁是我的邻舍”了,就是他身边任何有需要的人,不管他是敌人还是朋友。爱就是怜悯人的,爱就是在别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责任!于是,主耶稣吩咐他:“你去照样行吧。”(路10:37)——这是主的命令,是强而有力的,挑战律法师们的“能说不能行”!古教父奥古斯丁认为“好撒玛利亚人”也是主耶稣的预表,主耶稣是我们的“好撒玛利亚人”,主耶稣为了拯救我们完全摆上自己,甚至为我们舍命。同样,当主耶稣吩咐说:“你去照样行吧。”这也是向我们提出挑战发出命令:神向我们颁布“爱邻舍”的诫命,是叫我们去遵行去实践的。真正有福之人乃是“听神之道而遵守”的人(路11:28)。在今天中国这个道德不断滑坡的国家,毒奶粉、地沟油、苏丹红、贪污腐败、豆腐渣工程等等恶劣事件,都源于人心里的冷漠、自私自利,这些行径都严重违背了神所设立的“爱邻舍”之诫命。自私令人心滑向冷漠,冷漠让世界扭曲变形。现今的中国到处充斥的是自私、冷漠,今天的中国需要“好撒玛利亚人”。愿神怜悯我们中国,愿神兴起我们的教会,使我们明白“爱邻舍”的大诫命,并尽到自己的责任,发挥基督徒光和盐的作用。教会应当培养“好撒玛利亚人”,基督徒应该在社会中践行爱邻舍的诫命,活出一个行义的生命。“你去照样行吧。”让我们铭记这是主耶稣对我们发出的命令,让我们照主的吩咐去行吧!因为“行义的才是义人,正如主是义的一样。”(约壹3:7)又因为“你们既知道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约13:17)(丰台堂主日供稿,宿雪莹整理)
扫码关注公众号弦外飞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