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的话与祷告_讲章精选
2019-05-01
作者:归原 来源:旷野呼声作者 2012-11-28 小 中 大
提后3:14-17
有人将读经和祷告比喻为鸟的一对翅膀,失去其一鸟就不能飞行;也有人将圣经比喻为生命之粮、将祷告比喻为生命之呼吸,失去其一人都不能存活。这些比喻都说了历代圣徒都认识到读经和祷告的重要,若失去其一所谈的属灵生命都是一种假象。圣经是生命之粮,他的意思很明确,是喂养我们生命成长的必需品;而祷告是生命之呼吸,呼吸是生理的循环系统[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通过呼吸,机体从大气摄取新陈代谢所需要的O2,排出所产生的CO2,因此,呼吸是维持机体新陈代谢和其它功能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生理过程之一,一旦呼吸停止,生命也将终止。]。历代圣徒通过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圣经在基督徒灵命成长的过程中起着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离开圣经属灵的生命就会枯萎、停止、变质。对圣经真理没有正确的把握,基督徒的生命、行为、思想就会被世俗的文化同化。保罗在提摩太后书里提到当时的社会文化对福音真理的冲击,并且形成了一种相对的矛盾。世俗的文化使人的道德沦丧、产生虚伪的宗教、否定真理的绝对性;这种文化正是福音的敌人,是抵挡真理的。世俗的文化有四个特点:1、爱的误用---保罗在提后3:2-4里提到末世的特征有十九项,与爱有关的就有六项:专顾自己、贪爱钱财、无亲情(没有真爱)、不爱良善、爱宴乐、不爱神。人堕落后并不是没有爱,而是爱不该爱的对象及事物。自我、宴乐、钱财并不是爱的对象;爱的对象是神、是人,该爱的不爱,不该爱的偏要去爱,这就是那一个时代特征,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2、道德沦丧----自夸、狂傲、谤渎、违背父母、忘恩负义、心不圣洁、好说谗言、不能自约、性情凶暴、卖主卖友、任意妄为、自高自大。我们在这里每读一样,都可以在这一个时代里找到,而这些我们现在被称为道德沦丧的事,在这一个时代被以为荣,在教会里也是如此。3、形式宗教---有敬虔的外貌,却背了敬虔的实意。4、相对主义---常常学习,终久不能明白真理。在这等人的眼里,世界没有绝对的真理存在,一切的真理都是客观的。保罗指明这些是真理的敌人,他们的心地败坏了,所以保罗劝勉提摩太基督的仆人不能与世俗的文化同流合污,基督的教会不能被这些罪恶所同化。那我们如何胜过世俗的文化呢?
(提后3:14-17)
但你所学习的,所确信的,要存在心里。因为你知道是跟谁学的。
并且知道你是从小明白圣经。这圣经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慧。
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或作凡神所默示的圣经),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
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首先保罗提醒提摩太,你要确切的明白你所学习的、你所确信的真理,这真理是从哪里而来呢?第一、你要清楚你是跟我学习这真理;第二、你是从小明白圣经的。保罗这样告诉提摩太就是提醒如今的我们,要胜过这个世界及世界的情欲,我们要明白圣经。
神的话与人的话――对立关系
这个世界是因神的话被创造而存在,所以人及万物都是活在神的话里面,离开神的话,人就不能存活----这是一个最基本的世界原则。亚当堕落的事件启示堕落起因是人不相信神的话,反而亚当相信魔鬼的话,所以做出违背神的话。但我们分析人为什么会相信魔鬼的话,是因为人怀疑神的话。这种怀疑的本质就是人自身的话,魔鬼的话只是一个外在的因素,其内在真正的因素是人听从自己的话。圣经虽然没有清楚的交待亚当是如何被夏娃劝诱吃了禁果,但是通过神的话,我们清楚的看到是他听从了妻子的话,这是一个很清楚的原则。从堕落的那一刻开始,人就不以神的话为活着的原则。神的话与人的话在人怀疑神的话的那一刻开始就是一种对立的关系。
从亚当堕落至如今,神的话与人的话其本质就是一种对立、冲突、矛盾的关系。这种关系的表现形式大概有这几种:1、否定神的话、高举人的话—这是一种敌对的关系;2、歪曲神的话,肯定人的话---这是一种渗透的关系;3、借用神的话,传讲人的话---这是一种以人的话代替神的话,人站在神的位置传讲神的话。这三种不同形式的关系都表明了人的话越超神的话,人要掌握这个世界。在不同的领域,政zh i家、演说家、××××、后现代主义、自由主义,他们充分的运用人的话来玩弄百姓在股掌之中。如果保罗所提及的这些罪恶本是可耻的,但为什么在那个时代会以此为荣呢?为什么这些可耻的事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也会以此为荣呢?因为我们里面有了一种话,这种话成为我们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标准,当这个世界所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正是我们里面的话所折射出的一种可见的行为,因此我们就不会以此为耻,反而以此为荣。所以人里面的话是极其重要的,人就是以此话活出人的生活、人的价值。
上帝创造人,人里面的话就是上帝的话,上帝的话是人生活的原则,因此人活出来的生活是上帝的话、是上帝的价值观。人的堕落其本质就是人不以上帝的话为自己里面话,人就形成了以人的话为人的话,人要活在人的话中。这种以人的话为人的法则所呈现出的社会就是一种没有爱、没有道德、没有神的宗教,所以在××××所掌控的宗教基本是以人为中心的宗教,宗教一定是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在这种宗教里面绝对没有一个绝对者存在,如果有一个绝对者那也一定是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不同的教义都要被神学建设重新去代替、重新去诠释。其实我举这个例子只是说明我们基督徒身处在这个国度里的一种生活表现,其实我们这些不在这体制内的人也一样。我们只是在体制上不在那里,其实我们的思想里已经有了社会主义的话,已经有了唯物主义的话,虽然我们不懂唯物主义为何物,但是唯物主义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在我们里面成了我们里面的话。我们基督徒来到社会并没有影响社会,反而我们的价值观被社会大众文化所影响,原因何在?就是因为我们里面还没有神的话,里面存在的是人的话。
所以保罗提醒提摩太,你要回到神的话语里,圣经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慧。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圣经至高的目的是引导人得救。得救是一种环境、地位、身份上的改变,是一种对立关系角色的更换。圣经的一个目的就是让一个人在地位、环境、身份、国度上的更换,本来我们是听从人的话,现在我们更新听从神的话。这一个更换的过程是一个道德经验上的,是一个理性思维上的,是一个情感生活上的变更。斯托得说:“圣经的目的所注重的是道德非知识,知识方面的报道(希腊文的意思‘智慧’)是基于道德的经验,这道德的经验就是‘救恩’。”斯托得这句话无非是要告诉我们,基督徒对神的话是一个可经验性的,或者说圣经使我们人真实的经历到神的话。因此圣经这并不是一种纯知识、也不是一种纯科学,而是一种真实的经验。希伯来人喜欢讲故事,他们喜欢讲是因为他们真实的经验到神在他们身上的作为。这跟希腊人讲故事的不同,希腊人喜欢讲故事是因为他们要寻找神,在理智上去找到神。而希伯来人喜欢讲故事是因为他们经验到神。前者是神的话成为他们活着的幸福,后者是人的话成为他们活着追求幸福的根源。如果我们只将上帝当作我们头脑研究的对象,只将上帝停留在我们的嘴上,而没有让上帝掌管我们的心,没有让上帝的话在我们生命中产生深切的情感、理性、意志;这种只停留在头脑和嘴上的上帝及有关基督教的神学学问,都是出于人的罪恶。加尔文有类似一种解释:神学不是要满足人的好奇感,也不是要人像当个哲学家一样试图揭开上帝本质和工作之迷。加尔文说这是我们没必要管的事,学神学主要是要学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有实际的用处,特别是对于我们的新生命,我们的成圣。而且加尔文也作了个非常重要的解释:“所谓宗教就是一个与敬畏神相联系的信,而这个敬畏也包含着心甘情愿而满有爱心的虔诚。”加尔文说对神的认识非产生出这种宗教的态度不可。因为学神学的时候最重要不但是所学习的内客,学神学若是为了知识,这是一种“欲”——被误导的爱,但也是学习(即认识神)应有的态度与反应——认识关系,确立关系,所以,它不单是用头脑学的,也是用心/信心学的。因此信心首要的任务是与神建立关系,接受上帝,然后才能寻求理解。如果我们不放下人的话,不接受上帝的话,我们永远也不能明白圣经及有关上帝的知识。我们只有接受上帝,使上帝的话在我们的内心产生深切的情感,理性、意志。
二、神的话与人的话――结合关系
《圣经》是如何形成的,他的作者是谁?这是很多福音朋友要问的问题,在我们所读的圣经里保罗提供了答案: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这句话原文的意思:圣经都是神吹气的,这句话表明圣经是神的话,是神的口吹出来的。这种口、气、话的合并表示,神所定意的默示模式是人的语言,因为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思想的沟通。前面我提及人是用人的话去统治,使人的话达到统治的目的,这是一种思想性统治,使被统治的人有他的思想、活出他思想的生活。上帝使用人的语言,使人能够思想上帝。从归正信仰来看:神启示的俯就性,神自我的启示使人认识他,若没有神的启示,人根本不能认识神。所以人对神的认识是基于神的启示,但是这启示并非神全部的启示,因此通过启示所认识的神并非神的全部,因此我们所谓的认识神是一种很有限的认识,或者说上帝根据人的有限性启示他自已,上帝通过人能理解的话,使人认识上帝。
默示就是神的俯就作为,是神将祂的无限和绝对真理,放在有限和相对的文字和文体里表达出来,借着圣灵奇妙的工作感动人,使用了人的原有的技能模式,提醒牵引人,并吹气在人所写的文字中(theopneustos)。又藉圣灵在祂教会和祂儿女生命中的内在印证,带领教会接受圣经为神的话语。这一个模式在教会里有好几种诠释:
第一种就是听写式、机械式的默示,这种默示观从宗教的神秘性而言,他有几分权威性存在。圣经是如何产生的,某某谁他是一个文肓,有一天碰到了天使,天使给他一本书,叫他拿起来读,他对天使说我不能读,因为我一个字也不认识,天使对他说,你只管拿起来读,他照天使的话拿起来,张口就读了出来,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书就是他这样读出来的,并且有好几位见证人。这样的经历无异给这本书带来了几分神秘性,也确定他的来源是出自神。但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神的话要临到人并不是通过人的本体,而是临驾在人之外,必然的结果就是人要理解神的话必须要离开人的本体,人要通过某某一种方式人才能理解神的话。天主教为什么要用拉丁文在敬拜、圣餐中使用、读可兰经为什么一定要用阿拉伯语。这就是默示观的错误所造成的。
第二种就是灵感式默示观,他认为圣经只是人一般的作品,他只不过是人的话,只是他受到圣灵的感动写出了这种有灵感的作品。如果我们去读圣经,在读的过程中有了感动,那就意味着这就是神的话。我发现今天许多基督徒读经的态度就是如此,圣经只是心灵鸡汤,是一种在特殊的环境之下才去读的书,如果有感动继续读,没有感动也只能说不过如此。作传道人多年,我发现自身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存在,就是读圣经是为了工作,我是为了去准备讲章才去思想圣经,这其实就是把圣经当作一种学术的书,工作必备的书。毕德生也谈到牧师的危机就是把读经当作了工作,其实这也是基督徒的危机,基督徒不读圣经还是基督徒吗?
第三种就是有机式的默示观,神使用人,这个人的生命被神的话所改变,神使用他,他并不像使用一部机器一样,也不是神没有感动他。而是他们被圣灵感动,与他们内在的本性、习惯相调和。神使用他们,正如他们往常一样,本来的面目丝毫没有改变,甚至连他们的品性、气质、才能、恩赐以及他们的文化、修养、说话语气等都为神所使用。他们在写圣经的时候,跟平常人是一样的;只是他们的生活、思想、行为都被神的话更新了,有了基督的样式。这也就是保罗所说的,我们要与蒙召的恩相称。他们写圣经的时候,也有神学性的反思,也有研究前人的著作,也有根据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写作,因此圣经是神的话,同时也是人的话。不只是神在说话,也是人在说话,然而人的口完全说出了神的话。圣经的作者是神,圣经的作者也是人。是神藉着人的话将神的话说出来,或者说基督徒将神的话活在这个世界上,基督徒的生活其实就是一本活的圣经。圣经并非是一本康德的纯理性评判,也不是柏拉图的哲学大全。这圣经所记载的内容并不是离我们很遥远,也不是与我们的生活毫不相干。而是圣徒对神救恩的体验。因此我们不要以为读圣经很难,其实目不识丁的老太婆也能读懂圣经,为什么,那是神的救赎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是一样的,可能在形式上有不同,但在生命被神的话所重生的本质是一模一样的,当我们去读去听的时候,我们内在的生命就会呼应:“阿们”!
一个正常健康的基督徒他一定是渴慕神的话,因为我们是被神的话所重生,我们这个重生的生命需要神的话来喂养,使我们的生命能得以健康的成长,使我们的生活、言语活出神话语的模式――这就是圣经有机式的默示观。其实有关这条教义我们都很熟悉,现在我们要把这种熟悉化为我们的行动,使我们的行动成为一本活在人群中的圣经。这就是保罗提醒提摩太的,也是提醒当代教会。
第二讲:默示论和祷告
弗6:18-19靠着圣灵,随时多方祷告祈求,并要在此儆醒不倦,为众圣徒祈求,也为我祈求,使我得着口才,能以放胆,开口讲明福音的奥秘。
祷告并非是基督教专有的,它普及所有的人类,不管是无神论者、有神论者、佛教徒等,在不同的环境和形式之下都加入了祷告的行列。广义地说祷告是人内心的渴望,通过祷告仪式将这种渴望表达出来(如祈福、默哀、许愿、呼天、念经等等)。可见人的本性之内存在祷告之本能,在不同的环境之下这种本能会随着不同的祈祷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而这种有感所产生的祈祷,一个最根本的其因是因人自身的需求感产生的;并非是人自身所喜好的,因为祈祷的本身是人感到自身的困境和危机。祈祷从宗教的本质来看是人无助的表现,情非得已之下的事;想藉此祷告神奇般的化解一切的困境。
基督教是一个祷告的宗教,更是祷告的信仰。祷告并不限于人的情感、精神寄托和希望;是真实的理性、生活和行动。我们对祷告的认识涉及宗教性的层面,但超越了神在普遍启示之下人对神的渴望,祷告更是神特殊性的启示。因此基督徒的祷告并不是人为的因素推动的,也不是以人的价值观作为祷告的前因。可能它在形式上雷同其他宗教性的祷告,但本质完全不是如此。在“《圣经》”这一讲章里我提到,圣经是神的话,也是人的话;上帝向人说话并不是用人难以明白的方言向人说话,并没有用天使的语言向人说话,他使用人,也没有限制人,是人在理性、情感、意智很正常的情况下说出了神的话,因此基督教的圣经并非是一本奇异、神秘的书,或需要某一种密码才能打开的书,或需要某一种通灵的人才能解释。其次,圣经也不是纯属人的理性作品,灵感之著。我们不能以人的作品去诠释及评判圣经,因为圣经是神的话,他是绝对正确无误的。但是这二种错误的默示论仍然存在于当今的教会,通过祷告将此错误‘属灵化’地表达在我们的信仰生活。
第一种:将祷告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我们知道圣经是神藉着人向人说话,其过程并没有诡异的事件发生;但是今天在基督徒的祷告生活中常发生许多诡异的事件,我们称此事件为“属灵”,而这些诡异的事发生后一定会产生一种宗教性的热潮、祷告的热潮;使人迫切的需要这种诡异的事件再一次的发生,同时祷告也变成了诡异事件再一次发生的媒介。当然这种错误的默示论必然导致这种宗教以人为中心的祷告观念。这种错误的祷告所形成的神只是万能的仆人,而祷告是万能的,人是万能的主宰。并不是在神没有难成的事,而是在人没有难成的事。再难的事,只要我以祷告什么事情都OK了!因此对圣经的默示论是神秘性的,是超越人的理性之外所建基的宗派、宗教,这种宗派和宗教一定是热衷于祈祷的。因为只有祷告在其信仰的生活中最能体现这种听写式、机械式的默示论。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从默示论角度来看,他是否定人一切的作为,人的理性、情感在神的默示过程中并没有参与在内,乍听之下他完全是在高举神的主权。然而所体现出来的信仰恰恰相反,你听他讲很谦逊,好像一切都是出于神。其实最终是他将自己所作的当作神来做,只是借用神的名作自己认为是神要他作的事,因为没有人知道他讲的是不是出于神。举几种情况来看看:1、我们教会需不需有一位领袖?要领袖吗?太属世了,教会的领袖不是耶稣基督吗?所以我们教会是不需要领袖。那碰到事情谁作决定处理呢?大家一起祷告,求神引导!然而在处理许多的事情上,就是这些人以祷告、借神的名来做许多的事。如果有人不同意见,他就说他们不听神的话,违背上帝的旨意。2、当人生经历低潮、困境、迷惑时,我们总是劝勉自己说祷告吧!求神带领!同时也如此的劝勉别人。这话说得没有错,但是我们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说这句话,那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去理解这种劝勉,层面不同所理解的意思将完全相反。当我们叫别人或自己祷告吧,求神带领!我们说这句话我们是如何理解这句话呢?如果我们叫别人祷告,而对方所理解的意思就像其它宗教叫人去拜拜佛吧,那祷告的意义就失去了。如果对方理解的意思是,只要我祷告了,神一定会垂听我的祷告的,这样祷告的意义也失去了。祷告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万能开关。所以祷告并不是按我们的意思达成我们的心愿的万能方法和途径,。3、特别在中国的农村教会将祷告至于基督信仰最重要的地位,祷告高于一切。无论碰到什么事,都去请人祷告,并且询问祷告的人上帝在此事上是如何回应的。(这些祷告只是借用神的名作自己认为是神要他作的事案例。)
第二种:将人的理性至于祷告之上---另一种错误的默示论就是将圣经当作人的灵感作品。此灵感就是作者永久的特质,因此偶尔也影响到他们的著作。根本上与信徒的一般属灵光照没有什么分别,所不同的只是在程度上的不同而已。这种灵感达于圣经各部,但是具有不同的程度。圣经的历史书与教义书在默感的程度上并不完全相同。一般说来,圣经的著述虽然是靠得住的,可是其中不免有错误之处,尤其是历史书中错误更多[《基督教神学概论》伯克富著赵中辉译
]。这种思想是受唯理主义的影响。从十七、十八世纪理性主义的启蒙运动开始了新一轮的历史研究,这项运动将人的理性推向至高的位置,以理性为根本去怀疑其它的一切事物及人类的历史。总结性的说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理性。理性有权审判宗教,因为理性的地位在一切宗教之上。这种途径通称为启蒙时期的唯理主义,启蒙时期的唯理主义高举理性的权威,主张人类理性能够建立一切有关宗教的必要知识不需要依靠“启示”观。自然圣经也受到这种所谓的圣经高等评判学的评判,特别在教会内的一些神学家也受到这种唯理主义的影响,他们对圣经的历史部份进行了大胆的评判和分析研究,结果导致一些传统福音派的领袖也开始对圣经的“无谬误”(inerrancy)和完全正确性(infallibility)提出质疑。他们将旧约圣经分为三个时期所完成的作品:第一期为史前期,故事从亚伯拉罕开始(亚伯拉罕之前的历史是一个神话传说),那是一个野蛮不文明、迷信和无知的年代。而亚伯拉罕所处的巴勒斯坦地区部族的神明崇拜,原本是粗鄙、谋杀、盲信的。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及人类文明的进步,他们走向了文明时代。也就是进入了第二期为先知期,以赛亚、耶利米都是这时期的伟人,他们坚持一神论,坚持道德,有著火烧般的公义异象;经济、社会、政zh i都空前的走向兴盛。宗教从迷信、低俗、无知演变成一种公义、道德的一神论信仰。第三期失落期,经过了军事上的失败,犹太人被驱逐、受压迫、他们失去了z /-府的独立、失去了自由;先知的运动一去复返。他们心灵受到严重的打击,他们的意志低落,他们只好逃离现实的生活,怀念过去的光荣的和历史。而诗篇也就是这时期的作品,因此他们认为诗篇的编写是马客比时期所编辑的作品---这句话是很严重的。诗篇的出现是因为宗教信仰没落所产生的结果,或者说祷告只是人对过去宗教复兴的憧憬。理性主义虽然没有企图破坏祷告的生活,而是将诗篇成功的删除,将基督徒从神的祷告学校中驱逐出去,祷告(诗篇)是对一个走向尽头之宗教的虔诚。如果这是历史赋予祷告在基督信仰中发展的地位,那么祷告自然而然不能吸引那些愿意为社会、为教会作点事的人,因为要祷告只能说这只是一种没落的情景。如果我们想复兴教会,改善社会,我们该效法谁呢?有一次和一位肢体谈我们教会的现状,有些肢体认为我们的讲台应该像怀特腓、司布真那样斥责罪恶、对抗邪恶的力量、以雄辩家的口才热诚的传讲神的公义和审判;再吸引一大群跟随他的群众。对!这就是人所向往的模式,我们都渴望作先知。而祷告只是我们陷于绝境时的呼求和对宗教虔诚行为;或者说祷告的处境是一种没落和绝望中有盼望。不管我们的信仰有没有受到理性主义的影响,但我们的祷告生活已经大受理性主义的影响。对于十九世纪之前圣徒和圣经年代的人而言却非如此,从亚伯拉罕至马丁路德、加尔文,他们都是祷告的人。马丁路德有一句名言:祷告的好,学习研究的好,如果我一天没有三个小时的祷告,那一天撒但就会胜过我。保罗也是如此,我们喜欢保罗的罗马书、以弗所书及他的布道,但很少人会注意保罗的祷告生活,他曾为一个教会祷告三年之久,并且为他们流泪祷告。这些在复兴之浪尖的人,他们热切的祷告那又说明了什么呢?从圣经编写的次序来看,我们是很清楚有先知的出现是因为先有诗篇的存在,有宗教的复兴是因为先有祷告的操练。尤金.毕德生在《建造生命的牧养真谛》里提到一段话:
诗篇在会众聚集祷告时提供了语言、热望和能源,于是诗篇造成先知、智者和史家的活动。诗篇在前,先知随后。内在的祷告行动比外在的宣告动作更重要。模仿先知讲道和道德行动,却不同是学习诗篇中先知深刻祷告,是信心者的麻烦,也是教会的障碍。
第三、祷告是参于在神的作为中---圣经是神的话,也是人的话,然而是人完全在说神的话,上帝使用人成为圣经的作者,使人完全经历神的创造、救赎之工。不但是让人经历而且是让人一起参于在这样的事工中。那我们是如何参于在神的创造和救赎之工呢?那就是我们的祷告。诗篇就是人参与在这份事工里的见证。
祷告并不是一种空洞抽象的陈词,也不是没落时回忆过去的辉煌。祷告是人对社会、对教会、对我们所关切的事的关注。今天我们看到了社会、国家、教会存在极多的不道德、邪恶的事,有太多的事需要改变及复兴。我们今天在这个时代成为上帝话语的出口,我们要说什么呢?前提是上帝要我们说什么?我们不能去模仿先知、约翰、保罗、马丁路德的讲道和他们的行动,因为他们在那一个时代上帝给了他们时代的信息,有了时代性的行动。这些方法性的举动我们是不可以模仿的,重要的是他们那个内在的看见。而祷告真是所有行动之前那个内在、隐密的看见;当一个人孤独在内室向神仰望,寻求神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神要作什么,盼望神能邀请自己加入他的事工中,这正是祷告的真义。祷告并不是我求神怎么做事,而是祷告求神让我明白他现在作什么,是否邀请我加入他的事工中。
即使我们今天有先知的眼光看到教会存在极大的破口、危机;同时也有先知的热诚、口才、胆量、行动;但是若不明白神现在所做的事,我们所做的不会成为教会的祝福。先知的言语和行动之前有一个很大的前提就是神的话临到他,或者说是先知清楚了神现在要作的事,并且邀请他参于在神的事工中。如果我们不是被神差遣参于在神的事工中,那么事奉的恩惠就会没有,在事奉的过程中很快的就会失去信心。因为我们常看到先知辉煌的一面,很少看到先知孤独的一面。今天我们教会也同样面临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共同经历了几年,我们看到了教会存在不少的问题,有许多的肢体为这些存在的问题努力过,但是发现这些问题不但不能改善,反而问题越来越严重,或者说问题根本没有办法得到改善。因此我们就灰心了,退后了。原因何在?我认为我们存在另一个问题,就是想凭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种处境,想人为地去制造一种信仰的复兴。我们可能也有祷告,但也只是一种想让上帝按我的心中的复兴意愿、模式来复兴我们的教会。但从来没有回到上帝的面前让我们的理性放在上帝的真理之下,让上帝的真理引导我们前面复兴之路。
堕落的人性里面存在一种自居为神的成份,就是这种可怕的成份让人不愿意回归到神的面前。即使我们看到教会存在问题,心中也有强烈的愿望想改变这种破口,但是我们更喜欢用自己的方法去改变,或者说更愿意在别人面前说这样的问题,使问题更加的恶化。如果这种强烈的愿望化为祷告的动力,使我们不断的、常常的、三年流泪的为教会单独的祷告,我想这种祷告的举动说明了三点:1、我们自居为神的人性已经得到基督的救赎,生命经历了神的救赎之工。2、祷告是关注问题,关注神正在做的事情,使我们清楚的知道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些变化,及上帝在此事件中的作为。或者说只有祷告的人才能明白上帝的作为,知道上帝的恩典是如何临到我及我们的教会。3、祷告是和神一起参于了神所作的工,这里可以分开二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明白神现在的作为;第二个层次是和神一起参于了神的工作中。所以祷告并不是我祷告,神做事;也不是我做事,神看着我做事;而是我们和神一起做工,就像圣经的默示论一样,圣经是神的话,也是人的话,他是双重性的。教会的工作是神的工作,也是人的工作,我们是在祷告中一起参于了所发生的事情中。所以没有祷告的工作是没有灵魂的身体,是不能发出基督之香气的。
第三讲:圣经与祷告
---人的语言
雅5:13-20你们中间有受苦的呢,他就该祷告。有喜乐的呢,他就该歌颂。你们中间有病了的呢,他就该请教会的长老来。他们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为他祷告。出于信心的祈祷,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来。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所以你们要彼此认罪,互相代求,使你们可以得医治。义人祈祷所发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以利亚与我们是一样性情的人,他恳切祷告,求不要下雨,雨就三年零六个月不下在地上。他又祷告,天就降下雨来,地也生出土产。我的弟兄们,你们中间若有失迷真道的,有人使他回转。这人该知道叫一个罪人从迷路上转回,便是救一个灵魂不死,并且遮盖许多的罪。
为什么基督徒每日要祷告?祷告该说些什么内容?祷告长好?还是短好?在何时祷告更有果效?以什么样的方式祷告神更会垂听?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不同的宗派,因神学的差异所表达的也各有相同。但每一个答案都能找到类似的圣经依据,强化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我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是要找圣经的某段经文作为我的理论基础开拓我要表达祷告的依据!也不是提出某一种新的祷告模式,这并不是我所关注的,我也没有这样的一种学识去判断。你看了我的文章后,你仍然可以像过去那种方式向神祈求,你可以默默的、你也可以大声的、你可以欢笑的、你也可以悲伤的向神祷告、你可以晨更起来祷告,你也可以八点钟祷告、你也可以祷告三四个小时、你也可以祷告几分钟、你可以歌颂神、你也可以为病人代祷等等。这并没有原则性的问题存在。我的重点:什么是祷告?这是我们每日都有的信仰生活,不论祷告在我们的生活中所占有的位置有多重要,占有的时间有多少,但每一个基督徒几乎每天都有不同程度的祷告生活。我作为教会的传道人,经常会被信徒邀请参加一些公众性的公祷或邀请在某人某地为个人代祷(生病、手术前、婚礼),好像祷告在我们的信仰生活中是少不了的一个环节。聚会、开会等场合更不能少了祷告,而个人性的一些事情如:开业、出远门也少不了祷告。特别在一些基督教国家,国家性的大事件,如总统任职,也少不了牧师的祝福祷告。可见祷告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层面。我们为什么在生活的每一个层面都有一个祷告呢?我祷告的原因是为了什么呢?今天聚会前我们也祷告了,把今天方方面面的一些事工都交托给神。我们为什么这样祷告呢?如果我们不这样祷告,难道今天的聚会方方面面都会出问题吗?比如楼层会塌陷、公安局会来搅乱、主日学的孩子不听老师的话无法上课,特别是下午聚会,我们祈求神在精神欠佳的情况下给我们精神,不要让我们睡着了。难不成我们的祷告会改变局面,神果然赐下不爱睡的心吗?如果神真的听我们的祷告,为什么下午聚会时仍然有人睡觉呢,如果说神根本没有听我们的祷告,那我们每周这样的祈求有意义存在吗?类似的事件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我们发现所祈求的,根本没有逆反性的改变,事件应该发生的还是发生了,不该发生的就不可能发生,祷告在过程中对事件根本没有产生多大的改变。
破碎的婚姻、意外的车祸、自然灾难、被骗、疾病、战争、瘟疫……。今天的社会处在这种极度的混乱与不安之中,死亡随时都可能临到一个人的身上,基督徒同样也在经历这些苦难,难道说基督徒经历苦难是因为没有祷告产生的吗?破碎的婚姻是因为牧师没有在婚礼上为他们祝福祷告吗?意外的车祸是因为他出门前没有祷告求神保守他平安到达目的的吗?可能我们正是这样想的,为什么我们在生活的每一个层都有一个祷告呢?是因为生活的每一层都充满了危险,我们怕这些危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在我们的身上,我们有一个祷告是希望有一把保护伞能让我免去这些危险。有一次我去温岭的松门,那里的人主要是靠打渔为业,打渔是一行非常危险的行业。所以他们在出海前都有祭祀活动,希望此行各路神仙保佐他们平平安安的回来。并且他们的船上都画满了一些可怕的图像;但我也发现基督徒的船上也有类似基督教的符号。其实这个符号就是一个人祷告的表达。以上述,祷告是一个人精神上的寄托,将未来交托给上帝。人生存的环境是危险的,但人把这种恐惧交托给一位全能的上帝。结果如何并不在于我,那是出于神的主权;如果人本宗教成份浓一些,有可能强化人的主权大于神的主权。如此分析祷告更有一种阿Q精神成份及相信宿命,只不过他是有一个相信的对象存在,比阿Q及宿命论有了一种更合理的理性解释。这与圣经里所记载的祷告好像完全不同,从《创世记》到《启示录》,不论是亚伯拉罕、摩西、约书亚、以利亚、大卫、以赛亚、彼得、约翰他们是祷告的人,祷告得惊天动地、震撼人心。耶稣的兄弟雅各说:“你们中间有受苦的呢,他就该祷告。有喜乐的呢,他就该歌颂。你们中间有病了的呢,他就该请教会的长老来。他们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为他祷告。出于信心的祈祷,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来。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所以你们要彼此认罪,互相代求,使你们可以得医治。义人祈祷所发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以利亚与我们是一样性情的人,他恳切祷告,求不要下雨,雨就三年零六个月不下在地上。他又祷告,天就降下雨来,地也生出土产。”这段圣经所讲的非常浅白,也是那一个时代信徒的信仰经历。与我们这一个时代相比,圣经所记载的这些事件好像不再发生了,也有些教会直接否定这个时代没有神迹奇迹,假设某一些教会有发生这一类的事件,一概否定。而祷告被摆设在礼仪的范围,你无论在那里都可以听到一套设定好的祷词,说得难听一点,祷告毫无生气、陈旧枯燥、在完成某一种在进行中的程序。另一种情况就是宗教的慰藉,既祷告寄托给上帝,在精神上得到安慰。前者可能在祷告的情感上没有完全的投入,后者在情感上极其丰富;但这些祷告就如一朵无生命的花,放在花瓶里的花,它的根已经离开了土地;它可能经过花技师的修饰,比原先在土地里更加的美丽鲜艳,被使用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但它的生命已经开始枯萎。上述所分析的二类祷告是离开神话语土壤的祷告,是插花式的祷告、是修饰式的祷告、是摆设式的祷告、是程序式的祷告;他可以有暂时的美和作用;但他不能长久;只有开花却没有结果的祷告。因为他的生命是靠暂时的浇水和药物得以维持,他内在的生命已经开始枯萎。所以你可以听到祷告的声音,但我们是看不到祷告的果子。祷告的声音和形式往往是表面的,而表面的东西往往是相同的,他常会误导人以为是真的,也会误导我们进入这种表面插花式的祷告。如此分析,那什么是基督徒的祷告呢?
祷告是一种语言---《语言学》提到语言的功用: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沟通方式,在生物或心理层面上反映人类高度演化的心智能力,在社会文化层面上反映人类文明进步。语言学就是要研究人类最核心本能的语言能力,透过对口语、书面语甚至手语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了解人类的本质。语言是一种沟通的媒介,上帝借用语言向人类启示他自己,使人在语言里认识这位隐秘的上帝。对于希伯来人而言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切可见之物都是从言发出的,一切存在之物都是依赖语言而生存。对于这个民族而言,他们是遵循神的语言得以建立,离开神的语言就必遭灭亡。约翰说:“太初有道”,这个道对于希伯来人就是言,太初有言,就是那位创造天地的那一位发言的神。这位发言者成了人,使人从耳转到眼的看见,这是启示的最高潮。我们要理解这个过程,必须要知道古代人跟现代人对语言传递的不同,古代是通过口将语言传递,而现代人有更多的传递工具使用,如文字的书、电话、QQ等。对于摩西以前的人他们认识上帝是因为在这个民族里有一个故事,是通过代代的口传得知上帝,并且在他们的生活中也经历上帝在他们身上的作为。因此在听者的身上又产生了另一个故事。这里有一个关键就是他们用耳朵来听,在听的过程中他们完全是接受者,讲故事的人是主导这个故事,也主导听故事的人。你有没有看到听故事的人听到一个程度大哭大笑,可见听者的思想已经融入所讲的故事中,或者说被讲故事的人主导他们的思想。而文字对语言的传递是从耳转入眼睛的过程,看书其实也是一种‘听’,是用眼睛去听。在听过程中书的作者在讲故事,他要主导故事;但是对于听故事的人而言,他也有主导故事的主权。他可以选择性的去听故事,想听那一段就听那一段,主权是在于我。这样我们就看到二种思想在听的过程中同时发生。所以你在看书的过程中被书的作者所主导,同时书的作者也被你的思想所评判;或者说你在看书的时候就直接产生了思想的沟通。上帝向人类启示,他的启示过程是从口到文字的传递,最后形成默示---文本圣经。今天我们看圣经也必然会产生这种思想沟通,而这种沟通从广义的说就是祷告。如果这个定义被理解为祷告,那祷告就是一种人的语言,而这种语言是从神的语言里出来的,凡从神的语言里出的语言就是祷告,那不是从神的语言里出来的语言就不是祷告。因此在人类的里面就有二种语言的存在,一种是祷告的语言;另一种我们暂时给他一个名称非祷告的语言—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呢?只有找到这种语言的根源,我们才能认清这种语言存在人类的里面的毒根,及认清人类的本质。
历代的思想家、政zh i家都认识到语言的魅力,通过语言的媒介可以达到统治人的心灵,使人完全的接受对方无条件的统治。希特勒的演讲可以使人的精神发疯,使整个德国人的头脑发热;他们就活在希特勒的语言里面。可见语言的力量是无法估计,在创世记第十一章记载了巴别塔的事件,在那个事件中有一个统一的语言,在主导着所有的人类。希特勒的语言要建一座世界城、要让德意志精神永存世界,巴别塔统一的语言也是要建一城,要传扬我们的名,这二种语言的本质完全相同的。这种语言是从哪里产生的呢?在人类的里面为什么会有这种语言存在呢?
首先我们从一个日常例子来看,人类是在语言中去学习语言,人类能发言是因为先有语言的存在。每一个孩子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并不是他里面有什么语言,而是他先听到语言,在大人的引导下他使用听到的语言,这个使用语言也可以说是回应语言。人在听语言、学语言、说语言,也一定是活出语言。因此可见之事的结果必然是一种发言者所产生的因,语言只不过在传递着发言者的语言,回应发言者。前面我已经谈到希伯来人的开始就是神的发言,神的言开始了天地万物,一切都是从神的言开始,并且神的命令就是让人活在他的语言里,生存在他的语言里。因此言是充满着能力,人在回应神的言也是充满着能力,人被称为人是因为在人的身上有神的言的形像。但在创世记的第三章出现了另一种语言—蛇的语言,这种语言混乱了夏娃,本身人是活在神惟一的语言里,以神的语言为生存的标准。而这种语言跟神的语言完全相反,这种语言是让人成为发言者,并不是回应者。但人是在语言中学习语言,人根本不可能成为发言者,在夏娃与蛇的对话中我们看到这里是一个回应上的失败。人的语言是从神的语言开始,但人却没有回应神,却回应了蛇。因此亚当的失败是祷告的失败,这是最根本的失败。亚当并不是不明白神的话,而是亚当没有回应神的话,才会造成他的失败。这样你就能明白耶稣为什么在客西马尼园叫门徒要警醒祷告;你就能明白马丁路德所说的我若一天没有三个小时的祷告,那一天撒但就会胜过我;保罗的书信里常常提到叫众圣徒为他代祷。弗6:18-19靠着圣灵,随时多方祷告祈求,并要在此儆醒不倦,为众圣徒祈求,也为我祈求,使我得着口才,能以放胆,开口讲明福音的奥秘。保罗说与恶者争战要穿上神所赐的全幅军装,最后他提到了要靠着圣灵,随时多方祷告,并要在此警醒不倦。为什么要祷告呢?祷告是一种回应的语言,但我们回应神就会产生一种得胜的能力。你想希特勒、巴别塔的人们回应撒但的语言产生了极大毁灭力,那么上帝的女儿回应神的话所产生的能力远远要超越这一切。以利亚跟我们是一样性情的人,但在他的身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能力彰显呢?并不是以利亚本身有什么能力,是因为以利亚回应神的话所产生的能力。上帝所赐的全幅军装要使用起来,那是需要人回应神的话才能彰显他的作为。上帝的作为在人类历史中彰显都是藉着那些愿意回应他话语的彰显。每一次教会的大复兴都是有一群神的女儿跪在他的面前回应神的话。这并不是说我们不祷告神的作为没有彰显出来,而是说我们祷告是让我们体验到神的作为在我们的生命中,是我们真实的经验到神的恩典。因此一个不祷告的人是不能体验神的恩典的。
如此说来祷告并不是我们通过语言吸引神的注意、告诉神我们要开始某一项的事工、希望得到神的支助、也不是取悦神的欢心。祷告重要的是他在回应神,如此祷告的果就会看到了。回应神的话,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如何回应昵?如何在我们的祷告生活中实践呢?圣经的诗篇给了我们答案,诗篇是人回应神的语言,因此我们可以从诗篇来学习祷告,回应神。诗篇是以色列人的祷告手册,也是耶稣和门徒祷告的手册;在教会的历史中历代的圣徒都是从诗篇开始学习祷告,所以诗篇是基督徒祷告的学校。诗篇分五卷,这种分法是以色列人特别回应圣经的前五卷书,他们视摩西五经为神话语的根基,一切都是从这里而出的。因此撒都该人只认这五卷是神的话,其他的旧约圣经都是对这五卷的注释。这也不是说诗篇的第一篇回应创世记的第一章,也不是背圣经的某一段经文就是回应神的话。就如人学习语言的过程一样,一些词进入我们的心里,又在我们的心里与其它的一些词汇结合,使我们能正确的回应对方的话。所以同样的一段经文在不同的时期去读,我们的回应也完全不同。举一例子:有一天雅祈问爸爸:“爸爸给我一把剪刀,”爸爸回答说:“不能给你,会剪到手指头。”雅祈回应说:“我不剪手指头那!”这种回应的话就是孩童期的回应,随着生命的成长我们对外来回应的话也会不断的成熟,最后你会发现我们回应的话就是一种真实的行动。正如唐崇怀牧师所说的,我们的祷告遇见了神在永恒中的旨意。
第四讲:祈祷的真义(1)
太26:36-45
路11:1-13
‘吸引力’这是一个常被人使用的词,也是人不断的被某一种事物或人所吸引产生向前推进的力量。从《管理心理学》赋予一个定义:吸引力是指能引导人们沿着一定方向前进的力量。当人们对组织目标或可能得到的东西有相当的兴趣和爱好时,这些东西就会形成对人们的吸引力。这种力量一旦形成就会吸引人们不断地向目标推进。从吸引力的法则定义:这个世界存在一种看不见的能量,一直引导着整个宇宙规律性的运转,使所有的星体及大自然都安分的运行,这样一种能量引导着宇宙中的每一样事物,也引导着我们的生活,这种能量就是——吸引力。从神学的意义来看,神就是吸引力的本体,宇宙、人类的历史是朝着神所规定的计划前进。神并不是设立了宇宙的规律让宇宙受自然规律而运行,而是神亲自护理他所创造的世界。因此这个世界是被神的‘吸引力’所吸引不断的向着神所定的旨意前进。如此说来,人类的历史都是在神的旨意中进行,那么对于世间所发生的邪恶我们该如何解释呢?神是全善、圣洁的,从他的本性之内如果产生邪恶的事,那么就与神的本性相矛盾。既然邪恶是与神的本性相违背,那么邪恶必然不是出于神。但我们又如何解释在神所引导的宇宙中会出现邪恶呢?是否在宇宙中存在另一个吸引力,那种吸引力不断的吸引人走向罪恶。从人的经验之谈: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宇宙,在我的世界里就存在着二种吸引力,一种吸引力是向善的;另一种吸引力是向恶的。这两种吸引力不断的在吸引着我的注意力,他们都努力的在劝说我跟随着他前进。这种恶的吸引力是从何而来呢?我们不要去追究亚当和魔鬼的责任,如果从我的本性里去找这种恶的吸引力,你会发现这种恶的本质:以我为中心的世界,一切都是以我的价值观、利益为中心。他会在我的世界里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你自已根本找不到其它的理由证明这种理论体系是错误的,不但如此,你还会爱上他。在希腊有一个故事:西塞斯是一位英俊的青年,面容可爱,体形优美。他深信,他的容貌会使每个见到他的人羡慕不已。他很骄傲,认为除了自己之外,别人都不配欣赏他那充满青春气息的面庞。因而,他沉溺于甜美的自我欣赏之中,远离所有的人,在苍翠蓊郁的小山谷中终日闲逛,他成了一位自恋狂。一天,那西塞斯在树林中愉快地游荡。一位名叫回声的仙女一看见他就兴奋起来;她伸出爱的双臂,高兴地走向那西塞斯。然而,令她惊愕的是,这位青年粗暴地将她推开,连看都不看她一眼就走开了。这位可怜的仙女羞红了脸,迅速退到遮阴处,含情脉脉地凝望着心上人。不久,那西塞斯来到一条小溪边饮水。当他跪在岸边时,他发现清澈的溪水中有一张非常可爱的面庞。他非常激动,并对着水中的人微笑,水中人也给了他一个微笑。他认为,一定是一位仙女爱上了他。于是,他就蹲下去吻她,她的嘴唇也向他靠拢。但是,当他的嘴唇一接触清澈的溪水,水中那张可爱的脸就消失了。这位恼怒的青年人此时变得绝望了,他从未被人如此鄙视过。他日夜呆在溪边,不吃不喝,不久就死了。他从未怀疑过水中的女子只是自己的影子罢了。众神非常怜悯他那优美的躯体,把他变成了一朵同名的花—水仙花。我们不要以为这只是一个神话故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像故事中的西塞斯,我们迷恋自己,最后也是死在自己的手中;魔鬼如此、亚当也是如此、我们更是如此。但是在我的本性之内又有一种吸引力,他好像曙光,并且时显时隐,很微弱的引导我向善、向公义、(向)圣洁前进,有时就像一道流星在黑影的天空闪过,点然了我内心的渴望,有时被恶的吸引力所遮盖好像不存在。但就是这种吸引力令看上去动荡不安的社会,仍然安稳。就如箴8:29为沧海定出界限,使水不越过他的命令,立定大地的根基。虽然大海翻腾、但它不会越过神所命定的;从神的计划来看这一切最终要荣耀归于神。诗76:10人的忿怒,要成全你的荣美。人的余怒,你要禁止。但在这二种吸引力之间对于人而言,人并不是一个木偶;他是有意志的、有选择能力的人,但从人的本性之堕落,人不可能选择善、人无能选择善,只能被恶所吸引。人内心中的曙光根本不能引导人走向神,所以人只能活在一个矛盾体里面。
从神的计划看这一切恶并不能影响神的作为,但从人的角度看人终必要为自己的恶受到审判。人如果摆脱人命运的噩梦,那就是基督的救赎。今天我要和大家思想的信息:就是从祷告的角度来看被救赎之人的信仰生活。前文分析圣经和祷告的关系,正确的圣经观必然产生正确的祷告观;祷告只是一种语言,并不是一种主动性的语言、而是一种回应性的语言。从思想到语言,如何将这种语言实践为一种行动呢?化为一种生活呢?
基督徒的信仰生活是从祷告开始的,当人的本性被圣灵重生之后,第一个表现那就是祷告(罗10:13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祷告是一个人本性的转变,人的本愿是不愿意祷告,因为那种恶的吸引力并不是引导人依靠上帝,而是引导人以自我为中心。而祷告说明了人不是依靠人、而是依靠神的转变。如果你是一个基督徒,你一定会经历祷告生活在我们的信仰生活里是那样的艰难,常受到各式各样的阻力。祷告好像就是站在阵地的前线,敌方的炮弹直接所炸到的地方,一不小心就会被炸的粉碎。所以我们每一天都是速战速决,以免自己受到轰炸受伤;这种胆怯的心理已经注定这一场争战的失败性。在两千多年前有一群跟随耶稣的人,他们跟我们一样,在祷告的战场上是一个失败者;他们被恶的吸引力所驾驶,根本没有能力起来祷告,每当我们失败之时总是套用耶稣的话安慰自己说:“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几乎我们每一次的祷告总是近乎这种光景,当然我们的信仰也必然导致和门徒在十字架面前落荒而逃。因此祷告是人性被改变的见证,只有通过这个见证才能让我们真实得看到基督的生命在人的本性里流露出来。门徒们跟随耶稣,在耶稣的身上他们看到了这种生命,所以他们呼求耶稣教他们祷告。才有了我们所说的主祷文,主祷文并不是耶稣让门徒每次祷告照着背诵的文字,而是说明祷告的真义所在。他的第一句就很清楚的说明了我们的身份,我们是被拯赎的人,恢复了与创造主的关系;创造主是我的天父,我是他的孩子。作为天父的孩子,我们的生命是怎样的生命呢?我们的生活是怎样的生活呢?三个愿:说明了这种生命是以神为中心的生命,三个祈求:说明了我们生活的一切都是依赖神。因此我们还生存在世上一天,我们就是需要这种吸引力引导前面的道路;使我们每天都遵行他的旨意而行。这是祷告的真义和理念,并不是祷告;我们可能都有这种理念的存在,但并不能说我们是祷告的人。基督徒应该是一个祷告的人,并不是懂得祷告真义的人;只懂得祷告的理念没有祷告的行动,只懂的祷告的言词却没有祷告的心灵,这都不是祷告。基督徒是懂祷告真义的人也是一个正在祷告的人;基督徒并不是站在起跑线上的人,而是正在过程中跑步的人。因此耶稣说完了主祷文的内容接着就讲了二个比喻,是因为门徒是祷告的人,但在祷告生活中有阻力,在祷告生活中有诱惑;并且在当时的宗教信仰中祷告已经很虚浮,只是宗教领袖所玩弄的工具和所表达的敬虔。另一方面在民间流传着一种神秘性的祷告,认为祷告可以改变一切,让宇宙掌控在我的手中。这两种现象仍然存在于现今的教会,一种将祷告表演化;另一种将祷告神秘化。对于一个正在祷告的人而言,我们在祷告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这两种情况。第一种就是祷告灰心了,为什么我们不想祷告呢?因为我们灰心了,因为在祷告里面我们根本没有经历生命;祷告只不过是一种自言自语,并没有经验到神。有一天早晨我叫传耶祷告,他说:“爸爸,没有神,因为我每一次向神祷告,神并没有向我说话。”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亲爱的弟兄姐妹你今天生命里也可能存在这个问题,我祷告了,神并没有回应我;可能你想要的答案跟传耶想要的答案在形式上不一样,但你内心很想得到上帝给你在祷告方面的肯定。可是你在寻求的过程中神好像没有理睬你,就像这位朋友所答复的,不要搅扰我。上帝的主权不会因人的祈求所改变的,我们所祈求的还有什么意义呢?甚至我们说不要祷告了,你无论如何祷告神是不会改变他的计划的,即使我们祷告了,我们的祷告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我们的心中存在这样的一种心理,说明他已经不信神。是因为他把上帝放在他的理性判断之下,以他的意思来理解上帝的主权。所以耶稣对某一些改革宗的人说:“NO”,对某一些阿米念的人说:“YES”他情词迫切的直求,就必起来照他所需用的给他。我又告诉你们,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上帝按着你所祈求的应许给你,给你什么呢?第二个比喻:你们中间作父亲的,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求鱼,反拿蛇当鱼给他呢?求鸡蛋,反给他蝎子呢?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天父,岂不更将圣灵给求他的人吗?上帝把更好的东西赐给他所祈求的人,传统的教会有这样的一种现象,一些长者说:“超过我所想所祈求的”。耶稣使用这个比喻就是这个意思,只有那些祷告的人,上帝赐给他的一定会超出他所祈求的。更重要的是祷告的本身就是上帝赐福给我们的渠道,上帝通过祷告将他的祝福临到他儿女的生命中。所以耶稣在结束这段话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何况天父,岂不更将圣灵给求他的人吗?圣灵在我们的生命里吸引着我们常常不灰心的祷告,上帝将圣灵给求他的人就是让求他的人不灰心的祷告。我们渴望三位一体的神能吸引我们向他不断的祷告,因为我们的本性是不愿意祷告,也不会祷告,只有圣灵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才能开口向天父祷告,正如罗8:26-27况且我们的软弱有圣灵帮助,我们本不晓得当怎样祷告,只是圣灵亲自用说不出来的叹息,替我们祷告。鉴察人心的,晓得圣灵的意思因为圣灵照着神的旨意替圣徒祈求。
第五讲:祈祷的操练(2)
----------持久的祷告
路11:1-13耶稣在一个地方祷告。祷告完了,有个门徒对他说,求主教导我们祷告,像约翰教导他的门徒。耶稣说,你们祷告的时候,要说,我们在天上的父,有古卷只作父阿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有古卷无愿你的旨意云云我们日用的饮食,天天赐给我们。赦免我们的罪,因为我们也赦免凡亏欠我们的人。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有古卷无末句耶稣又说,你们中间谁有一个朋友,半夜到他那里去说,朋友,请借给我三个饼。因为我有一个朋友行路,来到我这里,我没有什么给他摆上。那人在里面回答说,不要搅扰我。门已经关闭,孩子们也同我在床上了。我不能起来给你。我告诉你们,虽不因他是朋友起来给他,但因他情词迫切的直求,就必起来照他所需用的给他。我又告诉你们,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你们中间作父亲的,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求鱼,反拿蛇当鱼给他呢?求鸡蛋,反给他蝎子呢?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天父,岂不更将圣灵给求他的人吗?
有二个祷告的小故事:第一个是奥古斯丁的母亲玛尼卡,她完全是用祈祷和眼泪来浇灌‘教育’儿子。奥古斯丁十六岁时,因得同乡之助,赴迦太基入大学。但因恶劣环境之暄染,他竟然未婚同居。这叫玛卡尼在家为他忧愁,朝夕祷告。奥氏毕业以后!决定要到更远的罗马寻找幸福。罗马的社会比迦太基更坏,恶风败俗较之有过而无不及。玛卡尼听闻之后,十分恐惧,亟谋能与儿子再晤一面,令他回心转意。那天一夜不能成眠,心灵深处不住向神祈祷。那知她的儿子已经起程了。孤独的孀母,站立海边几乎发狂,口中连连哀诉呼号。她回到家中,重新为自己的儿子祷告。她深信祷告必蒙垂听,不过神的时候尚未来到。以后奥古斯丁由罗马到了米兰,结识了安波罗斯主教,从此对他的宗教观念产生改变,决定作一位信徒。母亲闻讯欢喜异常,经历艰险航程赶到米兰,与她儿子同住。奥古斯丁初信脚步不稳,犯罪之故态复崩。母亲又受了很大的痛苦,屡次迫切祷告。直至奥古斯丁在花园中听见邻屋儿童之声音,翻读圣经罗马书十三节十一章的话,得到圣灵的光照,蒙了重生。母亲由此放心了。在玛卡尼死前,曾嘱咐儿子说:『儿子,我一生中没有更大的喜乐,大过你悔改得救的。我的工作仅此为止,我的希望已经完成。但有一事,令我留恋,就是我愿在死前,能看见你轻看世俗的快乐,成为神的仆人。这样,我就心满意足了。』奥古斯丁对于他所敬爱的母亲,有如此的追述:「她为我的堕落,九年之中哭泣没有停止,痛苦丝毫没有减轻.直到我悔改以后才停止。她实在是外穿妇人衣服,内藏男性的信心,包围母亲的慈爱,显出基督的虔诚。她最后的成功是儿子信了她的信仰。」第二个故事:有一传道人,在慕勒将死之前,问他说:“你一生所求的,有没有什么事是神所未应允的。”慕勒答说:“我曾为两个人得救的事祷告了六十二年三个月五天零两个钟头,记得非常清楚,可是二人毫无悔罪改过的样子。”传道人说:“你希望神救这两个人吗?”“一定,你想神会把他孩子六十多年的祷告搁在一边么?”慕勒死了不久,那位传道人接替慕勒在瑞司特礼拜堂讲道,就对大众提起这件事情。一位太太马上说道:“你所题的那二人,其中一位是我的舅父,已经得救,前几周故去。另一位在柏林,也已蒙恩归主了。”第一类是经过长时间的祷告看到上帝成就的故事;第二类是经过长时间的祷告并没有看到祷告的事成就。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们所祷告正是出于上帝的旨意,并不是妄求。所以祷告一个很重要的前题就是要乎合上帝永恒的旨意,但是对于大多数的人而言,在具体的某事件中我们并不知道我们所祈祷的是不是神的旨意,在长时间里没有得到应验,我们就会想到:雅4:3你们求也得不着,是因为你们妄求;或者是出于小信才没有得到应验。关于信心的祈祷我想跟大家澄清二点:第一点就是传统的农村教会里所使用的信心,一般是指某事没有得到应验是因为信心小、或没有信心所导致的结果,而所谓的信心就是人的一种自信,相信神一定会给你成就的。另一种信心的祈祷恰恰相反,认为为某事多次祈求是一种没有信心的表现;信心吗?就是祈祷之后就交托给神,就不用为同样的事坚持向神祷告了,若再祈祷就是一种没有信心的表现。我曾经为某一件事叫许多肢体代祷,其中有肢体就是这样的回复。这种看似‘成熟的灵命’,但已经超越了基督的层次,基督也为同样的事祈祷三次。今天我们所读的经文就是基督要教导我们持久的祷告,这也是祈祷操练的功课。
1、祷告的对象是父---发生生命的关系
为什么要持久的祷告呢?是否上帝喜欢这样的方式,还是上帝像比喻中的朋友睡着了,起床比较麻烦。耶稣讲这个比喻并不是类比,而是一种对比;类似的比喻还有:不义的官,因寡妇多次的祈求,他终给她断案;这个比喻并不是说上帝是不义的,而是指明上帝是公义的,一个不义的官都能如此,何况公义的上帝呢?并且第二个比喻又指向人类自身的生活,你做父亲的都知道拿好的东西给自己的孩子,何况在天上的父呢?我想这个比喻对任何父亲而言都是极大的喜悦,可能你的生活、环境、心情等受到极大的困境,或者说信仰对你根本没有产生某一种力量,信仰也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身处的环境,不管你如何努力、祈祷,好像这位上帝根本没有存在,你也没有从他那里得到实质性帮助,现在你可能有些灰心、对上帝有些失望。你可能认为信仰、祷告真的有用吗?这些所谓的有用,可能是见证会、书藉、电影里所分享的,而我的信仰中根本没有体验到信仰的力量。我的生活还是我的生活,跟那些没有信仰的人毫无区别,没有信仰的人可能还有运气不错的时候,而我根本没有运气可言,也不能使用运气。反而信仰给了我某种的约束,这个不行、那个不可。可能你现在的情况没有像我所说的这样糟糕,可能也没有意识到类似的问题。但在信仰行为和意识里都反映出我们是没有神的人;基督、神只是一种观念性的存在我们的意识里,神也没有跟你有实质性的发生关系;神跟我只是两个不同的各体(个体)。可能在某一个阶段我们有向神祈求过,也有向神敬拜过;但你有没有想到,你的祈求有达到上帝的宝座前吗?可能你认为今天你为什么要跟我讲这些呢?好像这是一个比较简单内容,不!我不这样认为,你的祷告、敬拜、读经;有碰到过这位圣经里所启示的神吗?这位神是你的父亲,如果你还不是他的儿女,你的祷告是不能穿透云层直达父神的宝座的。父亲---一个生命直接产生关系的人。上帝是你的父亲,你的生命是从他而来,在你的生命里就可以体验到父神的那生命。做基督徒并不是惟心主义者,并不是一种纯精神主义者;基督徒就意味着跟基督有直接的生命关系,而这种生命是一种亲切的、渴慕的;如果有一天我们对神的感情失去了这种生命的成份,那是一种很可怕的事。所以我前面提到过,在祷告中提到父亲是多么的喜悦,因为你祈求的对象是父,并不是县长、局长。他在你的面前并不会说我‘要研究!研究(烟酒!烟酒)’;你也不用向父神送‘烟酒’。因为这正是我们的为父之心,将更好的给儿子。这种更好的东西我们不一定要理解为物质,其实父母跟儿女的关系好,并不是父亲给孩子多少东西,送多少珍贵礼品,而是一种关系。有时候家里贫穷到一个地步连基本的食物都没有,但只要父母跟孩子在一起,就是一种最大的喜悦。有时候孩子跑到你身边,你问他要什么?他说什么都不要,只要跟你在一起坐坐就可以,其实我自己也一样,有时候回家抱抱孩子,跟妻子聊聊天,都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更好的东西,比吃山珍海味都要幸福。但关系不好,二个人在一起还没说几句话就很烦,这说明这对父子关系出现问题。我们在信仰里也是如此,你跟神的关系如何呢?可以在你的祷告、读经生活中可以表现出来。
2、祷告的内容是----照着神的旨意求
只从这个比喻来看好像要教导我们,只要死皮赖脸的向神祷告,神就会垂听、应允。显然这样的解释是比较偏面的。上次我已经提到这个比喻是在耶稣讲明了祷告的原则之后所例举的比喻,前题是祷告的内容是照着真理求(照神的旨意求),但人的本性因堕落之后不是照着真理的原则,而是照着自我的原则。这样人与神之间存在这一种鸿沟,这种鸿沟跨越需要人对真理的明白及委身---这个明白到委身是一个过程,但是人在过程中就会失去?性,灰心;我们都希望求有必应、祷告还没结束事就成就了,这是我们的心愿。我们希望神照着我的原则来行事。因此耶稣讲这个比喻的前提是你照着神的旨意求,不要灰心;况且人间的朋友都能如此行,何况你在天上的父不将更好的东西给求他的人吗?
分析到这里,有一个必然性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何为上帝的旨意?经常碰到弟兄姐妹来寻问:我在婚姻的选择中、事业的选择中;如果对方是神在旨意中给我的,我一定会顺服接受;如果是神按排我去做这行,我一定会去的。但是我如果能明白他(她)就是神给我的呢?我们希望通过祷告,神在梦中、或通过媒介、异象告之我他的旨意,我想这是很多人所希望的答案;当然在今天的教会里也有存在这种情况。什么是神的旨意?可以分成两类来回答:第一类,圣经清楚的原则;第二类,圣经并没有清楚的原则,我将这一类归纳为神在个人或历史上对某一个人所存的旨意,但这些事不与圣经清楚的原则相违背。第一类:圣经清楚的原则---这些原则就很多了,我例举一个婚姻的原则:你爱上了一个没有信主的女孩,你为此祷告求神让你明白她是否就是神在永恒的旨意里所给你的配偶。这一类的祷告就不是照着神的旨意求,再多的祷告也是妄求。这些清楚的原则还包括:你可以向神求智慧(雅1:5你们中间若有缺少智慧的,应当求那厚赐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神,主就必赐给他。)、求平安(腓4:6应当一无挂虑,只要凡事借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神。神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等等。
第二类:这些在圣经里没有明确的指明,经常有人问:“基督徒可不可吸烟、喝酒等等问题”关于此类问题圣经里有一个普遍的原则那就是你所做的是不是荣耀神及对自身有益,如果吸烟、喝酒能对自身有益,能荣耀神那就可以。也可以参考罗12:1所以弟兄们,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这个原则是永久不变的,那就是任何能促进人更圣洁、顺服、和心意更新的事物,都是神可喜悦的旨意,任何拦阻人在圣洁中长进的事物,都不是讨神喜悦的。如果我们所做的事能促进圣洁、合一、顺服,那就照着所求所行。比如:喝酒,如果能促进圣洁、教会合一、弟兄姐妹顺服彼此相爱,就照着圣经的原则不要醉酒,喝点又何仿呢?如果相反,那就不要行。博爱思说:“你应该追求最好的事物,如果对你是最好的,你们放心去求吧!如果对你一无益处,不妨掉头而去。最重要的是,你对神旨意的了解必须建立在圣经的基础上。”第二类是不能违背圣经明显的旨意,如果超越圣经明显的旨意,那么我们所求的所行的就是离开真理。例举:选择配偶,在清楚的真理原则之下,你想找的配偶以你个人的审美观去找那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并且上帝给你的配偶也一定是让你喜悦的,虽然配偶在某一类的眼中看来是比较不顺眼的,但在你的眼里她绝对就是‘西施’。因此你可以大胆的向神祈求,神会在祈祷中让你明白他的旨意,或者赐给你更好的配偶,超出你所想所求的。另外,圣经虽然没有明确的旨意,也不违背明显的旨意。上帝会在你心里有带领,那就是你良心的平安。说明了第二类的二个原则之后我们回到引言里二个小故事,奥古斯丁和慕勒的两个朋友。神一般的心意是要人人都得救,乃是宽容你们,不愿有一个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虽我们知道没被拣选的人必然要灭亡,但是圣经没有说奥古斯丁和慕勒的两个朋友是灭亡的人,因此奥古斯丁的母亲和慕勒持久的祷告是正确的吗?并且慕勒到死也没有看到祷告的成果。如果我们也在慕勒的那一个时代,可能我们认为他是在妄求,他的祷告是错误的。现在我们来分析,他们的祷告超越了圣经吗?他是否想改变神的旨意?如果没有奥古斯丁母亲的祷告,历史上就不会出现伟大的圣奥古斯丁吗?
处理这些问题我们要特别的明白圣经里的真理,不是一面的,而是双面的。雅各说:“你们求也得不着,是因为你们妄求”,雅各在说这句话之前还说了另一句话:“你们得不着,是因为你们不求”。雅各似乎要告诉我们应该求,持久不断的求,你们教会为什么不复兴呢?为什么存在各式各样的罪恶呢?是因为你们没有求,没有持久不断的求,反而是贪图世俗的宴乐之中。这里就有明显的二极分化,第一类的人认为自己明白真理,神的旨意不会因人的祈祷而改变的,为一件事多次的祷告反而是没有信心的表现。第二类人认为只有祈祷能改变一切,所以他们持久的祷告。但是这二类人都没有得着,求也没得着,不求也没得着。那如果能得着呢?第一类人应该去求,第二类人应该去明白真理。关于第一类人,你不能找很多的借口说自己没有祷告的负担,任何理由造成你不祷告的理由都不是出于真理的;关于第二类人,你不能找很多的借(口)说自己没有时间去学习真理,任何理由造成你不追求明白真理的理由都是出于那恶者的。因此对于这两位祷告的人而言,他们是明白真理的人。人的祷告和神旨意的成就,是两者不可缺一的,正如一位神仆所说,神的祝福是通过祷告赐给你的。
我们恩典教会历经五年,从人数发展的角度及福音事工上来看,我们是很慢的;教会也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我们对灵魂负担,对信仰委身,对上帝的敬畏显得淡泊,很多肢体也跟我有淡起我们教会缺少属灵的气息,都有些学院派的意味。我想我们的情况跟雅各所说的第一类人有点像,你们得不着,是因为你们不求。可能我们每个人灵命都很成熟,好像没有什么可求的,但至少你可以求上帝兴起工人,赐下复兴。每一时代教会复兴了,总是有一群人先在那里求复兴,从使徒时代到如今,这个原则从来没有改变过。可能如今的祷告将成为二十年以后教会复兴的种子,前段时间我在想,今年我们教会多了好几位小弟兄小姐妹,你和我有为他们祷告吗?可能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时代的奥古斯丁噢!一年以后我们如何我们不知道?二十年以后我们如何我们不知道?可能我们教会很复兴?可能我们仍然是这几个人?可能我们矛盾加剧造成分裂?这一些我们都不知道,但上帝给我们有一个应许,那就是将得救的人数天天加给教会?上帝对我们有一个旨意和使命就是叫我们传福音?你可能说我在恩典教会什么事工都没有参于,教会的年度计划、牧养计划对于我而言太远了,好像不现实?不!你错误了,你---上帝给你一个更大的使命那就是用祷告托住这一切,没有众肢体的祷告,我想这一切所按排的事工将等于零。玛尼卡的伟大并不是做了什么事工,乃是他愿意顺服神的旨意跪下祷告,持久不灰心的祷告---看到了天父将更好的赐给她!我想她祷告并不会求上帝让奥古斯丁成为主教,成为教会历史上伟人,可能只求上帝让她的儿子悔改信耶稣;但上帝将更好的赐给她!求吧----天父将更好的赐给你和你的教会。
诗81:10我是耶和华你的神,……你要大大张口,我就给你充满。
第六讲:禁食祷告的操练
【太17:14-21】耶稣和门徒到了众人那里,有一个人来见耶稣,跪下,说,主阿,怜悯我的儿子。他害癫痫的病很苦,屡次跌在火里,屡次跌在水里。我带他到你门徒那里,他们却不能医治他。耶稣说,嗳,这又不信又悖谬的世代阿,我在你们这里要到几时呢?我忍耐你们要到几时呢?把他带到我这里来吧。耶稣斥责那鬼,鬼就出来。从此孩子就痊愈了。门徒暗暗地到耶稣跟前说,我们为什么不能赶出那鬼呢?耶稣说,是因你们的信心小。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种,就是对这座山说,你从这边挪到那边,它也必挪去。并且你们没有一件不能作的事了。至于这一类的鬼,若不祷告禁食,他就不出来。(或作不能赶他出来)
这是一个体现生命成长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都是跟随基督的人,他们有过得胜的经历,就是这些不寻常的权能,使群众对他们投来羡慕的眼光。这种经历使他们对自身的认识也迷失了。就在这种自身难以掌控之间,有一位需求者来到门徒面前,求门徒医治他的儿子。他们依照过去的得胜的经验给予他们医治,但是结果失败了。这种失败感带来羞耻感。本来群众是要看一件大神迹的,门徒也以为可以好好满足众人的好奇心及自身的地位提升。但是结果却非如此,群众失望的面情沉沉剌痛他们的心理。同时他们心里也很郁闷。为什么这一次不行呢?是否神的权柄已经离我们而去、是否我们的老师没有与我们同在缘故,可能他们找了许多原因,但每一个原因都不能解决眼前的困难。如今的我们也会经常出现类似的情况,有人问:‘今天的教会为什么没有神迹奇事,也有人问为什么我的祷告一点也得不到回应等等’类似的问题。在这些无法解决的问题面前,有人开始怀疑上帝的真实性、或者教会信仰的本质性及信徒灵命的真伪性。如果上帝在我们教会中、如果我们教会的信仰是真的,如果我的灵命是成熟的,如果……,为什么还存在怎么多的问题,让我的信仰成为众人的笑柄,也有可能成为他人进入基督信仰之门的拌脚石呢?
当这群门徒看到了耶稣所行的神迹之后,他们把这个怀疑再一次的提出来:为什么我们不行?然而耶稣的回答令人费解,或者让今天的人来看是一种夸大其词的回答。耶稣并不是否定他们没有信心,而是说他们信心小。如果他们有信心象一粒芥菜种,就是对这座山说:‘你从这边挪到那边。’它也必挪去;并且你们没有一件不能作的事了。至于这一类的鬼,若不祷告禁食,他就不出来。耶稣的意思似乎要告诉我们若有芥菜种的信心,就无难成的事;接着他又说了祷告禁食的事。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存在呢?芥菜种的信心是指一种活的信心、有生命力的信心、有盼望的信心;不会因一时的拙败而被失败所困的,不论在任何的环境之下,他不会因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信心,因为这种信心里有基督的生命。他的根是建基在基督话语的土壤里,不断的从其中吸收丰富的“营养”,只有这种信心的人他才能做到愚公移山的事。那么鬼没有被赶出去与祷告禁食有什么关系呢?耶稣将两者摆在同一个平台上;好像有某一类鬼就要祷告禁食,他才出去。这与前面所说的信心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要分析:禁食的操练。
两大误区
禁食是不符合大众文化的,特别跟中国的文化有极大的冲突。我们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吃,我们近代‘吃’的文化:从有没有吃---吃什么---去那里吃。如果去医院看病,医生都会告诉你现在不应该吃什么了?现在大多数的人把将来几十年要吃的东西都提前吃了,造成各式各类的慢性疾病。我说怎么多无非就是要告诉大家现在是吃的放纵年代。然而禁食者、吃素者都将被这个时代看为异类的人物。其实今天的教会也会存在异常眼光去看待禁食,也会有许多人告诉你禁食的几大危害。如果有弟兄姐妹有禁食的操练,会受到别人异常眼光的看待,认为这样做极不合宜;他们找许多教会历史上曾经因禁食出现的问题来说你,是不是信仰走偏了。第二大误区就是盲目的禁食,特别在中古代时代,当时的信徒刻苦已身的生活,结果使禁食有了一个坏名声;而基督信仰的内在本质渐渐的减弱,被着这种宗教情操的礼仪所代替,并且这种礼仪带着律法性质,使活人受捆于礼仪。这种情况在耶稣的时代也是如此,耶稣为什么指出法利赛人的禁食有问题,就是他们将禁食变成纯宗教的外表形式,一种敬虔的表演;而无实质的本质存在。然而使人认为只有这种禁食的人才是敬虔的人,他们被这种礼仪捆绑。因此耶稣说禁食并不是让别人看的,而是只叫你暗中的父看见,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禁食是一种属灵的操练,并不是一种宗教礼仪。中国某一个家庭教会的牧师宣布自己四十天禁食祷告,并将祷文及每天禁食的心得发布在网上,让其全世界人都得知他的属灵操练。这种禁食操练跟耶稣所说的那些人脸上带着愁容,故意叫人看出他们是禁食有什么区别呢?
这两大误区就存在于今天的教会内,一种是极力的排斥禁食;另一种是极力的提倡禁食。前者认为禁食是进入信仰的误区,对身体健康极其有害;而后者认为禁食是敬虔的体现及得着能力的泉源,并且禁食之后有病的会得到上帝的医治及神迹性的事件发生。
基督徒要不要禁食呢?
禁食并不是某一位伟人及牧师提倡的结果,而是圣经真理的教导,并且让我们看到许多上帝所使用的仆人都有过如此的经历:如摩西、大卫、以利亚、但以理、保罗、耶稣;如果看看教会历史也发现许多伟大的基督徒实行禁食生活:比如我们所熟悉的:加尔文、诺克斯、卫斯理等人。当然这些人禁食的形式各色各样,摩西四十天禁食、耶稣出来传道之前也有过四十天禁食;有的人禁食禁一切食物,有的人禁食不禁水,有的人禁餐、有的人禁天,也有的团体禁食、定期禁食。禁食的禁也有各类:有的人禁上网、禁看电视、禁购物等等。
圣经里面大量的记载禁食,并且在耶稣的教导中也多次的提到禁食在属灵生活的重要性。今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一些事迹,我相信无论谁看到了,都会说好好祷告禁食吧!为什么?因为这一类鬼若没有祷告禁食,他就不会出去。可见,在信仰的生活里有禁食并不是信仰有问题,其实耶稣在其他的地方也有记载关于禁食的教导。必如登山宝训里,耶稣并不是否定禁食,认为禁食是错误的;而是否定法利赛人的这种禁食态度是错误的,耶稣是肯定了禁食在信仰生活里的重要性。还有另一处经文,就是有一回别人质问耶稣的门徒为什么不禁食,耶稣回答他们的并不是说门徒们不用禁食,而是说时候还没有到。对于基督徒而言,我们要不要禁食呢?当然要。
禁食---进入你内心的深处全然的依赖上帝
基督徒既然要禁食,为什么要禁食呢?这是我们必须要明白的真理,如果我们不懂的为什么要禁食,必然就会对禁食产生误区。
为什么要禁食---用一句话说禁食是进入你内心的深处,最后全然的依赖上帝。
耶稣为什么要门徒祷告禁食,并不是禁食本身有某一种能力产生才能驱逐魔鬼的力量。得胜那恶者并不是依靠人的力量,全然是上帝的大能。门徒们有权柄赶鬼,并不是门徒的力量,而是耶稣将权柄交托给他们。这一次为什么不行呢?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所以耶稣说他们的信心小,什么是信心小呢?反之什么是信心大呢?我个人理解信心的大小之区分完全是取决于他对上帝话语的认识、对基督的认识而论的。一个人对基督的认识是丰富的,对上帝的真道理解是深入的,他的信心就大;反之就是小。对基督、对真道的认识并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生命的体现及遵行。而这种认识就是一种芥菜种的信心,是一种有生命、有盼望的信心。而这种信心必然产生一个行动愿意去遵守上帝的真道,实践上帝的真道---那就是祷告禁食。而这种祷告禁食就是一种信心的见证。见证什么?见证人的无能及上帝的全能。那么为什么要祷告禁食呢?当我们的身体在禁食的过程中产生一种需求,而这种需求让我们知道人活着是要依赖外在的的东西。中国有一句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的本性都是恶的,不骗人、不害人都很难;你有没有发现我们曾为某一件罪在神的面前痛悔、认罪、悔改N次,但是这件罪还是缠着我不放,我们无法离开这件恶,一有机会罪就在内心中生成,发动,行出来。骗人好多次,到了死之前把真话说出来,这样的事我们不是天天看到吗?也不是我们天天在行吗?所以人最大的可怕就是没有内心的无助感---骄傲。只有在禁食、饥饿的情况且之下,才会发现人的本性及人性是如此的软弱无能。诗人大卫(诗69:10我哭泣,以禁食刻苦(另译:降?)我心),通过祷告禁食我们深层次的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会看到自己内在思想里可怕的罪恶---那就是骄傲。因此骄傲的人永远也看不到自己是骄傲的,在他的眼里别人永远是骄傲的。可以说骄傲的罪是深处在人生命的最深层里面,骄傲可以借用任何东西去体现他的价值,发挥他的功用。甚至可以说骄傲会借用最属灵的事去为他效益。禁食有时候也成了骄傲利用的工具,而这种罪恶之源就深深的隐藏在你的内心,时不时的发挥他的作用。骄傲使人遗忘人之本性,使人超越人之地位。
禁食祷告并不只是展现人身体饥饿无力的一面,也是展现属灵的无力。在禁食的过程我们思想里会产生极大的争战,你会清楚的看到你内在的生命里有许多隐藏性、不为人知的事,平时你可能想多没有想过,但就在禁食的过程里他们出现在你的思维里。这种情况也有在梦里出现,许多基督徒在灵命成长的过程会出现,在梦中犯罪;醒来时你会想,平时我不可能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在我的梦里会有这些邪恶的事发生呢?其实在禁食时,人的身体处在软弱状态,一方面人之罪性展现;另一方面也是撒但来试探之时。那时候你会看到人永远也不能战胜自我、更不要说是那恶者了。所以说禁食并不是苦修,苦行主义;在治死罪的事件上,苦待已身是根本不行的。当我们暴露在最软弱之时,你那时候就会很深刻的体验我是多么需要基督的赦免和接纳。因此在禁食的过程里一方面让我们看到自身的可怕,另一方面让我们看到基督的恩典,我们是需要恩典才能活着的人。特别在耶稣四十天的禁食过程看到,如果没有依赖神的话语、以上帝为我们的中心,人是不能战胜罪及魔鬼的。
我不知道我们教会的弟兄姐妹有否实践禁食,但我建议你个人平时可以学习禁食,在属灵的事上操练自己。一个人身体内的营养成份过剩时,就会产生某一种疾病;医生基本都会建议你禁食或禁某一些食物。可能我个人认为当我们在学习真理的过程中,我们以为自己掌握了许多真理,理解了许多真理,当然这些理解的真理都是正统的、也是正确的无误的。有可能我们也会产生“营养成份过剩”属灵疾病,因此需要祷告禁食,重新认识自身及对恩典的认识,使我们在属灵的道路上健康的成长。
第七讲:不蒙应允的祷告
----上帝的恩典在隐藏中向我们显现
申3:23-27那时,我恳求耶和华说,主耶和华阿,你已将你的大力大能显给仆人看。在天上,在地下,有什么神能象你行事,象你有大能的作为呢?求你容我过去,看约旦河那边的美地,就是那佳美的山地和利巴嫩。但耶和华因你们的缘故向我发怒,不应允我,对我说,罢了,你不要向我再提这事。你且上毗斯迦山顶去,向东,西,南,北举目观望,因为你必不能过这约旦河。
申32:48-52当日,耶和华吩咐摩西说,你上这亚巴琳山中的尼波山去,在摩押地与耶利哥相对,观看我所要赐给以色列人为业的迦南地。你必死在你所登的山上,归你列祖(原文作本民)去,象你哥哥亚伦死在何珥山上,归他的列祖一样。因为你们在寻的旷野,加低斯的米利巴水,在以色列人中没有尊我为圣,得罪了我。我所赐给以色列人的地,你可以远远地观看,却不得进去。
速成、有效是现代人对事对物对成功最直接的评价;拔苗助长的心态更是现代人心灵的写照。我们对任何事物所做出的肯定基本上都是以速成、有效而论。如果结论是有效的,但过程并不是速成的,这个有效也将失去意义。有一部电影《神奇的摇控器》,主角迈可的生活忙得一塌糊涂,导致夫妻生活、家庭生活、工作等不如意。---影响这一切的原因就是忙碌。无意间他得到了一部时间摇控器,他可以停止时间,也可以快速进程时间。他有了这个神奇摇控器之后从现象看他解决了忙碌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自身对家庭、公司存在的问题。但从一个长期的结果来看,那一个速成、有效的结果不但不能带给他幸福,反而使他失去了爱情、失去温暖、失去亲情等等。这部电影是反映现代人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已经深入社会的每一个领域,这种速成的心理表现在教育、在婚姻、在事业之上;同时也影响基督徒的信仰。可能基督徒不会使用信仰速成法,生命成长速成法等词汇,但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一种心态存在。而这种速成、有效的心态特别在信仰的经历及祈祷上表现的更为明显;有些教会办培训班教别人讲方言、有速成传道班、有速成看望班;通过一周二周让人经验圣灵的充满或者拥有某一种属灵的恩赐---这完全是一种人为性的经验去肯定某一个有效的结果。另外一种速成、有效的心态就是表现在祈祷之上,今天教会存在一种大肆宣扬祈祷的能力,却忽略祈祷的本身,将祈祷演变成一种快速有效的成功之路。有多少祈祷的见证是在见证祈祷本身还是在见证祈祷,每一个见证能感动你、让你惊讶的并不是祈祷,而是祈祷所产生的功效,所见证那个速成有效的结果。
在圣经里大量记载许多上帝的仆人祷告/事件,从事件本身来看有速成/有效的祷告,也有大有功效的祷告,也有持久得不到应允的祷告。不同的事件、不同的结局、不同的环境彰显的目的是一样的,那就是神在其间得到荣耀。不管是蒙神垂听,还是不蒙神垂听,但神在事件中所彰显的荣耀是一样的。
不蒙应允的祷告
摩西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什么?是他带领以色列人离开埃及进入迦南美地----是以色列人终极的盼望。从创世记直到申命记,从人类堕落被驱逐伊甸园之后人类一直被罪恶所捆绑,人间没有光明、没有真理、没有自由的地方,到处充满了罪恶。当上帝呼召亚伯拉罕离开自己的家乡,应许他要到一个美好的地方。这个地方经过了历史不断的变迁及上帝逐渐的启示,到了申命记时这里形成了一个特有的名称:流奶与密之地。这是人盼望居住在其间的地方。这个地方就形成了人类对生存空间独有的概念,这种概念在当时的以色列人中是非常强烈的。其实基督徒对属灵的意义我们也有这(样)一个迦南美地,有这样一个独特的生存空间---天堂。如果基督徒没有这个盼望,那将使我们的悲哀。每当去参加追思礼拜我们总会唱一首歌,荣美福地,这个地是一个盼望的空间,由如以色列人对迦南地的盼望。摩西求上帝让他进入迦南美地的心态我们就可想而知了,从他领以色列人出埃及,他的梦想、他的目标就是进入迦南地,但他到了迦南地的边缘上帝却没有让他进入。我想他当时的心情是非常低落的。前面我不是问大家了吗?摩西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什么?按人的常理来看摩西不能进入迦南地无非就是一生最大的遗憾。正如许多人说邓小平一生最想去的地方就是香港,中国用尽一切的药物想保住他到1997年,但生命掌握在上帝的手中。
如果我们仔细的去读摩西的这个祷告,我想你也能体会摩西当时的心情:那时,我恳求耶和华说,主耶和华阿,你已将你的大力大能显给仆人看。在天上,在地下,有什么神能象你行事,象你有大能的作为呢?求你容我过去,看约旦河那边的美地,就是那佳美的山地和利巴嫩。他的祷告是何等的迫切,并且在他的祷词里我们也看到了摩西言外之意就是说:过去这几十年里上帝如何成就他的作为,并且在这些作为里摩西都深刻的体验到神的大能,在埃及行十灾、红海分开、西乃山领受十条诫命、在会幕里上帝与他说话好像朋友面对面。现在只求上帝让他进入应许之地看一眼,然而上帝却没有应允。我想摩西不只一次这样向上帝祷告,而是多次的向上帝求,最后上帝向他回应说:“罢了,你不要向我再提这事”摩西是清楚的听到上帝向他发出拒绝的声音。可能在我们的祷告生活里也有类似的经历,上帝没有应允我们的所求,祷告出去的内容如流出的水,根本没有回应,仿佛上帝不存在一样。这样的经历并不只摩西,以利亚、保罗等众圣徒都有类似的经历,并不是上帝没有听到,而是没有蒙应允。这种情况对于基督徒的生命历程而言是一个灰色的地带,可能这个祷告正在为一个病危的孩子得医治、可能这个祷告正在为一个破碎的家庭求和睦、可能这个祷告正在为一个浪子求回归、可能这个祷告正在为一个教会求复兴。这些可能看起来都是非常的好,也能彰显神的荣耀,但就是这些可能非常好的祷告,神却沉默了。当我们需要神的时候,神好像不存在了,为什么?这是许多基督徒走灵程道路上经常纳闷的事。好像神只能跟我分享喜乐却不能跟我分享苦难和人生的低谷。诗人说:“(可拉后裔的训诲诗,交与伶长。)神阿,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我的心渴想神,就是永生神。我几时得朝见神呢?我昼夜以眼泪当饮食。人不住地对我说,你的神在哪里呢?我从前与众人同往,用欢呼称赞的声音,领他们到神的殿里,大家守节。我追想这些事,我的心极其悲伤”。路易斯在他的《卿卿如晤》写:我们最需要他的时候,神似乎连个影子都没有,因为他根本就不在,不存在。这样说,倒也容易。不过,为什么当我们,坦白说,不需要他时,他却又如影随形,甩也甩不掉?这些祷告不蒙垂听的经历都会导致我们信仰进入一个周期性软弱,使我们的灵命停滞不能成长,信仰失去一层生命的活力,好像如死水一样无味。
上帝为什么向我们沉默不语呢?上帝为什么不向我直接说明他的原委呢?这种冷战状态使我们的精神都受到极大的打击。许多女性朋友在夫妻吵架时,她说最怕的就是男人对他的冷战,那怕他打她或痛骂她都比冷战要好。祷告不蒙垂听,使许多基督徒灵命也同样深陷于此。摩西多次的呼求上帝,上帝并没有应允他的所求,反而上帝让他知道他为什么不能进入的原因,在这个事件里我们跟弟兄姐妹展开分享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神是公义的,这是我们祷告的一个不变的根基,所有的祷告都不能偏离这个根基。虽然从人的祷告心态及事件来看,所祷告的合情合理,祷告的连上帝都难以推辞。你看摩西在旷野四十多年,面对那样刁蛮以色列民,废寝忘食终于将他们带到了应许之地,按中国人所说的没有功劳也算有苦劳吧!但上帝好像不尽人情,还是拒绝摩西进入应许之地。原因就是摩西没有听从上帝的吩咐在米利巴击打磐石。当上帝将这段往事提出来的时候,摩西就无话可说了。在此段事件里我们看到神是圣洁公义、大而可畏的,希伯来书十二章说:用虔诚、敬畏的心事奉神,因为我们的神乃是烈火。摩西很清楚在此事件里他向他的罪性征服,没有尊神为圣,神虽然赦免了他的罪,但罪的苦味仍然留在他的口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大卫,他在淫乱中所生的孩子却要死去,家里的纷争不断。大卫迫切禁食为他的孩子祷告、摩西为了能进入迦南地迫切持久的祷告,于情于理上帝好像都要应允,大卫的孩子是无辜的为什么要承受这样的灾难呢?摩西不是被这群无知的百姓激怒的吗?对!神的恩典赦免了他们的罪,但上帝公义的审判并不会因上帝的恩典就停止审判,人必须要面对自己罪的苦果。受苦节、十字架、各各他、天上静默,不就是让我们看到恩典和公义吗?当我们的祷告得到的回应是天上的静默时,我们就要回到神的面前省察自己,回到上帝公义的宝座面前,再一次洁净我们的心。正如雅各所说的:“你们亲近神,神就必亲近你们。有罪的人哪,要洁净你们的手。心怀二意的人哪,要清洁你们的心。”所以人的祈祷不能偏离神公义的本性。
第二方面,有时候祷告没有得到应允并不是某一件特定的罪,而是上帝让我们更深的去经历他的恩典,依靠他的恩典。如保罗三次为自己身上的剌祷告,上帝的回应是: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约伯在极重的苦难中向神呼求,天上好像关了门,约伯四处寻找神,却得不到回应。并不是神没有看到、没有听到约伯的苦楚和呼求,而是神让约伯更深的去经历神的恩典,而这个恩典就是一个苦难的过程,通过这个‘恩典苦难’使我们能体验上帝恩典的本性。在客西马尼园基督三次祷告求将苦杯挪去,他的祈求并没有得到应允,而是更深的得到从天而来的力量,接受这苦杯。所以有时候祷告没有得到应允我们不要灰心、怀疑、放弃,反而是神让我在其间更深的体验他恩典的本性。
第三方面:上帝拒绝了摩西的祈祷,然而摩西并没有因此灰心,埋怨;反而是顺服上帝旨意?上山顶眺望上帝所应许的美地。如果是我们可能会说那我也不看了,反正看了也不能进入,也不能享受流奶与密之地,看了反而更加的生气。摩西没有这样说,当上帝说罢了,摩西也说罢了。摩西就不再提此事,照着上帝的话语行事。将带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之地棒交给了他的接班人约书亚。
顺服上帝是祷告的总结,不管祷告的结果如何,是蒙垂听还是不蒙垂听,但祷告的总结就是顺服上帝,这是祷告后所产生的一个行动。可能这个行动会牺牲你最大的渴望、可能会影响你工作、名誉、地位;按世人的速成、有效价值观来看,我们这样做无疑就是愚蠢无知的表现。然而基督十字架的道理却非如此,十字架是顺服的地方,也是祷告总结的地方,更是得着力量的地方,可能这种力量是世人不曾知道的力量,然而这种力量却改变了人类的命运,打开了地狱的大门,使那些迷失者回归天家。雅各说:“故此你们要顺服神,务要抵挡魔鬼,魔鬼就必离开你们逃跑了。”
祷告没有蒙应允,并不能说上帝离弃我们而去,而是上帝借此让他的儿女更深的经历他的恩典,洁净自己的心灵,特此使我们顺服他,胜过那恶者及罪恶。如果我们因为祷告没有得到应允,反而怀疑上帝的公义、慈爱、恩典的本性,自暴自弃;结果不但不能从中得到福份,反而失去了上帝要赐福给我们的。不蒙应允的祷告更是体现上帝公义和他怜悯要彰显在他儿女的身上,使他的儿女更深的经历他的同在。有一个福音故事,大家都知道的,就是海滩上的双脚印,在最艰难的时候只有一双脚印并不是上帝的离开,而是上帝以另一种方式与我们同在。
总结
太25:1-12
那时,天国好比十个童女,拿着灯,出去迎接新郎。其中有五个是愚拙的。五个是聪明的。愚拙的拿着灯,却不预备油。聪明的拿着灯,又预备油在器皿里。新郎迟延的时候,她们都打盹睡着了。半夜有人喊着说,新郎来了,你们出来迎接他。那些童女就都起来收拾灯。愚拙的对聪明的说,请分点油给我们。因为我们的灯要灭了。聪明的回答说,恐怕不够你我用的。不如你们自己到卖油的那里去买吧。她们去买的时候,新郎到了。那预备好了的,同他进去坐席。门就关了。其余的童女,随后也来了,说,主阿,主阿,给我们开门。他却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我不认识你们。所以你们要儆醒,因为那日子,那时辰,你们不知道。
本段经文是有关基督的复临,这个比喻的前提是基督讲了有关他降临及他预言耶路撒冷被毁灭,门徒问这些事发生有什么预兆没有。耶稣用了二十四章、二十五章回答门徒所提问的。耶稣降临有什么预兆?重要的不是预兆,却是预备好了没有。十个童女迎接新郎,重点是警醒预备。十个人一起迎接新郎,结果却不相同。1、相似却不相同:这十个童女中有五个是聪明的,有五个是愚拙的。聪明和愚拙的区别在那里呢?她们有许多的共同性存在,她们一同被新郎拣选做为他的伴娘、她们同样的打扮、同样的等待、同样的拿着灯迎接新人的到来。从这些行动表明,她们都是情愿、欢喜的、爱慕的等待。并且新郎迟迟没有来到,她们都困倦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有声音把他们喊醒了:新郎来了!她们从睡梦中醒来,手脚忙乱的整理,其中有五个童女发现自己的灯快要灭,就向另外五个童女借油。故事讲到这里我们看到这五个愚拙的童女,惟一和五个聪明童女的区别就是在于她们没有预备油。当新郎来临的时候,她们存在的共同性顿时消失无踪,并且让她们产生了明显的区别,五个愚拙的童女发现自己的灯快要灭了,她们手脚忙乱不知所措,她们急着向五个聪明的借油,她们慌忙的去油店里去购油,回来时门已经关上了。新郎的到来显露出她们的本质。从外表来看她们都是相似的,但在本质上她们却有原则性的不同,而检验她们不同的就是所预备的油,这里的油是什么意思呢?每位解经家都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解释都有他某种意义的存在。根据这个比喻来看我认为这里的油并不是关键,如果我们只关注油的本质,那么我们对这段经文的原意就会变得模糊和矛盾。如果说这里的油是指圣灵,那先前灯里的油又指什么呢?这里耶稣所说的聪明并不是油,而是预备油。重要的并不是油的本质,而是预备的状态。因此耶稣总结这个比喻所说的:所以你们要儆醒,因为那日子,那时辰,你们不知道。
在教会内也有二种人,愚拙的和聪明的。从外表来看我们都是相似的,没有什么区别,他们也听到基督的邀请,他们也一同等待基督降临、一同参加聚会、一同读经和祷告,也口说我爱主;可能这群愚拙的人别人也认同他们爱主,热心、有信心、有好品德,他们的口里也绝对不会说出反对基督的话。他们的信徒是一种随机的信仰,是模仿真信仰,当聪明的困倦睡着了,他们也会随机应变,让人无法分辩真伪。他们这样做并不是故意要伪善,而是他们自身也被伪善所欺骗。他们没有真实的体验信仰在他的内心,只有在外表经验宗教的情感,没有内在的预备和改变。从外面看十个童女都是一样的,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差别就是聪明的预备了,这种预备不是外表的,而是内在对信仰的状态。这种内在的预备并不是能用肉眼来分辩的,可能聪明的有时候也会变得软弱、灵里沉睡、甚至跌倒失败,但是聪明的就是聪明的,当基督降临时,他们就会在人群中被分辩出来,他们是属基督的人,他们要和基督一同坐席。为什么?因为他们预备了。
我们要检验自己,试问自己,我是否预备了?我们不要被外在的宗教经验、某一种经历所迷惑?我们也不要以为自己听到基督的邀请,也回应了邀请,并存爱慕的心等侍基督降临就以为可以了,如果我们内在没有预备好,基督降临对于我们的信仰来说就是一种检验和分辩,同时也是一种审判。有相似的外表是没有用的,别人聚会你也聚会,别人祷告你也祷告,别人如此你也如何的外表是没有意义的,重要的是内在的相同,内在本质改变,里面的火要被基督点亮,这火是永远不灭的;外表虽然睡着了,但她们里面的火却是醒的。
2、相知却不相识:主啊!主啊!给我们开门。从她们呼求的名称来看,她们是很清楚新郎的身份;我们说他们是一群认识新郎的人。新郎没有来的时候,她们跟其他的童女一起等待新郎,谁也不清楚她们是否认识新郎本人,别人一定都认同她们是认识新郎的人,当新郎来的时候,就显露出她们是一群不认识新郎的人。
当基督降临的时候也是如此,许多自认为是神儿女的人将被关在门外,他们也同样的呼求:主啊!主啊!给我们开门。这些自认为是神儿女的人,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等行为上的恶人,恰恰相反,他们是一群“敬虔”的人。太7:22-23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阿,主阿,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吗?我就明明地告诉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从他们呼求基督为主的名称就可以得知,他们对基督教神学的知道是非常丰富的,他们可能就是神学院的教授、某地区的主教或牧师;或者说这一群人在教会里一定不是一般的人,他们有外出传道、行异能、并赶鬼。但他们所知的这些知识却不能拯救他们,因为他们没有跟他们所领受的知识产生生命的关联。
改革宗信仰有一个内在矛盾的传统,就是内在的紧张性;从追求认识神的知识上而言,改革宗神学是非常完善的神学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神学系统。特别这几年全国都流行改革宗热,当然这种热潮也留下了许多负面的影响,改革宗只是追求知识的,学术的层面的,喜欢跟其它教派争辩。这种负面的影响其实也是学习改革宗真理的人自身走向了一个极端。从加尔文开始,改革宗他非常强调内在的改变,也就是今天我们特别要讲的内在的预备,生命的重生。但是对于一个基督徒而言,我是否就是站在聪明这一边的人,还是愚拙这一边的人,我们现在是不知道的;只有基督降临时才能分辩清楚。在这个过程中改革宗信仰内在就产生了一个紧张性,我是一个重生得救的基督徒?如果是,那就意味着我的得救是稳固的,就算在某种情况之下困倦睡着了,基督降临时我也是得救的;如果我不是,我只是一个知道有关基督的人,并且我所知的既便是正统。但这些知识却不能引领我到基督的婚宴上。研究教会历史的人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改革宗信徒一直被得救的问题所困扰---我得救了?这就是我所说内在的紧张性,这种紧张性其实是一种向前推动的动力,他改变了人类的经济、文化、社会。推动了一个信徒对信仰的热诚和委身。一但这种内在的紧张性失去,改革宗信仰就会变成上帝,变成审判其他教会的上帝,我就是教会的上帝。
3、相等却不相果:主啊!主啊!给我们开门。十个童女一起等待,但是结果却不同,五个被关在门外,五个进入与新郎同席。主再来时候,可能在我们信徒中也有一群人被关在门外,我们在一起聚会五年了,可能主来的时候我们在一起聚会可能有三十年,也有可能我们一生都在等待中离开世界。但是最后会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有一群人被关在门外,有一群人会进入羔羊的婚宴,与基督同席。那些被关在门外的人,我想也一定会说:“主啊!主啊!给我们开门;也有可能说主啊!主啊,为什么是我呢?我不是在恩典教会聚会了五年吗?不是在恩典教会聚会了三十年吗?为什么某某弟兄、某某姐妹他可以进入你的婚宴,为什么我被关在门外呢?”那时候基督同样会有一个答案给你: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我不情愿在那时候听到我所牧养的信徒在神面前如此的祷告,更情愿你现在就这样祷告。如果你等到那时候这样祷告就太迟了。五个愚拙的童女被关在门外才开始祷告,已经太迟了。现在是我们祷告的时候,现在是我们对生命,对内在的预备省察的时候,我是否预备好了?
人总是在寻找某一种理由拒绝信仰,人内心深处的伪善总是将他隐藏,在外面表现的像聪明童女。但是有一天这一切都会显露出来,那时候祷告就太迟了。例如:财主和拉撒路,财主在阴间祷告,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经上记着说:“在悦纳的时候,我应允了你。在拯救的日子,我搭救了你。看哪,现在正是悦纳的时候,现在正是拯救的日子。”现在不祷告呼求神,要等到他降临时祷告,那就太迟了!
你可能为你的人生定下了许多的计划,你说等我的这些计划完成后再祷告吧!再跟随基督吧!有一个财主也是如此,他为自己的人生定下了长久的计划和按排,但是在那一天晚上神却对他说:“无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灵魂。你所预备的,要归谁呢?”有一天你会发现你在世界上所预备的一切都不能让你进入神的国,惟有你内在生命的预备,才能带领你进入。
人的一生都在为各样的事预备中,但你有为生命预备吗?人的一生都在等待中,你有为生命的结局等待吗?都在预备、都在等待,但最终极的地方不同:一个是天堂,另一个是地狱。
读完了这本小册子,我没有提供读经和祷告的方法,但我想说的就是,开始读经和祷告吧!这就是预备和等待。
【作者简介】归原:本站作者、基督教青年传道人。写有信仰随笔及讲章100多篇,发表于各大基督教网站。并著有长篇信仰小说《春事秋梦》发表于本网站。
扫码关注公众号弦外飞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