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锟斤拷锟斤拷锟教帮拷锟斤拷锟斤拷 > 灵修 > 讲章 > > 正文

走近和平之君

2019-05-01

核心提示:  马太福音5章9节,启示录21章3节  令人不安的消息频频传来。有涉及国际的、种族的,也有涉及社会的、家庭的、个人的。好些敏感地区,人们生活在恐怖之中,时刻都有遭到死亡的危险,生命没有保障。如今知识发达,物质日益丰富,但和平、和睦、和谐、和解这些人间最美好的东西,却离开我们越来...


  马太福音5章9节,启示录21章3节

  令人不安的消息频频传来。有涉及国际的、种族的,也有涉及社会的、家庭的、个人的。好些敏感地区,人们生活在恐怖之中,时刻都有遭到死亡的危险,生命没有保障。如今知识发达,物质日益丰富,但和平、和睦、和谐、和解这些人间最美好的东西,却离开我们越来越远。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难道非要选择自我毁灭之路吗?

  今天,全世界人民需要和平比什么都重要。让我们谦恭地走近和平之君吧!

  神子耶稣说:“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太5∶9)耶稣为什么把“使人和睦的人”的地位提得这么高呢?我想是因为这个工作实在太重要了。这正是神的爱子道成肉身临世所肩负的使命。

  “使人和睦的人”Peace makers,《现代中文》译本译作“促进和平的人”。我想也可译作“和平使者”。下面谈谈耶稣的任务,包括已完成的和有待完成的。

  (一)耶稣促成了人与神之间的和好。

  和平使者耶稣在十字架上替世人赎罪,承担了人类因违抗神命而应受的刑罚与咒诅。“他被挂在木头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使我们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义上活”。(彼前2∶24)如此,偿付了人在神前所欠的罪债,结束了神与人之间的敌对状态,从而达成了神与人之间的和解。“和好”或“和解”reconciliation(林后5∶19)是神学救赎论上的一个重要道理。现代人从旧约的律法背景来理解,可能更加清楚些。弗2∶14-16“因他使我们和睦,将两下合而为一,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而且以自己的身体,废掉冤仇,就是那记在律法上的规条,为要将两下藉自己造成一个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既在十字架上灭了冤仇;便藉这十字架使两下归为一体,与神和好了……”。从此,人可以“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来4∶16)。

  对神来说,与他所造的人类相隔绝,是一件十分痛心的事。出于他的圣爱,他非要挽回这个可悲的局面不可。神早通过先知,预言要差遣一位救主,即“和平之君”临世,施行拯救,给他起好名叫“以马内利”,意即“神与人同在”。(西9∶6,7∶14)因此,“以马内利”四个大字在每年圣诞节,都布置在无数的教堂里。在新约圣经末了,新天新地由天而降,最终实现了“神的帐幕在人间,他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他的子民,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神”。(启21∶3)至此,神的救赎大功告成。因之,“神与人同在”是基督徒所梦寐以求的,今生和来生,至美至善的境界。

  “和平之君”耶稣召唤万民来跟随他,投靠他,臣服他,享受他所赐的平安。世人切莫辜负他的苦心。

  (二)耶稣促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

  (1)他使选民与外邦人和好。
  犹太人自古敬畏神。神赐福给他们,把他们从苦难中救拔出来。他们深以作神的选民the electchosen自豪。但他们走向极端,自视过高,从而鄙视不敬畏耶和华神的外邦人;自视洁净,视外邦人为不洁净。他们与外邦人做买卖,但不与外邦人同席而食,更不互通婚姻。因此与外邦人之间,形成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这显然与神的宽广心胸背道而驰,也不利于神的救恩通过选民,传向普世。

  耶稣传道时,不但甘与犹太人所蔑视的税吏、罪人、娼妓为伍,还乐与犹太人所鄙视的异族人来往。例如犹太人与杂居在犹太北部的异族人——撒玛利亚人没有来往,但耶稣对之却备加关心:他曾与行为不端的撒玛利亚妇人个别谈道,使她认罪悔改(约4∶7);又曾讲述一个关于满有慈心的撒玛利亚人见义勇为,救死扶伤的故事,叫人效法。同时暴露了犹太神职人员的麻木不仁和不称职(路10∶33);当他医治了十个大麻疯患者后,特别提到了只有一个人回来大声归荣耀与神并感拜耶稣。此人恰恰是撒玛利亚人!耶稣有意问:“洁净了的,不是十个人吗?那九个人在哪里呢?除了这外族人,再没有别人回来归荣耀与神吗?”(路17∶16)此外他夸奖外邦百夫长的信心,胜过以色列人(太8∶10)。等等。耶稣明白宣告:“神爱世人,……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并吩咐门徒出来,“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太28∶19)。他始终胸怀整个人类。神又通过异像,启示保守的彼得:打破以外邦人为俗而不洁者的成见,毅然应邀去外邦人百夫长哥尼流家证道。让他在那里看到圣灵的工作,使他知道神并不偏待人。再,保罗受命作外邦使徒,在工作中看到圣灵照样降临在一切听道的人身上,不分犹太人与外邦人(徒10∶44-45)。凡此,都旨在教导使徒们必须清除与外邦人之间的界限。因此保罗写信给罗马信徒说:“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犹太人,后是希利尼人。”(按,泛指所有的外邦人。罗1∶16)他对外邦教会说:“这样,你们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与圣徒同国,是神家里的人了。”(弗2∶19)从此,基督教冲破犹太人的框框,奔向世界,成为普世的宗教。

  (2)他呼吁世界和平
  人类社会战争从未停止过。战争使生灵涂炭,财产损失,还留下大量孤儿寡妇及伤残人员。这显与神的心意背道而驰。旧约先知们早有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呼声:“要将刀打成犁头,把枪打成镰刀,这国不举刀攻击那国,他们也不再学习战事,人人都要坐在自己葡萄树下和无花果树下,无人惊吓。”(弥4∶3-4,赛2∶4)前苏联就是根据这段经文,铸成一幅大型金属浮雕挂件,作为礼物,赠给联合国的。艺术家笔下象征和平的叼橄榄枝鸽子,就是以圣经创世记挪亚时代的故事为题材而创作的。基督教总是站在反对战争,特别是反侵略战争,争取和平前列的。

  基督是“和平之君”。他降生之夜被称为“平安夜”。天使对救主降生的赞歌也是“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神!在地上,平安归于他所喜悦的人”(路2∶14)。

  但是神的旨意、先知的呼声、善良人民的愿望、迄未完全实现。战争的手段正越来越残酷。全世界基督徒有责任进一步为消弭战争和战争的根源努力工作与祈祷。

  (3)他嘱咐教会合而为一
  基督徒作为和平使者,自身首先应搞好合而为一。这是耶稣离世前对门徒的谆谆嘱咐和恳切祷告(约17∶20)。他反复言之,语重心长。耶稣又说:“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约13∶34)这里“命令”一词,与旧约“诫命”为同一个词,等于十条诫命的第十一条,份量非轻。他并说“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13∶35)。可见彼此相爱是耶稣门徒的一个标志。鉴于门徒之间常有争论“为大、为首”事情发生,耶稣不免对他们忧心忡忡。

  后世信徒在合而为一、彼此相爱方面,远未达到主的要求。今天我国教会有些地区,兄弟隔墙,内耗严重,使主名大受亏损,致亲者痛、仇者快。我们认为:除了异端邪说应予坚决抵制外,信仰观点不同,或礼仪形式各异,不应成为不合一的理由。应彼此尊重,互相容纳。强调“亮光”,只会走向分裂,唯有强调生命,才能走向合一。也不可打着信仰之名,干争权夺利之实。说句实话,今天教会内部的不合一,多数是出于肉体的活动,是血气在作祟,哪里有灵性的份量!?教会如失去和谐、和睦、和平,怎能相配传和平的福音呢?怎能做合而为一、彼此相爱的见证呢?又怎能荣神益人呢???我们实在需要在神前深刻检查,切实悔改。

  (4)他教导信徒要爱人如己
  耶稣教导门徒要爱人如己(太22∶36-39)。又说:“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太5∶44)他自己就做到了这一点。因此有人称基督教是博爱的宗教。

  好些信徒称未信主的人为“外邦人”,还带有几分轻蔑的口吻,这是不当的。按“外邦人”是犹太人对非犹太人的通称。照此定义,中国人也是“外邦人”。我们蒙恩,并非因我们有可夸之处,完全是出于主的恩典。因之绝不应有任何优越之感。但确有那么一些人,自以为得救了,就瞧不起不信的人,视之为黑暗之子、灭亡之子、地狱之子……,这是十分错误的。如果要对比的话,不少不信的人其品德修养以及行事为人等方面,远胜我们呢!

  耶稣教导我们要“分别为圣”。指的是不与邪风恶俗随波逐流,或与胡作非为的人同流合污。并不意味着必须离群索居,独善其身。耶稣教导我们作光作盐;作光,应在暗处起作用;作盐,则在于行为方正,生活洁白,并起调味、调和、防腐等作用。光与盐只有在生活实际中才能显其作用。不是为了孤芳自赏。

  有人说,十字架记号:一竖,表示神与人和好;一横,表示人与人和好。这是很形象化的表达。

  (5)他赐予人心灵平安
  耶稣是好牧人。他看见世人“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太9∶36),就蓄意四出寻找,领他们回归羊圈,给予喂养保护。今天,生活节奏紧凑,工作担子繁重,人们常有力不能胜之慨。一旦遭到意想不到的逆境,更是无法抵挡,致像一叶扁舟,被大风追逐于汪洋大海里,无法驾驭。许多人感到,今天,物质生活改善,但有时心灵反觉空虚。因之,对精神之需求,益显突出。据报道:百分之十五以上的市民患上不同程度的精神病患。耶稣福音正是为满足人们的心灵需要。耶稣说:“我留下平安给你们,我将我的平安赐给你们,我所赐的,不像世人所赐的……”。(约14∶27)主赐的平安,既非环境所给予,也非环境所能夺去。也不是说,信徒不会遇到苦难,乃是说,信徒在苦难中心灵上有所依靠、交托、保护、安慰、超越……。

  有一首信徒所爱唱的“灵友歌”(299首),此节录第一节于下:
    耶稣我灵好友朋,容我奔投主怀中;
    洪涛暴雨冲我身,狂风激浪高千寻;
    当有患难临头时,恳求拯救勿延迟;
    直到风静浪也平,助我依旧向前行。
  这首诗表达了处身于各种逆境之人的心声,能予人以超然的安慰、勇气与力量,因而为历代信徒所爱唱。美国名牧H.W.皮切说:“我宁愿有这首查理·卫斯理写成的圣诗,胜于享有坐在权力宝座上所有君王的美名。”信的人享有主里面的属天平安,是古今信徒所共有的见证。

  (6)他带来家庭爱的真谛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相爱、温馨的家庭,有助于人身心的健康成长与事业的有效开展。基督教视婚姻神圣。主张一夫一妻制,因这是神最佳的搭配;夫妻要互爱、互敬、互助、互勉,以及互相谅解,互相宽恕,互相体贴、互相顺服;爱情要专一,要忠贞不渝,要慎防第三者插入;要光明磊落,不作暗昧的事;要信任对方,也要使自己成为对方所信得过的人。婚姻的基础应该是爱、真诚的爱、纯洁的爱;金钱、美貌、色相都不是婚姻的基础,因这些都要过去,又容易变化。纯洁的爱是永存的,老而弥坚,越老越甜。爱是世上最宝贵的东西,是天赋的,本能的。耶稣告诉我们:神就是爱,他是一切爱的源头。耶稣的圣爱是舍己的,牺牲的,无条件的,爱到底的。

  但是现代社会中许多人的家庭并不那么美满,已失去了和睦、和谐、和好、和气,总之,失去了爱。后果是家庭破裂,子女深受其害。但离婚是否能带来更大的幸福呢?不一定。事后忏悔者,不乏其人。那么,当事双方,能否及早冷静一点,理性一点,谦让一点。或者过错一方能虚心认错,作出改正的表示,来挽救破裂于未然呢?如果双方都是信徒,那么能否共同主动,靠拢一步,在神前互相认罪悔改,痛下决心,忘记背后,努力面前,从新开始呢?如一方是信徒,那么信徒应采取主动,不计已往,共同面向未来。

  此介绍保罗所写,被称为“爱的诗篇”的片段如下(林前13∶4-7)作基督家庭的座右铭: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三)结尾
  容我介绍一位和平使者的一篇祷文作结。作者法兰西斯(阿西西的)是欧洲13世纪一位全心全意奉献一己生命与财物于教会事业,鞠躬尽瘁的主仆。后世教会谥他为圣法兰西斯。

  圣法兰西斯(阿西西的)祷文(由英译汉)
    主啊,
    求你使我成为你和平的使者:
    何处有愤恨,让我送去仁爱;
    何处有冒犯,让我送去饶恕;
    何处有不和,让我送去团结;
    何处有谬误,让我送去真理;
    何处有疑惑,让我送去笃信;
    何处有灰心,让我送去希望;
    何处有黑暗,让我送去光明;
    何处有悲伤,让我送去喜乐;
    主啊,
    使我不太多寻求人的安慰而是去安慰人;
    不太多寻求人的爱而是去爱人;
    不太多寻求人的谅解而是去谅解人;
    因为,在施予中,才能领受;
    在忘我中,才以找得;
    在饶恕中,才能蒙饶恕;
    在死亡中,才能找到永生。阿们。

 

扫码关注公众号弦外飞音


大家都爱看
查看更多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