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观福音 - 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慕迪神学手册》
2019-08-26
「对观」(Synoptic)二字,是从希腊文 sunoptikos 一字而来的,意思是「一起看事物」,指的是马太、马可和路加三卷福音书的特色。这三卷福音书,要放在一起研读,因为三卷书都用相似的方法看基督的生平。
对观福音的问题
研究对观福音,一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三卷书彼此的关系。这些作者有没有彼此采用对方的材料?他们的资科来源是不是相同的(来源称为「Q」是来自德文 quelle)?三卷福音书有颇多相同的地方,魏斯科(Mark Westcott)做了研究,分析这几卷福音书相同和不相同的篇幅,资料参见下面图表。
这图表显示马可福音中,百分之九十三的内容,都在其他三卷福音书中出现过;换句话说,马可的材料并不是独一无二的。除了马可福音十六章9至20节末了的一段有疑问的经文外,该书只有三十节经文是别的福音书所没有的。
这些福音书,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三卷福音书记载事件的手法,都有相似之处(比较太九9;可二10;路五24),他们都采用了一些罕见字眼。但是,三卷福音书都有独特不同的记载,例如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中,基督诞生的事迹和基督的家谱便有不同;平行的经文记载,也有不同,例如耶稣受试探的次序便是(太四l至11;可一12至13;路四1至13)。
这三卷福音书有什么关系?学者曾提出以下几个理论
口传理论(Oral Tradition Theory)
学者相信,按初期教会所传的信息,他们对耶稣的生平和工作,都有一个固定的格式,但是,他们并没有在文字上存留对观福音所依据的记载格式。
互相依存理论(Interdependence Theory)
1789年,格利斯巴赫(Griesbach)提出一个说法,第一位作者所依据的是口传;第二位作者引用第一位作者所写的材料;第三位作者是引用第二位作者。
原始福音理论(Primative Gospel Theory)
1778年,勒新(Gotthold Lessing)提出福音书的作者,是采用了一个原始的资料来源(Urevangelism);这资料早已失传。
片断理论(Fragmentary Theory)
1817年,士来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提出,福音书的作者是根据很多不同有关基督生平的片断文件,来编写福音书的。
两个文件理论(Two Document Theory)
近期的发展,提出了这个理论。由于马太和路加的记载,都与马可出入不大,而马可的材料,许多都出现在马太和路加的书上,因此,马可一定是先写了书,然后被马太和路加所引用。但由于马太和路加也有不少相同的资料,不能在马可福音中找到,马大和路加一定是引用另一个共同资料来源,称为「Q」文件。
四个文件理论(Four Document Theory)
斯特理特(Streeter)提出,福音书最后的写成,是根据四个独立不同的资科来源:约在主后60年,马可福音在罗马写成;约在主后50年,「Q」文件在安提阿写成;约在主后65年,「M」文件(马太福音的私人口头资料)在耶路撒冷完成;及约在主后60年,「L」文件(路加福音的私人资料)在该撒利亚写成。
现代发展
现代批判学理论,著重探讨应采取耶些学说,来解释福音书的人为写作起源和过程。这种方法学虽是有用的,而且也有些保守派学者都采用这种批评学研究方法去理解圣经,但这种方法也有本身的危险。在《塔尔博评论》(Talbot Review)曾刊登过一篇文章,以评估批判学的价值,读者不妨一看。下面是一般解释;不同的作者可以作不同程度的开放和保守的介绍。
历史批判学(historical criticism):如果经文隐晦,学者便要先找出「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去帮助澄清记述。学者要从平行的记载中找出不同的地方,检视当时历史的资料,判断那些事情是否真正发生过,确认超然事件(这是自然事件最后的解释)、教会所「自撰」的故事及其他方法。历史批判学的基本问题,是这方法以圣经为一本普通的书,并且承认圣经可能有错;故此,这种方法不能和默示论相吻合。
来源批判学(source criticism):来源批判学确定对观福音书所采用的资料来源,并确定这些资料与福音书的关系。举例说,那里有一些重复的记述,学者会尝试解释文章的相关性,和背后的资料来源。以马可福音四章10至13节来说,马可是引用了另一个资料来源,但那里是没有11至12节的。字句上的相似,也说明了相同的资料来源。来源批判学拥护者认为,作者都是引用了一些相同的资料来源,但他们在细节地方,自由地加以详述,「他们不太著意于历史的枝节」。来源批判学有两方面的问题:它忽略了默示的神圣一面,并且承认圣经有错误;它的学说建基于臆测,但不能找到背后资料来源的证据。
形式批判学(form criticism):布特曼(Rudolf Bultmann)是形式扯批判学的先锋,他认为对观福音书是一些「民间作品」。布特曼认为福音书的作者,采纳及编辑了一些材料,然后根据教会对那些事件的理解而写作,而且他们并不根据历史观点作准确的记录。形式批判学可以说是建基于来源批判学,尝试解释马可福音及Q文件的来源。马可福音是初期教会的作品,将基督的生平加以点缀式的记述。马太和路加采用了马可福音的资料,再加以点缀,写成自己的福音书(这些作者都不是历史上的马太和路加,而是第二世纪的人),由此看来,大部分的福音书都不包括历史资料,不过是初期教会的点缀记述。这些点缀式的记述,是为了安慰受苦的基督徒。但这些「虚构故事」(inventions)和历史事实已不能区分了。
校订批判学(redaction criticism):「校订批判学是一种圣经批判学研究方法,尝试从作者的编辑手法和对资料所采取的态度,来确定福音书作者的观点。」福音书作者不单是历史家,也是一个神学家,「试图将传统加以修订、组织和创作」。作者可以很富创作性,他可以更改或修饰历史传统,也可以不根据历史的事件。举例说,根德里(Gundry)尝试解释马太福音,他认为博士的朝拜,不是历史事实,而是根据牧羊人的故事,由作者将故事加以改动,以迎合他个人神学上的目的。校订批判学就是要分辨作者的神学观点,和他的资料来源。
用这种方法去解释福音书的写作方法,会有很大的问题,而问题就在于以上的理论,都不过是臆测。举例说,我们没有证据证明有一个Q资料,此外,最近的理论是建基于马可福音是最早写成-- 这个问题很大,因为它违背了十八世纪的传统说法和教父的解释。说马可最先写书,然后马太和路加都参考马可这种说法,虽没有违背默示的理论,但这种说法不太可能。在作结论前,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I)以上理论皆注重福音书著作的人为因素,不错,这是一种合理的考虑,但人往往会忽视了神圣的因素。耶稣在约翰福音十四章26节应许门徒,圣灵要「叫你们想起我对你们所说的一切话」。这是一句重要的教训,说明了圣经的写成具有超然的一面。福音书的作者,怎能记得基督生平的细节及谈话?这是超然的能力。主耶稣在房子里已经应许过了。这点是不可忽略的,这是圣经著作的神圣要素。
(II)作者是根据第一手资料写书,而且往往自己就是目击证人。马太和约翰都是目击证人,他们所写的,都是亲眼看过,亲身经历过的;马可是根据彼得的资料写书;路加很可能是根据保罗和其他人的资料写书,此外还加上他个人的研究(路一3)。
(III)还有其他目击证人是见过和听过主基督的,并且能够提供资料(路一2至3)。虽然一般的讲法说路加是根据文字上的资料来写书(这是可能的),但根据路加福音一章2至3节,这也可能是指路加从一些见证人和基督的仆人身上探求资料,而他们又将资料给他。
(IV)作者是靠著神圣的启示和默示写书。有些因素是不能用人性层面解说的,举例说,保罗是凭著神圣的启示写作和教寻;也自己强调,他不是从任何人接受福音的-- 甚至不是从使徒接受。神直接将真理启示给保罗(加一11至12;弗三3)。
对观福音神学导论
马太福音
作者:从早期的证据显示,税吏马太先用亚兰文写成福音书,这是马太福音一个重要的证据。约在主后150年,希拉波立的主教帕皮亚(Papias)见证说:「马太将口传资料用希伯来文编写。」俄利根(Origen,约185至254年)说,马太福音是为「从犹太教悔改的信徒预备的,用希伯来文出版」。爱任纽(Irenaeus)说,马太写书时,彼得和保罗还在世;马可写书时,他们两人已经死了。
日期:确定了马太为犹太人写书的大前提后,我们可以从「需要」的角度相信,马太写书日期是较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耶路撒冷有超过二万名相信基督的犹太人,这些信徒需要了解耶稣作为弥赛亚的身分,他们需要从犹太人的角度获得信仰的激励,好能面对反对者。数目激增的犹太信徒,构成一股重要而急切的需求力量,需要有一本专为犹太人而写的福音书。
初期教会的观点是:「马太在其他福音书写书前,已经写了他的福音书。这项见证,是极之有理,而且应该对这问题起了重要的作用。」马太大概是在主后50年写书的。
读者:马太福音的读者,和初期教会的本质和增长是很有关系。初期的教会并没有从犹太教分开,所以很明显,初期教会主要都是犹太人:五旬节之后不久,有五千个犹太男子归信。当时有需要解释这些问题,如果耶稣是弥赛亚,为什么神的国度还没有降临?马太就是要向这些犹太读者,解释这个问题。
神学目的:马太把握著犹太人对弥赛亚的盼望,他教导读者,真正的弥赛亚,就是大卫的子孙,他已经来了,而其他福音书作者,则以耶稣为应许的弥赛亚,马太刻意从一个独持的犹太人观点介绍耶稣。
马太福音的目的分为两方面,第一,他要证明,耶稣就是弥赛亚。弥赛亚是犹太人对以色列君王的称号,这位主会在将来赐救恩给以色列人。马太介绍耶稣就是以色列的弥赛亚,在(受膏者)他身上带著先知、祭司和君王的职分。第二个目的,马太要解释神对国度的计划,由于耶稣是以色列人的弥赛亚,而以色列人却拒绝了这位弥赛亚,马太就解释,因为国度已经赐给犹太人,但以色列人又拒绝,所以,国度便延迟降临。犹大人属地的国度,要在主第二次降临的时候建立。
马可福音
作者:初期教会,很强烈地见证马可是第二卷福音书的作者。帕皮亚在主后150年左右写过:「马可曾做过彼得的传译员,他准确地写下每件事。」爱任纽在主后185年左右写着:「他们(彼得和保罗)死后,门徒马可,就是彼得的传译员,将彼得所传讲过的事情,写下留给我们。」
日期:因为爱任纽见证马可,在彼得和保罗死后写书,又因为保罗大概是在主后66年夏秋之间去世的,所以马可大概是在主后66至67年间写成这本福音书。由于书中没有提及耶路撒冷的毁灭,很明显,马可是在主后70年之前写成该书的。
读者:亚历山太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约在主后195年写道,罗马人曾要求彼得为他们写一个基督生平的记录。很可能马可就是这样帮助彼得达成罗马人的要求。从内证显示,本书的读者是非犹太人,故此书中很多亚兰文用语都要翻译过来。
神学目的:由于罗马人是一个注重行动的民族,而不是一个较爱思想的民族,所以马可笔下描绘的甚督,也是「一位有能力的工人,而不是一个深湛的思想家,基督是一个以行动胜过一切的人。」马可福音的风俗和内容,都反映出这种神学上的目的。因为马可所描绘的基督,是一位行动的人子,他没有记载他的家谱和出生详情,一开始便提到他受洗,很快便进到基督的公开事奉。
马可所描述的耶稣形象,是他以仆人的身分来到世上服侍人,甚至将生命舍去,作许多人的赎价(可十45)。马可的目的,是向他的罗马人读者,介绍一位大有能力的人子并仆人,令罗马人相信耶稣。
路加福音
作者:我们有很强的外证,证明路加医生是第三卷福音书的作者。《穆拉多利经目》(Muratorian Canon,主后160至200年)提到路加医生,就是保罗旅游布道的同伴,他详细考察了各样事件后,便为基督编写了一本生平传记。爱任纽(约主后185年)也见证:「保罗的跟随者路加,在一本书中,记录了他所传的福音。」亚历山太的革利免和俄利根,都认为这本书的作者是路加。
日期:路加福音的写作日期,和使徒行传的写成,有很密切的关系。使徒行传很可能是在主后63年写的,因为该书的结束十分突然,只记载了保罗的被囚,而对保罗在主后63年的获释,却一字不提。使徒行传一章1节说明,路加的福音书是在使徒行传之前写的,那么,路加很可能是在巴勒斯坦地最后的时期写这本书,那时大概是主后58至60年。
读者:虽然路加表明,他的福音是写给提阿非罗,这大概只是一句献词。路加的读者无疑是外邦人。保罗完成了三次巡回布道后,他很需要将福音与别的著作分别开来,特别是使福音针对希腊人的思想。很多证据显明,本书的读者是希腊人。(I)耶稣的家谱,追溯至亚当,就是全人类的始祖,而不单追溯至犹太祖先。(II)已应验的预言,是在基督向犹太人所说的话中提及,而不在作者的护教记载中提及,正如马太所作的。(III)一些犹太名词,如「拉比」,都尽量不用。(IV)作者用了希腊名字,来代替希伯来名字(比较路六16,二十三33)。
神学目的:路加有一个宏观的著眼点,他要强调福音的普世性,而耶稣是全世界人的救主。作者是借著将耶稣家谱追溯至亚当-- 全人类的始祖,来强调这点。作者这个用心,也可以在比喻中看到。「进入天国的是撒玛利亚人(九51至56,十30至37,十七11至l9)、异教徒(二32,三6、38,四25至27,七9,十1,二十四47)和犹太人(一33,二10);天国也是赐给税吏、罪人和流浪的人(三12,五27至32,七37至50,十九2至10,二十三43),也赐给尊荣的人(七36,十一37,十四1);赐给穷人(一53,二7,六20,七22),也赐给富人(十九2,二十三50);赐给女人,也赐给男人。」这些都说明了路加写书的目的:「人子来,是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路十九10)
扫码关注公众号弦外飞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