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福音 (MARK)
2019-09-14
马可福音
贾仕民(John D.Grassmick)
导论
马可福音是四福音中篇幅最短的。从第四世纪直到十九世纪,学者们一般都认为马可福音是马太福音的摘要,马可福音也因此备受忽视。然而在在十九世纪末叶,马可福音却被视为是第一本写成的福音书,这理论大肆流行且广为接纳。自此,研读马可福音的风气及兴趣便大为提高。
作者
严格说来,马可福音本身从未提及作者的身份,而是一位无名氏的著作。[按照马可的](Kata Markon)这标题,是后来在主后一二五年以前,由一位文士加上的。纵使如此,从早期教会的传统[外在证据]和福音本身[内在证据],已有足够的证据,能够证明作者是何人。
?? 早期的教父们异口同声地,一致赞成使徒彼得的助手马可就是此福音书的作者。为人所知的最早的宣称是来自帕皮亚(Papias, 约主后110年),他引述长老约翰的见证,这长老就是使徒约翰的另一称呼。帕皮亚指出马可是该福音书的作者,而且随后附上有关马可的事迹:他不是跟随耶稣的目击证人。他伴随使徒彼得且聆听他的讲道。他准确的记下彼得所回忆,有关于耶稣的言谈和工作,[但并非按照时序],即不是按照先后时序来作记录的。他是彼得的[传译员],这可能是指他藉着写作来解释彼得的教导,令这些教导能够接触更广大的群众;而不是只把彼得使用亚兰文的教训,翻成希腊文或拉丁文而已。他的写作是全然可靠的[参优比西乌,Ecclesiastical History
???? 大部分注释家纵然不是明确的道出,却也默认早期教父们所提及的马可,与希伯来文名字为[约翰]的是同一人,[马可]是拉丁文。这名字曾在新约中出现十次(徒十二12、25,十三5、13,十五17、39;西四10;提后四11;门24;彼前五13)。问题随之而起的,是认为这说法过于牵强,但却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与彼得关系密切的马可另有其人。而在新约中的足够资料的亮光下,也没有必要建议这福音书的作者是位不知名的人氏。
内在证据虽然不似外在证据般充足,却也能够与早期教会的历史见证分庭抗礼。其中所提供的讯息是:马可对巴勒斯坦的地理环境相当熟悉,尤其是耶路撒冷(参可五1,六53,八10,十一1,十三3)。显而易见的他也熟悉亚兰文,一种当时在巴勒斯坦地流通的语言(参可五41,七11、34,十四36)。他了解犹太人的组织体制和习俗(参可一21,二14、16、18,七2-4)。
这福音书中许多的特点,也指可向作者和彼得是有关连的:(a)他对许多事件描述得栩栩如生、巨细靡遗,好像是内在圈子的人般,相信只有如彼得这身为使徒的目击证人方可拥有的资料来源(参可一 16-20、29-31、35-38,五21-24、34-43,六39、53-54,九14-15,十32、46,十四32-42)。(b)作者采取彼得的说话和行为的方式(参八29、32-33,九5-6,十28-30,十四29-31、66-72)。(c) 在十六7特别提到[和彼得],是这福音书独特之处。(d)本福音书概略性的大纲与彼得在该撒利亚的讲道,彼此间的内容是极其相似的(参徒十34-43)。
在外在和内在证据的亮光下,我们已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使徒行传和新约书信中的约翰.马可。就是这福音书的作者。他是一位犹太基督徒,在教会的初期,和他的母亲马利亚居住在耶路撒冷。至于他的父亲是谁,则不得而知。他们的家是初期基督徒聚集的地方(参徒十二12)。也许耶稣最后的逾越节晚餐也在此处度过(参可十四12-16的注解)。当耶稣在客西马尼园被捕时,那位赤身逃跑的年轻人,很有可能就是马可(参可十四51-52的注解)。彼得称呼他为[我的儿子](参彼前五13),可能是指在他的影响下,马可成为一位基督徒。
??? 教会在耶路撒冷的初期(约主后33-47年),这时期毋庸置疑的就是马可得听和熟悉彼得讲道的时期。后来他伴随保罗和巴拿巴[马可的表哥;参西四10]前往安提阿,开始那远至别加的第一次宣教旅程(参徒十二25,十三5、13;约主后48-49年)。后来,不知为何,他返回耶路撒冷自己的老家。因为马可这半途离去,后来保罗拒绝与他联袂同往第二次宣教旅程。马可因此与巴拿巴前往居比路等小岛上作宣教(参徒十五36-39;约主后50年?)过了些时候,大概是主五十七年左右,他来到罗马。当保罗第一次在罗马的监牢中坐牢时,他是保罗的同工(参西四10;门23-24;约主后60-62年)。保罗被释放后,马可很可能仍留在罗马,而当彼得抵达[巴比伦]之后(彼得对罗马的代号,见彼前五13;约主后63-64年。也有人认为巴比伦是指位于幼发拉底河旁的城市,参彼前五13的注解)。马可即与他同工。可能因为尼禄王残酷的逼迫与及彼得的殉道,马可离开了罗马一段时间。最后,当保罗第二次在罗马的监牢坐牢时(约主后67-68年),他写信给居住在以弗所的提摩太,请求他要把可能是居住在小亚细亚某地方的马可带来罗马,因为马可对保罗的传道事业有所帮助。(参提后四11)。
?来源
??? 承认马可是这福音书的作者,并不是指他独自地创作了书中所有的写作材料。[福音]是第一世纪时的独特文学体裁,并非仅仅是耶稣的生平简介,或将耶稣的[大能作为]按照时序记录下来,或者是耶稣的跟随者们的回忆录!然而,事实上这本书也包括了这一切的元素。它的着重点是在神学方面的,是为针对某特定的群众而传扬神的[好消息]。这好消息就是耶稣的生活、死亡,复活等历史事件。为配合这样的核心主题,马可从他的资料来源中? 集不同的历史事件来作编排。
马可最主要的资料来源是使徒彼得的讲道和教训(参作者栏目内的讨论)。可能这是他早年在耶路撒冷的时候,多次聆听彼得的讲道(约主后33-47年),也许他作了笔记而有的资料。马可大概和彼得也有私人性质的交谈。他和保罗,巴拿巴等人也有过接触(参徒十三5-12;十五39;西四10-11),至少马可也有自己的回忆录(参可十四51-52)。
?? 其他的资料来源有:初期教会内所熟悉的口头传统,无论是单元性质的,或是主体性相连的事件(如二1-三6),或是当时代发生的事情,因地理环境(如十四-十五章)所组成的一系列的事件。传统上对耶稣言谈的单独保留,一般会以[耶稣说]这形式为开始(如九37-50)。
从不同的口头传统,由马可下笔作摘要(如一14-15,三7-12,六53-56)。在圣灵的引领之下,马可藉着这些资料,写成了一本既准确,又值得信赖的历史性的福音书。
至于马可是否使用当时已经写成的资料,我们则无从得知。但是,逾越节的事件(十四-十五章)可能有部分是已写成的。接下来就激发起有关有关马可与马太,路加之间,到底有何关系的问题了。
许多学者都相信马可是第一本写成的福音书,而马太和路加是以马可为主要的史料参考,同时他们也使用其他的资料来源。路加在序言中明确的指出,他使用其他写成的资料(路一1-4 )。有许多理由可以支持马可是第一本写成的福音书:马太福音中占有马可福音中百分之九十的内容,而路加则是超过百分之四十,马可福音的六百六十六经节,有六百节曾在马太和路加福音出现。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经常以马可记述的耶稣生平,事件发生的次序为依据,若其中之一因着主题式的叙述而有所更动的话,另一方肯定是会紧随马可的记载次序的。在马太和路加处理相同主题的事件时,他们都会同意马可的记载内容。马太和路加经常重复马可所用过的字词,而当二者有所不同时,通常只用在用字或文法上比马可的笔法变得更通顺而已(参如可二7和路五21)。似乎马太和路加在某些情况下要变更马可的用词时,他们是加上解释而令其中的含义更清楚(参如可二15和路五29),或是使得马可所强调的更为明显(参如可四38下和太八25;路八24)。有时候马太和路加会省略马可详述记载的一些字词或片断,目的是增加记载额外事件的空间(参如可一29和太八14;路四38)。
有五种理由曾被提出来,反对马可是第一本完成的福音书:马太和路加对某种相同主题的经文彼此同意,但却与马可的内容不同。若路加是采用马可福音的资料,而却省略可六45-八26,是非比寻常的现象。马可中有些情节上的资料,却不在马太或路加相同事件的记载中出现(参可十四72)。早期教父们明显的相信,马太福音是第一本写成的福音书。若马可是第一本福音书的话,马太或路加则必需是主后七十年耶路撒冷被毁以后才写成。
?针对第一个问题的反驳是,少之又少的经文牵涉到马太和路加共同相违于马可(约是百分之六),这是指他们在马可以外所加添的资料。第二个问题的矛盾是,福音书的作者为何配合他们各自的目标,从他们所采取的材料中作出选择性的取材,这是众所皆知的实践。路加为了不影响前往耶路撒冷路途(参路九51)这主题的缘故,而省略了马可六45-八26的记载,也很有可能是为这原因。除了马可有彼得作为目击证人这资料来源外,上述的原因也适用于回答第三个问题。至于第四个问题,是基于新约圣经正典经对福音书的的次序的编排。但因此就肯定早期教父们,相信马太是第一本写成的福音书,这方面的说服力令人难以信服。因为教父们在意的是使徒的著作权威,和对观福音书的护教价值,而不是因为三者的成书日期的时序的缘故。马太福音的作者是位使徒,其书又以家谱开始,这正可以直溯旧约,所以列为福音书的第一本是非常恰当的。再者,若马太是第一本完成的福音书,而马可和路加都根据此书的话,则我们会期待发现路加依据马太的叙事次序,而并非是反过来的情形?这样的真实情况有利于马可乃是最先写成的说法。至于对第五个问题的反驳是,以马可为第一本福音书,并不表示要定下马太和路加的成书日期,必定是在主后七十年以后(参日期)。
??? 某些文学作品的互相依赖,这可能就是对对观福音书彼此间的密切关连的唯一解释。以马可是最先写成的理论虽然不是没有难题,但却是解决对观福音书,在事件的基本大纲和细节上极为相似的最好解释。其间的差异性,倒是可以归纳在因为马太和路加除了依据马可之外,又分别独立使用在当时流通的综合口头、或书写下来的传统资料所造成的结果。(进一步的研究,请参看对观福音书的困难的不同看法——特别是以马太为第一本的讨论。见马太福音书的导论)。
日期
??? 新约圣经中并没有任何一处,清楚的指明马可福音的成书日期。解决的关键因素,在于耶稣对耶路撒冷圣殿被毁的预言(参十三2、14-23的注解);由此可得知马可福音的成书日期是在圣殿被毁,即主后七十年之前。
??? 早期教父们的见证分成两类,马可完书时是在彼得殉道之前(约主后64-68年),或是在之后,则各有自己所持的意见。一方面,爱任纽(Against Heresics
由于外在证据难以达成一致,使得马可著作的确日期这问题悬而未决。有两种选择,第一种说法是,如果你采取传统上,认为马可是在彼得和保罗死后才写成的,则完书日期当在主后六十七——六十九年之间。赞成此说法的人,经常也认为马太和路加若不是在主后七十年以后写成的,就是在马可之前完书的。第二种说法是,赞成传统上认为马可福音是在彼得生前写成的,则日期会在主后六十四-六十八年(彼得殉道)之前。赞成此说法的会接纳马可是第一本福音书,而所有对观福音都在主后七十年以前全部完稿。
???? 第二种说法较容易接受,理由如下:传统上说法虽然不一,但支持此说法的证据较为可信。马可是第一本福音书(参导论中的资料来源),特别从马可与路加的关系,路加福音是在使徒行传成书前完成的(参徒一1),来得着马可是在主后六十四年以前写成的结论。因为使徒行传以保罗仍在监牢,还没有获得首次得释放(约主后62年)作结束,这使得马可福音的成书日期必定在主后六十年之前。历史上证明马可于五十年代末期(参导论中的作者,写作地点和目的栏),可能在罗马住过(彼得大概也住过一阵子)。因此,极有可能是在主后五十七年-五十九年,尼禄王统治的初期(主后54-68年)成书。
写作地点和目的
几乎所有早期教父们都承认(参导论中的作者栏),马可福音是在罗马写成的,他主要的对象是居住在罗马的非犹太人基督徒。
从福音书本身的证据可以取得以下的支持:犹太人的习俗被加以解释(参七3-4,十四12,十五42)。亚兰文的表达被翻译为希腊文(参三17,五41,七11、34,九43,十46,十四36,十五22、34)。书中使用许多的拉丁文而非希腊文的同义字(参五9,六27,十二15、42,十五16、39)。使用罗马人的计时方法(参六48,十三35)。只有马可提到古利奈人西门是亚历山大和鲁孚的父亲(参十五21;罗十六13)。只是引用少量的旧约或先知的预言。马可对[列国]显出特别的关怀(参可五18-20,七24-八10,十一17,十三10,十四9的注释),而在最高峰的地方,竟然是由一位非犹太人的罗马人百夫长,在无意中宣信了耶稣的神性(参十五39)。此福音书的语气和信息,为针对正身处于逼迫而情况将会更加严苛,居住在罗马的基督徒而写的情况相配合(九49,十三9-13的注释)。马可假设自己的读者,是已经熟悉事迹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的经过。所以他着重神学立场而非传记笔法来着手,马可对某些特殊行动和陈述是直接针对已是基督徒的读者发出的解释(参二10、28,七19)。
?特征
马可福音中有几点特征是其他福音书所没有的。首先,他强调耶稣的行动过于他的教训。马可提到耶稣的十八次神迹,但只记载了四个比喻(参四2-20、26-29、30-32,十二1-9)和一篇重要的教训(十三3-37)。马可重复的提到耶稣教训别人,但却没有记载内容(一21、39,二2、13,六2、6、34,十1,十二35)。但耶稣与宗教领袖们冲突时所说的教训,马可却记载了大部分(二8-11、19-22、25-28,三23-30,七6-23,十2-12,十二1-0-11、13-40)。
???? 第二,马可写作形态活泼、有力,描述生动,而且引述如彼得般的目击证人的资料(参如二4,四37-38,五2-5,六39,七33,八23-24,十四54)。他所用的希腊文不是雅典的希腊文,而是日常生活中平民百姓的言谈,并且带有闪族语言的味道。他的希腊文的动词形态,特别是历史性的现在时态动词(超过150次),用[和]串联起来的简单句子,及出现多次的[立即](euthys;参一10的注释),与带有强迫含意的用字(如催逼,一12),这都加添了他叙事时的动感。
第三,马可以不寻常的率直,活生生地描绘书中的人物。他强调耶稣的听众的反应,他以许多表面的态度来描述他们的惊奇(一22、27,二12,五20,九15 的注释)。他记载耶稣的家人对他是否发疯了的关怀(三21、31-35)。他坦率且重复的提到西门缺乏理解力和多次失败的事实(参四13,六52,八17、21,九10、32,十26)。他也着重耶稣的情绪,如悲悯(一41,六34,八2,十16),生气和严肃(一43,三5,八33,十14),他的受困扰和忧愁(七34,八12,十四33-34)。
第四,马可福音主要是以耶稣面向十架和复活为前提,来设计整个事迹的进程。从可八31发生在耶稣与门徒[正在路上](参九33,十32),就是从北方的该撒利亚腓立比经过加利利,前往南方的耶路撒冷去。百分之三十六的叙事题材,是集中在受难周,从耶稣进入耶路撒冷(十一1-11)直到他复活(十六1-8)这八天内所发生的事。
神学主题
马可福音的神学重心,是记述耶稣的生平,和作为他的门徒的真义。福音书一开始,马可就介绍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一1),这头衔被从神而来的声音中获得肯定(一11,九7)甚至鬼魔(三11,五7),耶稣本身(十三32,十四36、61-62),耶稣死亡时百夫长的口中(十五39)也承认;藉着耶稣带有权柄的教训(一22、27)、和他的胜过疾病、缺陷(一30-31、40-42,二3-12,三1-5,五25-34,七31-37,八22-26,十46-52)、魔鬼(一23-27,五1-20,七24-30,九17-27)、自然界(四37-39,六35-44、47-52,八1-10),死亡(五21-24、35-43)。
的大能….所有这些事件都确证[神的国]——藉着耶稣的说话,或行动上所带出的统治权(参一15的注释),已经临近这百姓了。
??? 矛盾的是,马可福音中却记载了耶稣命令鬼魔要沉默(一25、34,三12),并且命令别人不要张扬他所行的神迹(一44,五43,七36,八26)。马可强调耶稣藉着比喻来教训群众(四33-34),因为耶稣的君尊统治在那时是被隐藏的,只有心存信心的人方能明白其中的奥秘(四11-12)。马可毫不保留的指出门徒迟钝之处,不了解耶稣与他们同在的意义,甚至耶稣私底下还要对他们作出教导(四13、40,六52,七17~19,八17~21)。马可强调当彼得指出耶稣是神的儿子之后,耶稣却要求门徒不要作声(八30)。由于犹大人误解弥赛亚的观念,这正正与耶稣在地上的使命相违,所以耶稣才有这样的举动。他要跟随他的人真正明白自己是属于那类型的弥赛亚,并且他的使命的特性是什么以后,才向公众公开他就是神。
??? 马可以简单而直接的方式,记载彼得对耶稣的宣认:[你是基督。](八29)耶稣对这头衔不置可否,但却要转移门徒的注意力往他将来的作为上去(八31、38)。耶稣比较喜欢使用[人子]这称呼,并教导门徒自己必须受苦、受死,和复活。在马可福音中,耶稣自己一共使用了十二次[人子]这头衔,却只使用一次[基督]([这弥赛亚],九41)这头衔。人子这头衔对他现在,或将来(参八31、38,十四62的注释)的整个弥赛亚事工是特别合适的。他是耶和华受苦的仆人(赛五十二13~五十三12),为了顺服神的定意 ,耶稣的性命是为别人舍去的(可八31)。最终,他是在荣耀里再临,审判和建立他在地上的国度的人子(可八38~九8,十三26,十四62)。但在荣耀和得胜的弥赛亚前来统治以前,他必须受苦,并且会为因罪受神咒诅的人类牺牲舍命(十四36,十五34),藉此成为许多人的赎价(十45)。这样的受苦在前,荣耀在后的原则,也适用于任何跟随他的人身上(八34-38)。
???? 这样的道理对于耶稣的十二门徒是难以理解的。在他们心目中的弥赛亚,是不需要受苦和受死的。在门徒篇中(八31~十52),马可刻意的描绘耶稣在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上]时,教导门徒跟随他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耶稣的教训并不吸引人,但在登山变像时,耶稣让三个门徒预先看见将来他必在荣耀和能力中降临(九1~8)的景象。同时天上亦传来父神肯定是他的儿子,并且命令门徒要听从他的说话。在整个段落中,门徒虽然[看见了],但却看不清楚(八22~26)。马可多次强调他们跟随耶稣,是充满惊讶、难明,甚至对将来所要发生的事充满恐惧(九32,十32)。当耶稣被捕时,所有的门徒都离弃他(十四50)。马可以十分有限的字句来记载耶稣被钉十字架,而藉着所发生的现象来阐明其中意义(十五33~39)。
??? 马可强调空空如也的坟墓,藉着天使说出耶稣已经复活,已经在门徒前往加利利地区之前前往该处等消息(十四28,十六7)。加利利地区是他们最先开展事奉的地方(六6下~13)。马可以出人意外的方式突然宣告耶稣活着,仍要引导他的门徒们,如先前般照顾他们所需来作结束。如此,他们作为门徒之身份,必须藉着耶稣的死和复活,终于豁然开朗(九9~10),才能真正地明白其中的真义。
?写作动机和目的
???? 马可福音中并没有直接指出他自己写作的动机和目的。所以,我们必须研读福音书的内容,和其中的历史场景来取得答案。基于在其中所得的结果各别不一,有几种不同观点可分述如下,为要描绘耶稣是上主的仆人所作的生平记述;为耶稣基督所赢取的新信徒,给予他们在面临逼迫时,坚守他们的信仰的教导;为传福音者和教师提供可以使用的资料,矫正对耶稣和弥赛亚使命的错误观念…..虽然以上的建议都是很有帮助的,但每一个独立的建议本身,似乎都是需要将福音书内的某些部分排除在外,或是没有完全掌握马可福音的重点。
???? 马可基本上的写作目的是[牧羊性质的]。在罗马的基督徒已经听闻和信靠神拯救大能的好消息(罗一8);但他们必须从不同的角度,新的重点,再次聆听福音的内容,以致能够得到新的启示来应付周遭淫乱和充满敌意的环境。他们必定要在耶稣是谁,他曾经作过什么,他会继续为门徒们作工的亮光下,来了解作为门徒的性质,和跟随耶稣的真正意义。
??? 马可如同一位好牧者般,传达[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的福音](一1),是适切羊群的需要,并且能够继续塑造读者们的生命。他藉着耶稣的生平,和他希望读者们所能够认同的十二位使徒(参考神学主题项的说明)来完成这目的。他向读者说明:为何耶稣是弥赛亚,是因为他本就是神的儿子,他如人子般的受苦至死,乃是神为百姓得蒙救赎的计划。从这亮光中,马可也传达了耶稣如何看顾他的门徒,藉着他的受死和复活,来教导作为他的门徒的真正意义。耶稣这样的看顾和教训,也正是所有跟随耶稣的人所需要的。
大纲
I.标题(一1)
II.引言:耶稣公开事工的预备期(一2~13)
A.????? 耶稣的先锋,施洗约翰(一2~8)
B.????? 耶稣受施洗约翰的洗(一9~11)
C.????? 耶稣受撒旦的试探(一12~13)
III.耶稣在加利利的早期事工(一14~三6)
A.????? 重点式的介绍:耶稣的信息(一14~15)
B.????? 耶稣呼召四个捕鱼人(一16~20)
C.????? 耶稣的权柄胜过鬼魔和疾病(一21~45)
D.???? 耶稣和加利利宗教领袖的冲突(二1~三5)
E.????? 结论:耶稣被法利赛人所拒绝(三6)
IV.耶稣在加利利的晚期事工(三7~六6上)
A.????? 重点式的介绍:耶稣在加利利海边的活动(三7~12)
B.????? 耶稣拣选十二使徒(三13~19)
C.????? 别西卜的指控和耶稣真正家人的定义(三20~35)
D.???? 耶稣以比喻来描绘神国度的特性(四1-34)
E.????? 耶稣以神迹证明他统治的能力(四35~五43)
F.????? 结论:耶稣被拿撒勒人所拒绝(六1~6上)
V.耶稣在加利利境内和境外的事工(六6下~八30)
A.重点式的介绍:耶稣往加利利乡村教训人(六6下)
B.耶稣差遣十二使徒和施洗约翰的死亡(六7~31)
C.耶稣藉着话语和作为向十二使徒显明自己的身份(六32~八26)
D.结论:彼得宣认耶稣是基督(八27~30)
VI.耶稣往耶路撒冷的路程(八31~十52)
A.????? 第一次预言将来的受难(八31~九29)
B.????? 第二次预言将来的受难(九30~十31)
C.????? 第三次预言将来的受难(十32~45)
D.???? 结论:瞎子巴底买的信心(十46~52)
VII.耶稣在耶路撒冷里和附近的事工(十一1~十三37)
A.????? 耶稣进入耶路撒冷(十一1~11)
B.????? 耶稣以预兆预言神对以色列的审判(十一12~26)
C.????? 耶稣在圣殿内与犹太宗教领袖的辩论(十一27~十二44)
D.???? 耶稣在橄榄山上对门徒的预言(第十三章)
VIII.耶稣在耶路撒冷的受难受死(十四~十五章)
A.????? 耶稣的被卖、逾越节晚餐、门徒的离弃(十四1~52)
B.????? 耶稣的受审、钉十字架、被埋葬(十四53~十五47)
IX.耶稣在耶路撒冷附近从死里复活(十六1~8)
A.????? 妇女抵达坟墓(十六1~5)
B.????? 天使的宣告(十六6~7)
C.????? 妇女对耶稣复活的消息的反应(十六8)
X.富争议性的结语(十六9~20)
A.耶稣复活后的第三次显现(十六9~14)
B.耶稣给跟随者的使命(十六15~18)
C.耶稣的升天和门徒正进行的使命(十六19~20)
注释
I标题(一1)
一1 这开头的经文(没有动词的片语),是全书的标题和主题。福音(euangeliou,好消息)这词,并不是用来指[按照马可的],一般称为[]马可福音]这书,而是用来指有关耶稣基督的好消息。对旧约耳熟能详的人,深谙[福音]这词,在旧约中所占的重要份量(参赛四十9,四十一27,五十二7,六十一1~3)。[好消息是指在过去所发生某些富有意义的事件,但每当马可使用这词时,他是指基督徒传讲耶稣基督这特定的用法。[福音]是宣扬神的大能(罗一16)。在马可的写作中可见,这神学性的用词影响了他的叙事内容,故此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可一14~15,八35,十29,十三9~10,十四9)。
?? 对马可来说,福音的起头,就是关于耶稣在历史上的生活、死亡,和复活。后来使徒们宣扬的,其起头(即徒二36)就是马可所叙述的结局。
?? 福音是[关于耶稣基督],神的儿子的好消息。[耶稣]这名字是从神来的,作为他在世为人时的名字(参太一21;路一3,二21),本身是希腊字,其希伯来文的同义字yhosua(Joshua),意为[耶和华是救恩]。
??? [基督]这个希腊字,是希伯来文Masiah(弥赛亚,受膏者)的同义字,这字特别用来称呼一位犹太人长期盼望,会应验旧约所有的预言,从神派来的拯救者(即创四十九10;诗二,一百;赛九1~7,十一1~9;亚九9~10)。 而他们引颈企盼的弥赛亚,就是耶稣。纵使早期的基督徒,已经把[基督]作为称呼耶稣的另一名字;马可更明显地在他的行文中,刻意强调这头衔的含意(参可八29,十二35,十四61,十五32)。
????? [神儿子]这头衔,表白了耶稣与神之间的独特关系。他是人[耶稣],是神特别差派来的(弥赛亚),然而他是拥有完全神性的。既然是儿子,他就依靠和顺服父神(参来五8)。
II.引言:耶稣公开事工的预备期(一2~13)
???? 马可以简短的三项事件作为介绍, 便来了解耶稣后来的事工:施洗约翰的事工(2~8节),耶稣的受洗(9~11节),耶稣的受试探(12~13节)。两个重复出现的字词,[旷野](ereimos;3-4节、12-13节),和[圣灵](8、10、12节),将这三件事情串联起来。
A.???? 耶稣的先锋,施洗约翰(一2~8)
(太三1~12;路三1~20;约一19~37)
1. 约翰应验旧约的预言(一2~3)
一 2~3 马可引用合适的经文内容,作为他叙述事件的开始。除了耶稣在谈话中常常引用旧约之外,这是马可唯一引用旧约的地方。
第二节融合了出二十三20(七十士译本)和玛三1(希伯来圣经)的经文,而可一3则是出自赛四十3(七十士译本)。马可采用了传统上对些经文的看法,所以他可以不加以说明,读者也能够明白其含意。另外,他强调[道路](hodos, 字意是[道路],[高速公路],在解释何为门徒时,此字占一重要的位置(可八27,九33,十17、32、52,十二14)。
马可的序言,是重组出自旧约的三处经文,而以正如先知以赛亚书上记着说作为开始。却来自不同经文这用法,是相当流行的。此处共同的主题,是以色列人传统上对[旷野](沙漠)的了解。既然施洗约翰的事工是在旷野,所以马可引用以赛亚书的经文来介绍,因为二者论及相同的主题,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
在圣灵的引导下,马可以弥赛亚性质的注释方法来说明这些经文,并稍微变改了几个字,[在我前面的道路](玛三1)为[在你前面的道路]和[耶和华的路](赛四十3,七十士译本)为[主的道]。说话者本身是神,他将差派他的使者——[约翰]在你——[耶稣]前来以先前来。约翰是敦促以色列人的预备(众数动词)主(耶稣)的道,修直[他的路]的声音。这些比喻性质的用词,在约翰的事工上都说明了其中的真义(可一4~5)。
2. 约翰作为先知的作为(一4~5)
???? 一4 为了应验那先知的预言,约翰来了(egeneto,[出现]),正如旧约后期的先知所预言的(参路七24~28,十六16),这也是神处理人类罪孽的转折点。约翰在旷野的地方(eremo,干燥无人居住之地)为人施洗,并且传悔改的洗礼。[传](kēryssōn)这个字可作[大声传讲],正符合可一2~3所言。
??? 约翰的洗礼并非新事,因为非犹太人若希望皈归犹太教的话,他们是需要接受洗礼这加盟的礼仪。约翰的洗礼之所以特别,是因为他的对象是神的约民,犹太人,为了迎接将要来临的弥赛亚,他们应当悔改(参太三2)。
???? 这洗礼是表达悔改,使(eis)罪的赦免。希腊文eis是前置词。可作相关(与)或目的(导入),但可能不是作为原因(为了)。[悔改](metanoia)在马可中,此次是唯一的一处。它的意义是扭转,是因意念上的彻底改变,导致思想和行为举动的完全转变(参太三8;帖前一9)。
???? [赦免](aphesin)是债务得着撤销,或罪疚被拿走的意思。主要是因着神的恩典,这恩典是因着基督受死的牺牲(参太二十28),因此人的罪债才得以被取消。外在的洗礼并不能使罪得着赦免,洗礼是一种见证,表示一个人愿意悔改;而罪得赦免,是因为接受了神恩典的结果(参路三3)。
???? 一5马可采用夸张的笔法(参32~33、37节),强调约翰对整个犹太地和耶路撒冷所造成的震撼。百姓都出去到约旦河里。出去这过去未完成时态动词,传达一幅生动的图画,表示人潮继续不断地出城,前去聆听约翰的信息,并且接受他的洗礼。
?? [受洗]这动词(baptizō, 是baptō[蘸]的强调词态)的意思是[浸没,全身浸入]。在约旦河里受洗约翰的洗,是表明一位犹大人[转向]神的标记。象征这人与其他已经悔改,等候将要来临的弥赛亚的人群是同类的。
受洗的仪式还包括百姓公开承认自己的罪。[承认](exomologoumenoi,[同意、招认、认同],参徒十九18;腓二11)是强调的动词。他们公开同意神判定他们有罪(hamaritas, 矢不中的、不中核心、既没有达到神的标准)的声明。每一位犹大人都熟悉自己的国家历史,他们失败于守神的命令。现在他们愿意在旷野接受约翰的洗礼,是承认他们对神的违逆,是愿意回转归向神的举动。
3. 约翰作先知的生活形态(一6)
一6 约翰的衣着和食物表明他是在旷野生活的人,并且也带出他是神的先知的角色(参亚十三4)。在这方面他与先知以利亚相似(王下一8),就是书四5所提及的,也是马可一开始(可一2,九13;路一17)所说的使者(玛三1)。蝗虫(烤热的昆虫)和野蜜是旷野地区一般的食物。蝗虫在利十一22是与[洁净]的食物是同列的。
4. 约翰作先知的作为(一4-5)
一7 [他传道说](参第4节),这开头的说话是按字面 解释的。马可摘述约翰的信息? 能集中 其中心主题,约翰声明有一位能力更大的要来,他要用圣灵给百姓施洗(第8节)。
有一位在我以后(指时间上)来的这话,回应了 玛三1和四5的预言,不过直到 约翰为止 ,这一位到底是谁,仍是隐秘的,直到耶稣受洗后才真想大白(参约一29~34)。难怪马可避免使用[弥赛亚]这头衔,因为当时流行的观念一般都是错误的。可一8解释为何这要来的一位能力比约翰大的原因。
??? 约翰强调这位要来者的重要性,也表示自己的卑微(参约三27~30),宣称他甚至不配弯腰(马可独有记载)给他解鞋带(皮质的鞋带),是指为他的凉鞋松解带子。这样卑微的举动,连作为奴隶的希伯来人也不需要为主人作。
??? 一8 这节反映出我和他的对比,约翰是执行外表记号的,只是用水施洗;但将来要来的那一位,却要用赐下生命的圣灵来施洗。
??? [受洗]这词当与水相连使用时,通常是指全身浸入(参9~10节)的意思。当与圣灵一起出现时,则是比喻性的描述,指完全覆庇在赐生命能力的圣灵之下。
??? 我……施洗意思是[我已经为…..施洗了],约翰是指那些已经接受了他的洗礼的人。他的洗礼是用(或在)[水]的,是有限的,而且只是作为预备之用的。那些人以此为表记,为的是要迎接将要来的一位,他要用圣灵给他们施洗(参徒一5,十一15~16)。圣灵赐下的现象,是弥赛亚来临时的一个期望(赛四十四3;结三十六26~27;珥二28~29)。
B.????? 耶稣受施洗约翰的洗礼(一9~11)
(太三13~17;路三21~22)
1.? 耶稣在约旦河受洗(1~9)
一9 马可采用突然的方式介绍这一位要来的(第7节),就是耶稣。相对于[所有的人]都来自犹太地和耶路撒冷(第5节),他却是从加利利的拿撒勒,来到约翰所身处的旷野地区。拿撒勒是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从来也没有在旧约、他勒目(Talmud),或闻名第一世纪的犹大历史学家瑟弗(Josephus)的著作中提及过。加利利地区约有三十哩宽、六十哩长。巴勒斯坦地可分成三大区域:犹大地、撒玛利亚、和位于北方却最有名的加利利。
???? 约翰替耶稣在约旦河(参第5节)里(eis)受了洗。希腊文前置词在[在…..里](eis,进入,第9节)和[从….出来](ek, 第10节),很有可能是指全身浸没在水里的洗礼。耶稣的受洗 地点大概是靠近耶利哥城的。那时候耶稣约是三十岁(路三23)。
与众不同的是,耶稣并没有认罪(参可一5),因为他从来没有犯过罪(参约八45~46;林后五21;来四15;约壹三5)。马可并没有说明耶稣为什么受洗;但可能有三种理由;受洗是顺服的举动,表示耶稣完全同意神的全盘计划,并且支持施洗约翰所扮演的角色(参太三15);是认同整个以色列国从始祖以来的身份和罪行,他将一起分担(赛五十三12);是对他自己弥赛亚的使命的认同,接纳自己的使命和正式开展事工。
2. 神从天上来的肯定(一10~11)
一10 马可在此所用的希腊文副词(euthys(立即、马上),在这本福音书一共出现了四十二次,这里是第一次使用(和合本将此字翻译成[一],是立刻的意思)。这词含有从立刻(如在此节中)到逻辑上的次序([随即],[然后],参一21;[立时],十一3)等不同的意义。
??? 耶稣受洗时有三件使得他与众不同的事情发生。第一,他…..看见天裂开了。这富有动力的动词[裂开了](schizomenous,分开)是用比喻的笔触来形容神撕裂天而进入人类的经验中,来拯救他的百姓(参诗十八9、16~19,一四四5~8;赛六十四1~5).
??? 第二,他看见圣灵降在 耶稣身上,形状好像是鸽子,而不是指像鸽子般飞翔(参路三22)。鸽子的形状可能是象征圣灵创造的天工(参创一2)。在旧约时代,圣灵曾降临在某个特定的人身上,使这人得着能力可以服事(如出三十一3;士三10,十一29;撒上十九20,23)。圣灵降临在耶稣身上使他有能力来实践弥赛亚的使命(参徒十38),并且以圣灵来为其他人施洗。如同约翰所预言的(可一8)。
??? 一11 第三,耶稣听到从天上来的声音(九7),这是天父的声音,传来神对耶稣和他的使命无尚的肯定,这正好回应了旧约三段的经文:创二十二2;诗二7;赛四十二1。
你是我的儿子是天父的第一个宣告,[你是]肯定耶稣与天父间的独特的父子关系(九7)。这些话的特别意义是在诗二7,神对受膏的主说,他是他的儿子。当耶稣受洗时,这表示他正式开始自己是神受膏者的使命(参撒下七12~16;诗八十九26;来一5)。
??? 第二个子句是[我的爱子],字义上是[至爱的一位](ho agapētos)。这可以视为一个头衔:[那至爱的一位],或是用作描绘性的形容词,[蒙爱]的儿子。若是头衔,乃是强调父神和儿子之间浓厚的爱,这并不会失去形容词所传达的重点。而作为形容词使用时,则和旧约中出现的一样,是指[唯一的](参创二十二2、12、16;耶六26;摩八10;亚十二10)意思,可以视为与希腊文形容词monogenēs(唯一的、独特的)的同义字。这对耶稣创世前即存在的儿子关系,较赋解释意义。
???? [我喜悦你]这子句是指向王者之子耶稣将在地上所实行的使命而言。动词eudoskēsa是过去时态(我已经喜悦你了)。在译成英文时,则使用现在时态,表示神喜悦他的儿子是无时无刻、没有过去、现在时间上的限制,神的喜悦并无开始之时、也无结束之后。
???? 这话出自赛四十二1,是神对所拣选的仆人所讲的话,这位仆人是他所喜悦的,他将圣灵降在他身上,赛四十二1开始一连四次关于这位真正弥赛亚仆人的预言,正与以色列人这仆人的国度的悖逆形成对比(参赛四十二1~9,四十九1~7,五十4~9,五十二13~五十三12)。
? 这位真正的仆人为要完成神的旨意,将会面对极大的苦难,并且要以作为[赎罪祭]的身份接受死亡(赛五十三10),他把自己当成献祭的羊羔(赛五十三7~8;约一29~30)。耶稣受洗时,他开始主受苦之仆的工作。马可多次强调耶稣弥赛亚的使命的特性(可八31,九30~31,十32~34、45,十五33~39)。
?耶稣的受洗并没有改变他的神性,他不是在受洗的那一刻才变成神的儿子(或登山变像时,九7)。他的受洗意义超凡,是表明他接受了主受苦之仆的弥赛亚使命,但也是大卫式的弥赛亚。他是神的儿子,是被天父所肯定,并由圣灵加增其能力,他就是弥赛亚(而非反向而行)。三位一体的神全都在一起同工。
C.????? 耶稣受撒旦的试探(一12~13)
(太四1~11;路四1~13)
一12? 耶稣受洗后,在充满圣灵的能力下前行,随即(euthys)圣灵便催逼耶稣到旷野里去。[催逼]这词来自一个强烈的动词(ekballō),意思是[赶出去、驱逐、遣走]。马可用同一个用词来传达对鬼魔的驱逐(34、39节,三15、22~23,六13,七26,九18、28、38)。此处反映了马可的强调的风格(参太四1;路四1,[带领])。马可的想法是,在强烈的道德感的驱使下,圣灵带领耶稣攻击和反抗试探和邪恶,而非忽视它们。旷野(erēmōs;参可一4)是干燥无人居住的地区,传统上认为这是邪恶势力盘踞的地方(太十二43;路八29,九24)。这面对试探的地方,在传统上是指在死海西北方,在耶利哥城西边的某处。
???? 一13 耶稣在旷野停留了四十天。除了在旧约中多次使用的相同日数的例子外(出三十四28;申九9、18;王上十九8),最有可能的平行事迹,就是大卫打败歌利亚的事件,因为歌利亚向以色列人挑? 的日子合共四十天(撒上十七16)。
??? 耶稣受撒旦的试探。[试探]是peirazō的另一个词型,意思是[测验、考验],目的是要得知这人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可用在好的方面(神的考验,如林前十13;来十一17);或在坏的方面,如被撒旦或其同僚对罪的引诱,两者都可使用这个词。神把耶稣放在测试上(圣灵带领他进入),为要证明他够资格来完成弥赛亚的使命;但同时,撒旦却无所不用其技,为要拦阻耶稣完成从神而来的使命(参太四1~11;路四1~13)。耶稣的无罪并不代表他不会被试探,事实上,这方面也可证明他的人性(参罗八3;来二18)。
???? 试探者就是撒旦,这敌对者、控诉者。马可并未用[魔鬼]这个字(毁谤者,太四1;路四2)。撒旦和它的势力继续不断地,尤其是针对耶稣的使命,对神和他的计划采取从不歇止的攻击。撒旦试探人使人转离神的旨意,当他的诡计得逞后,又向神控告人的失败,进而摧毁这人。耶稣首先面对邪恶的君王,进而再直捣黄龙;他首先打败邪恶的君王来开展他的事工,进而释放一切被掳的囚犯(来二14;约壹三8)。他是神的儿子,在旷野与撒旦对垒时,连鬼魔也承认这事实(参可一24,三11,五7)。
??? 只有马可记载了有关野兽的事,在旧约中的图像,[野兽]的所在就是神所咒诅的地方,因为有??? 人命、残暴的野兽居住,所以是荒凉、孤单,和危险之处(参赛十三20~22,三十四8~15;诗二十二11~21,九十一11~13)。野兽同在的事实,更强调了旷野地区是充满敌意这特性,就好像是由撒旦的势力所掌控的地区。
?? ??相对于四围危险的野兽,在这受试探的日子,神透过天使侍候(diēkonoun,字义上是服事)来保护与关怀耶稣(纵使这动词也可作[开始侍候他],即指受试探之后),但其中真义是神及时供应和神同在的保证。马可并没有提到禁食(参太四2;路四2),可能因为耶稣已经住在旷野,禁食当是清楚包含在其中了。
马可记载有关受试探的事件是言简意赅的(与马太和路加相反)。他没有记述试探的内容。只以耶稣胜过撒旦这高潮来作结束。他所关心的是接下来撒旦的伎俩,藉着各种诱惑来转移耶稣完成神的计划,冲突是接续不断的(参可八11、32~33,十2,十二15)当受洗时耶稣接受他的使命,所以他要面对与撒旦和其势力的对垒,马可以十字架为这对垒的高峰。起初,耶稣以得胜撒旦来建立他的权威,接着他能够赶出污鬼,就是建基在这起初的胜利上(参三22~30)。
III.耶稣在加利利的早期事工(一14~三6)
这是马可福音的主要段落,包括对耶稣信息的简介(一14~15)、第一次呼召门徒(一16~20)、耶稣赶鬼和在迦百农和临近地区的医病事工(一21~45)、与犹太人的宗教领袖的五次冲突(二1~三5),法利赛人和希律党杀害耶稣的计谋(三6)。在这部分中耶稣以他的话语和行为,证明他的权柄胜过所有的一切。
A重点式的介绍:耶稣的信息(一14~15)(太四12~17;路四14~21)
当施洗约翰被希律安提帕(参路一5,希律家族的图表)逮捕后,逮捕的原因记在可六17~18才说明,耶稣便开始在加利利地区的事工(参可一9)在进入加利利前,耶稣已在犹太地工作了一年左右(参约一19~四45),马可没有记载此段落时期的工作。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出马可的目的,他并不是要完全按照耶稣的生平次序来作记述。
一14下监这词是paradothēnai, 从paradidomi(送官、交付)而来。这动词也是犹大[出卖]耶稣的同一个用词(三19)。可能马可是要在耶稣和约翰之间所要发生的事件中(参一4、14)上建立一个平行。此次约翰被捕所用的是被动语气,而且没有说明是出自何人之手,暗示约翰的被捕是为完成神的计划(参耶稣的平行事迹,九31,十四18),因为耶稣在加利利地区的工作,已经是时候要开始了(参九11~13的注释)。
耶稣来到加利利地区宣传(kēryssōn, 参一4)神的(从神来的)好消息(euangelion,参第1节)。在KJV中,将[神的]放置在[国度]之后,但因着更多的希腊文圣经的位置都是相反的,因此较可能是[神的]是在[国度]之前而不是之后。(和合本的翻译是采用后者的。)
???? 一15 耶稣用两个宣告和两个命令,来作他信息的摘要。[时候到了],在耶稣的宣传中所强调的应验的特色(参路四16~21)。旧约圣经中,所有世代所准备和期望的,就是神所预定的时刻,现在完全应验了(参加四4,来一2,九6~15)。
???? 第二个宣告,神的国近了,是耶稣信息的关键因素。[国](basileia)是[国度],[王者的统治]之意。此词包涵统治者无尚的权威、治理的活动,和他管辖的范围,与及统管的恩泽(参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以后缩写为TDNT, basileia, 卷一:579~580。
???? 在耶稣时代的犹大人,对这观念是熟悉而不是陌生的。在旧约预言的亮光下(参撒下七8~17;赛十一1~9,二十四23;耶二十三4~6;弥赛亚6~7;亚九9~10,十四9),他们正期盼一个未来弥赛亚的(大卫式的)国度被建立在地上(参太二十21,可十37,十一10,十二35~37,十五43;路一31~33,二25、38;徒一6)。所以耶稣的听众很自然地,明白耶稣所指的神的国,就是他们长期以来引颈企盼的弥赛亚国度。
??? 耶稣说神的国度[近了](engiken,[已经近了]或[已经来了];参可十四42[近了]是相同动词词型),但却不是以犹太人所想往的形式[近了],乃是神统治的代理者耶稣,要在他们当中所彰显的一切,这种来到的观念所表达的含意(参路十七20~21),就是[从神而来的好消息]。
???? 耶稣对他的听众有两个要求:当悔改,和信福音。悔改和信心(信靠)是一体的两面(不是暂时连续性的活动),[悔改](metanoeo,参可一4)是从已经相信的某事物(例如,自我)中转离;[信](pisteuo,这里是pisteuete en,这两字合并使用,是在新约中才有的)是指某人全心委身于所相信的事物。因此,信福音是指相信耶稣本身就是弥赛亚,是神的儿子的事实。耶稣是好消息的[内容](参第1节)。唯有这样,一个人才能够进入,或接受(如同礼物般的)神的国(参十15)。
以色列国公然拒绝这样的要求(参三6,十二1~12,十四1~2、64~65,十五31~32)。耶稣便进一步教导,他在地上如大卫式的统治不会马上来到(参路十九11)。神拯救犹大人和非犹大人,和建立他的教会(参罗十六25~27;弗三2~12)。当完成这些现今的计划以后,那时,耶稣才会再次回来,并且设立他在地上的国度(太二十五31、34;徒十五14~18;启十九15,二十4~6)。那时以色列国也将会复兴和蒙救赎(罗十一25~29)。
???? 所以神的国有两种情况,而其中心都是基督(参可四13~31):(a)已经是现今存在了,虽然仍是隐藏的;但在属灵意义来说,神的国已临到了(马可福音中所强调的,参三23~27,十15、23~27,十二34)。(b)神的国也是未来的,因为届时神的统治才会公开地建立在地上(参九1,十三24~27)。
B.耶稣呼召四个捕鱼人(一16~20)(太四18~22;路五1~11)
紧接耶稣信息的摘要,他立即呼召四个渔夫成为他的跟随者。马可在此把悔改和相信的意思说得很清楚,就是要和自己过往的生活一刀两断,并且来跟随耶稣,这人要委身来回应耶稣的呼召。耶稣的呼召开始了他在加利利的事工,后来他拣选和差派十二使徒也在此地(三13~19,六7~13、30)。
???? 一16 加利利海(闪族语)是淡水湖,约有七哩宽、十三哩长,低于海平面六百八十五尺,是渔业生意活跃的地方,也是耶稣在加利利地区工作的地理中心。
???? 当耶稣在海边行走时,他看见西门(又叫彼得)和他的兄弟安得烈,两人正在湖中撒网(直径十一~十五尺的鱼网)捕鱼;这事有特别的意义,马可接着说明(gar,因为,和合本没有译出),他们本是打鱼为生的。
一17~18 来,跟从我这子句按字面解,就是[跟在我后面],真正的意思是[跟在我后面,成为我的门徒]。耶稣并不像一般的拉比——学生来找老师,他是自己主动来呼召门徒。
???? 这呼召包括耶稣的应许:要叫你们成为(genesthai, 和合本没有译出)得人如得鱼的渔夫。耶稣为了自己的国度来[得着]他们,现在他也必须装备他们来分担自己的责任,使他们成为(genesthai,可作预备解)[得着]人的([人]的总称,参八27)渔夫。
???? 用打鱼的比喻可能是因为这些门徒是从事打鱼的行业,但也许是来自旧约的背景(参耶十六16;结二十九4~5;哈一14~17)。纵使先知们是以这样的人物作为神的审判的表达,耶稣却以正面的意义作为避免神的审判之方法。由于神公义的统治已经迫在眉睫(参可一15),所以耶稣吩咐这些渔夫,要从事[海里](旧约中表示罪恶和死亡深渊的用字,如赛五十七20~21)捕捉众人的职责。
???? 西门和安得烈立刻(euthys,参可 一10)舍了网(他们旧的行业)来跟从他。福音书中[跟从](akoloutheo)若是用在个人身上,则都是指作为门徒的呼召和回应。接下来的事件(29~31节)并不是代表门徒否认家庭,而是他们对耶稣完全的忠贞(参十28,林前七17~24)。
??? 一19~20 同时,耶稣也看见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约翰(参十35)在船上,补(katartizō 作准备,他们跟西门是伙伴(参路五10)。当耶稣呼召他们时,他们立刻(euthys),毫不迟疑地跟从他。他们将过往的生活方式[渔船和鱼网]和从前的伙伴(他们的父亲西庇太和雇工)抛于背后,来跟从(字义作离开来随….之后)耶稣,作他的门徒。
??? 马可并没有记载耶稣和这些渔夫过往的接触(参约一35~42)。后来耶稣聚集十二门徒跟在他的身边,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可三14~19)。马可简述历史事件(一14~20)。只强调了耶稣对人所拥有的权柄,和属他的跟从者的顺服。
??? ?门徒在马可福音中是重要的主题。耶稣的呼召会引起马可的读者两个问题:[这位呼召者到底是谁?]和[跟从他的真正意义是什么?]马可在福音书中对这两个问题都有提出解答。他假设这十二门徒(参三13,十三37的注释)和他的读者们之间情况类似,所有相信这福音的人就是耶稣的门徒(参一15)。
C.耶稣的权柄胜过鬼魔和疾病(一21~45)
??? 这四个渔夫已经经历过耶稣话语的权威(22节)和重要性(38~39节),但接下来却要藉着耶稣的大能的作为更将其彰显出来。一21~34记载在迦百农的一个安息日的活动,可能是被用作典型例子的独立事迹:他的能力胜过魔鬼(21~28节)、他医治彼得的岳母(29~31节),和日落后医治其他的人(32~34节)。一35~39记载在一段短时间内,耶稣离开众人前去祷告,和在加利利地区的四围的传道的摘要。其中特别事件是医治一位麻风病人(40~45节)。耶稣的说话和作为中所含的权威性,引起了群众的惊讶和猜忌。并且为未来的冲突揭开序幕(二1~三5)。
1.医治被鬼所附的(一21~28)
?(路四31~37)
一21~22 这四个门徒伴随耶稣进入迦百农附近的地区(参二1,九33),在加利利西北部的海岸,这是门徒们的家乡,也成为耶稣在加利利地区事奉的基地(参路四16~31)。在安息日(星期六)耶稣随即(euthys, 参可一10)进入会堂参与惯常的聚会,会堂是犹大人聚集和崇拜的地方(参23、29、39,三1,六2,十二39,十三9)。毫无疑问地,耶稣一定是受到会堂领袖们的邀请,他开始教导众人(参徒十三13~16)。马可经常提到耶稣教导群众的工作(可二13,四1~2,六2、6、34,八31,十1,十一17,十二35,十四49),但却只是记载了耶稣较少部分的教导内容。
???? 对耶稣教导的方式和内容的会回应(参一14~15),他的群众希奇(exeplessonto,直译是[惊讶、意识上的惊醒、惊愕];见六2,七37,十26,十一18)。因为耶稣的教导拥有直接从神而来的权柄,并带有能力来执行他的命令。这些正与一般的律法教师(直译是文士)相反,他们受教于成文律法和口头注解的传统。他们的知识是来自律法教师的传统,只是简单的重述前辈们的说法而已。
??? 一23~24 当时(euthys,和合本未译出,参10节)耶稣身在会堂里,他权威性的教导,促使一位被污鬼(直译是不清洁的圣体,闪族语作鬼魔,参34节)附上的人大声喊叫。污鬼控制人喊叫,我们与你有什么相干?这句话是从希伯来常用语译过来的,表示两种誓不两立的敌对势力(参五7,书二十二24,士十一12;撒下十六10,十九22)。
??? 在NIV中,被译为是鬼魔的宣告而不是问句:[你来了(来到世界上),为的是要灭绝(毁坏,不是废止)我们。]我们这代名词在第24节一共出现两次,表示这污鬼知道耶稣的来到,对所有鬼魔的势力的特别意义(参可 一15)。耶稣是鬼魔的能力和活动的终极威胁。
这污鬼与其他大多数的人相反,因为他认识也是是谁,并起指出耶稣就是神的圣者(参三11;五7),是被圣灵充满的那一位。这污鬼明白耶稣为何会拥有这权柄的因由。
?一25~26 耶稣仅仅使用了一句简单的句子(不是咒语)。而是严厉地责备(phetimēsen, 参四39),并且命令他从这人身上离去。不要作声这是强迫性的语气(phimotheti,被拢住嘴,或住声;参四39)。污鬼服从耶稣的权柄,使这人抽搐了一阵子(参九26,大声喊叫后,便从这人身上离去。
???? 耶稣没有按照污鬼的防卫性说话(一24)去做,因为这会损坏他对抗和打败撒旦,和属他的势力范围的使命。他的权柄胜过污鬼,就是神的君尊统治藉着耶稣已经来临了的证明(参15节)。这为首的驱赶污鬼的事件,设定了耶稣将来继续对抗鬼魔的形式,这是马可整个写作的重要因素(参约二1~11耶稣所行的神迹)。
一 27~28 众人都惊讶(ethambēthēsan, 惊奇、吃惊,参十24、32),他们的问题是:[这是什么事?]对耶稣教导的性质,和只是藉一个命令便能够驱赶鬼魔的事感到惊奇。他的教训在性质上是新的(kaine),并且是赋有权柄的(参一22),就是连鬼魔的势力也被迫顺服(听从;参四41)。最后,马可作结论说:耶稣的名声就(euthys, 立刻,参一10)传遍了加利利地区的四方。
2.医治西门的岳母(一29~31)
(太 八14~15;路四38~39)
一29~31 离开会堂以后,耶稣和四个门徒立刻(euthys, 参10节,和合本译作[一])前往在附近的西门(彼得)和安得烈的家。日后,当耶稣在迦百农地区传道时,这家成为他主要的基地(参二1,三20,九33,十10)。
???? 随即(euthys, 和合本译作[就])有人告诉耶稣,西门的岳母害热病躺在床上。怀着同情心,耶稣一言不发地站在她的床边,并且握着她的手把她扶起来。热病完全离开她,她丝毫不感到虚弱,即时就服事(diekonei,过去未完成时态)她的客人。
3. 日落后医治其他的人(一32~34)
(太八16~17 路四40~41)
一32~34 这段的摘要表达了迦百农全城的兴奋之情,这是因为耶稣在安息日所行的神迹所造成的。两次提及时间的使用,天晚和日落,清楚传达了迦百农的百姓一直等待,直到安息日结束(日落)以后,才将一切害病的人带来,免得违背律法(参出二十10),或是有关拉比禁止在安息日背负重担的教训(参可三1~5)。
??? 城里的人带着(过去未完成时态,直译是继续带来)一切害病的人,和被魔鬼(单数)附的人(参六13)。看起来好像是全城的人(夸张笔法,参一5)都聚集到西门的家门前。耶稣对人类的需要起了同情心,耶稣医治了许多(希伯来片语的的意思是[所有被带来的人];参第32节,十45;太八16)患有各种病症的人。他也赶出(exebalem, 从ekballo来,参一12、39)许多鬼,一如过往(23~26节)他重复的不允准鬼魔说话,因为他们认识他,鬼魔在耶稣面前是毫无能力可言的。
??? 这些神迹伴随耶稣的讲道,加快了他的声明的远播。他行神迹的目的并不是要使人对他的能力印象深刻,乃是为要增加他所传信息的权威性(参15节)
? 4.离开众人退去祷告和在加利利的传道事工(一35~39)(路四42~44)
一35 撇开一整天的事奉(21~34节)不说,耶稣在隔天大清早便醒来,在天未亮的时候(大概是早上四时),前往旷野(eremon, 无人居住之地,偏远地区)地方(参4节)去,在那里祷告。他从人群涌涌的迦百农城退到旷野地方,就好像是他胜过撒旦,得胜试探的地方(参12~13节)。
马可选择了三段关键性的情节,来表达耶稣的祷告,每一处都是在黑暗和孤单的情况下,在他记事的开端(第35节),在福音书的中间(六46),和临近结束时(十四32~42)。三个情节,都是当耶稣面对他能够以更加吸引别人,而自己不必付出太大的代价,来完成他的弥赛亚使命的可能性下发生的。但藉着祷告,耶稣都从新获得能力。
???? 一36~37 同样群重回西门的家门口,期盼能找到夜宿,抵达时才发现耶稣已经不在了。西门和他的同伴(参第29节)便前去追(直译是搜索他,从katadiōkō 来,新约中只出现这一次)耶稣。他们叫着说:众人都找你!暗示他们的懊恼,因为他们认为耶稣在迦百农错失了一个大好时机。
??? 一38~39 从耶稣的回答中,表示他们并不了解他和他的使命。他的计划是到别处,就是到附近的乡村、市集(买卖中心),他也可以在这些地方传道(参4、14节),而不仅在迦百农。他的解释是:因为我是为这事(传道)出来的。出来的可能不是指他离开迦百农(他离开迦百农去祷告,第35节),而是指他从神那里被差出来这神圣的使命。他的目的是传讲[神的好消息——福音](第14节),并且让人面对[当悔改,要相信](第15节)的邀请。迦百农的群众认为耶稣是行神迹者,所以前来寻找他;他谨慎地离开此地,而往别处去传道。
??? 第39节总括了耶稣在加利利全地的事工(参28节),可能耶稣在这里停留了数个星期(太四23~25)。耶稣的主要活动是在地方会堂里传道(参可一14~15),并且赶出(ekballōn, 参34节)污鬼,这大大的肯定了他的信息的有效性。
5.医治一位麻风病人(一40~45)
(太八1~4;路五12~16)
一40 耶稣在加利利地区时,有一位麻风病人前来接近他(对麻风病者来说,这是一个很勇敢的行动)。[麻风病]包括从范围广泛的皮肤性疾病,从金钱癣到真正的麻风(汉生杆状菌症,Hansons bacillus, 是一种逐渐毁坏和腐蚀皮肤的病症)。这个病人不仅因细菌侵袭身体而受折磨,并且在宗教礼仪上,他会被归类为是不洁净的(参利十三~十四),是需要与社会隔离的。麻风病带来的痛苦是全面性的:身体、思想、社交,和宗教。就像是罪所带来的后果般。
??? 拉比认为麻风病是没有人能够医治的。旧约圣经只有两次记载神医治了麻风病(民十二10~15;王下五1~14)。但这个患有麻风病的人却相信耶稣能够洁净他的病。他毫不迟疑(你若肯),也没有怀疑耶稣医治的能力(必能叫我洁净),他谦卑的请求耶稣医治他)。
??? 一41~42 耶稣动了慈心(splan-chnistheis,身怀怜悯),便伸手触摸这本来不能够被人触摸的人,并且治好了这本来不能被治好的人,表示他不受拉比的教训中,有关宗教上的不洁净的律例的束缚。耶稣触摸这行动的象征意义(参七33,八22),和他拥有权柄的宣告——我肯!(现在时态)你洁净了吧!(简单过去被动语气,接受了这决定性的行动),便治好了这人。这医治是立刻的(euthys, 参10节)、完全的,并且是众人亲眼所见的。
一43~44 这些强调的话语:打发他走(exebulen,参12节)、立刻(euthys, 参10节),和严肃地嘱咐(参十四5),强调了对耶稣在一44中的教导是必须遵守的重要性。
??首先,耶稣严肃地吩咐(同样的动词在十四5出现)他不可告诉任何人(关于他如何得着医治的过程)。这可能是暂时的禁止,直到这人被祭司宣布是洁净之后。不过耶稣经常命令人不要作声,或尽量不要张扬他的身份和行神迹的大能力(参一25、34,三12,五43,七36,九9)。为什么耶稣要这样作?有些人主张说,这是马可和其他福音书作者,后来插入这些禁止张扬的字句,目的是在解明为何犹太人在耶稣初期在地上工作时,他们未能辨认出他就是弥赛亚的原因。这观点被称为[弥赛亚的秘密],就是说耶稣的弥赛亚身份是隐藏的。
? 另一种说法比较令人满意,是说耶稣为要避免误解,和不致自陷于群众对他成名的错误观念,或是时机尚未成熟等困局(参十一28的注释)。他要等待直到使命的特性被澄清后,才公布他的真正身份(参八30,九9的注释)。因此,耶稣是在逐渐揭开自己的真正身份,直到最后他便公开揭示(十四62,参十二12)。
?? 第二,耶稣告诉这位获得医治的麻风病者,前去把身体交给祭司检查,因为只有祭司才有权柄宣告他在宗教礼仪上的洁净,然后呈献上摩西索吩咐的礼物(参利十四2~31)。
这样的要求由接下来的片语对众人作(eis)证据加以解释。这片语对于一般的众人,特别对祭司而言,存在正面的含意(令人信服的证据)或负面的意义(作为控告的证据)。从此处和其他两次的出现(可六11,十三9),这子句都是负面的。证据就是作为证明之用的事物,这里是指作为以作为起诉的原因(参TDNT, martys, 4:502~4),众人是指祭司们而言。
洁净麻风病人,无可否认这是弥赛亚的作为(参太十一5;路七22),神以崭新的方式来行事。如果祭司宣布这麻风病者真的获得洁净,但却拒绝洁净麻风的这位,则他们的不信成为他们被控诉的证据。
一45 这麻风病人并没有遵照耶稣的命令,反而他出去,说了许多的话(kēryssein,宣扬。将这事说得太多,话说也太多了),而使自己得医治的事传的更广更远。马可没有告诉我们,这人最后有没有遵照耶稣的话,前去将身体交给祭司察看。
? 结果,耶稣在加利利地区的会堂(参39节)传道的事工受阻,他不能公开地进入城内,而遇不见前来寻求医治的广大群众。耶稣退到旷野地方(erēmois,无人居住之地、偏远之地,参35节),但是,人群仍然从四面八方来寻找它。
耶稣的医治超越摩西的律法和其条列,律法提供如何检查麻风病人在礼仪上的洁净,但对如何使病者从疾病中得洁净,或内心得着更新,却一筹莫展,无能为力。
D.耶稣和加利利的宗教领袖的冲突(二1~三5)
马可在这段落中,把五个主题相同的事件,就是耶稣在加利利与犹大宗教领袖间的冲突放在一起,这并不是绝对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来排列的。另外五个发生在耶路撒冷的圣殿中,相类似的冲突单元事件记载在十一27~十二37。这里是有关耶稣对罪和律法的权柄间的冲突。事情的开始是以耶稣的讲道摘要作为简介(二1~2),马可通常以这文学手法来总结耶稣的活动,并使得事件继续进行到他所陈述的目的所在(参一14~15、39,二1~2、13,三7~12、23,四1、33~34,八21~26,九31,十1,十二1)。
1.医治瘫子和赦罪(二1~12)
(太九1~8;路五17~26)
二1~2 过了数天以后,耶稣回到迦百农(参一21),大家得闻他在房子里(可能是彼得的家,参一29)。在犹大人的习俗中是允许许多不请自来的客人的,他们或进入屋内,或围绕房子的门口。这样导致进出房子有所阻碍,耶稣对着他们讲(elalei,过去未完成式)道(参一14~15。,四14、33)。
二3~4有四个人抬着一个躺在褥子上(穷人的床铺)的瘫子(瘫痪的人)希望能够见到的耶稣。但是他们没有办法接近耶稣,因为在那里的人很多。一如在巴勒斯坦地的住房般,这房子也有一道在房子外墙可以通往平台式的天台的梯子。这四个人就行上天台,他们拆通了天台(草、泥土、泥砖、木条的混合物),拆通以后,就把这瘫子缒下去,直缒到耶稣的面前(可能他们使用的,就是随手可得的捕鱼用的绳子)。
? 二5 耶稣视他们这种锲而不舍的努力,就是对自己一定能够医治这瘫子的信心的表现。他没有责怪他们中断自己的讲道,但出人意外的是,他对瘫子说:儿子(一种亲昵地称呼),你的罪被赦免了!
在旧约中,疾病和死亡会被认为是因为犯罪而导致的后果,而医治是神赦罪的结果(如代下七14;诗四十一4,一零三3,一四七3;赛十九22,三十八16~17;耶三22;何十四4)。但这并不是表示每个疾病都是犯罪的结果(参路十三1~5;约九1~3)。耶稣只是简单地说出这个人身上的现况,是因为灵性上的原因而已。
二6~7有几个在场的律法教师(文士,参一22;路五17),被耶稣这隐藏性的宣告触怒,因为他们认为只有神才能够赦罪(参出三十四6~9;诗一零三3;一零三4;赛四十三25,四十四22,四十八11;但九9)。旧约中赦罪从来不是弥赛亚的工作,律法教师认为这位仁兄这样说话,是侵犯神的主权和能力,是亵渎,是可以用石头掷打至死的严重最罪行(利二十四15~16)。事实上,此处的职责正是日后耶稣正式被起诉的原因。
二8~9立刻(euthys,参一10)耶稣的灵(内心,参十四38)便知道他们充满敌意 的想法,耶稣却以提问的方法直接来面对他们的作难(在拉比式辩论中所使用的一种反诘法,参三4,十一30,十二37)。
文士期盼这瘫子得着身体上的医治,但耶稣却宣告这人的罪获得赦免。他们大概认为赦罪比医治来得容易,因为肉体上的痊愈,是可以眼见,并且是可以立刻作出辨别的。
二10 由于这节经文在句中转变对话的对象,引来注释上的困难。耶稣看起来似乎是对律法教师说话(10节上),之后忽然停顿了一会,然后他才对这瘫子说话。其次,在耶稣初期的事奉中(参九9,十33),由于他对不信的听众使用的是人子这头衔,从马可在整体上的强调来看,这里是有困难的。除了在二10和28节中,这头衔在马可福音中,一直到彼得公开的宣信(八29)前,从没有再出现过。之后出现了十二次之多,而且都是用作耶稣对门徒的自我身份的表白(参八31、38,九9、12、31,十33、45,十三26,十四21[二次]、41、62;见八31的注释)。
对于这困难的解答,可能是以二10上的经文是放在括号内的,这是由马可附加上去的注解(类似情况,参15下、28节,七3~4、19,十三14)。在整个事件的经过中,马可插入此句,作为对读者解释其意义,因为耶稣是复活的人子,在地上拥有赦罪的权柄(exousian,权柄和能力),这是律法教师们所不能通盘了解的。在马可福音中,只有此处提及人子有赦罪的权柄。
这看法保存了经文在整体上的完整性:宣告赦罪(二5)、被质疑(6~9节)、被证实(第11节),被肯定(第12节)。第10节开头的子句:[但要叫你们知道],可解释为[现在你们(马可的读者)应该知道…..]讲完这句话后,马可又回到事情的本身上。
二11~12 耶稣命令这瘫子起来(信心的考验),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必须服从的语气)。这瘫子在众目睽睽之下,甚至包括了耶稣的反对者的面前,立刻(euthys,参一10)就能够做到这些要求,众人必须面对的是,这瘫子的罪已经蒙神赦免了的事实。耶稣所带来的救恩,是包含了全人得着医治的特性在内的。众人(大概也包括了律法教师们)因耶稣大能的作为,都惊奇(existasthai,直译是出乎意料之外,参三21,五42,六51),并且赞美神(归荣耀与神)。
2呼召利未和与罪人坐席(二13~17)
(太九9~13;路五27~32)
二13 耶稣离开迦百农,再次(参一16来到湖边(加利利湖),马可记载耶稣教训不断前来为要聆听他讲道的群众。耶稣从广大的群众退开是马可书中多次重复的事件(参一45,二13,三7、13,四1,五21等),并且使人回想起相同的主题——旷野(参一4、12~13、35、45)。
二14 迦百农是从大马士革到地中海的巡回商人贸易往来的必经之地。利未(又称马太,参三18;太九9,十3)是加利利的统治者希律安提帕(见路一5,希律家族的图表)手下的犹大人收税官,这职业本身再加上其中的讹诈和欺骗行为,是犹大人所鄙视的。但耶稣却对利未发出恩典的呼召,要他放下自己的原有职业(参可一17~18)来跟从他。
二15~16这事发生不久之后,利未宴请耶稣和他的门徒们。这是马可福音种第一次(共四十三次)提到[门徒]是一群与众不同的团体。马可所加上的解释:[因为这样的人多](即是跟从耶稣的人),表示这不是指到目前为止,在马可福音中所提到的五个门徒而已。
与耶稣一起坐席的,尚有好些税吏(利未以前的同行)和罪人。罪人是法利赛人对一般平民百姓的通称,是因为法利赛人认为他们没有受过律法的教育,没有能力遵守法利赛人的严谨的律法标准。耶稣与他的门徒却和这些人一起吃饭(表达彼此信任和友谊的的活动),这样的举动触怒了身为律法教师的法利赛人。在巴勒斯坦地,法利赛党在宗教上是最有影响力的团体,他们深深地委身于摩西的律法。他们在生活中严谨遵循世世代代遗留下来的,对摩西律法的口头传统的注解,小心翼翼地维持礼仪上的洁净条例(参七1~5)。他们苛责耶稣不是分别为圣者,因为耶稣没有敬虔地将[义人](他们自己)和[罪人]分别出来。
二17 耶稣以著名的谚语(这也是他的反对者所熟悉的)来回答他们的苛责,并藉以说明他的行动正符合他的使命。用[义人]来称呼这些自以为义的法利赛人,其实是一种嘲讽(参路十六14~15)。他们不认为自己需要悔改和相信(参可一15),但是耶稣却知道每一个人,包括这些[义人]都是有罪的。他来了(进入这世界)是要召[罪人],就是那些谦虚地承认自己有需要,并且领受他恩惠的得蒙赦罪者,才能够进入神的国,并且领受他恩惠的得蒙赦罪者,才能够进入神的国。这正是耶稣为何要与罪人一同坐席的原因(参二5~11、19~20).
3关于禁食和新的情况(二18~22)(太九14~17;路五33~39)
? 二18 马可以约翰的门徒(追随施洗者约翰的人)和法利赛人(他们的学生或个跟从者)正在禁食的事,来作为这件事情的序幕。推测而得的情景是,这是正当耶稣和他的门徒在利未的家中享用筵席的时候。旧约圣经只提到犹大人要在大赎罪日那天实践一年一度的全体禁食,以作为悔改的行动(利十六29)。但法利赛人却自愿每个星期一和星期四(参路十八12)禁食,以表示敬虔。耶稣说明他的门徒没有禁食的需要(可二19~22)来回答他们的责难,当然若是行得合宜,耶稣也没有反对禁食(参太六16~18)。
二19~20 耶稣是以一个类比,和隐藏自己身份的比喻,转成问题来反问这些反对者。当新郎还在时,客人(字义作[新房的人们]即陪伴新郎之人)要禁食(表示悲苦),是非常不合宜的。所以,当耶稣还在时,要耶稣的门徒们禁食,也是不合宜的。
耶稣与他们同在的时候,他们的喜乐就像是婚礼的筵席般。当情况会有所转变的,时候(直译是日子)将到,新郎(耶稣)会从他们中间被取去(aparthe, 暗示是以暴力来夺取,参赛五十三8)。那时(他被钉十架的时候)他的门徒就要禁食。这是象征性的描述,表示他们的喜乐将会被忧伤所取代。在马可福音中,这是第一次以十架来暗喻耶稣在未来的受死。
? 二21~22这是马可第一次记载有关耶稣的两个比喻,两者的意义都比禁食的比喻更广阔。耶稣与他百姓同在,是新(应验)的时代,保证超越过旧的过往。
若尝试把新的福音与旧的犹太教混成一体,是徒劳无功的!就好像把新的,尚没有进行 缩程序的布,缝补在旧的(palaion,因使用过度而破旧)布上。结果是,当新的(kainon,质料是新的)布(pleroma, 未洗濯和漂染过的布)浸在水里以后,将会 缩而带坏了(扯裂)原有的衣服,缝补的地方裂成更大的破洞。
? 同样的道理,倘若将尚未完全的发酵的新(neon,新鲜的)酒,倒入旧的(palaion,因使用过度而破旧,再没有弹性,是脆硬而容易破裂的)皮袋里。无可避免的是,当新酒发酵时(发涨),皮袋将会被逼破,酒和皮袋都会被毁坏了。只有透过耶稣才可以得到的救恩,是不能与古老的犹太教系统混成一体的(参约一17)。
4在安息日摘取麦穗和吃谷粒
(二23~28)(太十二1~8;路六1~5)
二23~24 某个安息日,当耶稣的门徒路经某人的麦田时,他们摘取麦穗来吃,这行动是合乎律法的(申二十三25)。但法利赛人却视此举是收割的行动,这正是安息日所禁止的工作(参出三十四21),所以他们向耶稣要求解释。
二25~26 耶稣提出圣经作为反驳,就是当大卫和同伴正值饥饿疲乏的时候(撒上二十一1~6),他们的行动所立下来的先例。[大卫的同伴]和缺乏是这事件的关键因素,大卫进入圣所要求一些[陈设饼](参利二十四5~9)给他的同伴,而根据摩西的律法,陈设饼只供祭司(参利二十四9)食用,但神对这事却没有责备,耶稣举这个例子来表明法利赛人狭隘地注解律法,而使神的心意晦涩不明。律法的精神是看重人的需要,优先于仪式规则。
? 马可重述大卫的事迹时,说这是在亚比亚他作大祭司的时候发生的。但是,当时的大祭司却是他的父亲亚希米勒(撒上二十一1)。可能的解释是,从[当亚比亚他作大祭司的时候](参在可十二26的平行句)这句子来着手,犹大人的习惯用法是以某主要的事件来涵括旧约中的一段时期。亚比亚他在他父亲亚希米勒过世后成为大祭司,而他的成就超过他的父亲,因此在这里只是提他的名字。
? 二27~28马可以耶稣[又对他们说]来增添两个原则。他引用耶稣的话说:安息日是为人的好处,和使人能够恢复体力而设立的(由神来的),而不是只为要持守它,而成为人的累赘。马可以耶稣的说话来作本段落的结构,[所以(在23~27节的亮光下),人子(参八31)也是安息日的主(首领)作为向他的读者说明(参10节)耶稣对安息日有绝对的权柄,也为接下来的事件呈明原因。
5.安息日医治枯干了一只手的人(三1~5)
(太十二9~14;路六6~11)
三1~2另一个安息日,耶稣在会堂里(可能是迦百农,参一21)看见一个枯干了一只手的人(是右手。参路六6)。众人中有些人(法利赛人,参可三6)紧紧盯住,窥探耶稣,看他会做些什么事,以致可以取得控告耶稣的把柄。法利赛人只容许当性命在生死关头的时候,才可以在安息日医治。这人只是枯干了一只手,因此,并不是什么人命关天的事,他可以等待明日才医治。所以,倘若耶稣医治他,就是违反安息日的条例,罪可致死(参出三十一14~17)。
??? 3~4耶稣命令这人,[起来,站在当中!]因此所有的人都可以看见他那枯干了的手。然后耶稣反问法利赛人一个问题,根据摩西的律法在安息日有那两种行为,是可以作而不触犯法律的?答案是很明显的,是行善和救命(psychen, [魂],参八35~36)。如果不在这安息日满足这人的需要(参二27),就是行恶(误解安息日的目的导致伤害)。一如他们所愿,因为耶稣在安息日这行动,触发他们的商议(参三6)如何除灭耶稣。在安息日[行善]是道德范畴(而非律法),虽富争议性,但法利赛人却拒绝作出辩论。
??? 三5耶稣生气地怒目四射(从peribleomai来,是指四面八方的环视;参34节,五32,十23,十一11)看着法利赛人。这是在新约中唯一提及耶稣生气的记载。这不是怀有恶意的情绪,而是因为他们的冥顽不灵(pōrōsei,[心硬],参罗十一25;弗四18),不能体会神的怜悯心肠和人类的悲哀,而流露出来的深切的忧伤。
??? 当这人按照耶稣的命令把自己的手伸出来的时候,他的手立刻完全康复了。耶稣并没有使用任何可见的器具,任何被视为在安息日工作的把柄。人子是安息日的主(可二28),耶稣不受律法的负累,并且让人从痛苦中得释放。
E.结论:耶稣被法利赛人所拒绝(三6)
三6 这节经文是当耶稣在加利利与宗教领袖们接触后(二1~三5),整个段落中的冲突的最高峰。这也是马可第一次如此明确地提及耶稣的受死,从此以后这将会与耶稣的使命如影随形的一同记载。这些法例赛人立刻(euthys,参一10)[同]在政治上支持~希律安提帕的希律一党的人(参十二13)商议,共同努力怎样可以除灭耶稣(参十五31~32)。与耶稣的权柄对冲和混淆了他们的权柄,所以耶稣一定要被杀,问题是如何除灭他呢?
IV.耶稣在加利利的晚期事工
?(三7~六6上)
?????? 马可福音的第二个大段落,其开始和结束在结构上与第一大段相似(参一14~15与三7~12;一16~20与三13~19;三6与六1~6上)。同样是表明耶稣的使命,如何在反对和不信的情势下开展出来。
A.重点式的介绍:耶稣在加利利海边的活的活动(三7~12)(太十二14~21)
三7~10 这节经文的摘要类似二13的内容和特性。所增添的是耶稣和门徒(在希腊文中是句首,表示强调)退到海边,这些门徒和耶稣一同直接面对敌意,和名誉,他们是祸福与共的一群。
许多人从加利利地区前来跟随耶稣(没有特别含意,只是与耶稣同行),和许多因为听见他作的大事(医治的神迹)从加利利地区以外,例如从南边的犹太、耶路撒冷、以土买;从东边约旦河外(比利亚);从北方沿海岸的城市,如推罗,西顿(在腓尼基)来到他那里。耶稣曾经路过这些地方(除以土买外,五1,七24、31,十1,十一11)。耶稣医治的工作造成震撼,那些有灾病的人(mastigas,天灾或人祸所造成的疾病,参五29;使人受折磨的病,五34)渴望前来触摸他。所以,耶稣吩咐门徒预备一艘小船,免得众人拥挤他。只有马可记载这细节,好像是来自如同彼得般的目击证人的回忆。
???? 三11~12 这群人当中有被鬼所附的,他们的言语和行为被污鬼所掌控。他们承认耶稣是神儿子这真正身份,并且因他的出现受到威胁。耶稣没有接受他们重复对他的宣认的呼喊(过去未完成时态),他命令(参一25,四39,八30、32~33,九25)他们,不要张扬他的真正身份(他是谁;参一24~25、34)。耶稣禁止鬼魔这时机尚未成熟时的呼叫,再次看出他顺服神的计划,就是要逐渐显露他的身份和使命。
B.耶稣拣选十二使徒(三13~19)(太十1~4;路六12~16)
三13 耶稣从湖边的低地上了山(加利利中部地区,参六46)。他采取了主动,按照自己的意思呼召了自己所想要的人,就是被称为使徒的十二个人(三16~19)。他们从群众中出来,去到耶稣的面前(参路六13),马可已经提到耶稣已经拥有很多的门徒(参可二15)。
?三14~15 耶稣设立(直译是成立)十二使徒的原因如下:他们可以与他同在(立即接受训练),被耶稣差派去传道(参一4、14),并给(分派)他们的权柄赶(ekballein,参一34、39)鬼(他们未来的使命,参六7~13)。马可特别提到他们与耶稣的关系,和如何预备他们的未来使命。
??? 几乎所有主要的古老希腊文抄本,和大部份早期的版本都省略了[设立他们为使徒]这片语。这情形极有可能是,大概早期的抄本受到路加六13的影响,而马可只在六30中使用过[使徒]这用词,也不一定是有特别含意的。
???? 十二使徒的数目和以色列十二支相等,所以耶稣的意思是涵括全以色列国
言。[十二使徒]成为正式称谓或头衔,特指耶稣所设立的职位(参四10,六7,九35,十32,十一11,十四10、17、20、43)。虽然与以色列国相关,但他们从没有称自己就是新的,或是属灵上的以色列国;这特殊的含意应该是指他们会成为未来的一个新团体,是教会的核心份子(参太十六16~20;徒一5~8)。
??
????? 三16~19 这些经节胪列出传统上的十二使徒的名单,为首的是西门(参十四37),耶稣给他起的希腊文名字是彼得(参约一42),亚兰文的同义字是矶法,意思为[石头、磐石]。这大概是指他在耶稣所赐与的使命和他在初期教会(参太十六16~20;弗二20)中的领导地位。而不是指他的个性。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约翰,又称为半尼其,马可解释这希伯来文的意思是雷子(参可九38,十35~39;路九54),耶稣的含意可能是一个夸奖(虽然真正的用意不知为何)。
除了安得烈(参可一16,十三3)和加略人犹大(参十四10、43)以外,还有可能有小(雅各)(参十五40)之称的亚勒斯的儿子雅各;接着的名字除了在此处,再没有出现在马可福音中:[腓力](参约一43~45)、巴多罗买(拿但业,约一45~51)、马太(利未,参可二14),多马(参约十一16,十四5,二十24~28,二十一2)亚勒斯的儿子雅各(可能是利未的兄弟;参可二14)、达太(雅各的儿子犹大,参路六16;徒一13)、和奋锐党的西门(可能是指他对神的名的热心,而不是极端的国家主义者)。和与众不同的加略人犹大(加略地区的人,唯一不是加利利地区的人,参约六71,十三26),他后来出卖耶稣,将它交给他的仇敌(参可十四10~11、43~46)。
C 别西卜的指控和耶稣对真正家人的定义(三20~35)
????? 这一段的结构式是所谓的[三明治]结构,有关耶稣的家人的事件(20~21、31~35节),和他被指控为别西卜的事件(22~30节)中途插入而分成两段。马可这种刻意的文学技巧,再整本福音书中,以不同的理由出现多次(参五21~43,六7~31,十一12~26,十四1~11、27~52)。此处马可是以对耶稣的指控(参三21、30),但同时又指出一般人对耶稣的对立、和曲解圣灵透过耶稣作工之敌对的平行用法,来表明两者的区分。
1. 耶稣的家人对他的关心(三20~21)
三20~21 这些经文对马可福音来说是独特的。当耶稣进入了一所房子(在迦百农,参二1~2)后,群众再次聚集,和需要他的帮忙,甚至他和他的门徒都没有时间吃饭(参六31)。当他的亲属(直译是那些与他在一起的人,希腊文片语是指对他同胞的称呼,而不是朋友),听见他不在意自己的需要时,他们前来(可能从拿撒勒来)要拉住(kratēsai.逮捕,参六17;十二12;十四1,44,46,51)他,而且因为有人不断的说,[他癫狂了!]这是指因为对宗教过度痴迷,而造成的头脑不清(参徒二十六24;林后五13)。
2.耶稣对别西卜指控的辩说(三22~30)
(太十二22~32;路十一14~23,十二10)
三22 当时有一群律法教师(文士),从耶路撒冷下来调查耶稣。他们重复的指控他是被别西卜附着(鬼附的,参30节),他是靠着与众鬼(参23节)之王(统治者)——撒旦合作,才能够赶出其他污鬼。
[别西卜]是从拉丁文的武加大译本而来,希伯来文的音译是[巴力西卜],意思是[苍蝇王],是从迦南地的一位古老的神祗演变而来的(参王下一2)。但[别西波]的串法(beelzeboul,NIV)有更好的希腊文抄本支持,这放映了后期的希伯来文[巴力西波](baalzebul,没有在旧约圣经中出现),意思是[住处(众神祗所住的地方)的王],众神祗就是新约圣经中所提及的污鬼(参太十25;路十一17~22)。
三23~27 耶稣责备他的控诉者,并且以一个比喻来作辨明(简短的谚语,而非故事)。他首先处理的是第二个控诉(23~26节),表示他们认为撒旦会攻击自己这假设是不合理的。耶稣用两个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倘若一个国家,或一个家庭,在本身的计划,或目标上自相纷争的话,就会站立不稳。相同的道理,倘若鬼魔们互相攻击,他的领土也会分裂。这会带来他的末日,就是他的权利范围会瓦解,而不是指撒旦自我存在的毁灭。很明显的,撒旦的势力依然猖狂(参27节,彼前五8),所以耶稣藉着撒旦的势力赶鬼这控诉是错误的。
三27 的比喻驳倒了他们的第一个控诉(22节),表明事实上(直译是恰好相反)耶稣的反驳是正确的。撒旦是壮士,他的家是罪恶的渊薮,是疾病、污鬼,和死亡的集中地。他的家具就是被上述一项或多项的原因所束缚和劳役的人,而众鬼就是专门替撒旦执行这些残酷的活动的罗罗。除非首先绑住那位壮士(这人一定要比他的能力更大才可以),否则便没有人能够进入他的领域来抢夺(diarpasai,抢劫)他的家具。但当这位壮士被绑住了,然后这人便能够抢夺(diarpasai,抢劫)撒旦的领域,释放那些被掳的受害者。耶稣面对试探(参一12~13),和他对污鬼的驱赶,这些已经证明他自己是被圣灵充满的(参三29),那更强壮的一位。耶稣的使命是对抗和胜过(不是合作)撒旦,释放那些被撒旦所奴役的人。
三28~30? 紧接着先前的控诉,耶稣提出一个强烈的警告。我实在(直译是阿门)告诉你们,是一句重复使用的绝对肯定的公式,只在新约圣经中使用(马可福音占了13次),而且只来自耶稣的口中。
耶稣宣称,世人(属格词)一切的罪,和一切亵渎的话(损毁神的话)都能得到神恩慈的赦免(参一4),唯独对圣灵的亵渎除外。从上下文来看,这行动是指心态上(而非指某一个特定的行动或言谈)敌对神,和拒绝神拯救人类的大能,特别是圣灵藉着耶稣本身,和他的作为所显明的。这人喜欢黑暗,纵使光芒曾经向他显现(参约三19),如此刚硬而坚持不信的心态,导致这人不愿接受圣灵所赐的悔改和赦罪,所以这人要担当(enochos,要负责的,要承担的)永远的罪(单数。因为是永远不能获得赦免的罪,所以就是终极的罪,参太十二32)。加略人犹大(参可三29,十四43~46)证实这些话的真实。
马可解释耶稣为何会说出这样的话来,是因为他们(律法教师,三22)不断地说他是被污鬼附身的(22节下)。耶稣并非断定律法教师们已经犯了这永远不能赦免的罪,他只是指出他们已在危崖的边缘。耶稣驱赶污鬼显然是圣灵的作为,但他们却认为这是撒旦的能力,似乎他们正在控诉圣灵就是[撒旦]。
3.耶稣真正的家人(三31~35)
(太十二46~50;路八19~21,十一27~28)
???? 三31~32 耶稣的母亲(马利亚,参六3)和他的弟弟们(参六3)的来到,重新揭开了在三22已告结束的话题。他们站在屋子外边,打发人穿过拥挤在耶稣旁边的人群,要求与耶稣有私底下的对谈,目的是要限制他的活动。
???? 三33~35 耶稣反问他们(第33节),这问题并非表示耶稣反对家庭中的人伦关系(参七10~13),他只是为突显然人们与他之间更深层次的关系而言,是强调本质上的问题。[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然后,耶稣就四面观看(periblepomai,参三5)这些环坐在他身边的人(他的门徒,竟然是和站在外边的人相对的,第31节),耶稣更确定他们与自己的关系是超越血缘上的亲密的。
???? 耶稣广泛地将那些,而不只是坐在他身边的人也包括在内,他说:凡遵行神旨意的人,就是他家庭中的一员。母亲和弟兄的希腊文并没有定冠词(因此是指性质而言),表示耶稣所指的是象征性质的属灵家庭,这些遵行神旨意的人(如一14~20),就是耶稣的亲属。
D.耶稣以比喻来描绘神国度的特性(四1~34)
这连串的比喻,是马可福音中,耶稣两篇较长的教导中的一篇(参十三3~27)。马可从众多的资料中只选出这些比喻(如在四2、10、13、33所暗示的),目的是要描绘神的国度的特性(参四11和一15)。
这些记载从逐渐上升的敌意和反对的声浪中,直达高峰(参二3~三6、22~30),但也包含着许多群众对耶稣的欢迎的情节(参一45,二2、13、15,三7~8)。但这两种不同的反应都没有能力来辨认出耶稣的真正身份。
[比喻]是从希腊文parabolē译过来的,它包括了很多种类的象征性言论(如二19~22,三23~25,四3~9、26~32,七15~17,十三28)。比喻通常是指一个简洁的谈论,二藉着生动的比较来说出属灵上的真理。这真理通常是透过比较某件事物的本质,或是一个人生中常有的经历而带出一个教训。一个比喻通常只用作表达一个重要的真理。但有时在整个含意的背后,可能会附加上次要的特点(参四3~9、13~20,十二1~12)。使用比喻的目的通常是为抓住听众的注意力,而藉着比喻来反省、评估,并把真理应用在听众身上(请参太七24~27附近有关耶稣的35个比喻的列表。)
1. 重点式的介绍(参四1~2)
?(太十三1~2)
四1~2 再一次(又,参二13,三7)耶稣在湖边(加利利海)教导一大群人。这群众是如此的拥挤,以致耶稣必须坐上一艘离开岸边的船上,来教导挤在岸边的人群。耶稣就藉着比喻来教导他们许多的道理。
2. 土壤的比喻(参四3~20)
(1)??? ???耶稣对土壤的比喻的陈说(参四3~9)(太十三3~9;路八4~8)
耶稣在讲论这些比喻的前后,都劝告群众要留心而仔细地聆听其中的内容(参可四3、9、23)。
四3~9 当一个农夫(直译是一个撒种的人)把种子播撒在没有翻土的田地上时,有
些种子落在经常有人行径的田径上(参二23);有些则落在布满石头,而只有少量泥土的田边,这可能是因为是石灰岩的缘故,所以泥土只在表层上,而没有任何深度;另外有些种子落在荆棘叶里(在土壤中仍存在着荆棘树尚未长叶的根部),而其他的种子,则被播撒在良好的土壤里。
并不是所有的种子都能够结出果实而有所收成。因为飞鸟会来将落在路旁上的种子吃过精光(四9)。落在石头土浅地上的种子,很快(euthys,参一10)便长出芽,但是当太阳升起,日光照晒着这嫩芽的时候,它便枯干了(四6)。荆棘长起来的时候,便将与它一同长起来的植物挤住了,使它们不能再长大,也使得它们不能结出果实。
相反地,落在良好的土壤里的种子,却长大而且结出果实,成为大丰收。结出的果实有三十倍的、六十倍的,甚至有一百倍的(第8节),这结果在于土壤的肥沃程度,当时的实况是,倘若有一比十的收成,已经算是好的了。
(2)耶稣说明这比喻的教训(参四10~12)
???? (太十三10~17;路八9~10)
????? 四10 这里的场景改换是绕富意义的。第10~20节应出现在较后(参35~36节,十三36),但马可却将它们放置在这里,用作说明在四11、13、33~34中所提出的原则,并且表白这比喻的重要性。当耶稣单独与十二使徒和其他在他周围的人(其他真正的门徒,参三34)在一起时,他们问耶稣有关比喻的一般性解释,和这个土壤的比喻的特别意思(参四13)。
???? 四11~12 这段经文必须在不信和抵挡(参三6、21~22、30)这上下文理中了解。对那些相信的人,神国的奥秘(参一15),只叫你们(在希腊文中是放在句子首位,是强调的意思,指门徒们)知道,若是对那些外人(在门徒圈子以外,不信的群众)有所讲论,凡事就是耶稣的整个信息和使命,就会使用比喻的形式。比喻在这里的含意是指[如同谜语般,难以理解的说话]。这些人并不是真正的认识耶稣。
??? 这两个群体都曾经和耶稣,及他的信息抗衡过(参一14~15)。神令门徒们能看见神国度的[奥秘](mystērion,隐秘)在耶稣里。这与[撒种](参四13~20,十三10)的世代,就是神国度的现存计划的言论有关。先前是对先知们隐藏的,但现在却因着神的决定,而得以向所有人显明(参罗十六25~26)。
所有的国度比喻,一般来说大致上都是相同的,就是这[奥秘]基本上是在耶稣里的,神的统治(国度)将会以崭新的属灵形式临到人类的世界。因为门徒们已经相信了耶稣,因此,神也赐给(dedotai,现在完成时态)他们神国度的[奥秘]。虽然到现在为止,他们所知的指示一点点,尚未能一窥全貌。
另一方面,那些因为不信而盲目的人,他们却视耶稣为威胁他们存在的人。他们拒绝耶稣,并且不愿意前来认识神国度的[奥秘]。这样,耶稣的比喻对他们而言,却真的是隐秘的真理。
??? 他们好像以赛亚时代的以色列百姓般(赛六9~10),以赛亚曾说这百姓在属灵上是失明,和失聪的,这是因为神的惩罚。他特别指出以色列全国(参赛六9;[这百姓])拒绝神的启示,如同耶稣所陈述的一样。他们只是看见比喻的表面含意,却不明白其中在属灵上的意义。恐怕(mepote,免得)他们向神回转过来(悔改),就能够得到神的赦免。
??? 耶稣的听众并没有否认自己有相信耶稣的机会,但他们一再对耶稣的信息关闭上自己的心灵后(参一15),就在进一步要了解耶稣说使用的比喻时,被排斥在外了。纵使比喻可能会遮蔽真理,但它们仍然是引发,和开导思想,比喻保留了人们是否相信这自由的特点,但是连相信的决定也是受神的赐予,和赏赐所影响的(参四11上)。
(3)耶稣对土壤比喻的注解(四13~20)
????? (太十三18~23;路八11~15)
???? 四13 这里的两个问题,强调了土壤的比喻的重要性。如果耶稣的门徒不了解(oidate,和合本作明白,指直觉上的晓得)其中的含义,那么他们将不会明白(gnōsethe,经验得知)任何神国的比喻。
四14~20 这农夫(撒种者)不知是谁,但从上下文来看,这人可能是耶稣,和所有撒播(传扬)神的道(信息)的人。神的道就是[种子](参一15、45,二2,六12)。在四15~20有一个转变:在各种土壤代表种子被撒播在他们中间的不同类型的听众。
许多人会在这对耶稣的讯息的三种负面反应中选择其中一种。有些人是硬心的,以一个毫不在乎的态度来听神的道,撒旦(就像飞鸟般)立刻(euthys,参一10)前来,并且夺去了这种子,结果是一片死寂。
其他听见这道的人,立刻(euthys)欢喜地接受,但却是肤浅的相信。因为道没有生根在他们心里,所以经过一段短暂的时间,就是因为道的缘故而惹麻烦(直译是患难),或逼迫来到时(像烈日般),他们立刻(euthys)就跌倒了(skandalizontai,被绊倒,参十四27的注解),他们的信心不是真实的。
?还有的就是那些听了道,却被今生的挂虑和财富所缠扰的人。有三件事盘绕在他们的心里:世上(直译是今世)思虑的打扰,钱财的迷惑(诱饵),进入他们生活当中(就像北荆棘挤住的农作物),各式各样的私欲,最后取代了道。这些事情挤逼着道,使道(而不是听众)不能结出果实(参十22),这表示他们也不是真正的信徒。
相反地,那些听见道就领受(paradechontai,为自己的缘故欢迎这道),并且结出果实而有收成。这些结出属灵果子的人,才是真正的信徒。将来他们会有各种大小不同的丰收,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参四24~25和太二十五14~30;路十九11~27)。
宣扬神的国度的消息,就如同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上撒种。耶稣的第一次来临,和身处于现今的世代中,因着撒旦的低档,和人们的不信,所以国度的真理大部分是隐蔽着的。纵然如此,神的统治仍然运行在那些接受耶稣信息的人当中,神的掌管透过信徒所结出的累累的属灵果实显明出来。最后,当耶稣再来的时候,他将以荣耀的、不被隐藏的形式(参可十三24~27,)公开地在这地上建立神的国度,那时就是大丰收期。这个比喻说明,现存却被隐藏的,和将来并公然地得荣耀(参一14~15),这两者都包含在神的国度里。
3. 灯和量器的比喻(四21~25)
(路八16~18;太五15和路十一33;太七2和路六38;太十26和路十二2;太十三12;二十五和路十九26)
耶稣使用比喻的形式所宣讲的这些经文,出现在许多不同的场合(参以上所胪列的相关经文)。马可把他们放在这里,因为它们可以再次加强耶稣有关国度的讯息,而且说明对耶稣的比喻作出合适的反应的需要。四23~24上重提第三和第九节的内容,表示马可知道这些话,在整个比喻的教导中是重要的部分(参26、30节)。
而非只为继续耶稣私底下对门徒的教导而已。
四21~23 在这比喻中,耶稣以灯来作自证的例子。当灯芯在一盏盛满了油的矮浅陶碗中被燃烧时,它被点燃的原因,并不是为要被藏在升斗底下(这通常是睡觉前要做的事),或是在床(直译是客厅的长椅)下;而是要放在灯台上,目的是要为全个房子带来光亮。接着耶稣说,因为(gar,原因)隐藏或是隐秘(因黑夜所引致)事,没有不被显露出来的(日光的用途)。这个故事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耶稣藉着它带出属灵的真理,好让每个愿意聆听的人可以明白。
???? 四24~25 若是一个人接受耶稣的说话(参一15),则神会使他现在就与他的国度有份,并且将来当国度完全地被彰显时,还要赐给他更多(参四21~23)。但若有人拒绝耶稣的说话,这人将会面对永恒的损失,甚至连他这时候能够与神的国度有份的机会也要被夺去。
4. 土地本身能自结果实的比喻(四26~29)
这是马可独有的记载。如同土壤的比喻般,这比喻也以人所能理解的画像,来表明神的国度的来临:撒种(第26节)、生长(27~28节),和收成(第29节),重点是在有关生长的那两节经文中。唯一的人物——这位撒种的人(没有指明是谁),分别在整个过程的三个段落中出现。
四26 这比喻是以这形式的句子开始的:神的国,如同…..在这节经文中,撒种的人将种子撒播在土地上。
四27~28 在这两节经文中,撒种的人出现了,但却没有做任何事情。把种子撒播后,他要让种子自然地生长。黑夜和白昼过去,他也不用为它们焦急,因为种子会发芽生长,甚至生长到一个连这播种的人自己也不能明白和作出解释的地步。
? 这土壤(直译是土地上)生长五谷,而且谷类循序渐进地长大成熟,这是极其自然的(autoumatē),这关键性的希腊字(在句子的首位,表示强调)可翻译为[没有可见的原因],暗示[没有人为的参与],因此应该是神的工作(类似的情形,参书六5;伯二十四24;徒十二10)。当种子被撒在良好的土地里的时候,神在这有生命的种子身上作工,种子便循序渐进的成长,在没有人为的介入下,最后,便结满谷粒。
??? 四29 撒种的人在第三个分段中,终于得享收成的好处。当(未来时态)果实可以收割时,他立刻(euthys,参一10)用镰刀去割(直译是差遣镰刀,就是差派工人的象征性质的用词,参珥三13),因为收割的时候到了(parestēken,已经成熟了)。
?? 许多人解释这比喻为传福音的画像,有些人则认为是信徒属灵上的成长,其他人则视为是神国度的来临,而经文是以隐藏性质的描述来说明神的大能作为。这比喻的重点放在成长的阶段上,在第二个分段中说明是神主动的参与,指从耶稣(卑微的播种人)和他的门徒开始传讲,直到耶稣(大能的收割者)再来的时候,就是神的国度完全被彰显,两者之间的过程而言。从四26上和有关国度的比喻的整体内容来看,第三个观点是较为合适的。
5. 芥菜种的比喻(四30~32)
(太十三31~32;路十三18~19)
?????? 四30~32 这个比喻以双重问题来作开始,陈述神的国度出现时的本质,和一粒被播在土地里的芥菜种(一般黑色芥菜种,sinapisnigra)两者之间的雷同。在犹大人中,有关芥菜种体形的细小是人所皆知的事情,因为它是所有播在田地中最小的种子,725至760棵的芥菜种的重量约为
提到飞鸟,可能只是表明对芥菜长得这么高大的惊讶;或者可能是邪恶势力(参第4节)的一种象征;但也可能是指神的国度的快速成长,异乎常情;或是外邦人加入神的国度者计划中(参结十七22~24,三十一6)。神所应许的工作(结十七),藉着耶稣的使命开展(这国度并不是指教会,参可一15的注解)。
6. 重点结束(四33~34)
四33~34 这些经节将耶稣藉着比喻来教导(11~12节)的目的和取向作出总结。因着听众了解程度的相异,耶稣藉着比喻对他们,指群众和门徒而言,来讲道(参一15)。
???? 因着一般人对神的国度的误解,因此,倘若耶稣不使用比喻(象征性的说话),他就不教导他们。但他在私下时(katidian,参六31~32,七33,九2、28,十三3),就会对自己的门徒作出解释(直译是不断地讲解),在他的使命中有关神国度的一切事情。这种双重的取向,已在第四章中作出例证,将出现在全本福音书中。
.E.耶稣以神迹证明他统治的能力(四35~五43)
???? 接续马可的选择性比喻后,便是一系列的神迹,是表明耶稣所作的(他的工作)印证了他所说的(他的话)是有权柄的。两者都在见证神的无尚统治(国度),现正藉着耶稣展开。
??? 马可把所有记录下来的神迹,除了三个以外,都放在八27之前(参约二1~11中耶稣的神迹)。这样的安排,目的是突现一件事情,就是在门徒尚未了解到,耶稣是神所差派来的弥赛亚这身份前,他并没有说出自己将来的受死和复活的事情。
???? 这段落中共有四种神迹,表明耶稣拥有胜过各种敌对势力的统治权柄:海中的风浪(四35~41)、被鬼所附的人(五1~20)、无人可以医治的身体上的疾病(五25~34),和死亡(五21~24、35~43)。
1. 平静海中的风浪(四35~41)
(太八23~27;路八22~35)
四35~37 从详细的资料看来,马可所使用的资料应该是来自目击者的报道,可能是来自彼得的,有个晚上,耶稣在加利利湖边教导众人(参1节),耶稣主动地决定要与十二使徒一同乘船渡到湖的另一边(东边)去。虽然没有说明渡湖的原因,但可能是为了离开人群而能够稍作休息;或许耶稣也在寻找一个新的事奉区域(参一38)。即便如此,也有别的船载着一些希望与耶稣同行的人,紧追不舍。
??? 在耶稣的门徒中,由那些经验老到的渔夫负责掌舵。耶稣仍在船上这子句是上接四1 的,说明耶稣身在何处,并且将耶稣当时是在船上教导众人,和现在他将要在船上行神迹(参门徒们的称呼(,[夫子],第38节)串联起来。
渡湖的旅程,因为突起的风暴受到拦阻,这样突起的风暴在湖中是相当普遍的,原因是这湖被高山环绕,其间狭隘的山谷成为风道所致,夜间所起的风暴特别危险。此时,狂风所引起的怒吼的波浪打进(直译是不断地泼进)船内,甚至船舱中快盛满了水。
四38~39 经过整天的教导,耶稣的身体十分疲倦,便在船的尾部枕着枕头,可能是船员用皮革制造的圆垫,睡觉。惊慌失措的门徒叫醒他,并以带有责备的叫声(参五31,六37,八4、32),责怪耶稣对目前这严峻的情况的毫不在意。他们虽然称耶稣为夫子(希伯来文拉比的希腊化读音),但事实上却不明白他的教训。
耶稣斥责(直译是命令,参一25)风,并向着海说:[住了吧!静了吧!](现在完成时态,强调语气,pephimōso).[静默]这动词是耶稣特别对附在人身上的鬼魔下命令时的用词,表示他有能力可以驱赶鬼魔(参一25),或许是因为耶稣明白风暴背后,正是鬼魔的势力在作崇。在耶稣的一声令下,风暴停止了,湖水恢复了平静? 。
四40~41 耶稣因门徒在危机中这么胆怯(deiloi,胆小而害怕),便责备他们。不管耶稣怎样教导他们(11、34节),门徒还是不明白神的权柄和能力与耶稣同在的事实。这就是耶稣要发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还没有信心吗?(参七18,八17~21、33,九19)的原因。
在旧约中只有神自己才有能力平静风浪(参诗八十九8~9,一零四5~9,一零七23~32),但现在却是由耶稣直接发出这样的权柄,难怪门徒看见,竟然连大自然的力量也顺服耶稣的时候,他们就极度的害怕(直译是大大地惧怕)。[惧怕](从phobeomai来,存着敬畏;参可四40;deilos,因胆怯而害怕)这动词是指当人面对某些超自然的能力存在时,所起的敬畏之情(参十六8)。他们的彼此对问:这到底是谁?表明他们尚未能够完全明白事件中的全盘真意。
2,医治格拉森被鬼附的人(五1~20)
?? (太八28~34;路八26~39)
(1)?????? 形容被鬼所附的人的情形(五1~5)
五1 耶稣和门徒来到湖(加利利湖)的东边,进入格拉森人的地方。希腊文抄本对这确切的地点,有不同的记载,其中包括有:加大拉(太八28)、格基森(从俄利根而来),和格拉森(见路八26的注释)等三个名称曾经出现。较可信的证据是格拉森,还有可能是指在湖东岸一条名叫格赛(Khersa)的小城。大部分的居民是外族人(参五11、19)。
五2~5 从对整件事件的详细描述这情形看来,就像是出于一位目击证人,和在城里与这被鬼附着的人有多年交往的人们的报道般。当耶稣一(euthys,参一10)下船,就有一个被污鬼附着的人(参五8、13和一23),从墓茔里出来(ek)在外迎接他。墓穴可能是靠近山边,从岩石中凿出来像穴洞般的屋子,是作为殡葬用的用途,有时也是精神病患者的居所。马太提到有两个被鬼附的人,马克和路加却只是专注一人,可能是情况最严重的那个人。
五3~5 对这人的悲惨的情形描写得非常仔细:他经常住在墓茔里(被别人遗弃的地方),没有人能够捆住(从damazo来,驯服野兽)他,甚至用脚镣和铁链也没有用。他日夜大声喊叫,可能是一种敬拜鬼魔的仪式,因而导致他用石头砍打自己。
???? 这样的行为使人看出这是一个被鬼附着的人,而不仅是生病或神经失常。撒旦在困兽斗绝望下挣扎,他经常扭曲和毁灭按神的形象被创造的人类。(参TDNT,daimon,2:18~19)。
(2)??? 对污鬼所下的命令(五6~10)
???? 五6~7 上文只是简短的介绍耶稣遇上了这被鬼附着的人,但现在却作详细地描写。从三件事上可以看出附在这人身上的鬼,是完全清楚耶稣的神性和他的绝对权能:他跪在耶稣面前(是尊敬,而非敬拜);他呼叫耶稣的名字企图藉此来控制耶稣(参一24);他寡廉鲜耻地恳求耶稣不要惩罚他。至高神是旧约中外族人所经常使用的,就是当以色列人的真神的绝对权能,超越过一切人手所作的神祗时,他们用作称呼耶和华的称衔(创十四18~24;民二十四16;赛十四14;但三26,四2;参可一23~24的注释)。污鬼口中指着要以神来起誓的请求,应以[我以神](向神求情)来向你请求]来解释。这污鬼不要耶稣驱赶他到那最后惩罚的地方里受折磨(参一24;太八29;路八31)。
五8? 这节是马可(参六52)的简短注释,是因(gar,因为)耶稣曾经吩咐他(这污鬼)从那人身上离去。在这节经文里,这人和附在这人身上的污鬼,二者的人称代名词经常有变动。
???? 五9~10 这段经文承接第七节的对话,这污鬼藉着这人回答说:[我的名字是群,是因为我们很多的缘故。]很多的邪恶势力控制着这人,强制和迫害他;众鬼同心合力来折磨这人,并且推派其中一只污鬼作代言人。第九节这代言人从单数[我的]转变成众数[我们]。这只代言的污鬼再三请求耶稣,不要叫他们离开那地方(直译是区域,参1节)。
???? 拉丁文(群),在巴勒斯坦地是家传户晓的,它是指约有六千名士兵的罗马兵团,也可能是为数众多的一个象征性的用字(参15节)。对在罗马政权下的人民来说,这字无疑是指被强大的势力和压力管辖的意思。
(3) 损失成群的猪(五11~13)
???? 五11 犹太人认为猪是[不洁净]的动物(参利十一7)。但是在加利利湖东边的主要的人口是外族人,当地的农户饲养猪只销售到低加波利(十座城的意思)的肉食市场去(参五20)。
???? 五12~13 这些污鬼(参9节)特别央求耶稣打发他们往(eis,前往)猪群里,他们希望可以附着在新的对象身上。知道自己已经是耶稣的手下败将,但在绝望之余,他们仍然恳求耶稣不要打发他们前往那灵与肉体分离的状态里,就是至终审判的地方去。
耶稣允准他们的请求。当这群污鬼从那人身上离去后,便进入群猪当中,他们这样做,使大约二千头的猪,闯下山崖,投进海里被淹死了(直译是一个接一个地淹死自己)。[海]可能是象征撒旦领域的意思。
(4)?????? 城中人的请求(五14~17)
???? 五14~15 看管猪只的人,因为害怕而逃走,并且往城里(可能是格赛城[Gersa],参1节)去告诉城里的人,和四围乡村的人。放猪的人所讲的事情实在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有许多人跑往现场要亲自作调查。当他们看见,那位以前被污鬼附着的人,现在竟然坐着,并且穿上衣服(参路八27),他心里明白过来,就是他的神智清醒,并且能够自我控制(和五3~5的情形相反)。这人的改变是这么大,城里的人竟然害怕起来。(参四41)。
五16~17 放猪的人(和可能是门徒们)重复地告诉别人,发生在这人和猪群的事情。马可描述得如此详细,是要强调人们真正关心的是金钱上的损失(而不在意人)。结果,城里的人就恳求耶稣离开他们。明显地,他们是害怕如果耶稣继续留下来,他们将会有更惨重的损失。再没有任何的纪录,提到耶稣曾再次回到这地方。
(5)神智清醒后的这人的反应(五18~20)
????? 五18~20 和当地的群众恰好相反的(参17节),是这位先前被鬼附身的人的反应。他恳求(parekalei,与第10节污鬼所用的字相同)要和耶稣同在。耶稣的神迹赶跑了一些人(15~17节),却也吸引了许多人(18~20节)。
??? [和耶稣同在](直译是能够跟随着他)与三14的子句类似,也和耶稣呼召十二门徒的目的相关。在这样的观念下,耶稣没有答应这人的请求。
???? 耶稣嘱咐这人要回到家(近亲)和亲属(直译是你的,你自己的同胞当中),就是那些和他分隔了已经很久的人那里,告诉他们主——这位至高神(参五7;路八39)在他身上所做的一切,就是怎样施恩与他。这人遵照着耶稣的吩咐,开始在低加波利地区(为数十座城的希腊城市,只有一座在约旦河东岸)传扬耶稣(主,参五19)在他身上所作的奇妙作为。那些听见的人就都希奇(ethaumazon, 参[惊讶],六上,十二17,十五5、44)。
因为这人是外族人,他也局限在外族人聚居的地区作传扬,这些地区正是耶稣不受欢迎的地区,所以耶稣并没有按照平常般,叫他不要作声(参一44,五43,七36)。
3. 血漏的妇人和睚鲁的女儿(五21~43)
????????????????? (太九18~26;路八40~56)
这段落就像三章20~35般是所谓的[三明治]结构。使睚鲁的女儿从死里复活的事件(五21~24,35~43),被血漏的妇人的事迹(五25~34)插入而分为二。这看起来被医治的血漏妇人所耽延而引起的悲剧,却演变成耶稣千真万确地复活睚鲁女儿的事实。这也是神的旨意,用来考验和坚固睚鲁的信心。
(1) 睚鲁的紧急恳求(五21~24)
(太九18~19;路八40~42)
五21~24 耶稣和门徒们回到加利利湖的另一边(西边),可能是迦百农,像往昔般,当耶稣在湖边的时候,有一大群人聚集到他那里去。
正值此时,睚鲁也来到他的面前。睚鲁是负责管理会堂建筑物,和安排敬拜程序的一位平民官长。他是社区上为人所尊敬的领袖,并非所有的宗教领袖都敌对耶稣。
睚鲁的小女儿(路八42作唯一的女儿)快要死了(直译是只剩一丝气息)。马太十分扼要地记载这事件(他只是用了135个字,马可却用了374个字),马太说这女儿刚死了(太九18)。睚鲁极其谦虚地恳求(直译是再三地恳求,参可五10)耶稣前去按手在女儿的身上,使他痊愈(直译是有救,从肉体的死亡中得救),得以存活。[按手]是医治的方法,象征将生命的元气传送到需要的人身上,可能这是伴随着耶稣医治时的方式(参六5,七32、25)。睚鲁大概是从过去所发生的事情而得知耶稣的大能(参一21~28),并且确信耶稣必能够救回他女儿的性命。
当耶稣跟着睚鲁上路时,群众跟随拥挤(从synthlibo来,不断地向他涌过来,参31节)和围绕着他。
(2)?????? 耶稣医治血漏的妇人(五25~34)
???????? (太九20~22;路八43~48)
五25~27 这位身上带着无人可以医治的病患的无名女人,也来到这拥挤的群众中。她患了(直译是有了)十二年(参42节)血流不止的痛苦。这可能是月经不规律,或子宫出血所造成的症状。这情形在宗教仪式上,是被算为不洁净的(参利十五25~27),这使她被排斥在正常的社交圈子之外,因为所有所有和她有接触的人和物,都会被视为不洁净的。
??? 为要得着医治,她在好些医生的手里受了许多苦,也用尽了所有的积蓄。但结果是,病情没有一丁点变好的迹象,病势反而更严重。
??? 她曾经听见过耶稣的医治大能(这鼓舞了她的信心),她就从后面前来,混杂在挤迫的人群中,等待机会来触摸耶稣的衣裳(外衣)。她除去内心不洁净的困扰,带着希望能够避免公开露面所带来的尴尬的矛盾心情,来作这事。
??? 五28 她不断地告诉自己,只要她能够触摸到耶稣的外衣,一定可以得到痊愈,然后便在众人尚未发现的情况下溜走。她的信心可能夹杂着当时某些流行的观念,认为一个大能的医治者,连他的衣服也附有能力;亦有可能是在她所认识的人当中,曾经有人经历过这样的被医治(参三10,六56)。
???? 五29 当这妇人触摸到耶稣的外衣时,她血漏的源头立刻(euthys,参一10)干涸了。她发觉(直译是知道,从ginosko来,从经验中得知,参五30)自己身上的灾病好了(直译是已经得着医治)。这次的医治耶稣并没有很明显的参与。
???? 五30 然而耶稣即时(euthys)感觉到(从epiginosko来,完全的了解,参29节)有能力从他身上,更字面的译法是[他身上的能力(因为他的身份)出去了。
??? 这件非比寻常的事件,一般只有两种看法:是父神医治了这位妇人,耶稣后来才知道。另一种看法是,耶稣本人为赞赏这妇人的信心,愿意对她作出延伸性质的医治的大能。而第二种看法与耶稣的医治工作,表现得较为一致。能力不会在没有耶稣的同意和了解下,自动地离开他;但耶稣也是在天父的旨意下来行事的(参十三32)触摸着外衣本身并没有任何神奇的能力。
??? 耶稣知道神迹已经发生了,所以他转过身来,问道[谁摸我的衣裳?]耶稣希望与这得着医治的人建立个别的关系,而不愿意这人对神迹的发生只留下表面的认识。
?? 五31~32 耶稣的问题似乎使得他门徒们(这十二位,参路八45)摸不着头颅,因为群众正挤迫(从synthlibo来,参五24)在一起,而互相挨碰。明显地,耶稣能够分辨出信心的触摸,和群众不经意的挨碰,因为其中有很大的分别。
? 耶稣环顾(periebepeto, 四围察看,参三5、34)他身边拥挤着的人群,为要寻觅出那位触摸了他的外衣的人。
???? 耶稣亲切地称呼她为女儿(耶稣唯一一次的使用),代表她与耶稣全新的关系(参三33~35)。耶稣夸奖是她的信心使这病得着医治,而不是因为触摸他的外衣。是她的信息使她得着医治(直译是救了你,或使你得解脱,参五28,十52),因为是这颗信心驱使她牵来寻求耶稣。信心就是满心信靠,他宝贵的地方,并不在于这人的本身,而是在于他所投放心力的对象(参十52,十一22)。
耶稣说平平安安的回去吧,你得灾病(参五29)痊愈了(直译是康复了)。这保证了她获得的医治是完全而且是终生有效的,这十二年来,因着她不治之症和社会宗教上的分割——她活得像个活死人。她的生命完全复原,使人展望耶稣将会奇妙地使睚鲁的女儿复活的是事件,因为这女孩,只是生活了十二年。
(3)?????? 耶稣使睚鲁的女儿复活(五35~43)
(太九23~26;路八49~56)
五35~36 因医治这妇人(25~34节)所造成的耽搁(22~24节),对于睚鲁的信心是个严峻的考验。他恐怕自己的小女儿会在耶稣赶到前已经死去,而他所害怕的果然成为事实,有人(不知名的朋友和亲戚)从他的家跑来,告诉他说,他的女儿死了,一切希望也成了泡影,耶稣已经再没有能力提供援助了,因此何必还劳动(直译是麻烦)先生呢(参四38)?
耶稣从旁听见他们的谈话内容,却拒绝他们的意见。在这里的动词是强调用法,意思是[忽视](parakousas),就是[拒绝听从](参太十八17)。耶稣对睚鲁再次作出保证时的现在式祁使语可解释为[停止害怕(就是不信的景况),只要继续相信]。睚鲁的信心已经表明在邀请耶稣的行动上,他也看见信心和耶稣能力之间的关系(可五25~34),而现在他热切地盼望耶稣能够使自己已经没有生命气息的女儿复生。
???? 五37~40 上,除了睚鲁以外,耶稣只让自己的三个门徒——彼得、雅各,和约翰伴随他进入房子内作见证人(参申十七6),这三个门徒在后来——耶稣的变像(可九2)、客西马尼园(十四33),和耶稣的复活上,都是合法的见证人。
??? 在睚鲁家中,按照犹太人的风俗,在丧礼中的哀哭仪式已经开始,这乱嚷(thorybon,喧嚷)由包括受雇而来的哭丧者(参耶九17;摩五16)的啜泣,和他们彼此轮流的职业哭声而变成闹哄哄的。
??? 耶稣进入房子并且责备这些哭丧者,因为他告诉他们,这个孩子不是死了,而是睡着了。耶稣是否指她只是在一种昏迷状态内?朋友和亲戚(参可五35)及职业哭丧者都嗤笑耶稣的话,因为他们晓得孩子是已经死了(参路八53)。耶稣只是以睡觉来描述死亡,或是在死亡和复活之间确是[睡觉]的状态?在新约圣经中并没有提及(参二十三42~43;林后五6~8;腓一23~24),可能耶稣的意思是指死亡就像是睡觉般。从悲伤者的角度来说,这女孩的死亡,若她能够醒来的话就真的像是睡着了。她的情形不是终极和不能唤回的(参路八55;约十一11~14)。
??? 五40下~42 直等到耶稣把所有的哭丧者都驱逐出去,他带着孩子的父母亲和自己的三个门徒(参37节)进入她的房间。耶稣拉着孩子的手,便对她说了一句亚兰文的说话——大利大谷米。这是命令句而不是幻术的公式,马可为他的希腊文读者作出翻译,意思是:闺女,起来!马可加上我吩咐你来加强耶稣胜过死亡的权柄。加利利人会说两种语言,耶稣的母语是亚兰文,一种与希伯来文相关的闪族语言;也会说希腊罗马世界中通行的希腊文。耶稣大概也会说希伯来文。
??? 耶稣一吩咐,这女孩就立时(euthys,参一10)起来行走,马可解释说,这是因为(gar)她已经十二岁了。孩子父母和三个门徒就大大的惊奇(从existēmi,直译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惊奇,参二12,六51)。
????????? 五43 耶稣一共嘱咐了两次,第一是要他们绝对地保持缄默,耶稣不希望以错误的原因,就是神迹来吸引群众来到他的面前。
???????? 第二个吩咐是给女孩食物,表明了耶稣对她的关怀,并且肯定这女孩的恢复情况是良好的,她的身体复醒,并且回复正常生活,但仍然受制于死亡的阴影,必须依靠食物来维持生命,这和真正肉体复活后的身体是迥异有别的(参林前十五35~37)。
? F.结论:耶稣被拿撒勒人所决绝(六1~6上)
?????????? (太十三53~58)
六1 耶稣从迦百农向西南方向行走了约二十哩,来到她的家乡拿撒勒(参一9、24),这是他曾经居住过,和先前事奉的地方(参路四16~30)。他的门徒一路随行,耶稣以老师(拉比)的身份,有学生环绕身旁,回到自己的家乡。这是一个公开的使命:耶稣以自己作为预备门徒后来使命的榜样(参可六7~13)。
六2~3 到了安息日,耶稣在会堂里(参一21)教训人,大概是讲解律法和先知书。众人听见他的教训就甚希奇(exeplessonto,惊讶、诧异、惊骇,参一22,七37,十26,十一18)。
但是许多人却以轻视的问题来质疑这些事,就是他的教训,所赐给他(直译是这一位)的智慧。他在别的地方(参六5)施行神迹的能力。只有两个答案可以回答:他的能力不是来自神,就是来自撒旦(参三22)。
?除了耶稣令人印象深刻的话语和行为之外,对他们来说他还是太平凡了。这个有损人格的问题,这不是那木匠吗?暗示耶稣和其他人一样,是普通的劳工而已 。他的近亲,妈妈、弟弟、妹妹们对于家乡的人来说也很熟,而他们只是一般寻常老百姓。马利亚的儿子这片语也是带有中伤的意思,因为在犹太人中这样的形容是侮辱的用法,纵使她是寡妇也不会如此称呼(参士十一1~2;约八41,九29)。同乡的人的说话是毁谤性的,表示他们对耶稣的出生有异于寻常的了解。
他的弟弟和妹妹们(参可三31~35),应该是耶稣出生后,约瑟和马利亚在先前的婚姻中所生的孩子,或是耶稣的堂弟妹。雅各后来成为在耶路撒冷的初期教会的领袖(雅一1)。另一个弟弟——犹大则是犹大书的作者(犹一1)。至于约西和西门,或是他的妹妹们则无从得知,也没有提及这时约瑟可能已经离世的事情。
由于同乡的人没法了解耶稣,他们就对他起了反感(从skandalizomai 来,使人跌倒,就厌弃,参可十四27的注解),他们找不出理由来相信他就是神的受膏者。
六4 耶稣以先知在本乡是不受欢迎的这习语来形容同乡人的反应。就像旧约时代中的先知们(参15节,八28)一样,他们的说话通常是被那些认识自己最深的人们所拒绝,也不被他们尊敬(参六17~29)。
?六5~6上由于他们持续的不信,以致耶稣在那里不能够施行甚么异能,只是按手(参五23)在几个病人身上,治好他们。他的能力是没有限制的,但是耶稣施行神迹,目的是要人有信心。但在这里只有少数的人有信心,来到他面前求医治。
连耶稣也诧异(ethaumasen,惊讶,参五20,十二17,十五5、44)他们的小信,他们不愿相信他的智慧,和能力是从神而来的。据我们所知,耶稣从此以后,再没有回到拿撒勒。
拿撒勒人代表以色列人的盲目,他们拒绝耶稣这画面,就是门徒很快将要面临的经历(参六7~13),也是马可的读者(当时和现今)从福音向前推进时所经历的事实。
V.耶稣在加利利境内和境外的事工(六6下~八30)
?????? 马可福音的第三个大段落,与第一和第二个大段落的开始结构一样(参六6下与一14~15和三7~12;六7~34与一16~20和三13~19),但却是以彼得宣认耶稣是弥撒亚(八27~30),来代替被拒绝的宣告(参三6,六1~6上)作为结束。耶稣在这阶段的事工,着重将更多注意力放在门徒身上。面临反对的声浪,他以话语及行为来显明他真正的身份。大部分时间是在加利利地区以外。
A.???? 重点式的介绍:耶稣往加利利乡村教训人(六6下)
?(太九35~38)
???? 六6下? 这里是摘要耶稣第三次在加利利地区的行踪(第一次,参一35~39);马可未言明第二次,参路八1~3)。既然在拿撒勒被拒绝,耶稣就来到附近的乡村教导众人(参可一21)。这也设下了十二使徒的授命的场地。
B.耶稣差遣十二使徒和施洗约翰的死亡(六7~31)
这段落是三明治结构(参三20~35,五21~43)。有关十二使徒的使命事件(六7~13、30~31)被施洗者约翰的死亡(六14~29)分开。先锋约翰虽然死去,但他的信息却没有因而静寂下来。这先锋的逝世预表了耶稣将会面对的死亡。而耶稣的信息,仍然会从他的跟随者口中传扬出来。
1. 十二门徒的使命(六7~13)
(太十1、5~15;路九1~6)
?? 六7 耶稣为了拓展他在加利利地区的工作,便差遣(从apostellō来,参三14,六30)十二个门徒,分成两个一队,两个一队的出去,这方式在当时是非常普遍的,既实际又可作为合乎律法所要求的见证(参十一1,十四13;约八17;申十七6,十九15)。
?这十二个门徒是耶稣的权威性代表,与犹太人对sluhim的观念一致 ,这代表人(saliah)就是当事人本身(参太十40和TDNT,apostolos,1:413~427)。他们要完成特殊的使命,并且要带回报告(参可六30),所以耶稣这非比寻常的指示(8~11节),只可用在这次特殊使命上。
??? 他赐给他们权柄(exousian,权利和能力,参二10,三15)可以制伏污鬼。这赶鬼的能力(参一26)使得他们的讲道带有权柄(参六13~15)。
??? 六8~9 由于使命的紧迫性,他们必须尽快的上路。他们需要带拐杖(rhabdon,走路用的手杖,穿上鞋子(一般的凉鞋)。但他们不需要带饼(食物)、口袋(可能是指旅行时用来装载东西的袋子,而不是乞丐的袋子)、钱(较轻易塞进衣服的皮带里去的小铜钱),和另一件外衣,是可供在夜间当作盖被的褂子。他们必须依靠神,藉着慷慨的犹太人家庭供给食物和住处。
?允许携带手杖和凉鞋是马可独特之处。因为在太十9~10中,这些是被禁止携带的两样东西,而路九3则禁止带手杖。马太使用ktaomai(准备、获得)并非airō(携带),所以门徒们不需要准备额外的手杖和凉鞋,只要使用本来已经有的就可以了。马可和路加都用airō携带或拿着),但路加却说:[行路的时候,不要带任何东西——不要带手杖(rhabdon).]大概是指额外的一手杖吧。而马可却说:[行路的时候,不要带任何东西…..除了(参可六5)手杖(rhabdon)以外。]可能是指已经在使用中的手杖。每一位作者是从不同角度来强调耶稣的指示。
??? 六10~11 无论何时,门徒被视为客人般,被邀请进入某人的家的时候。他们就应该停留在此,并以此为家为自己作工的据点,直到离开那城邑。他们一旦停留在一个人的家里,就不可占其他人的慷慨之情,或是接受更多人的供给。
??? 他们也必须准备自己将会遭遇别人的拒绝。如果甚么地方的人(一户人家、会堂、村庄)不接待或不聆听他们,当他们离开那地方的时候,就把脚上的尘土拍打出来。委身犹太教的犹太人离开外族人的地方时,他们也会这样作,是表示他们与此地无关。门徒这样做的时候,是要告诉他们的犹太人听众,当他们拒绝门徒的信息时,门徒对待他们就如同他们对待外族人般。
??? 这样做也是对那地方的公众作见证(参一44,十三9),警告他们,门徒已经完成他们的责任,那些拒绝门徒的信息的人必须直接向神作出交代(参徒十三51,十八6)。无疑地,门徒们必定会触怒很多人,但也使得多人悔改。KJV提到所多玛和蛾摩拉这两个地方,但在马可福音的早期希腊文抄本中却没有记载(参太十15)。
??? 六12~13 门徒顺服地传扬悔改的信息(参一4、14~15),赶出许多的污鬼(参一32~34、39),治好了许多的病人(参三10)。他们是耶稣的代表(参六7,九37),他们学习到甚至当耶稣没有和他们在一起时,耶稣的能力也会与他们同在。他们的使命表明了神的国度的来临(参一15)。
? 用油抹病人是马可的独有记载。橄榄油有医药的功用(参路十34;雅五14),也有象征意义,表示门徒是以耶稣的权柄和能力来作工,而不是靠着自己的能力。
2. 施洗约翰被斩头(六14~29)
(太十四1~12;路三19~20,九7~9)
(1)?????? 对耶稣身份的流行见解(六14~16)
? 六14~16 耶稣大能的作为,和十二门徒走遍加利利地区,引起了大希律的儿子——希律安提帕的注意(请参路一5有关希律家族图表)。希律安提帕在罗马政权的支持下,从主前四年到主后三十九年(参太十四1;路三19,九7),在加利利和比利亚地区担任分封王(掌管他父亲所拥有的四分之一国土)。按照官方的体制来说,他并不是王,马可在这里以王作为对他的称呼,可能是当地的民众对希律意图坐大的野心的一个反映。
??? 六14下~15 代表了对耶稣所拥有的神奇力量的三种解释:(a)是施洗约翰(参一4~9)从死里复活,(b)是以利亚(参玛三1;四5~6),(c)或者是先知中的一位,这重新开始以色列人已经止息的先知脉络。
?? 除了这些观念外,希律被良心所苛责,却执意认定耶稣就是被它斩头的那位。他深信耶稣就是施洗约翰从死里复活,并且正在行使神奇的力量。可六17~29以往事今顾的方式来解释第十六节的内容。
(2)?????? 往事今顾:施洗约翰的处刑(六17~29)
马可记录这段落,不仅是为补充一14,和澄清六16 的内容,也是对耶稣的先锋表达感伤,约翰的死是耶稣自己未来受苦、受死的先兆等等的平行事件。马可专注在希律,和希罗底如何对待约翰的事情上。他费尽心力描述详情,可能是对照以利亚和耶洗别之间的冲突,因为后来耶稣曾指出约翰就是以利亚(九11~13)。
六17~18 马可解释说,因为(gar)希律自己曾吩咐把约翰监禁起来。根据约瑟夫的记载,这监牢座落在靠近死海东北边玛撒鲁(Machaerus)的防城里(《犹太古史》,
?六19~20 约翰勇敢的指斥,触怒了希罗底,希罗底怀恨在心(直译是内心逼迫他),她不以约翰已经在被监禁为满足,想要杀害他,但她的计谋不得逞,因为希律敬畏约翰(对约翰有一种如迷信般的畏惧),知道他是个义人,也是个圣人。为要保护约翰免受希罗底的谋杀,安提帕就把他锁在监牢里,这是一种机灵狡猾的妥协方式。
希律除了这种不道德的生活形态外,他对约翰倒是十分敬佩,对于约翰所讲的道十分向往,也使得自己陷入了极大的游移不定中。游移不定(polla ēporei, 和合本小字)有很好的抄本支持,而就经文的前文后理来看也比较[多照着行](polla epoiei,和合本正文;NIV;KJV)来得恰当。这可能是在对希罗底的迷恋,和对约翰的敬佩这两难之间,同时也看出他在道德上的懦弱和摇摆不定。
六21~23 最后(参19节)希罗底抓到机会来实现她的谋杀计划。这机会就是,在希律的生日宴会上,一个极尽奢华的宴会,是希律为自己的官员(政府部门中的文官)、军士将领,和加利利地区的领袖(有名声的公民)设摆的筵席。希罗底故意叫(从24~25节看出)女儿撒罗米进入筵席中跳舞,以取得希律的赞赏。
撒罗米是一位已达适婚年龄的年青少女(korasion,闺女,参斯二、9;可五41~42),可能是青少年期的中期,她的舞姿曼妙且充满挑逗性,赢得希律和宾客的欢心,使得希律夸下海口要奖赏她。希律傲慢地答应她所提出的任何所求,并且还对她发誓(斯五6)就是自己国家的一半国土也可以给她(参斯七2)。事实上,希律并没有甚么[国](领土)可赐给(参可六14的说明),他只是使用当时流行的,被视为慷慨大方这含意的谚语而已。撒罗米也不会按照字面上的含意来了解(参王上十三8)。
? 六24~25 当撒罗米询问母亲,她可以要求什么的时候,希罗底以预先设下的计谋来作答,就是施洗者约翰的头颅,她还要求约翰已被处死的确实证据。于是撒罗米急忙(euthys,参一10)进去参见父王,并说出这可怕的要求,她要在王后悔之前,立时(exaoutes, 即时)办妥这事。她加上要把被砍下来的头颅放在盘子里这句子,大概是表示这时仍是筵席正在进行的时间。
六26~28 撒罗米的要求使得希律十分忧愁(参十四34)但是有誓言(没法取消)在先,并且在众宾客面前也丢不起脸(参六21)。希律没有胆量推辞,所以他随即(euthys)吩咐护卫完成这个要求。
一名刽子手(spekoulatora,从拉丁文借来的用字,可能是指护卫兵)便斩了在防城里监牢中的约翰的头颅,将它放置在盘子里,拿来交给筵席中的撒罗米,她就将它交给希罗底(参九12~13)。虽然约翰已声消死寂,但他对希律的责备却永远回响着。
六29 当约翰的门徒(参太十一2~6)听见他的死讯后,便前来领去他的尸体,安葬在坟墓里。
3. 十二使徒的归来(六30~31)(路九10上)
六30~31 使徒们(apostoloi,责任分担者、使者)返回耶稣那里,可能是早已安排好在迦百农的一个地方,他们将一切所作的事(他们先述说工作),所传的道(话语)如何完成使命等告诉了耶稣(参7~13节)。马可称呼这十二位为使徒,这称谓在这福音书中只出现两次(参三14),马可使用这非 专门性的意思来形容他们的使命,就如同传道者般(参六7~9);徒十四14),这不是代表一个正式的头衔的用法(参弗二19~20)。
耶稣带领他们,和自己有一个短暂,好像是辛劳过后的赏酬似的休息,这是必须的,因为来往的人很多,使得他们连吃饭的时间也没有(参可三20)。他们暗地里(kat’ idian,参四34)前往旷野(erēmon, 偏远,参一35、45)地方(参六32)去。
C.耶穌藉着言语和作为向十二使徒显明自己的身份(六32~八26)
这段落马可重点提示到,耶稣在他的工作中,曾多次从加利利地区引退到其他地方作工(参六31,七24、31,八22)。在此时段,他向十二门徒和马可的读者,表明他如何关切所有属于他的人。
1. 喂饱五千人(六32~44)
(太十四13~21;路九10下~17;约六1~14)
六32~34 这些经文是作为十二门徒完成使命后,在一个旷野地方,与广大群众的相遇的转接点。两个片语都是以耶稣的指示作为连接的线索:他们暗暗地(kat’ didan,希腊文副词,表示秘密地),马可也曾使用这副词来形容耶稣私底下对个人的教导(参四34上,六31~32,七33,九2、28,十三3);其次就是到旷野(erēmon,偏远)地方(参一3~4、12~13、35、45,六31~32、35)。他们坐船前往的地方,马可虽然没有说出这地方的名称,但可能是靠近伯赛大的犹流(Julias),一座位于加利利海的东北岸上横跨约但河的城市(路九10)。
许多人早已预测到他们的去向,并且在他们抵步前已经徒步到达。因此,耶稣和门徒们的休息计划被群众的需要打断了。
当时,耶稣看见很多的人,就怜悯(不是烦恼)他们,这内在的感情油然而生,推动他前来帮助他们(参可六39~44)。他见他们如同羊只没有牧羊人一般,迷失、无助、缺乏引领。不得喂养或受保护。在旧约圣经中曾多次(民二十七17;结三十四5、23~25)提及羊只与牧羊人的画面,都是与[旷野](eròmos, 参可六31~32)相连在一起的。这群众代表以色列国,需要有关神的国度的延伸教导(参路九11),要从耶稣这位真正的牧羊人(参约十 1~21)身上得到怜悯,和供应他们的所需(可六35~44)。
六35~38? 这些经文说出,当耶稣整天教导这群圣徒,与十二位门徒间余有意义的对话。因为天已经晚了(根据犹太人的计时,这是下午三时以后),而他们正身处旷野(erēmos,参31~32节)地方,门徒请求耶稣解散群众,以致他们在日落前,可以前往邻近的村庄购买粮食。
出乎意外之外的,耶稣竟然嘱咐门徒前去喂饱群众,他使用强调性质的用词你们(hymeis).门徒们言带讥嘲的回答,表示他们的资源缺乏,且无法完成耶稣的要求。根据他们的计算,要喂饱这群众至少要花两百个达拉利(希腊文音译)。达拉利是罗马帝国的基本货币单位,通行于巴勒斯坦地区,也是一个佃农一天的工资。两百个达拉利,约等于一个佃农八个月的工资,这实在远远超过门徒的能力。
耶稣却坚持要他们找到可供食用的食物,可能是要他们回到船上,或在群众中寻找。但门徒回来带着的答案是:只有五个饼和两条鱼(盐渍和干扁的,或干考的小鱼干)。
六39~44 马可对这神迹生动的描绘,大概是来自目击证人的口述,这人可能就是彼得。
为要确保有次序的分配,耶稣吩咐门徒叫众人一组一组的坐在青草地上(这大概是春季)。在三十九节的[一组一组的](和合本作一帮一帮的)这用词,可理解为[一桌一桌的排列](symposia symposia, 直译是在饮宴中的坐位)。但是在四十节的[一排一排的],含意却是花园里一排一排的栽种(prasiai prasiai);它们是比喻性质的用法,活泼地指出群众被安排的次序,可能是因为他们所穿的是五颜六色的衣服,在草地上有五十人一组的,也有一百人一组的坐着。耶稣的吩咐对于门徒和群众的信心,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耶稣如同宴会的主人般,按着犹太人的风俗先为五个饼(大概是小麦或大麦饼)和两条鱼干(参利十九24;申八10)祝福。祝福这词是来自祝颂(eulogeō直译是赞美,称赞[神]
或祝了福;参可十四22)。这祝谢的祷告,对象并不是食物,而是赐食物的神。耶稣仰望着天,天是神的居所(参太二十三22),表示依靠天父神迹地供给他们所需要的食物。
??? 然后,耶稣撕开麦饼和鱼干,把它们递给(直译是继续地分出来)门徒,门徒将麦饼和鱼干摆放在各人的面前。神迹本身到底如何发生,马可没有说明,但所使用的过去完成时态的[给],却表示麦饼在耶稣手上倍数的增加(参可八6)。
??? 这次的供应是神奇而丰富的。马可强调每一个人都进食而且吃饱了。由门徒收拾起余下的食物,共有十二个篮子(kophinoi,编制的小篮子,与八8、20不同的用词),可能是每一个门徒各自拾得一个篮子。数目约有五千人(指男人),以当时的标准来看,这是一个庞大的数目,而且还不包括妇女和小孩子(参太十四21)。可能是因为按照犹太人的习惯,在吃饭时,男士、妇女和小孩子是分坐于不同的饭桌上的。
???? 对这神迹所表示的讶异这主题,并没有在尾段中说出来,可能是由接下来在可六52和八14~21的经文中,马可解释对于门徒来说,这事件表明耶稣到底是谁的重要性,但他们却仍然不明白其中真意(参六52)时才作出说明。
2. 耶稣在水面上行走(六45~52)
(太十四22~23;约六15~21)
六45~46 在喂饱五千人之后,耶稣随即(euthys,参一10)催(直译是强迫)门徒上船先渡到(直译是较他率先到达对岸)伯赛大(鱼获之乡)去。[催]暗示了一个没有言明的紧急原因,但在约六14~15的记载中是说,因群众直认耶稣就是那位神所应许将要前来的先知(参可六14~15),因此他们决意要推立他为王,甚至不惜以武力相迫而引来回应。耶稣发觉到这股弥赛亚的潜伏危机,和他对门徒们的影响力。因此,他首先强逼门徒离去,并且他叫众人散开。
关于伯赛大正确的位置,在地理上是有困难的(参六32;路九10;约十二21),简单的解答似乎是伯赛大犹流(约但河东),这城市延伸到约旦河西岸,被称为[加利利的伯赛大](参约十二21,一44;可一21、29),是迦百农城市附近的一个捕鱼郊区(参约六17)。门徒想从加利利海岸东北岸航行到这里,但却被风吹向南方,最后在西岸革尼撒勒处靠了岸。(参可六53).
耶稣解散兴奋的群众后,就独自前往邻近的山上祷告(参一35的注释)。
六47 到了晚上(日落到天色全黑),门徒的船仍在海中航行(并不是指地理位置的中央),而耶稣独自在陆地上。当耶稣不在时(或将会不在时),门徒们常会经历苦恼,和表示缺乏信心(参四35~441,九14~32)。
六48 耶稣祷告一直到过了半夜的时间,门徒因大风的缘故,不能顺着强风直航,引致船只能摇离湖边一个很相近的距离处,当时已经是四更天(按照罗马人的历法,应是清晨三到六点左右,参十三35),天刚破晓,耶稣见他们十分费力地摇橹,就踏上风浪起伏的水面上,往他们那里去。[走过他们去]并不是要较他们先到达彼岸,他的用意正如旧约圣经中(参出三十三19、22;王上十九11;可六50下)神的出现般,是神与他们同行的确证。
六49~50上 门徒因为看见耶稣在海面上出现,便惊惶地喊叫起来(参一23),他们以为他是鬼怪(phantasma,水鬼)。马可解释说因为他们都看见了耶稣(而不是少数人的幻觉),所以害怕。
六50下~52 耶稣连忙(euthys, 参一23)平息他们的惊恐,并以说话来向他们作出保证,放心(tharseite)!不要怕(直译是停止害怕)!这子句在旧约圣经中是深陷困境的人所熟悉的(参七十士译本的赛四十一10、13~14,四十三1,四十四2)。第一个祈使句在新约中一共使用了其次,除了可十49以外,其他都是出自耶十六33;徒二十三11)。是我(直译是我是,egōeimi)只是一句简单的自我表达(是我,耶稣),但也可能是对旧约圣经中神的自我启示,[我是,我就是](自有永有的,参出三14;赛四十一4,四十三10,五十一12,五十二6)的回响。
当耶稣到了门徒那里,就上了船,风就止住了(ekopasen, 停住、休息,参可四39),这更证明了他拥有胜过大自然的主权(参四35~41)。
身处耶稣的同在与能力的启示中,门徒心里十分惊奇(existanto,直译是失神了,参二12,五42)。马可独有的解释,是因为(gar)他们不明白分饼的神迹的真正意义(参六35~44),那神迹正显明了耶稣的真正身份。当耶稣在海上行走时,他们甚至没有能力辨认出是他,他们的灵性还是愚顽的(参三5)。
3. 总结:耶稣在革尼撒勒的医治事奉(六35~56)
(太十四34~36)????????
这摘要性的声明标示耶稣正是他刚刚要前往推罗、西顿海岸地区(参可七24)
在离开加利利地区前的事奉的高潮。
六53 耶稣和门徒从加利利湖的东北边横越前往西边(参45节),并在革尼撒勒地区停泊,革尼撒勒地区是土地肥沃而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两哩宽,四哩长),位于迦百农南边,?? 在湖的西北岸。拉比们称这平原为[神的园子]和[乐园],当中有一座小城亦称为革尼撒勒。
六54~56 立刻(euthys,参一23)群众就辨认出是耶稣。当耶稣往前行时,群众就将患病的人用褥子抬到他的面前来请求医治。无论耶稣前往何处,群众都将患病的人摆放在市场(公共场所)上。在这地区内有很多有医疗作用的矿泉区,可作为伤患者休憩的地方。
他们再三地恳求(parekaloun,参五10、23),当耶稣走过时,能够触摸到他衣裳的
繸子。[繸子]或[衣角]是敬虔犹太人在外衣的底边上所加上的蓝色细小布条(参民十五
37~41;申二十二12)。
所有能够触摸到耶稣的外衣繸子的病人都得着医治(直译是得救,参可五28)。这
些用语重复地在讲说,马可先前所提及有关患病者和耶稣的个人的信心关系(参三7~10,五25~34)。获得医治并不是因为触摸到衣裳,而是耶稣藉此表达他赞赏他们对自己拥有的信心表现。
4.与宗教领袖争论有关污秽的问题(七1~23)
?????? (太十五1~20)
这段经文又回到耶稣与宗教领袖间的冲突(参可二1~三6)这主题上去。马可强调虽然耶稣是在广大群众中已公开地享有盛名(参六53~56),但在以色列人中却仍然遭受拒绝(参三6、19~30,六1~6上)。这对耶稣在外邦人中的服事提供了序曲(七24~八10)。[不洁净](七2、5、15、18、20、23)和[传统](3、5、8、9、13节)贯穿了整段经文。
(1)宗教领袖的控诉(七1~5)(太十五1~2)
??? 七1~2 法利赛人(参二16,三6)和一些律法教师(参一22)从耶路撒冷(三22~30)再次前来调查耶稣和他的跟随者,可能他们来到的地方是迦百农(参七17)。
??? 他们苛刻地留意到耶稣的门徒用[不洁净的]的手吃饭,马可对他的外族人读者解释什么是[不洁净的](koinais,普通的)手,就是指没有按照洗濯的礼仪清洗的手。这是犹太人所使用的特殊词汇,表示所有按照他们礼仪,被视为污秽的事物,这都不能称为是圣洁的,也不能呈献给神。)
??? 七3~4 这两节经文是可附加的注解,是附加的说明,因为(gar,参一16),这是为不是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外族人读者设想,解释有关犹太人在礼仪上的洗濯的习惯。
??? 这礼仪上的规范是法利赛人和所有犹太人皆会遵守的(普遍而流行的习俗),是从古人流传下来,要谨慎地遵守的祖先的遗传。
?? ?这些遗传涵括了犹太人每一个生活上的层面,与写下来的,在旧约圣经中的律法拥有同等的效用,而且是由忠心的律法教师(文士)代代相承,而要求世世代代皆要严格遵守和执行的。到了主后三世纪,这口头传统被收集起来,并且编成米示拿(Mishnah),后者后来成为了他勒目(Talmud)的基础和架构。
??? 最普及的洁净礼仪,就是在吃饭前(参TDNT,katharos, 3:418~24),以少些的水洗手,这是正式的规定。特别是当一个犹太人,刚刚在市场上接触过[不洁净的]外族人,或是触摸过金钱,和某些用具后,洗手更是绝对必要的。
?? 马可解释到犹太人还遵守许多其他的传统,他也列举出数项来,可见这里所讨论的问题,包括了洁净礼仪的详细规条。对于一个敬虔的犹太人来说,不遵守这些规则是犯罪的行为,遵守就是善行,而且是服事神的表达。
七5 宗教领袖直接向耶稣提出带有批评性质的问题,因为他是这些门徒的老师,应该为他们的行为负上责任(参二18、24)。犹太人的领袖视门徒没有遵守洁净的礼仪,只是更深问题的一个表征。他们所关心的是门徒和耶稣,并不根据古人的遗传来过日子。(参七3)
(2)耶稣的反应和对批评的反诉(七6~13)(太十五3~9)
???? 在耶稣的回答中,他并没有提及门徒的行动。他并没有提及门徒的行动。他对他们的询问提出两个讨论:宗教权威的真正来源——是来自传统,或是圣经(可七6~13)?和污秽的真正本质是礼仪上的,还是道德上的(14~23节)。
??? 七6~8 耶稣引用赛二十九13(几乎是按照七十士译本的经文逐字引用),并且把以赛亚形容同时代的百姓的情形,应用在这些对耶稣提出质问的人身上,耶稣称他们是假冒为善的人(马可中只出现这一次)。
??? 他们之间所以是[假冒伪善的],是因为他们只注重敬拜神的外在表达,而内心却没有真正的敬虔,内心才是他们隐藏着自己的思想,和作决定性选择的中心(参可七21,十二30)。他们对神的敬拜(敬虔的行动)是枉然(matēn,徒劳),就如同以赛亚时代的犹太人般,他们使用人所规定的教导,并且奉为权威性,(神圣)的教导。
?? 最后,耶稣转过来指控他们才是离弃神的诫命(命令)、神的律法,而以人的遗传来取代这一切的人。耶稣在这里对他们的口头传统下了一个定义(参七3、5),强调那是源自人? 的(参9、13节)。耶稣直截了当地拒绝了它们所拥有的权威性。
?? 七9 耶稣在这里说出他的指控,他指出宗教领袖们把神的律法弃置一旁,以便他们能够遵守他们自己的遗传(参8节).接着,耶稣便列举出一连串的证据(10~12节),来说出他们的罪行,并用作支持自己对他们的指控。
?? 七10 摩西明确地提出,一个人对父母应负上的责任这神圣的命令(参13节),他列举出积极(出二十12,七十士译本,第五诫命;参申五16)和消极的两方面(出二十一17,七十士译本;参利二十9)。这责任包括适当地给与父母亲在经济上的供给,照顾父母亲年老时的所需(参提前五4、8)。侮辱父母将会遭受极刑的处分。
??? 七11~12耶稣引用律法教师(文士)把神的命令弃置一旁的遗传,你们倒说这话是强调的语气,表示恰巧与摩西的吩咐相左(第10节)。在他们的[遗传]中,一个人可以宣称将所有的财产奉为各耳板,因此,就能够免去遵守第五条诫命。
??? [各耳板]是希伯来文的希腊文音译(中文亦然),是指献给神的礼物。这是藉着不能更改的誓言的奉献礼仪,将金钱和财产捐给圣殿作为圣殿中的服事之用。这礼物只可用在宗教的用途上。
??? 如果一个儿子宣称所有奉养年老父母所需的,已经作为[各耳板]了。那么,根据律法教师的遗传,他就能够免除遵守神的命令。因此,他的父母在法律上,不能够对自己的儿子再有任何的要求。律法教师们又强调,这样的誓言是不能违反的(参民三十章),是优先于这人的家庭责任,他们容许这人不用再奉养自己的父母。
?? 七13 他们以人的遗传废弃神的道(话语)。废弃是译自akyrountes,这字是从akyroō来的,在通俗希腊文中是取消合约的用字。在一个人对待奉养父母的责任上,以违反神的命令来核准作为宗教上之奉献,就是设立人的遗传远超神的话语之上。
?? [各耳板]誓言只是许多类似事件的其中的一个例子(例如安息日必须遵守的法规;参二23~三5),都是律法教师们在他们的遗传上,对旧约圣经的曲解,而使得旧约圣经中的含意变得晦涩难明。
(3)耶稣解释污秽的真义(七14~23)(太十五10~20)
这时候,耶稣对有关污秽的质疑提出了更直接的回答(参可七5)。他首先对群众说话(14~15节),给予适合每一个人的一般性质的应用原则。然后私地下再对门徒解释这原则(17~23节)。
七14~16 耶稣审慎的呼召群众要留心聆听,并要求每个人要仔细思索(参四3)。耶稣向群众解释污秽的真正来源,在负面上来说,从一个人(人的总称)的外面进入一个人的里面去的东西并不能够污秽这人(参七2),耶稣是在谈论道德上,而非医学上的层次。一个人在道德上的污秽与否,不会受到他吃什么,甚至他的手有没有按照洁净礼仪来洗净所影响。
正面说来,唯有从一个人的(人物,参21~23节)里面出来的,才会污秽人。一个人在道德上之所以污秽,是因为他内心的思想,纵然他在外表上遵守了洁净的礼仪,这也是徒然的。耶稣的观念正与拉比的讲法相左,他说明罪的产生是从内心,而不是外来的(耶十七9~10)。他进一步阐明摩西律法中有关洁净和不洁净的食物(参利十一;申十四)的真正属灵意义。
七17 当耶稣离开众人后,他进了一栋房子(可能是在迦百农;参二1~2,三20),门徒询问他有关七15的比喻的含意。他们不能理解耶稣在六32到八26中所强调的言论和行动,他们不明白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他们内心的愚顽(参六52,八14~21)。
七18~19 耶稣的诘问,[你们也如此迟钝吗?]直译是[连你们也不明白吗?]表示门徒就像其他群众般,纵使耶稣已经教导了,他们还是不得其精粹。
耶稣详述负面的教导内容,一切从外面进入的东西,都不能污秽一个人的道德(参15上)。理由是食物(或任何其他事物)不能进入这人的内心。内心才是一个人的中心所在,因此,才会影响这人的道德品质。食物仅是进入他的肚腹(不是执行道德的工具)。
作为结束的第十九节是编者马可加上的注解(参二10、28,三30,十三14),是马可对住在罗马城的基督徒,强调耶稣的声明所赋有的重要意义,因为在他们当中,有些人可能对犹太人的饮食物条例感到困惑(参罗十四14;加二11~17;西二20~22)。马可只是简略地指出,耶稣认为所有的食物对于基督徒来说,都是洁净的。初期教会对这真理的理解是十分缓慢的(参徒十15)。
七20~23 耶稣重复而详细地解释这正面的真理,从人里面出来的,才能够玷污他的道德(参15下)。这些从人心里面出来的(参19节)到底是什么?耶稣再逐一说明,所有的恶念这片语是一般性的用词,放置在动词前,在希腊文中是代表所有接下来的各种不好的念头的根源。恶念盘踞在人的内心,导引一个人的意志,进而产生邪恶的言语和行为。
耶稣所列举出来的恶念带有旧约圣经的色彩,一共有十二项。首先是六个众数名词(希腊文)个别地描绘出罪恶的行为;苟合(porneiai,各种不合法的性行为)、偷盗(klopai)凶杀(phonoi)、奸淫(moicheiai,与已婚者所犯的不合法的性行为)、贪婪(pleonexiai,贪心)——对别人所拥有的东西起了想据为己有的思想,和邪恶(poneriai,坏的),这些都是因为内心的恶念所引来的各种行为。
第二,以六个单数名词来表达邪恶的本质:诡诈(dolos),就是使用计谋使某人误入陷阱中,以使自己坐收渔人之利;淫荡(aselgeia,参罗十三13;加五19;彼后二2、7)——没有限制而公开的不道德行为:嫉妒(opthalmos poneros, 直译是邪恶的眼目,希伯来文用来表达吝啬的用词,参箴二十三6),就是羡慕,对他人所拥有的物件所起的嫉妒态度;毁谤(blasphe——对神或人说中伤,或破坏名声的话;骄傲(hyperēphania,新约中只出现这一次——以轻蔑,和侮辱他人的方式来抬高自己,和狂妄(aphrosynē)——道德和灵性上的迟钝。
这些恶事可以使得一个人受到玷污,并且是从他的内心里出来的。因此,耶稣除去对外在礼仪的着重,而把神洁净一个人的内心的罪恶这需要提出来(参诗五十一)。
?
5.医治叙利亚妇人的女儿(七24~30)(太十五21~28)
这是马可记载耶稣在加利利境外传道时(其余三次在加利利加利利境外的旅程,参四35,五20,六32~52,七24~八10),所发生的三件事情其中的一件。在这次行程中,耶稣确实离开了巴勒斯坦地区,显然仅此一次而已。这些发生在外族人的环境中的事件,是耶稣在本章2~3节的教导中所带出来的恰当结论,而对于所宣讲福音必须传到外族人的世界里去,是合适的序言(参十三10,十四9)。
七24 耶稣从那里起身,可能是指从迦百农动身,来到腓尼基境内,就是靠近地中海海港——推罗城的附近,大概就是迦百农西北边四十哩的一个地方。因为有很优秀而早期的希腊文抄本可供见证,所以这里应该加入[西顿]这名字(参31节)。
耶稣来到此地,并不是要公开地对这地区的百姓传扬福音,而是隐秘的,他希望能够在私底下教导自己的门徒,因为先前的教导时间经常被打断(参六32~34、53~56),这也是耶稣为什么不让其他人知道,自己身处此地的原因。但由于他医治能力的消息已经先他而到,所以他没法隐藏自己的身份(参三8)。
七25~26 一个不知名的妇人,因为她的小女儿被污鬼附着(参一23,五2),随即(euthys,?参一10)前来,俯伏在耶稣的脚前。这是这位妇人表达自己对耶稣的极大的尊敬,和担忧自己的小女儿的苦况的深切情感(参九17~18、20~22、26)。她再三恳求耶稣驱赶出在她女儿身上的污鬼。
马可说明这妇人并不是犹太人,而是一位不是在希腊出生的希腊人,在犹太人的宗教和文化上她被称为外族人。她是一位出生在腓尼基的叙利亚人,腓尼基属于叙利亚省的一部分,马太称呼她是[迦南妇人](太十五22)。
七27 耶稣对自己身在此地的目的的回答十分中肯(参24节),他也让这妇人容易明白自己的说话。这是一句带有比喻性的说话:儿女们是代表他的门徒(参九35~37),儿女的饼代表耶稣的服事是以他们为最优先;狗(直译是小狗,是指加中宠物,而不是在野外流浪的狗)代表外族人(这里不含低贬之意)。
耶稣告诉妇人,他在这里的第一优先是教导门徒。倘若为了要从桌上取食物给家中的宠物吃,而中断了家人正在进行的晚餐,这是不合理的行动。正如因为要服事一个外族的妇人,而中断自己教导门徒的事工,同样是不合理的行动。耶稣不愿意给予援手,更激发起妇人的信心。
某些释经家以比较广泛的神学意义,来理解耶稣这说话:儿女(指不信的以色列人)必须首先吃饱了(耶稣的使命),他们的饼(包括耶稣首先传福音给他们这特殊的权益)不好丢给狗(外族人)吃,因为喂饱外族人的时机(福音广传普世的时间)还没有来临。纵然这观点纯粹是神学上的,但和马可的看法却是十分相符。
七28 这妇人接纳耶稣的说话,她说:主阿(尊贵的称谓)!不错。她知道耶稣有权拒绝自己的请求。她并不觉得耶稣的比喻是在侮辱她,所以她进一步,卑屈地说:然而,狗在桌子底下,也吃孩子们的碎渣儿。她的意思是,小狗和孩子们同时得着食物吃,所以并不需要再等候更多的时间。当他教导门徒的时候,这妇人所请求的是碎渣儿。在她走投无路的时候,请求耶稣施与一丁点的恩惠,这并不会打断他的教学时间。
七29~30 因为这妇人这样的卑屈,和信心的恳求,耶稣便叫她返回家里去(参二11,五34,十52),并向她作出保证,污鬼已经从她女儿身上被逐出来了。[已经离开](现在完成时态)这片语表明这医治已经完成了。当她返抵家中,看见小孩子平安地躺在床上。污鬼已经出去了。这是马可记载有关耶稣所施行的神迹中,唯一一个有地理上的距离,而耶稣却没有藉着任何口头的吩咐就成就了的神迹。
????
6.医治耳聋舌结的人(七31~37)
??? 这神迹只出现在福音中。包括了从六32~37的整个故事在内,最后带出众人对耶稣身份的确认(七37)。这事件预先活画出门徒的[ 耳朵]被开启的情景(参八18、27~30)。第二个故事从八1开始,以门徒对耶稣的宣认作为结束的高峰(八27~30)。
? ??七31~32 耶稣离开推罗(参第24节)北上二十里,穿过一个海岸城市——西顿,再向东南绕过加利利地区,来到加利利海岸,低加波利境内(参五20)。
??? 许多人前来请求耶稣按手(参五23)在一位耳聋舌头几乎说不出话来(mogilalon,说话有困难)的人身上。这样的用词极为罕见,只在这里和七十士译本中的赛三十五6出现,是论及神在地上的统治来临时的应许。而神所承诺的介入,已经在耶稣的工作中实现了(参可七37,一15)。
???? 七33~35 为了医治这人,耶稣使用活泼生动的象征行动(马可并没有解释),是符合这人的特别需要,并使得他更有信心。耶稣私下将他带往另外一个地方(参六32),为要避开众人,以便能够和这人有个人的沟通机会。耶稣触摸他的耳朵和舌头,并且吐唾沫(到地上),接着将眼睛望向天上(向着神,参六41),耶稣藉着这一切来传达他将要施行医治的行动。耶稣深深地叹息,可能是因为对这人的怜悯,但更可能是耶稣面对这被撒旦的权势所束缚而受苦的人,在情绪上所发出的强烈感受。
???? 耶稣以亚兰文以法大来作命令,意思是开了罢(直译是全然地开通)!这用词既然能够被这耳聋的人从唇语中辨认出来,耶稣向他说亚兰文,显然他并非是一位外族人。
???? 紧随着耶稣的命令,立刻(euthy,参一10)这人的耳朵开了,舌头的结也解开了,他能清楚地说话。舌头打结可能是因为耳聋的缘故,是身体和灵性上同时遭受的苦痛。
???? 七36 耶稣愈加命令(不断的吩咐)众人不要作声,他们就更快地传扬这消息(参一44~45,五20、43)。耶稣希望自己不会被当作是著名的施行神迹者,而是希望能够在低加波利境内作传福音的工作。
???? 七37 耶稣所行的神迹使得众人大大的(hyperissōs,强调含意的副词,在新约中只出现这次),就是超乎言语所能形容的惊讶(exeplēssonto,惊骇,意料之外,参一22,六2,十26,十一18)。
事情的高涨,是因为他们对耶稣的一般了解,是基于先前的传闻(参三8,五20)。聋子和哑巴在希腊文都是众数名词,表示有两个类别的人,二者之间使用[和]作连接。马可大概是以赛三十五3~6的引喻来表示群众的宣认。
7.喂饱四千人(八1~10)(太十五32~39)
???? 马可在八1~30以一连串的事件,平行与记载在六32~37所发生的事情。虽然事情和教训是重复和相同的,但是,门徒在看见和听见耶稣的真正身份(参八18)这事情上,却仍旧是迟钝的。在前后的两个叙事中,喂饱众多的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参六52,八14~21)。
???? 八1~3 当耶稣在低加波利境内工作时(参七31),有一大群人,可能是犹太人和外族人聚集(参六34)。
???? 他们聆听了耶稣的教导三天,一直没有进食任何食物。因为多日来的禁食,大多数人的身体已经变得虚弱,如果耶稣在这时解散他们,着令他们回家的话,有些人因路途遥远,在路上可能已经会昏倒。
??? 耶稣对他们肉体上的需要起了怜悯的心肠(参六34),他呼唤门徒注意这事(与六35~36相反)。他主动要喂饱众人,是因为他们为要得着自己话语的喂养而放弃进食。
??? 八4~5 门徒的问题突显出他们内心的迟钝,他们不能够辨识耶稣的同在,和正面临的新危机之间的意义。这也能够看出他们没法解决这需要,而他们却间接地把问题带回给耶稣(与六37相反)。耶稣询问他们还有多少个麦饼,这问题恰巧向门徒暗示了他的想法,并邀请门徒使用他们所拥有的这七个麦饼来成为资源。他们还有几尾小鱼干(参八7;太十五34)。
??? 八6~7 喂饱这群众与先前喂饱五千人的情形(参六39~42)非常相似。拿着和祝谢(eucharistēsas,参十四23)这两个希腊文分词,和擘开这简单过去时态的动词,是关键性的动作。递给是过去未完成时态,表示耶稣继续不断地把麦饼递给门徒,让他们不断的将麦饼(参六41)分给众人。他也按照这形式分发出小鱼干(几条小鱼)。
???? 八8~9上? 马可以很突兀的笔法来强调这神迹的完成(众人都吃,并且吃饱了),这丰富的供给(七篮子的零碎),和广大的群众(没有计算妇女和小孩子,男士的数目合共四千,参太十五38)。
???? 在这里的篮子(spyridas),和喂饱五千人时所用的篮子(kophinoi,可六43;参八19~20)是不同的用字。这里的篮子是用绳子或草类编织而成的,容量大,可以用作装载一个成人(参徒九25)。所以,可八8 的这七个篮子(可能一个篮子装满一个饼的零碎)的实际容量,是大于六43的十二个篮子的。
???? 八9下~10 耶稣打发众人离去后,随即(euthys,参一10)和门徒上船横过加利利海,来到大玛努他(又名马加丹,参太十五39)的境内,这是一个靠近提比哩亚湖西岸的城市(参可八13、22)。
?8.法利赛人求兆头(八11~13)
(太十六1~4)
????? 八11 宗教领袖(参三22~30,七1~5)来到耶稣的面前,向他发出质疑(syzētein,盘问、辩论)。他们希望藉着试探(从peirazō来,参一13,十2,十二15),要他证明自己的权能的来源(参三22~30,十一30;申十三2~5,十八18~22)。他们请求(从zēōteo来,参可十一18,十二12,十四1、11、55)耶稣从天上,这被公认是神的居所的地方显出一个兆头来。在旧约中,兆头的目的并不是用来彰显能力,而是作为说话,或行动的权威性,和可信性的证明(参TDNT,sēmeion,7:210~6,234~6)。法利赛人在这里并不是要请求一个
惊人的兆头,而是要耶稣准确无误地证明他和他的使命是出自神的权威,而他们所相信的正与这事实相违(参三22)。
???? 八12 耶稣心里深深地叹息(参七34),并以反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他们不信的顽固感到难受。这世代是指以色列国,现在藉着这些宗教领袖们来作代表(参八38,九19,十三30),他们持续地拒绝神慈悲的对待(参申三十二5~20;诗九十五10)。NIV在神迹前有[神奇的]这形容词,但在希腊文的经文中并不存在(和合本与希腊文抄本同,没有这形容词的存在)。
??? 耶稣以严肃说话的启始形式(我实在告诉你们,参可28),和希伯来文表达强烈否定的习语(参诗九十五11;来三11,四3、5)来拒绝他们的要求:一定没有任何兆头可以赐给[这个世代]。马太福音列举出唯一的例外,就是[约拿的兆头](太十六4),就是耶稣的复活(参太十二39~40)。
?? 在马可福音中。[神迹](dynamis)和[兆头](sēmeion)是有分别的。前者是神与耶稣同在,使他拥有能力的明证。要求神迹可以是一个人拥有信心的合理表现(即可五23,七26、32),但倘若是出于不信则是不恰当的索求,这正是法利赛人在这里所作的。
?? 八13 耶稣突然离开是因为忿怒,他渡过加利利海,再次来到海的东北部,这亦终止了他在加利利地区的公开工作。
9.门徒未能明白耶稣的话语和作为(八14~21)
(太十六5~12)
??? 八14 他们离开得非常急速(第13节),可能因为门徒忘记了携带麦饼,在船上除了一个麦饼外,再没有其他食物。当他们在岸上与耶稣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拥有丰富的食物(参六35~44)。
?? 八15 耶稣对在靠近提比哩亚(11~13节,希律宫殿所在)所发生的事情记忆犹新,所以他嘱咐(直译是不断地叮嘱,参七36)他们要继续防备法利赛人和希律安提帕的酵。
?? 少量的酵母与面粉混合在一起时,便能发起很大的面团,酵在犹太人中是眼不能见,却渗透力极强,而影响深远的一种普遍的寓意用法。通常的含意和这里一样,是指腐化和败坏的影响。在这里的上下文里,是指不信的思想已经逐渐扩散。虽然法利赛人前来请求兆头,但他们却已经立定不信的心意,这酵已经发挥了功效(参八11~12,三6)。希律的情形也是这样(参六14~16。路十三31~33,二十三8~9),耶稣的询问已经一语道破(可八12)这不信的态度已经蔓延了整个以色列地区,因此,耶稣要门徒防备它。相反地,耶稣要求他们要有信心,纵然没有兆头,却仍然能够明白(参17~21节)。
??? 八16 门徒完全忽略了耶稣提及法利赛人和希律的事,他们一听见[酵],便以为耶稣是指他们缺乏麦饼。
??? 八17~18 耶稣以五个尖锐的问题,来责备门徒在属灵的洞见上的依然迟钝(参四13、40,六52)。他知道他们彼此间的议论(参八16),所以他不是责备他们不明白自己的嘱咐(第15节),而是不明白他与他们同在的意义,他们的心还是愚顽的(参六52)。他们有眼睛却看不见,有耳朵却听不见(参耶五21,结十二2)。从这方面看来,他们比那些圈外人(参可四11~12)好不到哪里去,而他们的记忆力也不大好。
八19~20 耶稣提及喂饱群众的两个神迹(参六35~44,八1~9),用作说明门徒没有明白其中所发生的事,就是他们还不能辨明耶稣的真正身份。
八21 这高峰的问题:你们还是不明白吗?语气是呼吁多于责备的。强调[明白](17~18、21节)是指门徒对耶稣的教导和作工的目的,仍是不谙其中的真意。
10.在伯赛大治好一位眼瞎者(八22~26)
这神迹和与七31~37,在结构上是平行的,只出现在马可福音中。这也是耶稣所施行的神迹中,需要两个医治阶段的唯一例子。[看见]经常而广泛地被使用为[了解]这含意,因此,这个神迹十分传神地指出,门徒仍然是处于看不清楚的阶段中。
八22 当耶稣和门徒抵达伯赛大的犹流时(参13节,六32),有人引带着一个失明的人前来请求耶稣医治他(参五23,七32)。
八23~24 耶稣将瞎子带到村外,可能是为建立一个一对一的关系(参七33),和避开公开的场面(八26)。通常耶稣行神迹时都是公开的(参一23~28、32~34,三1~12,六53~56,九14~27,十46~52)。但在马可福音中确有三次例外(五35~43,七31~37,八22~26)。后两个例子可能是为教导我们,真正认识耶稣是要透过与他建立个人关系,并且要和群众对他的分歧意见有所区别。
吐唾沫,和用手接触(参七33)是为了表明耶稣的心意,和激发起这人的信心。这医治起初只有部分的果效:这人抬头一看(参八25),看见了人(直译是许多的人,可能是十二门徒)。他们行走好像树木。耶稣的问题很特别:[你看见什么了?]表示他是刻意的(但不是因为这人的信心软弱)。这与先前耶稣对门徒的责备(17~21节)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人现在不是完全失明,但他的视力很弱,就如同门徒的景况般。
八25 然后,耶稣按手在这人的眼睛上,当他定睛一看(从diablepà来,是24节的anablepō的另一个词型的时候,他的视力完全康复了,每一件东西他都看得清清楚楚(从emblepo来),他的视力完全正常了。这情形预先说明,纵然门徒这时候仍在困难的过程中,但最终将会迈向相同的结果。
八26 明显地,这失明者并不是居住在伯赛大的,因为耶稣吩咐他返回自己的家里去,并给予警告[不要进入这村子!](不要首先进到那里去。)这情形就如其他不要作声的吩咐般,是为了使他所计划的行动不致受干扰(参一44~45,五43,七36)。
D.结论:彼得宣认耶稣是基督(八27~30)
(太十六13~20;路九18~21)
在福音书的中间部分,马可记载了彼得宣认耶稣是弥赛亚的事件。直到目前为止,盘绕着的问题仍是[他是谁]?在彼得代表十一位使徒说出这宣信后,马可的笔触从叙事转而指向十字架和复活的预告。从此以后,问题的重心转为,[他是一位怎样的弥赛亚?][跟随他的真意是什么?]这些一矢中的的问题串连了前半部的记载,并导引出下半部记载的方向。
八27 耶稣带领他的门徒来到伯赛大北边二十五哩(参22节),靠近该撒利亚腓立比的村庄去。该撒利亚腓立比位于约旦河的发源地,黑门山的南方山坡。这城属于分封王希律安提帕所有,他以自己的名字作为这城的名称,目的是与地中海地区另一个名为该撒利亚的地城有别。
在路上(en tē hodō, 参一2,九33~34,十17、32、52)耶稣询问门徒说,其他人说他是谁?耶稣的发问通常是为他的新教训作铺路(参八29,九33,十二24~25之用)。
八28 他们的反应如同在六14~16中的回答:施洗的约翰….以利亚…..先知里的一位,但三个答案都是错误的。表示耶稣的身份和使命,对一般来说,仍然是扑朔迷离的。
八29 然后,耶稣便直接而个人地来询问门徒,你们说我是谁?强调你们,这些耶稣所拣选,和训练的人身上。彼得的表现好像是十二位的代言人般(参三16,九5,十28,十一21,十四29),他公开的表示,你是基督,是弥赛亚,是神的受膏者!(参一1)。
他们在这时刻对他的公开宣认(参约一41、51)是必须的,因为其他人基本上都不能辨明耶稣的真正身份,而宗教领袖强烈地对抗他。因此,他就更加需要给予门徒额外的启示来说明自己。虽然,对他们来说,要了解其中的含意是非常困难的。但有关耶稣的身份问题,却必须在这时作出解决,纵使他们将会暂时软弱和变节,但对耶稣有绝对的信心,却是他们身为门徒的锚,是不可或缺的。
马可所记载门徒的宣信既简洁又直接(参太六16~19),全集中在耶稣有关他弥赛亚的是身份的本质这教训上(参可八31,九30~32,十32~34、45)。
八30 耶稣严肃地警告(直译是吩咐,参一25,三12)他们,不要告诉任何人他就是弥赛亚。人们对有关[弥赛亚]的观念曾经有许多的错误想法。最普遍的想法是大卫式的弥赛亚应许(参撒下七14~16;赛五十五3~5;耶二十三5),就是一位政治性质的,要拯救犹太人从罗马政权的管辖下重新获得自由的民族英雄(参可十一9~10)。但是,耶稣的弥赛亚使命在范围上较这观念更为广泛,而在性质上也大为不同。因此,耶稣是勉强地使用这称谓(参十二35~37,十四61~62),而门徒们还没有预备就绪来传扬有关耶稣这弥赛亚的真正观念。
耶稣知道自己是神的受膏者(参九41,十四62),所以他接纳彼得的宣信是正确的。然而,他的门徒对这身份的了解仍然是有误差的(参八32~33),因此,他禁止他们说出这事(参一44),直等到耶稣能够向他们解释清楚,身为弥赛亚的他是必须受苦,而且按照神的旨意受死(参八31)这事实。
VI.耶稣往耶路撒冷的路程(八31~十52)
马可福音的第四个大段落,是以耶稣从北方的该撒利亚腓立比,耶稣被宣认为弥赛亚之地,直到南方耶路撒冷,他完成弥赛亚使命之处的路程为框架(参八27,九30,十1、17、32,十一1,并参十四28,十六7)。
耶稣解释他自己的弥赛亚使命的性质,连带那些有心跟随他的人所要付出的代价,和在他受苦的隐藏意义和未来荣耀的启示之间,带着一种平衡的张力。这段的架构是环绕着三个受苦的预言:八31~九29,九30~十31,十32~52。每一个单元都包括有:一个预言(八31,九30~31,十35~41)一个或更多关于身为门徒的代价的教导(八34~九29,九33~十31,十42~52)。
A.???? 第一次预言将来的受难(八31~九29)
1.???????????? 耶稣第一次预言他的受死和复活(八31)
(太十六21;路九22)
八31 在彼得宣认耶稣是弥赛亚之后(29节),耶稣开始教训他们其中的真意。这与他一直以来的教训,在内容上是崭新的。
与当时流行的弥赛亚破盼望正好相反,耶稣在这一刻并不是要建立地上的弥赛亚国度。他却宣称人子必须受许多的苦(参赛五十三4、11),被犹太人的权威人士所拒绝,并且被杀害,三天后(在第三天,参太十六21;路九22)复活(赛五十二13,五十三10~12)。对于门徒来说这神国度的计划,是一个新课题,他们的心还没有预备好(参可八32)。[必须](dei,必要的)表示是毫无转变的余地,在上下文中,是指神旨意的必定性,是神计划中耶稣的弥赛亚使命的一部分(参一11)。这个预言表达了耶稣愿意顺服这旨意。
三个团体,计有长老(有影响力的平民领袖)、祭司长(撒都该人,参十二18,包括前任大祭司),和律法师(文士,大多数是法利赛人)共同组成了犹太人的最高法院——公会,他们聚集的地方在耶路撒冷。(参十一27,十四53)。
纵使彼得宣认耶稣是[基督](八29),耶稣并没有讨论这头衔,或有关他自己身份的议题。他只是着重在他的使命的宣告上,并且使用了[人子]这称呼。到目前为止,这称呼只在马可福音中出现过两次(参二10、28)。这两次的使用,马可都是向他的基督徒读者,解释此称呼所赋予的深长意义。从现在开始这称呼出现的次数较多,但都是在耶稣谈及自己的时候才使用的(参八31、38,九9、12、31,十33、45,十三26,十四21[两次]、41、62)。
事实上,人子这称呼最适合用来描述耶稣的整个使命。它不带有任何政治上的色彩,因此可免于错误的期待。它本身的扑朔迷离(像一个比喻),正保存了在耶稣的生活和使命中,隐藏性和公开性两者之间的平衡(参四11~12)。它同时包含了受苦和荣耀的因素,这一切是其他称呼或头衔所无法达成的。它准确地界定了耶稣作为弥赛亚这角色的独特性。
2.???????????? 彼得的责备和耶稣的反责备(八32~33)
(太十六22~23)
八32~33与先前不清楚的隐藏性暗示恰好相反(参二20),耶稣公开地,以绝不含糊的词汇,来讲论有关他受死和复活的必要性。
彼得很清楚耶稣说话的意思(八31),但关于耶稣所预言的受苦和受死,却不能与自己的[弥赛亚](29下)观念互相调和,所以彼得便责备耶稣这种战败式的说话方法。
彼得的反应,可能其他的门徒也是感同身受,就像是在旷野时,撒旦的试探般(参一12~13),是尝试要将耶稣从十字架的路上引开。耶稣责备彼得(参八32),也是为了其他人的好处。这并非是针对个人的攻击,[退我后边]的原来意思,是离开我远一点。可能这并不是命令彼得撤销身为门徒的身份(与一7,八34相反),耶稣只是说出彼得的思想是来自撒旦的。
彼得不是有意成为撒旦的代言人,他只是没有专注(phroneō,意思是[在思想上占有一席之位],参西三2)神的事。然而十字架是迈向神旨意的道路,所以耶稣拒绝和废弃彼得的说话。
3.???????????? 耶稣教导作为门徒的意义(八34~九1)
(太十六24~28;路九23~27)
对于要跟随耶稣的人来说,受苦的弥赛亚是极为重要的观念。这段落包含着一系列如何对耶稣作出个人的忠贞的简短讲话(参可九43~50,十24~31)。其中的主题(八34),以随后的四句因为(gar)子句(35~38节)作为解释,并附有一个肯定的结论(九1)。这里的教训是为了门徒在未来的事奉作准备,对于在罗马城正面临逼迫的读者来说,也提供了鼓励的效用。
八34 耶稣召唤的群众,那些对他有兴趣的圈外人(参四1、10~12,七14~15),和他的门徒一同前来,对他们说话。他的说话是:[若有任何一个人(不只是这十二位)想要跟从我(参一17)],表示耶稣是指如同门徒般的来跟从他(参一16~20).接下来他便提出两个要求,就如悔改和相信(参一15)般,这是一体的两面,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
消极地来看,一个人应当果断地弃绝自己([弃绝])是一个简单过去祁使语气),对自己的私欲和出于世界的安全感说不。自我的否认并不是否认个人的存在,或像殉道者般一死了之,或者是否认[事物](如禁欲主义者)。而是对[自我]的否定,从自我中心,从每一个动机都是以自我利益为取向的膜拜中转离(参 TDNT, arneomai,1:467~71)。自我否定是整体上的一个负面层次而已,但也不能靠独自的力量来完成。
积极地来看,一个人必须背起(也是一个简单过去祁使语气 )十字架,果断地对神的旨意和道路说是。背起十字架并不是犹太人已有的暗喻,但这图像对于在罗马统治下的巴勒斯坦人来说,倒是十分适切。它浮现在人们的脑海中的,是一幅已被定罪的犯人被迫服从罗马的律法,背起十架的某部分穿过街道,前往执行死刑的刑场去的景象。所以[背起一个人的十架],就是公开表示投降,或顺服先前他所反对的权威。
耶稣顺服神的旨意,这是视神的要求远超过人的要求的合适反应。对他来说,这意味着在十架上受死。凡是跟随他的人也要背起自己的(不是耶稣的)十字架,身为耶稣的跟随者,当以神的旨意为生命中最大的优先。这并非指身受如同耶稣所受的苦,或要被钉在十架上而言,也不是如禁欲主义者克制生活上的愁烦般,乃是顺服神话语中所启示的神的旨意,为了耶稣和福音的缘故(参八33),附上义无反顾的代价。对某些人来说,这可能是身体上的折磨,甚至是牺牲性命,如同历史上所记载(参十38~39)。
耶稣的说话,来跟从我,是现在祁使语气:(所以)让他继续不断地跟从我(参一17
~18,二14,十21、52下;参在路九23的[天天])。对自己说不,而在继续跟随耶稣的一生中不断地对神说是(参罗十三14;腓三7~11)。
?? 八35 在35~38 节中,每一节经文都以希腊文gar(因为)来作开始。这节经文对耶稣在三十四节的要求,特别在如何成为门徒的入门上提出解释,就是要撇弃旧日生活中的所爱(众人),专心以耶稣门徒这身份对他付出忠贞。
?? 看起来的矛盾是,一个想要拯救(从sōzō,[保存]自己生命(psychēn,魂、生命)的人,却会丧掉他,他将在永恒里得不到拯救。但是一个为了耶稣和福音(参一1)的缘故,而丧掉(直译是[将会失去]他生命(psychē)的人,却将会得到拯救(从sōzō,[保存]),而且是在永恒中获得拯救(参十26~27,十三13)。
?? 耶稣在丧失和生命(psychē)的用词上详加解释。生命,在某方面是指肉身的自然生命,但也可作一个人真正的自己,是超越地上范围的生命本质(参八36;太十28;TDNT,psychē,9:642~4).一个人可以拒绝耶稣的要求(可八34),以致能够保持他在世界上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至终将失去永恒里的生命。相反地,一个人也可以为了对耶稣和福音的忠贞(参十29),来接受耶稣的要求(八34)而[失去](丧失,否认自己)自己的生命(为势所迫时,这也是指牺牲性命),事实上却将会永远地得着生命。一个跟随耶稣的人,他就是永远生命的承受者,因为他永远地与神同在(参十29~30;罗八16~17)。
?? 八36~37? 耶稣以尖锐的反诘问句和具体的用词来表示这永恒生命的无比价值,并再次强调三十五节的吊诡(看似矛盾却是一体的两面)。
?? [因为](gar,肯定35节的内容)一个人(统称的人)纵使赢得全世界,如果这是可能的话,就是得着地上的所有享乐和财富,但却要赔上(直译是[因失去而有的痛苦])他的生命(psychē),没有与神同在的永恒生命,这样有什么益处(直译是好处,利益)呢?所期待的答案是:毫无益处可言!(参诗四十九,特别是16~20节)。
?? 因为(gar,肯定36节的内容)一个人([人]的总称)还能拿什么来交换他的生命(psychēs),来得着与神永远同在的生命呢?答案是:没有。他因为已经要[得着全世界],而失去了末日与神同在的永远生命,所以他再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用作交换了。
?? 八38 在结构上这节经文是用作带出最后结果的,是与三十五节的经文平行和互相补充的。
??? [因为](gar, 肯定35节的内容)任何一个人在这淫乱(属灵上的不贞洁)和罪恶的世代(genea, 参八12;太十二39;赛一4;何一2),把耶稣和他的说话(参十三31)当作可耻的;则当(直译是无论何时)人子(参可八31的注解)从他父的荣耀里(眼目所能看见的神的光辉),与众圣天使(参十三26~27)降临时,也要以这人为可耻的。
?? 耶稣(参[我、我的])和人子明显地是同一位(参十四41下~42、62)。对于他将来作审判者这角色有所隐藏是合适的,因为这时正是群众在场的情况。把耶稣当作[可耻的]就是拒绝他(参八34~35上),因为他们不信,和害怕世界的律法,因此,他们继续效法这个世代。当耶稣以威严的审判者在荣耀里降临时(参太七20~23;路十三22~30),同样地,他们将会经历羞耻(参赛二十八16,四十五20~25;罗九33,十11;彼前二6、8)。
?? 九1 这节经文是八38的积极层面(参太十32~33;路十二8~9),而且是对这段落再次作出肯定的结论(可八34~九1)。
?? 耶稣又对他们说(参二27)引介出耶稣的权威性声明。他预言到站在这里听他说话的人当中,有人在没有(ou mē,不会)尝到死味以前(直译是直到),必定要看见神的国大有能力地临到。[尝到死亡]是希伯来文的惯语,是指经历肉体上的死亡,每一个人的生命如同尝了致命的毒物,迟早都要死去。(参来二9)。
对神国以大能力地临到的意义有许多解释,可以解释为:指耶稣的变像,指耶稣的复活和升天,指圣灵在五旬节的降临(徒二1~4),和指藉着早期教会的努力,基督教的传播,或是指耶稣撒冷在主后七十年被罗马的军队毁灭,和耶稣基督的再来。
从上下文来看,第一个的解释是最为合理的。因为接下来,正好是耶稣变像的事件(可九2上),表示马可了解耶稣的预言(第1节)和这变像的记载彼此间的特定关连。耶稣的变像是明确的预告,为他将会在荣耀中降临作出保证(参彼后一16~19)。
4.???????????? 耶稣的变像(九2~13)
(太十七1~13;路九28~36)
这事件证明彼得的宣信(八29),和应验耶稣的预言(九1)。也用作耶稣受难的序曲(十四1~十六8)。撇开迫在眉睫的死亡(八31~32),耶稣仍以这事件向他们保证,自己绝对会在荣耀中再来(八38下),所以他们对他的委身是根基稳固的(八34~37)。耶稣和他们目前所受的苦楚,是会有荣耀跟随在后的。
九2~4 过了六天这片语,把耶稣的变像和第一节的预言相连起来。变像发生在耶稣预言之后的第七天,第七天是周期完满,和有特殊启示的一天(参出二十四15~16)。
马太计算的天数和马可一样,但是路加却说耶稣的变像是在[大约八天]之后(路九28)。路加在计算时间上,通常反映出他使用的是另一个计时的方式,可能一天中的某部分也可以被算为是一整天(参路九28的注解)。
耶稣选择彼得、雅各,和约翰(参可五37;十四33),带着他们暗暗的(kat’idian,参四34)上了一座高山。这没有言明的地方可能是黑门山(海拔约9200尺)的南方山脊,位于该撒利亚腓立比东北十二哩处(参八27,九30、33)这比加利利的他泊山较有可能性。[高山]与神先前对摩西和以利亚于西乃山上的自我显现(何烈山,参出二十四12~18;王上十九8~18),在场地上,是比较合适的。
耶稣在三个门徒的眼前改变了形象(参彼后一16)。[变像](metemorphōthē)的意思是[改变成为另一个本质],并不只是外表上的改变(参罗十二2;林后三18)。在短暂时间里,耶稣的肉体改变了(有荣光),门徒所看见的是那位在未来要再临,在众目睽睽之下以能力和荣耀建立地上国度的耶稣(参徒十五14~18;林前十五20~28;启一14~15,十九15,二十4~6)。这极大的变化是以耶稣身上的衣服,变得极其洁白,白于地上一切的漂布来表达的。这是马可的特有注解,可能是来自彼得亲眼所见的报道。
在旧约中两个重要的人物,以利亚和摩西,神奇地显现出来,并与耶稣说话(参路九31)马可首先提到以利亚,可能是因为他在前文后理中对以利亚的强调(参可八28,九11~13)所致。摩西是以色列人的拯救者,和律法的颁布者,是未来所有事情的复兴者(玛四4~5),代表着先知。二者都是神统治以色列人时的杰出中保(参出三6,四16,七1;申十八15~18;王上十九13;徒七35)。他们的出现更证实耶稣弥赛亚的身份。
九5~6 彼得的冲动反应,他使用希伯来文的头衔,拉比(参十一21,十四45;参[老师]在四38,九17,十35,十三1)来称呼耶稣,表示他并不明白整件事情的意义。他说,我们在这里真好,他的希望是能够延长这荣耀的经历。他的想法是搭三座棚(会幕,棚子,参利二十三33~43),一座为耶稣,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这样的想法表明彼得认为他们三人是同等重要的。一想到神国已经降临,彼得觉得搭棚子如庆祝住棚节般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亚十四16)。彼得在(参可八32)不知不觉间便再次抗拒了耶稣曾经说过,在荣耀之前必有苦难这句话。
马可以插段的方法来解释原因(gar),因为代言人彼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他们因为(gar)这超卓的,超自然的耀目光芒,甚是害怕(ekphoboi, 惧怕,强烈的形容词,只出现在此和来十二21,该处作畏惧解;参动词phobeomai,[惧怕]在可四41,十六8)。
九7~8 神对彼得的说话,道明了这变像的真意,云彩遮盖他们(耶稣,摩西,以利亚)印证了神威严的同在(参出十六10,十九9),并有命令的声音传来。如同耶稣受洗时天父的声音般,这再次无尚地肯定了耶稣就是神的爱子(参可一11的注释)。耶稣与神的父子关系远超过任何其他人,甚至在摩西、以利亚之上。
[你们要听他](现在祁使语气)真正的含义是[要顺从他]。这实应了申十八15的预言(参申十八19、22),也确认了耶稣就是神在现今和未来的统治中,是簇新的和最后的中保(参诗二4~7;彼后一16~19)。耶稣承继摩西、以利亚的使命,他们二人忽然不见了,而只剩下耶稣一人,是因为他们的事工已经完成。角色已经被替换了。耶稣,而不是摩西或以利亚,现在是被神委予权柄的统治者和代言人。
(2)他吩咐不要作声(九9~10)
九9 下山的时候,耶稣告诉三个门徒,在他还没有复活以前,他们要对所看见的事保持缄默。纵使看见变像(参九5~6、10;和八30的注释),他们还是对弥赛亚的使命有所误解(八29~33)。
根据马可的记载,这是耶稣最后一次不要作声的嘱咐,而且还对这沉默设下了时限。表示在一段沉默期以后,将会有传扬的时刻来到(参十三10,十四9)。只有从复活的角度来看,他们才会明白,也才能够准确的传扬变像的真意。
九10 这些门徒对耶稣的嘱咐感到迷惘,他们彼此讲论说:从死里复活是什么意思?他们相信未来的复活,但对耶稣宣告自己的死亡和复活却感到困惑。
(3)耶稣关于以利亚的声称(九11~13)
九11 以利亚在变像时出现(第4节),肯定耶稣的确是弥赛亚(八29,九7),而耶稣提到复活的事(第9节)是指末后所有会发生的事情都临近了。倘若如此,则以利亚在那里?他必须先来,在属灵上预备以色列国迎接弥撒亚的来临(参玛三1~4,四5~6)。可能门徒认为以利亚的工作既然是更新,就意味着弥赛亚不需要受苦了。
九12~13 耶稣的回答澄清了两件事情。第一,他表示以利亚已经先(在弥赛亚来临以前)来了(直译是将要来),并且藉着灵性上的更新(玛四5~6)复兴(直译是将要复兴)万事。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子,就可以免去受痛苦和被拒绝(参诗二十二;赛五十三;特别是第3节)。
第二,其实(在希腊文是强烈副词,但是)耶稣是宣告以利亚已经来了。马可以隐秘而不明显的方式,来描述耶稣如何形容有关施洗者约翰所扮演的末日以利亚的角色的功能,这是在耶稣第一次降临时要完成的(参可一2~8;太十七13;路一17)。耶稣所说有关约翰的身份的重要性,甚至连约翰本人也不是很清楚(参约一21;太十一14的注解)。
他们也任意待他表达了约翰在希律安提帕和希罗底(参可六14~2)的手下,受尽折磨,和虐待以致惨死的经过。正如以利亚在亚哈王和耶洗别的手中(参王上十九1~3、10)所遭受的逼迫一样。这些以利亚和约翰的反对者的所作所为,就是对神充满敌意的人,他们也将如此这般的对待耶稣。
施洗约翰应验了以利亚要来的预言(玛四5~6),这是发生在耶稣第一次的来临时。而玛拉基还预言说(玛四5~6),在弥赛亚第二次来临前,以利亚本人也会再次出现。(启十一)。
5.???????????? 医治一个被鬼附着男孩(九14~29)
(太十七14~21;路九37~43)
这事件表明了人类濒临绝望边缘的需求,和门徒刚经历过的荣耀变像,却马上失败的惨状。这些情形正正反映出,世界上没有耶稣时的真正景况。
门徒向前来求帮助的人(参可六7)表示无能为力。可九28~29是了解这事件的关键所在。由于耶稣不在场,所以他们必须信靠神,凭信心过生活,就是说藉着祷告来行事。这事迹的篇幅较长(与马太和路加相反),而且富有生动的细节,可能是彼得对自己目睹的事情的口述。
九14~15 当耶稣和三个门徒(第2节)回来时,他们看见许多人围绕着余下的九位使徒,律法教师正和他们辩论,辩论的内容是什么却没有记载。
众人一(euthys,参一 10)看见耶稣,都甚希奇(exthambēthēsan, 惊讶,参十四33,十六5~6)并跑上去,去向他问安。他们不是对耶稣山上变像(参九9)后一些后遗症状引起惊讶,而是没有预期他会在他们当中出现。
九16~18 耶稣问他的九位使徒,他们争议的是些什么呢?在众人中间有一个人,是被鬼附着的男孩的父亲,给耶稣解释其中的事情。他尊称耶稣为[老师](参第5节),说出自己带着被鬼附的儿子(参一23~24的注释)前来,为要求耶稣医治这被鬼附上而再不能说话(和失去听觉,参九25)的儿子。并且这污鬼曾经多次捉弄这孩子,使他如同换上癫痫般的四肢抽搐。这污鬼想要毁掉这孩子(参18、21~22、26节),因而再次露出他狰狞的目的(参五1~5的注释)。
父亲恳求门徒为这孩子赶鬼是合理的,因为耶稣已经授与门徒驱逐污鬼的权柄(参六7)。
九19 耶稣对众人说话,特别是叹息地对门徒说(参三5,八12):[哎!不信的世代啊!]强调这是因为属灵上的失败所致,就是对神缺乏信靠的心(参九23,十27)。耶稣以反诘的方式,进一步表明对门徒在属灵上的迟钝的失望情绪(参四40,六50~52,八17~21)。就在门徒失败之处,耶稣要以大能来行动,所以他吩咐说:[把他带到我这里来罢!]
九20~24 当这鬼见到耶稣,他立即(euthys, 参一10)叫那小孩子严重地抽搐起来,这使他陷入极端无助的景况中。(参九18)。
因着耶稣怜恤的询问,父亲告诉耶稣着孩子从年幼的时候,已经经历着这痛苦,并且多次因为抽搐而休克!这样的苦况由来已久且十分严重。如果你能作什么?这些话表示门徒没有能力赶出这鬼(第18节)的事实;也因而摇动着这位父亲对耶稣的能力的信心。
?? 耶稣注意到这位父亲语气中所存在的疑惑,如果你能….重点是在这父亲是否相信神能够做成人不能够做成的事(参十27),而不在于耶稣有没有医治这孩子的能力!耶稣挑战这位父亲不要存在疑惑:[在信的人,凡事都能!](参九29)信心使得神的能力不被限制,并且信心是顺服在神的旨意之下的(参十四35~36;约壹五14~15).
这位父亲立时(euthys,参一10)喊叫说自己拥有信心(我相信)。但是,他知道自己的信心是软弱的,他说:[请帮助我的小信!]这里带出基督徒信心的主要因素,只有向信心的对象,就是这位神求帮助才可能看到信心。
??? 九25~27? 当耶稣看到带着好奇心的群众都跑上来时(很明显他已经不在场一会儿了),耶稣发出两个命令来斥责(吩咐,参一25)这污(直译是不洁净的,参一23、34)鬼:…….出来,再不要进去!
??? 这污鬼使这位在他手下的受害者强烈地抽搐,最后他使大声喊叫(参一26)就逃去了。这孩子精疲力竭地躺卧着像死尸般,以致众人以为他死了。但是耶稣拉着他的手扶他起来,如同耶稣使捱鲁的女儿一样(参五39~42)。马可在这两事件中的含义,是要使人从撒旦的势力下破绽而出,就像是经过死门关返回生活中。要完成这至终的使命,耶稣自己一定要经过死亡和复活的关口。
??? 九28 ~29 这些经节为这事件划上句点,也解释了门徒失败的原因。进入屋子之后(直译是进入屋子里,参七17;地点不祥),门徒暗暗的(kat’idiam, 参四34)向耶稣查询他们未能驱赶鬼的原因。
??? 耶稣解释说,这一类的鬼(可能也是指一般性的鬼魔,而非特别的鬼)倘若不是靠着祷告,是绝不能够驱逐出去的(直译是都不会出来,除了……)门徒失败的原因,是在于他们没有藉着祷告来依靠神的能力,他们相信自己过往的成功经历(参六7、13),所以才引来失败!
?? 几乎所有的重要希腊文抄本在九29都有[祷告和禁食]的字句。可能这字句在早期的时候,一些抄写圣经的文书,为了传统上对禁欲的支持缘故而加上。但是,倘若这字句是原有的话,也是为了实用的目的,表示一个人为了某特殊目的,在一定限度的时间内,集中心力在神之内而已。
B.????? 第二次预言将来的受难(九30~十31)
1.???????????? 耶稣第二次预言他的受死和复活(九30~31)(太十七22~23上;路九43下~44)
九30~31 耶稣和门徒离开那地方(参14、28节,可能是靠近该撒利亚腓立比),穿过加利利的东北边(参一9),向迦百农方向前去(九33)。这是向南前往耶鲁撒冷最后的旅途的第一步。耶稣不要别人认出他们来,因为他在加利利公开的事工已经告一段落,现在他希望预备门徒面对未来。
???? 在路上,他的教训是他即将死亡这一贯的主题。他说[人子](参八31)将要被交在犹太人和外族人手里。[被交在](paradidotai)意思是[解送]或[交付],是用在犹大背叛耶稣(三19,十四41,路二十四7)和神交付耶稣致死为要拯救罪人(赛五十三6、12;徒二23;罗八32)两方面上。后者的观念可能是在这里的含意,建议这被动语态词的隐藏代理者是神,而不是犹大。
2.???????????? 门徒还是不明白(九32)
(太十七23下;路九45)
九32 门徒并不明白耶稣的意思(参第10节),但又不敢问耶稣。可能他们记起耶稣对彼得的责备(八33),或者比较可能的情况是,怕耶稣的话语会粉碎他们对弥赛亚统治的期望。
3.???????????? 耶稣教导身为门徒意义的课程(九33~十31)
???? 这一段提到两个地理上的位置。首先,耶稣在加利利的迦百农的一个屋子里(九33~50)教导门徒。第二,耶稣在犹大地和利比亚(十1~31)地区,展开私人性质和公开的教导事工。
(1)????? 真正伟大的精粹(九33~37)
???? (太十八1~5;路九46~48)
九33~34? 耶稣和门徒在消失几个月后,来到迦百农,这是最后一次了(参八13、22、27)。当他们在屋子里的时候,耶稣直接地问,在路上(en tē hodō, 路途中,参一2的注解)时他们为什么事相争(参二1~2,三20,七17)。再一次,耶稣为了开启另外一扇教训的门而提出问题(参八27、29)。
门徒不好意思承认他们是在争论他们当中谁人为大。对于犹太人来说,阶级之分是很重要的(参路十四7~11),所以门徒理所当然地会关心他们在未来弥赛亚国度中,自己的阶级是怎么划分的。也可能因为彼得、雅各,和约翰(参可五37;九2)受到优惠,才引起争论的导火线。无论原因为何,都表示出这十二位中间,并不明白或接纳耶稣的受难预言(参31节),对他们有什么意义。
九35 耶稣以犹太人对老师所公认的举动——坐下(参太五1,十三1)来劝告这十二位门徒。他教导他们真正伟大的精髓:若有人想要(参可八34)为首,即在神国度的伟大中身居最高位,则他必需作最末后的(字义[将是众人最末后的],是出于自愿和刻意的选择),并且要作众人的用人。这里的[用人](diakonos)描绘某人乐意以他人的需要为优先,而不是一个奴仆的地位(doulos,如奴隶)。耶稣并不是责备一个人生活中,不能有职位晋升的冀望;而是教导门徒在神国度中的伟大,并非由地位乃由服事来决定(参十43~45)。
九36~37为了表达用人这观念,耶稣从家人中带来一个小孩子(参33节;可能是彼得的孩子),叫他站在门徒当中。要作[众人的用人]也包括服事一个小孩。在犹太人和希罗社会中(参TDNT, pais, 5::639~52),只视成年人为有身价的,这小的(参35节,最末后的)孩子是最微不足道的。
耶稣把这小孩抱在怀中(参十13~16),是欢迎或服事,或对所有小孩的其中一个表达关怀之情(参六11;路九53),孩子在耶稣的门徒中是最小的(九42),但因着耶稣的名(因着耶稣的缘故)来欢迎孩子,就如欢迎耶稣自己(参太二十五40和可六7的注释)。而且当我们这样做时,不只是欢迎耶稣,也是欢迎差派耶稣来到地上的天父(参约三17;八42)。这里使对他人的服事,成为尊贵的任务。
(2)责备度量狭窄(九38~42)
(路九49~50)
九38 耶稣的话(第37节)鼓励约翰(参三17,五37,九2)称呼他为老师(参四38,九5)又告诉他,门徒们存着同样的心意,来禁止一个奉耶稣的名赶鬼的无名驱鬼者(参一23~28,五6~7)。他们如此作是因为这人不是他们其中之一,这人是门徒,但却不是十二位之一,只有这十二位才拥有耶稣给予的赶鬼的委任(参六7、12~13)。他们并不是因为这人误用耶稣的名字而受困扰(如同徒十九13~16),而是这人没有权柄来使用耶稣的名。更甚地是这人竟然成功地赶出这鬼(与其他九位成对比,可人竟然成功地赶出这鬼(与其他九位成正比,可九14~18),这事件反应出十二位门徒狭隘的排他主义。
九39~40耶稣告诉他们不要拦阻这赶鬼的人,因为没有任何一人可以用他的名行异能(dynamin,一个大能的作为),之后很快地转离且公开批评败坏耶稣的名声。
耶稣接纳这人且又扩大范围来强调:凡是不抵挡我们的,就是帮助我们的(参太十二30,刚好反向而行),不抵挡我们的和帮助我们的中间并无中立者。因为一个人若奉耶稣的名就是在为他工作(参可九38),他不可能作工同时反对耶稣。
纵使这人并非如十二位门徒般跟从耶稣,他还是真心地跟随他,且与撒旦对立。
九41 耶稣以肯定的语气(我实在告诉你们,参三28),并且将谈论的范围扩大(在九39~40),除了赶鬼还包括其他的事。甚至一个人奉耶稣的名(参37节)行最小的慷慨举动,如拿一杯凉水给属于基督的人喝,他一定不会(ou mē强调否定)失去报偿。至终他会在神国度中有份(参47节,十29~30;太二十五34~40),并非是基于功劳(一个好行为),乃是因为神对人们有信心的恩惠应许(参路十二31~32)。耶稣用[基督]这头衔而非[人子],在对观福音中是极罕见的。
九42 这节是35~41 节的讲论的结论,且为43~50节铺路。耶稣严严地警告,凡是故意使得某人从相信他的道路上转离者,对于这样犯罪的处罚是严重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这人的颈项上,并且将他扔在海里,免得他造成一些相信耶稣的小子中的一个(即卑微的门徒,也包括小孩,这些在信心上尚未成熟者,参37、41节)被绊跌倒。
[绊倒](skandalisē 参43节)这动词必须从未来审判的观点上(43~48节)来了解。这是指引诱或怂恿一个门徒转离耶稣,最后造成严重的属灵上的伤害。对于这位信心尚未成熟的赶鬼者(第38节),或是任何一个人因耶稣的名而有所行动时(第41节),都需要得着鼓励,而非苛刻的批评或因狭窄的量度来败坏他们。
这大磨石(mylos onikos,字义驴子的磨石)是一块很重的平坦的石头,由一支驴子来转动,用作磨碎谷粒,这与妇人手上(太二十四41)所用的小磨石(mylos)不同。以此方式来溺死人的处罚,对门徒来说无疑地是非常熟悉的(参约瑟夫,《犹太古史》 ,
(3) 罪的网罗和对于门徒合理的要求(九43~50)(太十八7~9)
九43~48这些强烈的用语是警告门徒,有关容让他们自己偏离主道的危险。耶稣以夸张法(参TDNT, melos, 4:559~61)来加强身为门徒的要求(参八34~38,十24~31).
倘若(ean, 何时,表示真的会发生)你手所做的,手是行使内心意向的工具(参七20~23),使得你犯罪(skandalisē,引诱你绊倒;参九42),就把它砍下来。耶稣的意思是身为门徒当面对诱使他离开对耶稣的忠贞的引诱时,要迅速地、当机立断地来抵挡它们。对于脚和眼睛也是同样道理,因为试探乃是无孔不入的。无论何事引诱门徒去爱慕世上的生活形态时,他们的动作要快如手术医生切掉坏疽的四肢般。
门徒宁可带着残废而少数的地上拥有物,这些已经是被放弃了的,来进入神将来的国度(九47),并且拥有永生(参十17、30)。一名持续迷恋这世界的不信者,拒绝耶稣,而失去与神同在永远的生命,最终将被丢在地狱里(geennan,44、47节)里。
希腊文geenna(Gehenna,译作地狱)是从希伯来文[欣嫩子谷]音译而成的,一个在耶路撒冷南方,曾将孩童献祭给外邦人的神明摩洛的地方(代下二十八3,三十三6;耶七31,十九5~6,三十二35)。后来,正值约西亚王改革时期(王下二十三10),这地方成为垃圾废弃场所,有不止息的火焰燃烧着爬满虫子的垃圾。在犹太人的思想中,火和虫子的景象生动地表达了未来为了惩罚恶人的永恒所在(参次经犹滴传十六17和传道经七17)。在新约中geenna出现了十二次,耶稣使用了十一次(另一次在雅三6)。
在那里火是不灭的,可能是马可为罗马的读者,而对Gehenna所作的解说。虫子(内在的折磨)和不灭的火(外在的酷刑)两者(引自七十士译本,赛六十六24)生动地勾勒出无穷尽而神志清醒的惩罚,正等候所有拒绝神救恩的人。地狱的本质是无穷尽的折磨,和永恒地与神的同在分离。
九49 这难以理解的宣告,是马可独有的,而且难于诠释。约有十五种可能的诠释曾被提出。
解释原因的[因为](gar)和[火]这个字把此节和43~48节连接起来。[每一个人]可有三种说法(1)指进入地狱的每一个不信者。他们必被火当盐般腌,因为盐能保存食物,所以他们也将被保存在永恒的火的刑罚中。(2)[每一个人]可指每个门徒,他们生活在充满敌意的世界中,他们是用火当盐腌,是指如旧约里的祭物是用盐调和般(利二13,结四十三24)。门徒就是活祭(罗十二1),将以为炼净而有的火般的试炼来调和(参箴二十七21;赛四十八10;彼前一7,四12)。这试炼将会除去所有与神旨意作对,而保存凡是合乎神心意的事物。(3)[每一个人]可指一般的人,所有人将依据与耶稣的关系,在某一时段,和以合适的方法来[用火当盐腌]——对不信者而言,这保存的火是指末后的审判;对门徒来说,就是现今试炼和苦难的炼净之火。最后的观点是较可采纳的。
九50 [盐]连接这节与第49节。盐本是好的,可作为佐料。在古代社会中是用来保存食物的日常用品。在巴勒斯坦地是生活的必需品,极富经济价值。
盐在巴勒斯坦的主要来源地,是死(盐)海西南边的地区。采炼盐后的废弃物是粗劣不纯净的盐滓,品质不好,而且凝聚成无盐味的晶状残渣。若(ean,无论何时,参43节)它失去盐味,盐保存能力的品质,便不能重新得着咸味,这样的盐一点用处也没有。
你们里头应当有盐(现在时态祁使语气),指门徒需要继续[有盐味](不是没有价值的)在他们当中。因此[盐]在此把门徒和非门徒分别出来(参太五13;路十四34)。作为门徒应该是不计代价地对耶稣付出忠诚,且去掉一切导致毁灭的影响(参可九43~48)。
第二个命令,彼此和睦(现在时态祁使语气)对待,是建基于第一个命令,并要平息门徒争吵的火(33~34节)。耶稣的意思是,[如果你们对待我忠诚,你们才能彼此有和平,再不会为了地位而争闹不休(参罗十二16上,十四19)。
(14)婚姻的永恒性(十1~12)
(太十九1~12;路十六1~8)
十1 耶稣最后前往耶路撒冷的路程如下,他离开加利利的迦百农(九33),然后往约旦河西边犹太地,再跨过约旦河进入东边的比利亚。
由于他在这些地区的知名度,他又教训他们(参一21~22,二13,四1~2,六2、6下、34,十一17,十二35)。这第二个[又]作强调用,他再次开始公开的事工。(参九30~31).
耶稣最后在犹太和比利亚地区的事工,大概有六个月:马可只是记载可能发生在比利亚一些接近尾声的事件(参十2~52和路十八15~十九27)。
十2 有一群法利赛人来问耶稣关于离婚的事,意思是要试探(从peirazo来,参八11,十二15下)他。他们希望耶稣给予自我归罪的答案,惹起他人来反对他。他可能会与申二十四1~4的命令相抵触(参可十4)。所有的法利赛人都同意旧约中是赞成离婚的,但只有丈夫可以提出,而离婚之后,是可以再婚的。但是对于离婚的准则,他们有不同意见。严谨的拉比撒默(Rabbi Shammai)只在妻子道德上犯罪的情况下,才允许离婚。
拉比希列(Rabbi Hillel)的观点较为宽大,他认为无论是任何理由,丈夫都可以和妻子离婚(参Mishnah Gittin9.10.)耶稣可能会在这两种争论中选择其一,则会在他的跟随者中引起分裂。或许他会如同施洗约翰得罪希律安提帕(参六17~19),而会在希律的管辖区——比利亚被捕。希律曾娶了与他有血缘关系的侄女希罗底为妻。触犯利十八章的律例。
十3~4耶稣的反问摒除拉比注解的疑题,直接引导法利赛人来面对旧约(参七9、13),他用吩咐这动词,是指摩西律法中关于离婚的规定。
他们以申二十四1~4的摘要作为实行离婚的基础。他们相信丈夫为了保护妻子免受犯奸淫的起诉,可以在见证人面前写下离婚证书,签了名字交给妻子,这样的离婚是摩西律法中允许(参??? Mishnah Gitthin,1~3,7.2)在古代的以色列人中,犯奸淫是要处死的。当罪证确凿时(参民五11~31),通常便会用石头打死(参利二十10;申二十二22~25).在耶稣的时代(约主后三十年)死刑已被废止(参太一19~20;TDNT,moicheuo,4:730~5),但拉比的规条仍迫使丈夫对犯奸淫的妻子作出离婚(参Mishnah Sotah 1.4~5;Gittin4.7).
? 十5摩西写….这条例(申二十四1~4),耶稣认为是因为他们心硬的缘故,他们顽强的拒绝接纳神对婚姻的看法所致。摩西知道当时以色列人中离婚的情形,但他并没有立法或授与权柄来开始离婚。
十6~8 然后耶稣指出他们对婚姻的看法,与神从起初创造时(耶稣引用创一27,二24)相抵触。神创造第一对配偶——亚当和夏娃,是男女有别,但却彼此完全配合。一个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他们连合[一体],在性方面彼此相亲,互相连合不可分开,诚如神在创造时所下的命令,如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紧密的血缘关系。
既然如此(hohoho hotahhhhhhhhhhhos ho hōste,所以),他们不再是两个人乃是一体的了(字义[一个肉体],一个个体单元)。婚姻并不是短暂,而各随己意便反悔的约定,而是在神面前生命与公的共同盟约(参箴二16 ~17;玛二13~16)。
十9 然后,耶稣加上一个禁令。在6~8节的亮光下,神所配合的,人不可分开(chōrizetō,现在时态;参在林前七10、15的希腊文动词),[人](anthrōpos,可能是指丈夫)被禁止藉着离婚来破裂婚姻。婚姻只能与一个异性的配偶结合,是永久的一体的关系。耶稣对施洗约翰勇敢的指责(参可六18)给予间接性的肯定,正与法利赛人模棱两可的观点相反。
十10~12最后,耶稣的门徒在屋子里暗暗地问他关于这题目(参七17)。耶稣说凡离开(apolysē,释放,与十五 6、9、15的相同)妻子另娶其他女人的人,对原来的妻子来说这人是犯了奸淫的(参出二十14、17)。根据可十12,马可独有的经文,同样的原则也适用在妻子离开丈夫且另嫁其他的男人身上。这些话对马可的罗马读者来说,意味深长;因为罗马人的律法,妻子也可以提出离婚的要求。虽然在犹太人律法中不允许这样的行动,然而在巴勒斯坦中有时候却也如此实行(如希罗底,六17~18)。
离婚是违背神创造的定律,但并不是取消。耶稣离婚的可能性留下一扇门,就是性的不道德,也是新约时代中犹太人律法所规定的(十4)。但是纵使拉比的律法准许再婚,耶稣却是禁止的(参TDNT,gameō、gamos,1:648~51;moicheuō,4:733~5)。(许多解经家相信耶稣在离婚的事情上,是给予一个例外。参太五32,十九1~12的注释。)神对一个[破裂]婚姻的心意是赦免和复合(参何一~三;林前七10~11)。
(5)以小孩的信靠来接受神的的国度(十13~16)
l??????? (太十九13~15;路十八15~17)
l??????? 这事件是补充耶稣对婚姻的教导,并抵消与法利赛人的对立(可十2~12)。可能是发生在[屋子里](第10节)。这事件在教会后期的历史中,与婴儿受洗相连,但从经文中却没有清楚的证明。
l??????? 十13 有人—可能是母亲们、父亲们、一些年长的孩子们,和其他人——携带着小孩子(paidia,那些从婴孩到青少年前期的孩子,参可五39的相同用字;但路十八15的是brephē,刚出生的婴孩,或较年幼小孩子)来见耶稣,为要耶稣摸他们;一种表达神赐福小孩未来的生活(参可十16)的可见方式。门徒却责备那些人(参八30、32~33),并且不要他们来到耶稣面前。他们可能认为小孩子是无关重要的(参九36~37),所以不愿浪费耶稣的时间,他们的想法正反映出当时社会上的阶级地位之分(参八32~33,九33~36)。
l??????? 十14 耶稣….就恼怒(参41节)门徒的阻止(参九38)。这动词是情绪上的强烈反应,是马可独有的,马可提到耶稣的情绪比起其它福音书的作者次数较频密(参一25、41、43,三5,七34,八12,九19)。耶稣立刻下达两个命令,让(含意是开始允许)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含意是停止阻碍)他们,这是对门徒的责备(因为他们刚才泽责备人们)!
l??????? 耶稣欢迎小孩子,因为神的国度,即是神现今在人们属灵生活上掌权(参一14~15的注释),是属于像这样的人的。所有的人,包括小孩子,就是那些如同小孩般,存着信赖和依靠的心来到耶稣面前的人,都能自由地来接近耶稣。
l??????? 十5 耶稣以严谨的声明(我实在告诉你们,参三28),来演绎十14的真理。凡是不能如小孩子般存着信靠的心接受神的国像接受礼物般的人,断不能(强烈的否定用词,ou mē,绝对不可能)进入神国。这人被排除在未来的福气,特别是永生(参17、23~26节)之外。神的国并不是靠人的成就和功劳所能获得,乃是那些知道依靠自己的能力是无法进入,只能因着单纯的信心来接受神的礼物方可进入的人(参一15的注释)。
l??????? 十16 耶稣爱的行动(参九36),生动地传达出他的祝福是无条件赐给那些愿意相信和接受的人。这复合动词[热切祝福](kateulogei, 过去未完成时态,新约中只出现一次)是强调耶稣对每一个来到他面前的小孩,都给予温馨的款待和祝福。
l??????? (6)因着信靠财富而拒绝神国(十17~27)
l??????? (太十九 16~26;路十八18~27)
l??????? 这事件可能是当耶稣离开屋子(参可十10),在比利亚的某处发生的。这富有的人代表着所有看不见自己没有能力来获得永生,只有接受神国为礼物的人(参13~16节)。
l??????? 十17 当耶稣出来行路(八27的注释)。往耶稣撒冷时(十32),一个有影响力、富有而年轻的人(参太十九20、22;路十八18),跑向耶稣。他迫切的举动、跪下来的姿势、诚恳地说话(良善的老师,不是犹太人称呼拉比的,用法),发出了深邃的问题,表明他内心的急切,和尊敬耶稣为一位属灵的导引者。
l??????? 这人的问题显示,他认为永生是可以藉着做好事(与可十15相反;参太十九16)来成就的,但是他对于未来的前途却没有安全感。关于永生(只在可十17、30出现),[进入神的国度](23~25节)和[得救](26节)都集中在未来与神所拥有的生命上;纵使一个人能进入神国,是依靠现今在地上的生活时,是否接受神的统管来决定。约翰福音强调我们现在就能够拥有永远的生命。
l??????? 十18 耶稣挑战这人错误的观念,认为良善是可以藉着人的成就来衡量的。没有一个人是良善、是绝对完全的;除了神本身,他才是真理的源头和良善的标准。这人需要从神完美的本质上来看见自己的缺乏。耶稣的回答并不是否认自己的神性,乃是隐藏性的声称。这人既然在无意间称他是[良善的],便应该进一步地认知耶稣的真正身份(最后这人放弃使用[良善的],20节)。
l??????? 十19~20为了直接回答这人的问题,耶稣引用了十诫中的五条诫命,或可称为十诫的第二块法版(参出二十12~16,申五16~20),但却是以不同的次序来说处。衡量一个人是否服从这些处理人际关系的诫命,要比前五条诫命(出二十3~8来得容易。不可榨取(亏负)人这条诫命并非十诫中中的一条,而且只在马可福音中出现,可能是指第十条诫命(出二十17);不过也很合适地可作为第八和第九诫的补充(出二十15~16),且适用在一个富有的人身上(参利六2~5;玛三5)。
l??????? 从这人的回答中看出他坚定的相信自己从小就完全遵守了这些诫命(参腓三6),就是当他十二岁,成为[律法之子](bar Mitzvah,参路二42~47)后,便开始有遵守律法的个人责任。他大概也企盼耶稣,能规定一些有功劳可得而他又作得到的事情,来补充自己不足之处。
l??????? ???十21~22 耶稣定睛看了看他(从emblepō来,参三5),洞悉他对宗教的热诚的背后,那内心深处的需要,就爱他;只有马可才描绘到这点(参十14的注释)。他唯一缺乏的是对神无比的爱戴,这是因为钱财已是他的神明(第22节),他对钱财所付出的心力远远超过对神的热诚;因此触犯了第一条诫命(参出二十3)。
l??????? ???耶稣吩咐两件事:(1)这人必须变卖一切所有的,分给穷人;藉此来脱离他之所以不能进入永生的捆绑,即自我为义的成就感伴随爱钱财的贪心。(2)耶稣还要这人跟从(现在时态祁使语气)他,一同前往耶路撒冷和走上十字架的道路,通往永生的道路,就是从信靠自我成就和地上安全感中转离,前来信靠耶稣(参可十14~15).
l??????? ???这人因着耶稣直接的要求,有忧愁地离开了。其中变卖一切的吩咐,是象征自我否认,这较合适于这人的情形,但并非对所有冀望成为门徒者的要求。
l??????? ???十23~25 当耶稣告诉门徒,依靠钱财的人进神的国是何等的困难时,他们感到希奇(ethambounto,[惊讶],参一27;十32);因为在犹太教中富有是神喜爱的明证,因此对进入神国度来说,是有利的而非阻拦。在对观福音中,这是耶稣因为他们在属灵上的不成熟,而称呼十二门徒为孩子们(参约十三33)的唯一一处。
l??????? ???就着他们的惊奇,耶稣重复和澄清他原来的意思。如果省略[依靠钱财的人]这些话,则可十24(独有的)适用在一切与神国的要求发生冲突的人身上。如果包括这些话,则是指有钱财的人的困难,和暴露依靠钱财正踏在危险线上。
l??????? ???耶稣幽默的比较(第25节),是犹太人表示不可能达到的常用的谚语。在当时的巴勒斯坦地,骆驼是最大的动物,而他们穿过一枝普通的缝纫针的针眼(最小的穿口),要比一个依靠钱财进入神国的人还要容易。
l??????? ???十26~27 耶稣的声明(25节)使得门徒们分外希奇(exeplēssonto,诧异,出人意外,困惑;参一22,六2,七37,十一18)。他们下了一个合乎自己逻辑的结论:如果连一个财主都不可能进入神的国,那还有谁能够得救呢(能得着永生;参十17、30)?
l??????? ???耶稣宽慰他们的不解之心,他说救恩在人是不能,因为这远远超过人的功绩或伟业,但在神却不然,这事不会超过神的能力,因为无论是富有或贫穷的人,他们的救恩对神来说都是可能的(参伯四十二2)。在人没有办法达成的,因着神的恩典,他能够而且愿意为我们完成(参弗二8~10)。
l??????? (7)作为门徒的报酬(十28~31)
l??????? ????(太十九27~30;路十八28~30)
l??????? ??十28 彼得就像是门徒的代言人,不客气地提醒耶稣,十二位使徒不像这位有钱人(我们在希腊文时强调用法,相反之意),他们已经撇下所有的来跟从他了(参一16~20,二14,十21~22),言下之意是,[我们将得到什么报酬呢?](参太十九27)再次反映出,门徒们对神国只想到是物质上的尊荣而已(参可九33~34,十35~37;太十九28~29)。
l??????? ????十29~30 从耶稣再次的确定里(我实在告诉你们,参15节,三28),表示他知道门徒为了他和福音的缘故(参一1;八35),已经与旧有的关系决裂,例如房屋、所爱的人、财物(田地),如门徒所行的(参十三11~13;路九59~62)。耶稣应许凡是撇弃这些东西的人,都将在今世与其他门徒(参可三31~35;徒二41~47;提前五1~2)所建立的新关系上得着百倍。今世就是在耶稣第一次,和第二次降临之间的时代。而且在来世,耶稣再来之后的未来世代里,每一个人都将得着至终的奖赏,就是永生(参可十17)。
l??????? ????在第三十节中[父亲]这字被省略了(参29节),因为神是新属灵家庭的父亲(参十一25)。与报酬一起出现的是逼迫这个字,为马可独有的加添。后来(十43~45)耶稣说身为门徒要能服事众人时,就经常包涵逼迫这观念。这样能帮助除去一想到耶稣,就只会思想到报酬的试探。(参31节)。
l??????? ????十31 这句[浮动的言论](参在不同脉络中的相同言论:、太二十16;路十三30,可能的意思如下:(a)对彼得的假设性警告(可十28)(b)对耶稣应许的确定(29~30节),(c)最有可能性的说法是,耶稣教导关于门徒作仆人之性质的摘要(参九35,十43~45)。神国度里的报酬并不是建基在地上的标准,例如阶级、优先权,和花费时间的款待、各人的功绩、或牺牲(参太二十1~16),乃是在对于耶稣的委身和忠心地跟随从他。
l??????? C.第三次预言将来的受难(十32~45)
l??????? 耶稣第三次预言到他的死和复活(十32~34)
l??????? ???????(太二十17~19;路十八31~34)
l??????? ???十32上 耶稣和门徒继续从约旦河谷行路(参1节)上耶路撒冷去,这是第一次言及他们的目的地。耶稣走在前头来领导他们,正符合拉比的习惯。马可特别地详加纪录,无论在苦难和胜利中,耶稣都是走在百姓前头(同样的动词[在先]于十四28和十六7)的那位。
l??????? ??耶稣坚定不移地面对近在眉睫的危险的决心,使得门徒希奇(ethambounto,[惊讶];参十24,一27),也使得那些跟从的人群害怕(ephobounto,参四40~41,六50,十一18,十六8)。在马可的心目中,可能只有一个小组——十二位使徒。因为在十46记载到另一团体的出现。
l??????? ???十32下~34? 耶稣再次聚集十二位使徒(参三13~15),并且告诉他们将要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这第三次的预言是马可所有预言中,最准确和易于明白的(参八31,九30~31的注释,也见九12)。因为耶稣深知旧约(参诗二十二6~8;赛五十6,五十二13~五十三12;路十八31),也明白目前宗教和政治上的气候(参可八15)。他有意非常清楚地表达这预言。
? 耶稣用了八个未来时态的动词,形容将要发生的事件。新的状况是人子(参八31的注释)将被交给(九31)犹太人的领袖,就是公会的人(参八31)的手中,他们要假借外邦人的手(罗马人)定他死罪(参十四64),因为公会没有权柄来定他死罪(参十五1、9~10)。在处死他之前(十五24~25),罗马人会戏弄他(参十五18、20),对他吐唾沫(参十五19)和鞭打他(参十五15),而且他的死是被钉十字架(参太二十19)。但复活的应许,却能够带来未来的盼望。
2.身为门徒真意(十35~45)
(太二十20~28)
十 35~37 雅各和约翰(参一19,五37,九2)私下来就近耶稣,称呼他老师(参四38,九5)。他们求在他的荣耀里有最高的尊荣和权柄,他们冀望在耶稣即将要公开建立的弥赛亚国度里(参八38;九1~2;十三26),谋得此职位:一个希望能坐在耶稣的右边,是最高的职位;另一个在耶稣的左边,是在皇室法庭中次等重要的位置(约瑟夫, 《犹太古史》
???? 马太福音加上了他们的母亲一起来,并且替他们向耶稣提出这请求(太二十20~21)。她是撒罗米,可能是耶稣的母亲的一个姐妹(参太二十七56;可十五40;约十九25)。果真如此,则雅各和约翰就是耶稣的表兄弟。所以,他们希望藉着亲戚的关系来帮助达成所求。
?? 十38~39 耶稣说他们不明白自己雄心壮志地求的是什么。要求在他的荣耀里有份,也要分享他的苦难;两者的关系是密切得不可分割的。
? 耶稣的问题是要得着负面的反应,因为他将要面临的苦难和酷刑,是特别为完成弥赛亚的使命而有。这杯是犹太人通常用来传达喜乐(参诗二十三5,一一六13)、或人因犯罪而受神的惩罚的象征,在此的意思是后者(参诗七十五7~8;赛五十一17~23;耶二十五15~28,四十九12,五十一7;结二十三31~34;哈二16,亚十二2)。耶稣用这象征,代表自己即将要承担神对罪人的罪孽的审判(参可十45,十四36,十五34)。他自愿地来喝这[杯]。
? 受洗的象征表达相同的思想。在流水中,是旧约描绘被灾难所困、惊慌失措的画面(参伯二十二11;诗六十九2、15;赛四十三2)。此处的灾难就是耶稣要背负神对罪的审判,要经历到气绝前所加诸的一切严刑酷法(参路十二50)。他将要因着神加在他身上的痛苦而受洗(赛五十三4下、11)。雅各和约翰可能以为耶稣是描述弥赛亚式的争战,从他们满有自信的回答,可以表示他们愿意为此而战。但他们的回答也表明,他们根本不明白耶稣说话的意思。所以耶稣接下来对他们虽然使用同样的杯和洗礼的象征,但却有相异的涵义。因为跟随了他,所以他们也将分享他的苦难(参彼前四13),甚至牺牲生命,但不是带有救赎的意义。耶稣对他们的预言也应验了:雅各是使徒中第一个殉道的(参徒十二2);约翰忍受多年的逼迫和放逐,是最后一位离世的使徒(参约二十一20~23;启一9)。
? 十40 耶稣拒绝他们渴望拥有尊荣地位的请求。因为这样的地位不是在他权下可以决定的,但是他向雅各和约翰确保,父神(参太二十23)一定会把职位预备给那些他已经安排赏赐的人们。
?? 十41~44 当其他十位使徒,发现雅各和约翰私下图谋优先地位时,他们就恼怒(参14节)雅各和约翰。这嫉妒的反应表示他们也怀有相同的自私的野心。为了化解他们彼此的不和,及再次强调真正伟大的精粹(参九33~37),耶稣对在世界中与在神国度中的伟大作出不同的定义。这对比并不是在管理上的两种方式,而是在于管理(好或怀)和服事间的关系。
? 外邦人有君王来治理他们,辖管和压逼下属,且行使权柄在他们身上,利用他们。耶稣的跟随者却不是这样,他们都是在神的管治之下。凡是切望在他们中间成为伟大的,就让这人成为你们家里的仆人(diakonos),一个自愿成为有用地来服事别人的人。谁愿为首(字义作在你们中间是第一),就必作仆人(doulos),一个为要服事任何人和所有人而放弃自己的权利的人(参九35~37的注释)。一个门徒是要作别人的用人,不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先,乃是甘心情愿,并且有牺牲的心态。
? 十45 耶稣自己就是最伟大无比的榜样(与42节恰相反)。人子(参八31的注释)自愿隐藏他的荣耀(参八38,十三26),,和成为神的仆人而降世(参诗四十九5~7;赛五十二13~五十三12;腓二6~8),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参可二17,十46~52;路二十二27)。他服事的最高潮就是舍命作多人的赎价。他这样作完全是自愿的、牺牲的、代价的,和顺服的(参可十五34 的注释)
[赎价](lytron)在新约中只出现此处和太二十28,是指释放奴仆或被捆绑的囚犯的赎金,也包含代赎的观念(参TDNT,lyō,4:328~35)。人们因着罪和死亡的权势而被捆绑(参罗五12,六20),他们自己不能得着自由。耶稣代赎的死亡,付上使人得自由的价钱(参罗六22;来二14~15;并参看新约中的救赎的用词表)。
??? [替](anti)这前置词在马可福音中只出现一次,强调代替的观念,意思是[取代、替换](参太二22;路十一11;彼前三9)。耶稣替代许多人(参可十四24。用了hyper,[为了])付上生命(psychēen).
????????? [多人]是包括[所有人]的用法(参一32~34;赛五十三10~12)。是强调因着这位救赎者的牺牲(参罗五15、18~19),使得极多的人得着恩泽。耶稣的舍命作为赎价,不仅只是为了犹太子民,也延伸到所有的人类(参提前二5~6)。
D.结论,瞎子巴底买的信心(十46~52)
(太二十29~34;路十八35~43)
? 这是马可所记载的最后一个医治的神迹,这事件总结了耶稣对门徒身份的教导这特别段落(可八31~十52),及表明其中的真意的最佳例证(参十52下)。当耶稣以弥赛亚身份的全面意义来开启他们的眼睛时,虽然他们先前看不清楚(参八32~33,九32,十35~41),但这时却有清楚的视力。(即了解)。
? 这生动的纪录(如50节),好像是来自如彼得般的目击证人的口述。对观福音对这事件都有细节上的不同描述,马太提到两个瞎子(太二十30),路加则说耶稣是进入,而不是出耶利哥时遇见瞎子的(路十八35)。可能一共有两个瞎子,但是马可和路加只注意到一个,大概是讲话较多或较引人注意的那位。而耶利哥城是有两座的,一座是旧城,另一座是新城;所以这医治可能是当众人离开旧以色列人的耶利哥(太二十29;可十46),进入希律所建的新耶利哥城(路十八35)时发生,不过当时人口稠密的旧耶利哥城,其准确位置何在,证据已不复可考。
? 十46 耶稣和他的门徒离开比利亚(参第1节),经过约旦河来到犹大地的耶利哥城。
新约时代的耶利哥,是由伟大的希律王所建造作为他的冬宫之用,约在约旦河西边五里处。离旧的耶利哥城一里(书六;王下二4~5、15~18),在耶路撒冷西北边十八里。
? 当他们和许多人,可能是前往耶路撒冷守逾越节的虔诚者(参诗四十二4;可十四1~2),离开在此应该是指旧的耶利哥城;他们看见一个瞎眼的乞丐——巴底买,亚兰文的意思是底买的儿子。只有马可提到他的名字,可能因为巴底买在早期教会是为人所知的。他正坐在路旁求乞,在靠近富庶的耶利哥城,这种情形是常见的。
? 十47~48 当巴底买听见是拿撒勒人的耶稣(参一24)经过时,他喊叫为要引起耶稣的注意,不停的喊着求耶稣可怜他(参诗四1,六2)。无疑地他一定听见过耶稣曾使人恢复视力的事。有许多人责备他(参可十13)。不许他作声,他却越发大声喊叫。他们认为他在搅扰而且会耽误行程。大概他们也不赞同他喊叫时所用的称呼。
?? 大卫的子孙是第一次出现在马可福音,指出弥赛亚是大卫的后裔(撒下七8~16)、是弥赛亚—君王,并且这已是众人所知的头衔(参可十二35~37的注释;参赛十一1~5;耶二十三5~6;结三十四23~24;太一1,九27,十二23,十五22,罗一3),巴底买用了这头衔,其中的含意可能是,虽然他肉体上是瞎眼的,但他却相信拿撒勒人耶稣就是以色列的弥赛亚,与大部分犹太人瞎眼般的不信成为对比。后来他以一个更个人的称呼来称呼耶稣——拉波尼(夫子,可十51),并跟随他(参52下)。耶稣没有叫他不要作声,表示他接受了这头衔。
? 十49~52上? 耶稣没有忽视巴底买,他吩咐人叫他过来,对于那些(可能也包括门徒)叫瞎子不要作声的人(参14节)是个责备。纵使耶稣决意上耶路撒冷,他仍有时间来帮助有需要的人(参43~45节)。
? 众人因此鼓励瞎子说:[高兴吧(tharsei,放心;参罗六50)!站稳双脚(字义作起来),他叫你呢!这激励巴底买丢下用来收集金钱所用的外衣,跳起来并且走到耶稣那里。
?耶稣的问题并非想得着回答,乃是鼓励巴底买,让他说出所需和表达信心。巴底买的要求很简单,[拉比,我要能看见。]他对耶稣的能力充满信心。[拉波尼],是一个强调个人的用词,意思是[我的主,我的主人](参约二十16)。
? 耶稣承认他的信心:[你去罢!你的信心医治了(sesōken,[[拯救了]]你)信心是必需的媒介,但不是造成他得以医治的原因(参可五34)。巴底买身体上的拯救(即从黑暗[瞎眼]到光明[视力]的得救),是他灵性上[得救]的外在表征(参诗九十一14~16;路三4~6)。
? 十 52下 立刻(euthys,参一10;对比八22~26)巴底买的视力恢复正常,他就在路上(en tē hodō 路途,参一2的注释)跟随耶稣。他伴随耶稣到耶路撒冷,可能在圣殿献上感恩的祭,他也成为一名意谓忠心门徒的[跟随者](参八34)。巴底买为门徒的身份提供了清楚的画像,他了解自己的无能,相信耶稣是赐给他神恩典的怜悯的那一位,而当他清楚[看见]时,他便跟随了耶稣。
VII.耶稣在耶路撒冷城里和附近的事工(十一1~十三37)
? 马可福音的第五大段,描述耶稣在耶路撒冷城内与附近的事工 。他公然评击犹太宗教领袖拒绝了神的使者,特别是最后的一位。神的儿子。耶稣也警告说,神对耶稣撒冷和全国的审判即将来临。
? 这段落包括了三至四天中所发生的事件(十一1~11,星期天;十一12~19,星期一;十一20~十三37,星期二和可能是星期三)。在十一20和十三37之间准确而短暂的连结中断,可能是因为马可以主题为安排,而不是按照严谨的时间次序来写作(参二1~三6)。若是如此,他对耶稣的教训是选择性的摘要,有些是发生在星期二,有些则发生在星期三,都在他的受难周里(参十四49)。这些受难的事件以新次序作为开始(十四1)。从十一1~十六8 按照时间计算是一个星期,从棕树主日开始,到复活节主日为结束。
A.耶稣进入耶路撒冷(十一1~11)
????????? (太二十一1~11;路十九28~44;约十二12~19)
??? 马可对此段在细节上的生动描述,但对宣称耶稣是弥赛亚上却有所保留(参可一43~44,八30~31).只有后来(可能在耶稣复活后)他的门徒们才真正明白其意义。
?? ??十一1上 在耶路撒冷少于一里的南边,是伯法其(字义作枣椰或无花果之家),二者都在橄榄山东边,是一条约二哩长的高耸山脊,以蓊郁的橄榄树闻名。伯大尼是从耶利哥到耶路撒冷旅程,荒凉和不安全的最后一站(参十46),也是马利亚、马大,和拉撒路的家(约十一1),这个家庭当耶稣在犹大地时(参可十一11),经常招待他居住。伯大尼也是长大麻疯的西门的家(十四3~9)。
?? ?十一1下~3 耶稣打发两个门徒(参十四13)在前头(katenanti,[对面],可能是从伯大尼越过橄榄山),进入大概是伯法其村庄,他们一进入,立刻(euthys,参一10)会看见一匹从来没有人骑过驴驹;他们要解开牵来给耶稣。马太福音的记载则包括母驴和它的小驴驹 (参太二十一2的注释)。
? ??如果任何人问他们原因,他们要回答:[主要用他,而且会马上(euthys,不会耽延,参一10)送回来这里(回到村子)。]一般认为[主](kyrios,参五19)的头衔,是耶稣称呼自己,而非这驴驹的主人。
十一4~6 马可记载门徒照着耶稣所指示的去行(2~3节),一切细节都照他所预言的发生。解开驴驹的强调,可能是耶稣用作一个弥赛亚的记号(参创四十九8~12)。
? ???耶稣是否与驴驹的主人事先安排这计划呢?或者此事传达耶稣超自然的认知能力?后来的类似事件(参可十四13~16)可能是支持第一种说法,可是从马可以长篇幅详细描写驴驹的笔法来看(十一2~6),他应该是赞成第二种说法。纵使如此,这驴驹的主人可能与耶稣曾有过接触。
? 马可对此事件的详细描述,大概是来自像彼得般的目击报道,说不定他就是被打发在前的两个门徒之一(参导论)。
? 十一7~8 门徒把自己的外衣铺在驴驹上当坐鞍,耶稣就骑上这匹从来没有人骑过的驴驹,开始进入耶路撒冷的路程。有许多人兴奋地,在耶稣未到之前,已自愿地把衣服铺在布满尘土的路上来欢迎他(参王下九12~13)。也有人把绿色的树枝(stibadas,[有叶子的树枝])从田间砍下来,约翰福音形容是棕树枝,铺在路上。
? 十一9~10 由交错文体(a-b-b - a’)排列下的这些经节,可能是由两个团体——那些在耶稣之前和之后跟随他的人轮唱的。他们吟唱诗篇一一八25~26。每年的逾越节庆祝(参可十四1),犹太人都会吟唱六篇诗篇(诗一一三~一一八),来向神献上感恩、赞美和祈求。
? 和散那是音译希伯来文hosi ah na’ 的希腊文,而希伯来文本身也是音译字,原来是用在向神的祷告,代表[哦!现在拯救我们吧!](诗一一八25上)后来成为对神欢呼赞美的词汇(就像[哈利路亚]般,也是用来热烈欢迎朝圣者,和对有名拉比的欢呼。和撒那在至高之处,意思应该是[救我们吧,住在高处的神!]从混杂的众人来看,他们的欢呼可能全包涵了这些因素。
? ??是应当受称颂的(字义作[当受祝颂的],这呼喊是向神求恩典的能力临到某人身上,或影响某事的意思。这位奉主名来的(是神权柄的代表者)原先是指前来耶京过节的朝圣者。纵使这些用词并不是弥赛亚式的头衔,这朝圣的群众,却把这些话语用在耶稣身上,可能是对弥赛亚的联想(参创四十九10;太三11),但却在他们还没有认定耶稣是弥赛亚前,却停止了。
? ???这将来要的国度(参可一15的注释)是与大卫相关的,可从百姓对弥赛亚的盼望,就是能够再度复兴与大卫的国度上得知(参撒下七16;摩九11~12)。但是他们热诚盼望的,是一名统治的弥赛亚和一个政治上的国度,而不理解和接纳这位和平地、骑着驴驹的,就是他们的弥赛亚这事实(参亚九9),这位受苦的弥赛亚,因着自己与他们的同在,他的国度就在眼前。对大部分人来说,这样的欢呼是传统中庆祝逾越节的一部分,并不引起对罗马当局的威胁,或藉犹太人领袖下令逮捕耶稣的需要。
十一11 当耶稣进入耶路撒冷后,他来到圣殿(hieron,圣殿的范围;参15、27节),并不是中央圣所(naos,参十四58,十五29、38)。他仔细地在圣殿周围看看,是否每样物件都合乎神的心意;这事引发他明日的行动(参十一15~17)。将近日落,由于城门会被关上,所以耶稣便离去,与十二位门徒前往伯大尼(参1节上)过夜。
B.耶稣以预兆预言神对以色列的审判(十一12~26)
这段落是三明治的架构(参三20~35,五21~43,六7~31)。耶稣对无花果树的审判(十一12~14、20~26),被他洁净圣殿外院(15~19节)所分开。这架构使得每一件事件都可用作另一件事件的诠释。就像无花果树,以色列人也因宗教礼仪的繁复而叶子茂盛,但缺乏神所要求的公义[果实]。两件事件都代表神对以色列人宗教上的假冒伪善(参七6的注释)即将要来的审判。马太从远距离来看这两件分开,却连续的事件,而没有如马可般以准确的时间来连接这两件事件(太二十一12~17、18~22)。
1.耶稣对不结果的无花果树之惩罚(十一12~14)
????? (太二十一18~19)
?? 十一12~13 次日,星期一早上,当离开伯大尼返回耶路撒冷(参1节上)时,耶稣是(字义作变成)饿了。耶稣从一段远距离看见路旁有一棵长满绿叶的无花果树,但当近前去找果实时,却找不到一颗,不过有叶子罢了;马可解释说,这是因为现在不是收割无花果的时候。
? ???这季节是年中的逾越节(参十四1)是尼散月(四月)的月中。在巴勒斯坦地的无花果树于三月时会生长出一些细小而可实的蕾 ,接着在四月初便长出大片的绿叶。这些早期的绿色[果实](蕾)是当地农民的普通食物(有满树繁茂的叶子,但却没有花蕾,表示那年这棵无花果树不会结出果实)。当真正无花果树结出正常的果实时,这些花蕾便会掉落、而在五月尾、六月时才是收割果实的日子,就是收割无花果的季节。因此,在临近逾越节(四月中),耶稣期望能够从这棵无花果树上找到可以食用的蕾子,虽然这时候并不是收割无花果的季节,但也是合理的。
十一14 耶稣强烈的抨击这树,彼得后来说耶稣是诅咒它(第21节),是神对以色列人山雨欲来的审判,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先知预言;不是只因为耶稣饥饿,找不到食物而有的反应而已。这应该要结果的无花果树却不生产,象征以色列人属灵上的贫瘠,轻看神圣的喜悦,而只在宗教上有令人眩目的外表(参耶八13;何九10、16;弥七1)。在可十一27~十二40中有更适切的说明。
2.耶稣对误用圣殿的惩罚(十一15~19)
(太二十一12~17;路十九45~46)
? ??这事件在对观福音里都记载到。约翰提到更早期的一次洁净圣殿,发生在耶稣的公开事工开始时(参约二13~22的注释)。
? ?十一15~16 当耶稣抵达耶路撒冷后,便进到圣殿的外院(hieron,参第11节),环绕圣殿内院的外邦人聚集的大范围区域。(参圣殿区域图。)没有外邦人被允许越过这区域而进到内院。而大祭司却赐下权柄,准许在此区域内有市场(为了经济效益的新观念),贩卖圣殿中的祭牲,按照礼仪洁净条例所需的东西,如酒、油、盐,验证合格的动物和鸟类。
? ??新约时代所流通的货币有三种:帝国当局发行的钱(罗马人),省份的钱(希腊人),当地的钱(犹太人)。金钱兑换商为犹太人提供推罗式的(犹太人)铸币——专为每年交付圣殿税(出三十12~16)的半舍客勒钱币,每位二十岁以上的犹太人都必须缴纳。这是因为希腊或罗马当局的钱币上有人头像,这被认为有拜偶像之嫌,所以必须先兑换成犹太人货币。当然兑换钱币时规定付上手续费,但却不乏加索价和欺骗行为的发生,况且(根据可十一16)人们运载商品经过这地方,使他成为城市中从某处到另一地方的通行街道,一条更快捷的捷径。
? ??耶稣被这些喧嚷、不顾这里是特别为外邦人设定所用的地区而生气;所以他推翻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和卖鸽子之人的凳子,并且不允许人们用此地作为通道。因为尚有其他合格的市场在城市某个地方,更适合作买卖。
???十一17 耶稣大胆的举动引起人们的注意,他便教训(字义作开始教导)他们。关于神对圣殿的目的。他提出一个期望得到正面答案的问题,耶稣援用旧约圣经的权威来支持他的行为(从七十士译本逐字引用赛五十六7下)。只有马可延长以赛亚书的经文,包括万国这用字;神的心意是要外邦人和犹太人都能够使用圣殿来敬拜他(参约十二20)。这特别对马可居住在罗马的读者更适切。
?? ?你们(强调),这些没有感觉的犹太人,倒使它,这外邦人的院,成为贼窝,贼窝是诈欺的生意人居住之所(参耶七11),而取代了犹太人和外邦人的祷告的殿(王上八28~30;赛六十7)。
? ??耶稣这样做目的是显明自己的弥赛亚身份,宣称他对圣殿的权柄超越大祭司(参何九15;玛三1~5).
?? 十一18~19 当宗教领袖们(参八31,十一27,十四1、43、53的注释)听见这话,他们便开始想法子(设计;参十二12,十四1、11)怎样杀掉耶稣而不致引起大动乱。只有马可解释说,因为(gar)他们害怕他,是因为耶稣有权威的教训吸引众多群众。从当时世界各地来过逾越节的朝圣者,都希奇(exeplēsseto,惊讶、出乎意料、惊奇,参一22,六2,七37,十26)耶稣所教训的(参一27)。他在群众中的受欢迎,使得犹太人的权威人士不能马上逮捕他。那个晚上(星期一),耶稣和十二位门徒离开耶路撒冷,可能是前往伯大尼(参十一11)。
3.这枯干的无花果树和信心与祷告的功课(十一20~26)
????????? (太二十一20~22)
? ???十一20~22 这些经节是接着12~14节而有的。隔日的早晨,星期二,当耶稣与十二位门徒回耶路撒冷时,他们看见同一棵无花果树(第13节)已经从根部枯萎,整棵树完全枯干了,正如耶稣所说的(第14节)。
? ?彼得称呼耶稣为拉比(参九5),描绘这树整个枯掉的情形,正应验耶稣昨天所说的(十一14),并且枯干的光景更为严重,他感到极大的惊讶。纵使耶稣没有解释其中的缘由,许多人相信,是神快要审判以色列人的一个逼真画像(参12~14节的注释)。
? ?十一22~24 耶稣鼓励门徒,对神要有信心。坚定不移地信靠神,相信他无所不能的权威,永不止息的慈爱(参五34)。
? ?接着耶稣以严肃的话开始(我实在告诉你们;参三28),用夸张的语气说,无论何人对这座山说,橄榄山代表一座不能移动的拦阻物,[去,投在(字义作连根拔起,抛在)海里(死海,从橄榄山就可以看见)。结果神会为他来成就这事。只有一个负面的用词,就是不疑惑;正面则是,相信;对神没有动摇的信靠,则这祈求会得着应允。这样的情形与以色列人缺乏信心,正好相反。
?? 因此信心的祷告是轻叩神能力之门,来成就人所不能的事(参十27),耶稣鼓励他的门徒相信,他们所祷告的其实已经成就了。信心是接纳事情已经应验了。纵使实际的答案尚待未来。
? ?耶稣这应许,必须与神的旨意一致为前提,他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参十四34;太六9~10;约十四13~14,十五7,十六23~24;约壹五14~15),这样的信心能够接受神所给予的答案。神总是随时回答顺服他的信徒的祷告,他们能够祈求他,因为任何情况或困难,对于他都不是不可能的。
? ?十一25~26? 赦免他人的态度与对神有信心,是祷告得应允的关键。当一个信徒[站着]祷告时,这是犹太人常用的祷告方式(参撒上一26;路十八11、13),但若他做了任何干犯别人的事,被信徒或非信徒冒犯而自己怀恨在心,则他必须原谅这人。这样做的目的是这人在天上的父(这称呼在马可中只出现一次,但马太却经常使用),也(Kai)会饶恕他的罪(paraptōmata,[过犯],马可只出现一次),罪是从神的真理中偏差或越轨的众多行动。
??? 神对信徒的赦免,和一个信徒对其他人的赦免,两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因为这是建立在神是赦免者,而信徒是被赦免者的基础上(参太十八21~35)。一个曾接受神赦罪的人,理当会赦免他人;正如神已经赦免他一样(弗四32)。如果他不能赦免,那么在他的日常生活里,也会失去神的赦免。
C.耶稣在圣殿内与犹太宗教领袖的辩论(十一27~十二44)
马可好像把十一27~十二37中 的五件事件连接起来,环绕在耶稣与各种有影响力的宗教团体间(类似之情形,参二1~三5),起了冲突这主题上。自我为义的宗教和对神全心的投入,其间的对比,成为这段落的结束(十二38~44),圣殿地区是耶稣在最后一周事工的重点所在(参十一11、15~17、27,十二35、41,十三1~3,十四49)。这些争论作为耶稣在星期二和星期三的教训的摘要。从当中我们得知宗教领袖对耶稣逐渐沸腾的敌意。
1.对耶稣权威的质问(十一27~十二12)
耶稣的资格被公会的代表所质问,他却问一个使他他们尴尬,而进退两难的问题(十一27~33)来作为他的回答;而他的葡萄园比喻更暴露了他们拒绝神的使者的事实(十二1~12)。
(1)耶稣以关于约翰洗礼的问题来作反问(十一27~33)
十一 27~28 在星期二的早晨(参20节),耶稣和他的门徒再次进入耶路撒冷(参11~12、15节)。在圣殿的内院(heirō, 参11、15节)耶稣被公会(参八31,十四43、53,十五1的注释)的代表质问。身为以色列宗教生活的护卫者,他们提出两个问题:(a)耶稣权柄的本质是什么(参一22、27)?他的资格是什么?(b)他权柄的来源是什么?是谁给他有权柄来作这些事?这些事是指耶稣昨天在外邦人院所作的(参十一15~17),或大概他所有带权柄的话语和作为,以致吸引大量群众的一般事情(参18节,十二12、37)。他们的问题显示,耶稣并未公开表明他就是弥赛亚,这是马可[隐秘性主题](参一43~45,十二1、12的注释)看法的重要观点。)
十一29~30 耶稣的反问,这是一种拉比式辩论的普通技巧(参十2~3),使得他的答案靠赖在他们所给他的回答里。这议题的重点是:到底约翰的洗礼和他整个工作(参一4~8,六14~16、20),是从天上(来源是神;八11),或从人间而来(来源是人)?耶稣暗示他自己权柄和约翰是来自同一源头,所以他们之间并不是对敌的。领袖们对约翰的结论,将会和对耶稣的看法一样。
十一31~32 耶稣的问题,使得这些宗教领袖陷入进退两难之间。因为如果他们说是从天上来的,则会归罪于自己——不相信约翰和支持约翰的事工(参约一19~27),这便是自定己罪,罪名是拒绝神的使者。他们也会被迫承认耶稣的权柄是来自神(参可九37下)。这个答案纵使是事实,却因为他们的不信而没法接受。
???? 但是若他们回答说是从人间来(自义作[我们若说出于人]),他们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否认约翰是从神派来的,这样便会引起百姓对他们的不信任。马可解释说,他们害怕百姓(参十二12),因为每一个人认为约翰是真正的先知,是神话语的出口(参约瑟夫,《犹太古史》
十一33 因为两者的观点都不能被接纳,所以他们抗辩地回答说:不知道!好保存面子。于是耶稣也不必回答他们的问题,其实耶稣的问题(参30节)已经概括表明他的权柄就像是约翰的一样,是来自神的。
虽然逼迫暂缓,其实,这些宗教领袖是拒绝约翰和耶稣作为神的使者,纵观他们的历史,大部分以色列人的领袖重复地拒绝神的使者,这是耶稣下一个比喻所要表达的重点。(十一1~12)。
(2)耶稣的葡萄园主人儿子的比喻(十二1~12)
(太二十一33~46;路二十9~19)
这个比喻反映了第一世纪,巴勒斯坦的社会情形,尤其是在加利利地区。富有的外国地主拥有大片土地,用来租给当地的佃农。佃农同意耕种田地,且当地主离开时照顾葡萄园。双方同意签约,定下以收成的若干比例作为租金。当农作物收成时,地主会派人前来收取租金。佃农和身不在此的地主之间。常有紧张的情况发生。
??? ?十二1 上 这个简短的摘要说明(参二1~2的前言)引进马可记载的单一比喻(参四1~2 的前言)。耶稣对这些要设计谋反对他的公会质询者(参十一27、十二12),说出这比喻,来暴露他们敌对的心意,并警告他们这抵挡会带来的后果。
??? ?十二下? 对葡萄园结构的细节描述,是来自赛五1~2(是神对以色列人的审判预言的一部分),以葡萄园来象征以色列国,是非常熟悉的用法(参诗八十8~19)。
? ???一个地主(参可十二9),栽了一个葡萄园,象征神与以色列人之间的关系。周围圈上篱笆作为防卫,挖了一个压酒池是为要盛接所压的葡萄汁,盖了一座守望楼是作为居住、贮藏,和保安之用,这一切皆表明主人希望这是一个上好的葡萄园的心意。然后他把这葡萄园租给一位种植葡萄的园户,代表也色列人的宗教领袖;主人就出去了,可能是在国外居住。他已是不在场的主人了。
???? 十二2~5 当收割时节(字义作到了时候,即第五年葡萄收割的时节;参利十九23~25),这主人打发三个仆人前往,代表神差往以色列去的仆人(先知),来到农户那里收取部分的果实作为租金之用,但是农户行为粗暴,他们抓住第一个仆人…..打他,又让他空手回去。他们严重地伤害了第二个仆人,并且凌辱了他。,他们甚至杀死了第三个仆人。
???? 这主人忍耐一段时间后,又打发许多仆人前往,但有些被打伤、有的…..被他们杀死了。神一次又一次的差派先知到以色列来收割悔改和公义的果实(参路三8),但是他的先知们却被虐待,被打伤,还被杀害了(参耶七25~26,二十五4~7;太二十三33~39)。
???? 十二 6~8 这主人还有一个人能够被差派,就是他的爱子(字义[他所爱的],是神儿子耶稣的称呼;参一11,九7)。末后是马可独有的用字,他差遣了儿子,期盼租借园地的农户会尊敬这儿子,不会像先前恶待仆人们一般。
?? 儿子的到达反而惹起农户的妄想,倘若主人离世,这是唯一的继承人。当时的巴勒斯坦地,若是任何一个人首先宣称这是一块[无人拥有的土地],而继承者又在特定时间内没有提出声明,则这人可以合法地拥有这一块田地(参Mishnah Baba Bathra 3.3)。农户设想如果能杀死这儿子,他们就有可能得到这葡萄园。
? ??所以他们就聚集图谋,杀了这儿子并且把尸体丢在园外。有些人说这里是预言即将发生在耶稣身上的事:他将会在耶路撒冷外面被钉十字架,从以色列人中被赶出,其高潮就是领袖们拒绝他的时刻。但是这样的解释,又过于细节地来了解这预言。因为农户把儿子尸体丢在篱笆外,而并没有为他下葬,更显出他们极尽凌辱的恶毒。马可强调他们就在这葡萄园你,拒绝和谋杀这个儿子,意即在以色列人中。
?? ?十二9 耶稣的反诘问题,目的是要他的听众来参与,究竟这主人将会采取什么举动的决定:他藉着再次提到赛五1~7,给听众一个斩钉截铁的答案(参太二十一41。对于设计害死耶稣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强烈的警告,要他们好好思想这行动所带来的后果。耶稣视自己是唯一的儿子,并为神所差派的。(约三16)。
? ??拒绝主人的儿子,事实上就是拒绝主人,主人可以带来政府的权柄,杀死这些犯谋杀罪的农户,再把葡萄园租给其他人。犹太人宗教领袖拒绝施洗约翰,与神最后的使者耶稣,就是拒绝自己。无可避免的,这将会带来神对以色列人的审判,而且暂时将他们的权利转移给其他人(参罗十一25、31)。
? 十二10~11 耶稣把这个预言精确地应用在自己身上,他就是这个儿子,并且逐字引用诗一一八22~23(七十士译本是一一七篇),来延伸他的教训,这些章节在其它经文(徒四11;彼前二4~8)被确认是弥赛亚性质的。不过这比喻的人物从儿子、农户,转变成诗篇中的石头、匠人,使成为耶稣复活和被高举的比喻性意象。一个被杀的儿子不会复活,但一块被弃绝的石头,却能取回再次被使用。
? ?这引句的开始就是这个比喻的结束。匠人(犹太人宗教领袖,,像农户般)所弃的石头(耶稣,像儿子般),却成为房角的头块石头(房角石;自义是[房角的头一块石])。这是一栋建筑物最重要的一块石头。匠人所作极巨大的改变,和高举被弃的石头,都是神全权的作为、是壮举。神藉着奇异的方法来逆转那些叛逆的人拦阻他计划的计谋。
?? 十一12 他们,这些公会的代表(十一27),想要(参十一18)捉拿耶稣,因为他们明白这个比喻,是为反对他们而说的(是关于…….或直接指着他们说的)。但他们害怕来过逾越节的兴奋的群众,所以离开耶稣并且走了。
??? 耶稣的对头了解到这比喻有新的意思这事实(参四11~12),表示耶稣已经采取主动,公告他真正身份,将会是不久的事情了(参一43~45,十四62)。
2.关于纳税的问题(十二13~17)
????? (太二十二15~22;路二十20~26)
???? 十二13 公会里的对头不管耶稣先前的比喻,对他们所发出的警告,还是继续对垒,派出更多的法利赛人(参二16)和希律党的人(参三6)来质问他,冀望捉住耶稣话语的把柄自义[藉着话语],即藉着无意的声明,他们却可用作陷害他的工具;参十2 )。[捉拿](argeusōsin,在新约中只出现此次)这个字是形容用陷阱来捕捉野兽。后来,在希腊文经文里没有这字,没有指明何时。
?? 十二14~15上? 称呼耶稣为老师(参四38,九5),他们小心翼翼地使用经过仔细斟酌的说话,来文饰他们的真正动机,以防范耶稣回避他们的刁难。他们知道耶稣是诚实的、是不循私的、是不看人的情面的,是不在意任何人的身份(直译是不看人的外貌,这是希伯来文的表达方法;参撒上十六7)。所以他们问道,按照神律法的规定(参申十七14~15),可不可以纳税给该撒——罗马的皇帝?我们应该纳(dōmen,[应该奉上])或不应该纳?
??? [税](kēnson)借自拉丁文的外来语,意思是[人口调查],是指由罗马君王所规定每年的人口税,当犹大地在主后六年成为罗马省份时,所有的犹太人都要缴纳这税款(参约瑟夫,
《犹太古史》
?? 法利赛人反对缴纳这税,但却权宜地为税金辩解。他们所关心的,是问题里关于宗教的涵义。希律党人经由西律而支持外国的统治,他们赞成这税。他们所关心的是政治上的议题。很明显地,这问题是经过设计,使耶稣陷入宗教和政治上的两难之间。若是回答[要],则招致百姓的敌对,使得人们对他是神的代言人产生疑惑;因为没有宣称为弥赛亚的任何一位,会认可臣服于异教的统治者。若是回答[不],将会触发罗马采取报复行动。
? 十二15下~16 耶稣立刻就查察出他们的假意、他们的虚伪,假意作诚实的询问所保藏的恶毒心肠。耶稣以反诘的口吻揭露他们想要陷害(peirazete,试探;参十2)他的动机,然后要求他们拿一个罗马铜币(参六37)给他,使他可以看见,作为视觉教材。一般的罗马货币是一个银币,是支付皇家人头税项,唯一被接受的货币。
?? 当耶稣问他们这像和这号是谁的?他们回答说是该撒的。这个像(eikōn,人像)可能是该撒提庇留(Tiberius,统治年后14~37年,见路三1新约时代的罗马君王)。而这号的拉丁文为:[该撒提庇留亚古士督,神圣亚古士督的儿子];在钱币背后是[祭司长]字。这个号源于君王崇拜的帝拜的帝权宗教,并且声称君王是神,这点尤其为犹太人所排斥。
? 十二17 使用该撒的银币就是认同他的权柄,和代表君王享有当地政府的权益,结果是有纳税的责任。所以耶稣才会告诉他们:该撒的物(字义[属于该撒的东西])当[归回](apodote,归给;参14节)该撒,这税是他们该付给该撒的义务,因为他们使用了他的银币,且在他的统治下得享利益。
? 耶稣说出了他的要点,但却又加上富有意义的话,神的物(字义[属于神的东西])当归给神。这可能是指纳给神的圣殿税(参太十七24~27),但耶稣的意思大概同时也是抗议君王声称自己是神这事情。的确,君王是应该得着属于他的,但是不能超过这些范围,他不该领受如神般的尊荣、并要人敬拜他,以自己就是神。惟有神才配得如此尊称,人们是[神的银币]因为他们是神的形像(参创一27),所以他们债欠属于神的东西,就是他们的忠诚——这问题,不是付什么人头税,对耶稣而言,才是最重要的关键。这些被耶稣提问的人,就很希奇(exethaumazon,过去未完成时态,是强烈的复合动词,在新约中只出现此次)他。这事件对于马可的罗马读者特别适切,因为表明基督徒并不会对政府不忠心。
3.关于复活的问题(十二18~27)
???? (太二十二23~33;路二十27~40)
?? 十二18 撒都该人…….来问耶稣一个问题,也是存陷害耶稣的意图(参十一27,十二13)。一般相信他们是犹太人贵族的党派,他们的成员大部分来自祭司和上流社会。虽然在人数和知名度上,略逊法利赛人一筹;不过他们在公会里却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公会是犹太人的最高法院,通常对罗马当局采取合作的态度。他们拒绝复活的真理、未来的审判,天使和灵界的存在(参徒二十三6~8)。他们只接纳摩西的书(五经)拥有权柄,且拒绝任何口头遗传,如法利赛人所执守遵循的条例。这是马可唯一提到撒都该人的地方。
l??????? ???十二19~23 他们正经地称呼耶稣为老师(参14节)之后,便提出按照己意了解的摩西律法关于利未式的(从拉丁文levir而来,丈夫的弟弟)婚姻(参申二十五5~10)。如果一个丈夫死了没有留下男性继承者,这人的(未婚)弟弟(或是没有弟弟的话,则他的男性近亲亦可)必须迎娶这寡妇。所生下来的第一个男孩必须归在死去的哥哥的名下,并且视此男孩为死者的儿子。这是为了防范家庭命脉的凋逝,也因此保留家庭产业的完整。
l???????????? 撒都该人凭空想象这个事件,有七个弟兄,连续对他们死去没有留后的大哥的寡妇,实行利未式婚姻的约定。他们问耶稣,若有复活,那时谁是这妇人的丈夫呢:很明显地,他们是在嘲讽复活的信仰。
?? ?十二24 耶稣以两个反诘问题,在希腊文中表示要以一个正面的答案来作回复 ,使用两个原因来指证他们错误之处(planasthe,[你们被自己骗了],参27节):(a)他们不明白圣经真正的意义,而不只是表面内容;(b)他们不晓得神的大能,得以胜过死亡赐予生命的能力。然后耶稣详述各个原因,先从第二个(25节),再解释第一个原因(26~27节)。
?? 十二25 撒都该人错误地设想,在复活之后,婚姻的关系会再次开始。但复活后的人,他们也不娶(为一樁婚事签约)、也不嫁(由父母安排婚事);乃像天上的天使,在神面前是不朽地活着。
?? 婚姻制度对于现今世界的次序是必需而合宜的,是由于死亡的横行,为人类的继续而设立的。但天使的存在,却为撒都该人所反对(参徒二十三8),是不死的,并且活在一个完全不同的生存系统中,他们不需要有婚姻关系,或生育后代的需要。他们整个生活的重心,是环绕在与神的相交上。这样看来,人死后的生活景况,也是与神的关系息息相关。
??? 撒都该人并不明白神在人死后,将会设立一个全新的生活系统,并且会解决所有相关的任何明显难题。总而言之,他们的问题将会是无关重要了。
?? 十二26~27 撒都该人的错误,就是把复活的观念排除在摩西五经之外。然而耶稣用了一个问题,希望得着正面的答案,他引用摩西的书,就是五经中燃烧荆棘的记载(出三1~6)。
? 在这些经节中,神向摩西显现,认定自己就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和雅各的神(出三6)。神的意思是诸位族长仍然活着,他与他们继续有关系,仍是他们守约的神,纵使他们已经死去多时了。耶稣下结论说,这是表明神并不是死人的神;撒都该人以为人死了便一了百了,但耶稣却说神是活人的神。他仍是列祖的神,若列祖们死亡后,就消灭而不复存在,则这样的说法就不正确了,但死亡并不是结束。神信实之约明确地保证,他们的身体将会复活 。
?? 耶稣的回答,肯定人死后仍有生命存在的事实。耶稣认为如此的说明,已足够证明身体复活的事情会发生。希伯来人的思想,把物质(身体)和非物质(灵魂)认为是合一的个体,缺乏其中一个都是不完全的(参林后五1~8)。所以人类在永恒生命的次序中倘若要能真实地存在的话,则需要灵魂和身体合一(参腓三 21)。身体复活和在死亡后的生命,两者都是需要建立在[活人]的信实上。
? 耶稣最后的言论,只有马可才有记载,指出人们极大的错误(planasthe,[你们真是自我欺骗了],参可十二24),他们竟然否认复活和人死后有生命的事实。
4.关于做大的诫命的问题(十二28~34)
??? (太二十二34~40)
? ?十二28 一位律师(参一22)听见耶稣与撒都该人的辩论(十二18~27),对耶稣美好的回答印象深刻。这显示他可能是一名法利赛人。
???他没有带着明显的敌意或隐藏动机,来鉴赏耶稣在回答流行于文士圈子中这极具争辩性议题的技巧。传统上,文士总括摩西的律法共有六百一十三条:三百六十五条是负面 ,而二百四十八条是正面的。他们相信这些律法都是彼此相关的,但其间的轻重确有区别,并且他们经常尝试用某单一的命令来总括所有的律法。
? 从文士的辩论背景,这个律法师问耶稣 ,诫命中那一条(poia,那一种)是最重要的(prōtē,第一)?
?十二 29~31 耶稣的回答却超越分辨轻重的系统,进而用那最重要的诫命和与其不可分开的另一条,来作为整个律法的总结。
??? 他用[听呀!](s ma,希伯来文,听!申六4的第一个字)来作为开始的说话.这信条(民十五37~41;申六4~9,十一13~21)每天早上和晚上会被敬虔的犹太人背诵两次,它是犹太人信仰的基础:主(希伯来文,Yahweh(耶威))就是我们的神 ,以色列守约的神,主是一位的,就是独一的意思(参可十二32)。
? ??这命令,爱(字义作[你要爱])主你的神(申六5)是呼吁在意志上对神的委身,这是个人的、可理解的、全心投入的。从重复的用字[连同](ex,[从],表示来源)、尽(holēs, [全部])、你的(单数),接下来是各种与人类的人格有关的词汇,心(主控中心;参可七19)、性(自我意识的生命 ;参八35~36)、意志(思维的中心)、和力量 (身体的能力)。希伯来文圣经没有提到[意志],七十士译本则省略[心];但是耶稣却包括这两个字,强调是对这个命令本质上的了解(参十二33;太二十二37;路十27)。
?? ?耶稣引用了第二个不能分开 (参约壹四19~21)、互相补充的命令,谈到邻舍相同的委身。爱(字义作[你要爱])你的邻舍(plēsion,[在你身边的人],是伙伴的统称)如同你自己(利十九18),一个人爱自己是 天性,但这里强调的是不要只顾自己 ,要能够平等地对待他人。
? ??没有(希腊文作[没有其他])比这两条诫命更大的了,因为全心爱神和爱邻舍是律法和先知的总纲(参太二十二40)。实现这些命令就是完成其他所有的诫命了。
? ??十二 32~34上? 这是马可独有的经节,明显地,是为教导马可的读者,他们在属灵的实体和礼仪规条的关系上有所挣扎(参七19的注释)。
? ?这文士(参十二28)认同耶稣回答的准确,且说话赞成这观点,视耶稣是优越的老师(14、19节)。他再次陈述耶稣的回答,却小心地避免提到神这字(希腊文中没有神字,正与典型犹太人在没有必要时 ,避免不提到神的名字的习惯相同,因为太尊敬神的名字),除他之外再没有别的这片语,来自申四35.这文士用智(明悟力)来代替灵魂和意志的两个词(参可十二30)。
? ?他大胆地声明这爱的双重诫命比一切燔祭(完全焚烧的祭物),和各样祭祀(部分焚烧的祭物,部分由献祭者食用)好的多(更为重要;参撒上十五22;箴二十一3;耶三 21~23;何六6;弥六5~8)。
?? ?他回答得很有智慧,当耶稣说,你离神的国(参可一15,四11,十15、23)不远了(在希腊文中[不远]是强调用法),可能会使他更进一步地思考。这人有属灵的明悟力(参十15),和他对耶稣的坦诚,使他距离了解神的国不远,神的灵统管那些因信与他有关系的人;但后来他是否与神建立这种关系,则不得而知。
十二34下? 耶稣有效地拦阻所有企图拿着他把柄的人,并有技巧地揭发反对者怀有敌意的动机和错误,所以没有人敢再问他问题。
5.耶稣问及关于弥赛亚儿子身份的问题(十二35~37)
????? (太二十二 41~46;路二十41~44)
?? ?十二35 后来耶稣在圣殿的内院里(tōhierō,参十一11)他问律法师当他们说及基督,这位被期望的弥赛亚,是(单单是)大卫的子孙(后裔),是那位胜利的拯救者(参十47),是什么意思?弥赛亚是大卫的儿子乃是犹太人信仰的准则(参约七41~42),坚稳地建基于旧约圣经(参撒下七8~16;诗八十九3~4;赛九2~7,十一1~9;耶二十三5~6,三十 9,三十三 15~17、22;结三十四23~24,三十七24;何三5;摩九11)。耶稣加上:弥赛亚真的就是大卫的主,来肯定律法师的观点是正确的,但却不够完全(参类似的经文,可九11~13),这经上的观点比起他们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期望还要远大。
? ??十二 36~37上? 为要证明弥赛亚是大卫的主,耶稣引用大卫自己被圣灵感动(在掌管的影响下)所说的诗一一0 1的话。这节很清楚地表明,在大卫的作者身份和圣灵的感动,这两者间的争辩。大卫说:主(希伯来文Yahweh,指父神;参可十二29)对我 (大卫的)主(希伯来文,Adōnāy,指那位弥赛亚)说:你坐在我的(父的)右边,是最高尊荣和权威的地位;等(或一会儿;参九1,十四32)我(这父)使你的(弥撒亚的)仇敌作你的(弥赛亚的)脚凳,使他们臣服于他(参书十 24;;来十12~14).
?? 这毫无争论余地的事实,是大卫称弥赛亚为主.引起的问题是:怎么,,或是什么意思,他(弥赛亚,大卫的主)怎样可以又是(estin,是)他的(大卫的)儿子呢?耶稣的反诘问题将他的听众导向唯一准确的答案:弥赛亚是大卫的儿子,同时又是大卫的主.这强烈地指出,弥赛亚是神(大卫的主)又是人(大卫的儿子;参罗一3~4;提后二8).他将复兴未来在地上的大卫国度(撒下七16;摩九11~12;太十九28;路一31~33).
? ??毫无疑问地,耶稣故意提到这个议题,好让他的听众能够把这经文与他连接起来.这是大胆,然而仍带隐藏他真正身份的涵意,这些犹太人领袖可能已经领会他的意思,但却不愿意接受耶稣的说法(参可十二12,十四61~62 )。(有趣的是 新约中对于诗一一0比起旧约任何其他单一经文有更多的参阅和引述,参徒二29~35;来一5~13,五6,七17、21)。
? ?十二37下 这大群过逾越节的众人都喜欢听耶稣的教训,虽然不一定完全明白,与犹太人领袖一直以狡猾的问题(参 13节),想陷害耶稣的情况正好相反。
6.结论:耶稣责备假冒伪善和称赞真心的奉献(十二38~44)
?? ??耶稣公开抨击律法师的行为(38~40节),是马可对耶稣公开事工的结论,和带出耶稣与犹太人宗教权威的最后决裂。当耶稣赞扬一个寡妇对神真心的奉献(41~44节),并开始再次教训门徒(参43节)的事件中,凸显其间的尖锐对比,而做成耶稣先知式讲论的转折点(十三章)。
(1)耶稣责备假冒伪善 (十二38~40)
???????? (太二十三 1~39;路二十45~47)
? ?十二38~39 耶稣不断地也要人们防备(参 八15)那些(希腊文结构有此含意)律法师,他们希望得着从人而来的称赞,并且滥用他们的特权。虽然有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士都这样做(参十二 28~34)。
?? ?他们喜欢(a)穿着长袍,就是白色麻布有繸子的长袍子,是祭司、文士,和利未人所穿着的,四处游行;(b)在市场中以正式的头衔,如拉比(老师)、主人 ,父(参 太二十三 7;路二十 46),来接受别人的问安,那些极尊敬他们的一般市民来请安 ;(c)在会堂里 有很重要的座位,是专门为贵胄所保留的,放置在神圣经卷桌柜的前面 ,且面对整个会众;(d)在宴会上有尊荣的位置,是特殊的夜间餐会,通常是坐在主人旁边,受特别礼遇的对待。
????? 十二40 因为第一世纪时,文士们并没有为工作收费(Mishnah Aboth1.13;Bekhoroth 4.6)他们靠许多敬虔人的慷慨解囊渡日。不幸地,却有滥用特权之嫌,他们侵吞寡妇的房子,这是一种生动的比喻,指财务有限的老百姓慷慨之情被剥削,特别是寡妇这一类的人。他们不道德地霸占别人的财产。除此之外,他们还作很长的祷告,还叫人们注意到他们的敬虔,而对他们产生信任 。
???? ?耶稣抨击他们文饰外表的假行为、贪婪,和假冒为善。他们转移百姓对神的心,在假装敬虔的背后,却是要引发别人对他们的恭维。这种师傅在神最后的审判时,要受更重的刑罚(字义作[将得到更严重的罪];雅 三 1)。
(2)耶稣称赞一个寡妇对神的奉献(十二41~44)
(路二十一1~4)
? ??十二41~42 耶稣在外邦人院(参十一15)结束公开的教训,就进入女院。紧靠着这院的墙有十三个像喇叭形状的奉献柜,收集崇拜者自愿的祭物和献金(Mishnah Shekalim6.5).
?? ?耶稣在其中一个奉献柜,对着(katenanti,参十一2的注解)一个有利的位置,来观察这些前来度逾越节的群众如何(pōs, 以何方式)投钱到圣殿的银库(字义作[奉献柜])里。
??? ?有好些财主给了很多的钱(字义[许多钱币],有各种类,如金的、银的、铜的,和镍的),与此相反的,是一位无名的穷寡妇给了两个小钱(希腊文lepta).一个小钱在巴勒斯坦地流通的犹太钱币中,最小单位的镍币。两个小钱等于罗马铜币(达拉利)的六十四分之一,达拉利是一个工人一天的工资(参六37)。为了罗马的读者设想,马可换算这镍币为罗马的币值,就是一个大钱。
? ?十二 43~44 耶稣又以严谨话语我实在告诉你们(参三 28)作开头,这寡妇所给的比众人还多。理由是(gar,因为)其他人所捐的,若比起他们所拥有的财产,根本就是微不足道;但这寡妇却是在她穷乏中,奉上了她所有的一切。所以按照比例来说,她所给的最多,是她养生的一切财物。如此对神牺牲地献上,是因为全心信靠神会供给她的需要。
她可以为自己留下一个小钱。一个拉比的规条陈述说,少于两个小钱的奉献,并不能被接纳是慷慨的给予;但这规条却不适用于此。耶稣用她作为例子,来教导门徒可蒙神悦纳的全心摆上。他们自己对耶稣的心志,很快就要受到考验(参十四27~31)。这事件亦表明耶稣将要以死来完全献上自己。
D.耶稣在橄榄山上对门徒的预言(第十三章)
????? (太二十四1~二十五46;路二十一5~36)
??? 这章以橄榄山上的言论为名,是耶稣在橄榄山上所说的,是马可所记载有关耶稣的讲论中最长的一篇(参可四1~34)。
? 耶稣预言耶路撒冷圣殿的被毁(十三2),所以引起门徒询问关于[这些事](第四节)发生的时间。很明显,他们把圣殿被毁和末期(参太二十四3)相连起来。耶稣在回答中,巧妙地把这两件事交织成为一个整体的预言,这宣称包括两个角度:(a)较近的事件,是耶路撒冷的被毁(主后七十年);(b)较远的事件,是人子在云中带着能力和荣耀的降临。前者是地方性事件,是后者——末期宇宙性事件的先兆。耶稣所用的方式,是效法旧约先知的预言模式,当预言较远事件时,会用较近发生的事情来说明;所以他的一些听众至少会先看见其应验(参可九1、12~13)。
? ??此事表示,耶稣预期在他复活和他第二次再来之间(参十三10,十四9),会有一段历史的发展期。从耶路撒冷灭亡至今,已经将近二千年过去了,而末期仍然还没有来,这预言亦是以这样的框架来安排的:(a)警告他们不要受到迷惑;(b)在传福音被拦阻、逼迫,和社会政治上动乱不安时,呼吁他们仍要忠于所托;十三5~37共有十九个祈使语气,每一次都是劝告式的(第二人称动词,5下、7上、9上等等),耶稣给予关于未来会发生的事的指示(第三人称直述语,6、7下~8、9下~10等等)。[要谨慎](blepete)这动词在整个预言的关键时刻中 共出现四次(5、9、23、33节),这是耶稣鼓励他的门徒在现今世代中,要坚定相信和顺服神。
? 在马可的叙述中,橄榄山上的言论是作为耶稣宗教权威的冲突(十一27~十二44),和导致宗教权威的冲突(十一27~十二44),和导致耶稣被捕,和受死的高潮的受难周事件(十四1~十五47)两者之间的桥梁,此事也向门徒揭发这抵挡耶稣,最后定耶稣死罪的宗教的宗教体制,至终亦难逃神的审判。
1.布局:耶稣预言圣殿被毁(十三1~4)
????? (太二十四1~3;路二十一5~7)
???? 十三 1 当耶稣离开圣殿外院(hierou, 参十一11)时,大概是受难周(参十一1~十三37)星期三晚上,有一个门徒称他为老师(参四38,九5),对巨大的石头(字义[请看,何等的石头!])和圣殿华丽的建筑,以惊叹和景仰的态度来引起耶稣的注意。这殿堂本身有各类的院子、露台、回廊,和出口处。
???耶路撒冷殿(直到大约主后六十四年才完全建好)是由希律王所建,为要逢迎犹太人并且建造恒久纪念希律的存在物。在建筑上是巧夺天工的古代建筑物奇景,用巨大的白色石头建造,奢华地以亮晶晶的金子作为装饰(参约瑟夫,《犹太古史》?
?? 十三2 耶稣的回答却出乎意料,他预言到这整座伟大建筑物的全然被毁。整个结构会荡然无存,字义上是[断没有(ou mē)一块石头会留在任何一块石头之上]。耶稣用双重的否定式(ou mē)加倍地强调他的话语定然应验。
?? 这个坏兆头,是耶稣对他们延续误用圣殿(参十一15~17;耶七11~14)的惩罚。如同在耶利米时代,圣殿之所以被外来的力量所摧毁,是因为神对叛逆的以色列人的惩罚;今日情况依旧。这个预言在一个世代之后,完全真实地应验。主后七十年,圣殿在提多将军的命令下被烧毁,他又吩咐罗马士兵毁灭整个城市,夷平所有的建筑物,化为尘土(参约瑟夫,Jewish wars
?? 十三3~4 跨过汲沦溪上到橄榄山(参十一1上),耶稣和门徒坐在面对圣殿的地方。橄榄山大概高于海平面二千七百尺,但只高于耶路撒冷一百尺。圣殿和圣城在山的西边。
?? 耶稣最先所呼召的四个门徒(参一16~20),暗暗的(kat’ idian,参六32)问耶稣更多关于他所预言的事情,只有马可提到他们的名字。在马可福音中门徒的问题,经常是导入另一段耶稣对他们的教训的伏线(参四10~32,七17~23,九11~13、18~29,十10~12)。
? 门徒的问题,可能是由彼得代言(参八29),有两方面:(a)什么时候,有这些事(神殿的被毁[十三2],和其他未来会发生的事件[复数];(b)它们(这些事情)将要实现时,会有什么兆头呢?动词[将要实现](synteleisthai,要成就)表示最后的完成,是现今世代的末期(参7节;太二十四3)。
?? 门徒只带着旧约预言的观点(如亚十四),所以他们不能见在圣殿的被毁和人子再来前,末期的高潮事件之间,有一段事件上的距离。他们假设耶路撒冷和圣殿被毁,就是现今世代在末期时所发生的一些事件,并将开始的弥赛亚国度。他们希望知道什么时候这些事会发生。且有什么可见的兆头,来指示这个实现将要发生。
2.耶稣回答门徒问题的预言性谈论(十三5~32)
耶路撒冷当地即将要沦陷的危机,是全世界所有末期危机事件的预兆。耶稣的回答,与他最先呼召的门徒有切身关系,也将与所有门徒在这个世代面对类似的情况,息息相关。
?? 他首先回答他们第二个关于[预兆](4节下)的问题,共有两方面:负面来说,警告他们末期时(5~13节)将会有虚假的预兆;正面看来,陈述值得注意的事情,这就是开始史无前例的大灾难,并且描述第二次的再来(14~27节 )。接着在一个比喻里(28~32节),耶稣才回答他们第一个关于[何时](4上)的问题。
(1)不要被迷惑的警告(十三5~8)
??? (太二十四4~8;路二十一8~11)
? ??十三 5~6 谨慎(blepete,小心、戒备)在这次讲论中(参九、23、33、35节使用不同的动词)不断重复,以作为警惕的呼唤。耶稣要他的门徒对冒牌弥赛亚的宣称谨慎小心。许多假的弥赛亚(参22节)将会在危机时期里出来。冒用耶稣的名(他的头衔和权柄),宣称[我就是他](egō eimi,[我是])。这个自许是神的称谓,只有在神自我表明身份时才使用(参六50;出三14;约八58)。他们将会迷惑许多人(参徒八9~11)。
?? 十三7~8 第二,耶稣要门徒对误解当时所发生的事件,如战争,自然灾难作为末期在即的标志有所警惕。无论何时听见战争(打仗的声音就在近处)和远方打仗的谣传([报道]的消息),他们不要惊慌,或转离他们的工作。这些事都必须(dei,神所定意必发生的;参八31,十三10)发生。它们都是在神的全权计划当中,包括容许因为人的叛逆和犯罪所导致的战争。但是现今世代的末期,和神建立在地上的掌权之日,仍是会来到[(还没有来到)
? 这事确实会发生(gar,因为),而范围会扩大:国家会兴起(字义[将必起来],就是被神兴起;赛十九2)攻打国。此外还有地震和饥荒,可能是神的惩罚。然而这(这些事)都是生产之痛的起头。[生产之痛]这个字是指产前的剧痛,是神审判的描绘(参赛十三6~8,二十六16~18;耶二十二20~23;何十三9~13;弥四9~10)它们是指在新世纪的诞生,弥赛亚国度来临之前,一个剧烈的受苦阶段.
? ??[只是末期还没有到](可十六 7下)和[这些事都是生产之痛的开始](8下)的强调,表示在[末期]来到前会有一段时间。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战争和自然的灾祸,而这都在神计划的范畴当中。人类的历史,是朝向弥赛亚国度的新纪元前进的。
(2)耶稣关于在逼迫时个人的危险的警告(十三9~13)
(太二十四9~14;路二十一12~19)
这些也在它处出现的用词(参其他经文的用法:太十17~22;路十二11~12)都被这个字paradidōmi(交付,可十三 9、11[被捕,NIV]、第12节[背叛,NIV])所连接。耶稣可能在许多场合都用到这个字,不只是在橄榄山这里而已。他在此处的目的是要门徒预备,由于对耶稣的忠诚,他们将要受苦。
? ?十三9 存着告诫的语气,耶稣警告他的门徒要谨慎(blepete, 参5节),因为在逼迫时会面对诬告、抵挡,他们会被交给当地司法机构(公会),在会堂里执行犹太人法律的法庭。他们也将被当众鞭打,是在会堂里被当作异端份子(参Mishnah Makkoth),而遭鞭打三十九次(参林后十一24)。因为坚持对基督的信仰,他们会站在([被迫站立])外邦人治下的当地政府面前,即行省的统治者(参徒十二1,二十三24,二十四27),如同向他们作见证(参可一44,六11的注释)。他们在为辩护福音而作的见证,在神最后的审判里,这些见证将会转变为对逼迫的诬告的证据。
?? 十三10 这福音必须(dei,神所定意发生的;参7,八31)先传给(宣扬)万民(希腊文句首,为强调用),全世界的人们(参十一17,十四9)。
?? 因为传福音的缘故,门徒们会遭逼迫,但他们却不用绝望和放弃。纵使有这一切的拦阻,神对现今时代的福音计划仍置之优先,并且这计划会按照他所安排的来完成。这是深托付给每一个世代的职责(参罗一5、8,十五18~24;西一6、23)。传福音给全世界,并不保证或要求在末期来到之前,全世界都会接受福音(参太二十五31~46)。
? 十三11 无论何时门徒因传扬福音被捕(从paradidōmi来,参9节)和受审讯,他们不用事先忧虑要说什么辩护的话。到时候(参出四12;耶一9)他们要说神(从上下文得知)所赐给他们的话。圣灵会替他们说话,他会使他们除去本能上的惧怕,反而勇敢地、有能力地在正确的时候说正确的话。这样的帮助,并不是保证他们一定会获无罪释放。
?? 十三 12~13 敌对的势力将透过政府这渠道(9、11节),也会来自亲密的关系,甚至是家庭的成员——弟兄把弟兄、父亲把儿子、儿女要把父母,交付(paradidomi,参9、11节),敌对的权威者,因此基督徒成员会被置之死地。门徒们对耶稣的忠诚(字义[要为我名的缘故];参9节),会继续被众人所恨恶,即各类型的人,不是只有敌对的政府或家庭成员而已(参腓一29,三11;西一24;彼前四16)。惟有忍耐的(字义[坚忍的人 ,即一生持守的]),对耶稣基督和福音(参可八35)维持忠心到他们生命的末了(eis telos, 副词片语;表示[完全地、直到尽头];参约十三1;帖前二16),将会得救(参可八35;十26~27).这个[得救]的人,将会经验到神救恩的终极实体,即得着荣耀(与十三20相反 的用法 ;参来九27~28)。忍耐是信心成熟的外在表现 ,而不是救恩的根基(参罗八29~30;约壹二19).一个因着恩典藉着信心(参弗二8~10)真正得救的基督徒,将会经历到神完全的救恩.
?? 这些警告性言论,对于马可在罗马的读者是非常适切的,他们因着对耶稣的忠诚而遭到逼迫的威胁。如果从神对普世性传福音的计划,和神将来必为信仰申辩这脉络来看(参太二十四13的注释),便可以更有预备地来忍受这样的苦楚。
(3)耶稣陈明将来的危机(十三14~23)
????? (太二十四15~28;路二十一20~24)
l??????? ??耶稣正面地(14~23节)回答门徒的第二个问题(可十三4下)
许多注释家限定这段为耶路撒冷被毁前(主后六十六年 ~七十年 ),兵荒马乱的几个年头所发生的事。其他人却认为是与今世末期大灾难的事情有关。但若 从上下文 的细节中 ,两者的说法却都包括在内(参太二十四15~16、29~31;路二十一20~28)。耶路撒冷被征服,在神学上(不是按照年代次序上)是与末期事件密不可分的(参但九26~27;路二十一24)。[引致荒凉的可憎的]这表达,使历史上和末世性质的观念连接起来(参但十一31;和但九27,十二11)。这些[近了]的灾难是末期[远的]灾难的预兆。
?? ?十三 14 [这些事]将要成就(参4下)的兆头,就是那行毁坏可憎的出现(字义[引致荒凉的可憎的],参但九27,十一31;太二十四15),站在不当站的(不属于他的)地方,是指圣殿中的圣所。若更准确的描述,可能会造成他的读者在政治上有危险。马可呼吁让读经的人会意,就是解码的记号,敦促他们从旧约圣经(参但九25~27)的亮光下,来了解耶稣话语的重要意义。
? ?[可憎者]这个词代表异教的偶像崇拜和其可憎的实践(申二十九16~18;王下十六3~4,二十三12~14;结八9~18)。[行毁坏可憎的]这片语是指一个膜拜偶像的人或事物的出现,他们是如此的可憎,而导致圣殿被遗弃,和荒凉。
?? ?由历史上看来,但以理此预言(但十一31~32)所表达的,首次应验在主前一百六十七年,叙利亚的统治者安提阿古以比凡尼(Antiochus Epiphanes)对圣殿的亵渎。他在圣殿的祭坛上为希腊神祗宙斯另立一坛,并且在坛上献上一只猪为祭(参次经马加比壹书一41~46;六7;和约瑟夫,《犹太古史》
? ?耶稣提到[那行毁坏可憎的]的另一次应验,是主后七十年耶路撒冷圣殿的被亵渎和被毁坏。[当](字义[无论何时]他的门徒,那无论是现在和未来的看见这样的亵渎发生时,对于犹太地的百姓是个兆头,他们要逃到山上,越过约旦河逃到比利亚。
? ?约瑟夫记载在主后六十七到六十八,犹太人狂热激进分子(奋锐党)占据圣殿并对圣殿作出惊风骇俗的亵渎,他们任命一位篡位者法尼(Phanni)为大祭司(约瑟夫,Jewish Wars
? ?主前一百六十七年和主后七十年所发生的事情,是作为耶稣第二次再来前(参可十三24~27),和他预言所要发生之事的最后应验的预兆。马可用了阳性分词[正站在](hestēkota,阳性现在分词)来形容这个中性名词[可憎之像](bdelygma;14节)。因而我们得知,这位[可憎者]是一个未来的人物,会[站在不属于他的地方]。
? ???这个人就是末期时候的敌基督(但 七23~26,九25~27;帖后二3~4、8~9;启十三1~10、14~15)。他将会在基督第二次再来(但九27)之)前的七年期间之始,与犹太人签约;圣殿将会再次被建立、崇拜也会被恢复(启十一1)。在这时期的中间(三年半以后),这位敌基督将会毁约,停止圣殿献祭,污秽圣殿(参 但九27),并且宣称他自己就是神(太二十四15;帖后二3~4;启十一2)。这就是大灾难末期可怕事情的开始(启六,八~九,十六),那些拒绝认同这敌基督的人,都受到极大的逼迫,并且被迫逃亡寻找保障(启十二6、13~17)。许多人,包括犹太人和外邦人,都将在这个期间里得救(启七),但是许多人也将会殉道(启六9~11)。
???十三 15~18 当这危机发生时,在屋顶上的人(参二2~4)不要花费时间进入屋内或拿取任何财物;在田间工作的人,也不要花时间到他田里的另一边,或回到屋子里面拿外衣,外衣是让他在黑夜冷风中保暖用的。
? ?耶稣对怀孕和奶孩子的妇人深富悲悯之情,因为他们被迫在如此困难的环境中逃亡。他劝告门徒(参十三14)要为这事件(字义[它],参29节)祷告,因为在这将来的危机中,他们一定要逃跑;所以要祷告这事情不要发生在冬天,因为那是湿冷下雨的季节,这会使得逃亡更加苦难。
???十三19 要他们逃跑得如此紧急和不受拦阻的原因,是那些(字义{那些日子})是灾难的的日子(灾难[将会有灾难],thlipsis;参24节),是从神创造万物开始直到如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 ……将来也决不会(ou mē,参2节)再发生的。过去,现今这时代,或未来的世代也从未曾,也不会有这么严重的灾难。
?? ?这空前绝后的灾难确实会发生,但不只于耶路撒冷被毁灭的事情(参约瑟夫Jewish Wars的前言,
?? ?十三20 若是主(耶和华是神;参十二29)不是已经在他全权的计划中,决定把那些日子(字义[那日子],参十三19)缩短的话(截短,不减少这些日子的数目),没有一个人会存活(esōthē,[会得救];参十五30~31),这是指,从肉体的死亡中得救,这是与十三13意思相反,但神限制末世的大灾难继续下去的原因,是为了选民的缘故,这是这些在[那些日子中]被赎、蒙拣选归于他的人(参徒十三 48)。这些事在主后七十年间接地都获证实是发生了,但这些经节是言及神在审判中的直接干预,无疑这是末世大灾难的特征(参启十六1)。
? ?十三21~22 那时(tote,[届时];参26~27节),在[那些日子](参19页)的当中,会有严重的灾难和逃亡,倘若有人声称基督(弥赛亚)在这里或在那里,他的门徒们都不要相信它(这错误的声明,或可能是[他],这个人)也不要从躲藏的地方出来。耶稣解释说,因为有许多假基督(弥撒亚们 ;参6节)和假装的先知出现,并且显示神迹奇事,看起来好像证实他们所宣称是对的,但他们的目的是要迷惑选民(参20节)。对那些相信真弥赛亚的人,这个倘若能行的子句,则表示他们没法得逞。
? 十三23 耶稣再次呼吁他的门徒,在危机的日子时,要谨慎(blepete,参5、9节),不要被迷惑了。
(4)耶稣描绘省胜利再来的画面(十三24~27)
????? (太二十四29~31;路二十一25~28)
??????? 十三 24~25 [但是](alla)引介了有关假的弥赛亚们 出现时,将会施行的神迹奇事(第22节),和真正的弥赛亚在那些日子(参19~20节;珥二28~32),连续发生的灾难(thlipsin,[苦难];参可十三 19)后凯旋再来的情景 ,作出一尖锐的对比。这些片语表明与14~23节间的紧密关系。倘若这些经节只是指主后七十年所发生的事件,则耶稣基督应该很快已经在那些事之后再来了。然而他还没有 再来的事实,支持14~23 节是包括耶路撒冷的被毁,和基督再来前的 未来大灾难两者并存的说法 。
???? 宇宙中各种反常的现象,保括太阳…..月亮,和星星 ,都将会在耶稣第二次要再来前发生。耶稣从赛十三10和三十四 4引了相反 的描绘 ,但并不是逐字 的引用 。这生动的画面,是从观察自然宇宙中 提天体的变化而来的。
???? 有关天上 的万象[在天空中的能力])都要震动这最后的声明,可能是有关:(a)自然界掌控天体万象移动的能力,这自然的运转将被摇动,或者(b)邪恶的势力,撒旦和他的爪牙,将被这些事件大大地干扰。第一种观点是比较有可能的。
????? 十三26 那时(tote,[届时];着希腊文也用在21、27节),当这些宇宙性事件诚如上述 所言般发生时,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人们([人]的总称)都将会看见人子(参八31、38)在云中或是架着云降临。这[天上的云彩]是神同在的象征(参九7;诗九十七1~2,但七13;太二十四30下)。他将行使伟大的能力并且彰显天上的荣耀(参亚十四1~7).这是耶稣有位格的、能看见的、有形体的,就是荣耀的人子降临在地球上(参徒一11;启一7,十九11~16)耶稣以和但七13~14类似的情形,但却以更为生动的用语来描述.他胜利的再来将使存在于现今神的国度里隐藏的特质告终(结束;参可一15,四13~23的注释)。
????? 十三27 那时(tote,[届时],和合本没有译出;参21、26节)人子将要差遣(参四 29)他的天使(参八38;太二十五31),把选民从四方聚集(参可十三20、22)。[四方]的意思是所有的方向,指住在世界各地的人,如同最后两个片语所强调的(第27节),没有任何一个选民被遗漏。虽然这里没有说明,但也将包括旧约时代里的圣徒,和在大灾难期间殉道的信徒,都要复活(参 但十二2;启六9~11,二十4)。
?? 在这里却没有说到那些不在选民之列的人将会如何(参帖后一6~10;启二十11~15)。
? ?旧约圣经常常提到神从地上遥远之处,再次聚集分散的以色列人回到巴勒斯坦成为一个国家,和在属灵上的合一(参申三十3~6;赛十一12;耶三十一7~9;结十一16~17,二十33~35、41)。当耶稣第二次在来到的时候,以色列人将再次被聚集环绕在胜利的人子身边;被审判,复兴成为一个国家,并且被救赎(赛五十20~21;结二十33~34;亚十三8~9;罗十一25~27).所有外邦人也将聚集在给他面前(珥三2),他会像一个牧羊人般把[绵羊](选民)从[山羊]中分开(太二十五31~46),这些被买赎的犹太人和外邦人将进入千禧国度,以自然的身体活在地球上(赛二2~4;但七13~14;弥四1~5;亚十四8~11、16~21)。
????? 由这里的上下文来认出外邦人和犹太人就是[选民],他们在最后的大灾难期间(参启七3~4、9~10)相信耶稣是弥赛亚;带着这看法的人同时会持定教会,就是基督的身体( 参林前十五51~53;帖前四13~18)会在灾前被提的观念。因为教会在神最后对地上的审判时蒙怜悯(参帖前一10,五9~11;启三9~10),教会不用经过大灾难。这样的话,则活在今天的信徒随时都会有被提的可能,这更凸显耶稣呼吁[你们要儆醒]的强调(参 可十三 35~37)。但是因为耶稣的门徒对要来的教会还没有清楚的概念(参太十六18;徒一4~8),所以耶稣并没有将神末世计划中这重要的阶段独立出来作教导。
?????? 许多注释家却持有灾后被提的观念。他们认为[选民]在这里的意思是指所有世代——过去、现在,和未来被救赎的人。这会使所有死去的义人在大灾难终结时都要复活,并且与活在世上的一切信徒被提,与当时正再来降到地上的人子相遇。因此,就是基督身体的教会,在大灾难期间仍会留在地球上,但整体上却被超自然的力量保护着,直到末日才被提,但是立刻又回到地球上来参与千禧年。从先前可十三17,和接下来第32节所讨论的亮光来看,灾前被提的观点比较有可能。
(5)耶稣从橄榄树而有的比喻式功课(十三28~32)
??? (太二十四32~36;路二十一29~33)
?? 十三28 耶稣的门徒所问的第一个问题(4上),[什么时候这些事发生呢?]耶稣呼吁他们也从无花果树来学习功课(字义[比喻];参四1~2的前言)。纵使无花果树有时候是用来象征以色列国(十一14),但是耶稣在这里并不是这样的意思(路二十一29又加上[所有的树木])。无花果树与大部分在巴勒斯坦的树木相反,叶子在冬天凋落,稍后在春天的时候开花。所以无论何时当僵硬、枯干的冬季枝丫,满了汁浆而变嫩,变软的时候,绿叶便再次出现,这时观察者就知道已经过去,而夏天近了。
?? 十三29 这节是第28节的应用。无论何时,当你们(希腊文在强调位置上)看见这些事(参4、23、30节),就是13~23节所形容的事,门徒便与其他人不同。这样,你们该知道这逼近眉睫的危机(参14节)已经迫近,事实上就在门口了。这是一般性对燃眉之事的象征。若是门徒对这些事情有警觉性的话,就会有足够的洞见来辨明其中的真意。
?? 希腊文动词[没有说清楚主词,可能是他(人子)或是他([行毁坏可憎的])。14节。
?? 十三30~31 以严肃的话作开始(我实在告诉你们;参三28),耶稣宣告这个世代决不会(ou mò ,以 双重的否定来作为强调 ;参十三 2)过去,直到(字义[直到那时候])这一切事情(参4下、29节)都要发生。[genea]可以指一个人的[同辈],活在同一段时期里的人(参八12、38,九19),或来自同一祖先的一群人(参太二十三36)。既然[世代]可以有狭义和广义的涵意,所以在这里(参 可十三 14)应该是以双重的意思来理解。因此[这世代]的意思(a)与耶稣同时代的犹太人,他们后来看见耶路撒冷的被毁灭,和(b)活在大灾难期的犹太人,他们将会看见末日所发生的事情。这个观点比较符合[这一切事情]都要成就注释(参4下~23节)。
?? 耶稣的否定(第31节)保证他的预言必会成就(第30节)。这现存的宇宙将会有巨变的结局(参彼后三7~13),但耶稣的话,包括这些预言。断不能(ou mē,参可十三2、30)过去。这些话语拥有永恒的有效性。神话语的真实性(参赛四十6~8,五十五11)等同于耶稣话语的真实性,因为他就是神。
?? 十三32 对一些人来说,明辨这将来的危机的临近是可能的(28~29节),但是没有一个人知道准确的时间,就是那一天或那一个时刻会发生(参33节),只有父知道。甚至天使(参彼前一12),或是子也不知道。耶稣公开表明他的知识是有限的,这更加肯定他的人性。在他道成肉身时,耶稣就自愿地接受身为人类的限制,也包括这一项(参徒一7),来顺服父神的旨意(参约四34)。另一方面耶稣用[子]这个头衔(马可只在此处使用)而取代经常使用的[人子],表明他深知自己的神性和儿子身份(参可八38)。耶稣从来没有行使他的神权,除非在父神的允许下(参五30,约八28~29)。
? [那日子和那时辰]广泛地被理解为是指人子的第二次再来(可十三26),但在这事件之前,必先有一系列引进高潮的预备性质的事件发生。若从旧约圣经的用法和此处的内容的亮光下来看(14、29~30节),[那日子]肯能可以被理解是[主的日子]。
? [主的日子]包括大灾难、第二次再来,和千禧年(参赛二12~22;耶三十7~9;珥二28~32;摩九11~20;番三 11~20;亚十二 ~十四章)。它的开始是如此的突然和出人意料(参帖前五2),所以没有一个人,除了天上的父,才会知道这准确的时刻。
? 从灾前 被提的未来观念(参可十三27的注释)来看,主为了他的子民的再来(被提),将回在但以理书所提到第七十个七之前发生。被提不会被任何先前发生的事件所左右,因此每个时代随时都会发生。关于家主不在的比喻(34~37节),伴随马太福音相同的记载(参太二十四42~44),都是支持这样的观点。这观点排除所有设定的日期,并且敦促我们接受耶稣的劝告,要不断地儆醒和继续作工直到他再次回来。
3.耶稣呼吁要警醒(十三33~37)
(太二十四42~44;路二十一34~36)
? ??十三 33 因为没有人知道那日期是何时(参4上),就是神介入的特定时候[(那日子),第32节],会来到;所以耶稣重复他的告诫,要谨慎(blepete;参5、9、23)!并且加上[要警醒](agrypneite,[不断地警醒])!
? ??十三 34~37 关于家主不在的比喻,是马可福音独有的,强调要继续不断地警醒,并且这是忠心工作,完成所托的表现 (参太二十五14~30;路十九11~27).
? 这家主在离开上路前 ,吩咐他的仆人 (集合名词)照顾家中的各样事情。他给每个仆人一样工作,并吩咐守门的要警醒(grēgoreite,现在时态;参可十三33)。
?? ?耶稣把这个比喻应用在门徒的身上(35~37节),而在这看门的人和其他仆人之间没有作出区分。,他们的责任都是在属灵的危险或时机上(参 5~13节)要谨慎、要警醒;因为没有一个人知道什么时候(参33节),这房子的主人(kyrios),这主人间接地代表耶稣自己,要回来 。晚上是表示家主(耶稣)不在的时候(参罗十三11~14)。但是,他在任何时候也可以回来,所以他们必须有危机意识——不断地觉醒,免得当那时候(字义[何时],这个家主,耶稣,忽然回来。他就会发现他们正在睡觉(属灵上的怠慢),没有觉醒到他的回来。这样的警醒不只是这十二位门徒的责任(参可十三3),而是在现今的世代种,每一代的每一个信徒的责任。信徒们必须不断地警醒和作工(参34节),因为耶稣一定会再来,纵使没有人,除了父神之外,能知道确实的时间.
l??????? ???关于四个更次是相应于罗马人的计时系统的,晚上是六点到九点;半夜的更次是九点到夜半;公鸡啼叫时是第三更次(半夜到清晨三点);黎明(早晨)是三点到六点。(这些更次的名称,是从时段的划分而来的。)马可为了他的读者的方便,便使用了罗马的计时系统(参六48)。
VIII.耶稣在耶路撒冷的受苦和受死(十四~十五章)
? ?马可福音的第六个大段落,就是受难难周所发生的事件,包括耶稣的被卖、被捕、被考问,和被钉十架致死。它提供了历史和神学上所需的观点,如在这福音书先前所提到的各种主题:(a)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一1,八29);(b)他与宗教权威间的冲突(三6,十一18,十二12);(c)他的被拒、被卖,和被最亲密的人所遗弃(三19,六1~6);(d)他的门徒不能清楚明白他的弥赛亚使命(八31~十52);(e)他降世为人成为人子,并且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十45).
? ?这叙述反映了早期基督徒如何从旧约圣经(特别是诗二十二,六十九;赛五十三),来了解耶稣的受苦和受死,并解释这些卑贱事件的原因给当时的犹人和外邦人知道(参林前一22~24).
A.耶稣的被卖、逾越节晚餐、门徒的离弃(十四1~52)
这部分可以分成三个单元事迹(1~11节,12~26节、27~52节)
1.杀害耶稣的诡计和耶稣在伯大尼的受膏(十四1~11)
像在马可福音中其他的经节般,这部分的第一个单元是由[三明治]结构所组成(参三 20~35,五21~43,六7~31,十一12~26,十四27~52).宗教领袖和犹大的共谋事件(1~2、10~11节),被耶稣在伯大尼的受膏(3~9节)一分为二。马可使用这样的强调方式,凸显那些敌对耶稣,而要设诡计害死他的人,与那些爱戴他,知道他就是受苦的弥赛亚的人,两者如天壤般的差别。
(1)领袖们要逮捕和杀死耶稣的计谋(十四1~2)
?? ?(太二十六1~5;路二十二1~2)
? ??十四1上 马可的受难周事件,以一个簇新的时序作开始(参十一1~11的前言),以首先数次的时序作为连串事件之间的连接。受难周事件的发生次序之所以复杂,部分原因是有两种计时的体系同时使用,一种是罗马式的(现代)系统,一天的开始是在半夜;而犹太人的系统,则以日落为一天的开头(参十三35)。
?? ?在耶路撒冷所举行的逾越节(参申十六5~6),是犹太人周年性质的节庆(参出十二1~14),在尼散月(3月到4月)十四日和十五日(耶稣的受难周大都是指星期四和星期五)举行庆祝。为逾越节筵席的准备工作(参可十四12~16),是节庆的高潮,包括宰杀逾越节羊羔,按照犹太人算法是靠近尼散月十四日,就是星期四下午。逾越节的筵席是在尼散月十五日开始,那是在星期四日落和半夜之间。接下来立刻就是除酵节,从尼散月十五日到二十一日的节期,是为纪念犹太人的出离埃及的历史(参出十二15~20)而有的。
?? ?这两个犹太人的节庆紧密相连,为人所知的名称,一般称为[犹太人的逾越节筵席](八天的节庆,从尼散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参可十四2;约二13、23,六4,十一55).所以尼散月十四日就是预备日,一般叫做[无酵饼筵席的第一天](参可十四12;约瑟夫,《犹太古史》
?? 十四1下~2 犹太人的宗教领袖,公会的成员(参八31,十一27;太二十六3),已经定意耶稣必须受死(参约十一47~53)。但他们害怕群众会作乱,使得他们不敢公开地捉拿他。所以他们一直想法子(ezētoun,过去未完成时态;参可十一18,十二12)怎么用诡计(字义[如何用诡计])来捉拿他,用一个狡猾而隐秘的策略来达到他们的目的。然而,因为上来过节的群众很多,下手捉拿不是明智之举,因为耶稣有许多暗中的支持者,特别是鲁莽的加利利人,这会有冒群众作乱之嫌,所以领袖们下决心不要在节庆期间来捉拿他,就是这整整八天的节期,从尼散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参十四1上)。显然地,他们是计划在群众散去后才逮捕耶稣,想不到犹大却送上预期以外的帮助来促成他们的计谋(参10~11节)。因此神的时间表仍然如期进行。
(2)耶稣在伯大尼受膏(十四3~9)
?? (太二十六6~13;约十二1~8)
? 这受膏事件的插曲,与早前在加利利的受膏不是相同的事件(路七36~50);但与约十二1~8却是相同的记载,只是两者间也有明显的不同;其中之一就是发生的时间相异。约翰说是在[逾越节前六天]发生的,就是在逾越节节庆的开始,即尼散月十四日(星期四)一周前的星期五。马可的记载来看起来 ,这件事情发生在受难周的星期三(参可十四1上)。比较之下,合理的解释是,约翰是按照事件发生的次序写作;但马可则是根据主题来记载(参二1~12,十一1~11的前言),目的是对比这女人和犹大之间的不同。所以十四1提到时间,重点是领袖们对逮捕耶稣的关切,而不是这事件。
???十四3 在伯大尼……这个地方(参十一1上的注释),耶稣在大麻疯患者西门家的筵席上,以贵宾身份被接待,显然是因为耶稣先前医好了他的麻疯病(参一40),这事件对于早期的门徒来说,是众人所皆知的。这个无名的女人就是马利亚,是马大和拉撒路的姐妹(参约十二3)。这个女人带着一玉瓶非常珍贵的真哪哒香膏,一个瓶颈修长而幼小的小玉瓶子,这瓶子可装上一品脱的香油(字义[香膏]);香膏是由纯(没有混杂的)的松香,一罕见的植物的根部提炼出来的浓郁香油——这种植物原产于印度——所制成。
? ?马利亚打破这玉瓶的细颈,她把香膏浇在耶稣的头上,约翰记载到,她把香膏倒在耶稣的脚上,并且用自己的头发去擦(参约十二3)。这两种情形都可能发生,因为耶稣是躺在餐桌旁的长榻上(参可十四18)。
? ?在犹太人的筵席上,膏客人的头是一种普通的习俗(参诗二十三5;路七46),但马利亚这行动的意义却非常深重(参可十四8~9)。
? 十四4~5 许多门徒,可能由犹大带头(参约十二4),用忿怒的声音(参可十14)批评这件显然是过于奢侈的行动。在他们的观点中,这样作太浪费了,因为这香膏….所卖的价钱是一个人一年的工资(字义[超过三百个达拉利],大约是一年的工资;参六37的注释),而这些钱可以用来周济穷人,这是合乎常理的关切(参约十三29),但此处却显露门徒不敏锐的心和犹大的贪心(参约十二6)。所以他们对她生气(与可一43相同的动词),这是马可独有的记载 。
? ?十四6~8 耶稣因马利亚所受的苛责而责备门徒,且为她的行为辩护,称这是一件美事(一件[美好,kalon——高贵 、美丽、好]的事情)。不像其他人,耶稣视此举从他即将受死,和认同他弥赛亚的身份的角度来看是表达对他的爱戴与忠诚。
???第七节中的对比并不是耶稣与穷人,乃是经常和不经常这短语。帮助穷人的机会经常都会有,门徒们大可以常常去行;但耶稣却不会长久地在他们当中,所以向他表达爱的机会其实不多了。马利亚预先膏抹耶稣的身体,是为预备他的安葬。
? 十四9 以严肃的短句作为开始(我实在告诉你们;参 三28),耶稣对马利亚作出保证说,无论在世界任何地方(参十三10),当传这福音时(一1)也要述说她对耶稣 爱的行为,以为纪念。这个特殊的应许,超越他的受死、埋葬,和复活,直到今天福音仍然在传扬的时候。
(3)犹大同意出卖耶稣(十四10~11)
???? (太二十六14~16;路二十二3~6)
? ??十四10~11 这些经节是补充1~2节,并且加重与3~9 节的对比。加略人犹大(参三19)是十二位门徒之一(参三14),前去见大权在握的祭司长(参十四1),且同意交付(paradoi;参11节,九31)耶稣给他们。他建议要趁[众人不在的时候](路二十二6)作成。这样才会避免群众的骚乱,这正是祭司们 的首要忧虑(参可十四2)。他们喜欢这个意外的提醒,是他们 从来做梦也没有想到的计谋。他们答应给犹大银子(三十块银子,应犹大的请求;参太二十六15)。所以犹大就寻思(ezētei;参可十四1)寻找适当的机会,趁众人都不在的时候,把耶稣交给(paradoi;参10节 ;九31)他们,让他们逮捕耶稣。
?? 为什么犹大会出卖耶稣呢?已经有许多的建议,每一项说法可能都道出其中的一样事实:(a)犹大是十二位当中,唯一不是加利利人的,可能他是回应官方的告示(约十一57)。(b)犹大因为耶稣没有建立一个政治上的国度感到失望,他在物质上能够有所斩获的盼望,已注定成为泡影。(c)他太贪爱金钱,孤注一掷抓住钱财不放,最后竟然在撒旦的控制下,无法自拔(参路二十二3;约十三2、27)。
? ??在犹大的生活当中,我们可以找到神的权能和个人的责任,二者互相牵引的例子。根据神的计划,耶稣必须受苦和受死(启十三8);然而,犹大并不是被迫成为出卖者,他必须为自己深受撒旦的影响而负上责任(参可十四21;约十三27)。
2.逾越节筵席作为最后的晚餐(十四12~26)
本章的第二个单元也可以分成三部分(12~16节、17~21节、22~26节)
(1)逾越节筵席的预备(十四12~16)
( 太二十六17~19;路加二十二7~13)
?? ?十四12 这节指明时间——除酵节的头一天,准确地说就是尼散月十五日(星期五)。但由附加上的说明句子(这是马可福音中对时间解释的一般特性;参一32、35,四35,十三24,十四30,十五42,十六2),表示这是逾越节羊羔被杀的那天,就是尼散月十四日(星期四)当天(参十四1上的注释)。
?? 因为逾越节的筵席必须在耶路撒冷城内举行,所以门徒才询问耶稣要他们去那里预备筵席(参16节,所以门徒才询问耶稣要他们去那里预备筵席(参16节)。他们设定耶稣会与他们一同吃这[家庭式]的筵席(参15节)。
? 十四13~15 这插段在结构上是与十一1下~7平行。此处是反映耶稣有超自然预知能力的另一个例子。为了保密的需要(参十四10~11),门徒的问题(12节),和耶稣一连串的指示,似乎表示他已经小心地事先预留了一个地方,能使他们一起吃逾越节筵席而不受干扰。
? ?耶稣和他的门徒们可能是在伯大尼(参十一1上 、11)。星期四早上,耶稣差派门徒中的两个,彼得和约翰(参路二十二8),带着耶稣的指示进入耶路撒冷,来寻找预留的一间屋子,为了保安的理由(参可十四11;约十一57),这屋子的主人和地点都保持秘密。
?? 有一个人拿着一瓶水迎面而来遇见这两个门徒,可能是靠近耶路撒冷城的东门。这不寻常的相遇眼神,应该是事先安排好的记号,因为通常只有女人才会携带水瓶(男人则携带酒袋)。他们必须要跟着这人,明显的是一个仆人,他将会引导他们进入正确的房屋。他们就要告诉主人 ,[老师(参可四38)说:我的客房在哪里呢?][老师]这单数的自称,包括着屋主对耶稣非常熟识的意思,[我的]这代名词的所有格,表示耶稣早已安排好要使用这房间。
? ?他(autos,主人 [自己]会指给他们一间在楼上很大的房间 ,建筑在平坦的二楼,放置了家具(有一张餐桌和许多躺椅),来摆设晚餐的筵席。这个主人可能也已经安排好食物,包括逾越节的羊羔。这两个门徒要在那里,为耶稣和其他的门徒预备筵席(参十四12)。传统上声称这是马可的家(参41~52节的注释;和徒一13;十二12),而这屋主就是马可的父亲。
? 十四16 逾越节的筵席大概包括烤羊肉,摆上无酵饼和酒,也会预备苦菜和干果、醋和酒,还有许多香料腌浸混合做成的酱汁。
???逾越节的预备日是尼散月十四日(星期四),耶稣和门徒最后的晚餐,应该就像一般逾越节所吃的筵席(日落后就是尼散月十五日),而耶稣是在尼散月十五日(星期五)被钉十字架。这是对观福音中一致的见证(参太二十六2、17~19;可十四1、12~14;路二十二1、7~8、11~15)。然而约翰福音,却记载耶稣是在[预备日]当天被钉十字架(约十九14)。这也算是逾越节并且是为为期七天的无酵节筵席所作的准备,所以有时候,也叫做逾越周 (参路二十二1、7;徒十二3~4;参路二十二7~38的注释)。
(2)耶稣宣布他的被卖(十四17~21)
??? (太二十六20~25;路二十二21~23;约十三21~30)
???十四17 那个(星期四)晚上,尼散月15日的开始(参 1上),耶稣和十二位门徒抵达耶路撒冷,要来吃逾越节的筵席,这筵席从日落开始,但要在半夜前吃完。马可精简的描述这筵席(参路二十二14~16、24~30;约十三1~20),目的是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两件事情上:(a)当他们把饼和苦菜,蘸在一个装有果子佐料的盘子来吃时,耶稣宣告他的被卖(可十四18~21),(b)在晚餐过后,耶稣对酒和饼所下的新注释(22~25节)。
? ?十四18~20 在节庆的筵席,身体斜躺在用膳的长榻上,是当时的习俗(参十四3;约十三23~25);事实上,这是第一世纪对逾越节筵席的规定,甚至非常贫穷的人也要如此遵守(参Mishnah Peschim 10.1)。当他们正在吃的时候…..把饼蘸在盘子里(参可十四20),可能在进食主菜前,耶稣用严肃的短语作开始(我实在告诉你们;参三28),宣布在十二门徒中有一个要出卖自己(参十四10~11)。
?? 加上有一个正与我同吃的人,这是马可福音独有的记载,是引述诗四十一9,大卫悲伤地说连他最知己的朋友亚希多弗(参撒下十六15~十七23;代下二十七33),跟他在同一餐桌上吃饭的朋友,也转身与他为敌。与一个人同桌吃饭,之后却出卖他,这是非常严重的变节。
?? 在可十四19~20 再次强调这思想。门徒们非常的忧伤,他们一个接一个的(连犹大也是;参太二十六25)希望澄清自己是无辜的。在希腊文中,他们的问题形式(字义[不是我,是吗?期待从耶稣得到一个绝对否定的答案。但耶稣拒绝向门徒们说出这位出卖者的名字。(在太二十六25,毫无疑问地这个人就是犹大)。
? 耶稣重复他的话语,是十二个门徒中的一个会出卖他…..这人与他在同一个盘子里蘸着饼。他的宣布强调了出卖的严重性,并且给予这位出卖者一个悔改的机会。
???十四21 一方面(希腊文,men)人子(参八31),即必要去世,好成就圣经所说的(诗二十二;赛五十三)。他的死是照着神的计划,而不是单靠着出卖者的行动。但另一方面(希腊文,de)这人有祸了,一种从内心对这人所起的同情,字面的意思是[经由那人,人子要被出卖].这出卖者成为撒旦的工具(参路二十二3;约十三2、27),有极悲惨的命运正在前头等待着他,所以不如他(字义[那人 ]不会出生在世上倒好。虽然他的行动是在神的计划之中,不过这出卖者仍须付上道德的责任(参可十四10~11)。这个祸哉与耶稣在第九节的应许,是截然不同的对比。
(3)主设立圣餐(十四22~26)
?? ?(太二十六26~30;路二十二19~20)
??? 这是马可从逾越节晚餐中取材(参可十四17的注释)的第二个关键事件。在犹太人家庭中吃这筵席之前,一家之主会解释关于以色列人从为奴之地——埃及得着自由的真意。耶稣是这晚餐的主人,所以他藉此机会向门徒解释饼和酒的崭新意义。
? ?十四22 当他们正在吃的时候(参18节),明显地是在主餐前和犹大已经离开之后(约十三30),耶稣拿起饼(arton,一种无酵扁平的饼),祝了福(eulogēsas;参可六41),就擘饼分给他们说:[拿着(暗示进食),这是我的身体。]
? 耶稣是说这饼和酒,是代表他的是身体(sōma)和血,而以象征性的意义来表达他与门徒的关系(参约七35,八12,十7、9)。[是 ]这动词是[代表]的意思.当耶稣说这些话的时候,他的身体是与他们同在,所以门徒当然不会按照字面上的意思,认为是在吃他的身体和喝他的血,对犹太人来说这是非常可憎嫌的事情(参利三17,七26~27,十七10~14)。所以罗马天主教对于圣餐的观点(Transub-stantiation, 变质说)实在是非常的不恰当的,就是以饼和酒真实地变成了基督的是身体和血。
? 十四23 同样的,在晚餐后(参林前十一25),耶稣拿起装满混杂着水的红葡萄酒杯子,祝谢了(eucharistēsas; 参可八6~7;就是圣餐[Eucharist]这字的由来),把杯递给门徒,他们都喝了。可能耶稣是按照逾越节已设立的规条——合共会喝四杯酒,而这是其中的第三杯([祝谢的杯];参林前十16)。很可能耶稣并没有第四杯,因为那是圆满完成的杯;这杯的特别意义是要等到未来,当耶稣与他的门徒再次聚集在他的 国度里才会喝的(路二十二29~30;参 可十四25的注释)。
?? 十四24 耶稣解释这杯的意义:这 (这酒)是(代表)我立约的血(即设立这约之意),为(hyper,[为了….之故、替代])多人流出来的(血),是指他代替人类而有的牺牲的死(参十45)。就像在西乃山上(参出二十四6~8)旧的(摩西的)约必须流祭牲的血,耶稣也要在各各他山为开始新的约而流血。(耶三十一31~34)。这新约是罪得赦免并且与神有相交的应许,将会归到那些藉着相信耶稣而来到神面前,并且有圣灵同在的人身上。
? [约](diathēkē)这字不是双方对等和同意下所签的约(那是synthēekē),而是只一由一方安排和设立的。在这里的情况,就是神自己。另外的一方,就是个人,却不能改变这约;他只能够接受,或是拒绝者这约。这新的约是神处理人类和他自己之间所作的新安排,是建立在基督的死亡上(参来八6~13)。这属灵的福气,本来是以色列国一向所期待的,就是神在末后的日子会赏赐给他们的,现在藉着基督的死,他成为中保,而赐给所有相信的人 。而以色列国的物质上的应许和祝福,现在还没有成就。当基督再来时,要在以色列的土地上设立他的千禧年国度,他与以色列国同掌王权时,才会完全实现。
? 十四25 耶稣很少提到他的死亡,而没有同时提及他超越死亡,他用严肃的短语作开始(我实在告诉你们;参三28),他发誓说他不会再(ouketi ou mē 断然不会;参十三2)以这样庆祝节期的形式来喝这葡萄汁,直到那日(参十三24~27、32),在未来他喝新的那一天。未来在神的国度(参可一15的注释),本质上簇新的(kainon)地方(参赛二1~4,四2~6,十一1~9,六十五17~25),就是当耶稣基督再来建立地上的千禧年国度(参启二十4~6)时,他会与他的跟随者享受更新的筵席的欢乐情谊。
? 十四26 这哈利(赞美)的诗篇是用唱的或是吟诵的方式轮唱的,都是与逾越节相关的,首两篇是在筵席之前(诗一一三~一一四)剩下来的四篇(诗一一五~一一八)直等到餐后,用作结束晚上的筵席。诗一一八6~7、17~18、22~24就在耶稣受苦和受死之前,从他的口中流露出来,显得意义更加深长。
? 晚餐结束后,他们之间的谈话,还包括耶稣的讲论和祷告(约十三31~十七26);所以当耶稣和其他十一个(少了犹大)门徒,最后离开楼上客房和城市时,很可能已经是接近半夜了。他们跨过汲沦溪(参十八1),来到橄榄山(参可十一1上)西边的山坡上,就是客西马尼园的地方(十四32).
3.在被捕和被门徒离弃前耶稣的祷告(十四27~52)
? ?在这部分的第三个单元,就像马可福音中的其他经文般,也是一个三明治结构(参三20~35)。耶稣预言到门徒会离弃他(十四27~31),并且这事会在他被逮捕的时候成就(43~52节),不过这两个事件当中却插入了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32~42节)。马可用这方式来强调耶稣面对最后一刻的考验时,只有父单独地与他在一起,而没有从人而来的同情或是支持。
(1)耶稣预言门徒的离弃和彼得的否认(十四27~31)
(太二十六31~35;路二十二22~31;约十三36~38)
我们不知道这段对话是在楼上的房间(就如路加和约翰所指明的),或是在前往客西马尼园的路上(如同马太和马可得涵意)发生,这很难作出决定。马可清楚地是使用主题作取向,选择所想要强调的相连事情来写作(参可十四50~52、66~72),而不是按照事件明显发生的次序。马太则至少包括一些短暂性的相连(太二十六31,tote[那时]。可能耶稣说这预言时,是在楼上的房间,而且只是跟彼得有关(就如路加和约翰所记),但在往客西马尼园的路上,重复对十一个门徒说,特别是对彼得。
???十四27skandalisthēsesthe 这译作跌倒的动词的意思是对某人或某事感到挫折,因而转离并且陷入罪中(参四17,六3,九42~47)。耶稣预言到十一个门徒,会因他的受苦和受死而感到挫折。为了避免受到同样的对待,他们会[跌倒],否认与耶稣有任何关系(参十四30)并且离弃耶稣(参第50节)他们对耶稣的忠诚将会暂时崩溃。
???耶稣把亚十三7应用在此情形 :[我(父神)将要击打(处死)牧人(耶稣),而羊(门徒们)就要分散各处。]在注释上的改变只是[击打]的命令(亚十三7)成为[我将击打]的声明,因而表明耶稣认为自己就是神受苦的仆人(参赛五十三;特别是赛五十三4~6)。
?? ?十四28 耶稣预言他们会离弃后,立刻给予复活与他们再聚集的应许(参十六7;太二十八16~17)以作抗衡。这位从死里复活的牧人,将要在他的羊群到达前到达加利利,就是他们曾经住过、工作过,被耶稣呼召和差派之地(可一16~20,三13~15,六7、12~13)。他们要[跟随]这位复活的主,而他也会在他自己的百姓未来工作上,继续引导他们(参十三10。十四9)。
十四29~31 诚如从前(参八32)彼得把注意力放在耶稣预言的第一个部分(十四27),而忽略了第二个部分(第28节)。他坚持说自己是个例外,所有人都会跌倒。如同耶稣所预言的(第27节),但是他绝对不会(字义[但不会是我],这个[我]字,在位置上是强调的)。彼得声称自己对耶稣的忠诚,比其他人更多(参约二十一15[多于这些])。
耶稣的前言以严肃短语作开始(我实在告诉你;参可三28),他强调地告诉彼得,虽然他有好的动机,但他却会比其他人失败的更为严重。同一夜里,当鸡叫两遍以先,在黎明之前,彼得不仅会离开耶稣,并且还会三次不认他(aparnēsē[否认];参八34)。[鸡叫]是指太阳尚未升起的黎明前时分得通俗俚语(参十三35)。只有马可提到鸡叫两遍,这样的细节,可能是从彼得清楚回忆此事时所得的。(在主要的希腊文抄本中,对于[两遍]这词的存在存有分歧,但从十四72中的[第二遍]的确实存在,为了我们提供了在这里肯定存在[两遍]的证据)。耶稣一针见血的回答,使得彼得更加为自己极力地(新约圣经只有此处才出现的副词)辩护;纵使必须(deē, 参八31)要与耶稣同死,他也绝对不会否认耶稣(Ou mē强烈的否定);其他的门徒也应声,一定会对耶稣忠诚。他们暗示耶稣的预言是不对的,然而几个小时后,他们的表现却证明耶稣的预言是正确的(十四50、72)。
(2)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十四32~42)
(太二十六36~47,路二十二39~46)
这是马可第三次描绘耶稣在祷告(参可一35,六46)。在每个情况中,耶稣都再次肯定他对神旨意的委身。纵使在此处没有直接的提到撒旦,毫无疑问地,他是在场的。所以整件事件,都有被试探时的场景的特征(参一12~13)。对观福音中提到耶稣祷告了五次,大致上都很类似,而只有些微差异,耶稣可能是用不同的方式来重复相同的祈求(参十四37、39)。
?? 十四32~34 耶稣和十一个门徒来到客西马尼园(字义[油的压榨槽],即压榨橄榄成为油的榨槽)。这是在靠近橄榄山的山脚(参26节;约十八1)的橄榄树林内,一个像花园般的隐秘处。这隐秘处却是连犹大也很熟悉,因为这是他们最喜欢聚集的地方之一(参路二十二39,约十八2)。
?? 耶稣告诉他的门徒们,可能他经常这么做,要他们坐在靠近入口处,并在那里等候,字义是[直到我祷告完了]。然后耶稣选择了彼得、雅各、和约翰(参可五37,九2)与他一同前去。
? 当他们四个人走进[园子里]时,耶稣变得非常的惊恐(从ekthambeō来;参九15,十六5~6),并且极其难过(从[adēmoneo来,极端的痛苦;参腓二26]。耶稣告诉这三个门徒说,他的心(psychē,内在自我觉知的生命)甚是忧伤(perilypos,深深地悲哀;参可六26),因为他的生命受到威胁,而且快要被消灭了。由于这情形,而使得耶稣告诉门徒,要等在原地并且要保持儆醒(grēgoreite,参十四38),要有警觉。这死亡的阴影在属灵上所带来的痛苦打击着耶稣,在这巨大的压力下他畏缩。与他的父的分离,这视域使得他非常惊惧。
???? 十四35~36 从三位门徒的所在地,耶稣往前走了一小段距离,渐渐地,他俯伏在地上(参太二十六39;路二十二41)。耶稣大声祷告(prosēucheto,[正在祷告]),情绪非常激动(来五7)。他的祷告维持了至少一个小时(参可十四37),但马可却只是摘要地记载,首先是一个叙事形式(35节下),然后是一句直接的引句(第36句)。
?? 耶稣祷告的教义是,倘若可行愿那时候越过他而去。倘若可行(在希腊文是一级条件句)并不是怀疑,而是将他所求的,建构在一个具体的假设上。他假设自己所祈求的,是父能够做得到的。但重点,仍然是神的旨意如何(参路二十二42)。
?[那时候]是比喻性的用法,是神所指定的时刻,就是耶稣将要受苦和受死的时候(参可十四41下;约十二23、27)。[这杯]也是比喻性质的用法,指同样的事情。[这杯]可以作为人性上的受苦和死亡,或者更可能的,就是神对罪所发的愤怒,因为当这杯倾倒时,包括了肉身也包括灵性上的受苦和死亡(参可十38~39,十四33下~34)。无罪的耶稣在背负神的审判时,他忍受[成为有罪]的无边痛苦(参十五34;林后五 21)。
?阿爸(亚兰文,[我的父亲])和父啊(希腊文,patēr)这双重称呼,只在此处和其它经文出现过两次(罗八15;加四6).[阿爸]是犹太人幼小的孩子对父亲一种普遍的称呼。这词表达出家人般的亲密关系,和他们之间的亲热。但是犹太人却没有用阿爸,这种个人性的称呼来对神,因为在祷告当中这样亲密的用词是不合适的。因此耶稣称呼神为阿爸,是新的和独特的方式。耶稣可能常常在他的祷告中称神为阿爸,表达神就是他的父这种亲密的关系。我们可以从阿爸在这里的出现,得知耶稣最关心的是,要喝这杯——神对罪的审判,一定会影响到这种关系(参可十五34,[耶稣称呼时的用词])。
? 耶稣祷告那时候[能够过去],和求神能将这杯挪开是什么意思呢?传统上的解答时,耶稣祈求能够避开[那时候],若是可能的话,那时候会与他擦身而过;而这杯在他必须喝饮前 ,会从他面前被挪走。根据这说法,耶稣所祷告的,是当迈向十字架的道路时,他能够顺服神的旨意。许多解经家却认为,耶稣是求在那时候之后能被复活。他希望,如果可能的话,那时候来到后,便能够过去。并且在他已经喝了这杯之后,这杯将会被挪开并使他复活。
?纵使不是毫无疑问(如约十二27),传统上的看法比较根据上下文的事实,其他经文(太二十六39、42;路二十二41~42;来五7~8),和在可十四36最后的限制性声明:[然而(字义:但是)],至终的答案是;[不要照我(强调用)的意思,只要照你(强调用)的意思。]就如以上所讨论的来作结论。耶稣人性的心意是有别于,但从不会背逆,神的旨意(参约五30,六38)。所以耶稣非常清楚,他所求的,并不是要按照自己所希望的来成就,乃是以父神的意思为归依。神的旨意既然要他牺牲性命(参可八31),所以耶稣就决然地完全顺服。他内心深度的惊恐从他身上过去,但是[那时候]却仍没有过去(十四41下)。
十四37~41上 马可叙事的重点从耶稣的祷告,转移到三个门徒没有维持清醒的事情上去(参33~34节)。耶稣中断自己的祷告有三次之多,他回到他们所在之地却发现他们都睡着了。第一次的时候他呼叫彼得的旧名——西门(参三16),责备他竟然连一个小时也不能够警醒。然后耶稣劝告三个门徒说,在面对属灵的危机时,要保持清醒,要祷告,要承认需要,依靠神,这样才不会陷入(字义[进入]试探。这里所指的试探,就是当他们面对耶稣的被捕和审讯之事(参十四50、66~72)。一方面(希腊文,men),心灵(一个人内在的需要和动机)愿意(如彼得,参29、31节);但另一方面(希腊文de),身体(字义[肉体],一个在人性和不完全中的人)是软弱的,很容易在行为上受到影响(如彼得,参37节)。
耶稣回去后,还是作出相同的恳求(参36节);耶稣再次回门徒那里,还是发现他们在睡觉。门徒对耶稣的责备也没有什么什么话好说(参九6)。
接下来的是耶稣的第三次祷告,之后回去还是发现他们在睡觉。耶稣的话,[你们仍然睡觉休息吗?]可能是一个宣罪的自省的问题(NIV),或是充满 同情的讽刺吩咐(KJV),或是惊讶性责备的感叹。在37和40节的亮光下,第一种说法比较有可能。共有三次之多彼得都没有能力警醒和祷告;后来也曾三次陷入试探和否认耶稣。这个警告也适合所有的信徒,因为任何信徒都易于陷在属灵的失败上。(参十三37)。
十四41下~42 可能在41节上和41节下有一个短暂分隔的时间。耶稣说:[够了!](即睡够了)并叫醒门徒。然后他宣布说,[那时候](参35节)已经到了。人子(参八31)将要被卖(参九31)在罪人手里了(被操控),特别是敌对的公会会员。出卖他的人——犹大也来到了,耶稣和三个门徒(无疑地这时其他八个也加入了)并没有逃跑。反而往前走去,面向犹大。促使耶稣迫切祷告的原因,已不在他心中翻腾了(参十四35~36)。
(2)?????? 耶稣被出卖和被逮捕并且门徒离弃了他(十四43~52)
(太二十六47~56;路二十二47~53;约十八2~12)
十四43 当耶稣还与门徒说话的时候,立刻(euthys, 参一10)犹大与一大队罗马兵丁带着短刀(参约十八12),和带着木棒的圣殿守卫(路二十二52)来了。在晚上 ,犹大引导他们来到客西马尼园(参约十八2),前来逮捕耶稣(参徒一16),所以不会引起暴乱(参可十四1~2)。公会(参八31的注释)签署逮捕他的手令,大祭司很有可能得到了罗马军队的帮助。
? 十四44~47 犹大给这武装的群体一个暗号(亲嘴),所以他们能够辨认所要逮捕的是那一位;他们要在守卫的押解下带走耶稣,好防范他逃跑。当犹大进入[园子]后,随即(euthys,参一10)走向耶稣,称呼他为拉比以作问安(参四38,九5),并且热情的亲吻他(强烈的复合动词)。在面颊上(或手)亲吻通常是热情的问安方式,并且是门徒对老师所表达的尊敬之情。但犹大却将它变成为出卖耶稣的记号。
?耶稣并没有作出反抗,所以很容易便被抓住和被逮捕了。在马可福音中并没有提到逮捕的罪名,但因为是公会下令逮捕的,所以大家都以为根据犹太人的刑事法,耶稣的被捕一定是合法的。明显地,耶稣没有抗拒被捕,是继续他公开场合隐藏自己的真正身份这主题。
? 马可记载一个站在旁边的无名氏,尝试使用武力阻挡耶稣的被捕(是彼得;参约十八10)。从希腊文的用字中暗示出马可知道这人是谁(参路二十二38)。彼得是两个带刀的门徒其中一位(参约十八10、13),他拔出刀且砍大祭司该亚法仆人马勒古一刀,但他只是砍下这仆人的右耳(参约十八10、13)。只有路加记载耶稣治好了他(参路二十二51)。彼得想为耶稣辩护,却用了错误的行动,并且是在不对的地方。
? 十四48~50 虽然耶稣没有抗拒被捕,但对宗教权威以武装部队来逮捕他的强大军力,却提出了抗议,因为这好像说耶稣曾领导过叛变似的(字义[好像他们出来要抓武装的强盗般]).他并不是如强盗般的叛变,而是一位众所周知的宗教老师。在这星期中的每一天,他都在耶路撒冷的圣殿范围内(hierō,参十一11)公开教训人(参十一17),但那些日子他们并没有逮捕他(参十二12;十四1~2),现在却在夜间像逮捕强盗般来到这隐秘地方,更显出他们的胆小,然而这事情的发生,是为了要成就圣经上的预言(参赛五十三3、7~9、12)。
? 当耶稣的回应,表明自己并不是要拒绝被逮捕时,门徒们以他是弥赛亚而有的忠诚和信心崩溃了。每一个人(所有的人,在位置上是强调用法)都离弃他并且逃走了(参可十四27)。没有一个人留下来与耶稣分尝他的苦难,甚至彼得也没有(参29节)。
十四51~52 这段不寻常的插曲,是马可福音独有的记载,作为补充第50节强调所有人都逃走,余下耶稣独自一人的景况。大部分解经家相信这位少年人(neaniskos,生命的青春期,在24至40岁之间)就是马可本人。果若如此,他还是这房子的主人的儿子(14~15节;参徒十二12),可能在那个晚上,事情是这样发生的:当逾越节过后,耶稣和门徒们离开马可父亲的房子,马可脱下外袍(参可十三16),穿上麻质的睡衣(字义[一块细麻布])上床睡觉。不久,有一个仆人可能叫醒他,告诉他关于犹大出卖耶稣的消息,因为犹大和逮捕的队伍已经来过屋子寻找耶稣。马可一听到这事,很快地起床,并且来不及穿上衣服,便快跑到客西马尼园,可能是要去通知耶稣。但当马可抵达时,耶稣已经被捕了。所有的门徒都逃走,马可却一直跟随耶稣和逮捕的人进城去,但他们当中有些人却来捉拿马可,可能是要作为一个诬告耶稣的见证人,所以马可才赤身从他们当中逃跑,留下他的麻布睡衣在某个人的手中,最后,竟然没有一个人留下来陪伴耶稣,甚至连一个勇敢的,一个本来希望跟随耶稣的年轻人也逃跑了。
C.???? 耶稣的受审、被钉十架、被埋葬(十四53~十五47)
这段落也包含三个单元:耶稣的受审(十四53~十五20),被埋葬(十五21~41),被钉十架(十五42~47).
1.?????? 耶稣在公会和彼拉多面前受审(十四53~十五20)
???? 耶稣首先被送到宗教当局,然后再被送到政治当局来进行审判。他们必须这么做,因为公会没有能力判人死罪(约十八31)。这两个法庭上的审问各自有三个公听会(请参耶稣的六次受审的图表,在太二十六57~58)。
(1)?????? 耶稣在公会面前受审和彼得的三次否认(十四53~十五1上)
耶稣在犹太人宗教权威面前的审讯,包括在亚那那里的初步聆讯(约十八12~14、19~24),这是发生在大祭司该亚法和公会,在半夜正式聆讯耶稣前(太 二十六57~68;可十四53~65),最后是公会在黎明刚破晓时,决定耶稣的罪状(参太二十七1;可十五1上;路二十二66~71)。
a.?????? 耶稣在大祭司的住宅和彼得在院子里(十四53~54;太二十六57~58;路二十二54;约十八15~16、18、24)。十四53 逮捕耶稣的人防卫森严地带他从客西马尼园,回到耶路撒冷大祭司约瑟该亚法那里(参太二十六57),他从主后18到36年担任此职位(请参徒四5~6亚那的家族图表)。
??? 公会共有七十一位会员(参可八31的注释),包括现任大祭司,正火速的在楼上召集(参十四66),为了全体出席的 一个通宵会议。这应该是[非正式]的审讯,在黎明后才可以有[正式的]审讯(参十五1),来满足严谨的犹太人法律程序,因为只允许在日间才可以有审讯。法定人数要超过二十三人(Mishmah Sanhedrin 1.6),但在此情况,可能大部分的会员都会在场,纵使已经是尼散月十五日(星期五),约早上三时,仍在节庆中。
? 火速地通宵开会是绝对必要的,因为:(a)犹太人律法的刑法规定,当一个人被逮捕之后要立刻举行审讯。(b)罗马人法律上的出庭审问,经常是在日出后很快便举行,有一个铁证如山的罪证,好把这个案子早早的送给彼拉多。(c)由于耶稣最后已被拘捕,所以他们不用耽搁任何程序,免得引起反对耶稣被捕的声浪。事实上他们已经定意要杀死他(参十四1~2);他们唯一的困难,就是要找到合理的证据来定耶稣有罪(参55节)。而且可能他们也希望由罗马人来钉耶稣十架,好避免百姓为耶稣的死来责怪公会。
?有些人在特定的拉比律法规条下,对在一个节庆的日子中判人死刑的事,起了疑问。然而拉比们解释这样的审案,说在一个主要的节庆日子,对严重罪犯执行死刑是合理的。他们辩解说,这样的话,[所有的百姓都会听见并起害怕之心](申十七13.参二十一21;参TDNT, Pascha,5:899~900).对犯死罪者的罪名,通常要等到第二天才作决定,否则不能算是合法的。
? 十四54 彼得(参29、31、50节)再次获得勇气,在保持一段距离的大祭司院子里,跟随着耶稣。这是环绕大祭司住宅中间的正方形地方(参约十八15~18)。彼得和守卫的兵丁坐在一起,就是圣殿的警卫,因为夜凉冷风,便在炭火边取暖(字义[正对着从火来的光],所以他的脸被照明;参可十四67)。他希望能够知道,到底耶稣会发生什么事(参太二十六58)。
b.?????? 耶稣在公会前受审(十四55~65;太二十六59~68)这段落里的资料可能是从公会中的一个或多个的成员而来,他们曾暗暗的对耶稣表示同情,或是先前反对,但后来却相信耶稣的公会会员(参徒六7).
十四55~56 公会开始按照他们的计划寻找有力的证据(字义[见证])来控告耶稣,好定下耶稣死刑的罪名,但他们却遍寻不着(字义[找不到任何一个])他们并不缺乏见见证人 ,但却都是作假见证来控告他的,因而他们的控告不能成立,因着彼此间的说法(字义[这些见证])没法达成一致(字义[没有相等])。各种缺乏证据的控诉被提出,但在同一控诉中甚至有彼此矛盾的见证发生。这些见证人可能在耶稣被捕前已经事先安排好,但是他们所讲的故事却前后不一致。在犹太人的审判庭中,见证人就如同是起诉检察官的角色,他们各自给予自己的见证。要能够合法的定下一个人有罪,按照摩西的律法,至少要有两个人,在他们的见证上精确地一致方可(民三十五30;申十七6,十九15)。
? 十四57~59 在那时有几个([两个];参太二十六60)见证人宣布说,他们曾经听见耶稣说:[我(egō强调用法)将要毁坏这人手所造的殿(naon,圣所 ;参可十一11),但是三日内,我就建造另外(allon,[另一个],不一样的类型)一座不是人手所建造的。]就是在这个见证中,也是有彼此不一致的矛盾,所以马可标记说这是作假见证。
? 耶稣曾经说过类似这样的隐秘性声明(约二19),但他是指着自己的身体作为[圣殿]而言(参约二20~22)。这些见证人 ,就如同当日活着的一些人的看法一样,都是误解了耶稣的话语,以为是指耶路撒冷圣殿说的。毁坏崇拜的殿堂在古代的世界里,是要判死刑的(约瑟夫,《犹太古史》
? 十四60~61上? 大祭司质问耶稣两个问题,看看是否能得着控告他的把柄。在希腊文中的第一个问题,是希望能得着肯定的答案:[你(强调用法)将会回答这些控告者的责难,是吗?]第二个问题是希望从耶稣那里得着解释:[这些见证人所控告你的,到底是什么意义呢?]但耶稣却保持沉默并没有作出任何辩护[参赛五十三 7]。他的沉默使得法庭难堪,顿时整个审讯过程陷入僵局。
? 十四61下~62 大祭司改变策略转而问道(字义[不断问说 ]):[你 (强调用法)是基督(弥赛亚;参一1,八29),那被称颂者的儿子吗?]这[称颂者]的头衔,在新约圣经带有这样的含意只出现过这一次,在犹太人的观念中是神的代替词(Mishnah Berachoth7.3).耶稣曾使用过这两个头衔来声称自己的弥赛亚身份。
耶稣毫不犹疑地回答说:[我是!]意思是[我就是弥赛亚,是神的儿子]。在马可福音中,这是耶稣第一次如此公开的宣称他自己就是弥赛亚(参一43~44,八29~30,九9,十一28~33,十二12的注释)。为了证明他所说的是事实,也是犹太人一向期待真正的弥赛亚能够提供的,耶稣作了一个令人惊愕万分的预言;这些话语是引自诗一一01和但七13,应用在自己的身上。他陈明:[你们 (审判他的人间审判官)将要看见人子 (参可八31、38)坐在权能者 (字义[大能者],是犹太人对神的代称,参十四61)。的右边,是最高荣耀和权柄的位置,并要且驾着天上的云再回来审判](参太八38,十三26)。这他们[将要看见]的短语,并不是指耶稣会在他们有生之年就再次回来,而是间接指当被升高至荣的人子再来的那日,所有那些审问过他的人会身体复活,耶稣将会审判他们这事说的。那时将会毫无所误的证明,耶稣就是神的受膏者,他就是弥赛亚。
十四63~64 大祭司就撕裂衣服,可能是他的外衣而不是供职时使用的外袍,这样做是表明耶稣所说的话是亵渎神的。对大祭司来说,宣称自己拥有唯一只可以属于神的绝对权柄和能力(参二7),就是不尊敬神的举动。撕裂衣服是大祭司每次听到亵渎神的话语,所表达的恐惧和愤怒的象征性动作。他的动作也疏解了找不到证明耶稣有罪的压力,因为耶稣已经自认己罪了,再也不需要其他的见证人。
根据摩西的律法,亵渎神的行为是要被石头打死的(利二十四15~16),因此已经不需要再作出更多的审问,大祭司要求公会作出最后的裁决。没有一个会员提出反对,他们一致同意定他死罪(参可十33)是应该的(enochon[有罪的、该当的];参三29)。
十四65 许多公会的会员藉着嘲笑,和毒打耶稣的身体,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愤怒。吐唾沫在一个人的脸上,表示完全拒绝和极度侮辱(参民十二14;申二十五9;伯三十10;赛五十6)。由于耶稣自称是弥赛亚,所以他们将他的眼睛蒙住,用拳头打他并且要耶稣说预言——猜猜是谁打了他。根据犹太人拉比对赛十一2~4的解释,这些动作是传统上对弥赛亚的考验(参Babylonian Talmud Sanhedrin 93b).但耶稣全然保持沉默,拒绝接受他们的测试(参赛五十三7;彼前 二23)。当耶稣被交回给圣殿的辩护时(参可十四54),他们跟随前例,继续用张开的手掌打在他的脸上(参路二十二63~65)。
c.?????? 彼得三次否认耶稣(十四66~72;太二十六69~75;路二十二55~62;约十八15~18、25~27)四本福音书都记载了这事件,其中虽然有差异,但彼此之间却互补抵触。马可生动的描述可能是来自彼得的。事件的开始是马可十四54表示彼得这事与耶稣在公会面前的审讯同时发生,在彼得否认耶稣之后,马可又开始描写公会的行动。(参十五1上)。
十四66~68 有一个大祭司的女仆人,可能是内院看门的(参约十八16),当彼得在院子里坐在火边烤火时(参可十四54,十五16),这女仆人向他走来,这院子是在楼房的下面,而楼上明显地就是审问耶稣的地方。等她看清楚彼得的脸貌h这这者着时(从
emblepō来,参十21),就发出轻蔑的声音说 :[你(单数代名词的强调用法)也是(约翰也在场 ;参约十八15)和拿撒勒人 (参一24,十47)耶稣一伙的 。](参 可三 14)。
? 这女仆准确的认出彼得是一个门徒,但他却否认(ērnesato;参八34,十四30),可能是害怕有危险,因此他否认与耶稣的关系。他的否认是犹太人在法律上普通的表达形式,[我既不知道,也不明白你(强调用)在说些什么]。为避免更多的暴露身份,他走到前院——通往街道,有遮阴的入口处。
? 几乎说有主要的希腊文古抄本和早期的版本,在第68结尾都有[公鸡啼叫]这短句;由以上的证据加上在第27节又有强烈证实力的字——[第二次]出现 ,更增加其说服力。由于在其他平行经文中(参太二十六74;路二十二60;约十八27)。只提到公鸡啼叫了;所以可能在很早的时候,这些用字被文士从马可福音中省略,好与其他平行的经文达成一致。而马可在此处仅是比其他福音书的作者,描写得更详细而已,大概是因为这是来自彼得自己的生动的回忆所致。显然的,公鸡这次的啼叫对彼得来说一点意义也没有,因为在每一个早晨,公鸡都会啼叫(参可十三35下,十四72)。
? 十四69~71 同一的女仆又与其他人(参太二十六71;路二十二58)看见彼得在前院,所以他们再次向站在旁边的人说,彼得就是耶稣的门徒。可是他再一次否认(字义[继续的否认],过去未完成式)。
? 大约一小时以后(参路二十二59),站在旁边的人(在希腊文有[又一次])指控彼得说:[你的确(字义真的,纵使彼得否认)是他们 (门徒们)当中的一位,因为你是(希腊文有[也 ]字)一个加利利人]。由于加利利人讲的是亚兰文 ,在发音上带有明显的乡音(参太二十六73),所以他们下结论说,他就是那个异端份子——加利利人耶稣的跟随者。
?? 彼得却开始发咒,并且向他们发誓,这并不表示彼得使用亵渎和污秽的话。可能的情形是他把自己放在神的咒诅之下,如果他真的对他们撒谎,那么他自己就会遭受神的咒诅,就像在法庭中,用来肯定自己的否认是真实的 。彼得很小心地没有提到耶稣的名字 ,他强烈的表达,否认知道有关他们所提到的这个人。
?? 十四 72 彼得在 少于两个小时内,第三次否认耶稣 ,立刻(euthys,参一10)鸡叫了第二遍(参十四68)。这次他忽然间想起在较早时候(29~31节),耶稣曾预言他的否认。彼得也看见耶稣注视着他(路二十二61)。他惊慌失措的痛哭了起来。
? 与犹大(太二十七3~5)相反,彼得良心受苛责,因此他能够有真诚的悔改,并再次重新对耶稣——复活的主付上真诚的悔改,并再次重新对耶稣——复活的主付上忠诚(参可十六7;约二十一15~19)。彼得对耶稣有信心,能够再次被更新,但犹大却没有这样的信心。
d.?????? 公会在黎明时裁定罪名(十五1上 ;太二十七1;路二十二66~71)十五1上? 黎明一到(euthys, 参一10),清晨五至六点之间,可能是公元33年4月3日,星期五,由祭司长带领全个公会(参十四53)正式裁定耶稣有罪,并且达成协议,计划从罗马政府取得定罪的文件。
虽然公会能够判定一个人死罪,但是他们不能够执行死刑。所以一个被定罪的囚犯必须转送到罗马当局,好叫这死刑能够被执行(参约十八3;TDNT, Synedrion 1:865~6).但罗马政府的首长可以批准,或撤销公会所裁决的死刑(参约十九10)。如果是撤销的话 ,一个新的审讯就会在罗马法庭举行;而公会必须按照罗马的法律,来证明一个罪犯的确是犯了死罪。但亵渎神的罪名 (参可十四64),在罗马的法律下是不会被惩罚的,所以在接续下来的审讯中,根本就没有提出这控诉。公会另外以叛国的罪名来取代,转告耶稣自称是弥赛亚,这是政治上谋反的称呼,他就是[犹太人的王](参十五2;路二十三 2)。罗马法庭当然不会忽略这样的控诉。
(2)?????? 耶稣在彼拉多面前受审和罗马兵丁的鞭打(十五1下~20)
?? 耶稣在罗马政治权威面前受审前 ,也有三个公听会:(a)由彼拉多主理的质询(参太二十七2、11~14;可十五1下~5;路二十三1~5;约十八28~38);(b)被希律安提帕质问(路二十三5~12);(c)最后在彼拉多面前正式受审,巴拉巴的释放,和钉十架的罪名(参太二十七15~26;可十五6~20;路二十三13~25;约十八39~十九16)。
?? 耶稣在公会前,在犹太人的律法下是以亵渎神而被裁定有罪;但这时他却在罗马律法下,以叛国罪名被起诉。在两种情况中,耶稣都会被判处死罪,这正与神的旨意相合(参可十33~34)。
?a.彼拉多的质问和耶稣的沉默(十五1下~5;太二十七2、11~14;路二十三1~5;约十八28~38)十五1下?? 公会把耶稣捆绑,押解他从该亚法的住宅(参十四53)穿过城市,可能是到希律的宫殿,在那里把耶稣交给彼拉多,好使他得被处以死罪。
? 本丢彼拉多是犹大地第五任罗马总督(后来这头衔改成行政官,即皇家首长),从主后26到36年供职。他是一位轻视犹太人的严厉长官(参 路十三1~2)。平日居住在濒临地中海的该撒利亚,但在特别节日,如逾越节等,则会到耶路撒冷好维持治安。极可能他是住在希律的王宫,这是省长一向的惯例,而不是居住在靠近圣殿的安东尼防御城堡。果真如此,则耶稣的审讯就是在此官邸内举行的。
?? 十五2 彼拉多身负罗马法庭裁判官的责任,这法律程序经常是在公共场所举行,以原告的起诉开始,然后由长官质问,接着再由被告提出见证,或其他的证人作证。当所有的证据都陈明了 ,首长通常会咨询他的法律顾问,然后宣布罪状,之后这罪名马上会被执行。
????? 彼拉多并不赞同公会有关死刑的裁决(参约十八29~32),他坚持必须先听听案情。只有三个对耶稣的控诉(参路二十三2)曾引起彼拉多注意,就是耶稣自称是[一国王],所彼拉多问耶稣:[你(强调用法)是犹太人的王吗 ?]对彼拉多 而言这样的声称是反叛凯撒的罪名,可被处以极刑。
? 耶稣给予不夸张声势的答案,字面上为 ,[你(强调用法)说(如此),那就是了 。]这个回答是 [是的],但却带着注解;因为耶稣是弥赛亚,是犹太人的王,不过他的王权观念与彼拉多所问的意义不同(参约十八 33~38)。
? 十五 3~5 耶稣主动的回答 ,并没有提供罗马律法以下足以被判死刑的罪证,所以彼拉多转向耶稣的被告为要得着更多的控诉。祭司长(参第1节上)抓住机会又提供许多控告耶稣的理由。
?? 再一次彼拉多希望耶稣能对这些控告者,提出辩解;然而出乎意料之外,耶稣却完全保持沉默(参赛五十三7;字义[他却不回答一句话]; ouketi ouden, 强调否定式)。这样的沉默在罗马法庭中少见的,所以更加证实彼拉多一开始就不认为耶稣是有罪的这判决。
?? 马可只简短的记载耶稣说过两句话,一句是对该亚法说的(可十四62),另一句是对彼拉多说的(十五2)。耶稣的沉默突显出他正是人子,为了神主权的计划而受苦和受死(参八31的注释)。
? 彼拉多得知耶稣是个加利利人,为了避免对耶稣定下判决,便送耶稣到希律安提帕——加利利的省长那里(参六14),希律当时正好在耶路撒冷过节。但希律很快又把耶稣送回,只有路加提到这民事的审讯转接期(参路二十三6~12)。
? b.彼拉多尝试释放耶稣却徒劳无功(十五6~15;太二十七15~26;路二十三13~25;约十八39~40,十九1、13~16)十五6 每年在逾越节节庆的时候,政府首长依照惯例释放一个由百姓所选择的囚犯(参第8节),作为好运的象征。虽然在新约圣经以外没有清楚记载有关这习俗,但与罗马对受管治人民的安抚政策吻合。与其无罪释放耶稣,彼拉多宁可选用这个逾越节的特赦惯例,因他想百姓会要求释放耶稣(参第9节)。
?? 十五7 当在 耶路撒冷镇压暴乱的时候,罗马军队曾经逮捕了巴拉巴(从 Bar Abba,父亲的儿子而来),这人是个有名的的自由战士,是强盗(约十八40),曾经杀人,曾经与其他的叛乱者结伴。他可能是奋锐党人,一个鼓惑群众推翻罗马政权的国家主义者,现正等待被处死。
? 十五8~11 在审问时,已经有一大群人聚集在皇宫前的广场上(参第16节)。百姓靠近坐在高高的审判台前的彼拉多,要求他按照每年逾越节的惯例施行大赦(参第6节)。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可能是巴拉巴的支持者。
? 彼拉多抓住这个机会来侮辱犹太人,特别是针对他们的领袖。他建议释放犹太人的王给他们(参第2节)。他早知道祭司长把耶稣交给他,不是因为针对罗马政府,而是出自嫉妒和仇恨。彼拉多希望能够释放耶稣,因而也能化解宗教领袖们的诡计。
? 但是彼拉多的计划灭有成功,祭司长们已经煽动了群众的情绪,向彼拉多施加压力,要他释放巴拉巴而不是耶稣。明显地,群众们直到公会已经判定耶稣有罪(参十四64)。奇怪的是,彼拉多竟然没能想到,群众是不可能和他站在一边,来反对他们自己领袖这事实(参约十九6~7)。
?? 十五12~14 群众竟然拒绝彼拉多的建议,并且要求释放巴拉巴,所以彼拉多询问(希腊文有[又]字)他们,要怎么办(处理)这位他们称为是犹太人的王呢?彼拉多并不接受耶稣的这个头衔,但是他的问题暗示出,他希望百姓同意释耶稣。但群众毫不犹疑地大声喊叫,钉他十字架!十字架的刑法本来是等待把拉巴的,但现在却挪移到耶稣身上。
? 彼拉多挑战群众,要他们说出为什么要耶稣承担钉十架如此重罪的证据?但他们持续不断地越叫越大声,[钉他十字架!]彼拉多采纳人声鼎沸的喊叫,认为是一致通过的提议,被大多数人所同意的,就是合法的裁决。所以耶稣被判以最重的叛国罪名,在罗马的省份中,这样的罪名是要被判处钉十字架的。
?? 十五 15 彼拉多虽然相信耶稣是无罪的(参第14节),但却随波逐流,因应政治上的权宜手段而不是维持公义,为了要讨好群众,以致他们不会向罗马皇帝——提庇留提出抱怨的话,使得自己的政治地位受威胁(参十九12)。彼拉多便释放巴拉巴给他们…..让耶稣受鞭打,并且判定耶稣钉十字架的死罪。
??? 罗马人的鞭打是残酷的刑法,通常是在男囚犯处极刑前施行的,不过也可算是独立的刑罚(参TDNT, mastigoō,4:517~9).囚犯被剥光衣服,通常是捆绑在一根柱子上,被许多的卫兵轮流抽打背部,这短皮鞭是用尖锐的骨片或金属片一同编成的。鞭打的次数没有限制,通常这酷刑已足以使犯人丧命。
? 彼拉多让耶稣被鞭打,是希望引起百姓的同情心并使得他们满意,但却徒劳无功,他们仍然坚持要钉十字(参约十九1~7).
? c.罗马兵丁嘲弄耶稣(十五16~20;太二十七27~31;约十九2~12)十五16 耶稣被鞭打的地点可能是在公众的四方广场。之后,罗马兵丁带着被抽打得血迹斑斑的耶稣, 进入(esō,[里面])皇宫(字义[院子];参在十四54、66的相同用字)。[皇宫]根据马可所作的解释,就是Praetorium,是连接两地的中间地带。这拉丁文外借字的意思是总督府,政府首长官邸(参太二十七27;约十八28、33,十九9;徒二十三35)。
?? 他们一进到总督府内,就叫齐全营(speiran,希腊文,来自拉丁文的cohort有六百名士兵,是六千名士兵的军团的十分之一。但在这情形下,最多只有二百到三百名后备军,他们是伴随彼拉多从该撒利亚前来耶路撒冷的。
? 十五17~19 兵丁以极荒唐的模仿——一个有气派的国王所穿的袍子,和金光闪闪的皇冠来为耶稣穿上紫色的袍子,可能是褪了色的军服;并且在他的头上压上一个以荆棘做成的冠冕,可能是由棕树枝的尖刺编成的。连同这[这冠冕],兵丁们在不知不觉中,竟然勾画出神的咒诅在背负人类罪恶的耶稣身上这景象(参创三 17~18)。马太还注意到这些兵丁也将一根芦苇杆放在他的手中,当作是嘲弄性质的权杖(太二十七29)。
? 他们还使用无数轻蔑的话语来嘲笑耶稣,并作出好像效忠一个国王的侮辱动作。这个嘲讽所用的欢迎词恭喜[高兴吧 ]!犹太人的王是与罗马人正式喝彩[欢迎该撒]的平行问安语。和合本的[又]字,一次又一次的译出希腊文的过去未完成时态的动词。这些士兵不断的拿一根芦苇杆子来鞭打耶稣,可能是嘲笑那作为国王手中的权杖,打在他戴着荆棘冠冕的头上。他们不断地吐唾沫在他脸上(参可十四65),屈膝来嘲弄自己忠诚的效忠。他们做了这么多戏弄的动作,并不是因为耶稣个人的缘故,而是因为他们臣服于别的国家,却长期盼望有自己的君王所致。
? 十五 20 兵丁拿走一切嘲弄国王所用的道具,又给耶稣穿上他自己的衣服 。然后,由四名兵丁组成的执行死刑的队伍(参约十九23),在百夫长的命令下,带着耶稣前往城外,钉他十字架。
? 耶稣在罗马当局的面前受苦,对马可福音的读者来说,这是个榜样,因为他们在异教徒的权贵面前,也面对着相同的嘲弄(参可十三9~13)的注释)。
2.???????????? 耶稣的钉十字架和死亡(十五21~41)
被钉十字架所带来的死亡过程,是所有发明死刑的刑罚种类中,罪残酷的方式。马可非常生动的描述耶稣在身体上的受苦,但是字句有限。相对于耶稣在灵性上所经历的折磨(参十四36,十五34),这痛苦是,次要的。(这些事件的发生次序,请参在太二十七32~38,耶稣受苦事件合参图表).
(1)??? 耶稣被钉十字架和众人对他的嘲笑(十五21~32)
(太二十七32~44;路二十三26~43;约十九17~27)
? 十五 21~22 一个被定罪的犯人,按照惯例是要背着自己的十字架,就是那重约一百磅的一根横木,穿过城市的街道出到城外钉十字架的刑场。耶稣刚开始背上他自己的横木(约十九17),因为曾被鞭打的 缘故,他身体身份虚弱,所以当他走到城门的时候,已经没有力气往前了。兵丁鲁莽地随意就抓住了一个路人,叫做西门,并且强迫这人背着这横木走剩下来的路程。
?西门是古利奈人,北非一个非常重要的沿海城市,城中有很辽阔的犹太人聚居地区(徒二10)。他可能是一位已经移居耶路撒冷附近的人,或看起来比较有可能的,就是他是上耶路撒冷过逾越节节期的众多虔诚人之一。因为城中没有客房,所以晚上他在城外的乡间渡宿。只有马可言及西门的两个儿子,亚历山大和鲁孚。可能对住在罗马的读者来说,他们是众人所认识的门徒(参罗十六13).
? 罗马的兵丁带着耶稣来到靠近城门围墙的城外(参约十九20),一个叫作各各他的地方,希腊文是亚兰文骷髅地的直接音译,[加略山](Calvary)这词是从拉丁文武加大译本,[加略山](Calvaria)而来,是从[一个头盖骨](Calva),虽然在发音上有些微的不同而来的。各各他是一个圆形的岩石土墩(不是山丘或高山),朦胧中看似一个人的头盖骨的形状。它的正确位置现在不详。可能还是现今的[圣墓堂](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的所在地,这是从第四世纪起传统上认为的位置,而哥顿的加略山(Gordon’s Calvary)则是较为近期的猜测,但传统上的地点可能比较接近原处.
? 十五 23~24 根据拉比的传统,有一些耶路撒冷的妇女会预备含有镇静剂的饮料,给那些将要被钉十字架的人引用,以减轻疼痛(参箴三十一6~7)。当抵达各各他的时候,这些罗马兵丁大概也曾那这样的东西,酒中混合没药,一种植物的汁液带有麻痹神经的作用,给(字义)[尝试给予])耶稣喝。但耶稣尝过之后(参太二十七34),就拒绝引用,而选择在自己所控制下的一切力量来面对苦难和死亡。
?? 在有限而简洁的用字中,马可写道:于是将他钉在十字架上。他在罗马的读者不需要更多的解释,而他也没有提供更多。在正常情况下,被定罪的人的衣服会被剥光(大概只在腰部围一块布),躺在地上,伸出的双手都被钉子钉在一根横木上;然后这横木会被举起来,与已经立稳在地上的直木条紧紧钉牢,犯人的双脚也会被钉。一块木樁会被钉在直柱的某部分,来支持这人的身体的重量。死亡的过程是慢慢的——枯竭、口渴难挨、疼痛无边,通常会在两天到三天后断气;有时候要为加速死亡的时间,就打断这人的腿(约十九31~33)。这犯人自己所属的东西,都成为执行死刑的士兵的囊中物。在耶稣的情况,就是属于担任职守的四个兵丁(约十九23),他们就抽签,可能是掷骰子,来决定谁得到耶稣的内衣和外衣、皮带、凉鞋,还有大概是头巾之类。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竟然应验了诗二十二18,另一幅刻划耶稣卑微受辱景象的图画。
? 十五25 用了犹太人从日落开始计算时间的方式,马可是唯一记载耶稣被钉十架的时间是第三个小时的福音书,就是早上九时,这看起来好像与约十九14[第六个小时]有 冲突。但约翰可能是用罗马人(就是现代的)的计时方式,是从半夜(和正午)开始的;所以他把耶稣在彼拉多面前受审判的时间定在约是在[第六个小时],就是早上六时左右,介乎早上六时和九时,就是罗马兵丁嘲弄耶稣的时候(参可十五16~20),彼拉多同时判决两个囚犯有罪(参十五27),他们也等待着被钉十字架。
? 十五26 根据罗马人的惯例,要在一块木板上写上这罪犯的名字,和罪状,然后挂在木架的上端(约十九19)。四本福音书都记载了耶稣的罪名,但彼此间稍微不同,可能因为原来是用三种语言所写成的(约十九20)。马可福音是唯一记载着官方正式的罪状:[犹太人的王](参可十五2、12)。彼拉多写下这罪名,是故意的,为要羞辱犹太人所抱着的独立的梦幻(参约十九21~22)。
??? 十五27~ 28 彼拉多把耶稣安排在两个强盗中间被钉,这两个强盗可能像巴拉巴般是因作乱而被捕的(参第7节;约十八40)。他们可能也是和耶稣同时被裁定叛国罪名的,因为他们的案子与耶稣的相类似(路二十三40~42)。
?? 彼拉多的行动在不知不觉中,竟然也应验了赛五十三12,也是可十五28所引用的说话(参路二十二37)。
?? 十五28~30 耶稣再次受到人们口头上的辱骂(参十四65,十五17~19)。观看的路人口吐辱言羞辱他(字义作[继续不断地侮辱他])。他们摇着头,是一般人所熟悉表示嘲笑的举动(参诗二十二7,一0九25;耶十八16;哀二15)。他们对耶稣有关圣殿的自我声明百般嘲笑(参可十四58),如果耶稣能在三天内重建圣殿(大规模);那么,他应该也能够救(sōzō得解脱或救出来];参五23、28、34)自己,就是能够从十字架上下来,免于死亡(小规模)。
?? 十五31~32 犹太人宗教领袖们在他们的谈话中,也同样嘲弄耶稣。他们长期图谋要杀掉他,终于大功告成(参三6,十一18,十二12,十四1、64,十五1、11~13)。有关他能够救(sōzō了别人这短句,是指耶稣医治的神迹说的,他们不能否认这些事实(参五34,六56,十52)。但是他们现在却嘲笑耶稣,因为耶稣看起来好像再也没有能力来救(从sōzō来,参十五30)自己。讽刺地,在他们的谈话中,表达出深邃的属灵上的真意。如果耶稣要救其他人,并从罪的诠释中释放他们出来;那么他就不能够从神所命定,加诸在他身上的痛苦和死亡中,救(搭救)自己出来(参八31)。
?? 他们同时也嘲笑自称是弥赛亚(参十四61~62的注释),就是藉着将彼拉多的以色列的王改换为[这是犹太人的王](参十五26)来表达。他们向耶稣挑衅,要他证明自己就是弥赛亚,要他从十字架上下来,这样他们就能够看见一个无从抵赖的事实,他们就会相信他正是神的弥撒亚。其实当中并不缺乏证据,只是他们就是不愿意相信而已。
? 这两个与耶稣同钉十架的犯人,也一起加入辱骂他的行列,但是很快的,其中一个便停止了,并且反过来请求耶稣在他的国度里纪念自己(路二十三39~43)。
(2)耶稣的死和伴随发生的景象(十五33~41)
??? (太二十七45~56;路二十三44~49; 约十九28~30)
? 马可记载耶稣死时高潮迭起的五个现象:(a)黑暗大叫,(可十五33),(b)耶稣大叫,[我的神….](第34节)(c)耶稣大声喊叫(第37节),(d)圣殿里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第38节),(e)罗马百夫长的宣信(第39节)。
?? 十五33 耶稣于白日(从早上九时到正午)被挂在十字架上三个小时,到了第六个时辰(正午)遍地(整个巴勒斯坦地和周围地区)都黑暗了,一直到第九个时辰(下午三点;参第25节的注释)。这黑暗可能是因为突然刮起大风,使灰尘覆盖大地,或是浓厚的乌云,或是较有可能发生的——不可思议神迹似的日蚀,大概是神对担负在耶稣身上(参赛五十三5~6;林后五21)人类罪恶的审判的一种宇宙性兆头(参赛五25~30;摩八9~10;弥三5~7;番一14~15)。这景象特别是对以色列人拒绝弥撒亚,这位背负众罪的(参约一29)耶稣,所作的审判。这黑暗,具体地配合着耶稣大声喊叫的可怕情形(可十五34)。
?? 十五34 马可(还有犹大)只记载耶稣在十架上七句说话其中的一句。当第九个时辰(下午三时),耶稣大声喊着……[以罗伊,以罗伊(从希伯来文转过来的亚兰文),拉马撒巴各大尼(亚兰文,诗二十二1)].马可把这些用词翻成希腊文,使得他的读者能够了解。中文的翻译就是[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字义[为了什么理由])离弃(字义[你真的已经撇弃])我]?
?? 这不仅是一个义人在受苦的时候,确知神将会使他胜利的信心的喊叫(诗二十二1和二十二28的对比);耶稣也不是只感受到被离弃;耶稣的喊叫也包含了(a)被父神在法庭上的离弃,而不是指彼此间的关系,(b)耶稣与神之间亲密关系的确定。背负罪孽带来的咒诅和神对罪的惩罚(申二十一22~23;林后五21;加三13),使耶稣经历到与神,一位甚至不会凝视罪恶的神(参哈一13)分离,这不可言状的恐怖。这正回答了耶稣的问题:[为什么?]在为罪人代死的事实(可十45;罗五8;彼前二24,三18),使耶稣经验了与神的分离。
? 从 耶稣喊叫我的神,我的神中,也看出他对神的信靠。这是耶稣祷告中没有用上[阿爸](参可十四36)这词的唯一记载。不是放弃父,耶稣宣称父就是他的神;他因神的离弃致死,因此神的百姓才能够宣称神就是他们的神,而且永远不会被离弃(参来十三5)。
?? 十五35~36 许多人站在路旁的犹太人误解了,或较可能的是心存嘲弄的态度,任意妄论耶稣的喊叫是呼喊以利亚。流传在犹太人的信仰中,一般人认为以利亚会在一个义人受苦时,及时前来搭救他。
? 有一个路人,可能是一个罗马士兵,对耶稣说[我渴了](约十九28~29)这话有所回应,他把一块海绵沾湿了[醋酒],其中也混合了蛋和水来稀释酒与醋的味道,是一种普及而便宜的饮料;他用一根杆子将海绵举高,送到耶稣的嘴边,所以他便能够吮吸几口,好从新得力(参诗六十九21)。耶稣的十架可能比正常的还要高一点,使他离开地面有两到三尺。如果这饮料能延长他的生命,则这些观望的人们,就可能有机会看看以利亚会不会把他取下来。
?? 在马可福音中,且等着这句话是罗马士兵对路人说的,在他把饮料送给耶稣喝用之前,是个众数动词[你们且等着]。在马太福音中,用相同的词,但却是路人对这罗马士兵说的,可能是他正拿饮料给耶稣喝的时候;而且是个单数动词,[你(单数)且等着……]两者的情况都是有关嘲弄以利亚会不会来拯救耶稣的事。
?? 十五37 耶稣在断气前大声喊叫(路二十三46),表示他的死与一般钉十架的人的死法有别(参可十五39)。通常一个被钉十字架的人会忍受长期,而耗尽心力的痛苦(经常是二到三天才死去),最后在死前会陷入昏迷状态。但是耶稣直到断气的时候还是完全清醒的;所以他的死是自愿和突然的;这情况使得彼拉多也感到非常诧异(参第44节)。
?十五38 在耶稣断气的同时,圣殿(naou,圣所;参十一11)的幔子(布帏),从上到下被裂为两半。这个被动式的动词和幔子被撕裂的方向,表示这事绝对是神的作为。毫无疑问的,这事是由祭司们所观察和报道的(参徒六7),那个时刻他们可能正在献上犹太人的晚祭。这幔子可能是挂在圣所和前院之间的外布幔(出二十六36~37),或是里面隔开圣所和至圣所之间的内布幔(出二十六31~35)。如果是挂在外面的幔子,那么这撕裂就是确证耶稣所说,神的审判降临到圣殿的公开兆头,后来在主后七十年应验了(参可十三2)。不过可能是指里面的幔子被撕裂了,因为这是象征耶稣的死,终止重复为罪献上的牲祭,并且开启一条崭新、活泼、自由的,直接通向神的大道(来六19~20,九6~14,十19~22)。
十五39 这位百夫长站在面向耶稣的附近地方,这样才会观察到这些不寻常的是事情的发生(参33~37节),他是外族人,是罗马人的官员,负责掌管执行死刑的部队(参第20节),因此他要向彼拉多付上一切的责任(参第44节)只有马可用了kentyriōn(百夫长)这希腊文,是从拉丁文的字音译过来,为带领一百个士兵的军官(参44~45节)。新约圣经其余的作者都使用含意相同的另一个希腊文hekatontarchos(如太二十七54)。这事件提供了马可福音书是写给住在罗马地区的读者的额外证明。
? 耶稣死亡的情况,特别是他最后的大声喊叫(参可十五37),促使这位百夫长宣告说,[这个人,真的…..]字义[真实的],与所有的辱骂适成对比,参太二十七40;约十九7),从一个百夫长的观点看来;是神的儿子。
? 这位罗马军官所使用神的儿子这片语,可能并没有带着基督徒用来指称耶稣的神性(参路二十三47)这特有的观念。因为在他身为异教徒的背景看来,可能只是视耶稣是一位不寻常的[圣人],就像罗马皇帝也被称为[神的儿子](参可十二16的注释)般。结果却造成一些解经家,翻译这片语时附上一个不定冠词,而变成神的一个儿子(NIV边注)。然而马可认为这个宣称,是带有基督徒独特的观点,这位百夫长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了比他所能知道的还要更多的内容。
? 这位百夫长的宣信,就是马可揭示耶稣身份的最高潮(参一1,八29~30的注释)这样的宣信却出自一位外邦人的罗马军官,正与先前在十五29~32、35~36所描述那些人的嘲弄,成为对比。这位外邦人的宣信,也显示出幔子被裂成两半的真理。
? 十五40~41 除了这些嘲弄的群众和罗马士兵外,还有一些虔诚的妇女,从一段远距离小心观察一切所发生的事,这天较早前,特别是在第六个时辰(正午;第33节)以前,她们曾经站在靠近十字架的地方(约十九25~27)。
抹大拉的马利亚这别名,表示她是从抹大拉来的,就是位于加利利海西岸的一个村庄。耶稣曾经从她身上赶出鬼来(路八2;她不是路七36~50所提到那个有罪的妓女)。第二个马利亚(那[另一位马利亚];太二十七61)易于辨认,因为她的儿子叫做小雅各(字义[这幼小的],可能是指身量或是年纪而言)和约西,这两个儿子在早期的教会中可能也是众所周知的。撒罗米的名字只出现在马可福音中(可十五40,十六1),就是耶稣的门徒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约翰的母亲(太二十20,二十七56);她可能就是耶稣的母亲马利亚的姐妹,但马可在此处并没有提出(约十九25)。
? ?当耶稣在加利利的时候,这三位妇女曾经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跟随他,照顾([服事],过去未完成动词)他们物质上的需要(参路八1~3)。许多并没有经常性地跟随耶稣的妇女,也在那里,她们是与耶稣一同上耶路撒冷过逾越节节庆的,可能也是盼望耶稣能够建立他的弥撒亚国度的(参可十35~40,十五43)。
?? 马可描述到这些妇女亲眼看见耶稣被钉十字架,也亲眼看见耶稣被埋葬(十五47),还有他的复活(十六1~8),她们都是目击证人。这些妇人对耶稣的敬虔,超过了耶稣的十一个门徒,他们曾离弃耶稣(十四50)。马可大概是有意使用这些话语,来鼓励罗马教会内忠心的女门徒。
3.耶稣埋葬在附近的坟墓(十五42~47)
(太二十七57~61;路二十三50~56;约十九38~42)
?? 十五42~43 耶稣正式的被埋葬是肯定他的确已经死亡这事实,这是早期基督徒传讲时重要的一环(参林前十五3~4).在这里所说的预备日特别是指星期五而言,马可对非犹太人的读者解释说是安息日(星期六)的前一日。因为在安息日是不准做工的,所以星期五必须用来作准备工作。这里更可肯定耶稣是在星期五被钉十架的,就是尼散月十五日(参可十四1上、12、16的注释)。[晚上]是指在中午(下午三点)和日落之间,星期五的尽头便是安息日的开始。
? 在罗马的法律下,一个被钉十架的人,其尸体能否被取下来埋葬,是由皇帝所委派的政府首长来作决定的;不过如果有死人的亲属要求的话,通常都会获允许。有时候尸体就留在十字架上自行腐烂,或是被吃肉的动物或鹫鸟所叼食,剩下的尸身会被丢在一个普通的坟墓里面。犹太人的律法却规定,所有人的尸体都要有合适的埋葬,甚至那些被处死的囚犯(参Mishnah Sanhedrin 6.5;也规定那些被挂在木头上的尸体,也要被取下来,在日落前安葬(参申二十一23)。
? 亚利马太的约瑟深知这些规条,所以他来到彼拉多面前,求耶稣的身体好作安葬。他请求这事件是发生在靠近晚上的时候(字义[当傍晚已经来到了],可能是下午四时左右)。他所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因此动作要快。
?? 虽然约瑟极可能是住在耶路撒冷,但却是来自亚利马太这地方,一个在耶城西北方二十里的村庄。他是一位有钱人(太二十七57),并且是议会中一个受人尊敬的议员(bouleutēs),议会是非犹太人对公会的称呼。他并不赞同(路二十三51)公会要杀害耶稣的决定。就个人而言,他是等候神的国度来临的(可一15),所以他应该是一位虔诚的法利赛人。他认为耶稣是弥撒亚,但直到目前为止,他仍然是暗暗的作耶稣的门徒(约十九38)。
? 但他鼓起勇气,放胆的来见彼拉多,这是马可独有的描写。他的举动之所以勇敢,是因为:(a)他和耶稣没有任何关连;(b)他的要求是看人情面上的请求,但很有很能会被拒绝,因为耶稣是以叛国罪名被处死的;(c)他甘冒触犯礼仪上触摸死尸算为污秽的险;(d)他这样的要求,是相信这位被钉十架的耶稣,为个人信心的公开表白,无疑地会引起他同伴中的鄙夷与敌视。他不再是一个秘密的门徒,这是马可特别要让他的读者产生深刻印象的。
? ?十五44~45 彼拉多诧异(ethaumasen, [惊讶];参五20)耶稣已经死了(参十五37);他传令负责钉十架事宜的百夫长(第39节)前来,以便查询详情,从一个较可靠的来源听听这消息是否属实。一旦他能确定耶稣已经死了,彼拉多就把耶稣的身体赐给(字义[当做一件礼物赏赐],即没有要求付钱)约瑟。彼拉多恩准约瑟的请求是个特例,可能是因为他也相信耶稣为无辜的(参14~15节),只有马可记载彼拉多询问百夫长这事情,可能是对他的罗马读者的一个重点提示,耶稣的死亡是被一名罗马军队的官长所确认的。
? 十五46~47 毫无疑问地,约瑟的仆人也来帮助他完成这个在日落前要完成的一般安葬,约需要两个小时时间。尼哥底母,也是公会的一份子,加入这安葬的行列,可能也是经过事先安排的(约十九39~40)。
? 耶稣的尸体从十架上被取下来之后,可能会被清洗(参徒九37),之后才用细麻布,在层层细麻布中又加入香料,裹好尸体。这些实践都和犹太人埋葬的仪式相符(约十九39~40)。
? 然后这个尸体会被带到一个邻近的园子,安放在约瑟自己先前已经买好,还没有使用过的坟墓里(太二十七60;约十九41~42)。墓穴是由一块大磐石凿空而成的;再用一块圆形扁平的大石头挡在坟墓门口,这石头是辊在一条倾斜凹深的沟槽里,稳固地堵住出口处,禁止入侵者闯进。要把这石头再次辊开,是需要集合几个成年男士的力气才能够办得到的。
? 有两个亲眼看见耶稣断气的妇人(参可十五40),也看见(字义[正观察着],过去未完成时态)耶稣被埋葬的地方。明显地,其他的妇女已经回家去预备安息日,一个休息的日子(路二十三56)。
IX.耶稣在耶路撒冷附近从死里复活(十六1~8)
? (太二十八1~8;路二十四1~12;约二十1~10)
?? 四本福音书在记载复活事件的细节上有许多不同(例如,到达坟墓的妇女人数,有多少个天使出现,妇女对复活消息的反应…..)没有任何一位作者报道完全的详情;他们都是自由地(在事实范围内)作出摘要,描述特定的事件;对同一件事情却从不同的角度来强调。这许多记载上的不同点,是因为不同的目击证人对这特殊事件,有个人本身的自然反应,因此更加能够证实复活是一个历史事实(参太二十八1~4,四十天——从复活到升天)。
A.???? 妇女抵达坟墓(十六1~5)
十六1 安息日,就是星期六(尼散月十六日)在日落时便告结束;犹太人新的一天,星期日(尼散月十七日)开始了。亲眼看见耶稣断气和埋葬的几个妇女(参十五40、47),在那个日落后的晚上,买了香料、膏油,准备在安息日的下一个早晨,便前去膏抹耶稣的身体(字义[他])。这也表明她们并没有期盼耶稣会从死里复活(参八31,九31,十34)。
? 香料会被抹在死人的身体上,使得腐化的味道不致太浓厚;也是对逝世的人表达念念不舍之情。将尸体制成木乃伊并不是犹太人的习俗。
?? 十六2~3 在一星期的第一天(星期日,尼散月十七日),清晨的时候,就是在黎明刚破晓后,这些妇女赶到坟墓。她们离开家门时,天空大概还是灰暗的(参约二十1),所以抵达坟墓时太阳才出来不久。
? 这些妇人当中有两个知道,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已经辊在坟墓的入口外(参可十五47)。只有马可记载道,她们忧虑如何能够把石头辊开这个实际的困难。明确地,她们并不知道官方封印了这墓穴的事(参太二十七62~66)。
?? 十六4~5 当这些妇女抵达的时候,她们抬头看到坟墓,并立刻注意到石头已经被辊开了,因为(gar;参一16)这块大石头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很容易就被看见。
?? 这些妇女进到墓穴内的外侧,经从此处可通入放置尸体的内房。她们非常惊讶的看见一个年轻人(neaniskon; 参十四51),坐在右边,可能是在放置尸体内房的前方。这个特别的情况,伴随着所描述的景象和启示性的信息(十六6~7),表示出马可视这人是从神来的使者;虽然当他向妇女显现时,马可用年轻人来称呼这天使。这人穿着白色的袍子,更活画出属天的来源和夺目的璨烂(参九3)。
?? 路加(二十四3~4)和约翰(二十12)福音书的作者,都描写到两位天使的出现,对于一个合法的见证,这是必需的人数(参申十七6);但是马太(二十八5)和马太却只提到一位天使,可能是代言人。
? 当妇女们遇见这天使的时候,她们非常惊恐(exethambēthēsan; 参可九15,十四33)。这是个强烈情绪的复合动词(在新约中只有马可使用),表达出当她们看见这非比寻常的景象时,惊慌失措的神情(参十六8).
B.天使的宣告(十六6~7)
十六6 意识到妇女们的的惊恐,天使就命令她们,不要惊恐!(参在第5节的相同动词)。她们寻找(zēteite,[正在寻找])耶稣的尸体,这位从拿撒勒出来,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人,她们希望能够在他的身上抹上香料(参第1节)。但天使却宣告说,他已经复活了!(他已经被复活了;ēgerthē,被动语气),表示耶稣的复活是神的作为,这是新约圣经所强调的(参徒三15,四10;;罗四24,八11,十9,林前六14,十五15;林后四14;彼前一21)。她们很容易就可以看见,耶稣的身体真的已经不在那里了,这是一个空坟墓!
? 天使的信息很清楚的指出,复活的这一位就是被钉十架的那一位,两者都指着同一位历史上的人物,并且启示了空坟墓的意义。复活的确实性,是建立在从神而来的天使所说的信息中,呼唤当时代的人和现今的我们,要相信。空坟墓更确证了这历史的真实性。
? 十六7 这些妇女还被交托了一个任务。她们要前去告诉耶稣的门徒,他们将要与耶稣在加利利再次团聚。这些说话和特别提到彼得,都是马可独有的,既然马可福音大部分的资料好像都是从彼得而来的,更显出这些事件的意义。彼得在众人当中被单独提到,并不是因为他在门徒中的卓越地位,而是在与他已经蒙赦免,虽然他曾三次否认耶稣(参十四66~72).但他仍然被列在十一个门徒中。
? 耶稣将要在他们以先(从proagō来)去到加利利的信息,使他们回想到耶稣先前所承诺的团聚(参在十四28相同的动词)。他的跟随者将会在那里看见他,暗示是一个复活后的显现(参林前十五5)。但这并不是如许多人所建议的,就是指这是耶稣的第二次再来。马可写下这福音书的动机(参可八31的前言;也见十32上),并不是要以耶稣的死亡作为结束,乃是叙述这位复活的耶稣,今天仍然继续带领他的跟随者。
? 这些妇女首先听到耶稣复活的消息,但她们的报道却不被取信,只因为她们是女性。根据犹太人的律法,女人不被算为是合法的见证人。门徒们并没有马上前往加利利,耶稣另外还有几次在耶路撒冷附近向他们显现,为的是要对他们肯定他复活的真实性(参约二十19~29)。
c.妇女对耶稣复活的消息的反应(十六8)
? 十六8 这些妇女们从坟墓那里逃跑,因为(gar; 参一16)她们颤抖(tromos,名词)和惊奇(惊讶,ekstasis;参五42)。在一段时间里她们没有对任何人说出任何事情(太二十八8),这是马可福音中独有的希腊文双重否定表达方法,因为(gar)她们实在恐惧万分(ephobounto;参可四41,五15、33、36、六50~52,九32,十32)。
? 她们的反应与彼得在耶稣变像时的情况类似(参九6)。她们所害怕的,是因为看见了神同在这令人敬畏的威荣景象,和使耶稣从死里复活的大能。她们心存敬畏而感到惊慌失措,以致说不出话来。
? 许多解经家相信马可在此处终止他的福音书。这个很突然的结尾,是和马可写作的风格一致的,而且他刻意发展一系列的害怕惊讶的主题吻合。留在读者脑海中绕梁不止的,是心存敬畏,推敲天使启示性解释空坟墓意义的信息(参十六9~20接下来的注释)。
X.富争议性的结语(十六9~20)
?马可福音书最后的十二节经文(十六9~20),就是人所共知的[马可福音的一段亢长结结];这是新约圣经中极困难和最富争议性的经文之一。到底这些经文是不是存在在马可原始的作品当中,或乃是被省略的部分?大部分现代英文译本,都使用一些方式来引起读者注意到其中的问题,例如在第9节加上解释的注脚(NASB),或给予一个解释的说明而把这一段与第8节分开(NIV),或把整个段落放在马可福音的边注中(RSV).
? 外在的证据如下:(1)最早期(第四世纪)大楷希腊文抄本(西乃抄本和梵蒂冈抄本)都省略这些经节,不过其中受人尊敬的抄写文士们却在第8节之后留下空白,代表他们知道还有一段亢长的结结,但却不在他们所用来抄写的抄本中。(2)大部分其他所有的抄本(第五世纪以后),还有早期的译本,都包括第九到第二十节。(3)许多后期的抄本(第七世纪以后)和译本却在第8节之后,补充一段[较短的结结],清楚地,这不是原本所有的;但所有的这些抄本(除了一本书以外)都继续有第9~20节的经文。(4)早期教父的著作,例如殉道者游斯丁(Apology 1.45,约主后148年),他提安(Tatian, Diatessaron, 约主后170年),还有引用了第19节的爱任纽(Against Heresies
? 内在证据包括的资料:(1)从第8节到第9节的转接词,包括主词上从[妇女]突然改变到假设的主词[耶稣],而第9节在希腊文的经文中并没有提到耶稣的名字。(2)抹大拉的马利亚在第9节中,是以形容词子句作引入,而在十五40、47和十六1并没有这样的结构。(3)在第9到第20节中,约有三分之一有意义的希腊文,是[非罗马式]的,它们未曾在马可福音中出现过,而且与马可在第9节之前的用法不同。(4)这些经节的希腊文文学风格,缺乏马可历史性叙事的体裁,就是细腻入微,栩栩如生的特征。(5)可能马可福音中,曾被期待包括耶稣复活后在加利利向门徒显现的事件 (十四28,十六7);不过第9到第20节中的显现,却是在耶路撒冷境内或是附近。(6)马太和路加福音都与马可第9节前的经文有平行的记载,然后却有显著的不同;所以可以推测道马可福音一开始就没有计划包括9到20节这段经文在内。
? 同样明智和诚实的解经家们,在评估这相同的资料后,意见广为分歧,甚至是南辕北辙、完全不同的结论。某些根据早期和广为流传的外在证据所占的优势,接纳包括这些经文在内的人,也必须承认内在证据,也能解释这些经节是与全书其它部分有区分的说法。但是那些赞成省略这些经节的人,也必须仍然根据这些早期和广为流传的有验证性的外在证据,而给予一个合理的解释,为什么马可似乎要在第9节中突然结束全书。对于这问题当有四种理由被提出:(1)马可完成他的福音后,不知为何,直到现今更无从得知,这原始的结尾在还来不及被抄写前,已被遗失或被毁坏了。(2)马可完成了他的福音书,但原来的这个结尾却有意地被压制,或在一种现在不明的原因下而被挪走了。(3)一种现今已无从得知的原因,未能够完成福音书,可能是忽然逝世。(4)马可是有目的、有意的用第8节来结束他的福音书。
?? 以上的这些观点,第一和第二点看来不太可能,纵使原始的结尾在偶然的情况下遗失的说法,仍广泛地被接受。如果马可福音是书卷的卷轴,而不是抄本(有页数的书),则结尾应该是卷在书卷的里面,所以较书卷的前段更不容易受损或遗失。而假若马可没有完成全书,则第三种说法是可能的选择;不过其特殊的原因也没法证实。如果马可是以[害怕]作为主题的写作方式,使耶稣的跟随者彼此关连[参第8节];从这角度来看,许多现代的解经家倾向第四个观点。
? 根据目前所知的资料,可能还没有办法对这个问题作出结论。有一个观点看起来好像跟这一些证据都有关连,而且反对的理由也较少,就是:(1)马可有目的以第8节作为结束。(2)第9到20节虽然是由一个不知名的基督徒作者所加上的,不过因为这些经节拥有历史上的权威性,而且也是新约圣经正典的一部分(参考类似申命记的最后一章)。按照这观点,很早的时候(可能是在主后一百年后不久),马可福音就被加上9到20节作为与第8节的转接点,而且并没有尝试要与马可原本的词汇与风格相配合。可能这些经节是从其他三本福音书中,有关复活后事件的精华选粹,已经透过口头流传而广为人知,并且被活到将近一世纪末的使徒约翰所证明。所以这些资料在很早期,在转接过程中已被包括在内,以致被教会肯定与接受,成为圣经正典中的一部分,这些经节是与圣经的其他内容相合的。整段经文在信与不信这主题的发展上,呈现整体性。
A.???? 耶稣复活后的三次显现(十六9~14)
这段落包括耶稣复活后、升天前的三次显现(请参太二十八1~4,四十天——从复活到升天的图表)。
1.???????????? 耶稣向抹大拉的马利亚和他的不信的跟随者显现
????? (十六9~11)(约二十14~18)
?? 十六9~11 这些经节很突然地转向抹大拉的马利亚。在同一天早上,当大清早的时候(参第2节[大清早]),她再次回到坟墓来。虽然先前已有三次提到他她(参十五40、47,十六1),但在此处才第一次形容她——那个耶稣从她身上曾赶出七个鬼的马利亚(参路八2)。耶稣显现。使自己能够被别人看见,他首先先向马利亚显现。从这里我们得知,人们不能认出耶稣复活后的形象,除非他愿意向他们揭示自己的身份(参路二十四16、31)。
? 马利亚跑去告诉那些向来跟随耶稣的人说,她看见了耶稣。对耶稣的跟随者作出这样的描绘,是马可从来未曾使用的过的,其他福音书也没有这样使用(但参请参可三14,五18)。这子句可能是指着耶稣一般性的门徒而言(参徒十六12),而不是特别指十一位门徒(参徒一21);那时他们正在为耶稣的死亡悲伤哭泣,在此处这样的形容是非常独特的。
?? 一听到耶稣活了,并且被马利亚看见了(etheathē没有在马可福音其他经文中出现),他们却拒绝相信(ēpistēsan, 这动词也没有在马可福音中出现过)马利亚的报告(参路二十四11)。显然地,在短暂的时间之后,耶稣又向其他两位妇女显现,用作肯定天使的宣告,并敦促她们赶快去告诉门徒(参太二十八1、9~10)。
2.???????????? 耶稣向两个门徒和其余不信的门徒显现(十六12~13)
十六12~13? 这些经文摘要记载了两个门徒往以马忤斯的事迹(路二十四13~35)。用了[门徒中间有两个人]这描述,表示他们属于马利亚转告消息的那群不信的人(参十六10
~11)。当他们从耶路撒冷正行路到乡间的地方时,耶稣以不一样的形象(hetera morphē [一种不同的形态]向他们显现(参第9节)。这意思可以是说,耶稣这时的形象与对抹大拉的马利亚显现时不一样;或是比较可能的,是耶稣向他们显现时的形象,与先前他们所认识的耶稣有别。当他们回到耶路撒冷,并且向其余的门徒报告这件事的时候,门徒们也是不相信他们的报道(参第11节)。很显然地,不管多次如此确定的声明(参路二十四34),门徒们还是满心认为耶稣复活后的显现是鬼魂(参路二十四37)。
3.耶稣向十一个门徒显现并且责备他们的不信(十六14)
??????? (路二十四36~49;约二十19~25)
??? 十六14 后来(hysteron,比较副词,在马可福音中其他经文没有出现过),在同一天的晚上(参第9节),当他们正坐着吃饭的时候(从路二十四41~43得知他们正在吃晚饭),耶稣又向十一个门徒显现。他斥责(ōneidisen,一个强烈的动词,在它处并没有使用在耶稣身上)他们的不信和硬心(sklerokardian,参十5),因为当天较早的时候,他们拒绝相信有关他的复活的目击证人的见证。听见耶稣复活的信息(在看见耶稣前),他们经历到要相信目击证人的见证会是什么一回事。对于所有将要向未信的群体,传扬这信息的信徒们,这样的经历是必要的。
B.????? 耶稣给跟随者的使命(十六15~18)
(太二十八16~20)
? 十六15 后来耶稣给他的门徒这伟大的宣教使命;[往普(hapanta[整个],强调形式)天下去,传(kēryxate[传扬];参一4、14)福音(euangelion[好消息];参一1)给万民(即所有的人)听.]
?十六16 所有听见这个好消息,愿意相信而且受洗的人,一位受洗信徒(字义[一位相信而受洗的人]),将会被神(暗示性)从属灵上的死亡,就是因罪招致的惩罚中拯救出来(sothosetai, 参十三13的注释)。一个单数希腊文定冠词带着两个名词性分词(substantival participles),使二者所形容的情形,一个是内在的——凭着信心(正相信)接受有果效的福音,和外在的——信心的公开表白,就是受洗。
? 虽然新约圣经的作者普遍地假设,在正常情况下,每一位信徒都将会受洗,但十六16并不是表达受洗,对个人救恩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这节的下半部分正好相对地表示,一个人如果不信福音的话,将会被神(暗示性)在最后审判的日子中(参九43~48)定罪。这个被定罪的原因是因为不信,而不是缺乏宗教仪式上的遵行。这里没有提到受洗,因为当一个人不相信的时候,就不可能有在受洗时所要作的公开的信仰宣认。一个人能够接受神的救恩,唯一必要的条件,就是藉着对耶稣的信心(参罗三21~28;弗二8~10).
?? 十六17~18 这些经节列出了五种兆头(sēmeia;参八11的注释),跟随着凡是相信福音的人。[神迹]是超自然的现象,证实使徒所传的信息是来自神的(参十六20)。这些神迹是早期信徒所传扬的信仰——而不是他们任何个人信仰的运作——真确性的证明。从历史上的证据可作合理的结论,就是这些表明真确性的神迹只适用于使徒时代(参林后十二12;来二3~4)。
?????? 为要完成他们的使命(参可十六15),信徒们被赐下能力,奉耶稣的名来行使神迹奇事(参六7、13,九38~40的注释)。他们能够赶鬼,因此证明耶稣胜过撒旦的权势。这十二位(参六13)和七十人曾经赶出鬼魔,而这样的能力持续到使徒的教会(参徒八7,十六18,十九15~16)。他们能够说新的方言,大概是指一种流通的外国语言,是这些人不曾学习的;这现象发生在五旬节(参徒二4~11),后来在早期的教会中发生(参徒十46,十九6;林前十二10,十四1~24)。
? 在可十六18的希腊文的两句子句,可视为条件子句来了解,而第三句子句是结构。合理的解释是,[如果他们被迫用手拿起蛇来,或被逼迫喝下致命的毒物,他们必不(ou
?mē强烈性的否定;参十三2)受害。]这被神圣保护的免疫应许,是指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迫害者强逼信徒作出这些事情时;而不是保证随意拿起蛇来,或是喝下毒物都能免疫,也非属于早期教会证实福音时的作为。保罗在米利大并不是故意被蛇咬的(参徒二十八3~5),新约圣经其他地方并没有如此处所形容的类似事件发生。
?? 最后具有表明真确性的神迹,是他们将手放在病人身上,病人就必痊愈了。徒二十八8中,曾描述到藉着这种方式来医治;而医病的恩赐在早期教会中是使用的(参林前十二30)。
C.???? 耶稣的升天和门徒正遵行的使命(十六19~20)
(路二十四50~51;徒一9~11)
十六19~20 这些经节由两个紧密相连的事件所组成。一方面(希腊文men),主耶稣(是复合头衔,除了路二十四3外,从来没有任何福音书中出现过),在他复活后的事工之后(四十天之内;参徒一1),被接到天上(被父神、暗示性)。在天上坐在神的右边,是尊荣和权柄的地位(参可十二36~37上)。这样的事实,被早期信徒司提反在异象中所看见(参徒七56)。耶稣在地上的事工,从某方面说来算是结束了。
? 另一方面(希腊文de),他在地上的事工透过门徒们仍然继续进行,就是那些从耶路撒冷出去并且传扬(ekēryxan,[宣扬];参可一4、14,十六15)福音到各处的人。同时这位复活的主与他们同工,赐能力给他们,用神迹随着他们(参十六17~18)来证实他的话语,就是他们所传的福音是真确的。神迹证明他们信息的真确性(参来二3~4)。这传福音的任务,仍然透过复活的主所赐下的能力,使门徒们继续进行着.
参考书目
Alford ,Henry.Alford’s Greek Testament. Vol.1.Reprint Grand Rapids:Baker Book House,1980.
?
? Burdick, Donald W.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rk.” In The Wycliffe Bible Commentary.Chicago: Moody Press,1962.
?
? Cranfield, C. E.B. The Gosple according to Saint Mark.
?? Earle,Ralph.Mark: the Gosple of Action. Everyman’s Bible Commentary.
??
? Hiebert.D.Edmond.Mark:A portrait of the Servant.
Lane. William L.The Gosple according to Mark.The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 Lenski, R.C.H. The Interpretation of St.Mark’s Gosple. Reprint .Minneapolis:
? Martin, Ralph P. Mark: Evangelist and Theologian.
? ---------Mark. Knox Preaching Guides.Atlanta:John Knox Press,1981.
Stonehouse, Ned B.The Witness of the Synoptic Gospels to Christ.1944.Reprint.
?????? Swete,
?? Swift, C.E.Graham. “Mark.”In the New Bible Commentary: Revised.
?
? Vos,Howard F.Mark:
?
?
?????????????
?????
新约圣经中的救赎的用词
希腊文????????????????????????? 含意?????????????????????? 参考经文??
Agorazō(动词)????? 买来的,在市场(或奴隶市场中???? 林前六20,七23;彼后二1;
?????????????????????? 出价买来的???????????????????? 启五9, 十四3~4???????
Exagorazō(动词)??? 买下的,从市场(或奴隶市场)中? 加三13,四5;弗五16;
????????????????????? 买下来的?????????????????????????? 西四5
Lytron(名词)???? 赎价,得自由的价钱????????????? 太二十28;可十45
Lytroomai(动词)? 付赎价,因付赎价而得以自由????? 路二十四21;多二14;彼前一18
Lytrōsis(名词)??? 被付赎价而得自由的行动???????? 路一68,二38;来九12???
Apolytrōsis(名词) 买回来,被付上赎价而被释放??? 路二十一28;罗三24,八23;林前
???????????????????????????????????????????????? 一30;弗一7、4,四30;西一14;来九15,十一35
扫码关注公众号弦外飞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