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门徒的代价
2019-11-15
“有极多的人和耶稣同行。他转过来对他们说:‘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爱我胜过……爱原文作恨);凡不背着自己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门徒。……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路加福音14:25-35)
路加强调人群的众多。他说,“有极多的人。”在耶稣作工的那个阶段中,无论他到那里去,都有一大群人跟着。各式各样的人紧随着他,聆听他说的话,观看他行的奇迹,他们对他深感兴趣,深深为他所吸引,并且他们显然对他有好感,有一种愿望想要与他在一起,与他联合。
那一天他所说的话,是从他口中所出最严厉、扎心的话语之一。我们必须先记住,当时的群众正被他吸引,想要与他在一起,有些想要作他的门徒。耶稣转过来面对他们,从他所说的话里,我们发现了作他门徒最高的条件。他曾重复三次说,“不能作我的门徒。”同时他相对的,也启示了作他门徒的独特条件。这也是惟一的场合,他如此清楚地解释了他设立这些严格条件的原因。
先来看看这里所提出的作门徒的条件。每一次我读的时候,都会有一种惧怕,都会问,这些真的是作门徒的条件吗?每一个人读到第一个条件,说要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生命,岂不都会产生一种害怕的感觉?但他确实是这么说的,如果作不到这点,“就不能作我的门徒。”
第二个条件乍看之下不太惊人,其实是更令人吃惊的。“凡不背着自己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门徒。”这里面有一些宗教、神学、和教会上的语气,我们很容易接受它。但请留意其中的,自己十字架,一词。耶稣没有说,背着我的十字架,他乃是说,背“自己十字架”。当然我们最终必须用他的十字架来解释这里的十字架,但他所强调的乃是个人自己的十字架。接着我们的主又第三度用这样的句子,来总结他前面说过的两个条件,“你们无论什么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包括你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并且背起十字架,“就不能作我的门徒。”
主从未说过,作基督徒是件容易的事。我们的信息是错误的,我们宣告作门徒很容易,结果却没有达成神交给我们的使命。我相信,我们的失败是在于我们向年轻人介绍基督时,将我们的信仰渲染成一个得到快乐生活的秘诀。如果我们能像耶稣一样,介绍基督教是一种改革的运动,我们就能更成功地得着年轻人。从头至尾,基督教信仰中最重要的就是十字架。
“人到我这里来,若不恨(参中文圣经小字)……”就是这一点使我们踌躇不前。我们必须记住,这里是东方惯用的语法,用来表现一种尖锐的对比,“恨”这个字是用来与“爱”相对立的。我们不必要说,耶稣不是在声明我扪心中对所爱的人应该怀着敌对的态度。他当时面对着的,是人对他所提到这些人的忠心,可能超过对他的忠心。令人注目的是,他所提到的这些东西或人,没有一件是低俗的,卑贱的。人常常会在美丽的事物,和对他的忠心之间有冲突。人类的生命中,没有什么比对父母的爱,对妻子的爱,对儿女的爱,对弟兄姐妹的爱更善更美的了;但这些美丽的事却常常可能威胁到我们对主的忠心。因此他宣告说,即使有片刻的时间,我们最高的属世之爱和基督的呼召有了冲突,我们只有一个办法去行,就是跨越过我们自己的心,毫无妥协,毫无疑问地去跟随他。
这一点最终必须用下一个条件来说明。“凡不背着自己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门徒。”背十字架的意思,就是倒空生命中一切出于自私动机的事,虽然这些事也可能是高尚的。如果一个人到了某一个时候,基督呼召他在生命的态度和行动上,过一个牺牲的服事生活;同时他又面对美丽的属世情感之吸引,在这两者中作抉择时,他惟一能作的,就是遵照耶稣所提出的条件,去跟随他。
耶稣又加上了“和自己的性命”,使这一切更加崇高。人还会爱什么胜过爱自己的性命呢?魔鬼和耶稣常常说同样的话,但却出于完全不同的标准和含义。魔鬼首先对人说,“你们便如神。”耶稣也对我们说,“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两者都呼吁人要像神,但其中却有天渊之别,因为这两个对神的观念是截然相反的。关于这里耶稣所说人对自己性命的态度,使我想到撒但曾对神说到一个人,“情愿舍去一切所有的保全性命。”我也记得耶稣说过,“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这两件事使我们看见,人对自己生命的价值应有的估量;并且明白耶稣所说,除非人符合他所呼召的条件,恨恶自己的性命,否则不能作他的门徒这句话的意义。这些条件的严厉性是不言而喻的。今日我们抱怨这些条件太严苛,岂不是有些迟了?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由乡间匆匆返回伦敦,在那致命的八月天里,我看见一批一批的英国子弟被送上战场。他们唱着军歌向前迈进,我日以继夜地可以听见他们的脚步声,他们都是优秀的年轻人。难道他们不爱他们的父母?不爱他们年轻的妻子?不爱那正挥手告别的儿女?不爱他们的兄弟姐姝?不爱他们自己的性命?他们当然爱!但是,时候来了,有一个远比他们属私己的爱更高的呼召临到他们,他们就前去,忠于那个呼召。
耶稣所要的是全部,他需要全部。当我们谈到他第一个条件的严厉性时,难免会引起一个疑问,基督所要求的忠诚,是否低于我们年轻子弟对于国家的忠诚?他要求得更多,他要求我们撇下一切所有的。他呼召我们前进,永不回转,永不妥协。
他的第二个条件,说明了他的第一个条件。“凡不背着自己十字架。”十字架就是惟一的说明,因为他的计划就是牺牲。十字架是惟一的方法。因此他说,人若不背着自己的十字架跟从他,就不能作他的门徒。因为他走的是十字架的道路,他的门徒也必须走这一条道路。十字架是什么呢?它的意义何在?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信徒谈到他们所经历的十字架时,所说的话非常荒谬。我听过一些很虔诚的人说到他们所受的苦,所遭遇到的肉体上的疾病,心理上的困扰,物质上的损失,他们称这些个人所受的苦为十字架。他们谈到这些经历时会说,“当然啦!我们必须背负十字架。”那并不是十字架。我不能仅仅因为受了苦,就说是背负了十字架。如果受的苦只是以我个人为中心的,只是以我个人作出发点,那就仅能称为受苦,那不是十字架。神知道我并非对受苦一事毫无同情心。但除非我们是为义、为善行、为作基督徒而受苦;除非我们是照神的旨意同情别人而受苦,因帮助别人而倾倒出自己,否则我们就没有触及十字架的范围。我们只能用他的十字架来诠释我们的十字架。
我发现如果把耶稣在该撒利亚腓立比所说的话,和使徒保罗受圣灵启示所写出的那一段有关主自己的话,并列来读,是非常有趣,并且富启示性的。保罗写道:“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那就是十字架。“反倒虚己”,“死在十字架上”。我如果要跟从他,也必须倒空自己。他一路走向十字架;我如果要作他的门徒,必须甘愿接受十字架,作为我一切生活和服事的原则。他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如此。他说,人若要跟从我,就必须进入我的计划中,必须走我的道路。作门徒的意义不仅是保证灵魂得救,并且是在患难中与他有交通,然后与他一同得胜。除非我们预备好这样作,否则我们不能作他的门徒。
声明了作门徒的条件之后,他接着解释他所以定下如此严格条件的原因。他说,“你们那一个要盖一座楼,不先坐下算计花费,能盖成不能呢?”接着他又采用另外一个比喻,说到一个王出征前,先要酌量一下。他为什么要举出这样的例子呢?他为什么要在那个时候,用盖楼和出征的比喻呢?
我想这段经文恐怕是新约圣经中最被误解的一段了。被误解的原因出自一个小小的词——“这样”(见14:33)。如果这个词译成“这样”,就等于暗示他的意思是,你若要跟从我,就必须这样先估计一下所花费的代价,就像那个盖楼的人事先算计花费,或像那个国王,出去打仗以前先坐下酌量,能否用一万兵去胜过对方的两万兵。事实上他根本不是这个意思。按耶稣的意思,这个小小的词应该译为“所以”。他的那些条件显示,一个人若跟从他,不能算计花费,不能和其它利益比较,不能在世俗的爱和耶稣的呼召之间讨价还价。他不是告诉人,他们必须算计花费。他乃是告诉他们,必须算计花费的是他自己。他是那盖楼的人;他是那争战的王。这就是他举出这两个例子的原因。他说,“所以”,也就是解释他的条件为什么如此严格,为什么你们必须符合这些条件,否则不能跟从我。他似乎这么说:我在世界上,就是为了盖楼,为了争战,因此我的工人和军人的品质,对我是攸关重大的。
圣经一切的启示可以照亮这一段话。他已经接近了他服事工作的尾声。大约六个月之前,他也用过同样的两个比喻。他在该撒利亚腓立比说,“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建造;“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争战。在两个场合中,他都启示了他对他在世上工作的估量。他来到世上,是为了建造。他来到世上,是为了争战。他主要的目的是建造,但在建造的过程中,他必须作拆毁的工。他是盖楼的人,但他也是争战的王。这与整个圣经的启示是一致的。圣经的历史,就是神为了犯罪的人类采取之行动的历史。那是建造的作为,也是争战的作为。圣经以一个园子开始,以一个城巿结束,在开始与结束之间,就是神为建造那城,在历世历代所经营的事迹。而在这过程中,由于人的罪,他就成了争战的人子。
再来看看那一群被他吸引,对他怀着兴趣的群众。他转过来,给了他们作门徒的条件。我相信他当时看见了群众的脸上所反映的心思,那也是人类心中的想法,是我心中的想法。他们看着他,他们似乎说,你为什么要把条件定得如此严格?我们都喜欢你,被你吸引;只要你同意,我们就可以拥戴你作王。我们愿意跟从你。
他看见他们的表情,知道他们的心思,他实际上说,我告诉你们为什么我把条件定得如此严格。我来世上是为了建造,为了争战。我要跟从我的人始终站在我旁边,直到楼盖好了,战争胜利了。耶稣关心“质”远胜过“量”。如果今日神的教会也学到了这个功课,教会的会众可能就被淘汰不少了。我们若不再吹嘘自己的教会有多庞大的会众,我们就能很快得到洁净。
这里也适用基甸的故事。神使用三百个真诚的壮士来成就的事,远胜过三万二千个乌合之众所能作的事。主所要的人,是他能靠得住的人,能够和他一起辛勤砌砖,一起冲锋陷阵,直到他嬴得战争,建好他的城为止。那就是他定下严格条件的原因。
最后他说,“盐本是好的。”他改变了比喻中的表号,再度使用他早期事工中曾对门徒用过的此喻,那时他说,“你们是世上的盐。”“盐本是好的。”但它若失了味,又有什么用处呢?他带着讽刺说,“或用在田里,或堆在粪里,都不合式。”都没有用处。耶稣说,人若没有盐的功用,对我来说他们都是无用的。那些视基督教信仰为愉快、轻省道路的人,他们本身没有气味,在这世上不能产生防腐的作用,不能阻止腐化的蔓延。“盐本是好的,且若失了味,可用什么叫它再咸呢?或用在田里,或堆在粪里,都不合式,只好丢在外面。”
然后,他以一个挑战作结束,“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扫码关注公众号弦外飞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