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课 历代志 之一
2019-04-29
核心提示:题示:把历代志上读两遍。族 谱族谱竟然占了九章圣经!不太浪费篇幅吗?我们若这样想,就不算真正读过圣经。这些族谱的重要性是无可比拟的,对那些敬虔的犹太人说来更是如此。他们现在明白了,神不单把圣言托付他们民族保管;对列国之救赎大计,以至应许等,都是要藉着他们来完成。因此编写这个族谱的人深知这九章圣经就包...
??
题示:把历代志上读两遍。
??
??族 谱
??族谱竟然占了九章圣经!不太浪费篇幅吗?我们若这样想,就不算真正读过圣经。这些族谱的重要性是无可比拟的,对那些敬虔的犹太人说来更是如此。他们现在明白了,神不单把圣言托付他们民族保管;对列国之救赎大计,以至应许等,都是要藉着他们来完成。因此编写这个族谱的人深知这九章圣经就包括了神拣选的历程,自亚当一直到弥赛亚。他们自巴比伦归来后(历代志成书之时间),就更感到非立刻编写这个族谱,不能保存以色列族系的一脉相传。在被掳期间,千万家庭失散了,亲属的关系迷糊了,记录亦不容易寻找(参拉二59),犹大的档案若不是荡然无存,也必是支离破碎,由此可见这族谱的重要性,编写族谱的人把被掳前和被掳后两大时代连接起来,在第九章二至三十四节即是他们归回后在犹大地居住的情形。九章第一节则是被掳之记录,本应放在一章最末一节去的。安格斯(Angus)在他的「圣经手册」一书中说:「这些族谱把三千五百年来神怎样成就他的应许的脉膊显明出来,是人类历史中仅见的一页。」
???????????? ——巴斯德
??
??读完列王纪下,我们的心沉重莫名,就像与耶利米一同披麻蒙灰,坐下为圣城哀哭:「先前满有人民的城,现在何竟独坐,先前在列国中为大的,现在竟如寡妇,先前在诸省中为王后的,现在成为进贡的……黄金何其失光,纯金何其变色,圣所的石头倒在各市口上。锡安宝贵的众子,好比精金,现在何竟算为窖匠手所作的瓦瓶!」圣城被掠,圣殿被焚,圣民被逐,整个国家都荒凉了。
??我们不得不离开耶路撒冷,随同神的选民被掳至巴比伦,在那里,我们与以西结漫步于迦巴鲁河边;或混在他们之贤人俊仕中,与但以理一同踯躅于巴比伦首府之街头。在那里,我们挨过了七十个没有欢笑的年头,现在又随着以斯拉和所罗巴伯领导下的归国团,回到巴勒斯坦地。
??我们已经在上几章详细地研究过撒母耳记上下和列王纪上下了,现在来到历代志,就不用花大多的时间来分析。这两卷书就是处于被掳与归回的中间,我们真要感谢神,圣经若缺了这两卷,它就不算完全,它把自亚当到尼希米这段时间内的族谱详细地记录下来,又把这段时间内大卫的国度所发生的大事,作一简明的撮录,因此我们不打算详细地分析这两卷书。
??尽管如此,我们却不能以为它们是无关宏旨的。刚相反,不单这两卷书本身是历史的微型——也包括了开头九章的族谱——它也清楚地显示出神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对他的选民的心意,我们之所以简单地讨论这两卷书的唯一原因,就是它们所记述的年代,事实上与撒母耳记上下,和列王纪上下所记述的大同小异而已。
??也许有人会说,那些不是重覆了吗?说的不错,分别只在它们不是「无谓」的重覆,它是从一个新的观点与角度来把上四卷书的历史,作一个新的组合与估价。它们本身有不同的着重点,书中的材料与前四书比较,有些是加增了,也有些是删去的。事实上我们可以从它的增或减来找出本书之观点及重要性。
??我们若把历代志与撒母耳记和列王纪上下互相参详比较,就会发现它的增减都是同一类型的,换句话说,它们都是同指向一个焦点、一个主题:那么,贯串这些增或减的材料的思想是什么呢?历代志上下的主旨又是什么?统一的思想
??首先,关于本书之主旨,任何研究本书的读者或是解经家均同意,本书对圣殿及与圣殿有关的,都非常重视,举一以反三,就让我们用皮雅逊博士的一段话来作例子:
?? 「历代志上下两卷书,有很多材料都是在列王纪上下出现过的。至于历代志所略去的,都表明它们与作者写本书之目的没有关联。但任何与圣殿有关的,包括了对圣殿之保养与重建,敬拜之单纯不杂,事奉之恒久及秩序,对偶像仪节之厌恶憎恨,或是要百姓在心内尊主为圣为王等,在本书均是特别看重的。」
??我们若按着本课之题示,把历代志上看过一遍,立刻就会发现它是怎样特别重视圣殿这一主题的了。举例说,从十一章至书末,全是记载着大卫作王的事迹,但我们找不到它对大卫一些传奇性的经历有任何交待(此为本书重要删减的部分例证),就如:
?? (1)他在希伯仑之作王。
?? (2)他为扫罗约拿单之举哀。
?? (3)他之干罪。
?? (4)押沙龙之叛变。
??但本书却加了很多重要的材料(此为本书重要增加之部分例证)都是与圣殿有极密切关系的,例如:
?? (1)为圣殿预备的材料(二十二章)。
?? (2)数点利未及祭司的人数,并分派他们工作(二十三至二十四章)。
?? (3)指派及安排歌诗班与守门者之班次(二十五至二十六章)。
??这些均为前四书所没有,而与圣殿有着密切关系的资料。
??这特性在历代志下仍然维持着。历代志下对所罗门的记载,远比列王纪上的来得简短,但在九章圣经中,竟然有六章是完全关于圣殿的。自第十章开始,是记载国之分裂,由十支派组成之北国以色列完全没有记载,因为他们已经离开了大卫所敬拜的神,另立偶像,又离开了大卫家,历代志就不记载他们了。它所记的,全是犹大国和耶路撒冷,因为他们仍然维持着圣殿的事奉,因此自十至三十六章,它就单记述南国犹大,不单如此,它还是只记载那些与圣殿有关的人和事呢,就如亚撒、约沙法、希西家、约西亚等,均备受重视,因为他们与宗教改革及恢复圣殿事奉都有关系。在列王纪中,只用三节圣经说到希西家之宗教改革,但在历代志下,却足足用了三章圣经!
??历代志中,随处可见作者是特意把圣殿放在首位来写的,有些地方虽然不是直接提及圣殿,却总是与圣殿所代表的国民宗教有关,我们试举一例以说明;毛顿博士(Dr. J.H,Moulton)说:
?? 「没有比亚比雅王(列王纪作亚比央)的事件更能说明历代志与前四书之分别。在列王纪中,只用了极少的篇幅来说明这王的邪恶,若不是为着大卫的缘故,国位能否维持下去也大成问题。在历代志中,作者用了很多的篇幅记述他与以色列之间的战事,藉着亚比雅对敌军的一篇演词,历代志的主题便发挥得淋漓尽致」——
?? 「耶和华以色列的神曾立盐约(即不废坏之约),将以色列国永远赐给大卫和他的子孙,你们不知道么?无奈大卫儿子所罗门的臣仆,尼八儿子耶罗波安,起来背叛他的主人。有些无赖的匪徒聚集跟从他,逞强攻击所罗门的儿子罗波安,那时罗波安还幼弱,不能抵挡他们。现在你们有意抗拒大卫子孙手下所治耶和华的国,你们的人也甚多,你们那里又有耶罗波安为你们所造当作神的金牛犊,你们不是驱逐耶和华祭司亚伦的后裔,和利未人么?不是照着外邦人的恶俗为自己立祭司么?无论何人牵一只公牛犊,七只公绵羊,将自己分别出来,就可作虚无之神的祭司。至于我们,耶和华是我们的神,我们并没有离弃他;我们有事奉耶和华的祭司,都是亚伦的后裔,并有利未人各尽其职;每日早晚向耶和华献燔祭,烧美香,又在精金的桌子上摆陈设饼,又有金灯台和灯盏,每晚点起;因为我们遵守耶和华我们神的命,惟有你们离弃了他。率领我们的是神,我们这里也有神的祭司,拿号向你们吹出大声。以色列人哪,不要与耶和华你们列祖的神争战,因你们必不能亨通。」
??--(代下十三5~12)。
??
??前面九章的族谱已经清楚显出本书是以圣殿为中心的,一至八章是被掳前的族谱,而九章二至三十四节则记载后期「剩下」归国的族谱——那是圣殿事奉之重建与开始,而九章一节则是被掳前后期之分界线。
??综观上述,已经足以显明历代志上下的着重点在那里,它们不是重覆,也不是历史的补编,把撒母耳记和列王纪上下遗漏的补加上去,它是从一全新的角度来写选民的历史,换句话说,他们的历史观应该是「圣殿中心」的。
??
??中心的目的
??我们仍会穷究下去:「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历史观呢?到底他目的何在?」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与大多数的解经家有点分歧。他们大多数认为历代志上下的作者(或说是编者)是一个祭司,他既是一生以圣殿为他事奉与活动之所在,再加上他对宗教的热诚,自然而然地就会看圣殿比什么都重要,举例说,安格斯在他的「圣经手册」就这样说:「我们一定要注意,历代志上下事实上都是属于利未人的,他们自然对耶和华的圣殿和事奉特别重视。」
??毛顿博士在他的「现代人的圣经」(Modern Reader’s Bible)亦如此说:「整部历代志都弥漫着一股浓厚的圣礼味道。」
??艾利葛的注释书亦说:「从整卷书之特色及精神来看,圣经批评者似乎有理由相信本书是利未人为了圣殿而写成的。」
??大多数解经家的看法都是大同小异。我们不同意的地方,倒不在其作者是不是利未人这个问题,而是我们若以为作者是利未人,那么因为他职责及活动范围所在的缘故,便特别强调圣殿的重要性,这样便完全误解了本书之特别要旨,及神要在本书显明的信息。这样一来,我们就把本书之重要性贬至某一种工作职责之下。这是我们不能同意的。
??要真正欣赏本书之中心目的,就一定要了解本书写作的时代背境,这是我们要强调的。
??本书是在以斯拉和所罗巴伯,领导「剩下」的犹太百姓回国后而写的,换句话说,这是被掳归回后的作品,这一点在族谱之本身已经清楚地显明了,当无异议(下一课我们会详细地提出讨论)。历代志的写作目的,就是要重组余下的犹太人的族谱,这是重建家国的分子,也是亚伯拉罕及大卫后裔仅剩的余民。他们回国后,发现有不少新的问题出现,历代志的编者为了应付这些新的局面,也为了我们下面要提出的目的,便着手编汇历代志上下,这一点是事关重大的。
??倘若我们能够设想自己是混在昔日余剩之犹太人归国途中,就会发现人人心中都存着一个很刺人的问题:我们没有王。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点,也是历代志写作的目的。
??大卫的宝座过去了
??我们可以想像这对有思想的犹太人会是多大的痛苦,大卫的宝座是前所未有的,是按着神的誓约而建立的,这点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了,不再赘述。现今美好的时光不再,大卫的宝座不存,那确是过于他们能承担的。无论怎样,我们要在这里强调的是,神的百姓回国了,不是要建立一个宝座,乃是重建圣殿。古列王曾下谕旨,准许剩下的犹太人重回耶路撒冷,建造神的圣殿(拉一1~4)。我们今天真要好好学这功课——远在尼希米回国建造城墙之先,以斯拉和所罗巴伯就率领犹太人先回去建造圣殿。任何有益于国民建设之先,必先重建耶和华的殿——带领民众转回归神。只可惜我们的政治家不仅,所谓社会贤达也不明,结果「建造的人就枉然劳力」,他们自以为是,以为建造圣殿之先,首务是建造城市,建这建那,结果把一个个废墟建造在国民的心里!
??我们既已指出,大卫的宝座过去了,如昨日烟云,那么到底什么是存在的?他们还拥有些什么?我们起码可以说,有三方面是十分重要的:
?? (1)昔日的训诲:这教训别的人民从没有听过,这价值任何民族的历史从没有记录过——这是神藉先知对他们说过的话,警告他们若不离恶,便要被掳,结果全应验了,且是极其彻底的应验。现在他们回来了,应该有时间回想整段历史的教训:背道带来的结果。他们对这教训一定历历在目,永志不忘。
?? (2)将来的应许:也是藉先知传出来的。尽管大卫的宝座过去了,但大卫的族系并没有断绝,按着神的誓约和应许,有一天弥赛亚要从大卫之族系而出,那时,他要再建宝座于耶路撒冷,治理万国,以色列要再得荣耀。现今他们在耶路撒冷重建家园,这个盼望就是他们一切所有的,说什么也不会放弃。
?? (3)现今的同在:古列王下令重建耶和华的圣殿时(拉一1~4),他们就看出神并没有忘记他们,即或他们身在异国,现今又重回圣城,神的眼目一直在他们左右,与他们同在。当巴比伦王朝倒塌了,古列王崛起,声名远播,你以为犹太人会怎样想?他们身在异域,眼看这个二百年前以赛亚已经预言的皇帝兴起(关于以赛亚之年代问题,另有专文介绍),又下谕旨让他们回国,再加上看见尼布甲尼撒的认罪归神(但四1~3、34~37),和耶利米预言他们被掳之准确日期(参耶廿九10;并哈该书之注释),这一切的一切,又岂不叫他们深切地体会耶和华确是在他们之左右?
??现今普遍存在百姓心里的,就是这三个重要的因素:一、昔日的训诲;二、将来的应许:三、现今之同在。任何国家都应该这样自勉自策:检讨过去、肯定现在、瞻望将来。这就是历代志成书之目的——解决那个需要,达到那个目的。
??下面我们要提出上述三点跟历代志的关系:
?? (1)从国民独特的呼召及大卫的约来看,他们一定要弄清楚纯一不杂的世系,因此我们就有前面九章之族谱。
?? (2)从他们近来身受的各种天灾人祸来看,他们得从一个新的角度——宗教的——来看自己国家的历史,因此我们有自十章到书末之大卫王朝纪。
?? (3)从宗教的角度看,他们既从特别的启示而认识真神,亦从经验中体会到犯罪只令使他们亡国这教训,与及了解到圣殿是唯一联接起昔日的光明和将来的璀灿的唯一桥梁,他们就一定要重新估量并恢复渐被遗忘的圣殿崇拜,这就是为什么整卷历代志上下都非常看重圣殿的原因了。
??在历代志中,圣殿这比什么都来得重要,且注意下列数点:
?? (1)是国民一统的标记,尤其在没有王治理他们的时候。
?? (2)是提醒他们崇高之呼召及职责的标记。
?? (3)是说明耶和华神仍与他们同在的证明。
?? (4)是国民精神之所在。
??他们看见了圣殿,就如重读自己的民族史一样,明白过去的恶行,努力现今之建造,亦寄望将来的应许。编写历代志的人就是怀着这样的目标,而把圣殿放于极显着的地位。要他们知道今后的生活应以何者为重,今后的工作以何者为先,国家之安全及保障又何处可得,从而使他们对神重新奉献自己,甘心跟随他。
??
??完结这一课之前,我们试引述优加克一段很有见地的话:
??「历代志上下绝不是被掳前历史的补篇,它也不是拾人牙慧,把前四书遗下之资料七拼八凑来写成。作者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写的,我们可以从他省去的及加上去的资料判别得出来。十支派的历史没有提及,而单单写犹大一支派,其理由就在于此。对于重归祖国的以色列人来说,没有比坚守神的圣殿更重要的了。以色列与别国不同之处乃在:若不事奉神,他们国家根本没有前途可言。时至今日,以色列人曾经有一千九百多年单有人民的存在,而没有国家的存在,就更明显不过了。对某些所谓圣经批评者,或是唯理主义者来说,他们应该从这个历史的事实而看出,以色列永不可能单为自己而存在。以色列人若能明乎此点,又按着这真理而领导他的百姓,他们就是神所选派作列国的祭司,不然的话,就是亡国伤民,单单这个道理便足以证明历代志不单是一本历史书,它同时也是一本预言书:神藉着历史而显出它是出于神,也是属于神的。」
??
??
题示:把历代志上读两遍。
??
??族 谱
??族谱竟然占了九章圣经!不太浪费篇幅吗?我们若这样想,就不算真正读过圣经。这些族谱的重要性是无可比拟的,对那些敬虔的犹太人说来更是如此。他们现在明白了,神不单把圣言托付他们民族保管;对列国之救赎大计,以至应许等,都是要藉着他们来完成。因此编写这个族谱的人深知这九章圣经就包括了神拣选的历程,自亚当一直到弥赛亚。他们自巴比伦归来后(历代志成书之时间),就更感到非立刻编写这个族谱,不能保存以色列族系的一脉相传。在被掳期间,千万家庭失散了,亲属的关系迷糊了,记录亦不容易寻找(参拉二59),犹大的档案若不是荡然无存,也必是支离破碎,由此可见这族谱的重要性,编写族谱的人把被掳前和被掳后两大时代连接起来,在第九章二至三十四节即是他们归回后在犹大地居住的情形。九章第一节则是被掳之记录,本应放在一章最末一节去的。安格斯(Angus)在他的「圣经手册」一书中说:「这些族谱把三千五百年来神怎样成就他的应许的脉膊显明出来,是人类历史中仅见的一页。」
???????????? ——巴斯德
??
??读完列王纪下,我们的心沉重莫名,就像与耶利米一同披麻蒙灰,坐下为圣城哀哭:「先前满有人民的城,现在何竟独坐,先前在列国中为大的,现在竟如寡妇,先前在诸省中为王后的,现在成为进贡的……黄金何其失光,纯金何其变色,圣所的石头倒在各市口上。锡安宝贵的众子,好比精金,现在何竟算为窖匠手所作的瓦瓶!」圣城被掠,圣殿被焚,圣民被逐,整个国家都荒凉了。
??我们不得不离开耶路撒冷,随同神的选民被掳至巴比伦,在那里,我们与以西结漫步于迦巴鲁河边;或混在他们之贤人俊仕中,与但以理一同踯躅于巴比伦首府之街头。在那里,我们挨过了七十个没有欢笑的年头,现在又随着以斯拉和所罗巴伯领导下的归国团,回到巴勒斯坦地。
??我们已经在上几章详细地研究过撒母耳记上下和列王纪上下了,现在来到历代志,就不用花大多的时间来分析。这两卷书就是处于被掳与归回的中间,我们真要感谢神,圣经若缺了这两卷,它就不算完全,它把自亚当到尼希米这段时间内的族谱详细地记录下来,又把这段时间内大卫的国度所发生的大事,作一简明的撮录,因此我们不打算详细地分析这两卷书。
??尽管如此,我们却不能以为它们是无关宏旨的。刚相反,不单这两卷书本身是历史的微型——也包括了开头九章的族谱——它也清楚地显示出神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对他的选民的心意,我们之所以简单地讨论这两卷书的唯一原因,就是它们所记述的年代,事实上与撒母耳记上下,和列王纪上下所记述的大同小异而已。
??也许有人会说,那些不是重覆了吗?说的不错,分别只在它们不是「无谓」的重覆,它是从一个新的观点与角度来把上四卷书的历史,作一个新的组合与估价。它们本身有不同的着重点,书中的材料与前四书比较,有些是加增了,也有些是删去的。事实上我们可以从它的增或减来找出本书之观点及重要性。
??我们若把历代志与撒母耳记和列王纪上下互相参详比较,就会发现它的增减都是同一类型的,换句话说,它们都是同指向一个焦点、一个主题:那么,贯串这些增或减的材料的思想是什么呢?历代志上下的主旨又是什么?统一的思想
??首先,关于本书之主旨,任何研究本书的读者或是解经家均同意,本书对圣殿及与圣殿有关的,都非常重视,举一以反三,就让我们用皮雅逊博士的一段话来作例子:
?? 「历代志上下两卷书,有很多材料都是在列王纪上下出现过的。至于历代志所略去的,都表明它们与作者写本书之目的没有关联。但任何与圣殿有关的,包括了对圣殿之保养与重建,敬拜之单纯不杂,事奉之恒久及秩序,对偶像仪节之厌恶憎恨,或是要百姓在心内尊主为圣为王等,在本书均是特别看重的。」
??我们若按着本课之题示,把历代志上看过一遍,立刻就会发现它是怎样特别重视圣殿这一主题的了。举例说,从十一章至书末,全是记载着大卫作王的事迹,但我们找不到它对大卫一些传奇性的经历有任何交待(此为本书重要删减的部分例证),就如:
?? (1)他在希伯仑之作王。
?? (2)他为扫罗约拿单之举哀。
?? (3)他之干罪。
?? (4)押沙龙之叛变。
??但本书却加了很多重要的材料(此为本书重要增加之部分例证)都是与圣殿有极密切关系的,例如:
?? (1)为圣殿预备的材料(二十二章)。
?? (2)数点利未及祭司的人数,并分派他们工作(二十三至二十四章)。
?? (3)指派及安排歌诗班与守门者之班次(二十五至二十六章)。
??这些均为前四书所没有,而与圣殿有着密切关系的资料。
??这特性在历代志下仍然维持着。历代志下对所罗门的记载,远比列王纪上的来得简短,但在九章圣经中,竟然有六章是完全关于圣殿的。自第十章开始,是记载国之分裂,由十支派组成之北国以色列完全没有记载,因为他们已经离开了大卫所敬拜的神,另立偶像,又离开了大卫家,历代志就不记载他们了。它所记的,全是犹大国和耶路撒冷,因为他们仍然维持着圣殿的事奉,因此自十至三十六章,它就单记述南国犹大,不单如此,它还是只记载那些与圣殿有关的人和事呢,就如亚撒、约沙法、希西家、约西亚等,均备受重视,因为他们与宗教改革及恢复圣殿事奉都有关系。在列王纪中,只用三节圣经说到希西家之宗教改革,但在历代志下,却足足用了三章圣经!
??历代志中,随处可见作者是特意把圣殿放在首位来写的,有些地方虽然不是直接提及圣殿,却总是与圣殿所代表的国民宗教有关,我们试举一例以说明;毛顿博士(Dr. J.H,Moulton)说:
?? 「没有比亚比雅王(列王纪作亚比央)的事件更能说明历代志与前四书之分别。在列王纪中,只用了极少的篇幅来说明这王的邪恶,若不是为着大卫的缘故,国位能否维持下去也大成问题。在历代志中,作者用了很多的篇幅记述他与以色列之间的战事,藉着亚比雅对敌军的一篇演词,历代志的主题便发挥得淋漓尽致」——
?? 「耶和华以色列的神曾立盐约(即不废坏之约),将以色列国永远赐给大卫和他的子孙,你们不知道么?无奈大卫儿子所罗门的臣仆,尼八儿子耶罗波安,起来背叛他的主人。有些无赖的匪徒聚集跟从他,逞强攻击所罗门的儿子罗波安,那时罗波安还幼弱,不能抵挡他们。现在你们有意抗拒大卫子孙手下所治耶和华的国,你们的人也甚多,你们那里又有耶罗波安为你们所造当作神的金牛犊,你们不是驱逐耶和华祭司亚伦的后裔,和利未人么?不是照着外邦人的恶俗为自己立祭司么?无论何人牵一只公牛犊,七只公绵羊,将自己分别出来,就可作虚无之神的祭司。至于我们,耶和华是我们的神,我们并没有离弃他;我们有事奉耶和华的祭司,都是亚伦的后裔,并有利未人各尽其职;每日早晚向耶和华献燔祭,烧美香,又在精金的桌子上摆陈设饼,又有金灯台和灯盏,每晚点起;因为我们遵守耶和华我们神的命,惟有你们离弃了他。率领我们的是神,我们这里也有神的祭司,拿号向你们吹出大声。以色列人哪,不要与耶和华你们列祖的神争战,因你们必不能亨通。」
??--(代下十三5~12)。
??
??前面九章的族谱已经清楚显出本书是以圣殿为中心的,一至八章是被掳前的族谱,而九章二至三十四节则记载后期「剩下」归国的族谱——那是圣殿事奉之重建与开始,而九章一节则是被掳前后期之分界线。
??综观上述,已经足以显明历代志上下的着重点在那里,它们不是重覆,也不是历史的补编,把撒母耳记和列王纪上下遗漏的补加上去,它是从一全新的角度来写选民的历史,换句话说,他们的历史观应该是「圣殿中心」的。
??
??中心的目的
??我们仍会穷究下去:「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历史观呢?到底他目的何在?」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与大多数的解经家有点分歧。他们大多数认为历代志上下的作者(或说是编者)是一个祭司,他既是一生以圣殿为他事奉与活动之所在,再加上他对宗教的热诚,自然而然地就会看圣殿比什么都重要,举例说,安格斯在他的「圣经手册」就这样说:「我们一定要注意,历代志上下事实上都是属于利未人的,他们自然对耶和华的圣殿和事奉特别重视。」
??毛顿博士在他的「现代人的圣经」(Modern Reader’s Bible)亦如此说:「整部历代志都弥漫着一股浓厚的圣礼味道。」
??艾利葛的注释书亦说:「从整卷书之特色及精神来看,圣经批评者似乎有理由相信本书是利未人为了圣殿而写成的。」
??大多数解经家的看法都是大同小异。我们不同意的地方,倒不在其作者是不是利未人这个问题,而是我们若以为作者是利未人,那么因为他职责及活动范围所在的缘故,便特别强调圣殿的重要性,这样便完全误解了本书之特别要旨,及神要在本书显明的信息。这样一来,我们就把本书之重要性贬至某一种工作职责之下。这是我们不能同意的。
??要真正欣赏本书之中心目的,就一定要了解本书写作的时代背境,这是我们要强调的。
??本书是在以斯拉和所罗巴伯,领导「剩下」的犹太百姓回国后而写的,换句话说,这是被掳归回后的作品,这一点在族谱之本身已经清楚地显明了,当无异议(下一课我们会详细地提出讨论)。历代志的写作目的,就是要重组余下的犹太人的族谱,这是重建家国的分子,也是亚伯拉罕及大卫后裔仅剩的余民。他们回国后,发现有不少新的问题出现,历代志的编者为了应付这些新的局面,也为了我们下面要提出的目的,便着手编汇历代志上下,这一点是事关重大的。
??倘若我们能够设想自己是混在昔日余剩之犹太人归国途中,就会发现人人心中都存着一个很刺人的问题:我们没有王。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点,也是历代志写作的目的。
??大卫的宝座过去了
??我们可以想像这对有思想的犹太人会是多大的痛苦,大卫的宝座是前所未有的,是按着神的誓约而建立的,这点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了,不再赘述。现今美好的时光不再,大卫的宝座不存,那确是过于他们能承担的。无论怎样,我们要在这里强调的是,神的百姓回国了,不是要建立一个宝座,乃是重建圣殿。古列王曾下谕旨,准许剩下的犹太人重回耶路撒冷,建造神的圣殿(拉一1~4)。我们今天真要好好学这功课——远在尼希米回国建造城墙之先,以斯拉和所罗巴伯就率领犹太人先回去建造圣殿。任何有益于国民建设之先,必先重建耶和华的殿——带领民众转回归神。只可惜我们的政治家不仅,所谓社会贤达也不明,结果「建造的人就枉然劳力」,他们自以为是,以为建造圣殿之先,首务是建造城市,建这建那,结果把一个个废墟建造在国民的心里!
??我们既已指出,大卫的宝座过去了,如昨日烟云,那么到底什么是存在的?他们还拥有些什么?我们起码可以说,有三方面是十分重要的:
?? (1)昔日的训诲:这教训别的人民从没有听过,这价值任何民族的历史从没有记录过——这是神藉先知对他们说过的话,警告他们若不离恶,便要被掳,结果全应验了,且是极其彻底的应验。现在他们回来了,应该有时间回想整段历史的教训:背道带来的结果。他们对这教训一定历历在目,永志不忘。
?? (2)将来的应许:也是藉先知传出来的。尽管大卫的宝座过去了,但大卫的族系并没有断绝,按着神的誓约和应许,有一天弥赛亚要从大卫之族系而出,那时,他要再建宝座于耶路撒冷,治理万国,以色列要再得荣耀。现今他们在耶路撒冷重建家园,这个盼望就是他们一切所有的,说什么也不会放弃。
?? (3)现今的同在:古列王下令重建耶和华的圣殿时(拉一1~4),他们就看出神并没有忘记他们,即或他们身在异国,现今又重回圣城,神的眼目一直在他们左右,与他们同在。当巴比伦王朝倒塌了,古列王崛起,声名远播,你以为犹太人会怎样想?他们身在异域,眼看这个二百年前以赛亚已经预言的皇帝兴起(关于以赛亚之年代问题,另有专文介绍),又下谕旨让他们回国,再加上看见尼布甲尼撒的认罪归神(但四1~3、34~37),和耶利米预言他们被掳之准确日期(参耶廿九10;并哈该书之注释),这一切的一切,又岂不叫他们深切地体会耶和华确是在他们之左右?
??现今普遍存在百姓心里的,就是这三个重要的因素:一、昔日的训诲;二、将来的应许:三、现今之同在。任何国家都应该这样自勉自策:检讨过去、肯定现在、瞻望将来。这就是历代志成书之目的——解决那个需要,达到那个目的。
??下面我们要提出上述三点跟历代志的关系:
?? (1)从国民独特的呼召及大卫的约来看,他们一定要弄清楚纯一不杂的世系,因此我们就有前面九章之族谱。
?? (2)从他们近来身受的各种天灾人祸来看,他们得从一个新的角度——宗教的——来看自己国家的历史,因此我们有自十章到书末之大卫王朝纪。
?? (3)从宗教的角度看,他们既从特别的启示而认识真神,亦从经验中体会到犯罪只令使他们亡国这教训,与及了解到圣殿是唯一联接起昔日的光明和将来的璀灿的唯一桥梁,他们就一定要重新估量并恢复渐被遗忘的圣殿崇拜,这就是为什么整卷历代志上下都非常看重圣殿的原因了。
??在历代志中,圣殿这比什么都来得重要,且注意下列数点:
?? (1)是国民一统的标记,尤其在没有王治理他们的时候。
?? (2)是提醒他们崇高之呼召及职责的标记。
?? (3)是说明耶和华神仍与他们同在的证明。
?? (4)是国民精神之所在。
??他们看见了圣殿,就如重读自己的民族史一样,明白过去的恶行,努力现今之建造,亦寄望将来的应许。编写历代志的人就是怀着这样的目标,而把圣殿放于极显着的地位。要他们知道今后的生活应以何者为重,今后的工作以何者为先,国家之安全及保障又何处可得,从而使他们对神重新奉献自己,甘心跟随他。
??
??完结这一课之前,我们试引述优加克一段很有见地的话:
??「历代志上下绝不是被掳前历史的补篇,它也不是拾人牙慧,把前四书遗下之资料七拼八凑来写成。作者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写的,我们可以从他省去的及加上去的资料判别得出来。十支派的历史没有提及,而单单写犹大一支派,其理由就在于此。对于重归祖国的以色列人来说,没有比坚守神的圣殿更重要的了。以色列与别国不同之处乃在:若不事奉神,他们国家根本没有前途可言。时至今日,以色列人曾经有一千九百多年单有人民的存在,而没有国家的存在,就更明显不过了。对某些所谓圣经批评者,或是唯理主义者来说,他们应该从这个历史的事实而看出,以色列永不可能单为自己而存在。以色列人若能明乎此点,又按着这真理而领导他的百姓,他们就是神所选派作列国的祭司,不然的话,就是亡国伤民,单单这个道理便足以证明历代志不单是一本历史书,它同时也是一本预言书:神藉着历史而显出它是出于神,也是属于神的。」
??
扫码关注公众号弦外飞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