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锟斤拷锟斤拷锟教帮拷锟斤拷锟斤拷 > 灵修 > 灵修 > > 正文

第四十一课 历代志 之二

2019-04-30

核心提示:第四十一课 历代志之二题示:读历代志下两遍。像撒母耳记上下,和列王纪上下一样,在希伯来文中,历代志上下本来是一卷书的,它的书题是DibreHayyamim,意思即「历代大事纪」。书之分成为上下两卷,是始于主前三世纪七十士译本的,在那译本中,历代志上下是被称为「省略纪上」和「省略纪下」。把它分为二书实...


第四十一课 历代志 之二

??

??题示:读历代志下两遍。

??

??像撒母耳记上下,和列王纪上下一样,在希伯来文中,历代志上下本来是一卷书的,它的书题是Dibre Hayyamim,意思即「历代大事纪」。书之分成为上下两卷,是始于主前三世纪七十士译本的,在那译本中,历代志上下是被称为「省略纪上」和「省略纪下」。把它分为二书实在高明,但称之为「省略纪」却实在不敢恭维。因为这样一来,历代志就成了历史之补篇,而书之真正目的反变得模糊不清了。我们中译本称之为「历代志」,实在是不错之书名,始源于耶柔米(Jerome),他在主后三八五年到四○五年间,把圣经由希伯来文译成拉丁文,那译本就叫作「拉丁文武加大译本」(Latin Vulgate)。它之所以称为武加大译本是因为贵哥利一世(Gregory I,主后540一604)及第一次大公会议(主后1562)均接纳它为普及译本(Vulgatis,意即一般的,普通的),在某些武加大版本中,我们发现有「历代之书」(Chronicorum Liber)作历代志之题目。

??

????????????——巴斯德

??

??到这里为止,我们只研究了历代志统一的思想及目的,现在就要看看它的内容了。未看内容之前,且先留意几方面。

??资料来源

??简单地说,历代志的材料是根据很多早期文献,再加上作者的历史观(如上述)编汇而成,其中一些部分还是直接引述的(参代下五9,八8等「直到如今」一词,便可推想是出自引述之文献,因历代志写作的时候,所罗门的圣殿早已荡然无存)。历代志作者前后共引述了十四种文献:

??(1)以色列和犹大列王记(代下廿七7)。

??(2)列王的传(此为注释书之名称,英文名是Midrash,参代下廿四27)。

??(3)先知撒母耳的书(代上廿九29)。

??(4)先知迦得的书(代上廿九29)。

??(5)先知拿单的书(代下九29)。

??(6)示罗人亚希雅的预言书(代下九29)。

??(7)先见易多的默示书——论耶罗波安者(代下九29)。

??(8)先知示玛雅的史记(代下十二15)。

??(9)先见易多的族谱篇(代下十二15)。

??(10)先知易多的注译(代下十三22)。

??(11)哈拿尼的儿子耶户的书(代下廿34)。

??(12)先知以赛亚论乌西雅篇(代下廿六22)。

??(13)先知以赛亚的默示书(代下卅二32)。

??(14)何赛的书(代下卅三19)。

??作者之所以广泛地采用这些资料,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那表明:

??(1)作者乃言之有据,是有资格来从一全新的角度编写他们的历史。

??(2)他引用的文献,绝不艰僻难近,乃是流行于民中,这就更可说明他工作的对象不是老学究,而是普罗大众。

??(3)这些可资翻查的材料来源,应该叫喜欢吹毛求疵的学者相信圣经是信实可靠的。

??(4)它也证明以色列人绝不如「学者》所谓喜欢东抄西袭,或是道听途说的民族,他们都是仔细谨慎,几经艰辛才挑选,比较,才编成他们的历史,又用尽各种方法把它们保存下来,其一丝不苟的精神,就是近代的学者也要瞠乎其后。

??注意我们列出来的一种参考文献:以色列和犹大列王记。这书名出现过三次(代下廿七7,卅五27,卅六8),另外有四次是把书名的次序略有更调,是作「犹大和以色列诸王记」(代下十六11,廿五26,廿八26,卅二32),这两个书名指的都是同一本书。似乎这本书的资料,非常丰富可靠(代下廿七7);不过我们可别弄错了,这本「以色列和犹大列王记」不是圣经上那卷列王纪,事实上历代志上下和列王纪上下可能都曾参考过这卷书而写成的。历代志注明是取自「以色列和犹大列王记」的材料:在圣经中的列王纪都是没有的,这就可证实不是同一本书了。

??著者及时间

??除非我们盲目地把某些新派的理论全盘接受过来,而说历代志只是一卷瞎七搭八而凑成的书,我们只要肯动点脑筋,他们的理论就站不住脚,而且连成书的时间也交待得十分清楚。历代志下六章十五节和九章一节不是告诉我们书是在南国被掳至巴比伦才编成的吗?三章十六至二十四节的族谱也是一个佐证,历代志下最后两节圣经更表示出古列王下的谕旨已经成为过去。历代志上九章的族谱显示出书之编成,是归国的犹太人,已经在耶路撒冷安顿好了之后(请比较代上九章及尼十一3~32,七45,十二25、26;拉二42,其理由就更强了。)再者,三章十七至二十四节的所罗巴伯的族谱,表明历代志的成书日期,约在以斯拉及尼希米之晚年。

??有些希伯来文学者告诉我们,历代志的行文风格及拼字法,均是被掳后期的特色,盖被掳之犹太人在巴比伦生活期间,因着长期在迦太基语言的影响之下,纯正的希伯来文采已经受到侵蚀,这些特性在今日之历代志均可以找到。

??至于谁编写历代志的呢?这个问题至今仍是一个悬案,按犹太人的传统看法,他们认为是文士以斯拉。我们在这里不拟讨论这个夹缠不清的题目,下面只试举出支持以斯拉是编者的三个理由,让读者自己去判断:

??(1)没有什么足够份量的反对理由可以证明以斯拉不是历代志的编者。

??(2)大致上学者均同意历代志、以斯拉及尼希米记均出自一人之手笔(尼希米记有一部分是尼希米自己写的,而另一部分则是文士以斯拉写的,详见尼希米记的解释),若然,这人自是以斯拉无疑。

??(3)没有比以斯拉更称职,他是文士,有着一切资料作参考的便利。

??

??与前几卷书之关系

??前面已经提过,尽管历代志跟撒母耳记或列王纪讨论的都是同时代的历史,它本身却是有其独特的观点、角度、中心,与及目的,而且它成书的日期,也远较前四书为迟。现在我们试把历代志与撒母耳记及列王纪之关系,分别列出来。

??(1)撒母耳记和列王纪(以前书代)是传记式的;而历代志则类似统计式。

??(2)前书是从一个先知的观点而写;历代志则是以祭司的观点而编。

??(3)前书同时记载着南北国的历史;历代志则只记南国犹大的历史。

??(4)前书的着重点是国位、宝座;历代志则以圣殿、敬拜为中心。

??(5)从其影响而言,前书是一鉴戒,表明犯罪所带来的刑罚;历代志则是一激励,要百姓重新向神尽忠。

??(6)前书是有闻必录,把国家之大事作一简单而忠实之记录;历代志则是经过选择,为要表明某一特别的中心思想。

??(7)自创世记到列王纪下,每一卷书的记事方式都是渐进的,随着时代的更换而向前的,但历代志所记的却不是新的事物(除了为要显明是被掳归回时才成书的小部分外),乃是把过去曾发生过的事物来个检讨,好把历史的教训说得清楚明白,那就是:国家兴亡的主因,端在乎百姓对耶和华是顺服或背逆而定。我们要强调地指出,这原则从来没有改变过,它适用于以色列,也同样可运用于英美或中国。

??与后几卷书之关系

??艾利葛下面一段话很值得注意:

??「仔细阅读历代志、以斯拉,及尼希米三卷书的希伯来文,就会发觉它们不单在形式与用字方面十分相似——均是属于希伯来后期的作品,就是一般的观点,旁征博引的手法,对律法的引用,尤其是对某些问题的重视,如族谱、数目、礼仪、节期,以及在圣殿司职的人员和工作,对圣殿之音乐特别看重,和任何对公共崇拜有关联的细节等等,历代志、以斯拉,和尼希米三书都是十分相似的,这就更足以说明它们合起来,便是一卷伟大而又独立的史记了。」

??不单如此,我们若留意历代志下最后一节,和以斯拉记第一节,艾利葛上述的理由就更有力:「波斯王古列如此说,耶和华天上的神已将天下万国赐给我,又嘱咐我在犹大的耶路撒冷为他建造殿宇,你们中间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去,愿耶和华他的神与他同在。」——这句话意思是不完整的。

??「波斯王古列元年,耶和华为要应验藉耶利米口所说的话,就激动波斯王古列的心,使他下诏通告全国。」——历代志尾一节意思不完全的地方,这一节就补足了。

??事实上,现存有些希腊文抄本中,此三卷书是联为一本,没有分开的。

??我们为什么特意讨论这三卷书的紧密关系呢?这是有理由的:原来很久以前,当犹太人编汇旧约的正典时,他们曾把历代志放于玛拉基书之后,今天也有些圣经学者作如斯主张,他们的理由是,这样一来,就可以更容易看出马太福音族谱的由来。但错了,我们绝不可以把历代志和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分开,我们今天在圣经的次序是对的;它们是一组完整的历史书,把被掳前史和被掳后史联接起来,它回顾过去有王治理他们的一段时间,又开拓将来没有王位宝座的一段历史,我们绝不可以分开被掳后期的四卷历史书——历代志、以斯拉记、尼希米记、以斯帖记,它们四卷书的主题,联起来就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 历代志:  回顾
?? 以斯拉记:恢复
?? 尼希米记:重建
?? 以斯帖记:保存

??内容和结构

??现在让我们来「鸟瞰」一下历代志全书的内容,这是非常有趣的。也许「有趣」一词不足以说明本书的价值,它简直是引人入胜。我们要留心找出作者编汇本书时的意义在那里,目的在那里,为什么会选上或放弃这一段资料,这样一来,读历代志就不是枯燥无味了。

??我们先来研究历代志上第一段(一至九章)。说这九章圣经是一「族谱篇」不会错到那里去,表面看来,读这篇族谱真是没味道得很,但我们若能了解这是作者编写历代志大纲的一部分,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才放在第一段——读起来就完全不同了。我们的意思是说,这篇族谱是特要显明某些人——属神的人——的家族的;从亚当这树干上,伸展出三大分枝,他们就是闪、含、和雅弗的儿女们,按神的拣选,最年长的落空了,而最年幼的闪却被拣上。亚伯兰不也如此吗?他是他拉的幼子,他被选上了;此外,如以撒,不是以实玛利;如雅各,不是以扫。这都记在第一章。

??第二章是记载了救赎与拣选的族系,由雅各至犹大,再到耶西及大卫。在这一族系中,作者特别提出了犹大的后裔——信心的伟人(二18~25)。

??到第三章,作者再提到大卫的族系——一直到犹大国末期的王之一的西底家。最后,作者藉着由亚当、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犹大、大卫等而显出神拣选的过程后,他便概括地把以色列各支派的族谱,及其在迦南之分地(四至八章)情形,作一简述——他们全在神立约的应许中,占一席位;因此,历代志上第一部分(一至九章),便全是属于耶和华百姓的族谱了。

??好了,现在留意十至十二章的记载;这是大卫作王的历史,是记载耶和华受膏者的开始。第十章(明显地是过度性质的)是说扫罗的死(有关他其余的事迹都被略过了),就这样,神就「把国归于耶西的儿子大卫」了。十一至十二章论大卫如何作王,怎样使耶路撒冷成为京城,他勇士的名称,以及十二支派怎样众志一心的推立他作王。扫罗之作王是出于人意的,大卫作王却是按着神的拣选。扫罗具备的条件,优厚而又出众,但他就是缺少了真实无伪的信心,结果就不能得神的喜悦(十13),他的家被抛弃,而他的国亦归到一个合神心意的人手上(十14)。因此这一段就是关于耶和华受膏者的历史了。

??现在看十三至十六章,这是大卫王伟大的措施之第一个记录——把耶和华的约柜带至耶路撒冷。大卫强烈地感到,一个国家之能否蒙福,端在乎神是否与百姓同住,可是在他之前的扫罗就不了解此点,观其一生,他一直没有为耶和华的约柜费过半点思量,忽略了神同在的征物(十三3),使得以色列国错过许多的福气,单就这一点,便足证他失去为王的资格了。

??大卫可不是这样,他是一个有信心,亦有属灵洞察力的领袖,他很快的就使约柜成为国民生活的中心。在升运约柜至基顿禾场的当儿,出了一个小挫折(十三9~13),终于在敬虔而庄重的气氛下,约柜搬至耶路撒冷了。这时,扫罗女儿的态度很不好,她轻视大卫的信心,亦无从了解这信心的行动的价值(十五29),无论怎样,神却因大卫的工作而厚厚地祝福他的国家(十六7~36),我们从十六章七至三十节,大卫的献祭及对耶和华的颂词,就可以想像他是怎样用心良苦地要百姓明白约柜是神圣的,是神立约及赐应许的记号。因此在历代志上的第三段,我们就看见中心是耶和华的约柜。

??跟着便是十七至二十一章——耶和华的盟约。神喜欢从五洲万国中,选出一族一国——以色列,又从一族一国中选出一支派——犹大,从一支派选出一家——大卫家,然后与他立下盟约,这奇妙的盟约是记在十七章。再从十八至二十章,我们立刻就看见神的盟约为大卫的国带来了何等的福气与及繁盛。后来大卫虽然因核数以色列人而招来审判(二十一章),神的智慧与权能却越过了人的愚昧和软弱,使大卫决定了将来建造圣殿的基址(廿一28;代下三1)。这就是第四段的中心思想——耶和华的盟约。

??现在我们来到了历代志上最后的一组圣经(二十二至廿九章),这是关于耶和华的圣殿的。大卫因为是个战士,一生纵横沙场,神不让他亲手盖圣殿,甚至不让他有生之日看见圣殿的动土礼,大卫可没有睹气,相反地,他尽心竭力地为神的殿预备,而他预备的,不单是材料这一方面,也是包括了:

?? (1)建筑材料:二十二章
?? (2)利未之职任:二十三章
?? (3)祭司之职任:二十四章
?? (4)歌诗班、守门、掌府库者,及诸民事官员:二十五至二十七章。
?? (5)圣殿之模式:二十八至二十九章。

?? 简单地说,这一段全是关于耶和华的圣殿者。

?? 到历代志上为止,我们就发现了如下内容及结构:

??耶和华的百姓:一至九章
??耶和华的受膏者:十至十二章
??耶和华的约柜:十三至十六章
??耶和华的盟约:十七至二十一章
??耶和华的圣殿:二十二至二十九章

??若以整体来观之,则全是关于耶和华的居所;从广义言之,耶和华的居所就是以色列国;从狭义言之,耶和华的居所是大卫之家。从其中心点言之,耶和华的居所就是圣殿。我们可以用撒母耳记上二章三十节来作全书之中心思想:

??「尊重我的,我必重看他。」诚哉斯言!

??为耶和华建造殿宇的,耶和华「必为你建立家室。」(十七10) 我们不能太详细去分析了,下面一表有助于我们紧记它的教训。
?

                   历代 志 上

                   耶和华的居所

     对神之态度为决定之因素

 Ⅰ 以色列主要之族谱(一~九)

     亚当至雅各(包括以扫一支)(一)

     雅各至大卫(包括迦勒一支)(二)

     大卫至西底家(及被掳后)(三)

     各支派之族谱(四~八)

     被掳后之安顿(九)

 

 Ⅱ大卫在耶路撒冷作王(十~二十九)

     耶和华之受膏者(十~十二)

     耶和华之约柜(十三~十六)

     耶和华之盟约(十七~廿一)

     耶和华之圣殿(廿二~廿九)

     大卫之驾崩(廿九26~30)

  
??现在我们看历代志下。为了本书之目的及篇幅,最好还是从简而言之。这是一卷读了叫人黯然神伤的书,它的开头是光明璀璨的,但结尾就悲惨之极了。全书可分为两部分:

??(1)所罗门四十年升平之治:一至九章
??(2)犹大国至被掳之历史:十至三十六章

??至于所罗门统治之记录,大部分都是关于圣殿的。我们研究列王纪上时,已经分析过圣殿的建造,所罗门的为人,和他预表的意义等,这里就不重复了:让我们看看历代志下对一个国家及道德生活的看法是怎样吧。

??按大卫之约,他的后裔应该承受三方面的权利与责任的:

??(1)一个坚定的国度。
??(2)建造一圣殿。
??(3)过一种有纪律和操练的生活。

??在所罗门统治之初期,这三种权利与责任都实现了,以色列国因而达到了空前的盛况,而华美荣耀的圣殿亦落成,但是呀,他们也应该恒守一种纪律和操练的生活才是,我们却见这第三个条件慢慢被忽略了。

??神应许的本身,终归是要应验的,也可以说是不带「若果」这一条件的,因为基督就是他们一切应许的总归(参撒下第七章之注释),但要应许立刻应验在他们身上,这个「若果」的条件就一定要遵行,有人说得好:

??「神赐智慧、财富与能力给所罗门,若果他继续行在耶和华的道中,不偏左右,他就会享长寿(王上三14),但他落空了,结果最后的一种福气就得不着,死时才五十九岁。」

??所罗门死后国内的光景多么可怜——从罗波安到国分南北,到西底家,然后被掳,分散列国!我们不个别研究南国二十个王的事迹了,读历代志下,就会了解他们的生平;但这段历史的中心意义却绝不可忽略。

??在历代志上,我们看见有两个新的局面,一就是按神的盟约而立的国位,另一则是按神启示的样式建造,而又因神之居中而得荣之圣殿。国位与圣殿是互尊互荣的,坐宝座的王若尊重圣殿,神就赐福给他的国,他的国位就得荣耀。但自耶罗波安始,除了间中一些改革及宗教复兴外,整体上神的子民是背道离经的,情势一代不如一代,到一地步圣殿最坏的仇敌竟然就是犹大的宝座,终于二者不能并有了,其中之一必定要离去,当然不可能是圣殿的,就这样,犹大的国位败亡了。

??大卫的宝座中落后,圣殿也受到摧残——被火焚烧,事实上犹太人对圣殿的污辱已经到了极点,巴比伦用火焚毁圣殿,也只是叫圣殿不复存在,而不是继续受羞辱,国位与圣殿都过去了,到后来,新的圣殿要盖起来,却是盖在一个没有宝座,没有国位的时代!

??这就是历代志从一个国家来看的中心意义。现在再看他属灵及道德方面的意义。从罗波安一直到最后一个王为止,除了间中的复兴及改革外,我们可以说他们对神的关系是日见淡薄的,因而他们的国势也日见衰微,因此我们应该紧记这一功课:国家对神之反应,是决定她的历史及命运之重要因素。

??对以色列人如是,对天下万国也没有分别,我们留意下面的记载:

??「乌西雅定意寻求神,他寻求,耶和华神就使他亨通。」(代下廿六5)

??「约坦在耶和华他神面前行正道,以致日渐强盛。」(代下廿七6)

??这公式在整部历代志下都是加以强调的。把历代志上下联起来,我们就看见整个大卫王朝的兴衰过程:崇高的呼召、深厚的祝福、邪恶的败行,而引至悲惨的结局。神岂不是要藉历史向我们启示:国之兴亡,端在乎对神之态度?全国上下若一心寻求神,神就使他们强盛,全国上下若离开真道,就只有自招败亡,我们若不能明白这信息,读历史就枉然,这一代的君王和政治家到什么时候才可以明白?这一代的智士又到什么时候才能了解?时代的转易不会改变这个历史法则的。

??也许因着近代国际问错综复杂的关系,我们不能一下子就看出它的重要性——就如我们不能为自己的一代写历史一样——但时间过得久一点,我们立刻就可以发现:至今它仍然有效,且看看二百年前美国之兴起,及今日他们国内外遭遇到的困难,英国也如此。国之盛衰,不在乎她的政治或经济条件如何(如近代流行的观念),乃在乎她的道德原则及属灵气候。

??我们给神留个什么地位,也就等于带领自己的国家走上兴盛或衰亡的命运,其间是没有例外或侥幸的可能的。昔日以色列的君王、首领及百姓自欺欺人,以为这个肉眼看不见的神,一定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是看不见,又以为他们就是作恶,神也不会查问,但一味硬着颈项,罔顾先王的遭遇,掩耳不听神兴起的先知,不断的行恶,结果他们错了,「神是轻慢不得的」,他管理,他拣选,他也必按公义施行审判。他赐我们许多的特权,是不认识神的人所不认识的,但他从没有赐我们去任意犯罪的特权,以低贱的生活来污辱他崇高呼召的,只会招来败坏的结局。我们相信今日那国家,那领袖,那百姓应该学会的了。

??下面的表会帮助我们记得历代志下的意思:
  ?

                 历 代 志 下

                     圣殿与国位 

            对神之态度为决定之因素

Ⅰ  所罗门四十年之治(一~九)

     早期之建设(一)

     圣殿之建造(二~七)

     全盛之时期(八~九)

     所罗门驾崩(九29~31)

 犹大国至被掳之历史(十~三十六)

     国位之分裂(十)

     犹大之诸王(十一~卅六)

     被掳巴比伦(卅六15~21)

     古列之谕旨(卅六22~23)

 

??最后的话

??为了篇幅问题,历代志有许多重要的地方都不能提及了,不过有几点仍值得注意的。

??作为一个传道者来说,历代志实在是他的宝藏,信息资料之丰富是无与伦比的,举例说,我们可以看犹大国四次的蒙救赎:

??(1)亚比雅对抗耶罗波安:代下十三13~22。
??(2)亚撒对抗古实人:代下十四1~15。
??(3)约沙法对抗摩押人:代下廿20~34。
??(4)希西家对抗亚述人:代下卅二20~23。

??请特别留意,耶和华怎样帮助他们胜过仇敌。

??我们也可以就圣殿及敬拜怎样(a)被忽略;(b)被败坏,来作一专题研究,以此看出一个国家之盛衰原因。由此,可更加强我们对本书中心主题之认识:对神之反应为邦国兴衰之主因。

??毛顿博士下面一段话。有助于我们对历代志上下之认识:

??「要从历史文学中得益处的研究方法中,鲜有像比较圣经两类历史(即历代志与撒母耳记和列王纪之比较)来得有帮助。」

??在下一页,我们就要把二者平衡记载之经文分列出,以资研究。

??下面一表,乃取自迦百烈之「注解圣经」(Annotated Bible by late A. C. Gaebelein),我们十分推荐这卷书。

??

????平衡记载之经文

撒上廿七??代上十二1~7廿九1~3? 十二19~22卅一?十撒下五1~5 十一1~3五6~10 十一4~9五11~16十四1~7五17~25十四8 ~17六1~11 十三六12~23?十五~十六七十七八十八十十九十一1~27 廿1十二 29~31廿1~3廿三8~39 十一10~47 廿四1~9廿一1~6 廿四1~9廿七23、24 廿四10~17?廿一7~17 廿四18~24廿一18~廿二1王上二1廿三1 二1~4 廿八20、21 二10~12? 廿九23~30 二46代下一1 三4~15 一2~13 五 一 六 三1~14,四9 七15~21 三15~17 七23~26 四2~5 七38~46四6、10、17 七47~50? 四18~22 七51 五1 八 五2,七10 九1~9 七11~22 九10~28 八 十1~13?九1~12 十14~25 九13~24 十26~29 九25~28,一14~17 九41~43? 九29~31 十二1~19 十 十二21~24 十一1~4 十二25? 十一5 ~12 十二26~31 十一13~17 十四22~24 十二1十四25~28? 十二2 ~12 十四21、29~31 十二13~16 十五1十三1~2 十五6十三2~31 十五7、8十三22,十四1 十五11~12 十四1~5 十五13~15 十五16~18 十五16~22 十六1~6 十五23~24 十六11~14 廿二1~40、44 十八 廿二41~43? 十七1,廿31~33 廿二45 廿34 廿二47~49 廿35~37廿二50? 廿一1王下一1,三4~5廿1~3 八16~19 廿一2~7 八20~22 廿一8 ~15 八23~24 廿一18~20 八25~27 廿二1~4 八28、29 ,九1 ~28 廿二5~7、9 十11~14? 廿二8 十一1~3? 廿二10~12 十一4一20 廿三 十一21,十二1~3廿四1~3 十二6~16 廿四4~14 十二17~18 廿四23、24 十二19~21 廿四25~27 十四1~6 廿五1~4 十四7廿五11~16 十四8~14 廿五17~24 十四17~20 廿五25~28 十四21、22,十五1~4 廿六1~15 十五6、7、27、28 廿六22、23 十五32~35 廿七1~8 十五38 廿七9 廿六1~2 廿八1~2 十六3、4、6廿八3~8 十六7?廿八16~19 十五29?廿八20 十六8~18 廿八21~25 十六19、20 廿八26~27 十八1~3? 廿九1~2 十八13? 赛卅六1 十八14~16 代下卅二2~8 廿1~11代下卅24;赛卅八 廿12~19? 赛卅九1~8 十八17~37代下卅二9~19;赛卅六2~22 十九1~5 代下卅二20;赛卅七1~4 十九6、7? 赛卅七6~7 十九8~19代下卅17;赛卅七8~20 十九20~37 代下卅21;赛卅七21~38 廿20、21代下卅二32、33 廿一1~16 卅一1~9 廿一17~18 卅三18~20 廿一19~26? 卅三21~25 廿二1~2 卅四1~7 廿二3~20 卅四8~28 廿三1~3? 卅四29~32 廿三21~23 卅五1~19 卅三24~26 卅四33 廿三28~30 卅五20~27 廿三30~33 卅六1~3 廿三34~37 卅六4~5 廿四8~9 卅六9 廿四15~17 卅六10 廿四18~19 卅六11~12 廿四20 卅六13~16 廿五8 ~21 卅六18~21

??
?? ?
??我们欣闻近代考古学的发现,对历代志所记的事实,完全吻合,所以参考优加克先生的「新圣经指引」。第六和八卷(The New Biblical Guide,Vol.6 and 8,by John Urquhart)。

??唯愿本书的中心信息:对神之反应为兴衰之主因,能深深地抓着每一个执政者之心,这对一个国家或是一个人,古时或现代,同样是真实的。一个国家真正的责任,就是带领他的百姓离罪归神,我们尊敬神,神就会使我们昌大;相反的,只有自招灭亡,就是再聪明的领袖亦无法挽回他灭亡的命运也。今天,对一个人或是一个国家来说,神的呼召仍像昔日古列的谕旨一样:「为他建造殿宇」。(代下卅六23)。

??

??附 录 神的殿

??(1)会幕——仅为帐幕而已。这是神在以色列人中的居所,为期共四百年。多数时期系在示罗,参阅出埃及记廿五至四十章。

??(2)所罗门的圣殿——殿的荣耀为期短促。所罗门死后五年即被劫掠,主前五八六年被巴比伦所毁。

??(3)以西结的圣殿——(结四十至四十三)非真有此殿,仅系异象中所见将来复兴时期的圣殿。

??(4)会堂——会堂创始于被掳时期。会堂不是圣殿,不过是小的屋宇,供本地聚会之所需。凡有犹太人居住的地方,都有会堂。

??(5)所罗巴伯的圣殿——被掳归回后所建。参阅以斯拉与尼希米两书。此殿存留五百年,继之扩建者即为希律的圣殿。

??(6)希律的圣殿——这是主耶稣降世时的殿,为希律所建,用大理石与金子所造,非常壮丽。主后七十年被罗马人所毁,参约二13与太廿四章注释。

??(7)基督的身体——耶稣以自己的身体为殿(约二19~21),神藉着他与人同住,耶稣认为敬拜神不在属于地的圣殿(约四20~24)。

??(8)教会——信徒合起来成为神的殿,成为神在世上的居所(林前三16~19)。

??(9)每一个基督徒——也是神的殿(林前六19),所罗门殿的荣华不过是预表而已。

??(10)礼拜堂——有时也称为圣殿,但圣经里没有一处是这样说法的。

??(11)天上的殿——地上的会幕原是天上将来的影像(来九11、24)约翰看见天上的殿(启十一19),但最后神与羔羊要成为殿(启廿一22)。

??
??

上一章

扫码关注公众号弦外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