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课 申命记 之三
2019-04-30
核心提示:题示:读申命记十二章,和二十七至三十四章。 「假如我们的圣经有任何一句是被称为不可靠的或不可信的,那么我们一切对永恒的希望,我们信仰的整个根基,我们最亲近亦是最宝贝的安慰,都要烟消云散,化为乌有了。」 ——摘自英国教会总主教和主教呈交哥伦索主教的联合声明(一八六三)。(5)基本的分野我们已经就这本「...
??题示:读申命记十二章,和二十七至三十四章。
??
?? 「假如我们的圣经有任何一句是被称为不可靠的或不可信的,那么我们一切对永恒的希望,我们信仰的整个根基,我们最亲近亦是最宝贝的安慰,都要烟消云散,化为乌有了。」
?????? ——摘自英国教会总主教和主教呈交哥伦索主教的联合声明(一八六三)。
??
??(5)基本的分野
?? 我们已经就这本「说话」的申命记,来讨论过一些基本的事实及真理,这些都是很重要的,要多多思想,紧记在心。假如昔日以色列人能昼夜思想本书严肃又优美的信息,假如他们不违背里面智慧而有份量的言语,他们的平安岂不如江河之不断绝,大山之不倒移?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样,摩西这番临别殷训,又岂只对昔日的以色列人苦口婆心?不也是直接对我们这些属神的儿女说话?我们事奉的神,就是昔日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神,他救我们脱离撒但的枷锁,也是他要我们进入基督里丰盛的产业,他之要求于我们的,还会比昔日摩西要求于以色列人为少为轻吗?我们要谨记,申命记对我们说:「要尽心,尽性,尽力爱主你的神」,在他一切的路上,要紧紧跟随。唯愿神赐我们能听的耳朵和顺服的心!
??在这一章,我们还要指出本书有一点在好多处地方是特别强调的,那就是旧一代和新一代的基本分野,也是奋约时代与新约时代的基本分野,这对我们尤显得重要。
??
??地与人
??旧约与新约之间,最明显之不同,莫过于地与人这两方面了,旧约强调的是地方,而新约强调的则在人物。在旧约时代,只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是可以献祭、敬拜,和与神同在。举例说,我们就看申命记十二章十至十四节:
?? 「但你们过了约但河,得以住在耶和华你们神使你们承受为业之地,又使你们太平,不被四围的一切仇敌扰乱,安然居住。那时要将我所吩咐你们的燔祭、平安祭十分取一之物,和手中的举祭,并向耶和华许愿献的一切美祭,都奉到耶和华你们神所选择要立为他名的居所。你们和儿女、仆婢,并住在你们城里无分无业的利未人,都要在耶和华你们的神面前欢乐。你要谨慎,不可在你所看中的各处献燔祭,唯独耶和华从你那一支派中所选择的地方,你就要在那里献燔祭,行我一切所吩咐你的。」
??很明显的,末段所强调的,是只有一处地方可献祭,这对以色列国来说,就成了国民宗教生活的中心点,给他们一种团结的感觉(他们原是十二支派,各有各的中心、地区和领袖的)这对旧约时代十分重要,而当时的人对这一点必是印象极深的,所以,他们愈走近耶路撒冷,愈走近圣殿,他们就愈有亲近神的感觉,因为他们相信神只在圣殿中与他们亲近。对外邦人来说,他们住在较远的地方,便被称为「远方的众民」,了解这一点,才会明白像下列经文的意义:赛四十九1,五十七19;徒二33;弗二17。
??在新约时代,神整个显现并接受敬拜的地点,就轻轻地,却是完全地改变了,重点是由地区改变到人,再不是属物的圣殿或圣地,乃是具有宇宙性的属灵同在,我们可从耶稣在叙加城一个井旁与撒玛利亚妇人的谈道上看出来:
??女人对他说:「我们的祖宗在这山上礼拜,你们倒说,应当礼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
??主说:「妇人,你当信我,时候将到,你们拜父,也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你们所拜的,你们不知道:我们所拜的,我们知道,因为救恩是从犹太人出来的,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他。」
??然后,女人说:「我知道弥赛亚(就是那称为基督的)要来,他来了,必将一切的事都告诉我们。」
??妇人开始由地转到人了,跟着耶稣就用一句富启迪性的话答她:「我这(中译没有「我」,英译与原文均有)和你说话的就是他。」——神不再是住在圣殿里,他是在耶稣基督这个「人」身上。
??这个由地及人的转易过程,在使徒行传第八章也有记载——埃提阿伯的太监信主的经过。我们留意这一段(八26~40)的前后几个特点;他是:
?? (1)去一个正确的地方——「耶路撒冷」
?? (2)怀一个正确的目标——「敬拜」
?? (3)读一本正确的书籍——「以赛亚书」
??结果呢——「现在回来」,一点都得不到满足!然后神差遣腓利去帮助他,帮助他认识地与人的分别,「腓利就开口从这经上起,对他传讲耶稣。」(卅五节),太监立刻明白到救恩的要诀,他满足了,「就欢欢喜喜的走路。」——这一切是发生在旷野的路上!
??我们的主升天前说的话,也显示到由地及人的改变:「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廿八20),原文在这里是用强调法来形容「我」的,那是一种「最强烈的可能」。这是神对人说的。「我就常与你们同在」——那是表明他是无所不在。「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那是表明他是无所不能。「直到世界的末了」——由开始就知道末了,这是说他是无所不知的。就是这样一位「我」,要常与我们同在,何等的救主!何等荣耀的同在!无所不在的基督要一直与他用宝血买赎的儿女同在!他乐于与虚心又谦卑的人亲近,他不会离开我们,忘记我们,他要一直与我们在一起,直到世界的末了。
??我们再留意这句说话的次序,按原文直译,应该是「我、与你同在的是我」,「与你同在」是夹在两个「我」中间,我们的神耶稣基督不单是与我们同在,他还是在我们四周围,用他温柔的,又是个人的同在保护我们、供给我们、保全我们;我们在这样的看护下是多安全!
??(6)基本的选择
??我们读利未记的时候已经看到第一次颁布律法时,结尾是加上一个刑罚的警告,以色列人若是不忠于约,违背律法,神就要刑罚他们(参利未记二十六章)。第二次颁布律法时,结尾亦有同样的警告出现。我们若重看在第十七课申命记的大纲,就会发现后半部分(十二至三十四章)是划分为两大段的。第一大段是十二到三十章——重申律法;而第二大段是由三十一到三十四章——摩西临终的言行。由十二到三十章的重申律法,是以二十七至三十章作结束,那是一段极其严肃的警告,是神要他的子民作出选择——但提醒他们:不要选错了!
??二十七章是这四章的第一章,特别值得注意,因为它用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来显示出律法真正的(也是悲惨的)功用:那就是定罪与死亡(林后三7、9)。律法本身虽是圣洁的,但一个天性已败坏的亚当的后裔,若是放在律法之下,律法唯一能作的就是定罪与死亡。我们看看申命记二十七章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
??摩西说完了那篇洋洋洒洒又感人极深的律法和约的训词后,就吩咐以色列人:「你们过约但河,到了耶和华你神所赐给你的地,当天要立起块大石头,埋上石灰,把这律法的一切话写在石头上」(廿七2~3、8),这块石头要立在以巴路山上(第4节),然后以色列人要宣读(在十一29已经立下的命令)律法的祝福与咒诅。为此,六支派要在基利心山,另外六支派则在以巴路山;在基利心山的要宣告律法的祝福,在以巴路山的要宣告律法的咒诅。
??这里有两件很特出的事,值得注意:
??第一、在基利心山——祝福的山,他们没有竖起写上律法的石头,为什么?假如律法是由这里宣读,基利心山就不可能是祝福的山,因为律法只是一套没有活力的伦理,是没有能力的观念,是只有外在的规条而没有内在的更新,因此对一个天性已经败坏的人来说,律法只可能带来咒诅。
??第二、虽然基利心山是宣布祝福之地,但它们在那里呢?全章圣经都没有记载,我们在以巴路山听到十二次严肃地宣告咒诅的话(15~26),却没有从基利心山听到一章半语的祝福!这又怎样明显地表明律法制度是无法祝福像我们这些有罪的人!保罗说得好:「凡以行律法为本的,都是被咒诅的,因为经上记着:凡不常照律法书上所记一切之事去行的,就被咒诅。」(加三10)
?? 但申命记二十七章仍是有安慰的:我们再看以巴路山,那里不单有写上律法的石头,也有一个祭坛,请看五到七节:
??「在那里要为耶和华你的神筑一座石坛,在石头上不可动铁器,要用没有凿过的石头筑耶和华你神的坛,在坛上要将燔祭献给耶和华你的神;又要献平安祭,且在那里吃,在耶和华你的神面前欢乐。」
?? 在律法的咒诅下我们没可能欢乐,但在祭坛下就可以了,因为祭坛可以释放我们从咒诅底下出来。这个祭坛是预表加略山的,「基督既为我们受了咒诅,就赎出我们脱离律法的咒诅。」(加三13)律法怎样显明了罪,照样在以巴路山的祭牲也显明了恩典——在约里面为要替我们赎罪的恩典。要是没有这个预备,在律法之下的以色列就真的悲惨了。日后以色列人背约,他们不单忘记神的祭坛,用它来献祭给偶像。我们从先知书知道,就是在背约之前,他们也不是怀着诚实的心来到祭坛面前的。
??尽管如此,这祭坛还是表明神无限的恩典,人或者失败了,他若是怀着敬虔与诚实的心来到祭坛献祭,仍会得着莫大的安慰。今天我们藉着基督,献上「平安祭和燔祭」,神就会得着莫大的喜悦,我们就蒙悦纳,可以「在耶和华面前欢乐」!旧的一代藉律法宣告咒诅,新的一代藉基督却宣告祝福;感谢神,新的已经取代了旧的了!
??摩西
??在结束申命记之前,我们一定要花点时间来看看一代伟大的人物——摩西。这是申命记最后的乐章。我们看见一个完全成熟的,又是丰盛的生命——他长久压在重担之下,鞠躬尽瘁,再加上重任的操练,对人心的约减,更重要的是他日渐对神的认识,摩西整个临别的训勉就透发着成熟、温柔、干练,与及属神的精明的味道,用司布真的话说,这就使申命记「成为五经中最有意义和最感人的一卷书。」
??我们就金伯(Joseph W. Kemp)文章所采用一位无名士的话来说:「从没见摩西像在申命记中表现的那么尊贵、壮丽。他生命最后的一页是写得这样华美、浩瀚。一种静静的真诚,至情至性的说服力,对真神的尊敬虔诚,其动机的纯一不杂,目的之大我无私,叫人不得不肃然聆听,无怪乎神为申命记写卷后语时说:「以后以色列中再没兴起先知像摩西的,他是耶和华面对面所认识的。」(申卅四10)
??摩西对基督是一个很特出的表记,我们自己应该尝试去找出来。这里我们特别注意另一种研经的方法,就是传记法。在申命记中,特别是在最后四章,我们可以追寻到这一代领袖最后的言行,直到他在尼波山的离世为止。我们试把要点分列于后:
??三十一章:摩西劝勉约书亚和利未人。
??三十二章:摩西歌颂神和劝民守法。
??三十三章:摩西祝福十二支派。
??三十四章:摩西在尼波山离世。
??在我们完结摩西的言行之前,再引用杰多博士(Dr.John Kitto)的话来说明一下「我们要找出摩西一生言行特出的地方时,就会出奇地感到失望。不论圣经的或历史的伟大人物,总有一个非常特出的地方,成为他一生的标记,我们会想到亚伯拉罕的信心、约瑟的良心、大卫的悔罪、约拿单的慷慨,与及以利亚的热诚——但摩西呢?你以什么美德作为他的标记?
??找不到!我们愈想这样作,里面就愈感到迷惘。那不是坚定,不是忍耐,不是严肃,不是爱国的心,不是对神的信心,不是温和,不是谦卑,不是忘我,其中没有一点足以说明他的伟大,是上述那么多点的总合,才给我们看见一幅摩西的图画。他的美德,他的恩慈,全是相等的,而这一切的优点又是那么奇妙地融在一起,构成了摩西尊贵又伟大的性格——这是他性格的荣美!这种性格在一般人身上不易找得到——我们人类的历史中就极不易找出相同的人物来。我们知道,摩西是得到当时一切学问的,他却不以此骄人,而我们也是欣赏他的谦柔过于他的光芒,这是他成功的地方。在此,我们不得不颂赞神的智慧!当世界需要像他这样的一个人时,神就兴起他、使用他,放他在适当的地位上。」
??摩西死的时候是一百二十岁(卅四7),他是唯一由神亲自埋葬的人,神把他仆人的身体安放在「摩押平原」(第6节),不久,因为撒但的垂涎(犹9节),神就提升他,当主耶稣登山变相时,摩西也在荣光中出现了(路九30、31)。
??
????你可以回答吗?
??(1)申命记这名字是怎样来的?
??(2)申命记怎样表明了「转易」的信息?
??(3)新约中以何书与申命记最对称?为什么?
??(4)试述申命记之大纲。
??(5)试述本书最基本的事实和命令。
??(6)本书对以色列人有何基本要求?
??(7)以色列人既毁了西乃之约,神在什么基础上与他们维持特别的关系?
??(8)试举出旧与新一代基本上的分别。
??(9)在本书最后四章中,记载了摩西最后的四件事,试述之。
??(10)你可以说出当耶稣受试探时,他是引本书中那三节经文吗?
??
??题示:读申命记十二章,和二十七至三十四章。
??
?? 「假如我们的圣经有任何一句是被称为不可靠的或不可信的,那么我们一切对永恒的希望,我们信仰的整个根基,我们最亲近亦是最宝贝的安慰,都要烟消云散,化为乌有了。」
?????? ——摘自英国教会总主教和主教呈交哥伦索主教的联合声明(一八六三)。
??
??(5)基本的分野
?? 我们已经就这本「说话」的申命记,来讨论过一些基本的事实及真理,这些都是很重要的,要多多思想,紧记在心。假如昔日以色列人能昼夜思想本书严肃又优美的信息,假如他们不违背里面智慧而有份量的言语,他们的平安岂不如江河之不断绝,大山之不倒移?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样,摩西这番临别殷训,又岂只对昔日的以色列人苦口婆心?不也是直接对我们这些属神的儿女说话?我们事奉的神,就是昔日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神,他救我们脱离撒但的枷锁,也是他要我们进入基督里丰盛的产业,他之要求于我们的,还会比昔日摩西要求于以色列人为少为轻吗?我们要谨记,申命记对我们说:「要尽心,尽性,尽力爱主你的神」,在他一切的路上,要紧紧跟随。唯愿神赐我们能听的耳朵和顺服的心!
??在这一章,我们还要指出本书有一点在好多处地方是特别强调的,那就是旧一代和新一代的基本分野,也是奋约时代与新约时代的基本分野,这对我们尤显得重要。
??
??地与人
??旧约与新约之间,最明显之不同,莫过于地与人这两方面了,旧约强调的是地方,而新约强调的则在人物。在旧约时代,只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是可以献祭、敬拜,和与神同在。举例说,我们就看申命记十二章十至十四节:
?? 「但你们过了约但河,得以住在耶和华你们神使你们承受为业之地,又使你们太平,不被四围的一切仇敌扰乱,安然居住。那时要将我所吩咐你们的燔祭、平安祭十分取一之物,和手中的举祭,并向耶和华许愿献的一切美祭,都奉到耶和华你们神所选择要立为他名的居所。你们和儿女、仆婢,并住在你们城里无分无业的利未人,都要在耶和华你们的神面前欢乐。你要谨慎,不可在你所看中的各处献燔祭,唯独耶和华从你那一支派中所选择的地方,你就要在那里献燔祭,行我一切所吩咐你的。」
??很明显的,末段所强调的,是只有一处地方可献祭,这对以色列国来说,就成了国民宗教生活的中心点,给他们一种团结的感觉(他们原是十二支派,各有各的中心、地区和领袖的)这对旧约时代十分重要,而当时的人对这一点必是印象极深的,所以,他们愈走近耶路撒冷,愈走近圣殿,他们就愈有亲近神的感觉,因为他们相信神只在圣殿中与他们亲近。对外邦人来说,他们住在较远的地方,便被称为「远方的众民」,了解这一点,才会明白像下列经文的意义:赛四十九1,五十七19;徒二33;弗二17。
??在新约时代,神整个显现并接受敬拜的地点,就轻轻地,却是完全地改变了,重点是由地区改变到人,再不是属物的圣殿或圣地,乃是具有宇宙性的属灵同在,我们可从耶稣在叙加城一个井旁与撒玛利亚妇人的谈道上看出来:
??女人对他说:「我们的祖宗在这山上礼拜,你们倒说,应当礼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
??主说:「妇人,你当信我,时候将到,你们拜父,也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你们所拜的,你们不知道:我们所拜的,我们知道,因为救恩是从犹太人出来的,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他。」
??然后,女人说:「我知道弥赛亚(就是那称为基督的)要来,他来了,必将一切的事都告诉我们。」
??妇人开始由地转到人了,跟着耶稣就用一句富启迪性的话答她:「我这(中译没有「我」,英译与原文均有)和你说话的就是他。」——神不再是住在圣殿里,他是在耶稣基督这个「人」身上。
??这个由地及人的转易过程,在使徒行传第八章也有记载——埃提阿伯的太监信主的经过。我们留意这一段(八26~40)的前后几个特点;他是:
?? (1)去一个正确的地方——「耶路撒冷」
?? (2)怀一个正确的目标——「敬拜」
?? (3)读一本正确的书籍——「以赛亚书」
??结果呢——「现在回来」,一点都得不到满足!然后神差遣腓利去帮助他,帮助他认识地与人的分别,「腓利就开口从这经上起,对他传讲耶稣。」(卅五节),太监立刻明白到救恩的要诀,他满足了,「就欢欢喜喜的走路。」——这一切是发生在旷野的路上!
??我们的主升天前说的话,也显示到由地及人的改变:「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廿八20),原文在这里是用强调法来形容「我」的,那是一种「最强烈的可能」。这是神对人说的。「我就常与你们同在」——那是表明他是无所不在。「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那是表明他是无所不能。「直到世界的末了」——由开始就知道末了,这是说他是无所不知的。就是这样一位「我」,要常与我们同在,何等的救主!何等荣耀的同在!无所不在的基督要一直与他用宝血买赎的儿女同在!他乐于与虚心又谦卑的人亲近,他不会离开我们,忘记我们,他要一直与我们在一起,直到世界的末了。
??我们再留意这句说话的次序,按原文直译,应该是「我、与你同在的是我」,「与你同在」是夹在两个「我」中间,我们的神耶稣基督不单是与我们同在,他还是在我们四周围,用他温柔的,又是个人的同在保护我们、供给我们、保全我们;我们在这样的看护下是多安全!
??(6)基本的选择
??我们读利未记的时候已经看到第一次颁布律法时,结尾是加上一个刑罚的警告,以色列人若是不忠于约,违背律法,神就要刑罚他们(参利未记二十六章)。第二次颁布律法时,结尾亦有同样的警告出现。我们若重看在第十七课申命记的大纲,就会发现后半部分(十二至三十四章)是划分为两大段的。第一大段是十二到三十章——重申律法;而第二大段是由三十一到三十四章——摩西临终的言行。由十二到三十章的重申律法,是以二十七至三十章作结束,那是一段极其严肃的警告,是神要他的子民作出选择——但提醒他们:不要选错了!
??二十七章是这四章的第一章,特别值得注意,因为它用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来显示出律法真正的(也是悲惨的)功用:那就是定罪与死亡(林后三7、9)。律法本身虽是圣洁的,但一个天性已败坏的亚当的后裔,若是放在律法之下,律法唯一能作的就是定罪与死亡。我们看看申命记二十七章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
??摩西说完了那篇洋洋洒洒又感人极深的律法和约的训词后,就吩咐以色列人:「你们过约但河,到了耶和华你神所赐给你的地,当天要立起块大石头,埋上石灰,把这律法的一切话写在石头上」(廿七2~3、8),这块石头要立在以巴路山上(第4节),然后以色列人要宣读(在十一29已经立下的命令)律法的祝福与咒诅。为此,六支派要在基利心山,另外六支派则在以巴路山;在基利心山的要宣告律法的祝福,在以巴路山的要宣告律法的咒诅。
??这里有两件很特出的事,值得注意:
??第一、在基利心山——祝福的山,他们没有竖起写上律法的石头,为什么?假如律法是由这里宣读,基利心山就不可能是祝福的山,因为律法只是一套没有活力的伦理,是没有能力的观念,是只有外在的规条而没有内在的更新,因此对一个天性已经败坏的人来说,律法只可能带来咒诅。
??第二、虽然基利心山是宣布祝福之地,但它们在那里呢?全章圣经都没有记载,我们在以巴路山听到十二次严肃地宣告咒诅的话(15~26),却没有从基利心山听到一章半语的祝福!这又怎样明显地表明律法制度是无法祝福像我们这些有罪的人!保罗说得好:「凡以行律法为本的,都是被咒诅的,因为经上记着:凡不常照律法书上所记一切之事去行的,就被咒诅。」(加三10)
?? 但申命记二十七章仍是有安慰的:我们再看以巴路山,那里不单有写上律法的石头,也有一个祭坛,请看五到七节:
??「在那里要为耶和华你的神筑一座石坛,在石头上不可动铁器,要用没有凿过的石头筑耶和华你神的坛,在坛上要将燔祭献给耶和华你的神;又要献平安祭,且在那里吃,在耶和华你的神面前欢乐。」
?? 在律法的咒诅下我们没可能欢乐,但在祭坛下就可以了,因为祭坛可以释放我们从咒诅底下出来。这个祭坛是预表加略山的,「基督既为我们受了咒诅,就赎出我们脱离律法的咒诅。」(加三13)律法怎样显明了罪,照样在以巴路山的祭牲也显明了恩典——在约里面为要替我们赎罪的恩典。要是没有这个预备,在律法之下的以色列就真的悲惨了。日后以色列人背约,他们不单忘记神的祭坛,用它来献祭给偶像。我们从先知书知道,就是在背约之前,他们也不是怀着诚实的心来到祭坛面前的。
??尽管如此,这祭坛还是表明神无限的恩典,人或者失败了,他若是怀着敬虔与诚实的心来到祭坛献祭,仍会得着莫大的安慰。今天我们藉着基督,献上「平安祭和燔祭」,神就会得着莫大的喜悦,我们就蒙悦纳,可以「在耶和华面前欢乐」!旧的一代藉律法宣告咒诅,新的一代藉基督却宣告祝福;感谢神,新的已经取代了旧的了!
??摩西
??在结束申命记之前,我们一定要花点时间来看看一代伟大的人物——摩西。这是申命记最后的乐章。我们看见一个完全成熟的,又是丰盛的生命——他长久压在重担之下,鞠躬尽瘁,再加上重任的操练,对人心的约减,更重要的是他日渐对神的认识,摩西整个临别的训勉就透发着成熟、温柔、干练,与及属神的精明的味道,用司布真的话说,这就使申命记「成为五经中最有意义和最感人的一卷书。」
??我们就金伯(Joseph W. Kemp)文章所采用一位无名士的话来说:「从没见摩西像在申命记中表现的那么尊贵、壮丽。他生命最后的一页是写得这样华美、浩瀚。一种静静的真诚,至情至性的说服力,对真神的尊敬虔诚,其动机的纯一不杂,目的之大我无私,叫人不得不肃然聆听,无怪乎神为申命记写卷后语时说:「以后以色列中再没兴起先知像摩西的,他是耶和华面对面所认识的。」(申卅四10)
??摩西对基督是一个很特出的表记,我们自己应该尝试去找出来。这里我们特别注意另一种研经的方法,就是传记法。在申命记中,特别是在最后四章,我们可以追寻到这一代领袖最后的言行,直到他在尼波山的离世为止。我们试把要点分列于后:
??三十一章:摩西劝勉约书亚和利未人。
??三十二章:摩西歌颂神和劝民守法。
??三十三章:摩西祝福十二支派。
??三十四章:摩西在尼波山离世。
??在我们完结摩西的言行之前,再引用杰多博士(Dr.John Kitto)的话来说明一下「我们要找出摩西一生言行特出的地方时,就会出奇地感到失望。不论圣经的或历史的伟大人物,总有一个非常特出的地方,成为他一生的标记,我们会想到亚伯拉罕的信心、约瑟的良心、大卫的悔罪、约拿单的慷慨,与及以利亚的热诚——但摩西呢?你以什么美德作为他的标记?
??找不到!我们愈想这样作,里面就愈感到迷惘。那不是坚定,不是忍耐,不是严肃,不是爱国的心,不是对神的信心,不是温和,不是谦卑,不是忘我,其中没有一点足以说明他的伟大,是上述那么多点的总合,才给我们看见一幅摩西的图画。他的美德,他的恩慈,全是相等的,而这一切的优点又是那么奇妙地融在一起,构成了摩西尊贵又伟大的性格——这是他性格的荣美!这种性格在一般人身上不易找得到——我们人类的历史中就极不易找出相同的人物来。我们知道,摩西是得到当时一切学问的,他却不以此骄人,而我们也是欣赏他的谦柔过于他的光芒,这是他成功的地方。在此,我们不得不颂赞神的智慧!当世界需要像他这样的一个人时,神就兴起他、使用他,放他在适当的地位上。」
??摩西死的时候是一百二十岁(卅四7),他是唯一由神亲自埋葬的人,神把他仆人的身体安放在「摩押平原」(第6节),不久,因为撒但的垂涎(犹9节),神就提升他,当主耶稣登山变相时,摩西也在荣光中出现了(路九30、31)。
??
????你可以回答吗?
??(1)申命记这名字是怎样来的?
??(2)申命记怎样表明了「转易」的信息?
??(3)新约中以何书与申命记最对称?为什么?
??(4)试述申命记之大纲。
??(5)试述本书最基本的事实和命令。
??(6)本书对以色列人有何基本要求?
??(7)以色列人既毁了西乃之约,神在什么基础上与他们维持特别的关系?
??(8)试举出旧与新一代基本上的分别。
??(9)在本书最后四章中,记载了摩西最后的四件事,试述之。
??(10)你可以说出当耶稣受试探时,他是引本书中那三节经文吗?
??
扫码关注公众号弦外飞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