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子集静默就是追寻天主灵修
核心提示:静默就是追寻天主静默就是追寻天主来源:文章来源:神思浏览次数:481更新时间:2007-1-28 0:04:04过默观生活的李达修修士撰文强调隐修并非以与世隔绝为目的,静默就是追寻天主。繁忙的都市人忽视静与独的功效。到隐修...
静默就是追寻天主 静默就是追寻天主 来源:文章来源:神思 浏览次数:481 更新时间:2007-1-28 0:04:04
过默观生活的李达修修士撰文强调隐修并非以与世隔绝为目的,静默就是追寻天主。繁忙的都市人忽视静与独的功效。到隐修院退省的人,就是在静与独中找寻天主;感受天主的爱,人的爱才有根,才能找到自己,爱自己及爱别人。
“人生是个不断的寻觅”
曾经偶然在一封给友人的信中,写了“人生是个不断的寻觅”这样的一句话。那是肺腑之言,想不到引起了对方很大的回响。在回信中,他沮丧地说:“莫说甚么寻觅了!自移民后已数年没对生活有什么盼求,只是一天过一天吧。”同时他也质疑着我为什么既然已进了隐修院,还会说出那句话。“您还用寻觅什么呢?不是可安安定定地渡过余生吗?”很喜欢朋友如此坦白。听到他的分享,除了关心他的状况外,也不禁对自己的说话作更深的思索。
为很多人而言,进了隐修院真像把生命划上了句号一样,以后便活在无欲无求的安稳之中。我也清楚记得进入隐修院的初夜,当房门关上后那刻的感受,也彷如自己死了一样,心想:“与世界就此便隔绝了!以后就是这样了。”好像什么人生乐趣都没有了 似的。那是很真实和正常的反应。然而生活下去,经验却告诉我隐修生活却不是死寂无味、枯燥不变的;更非一夜之间在头顶长出了光环,捉紧了天主,从此不放手、不堕落、不回头、不挣扎。幸好圣本笃在会规里写明作一个隐修士的条件和标准是“真诚 地追寻天主”,这为我是策励也是安慰。连大圣人伯尔纳多也须每天反问自己同一问题:“我愿意继续做隐修士吗?”这才是真纯、坦率地面对自己与天主,活在现实之中。
须知人必然有生活目标,且愿意使其实现。具体的目标可能因人而异;可能是金钱、健康、知识、和平.......等。这都受着环境、际遇、性格等等因素所影响。但总括而言,都是为了幸福而努力。为某些人的确仍未知道幸福在哪里,所以不断在寻找。有时会在横冲直撞中显得迷乱,甚至达致反效果,破坏了自己及别人的幸福。也有些人确曾找到过生活目标,却在达成之后又感到不外如是,不能恒久满足,想寻找更好的。
为基督徒而言,我们的幸福就在于天主。我们可以说已寻找到了生活最高尚而绝对的目标,也就是永恒无限的天主本身。借着圣洗圣事,找到了天主成为事实。而在日常生活中,就是那意识到天主临在的体验,甚至如好些圣人所描述的与祂在密契之中共存。不过,基于人性的有限,我们同时也须承认在生活中有很多患得患失的经验,好像与天主失散了一样,需要再去找寻祂。可惜有时我们根本就不想去寻觅祂。有时在寻觅祂的途中又放弃了,给别些东西吸引去了。有时我们真的寻获了,却又转瞬变了心而失落了。有时又不懂得去珍惜.......这情况就像耶稣所讲的比喻中撒在地上的种子一样,各有不同结果;不过都在不同时候全都发生在自己身上而已。天主就像不断在我们心里撒种,好使我们总有一次结出果实。所以寻觅天主也是一个过程。希望靠着不断寻获祂的经验和成长,更重要的是天主慈爱的恩宠,在人生旅程中越趋接近时常体验祂临在的幸福之中。
“静默就是追寻天主”
人的生活有不同的形式:有时动,有时静;有时在群体之中,有时独处。的确,只要怀着一颗追寻天主的心,我们的生活就是充实的,我们正向天主迈进。当我们身处群体之中,借着活跃的行为和表达对象,我们确实可以实践基督的教导,宣传天主爱的福音,这是一个横面的幅度。透过仿效祂的美善德表而接近祂、经验祂。不过,似乎这些信仰表达的动力和能量,都需要靠在静与独时去储备。因为力量的来源不是自己,而是天主。现代都市人都习惯了活动和群体生活,忽略了静与独的功效。甚至以为静是消极、被动,独是逃避、孤僻。的确如果静独得来是空洞而没有内容的,那真会使人烦闷和厌倦。但一颗寻觅天主的心却使静独内容充实、丰富,因为静独的内容就是天主。
人真需要空间和时间单独在宁静中面对自己,也就是面对天主。当我们说找不到天主时,其实也是找不到自己。我们问天主为什么祂隐藏起来,却原来是自己在躲藏之中。我们必须面对自己,才能认识自己,才知道我是谁。找到自己后,我们才醒觉自己一些惯性行为与思想的背后有什么原因,限制了自己。然后我们才知道什么在分隔着自己与天主,什么阻碍了我们追寻祂。这种醒悟也是追寻天主重要的一步。
“有天主,才有自己;有自己;才有他人。”这不是自我中心,叫人自私的说话。我曾深切经验过不断去为他人服务与作爱德行为之后,回家时感到无限失落,惨痛地哭,并仰天苦问:“我呢?又谁来爱我?”但不是真的无人爱我,而是我的爱原来没有根。我未真正让自己体验天主的爱情,也因此未懂爱自己;甚至不知道可以爱自己而我对别人的爱也是胡乱的、盲摸的。但如果我把爱的根源认清和体验之后,我不但能爱自己,对他人的爱也是自然舒泰的流露,使人也经验到由天主透过我付出的爱情。
在静的氛围里,我们确可寻觅到天主。先知厄里亚也非从暴风烈火、地震山崩中,而是从宁静的微风中听见天主的声音(列上19:11-13)。这是寻觅天主的纵面,如果说得恰当点,应是豁出自己的身心与灵魂,让天主寻觅得到,并提升向上。静默是个简单的方法:守静就是减除外在活跃的行为、说话、甚至思想;藉此洗净清滤整个人。为某些人来说,入静的初段时间也许会感到困难;不是坐立不安,就是有些莫名其妙的思想与影像出现脑海,扰攘不休。我们不妨把这些记录下来,作往后反省的题材。但暂且不要为它们所牵动。我们不用太紧张或激动地抗拒它们,因为动绝不能达静。只有静才是通往静的途径。虽然在过程中可能会有些挣扎,不过可以找些方法帮助一下;例如慢慢地念一些经文,哼一些短诵,作深长而有节奏的呼吸等等。这些都能使人心平气和地入静。
静是祈祷。如果在静中我们把握着天主作目标和对象,我们的静就是祈祷。每当我们静中面对天主时,就像一个游子收到久待的家书那样充满喜悦。既不用怀疑,而能感受到家人超越物质时空层面的临在,是一份纵未能见面而又亲切无比的浓情,教人无限安慰和振奋。同样,我们不能单靠感性去量度天主临在的经验。这是位我们认识的天主,而且凭着以往经验到天主的真实回忆,我们也可信任祂此时此刻也与我们同在。无疑这真是个信德的锻练,而老神父们常挂在口边的那句“发信德”,原来就是指如何 用意志去决守这信念:上主常伴我心田。
一个不能独处的人,也不能健康地群居。因为人只会成为满足自己的工具,填补自己空虚的对象。畏惧独处的人是逃避自己,逃避天主。相反地,积极的独处却不是为逃避现实,逃避人群;而是人自然的需要。独处本来就是活着最基本的状态,同时也是门学问,就是如何善用独处的时间,使能既谨慎而又充实。明白到的人不会因独处而感到孤寂可怜,因为在独处时,其实还有天地、有万物、有天主、有自己在一起。懂得独处的人与别人相处时也更稳重,更懂得尊重和欣赏。
许多人在繁忙的生活中,愿意抽时间来隐修院,当然不是为找人,而是为追随那内心的呼唤,在静与独中找寻天主,在那里隐修士们正不断见证着静独的宝贵和寻找天主的决心。他们以整个生命去宣告静修并非造作多余的事,而是有神圣价值的。来到隐修院不祈祷、不静独,就如进了一间酒楼而不吃东西一样矛盾。因此,静修者都满怀热诚,全情投入在静独之中;往往就在此时尝到天主的恩宠。曾有些静修者说他们平常十分健谈,但抵达修院后却自然地不想说话;他们发掘了并欣赏自己的另一面。亦记得神父说过一位青年人扫树叶的经验。平常在家很少拿起扫帚作这种体力劳动的他,在静默中费力把树叶清理时,忽然“找到了自己”。那刻他所感受到的是一份自由与平安;彷如梦醒了,可以重新踏实地生活。
当然隐修院并非唯一可以做静修的地方。但毕竟静修需要一个简朴的环境。因为太过舒适豪华使人分心短志;朴素却清醒心灵,且更使人懂得欣赏简单的美。这也就是最基本的美 -- 天主的美。在这种氛围里,我们才较容易分辨出一些平时以为不可或缺的事物,原来只是可有可无的。相反地当作可有可无的,却是不可或缺的生命的根源--天主。此外,日常一些不拿当事的事情也可能成为特别的经验。比如惯用洗衣机的我们,在亲手洗衣裳时,也会发觉是一件美丽的事。甚至这也成为了解天主的机会:人把衣物上的污渍亲手清除过来,尚且如此满意和快乐,何况把人的灵魂从罪恶中洗涤得洁净的天主!祂更会是何等乐意和充满喜悦呢!
在大自然里,在圣堂中,在房间内:无论我们是在阅读圣经、朝拜圣体、念玫瑰经、抑或甚么也不做,只要怀着开放的心胸、洒脱的心情、谦虚的心神,我们就在静听默观天主。“请你们体验,请你们细看:上主是何等的甘饴。”(圣咏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