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部分少数民族的基督教发展近况(多图)新闻

作者:佚名 来源:基督教阿门网 浏览:
中国部分少数民族的 基督教 发展近况(多图) 作者:网络 | 来源: 基督教 阿们网 | 时间:2009-07-13 石门坎规模最大的苏科寨教堂在礼拜在基督教会被驱逐出中国的年代里,这里曾留下...

中国部分少数民族的基督教发展近况(多图) 作者:网络 | 来源:基督教阿们网 | 时间:2009-07-13

 

 


石门坎规模最大的苏科寨教堂在礼拜在基督教会被驱逐出中国的年代里,这里曾留下了数万名教徒百余座教堂。“当我们合唱时,数百个喉咙的音调汇成一股声音的巨流,在夜空中显得特别宏大,真象一场大型礼拜唱出的赞美歌。”——伯格理日记。吕丽萍:基督徒电影明星,与一臧民在一起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立一个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祥和安宁、友爱诚信的社会环境。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基督教要求人与人、人与社会要和谐相处。基督教在信教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中对于构建人际关系、规范行为方式、调节身心平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我国有不少地区的少数民族接受基督教信仰,基督信仰使信仰群众在社会组织、行为习惯、节日习俗、价值观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好的变化。

 

节奏明快的傈僳族基督赞美歌曲(特别分享--很好听)

 

 

复建于1988年的苏科寨基督教堂

 

“令人可怕的潮湿,并不美观的小教堂!当建筑落成的时候,苗族人真是欢天喜地,因为现在他们终于拥有了一个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上帝之家”——伯格理《苗族纪实》

 

教徒手握着苗汉对照的《颂主圣歌》

 

   苗族自其祖先蚩尤败于黄帝之后,经历了千百年来被驱逐与受迫害的苦难。1904年四个苗族猎人凭着偶尔听到的传言:“一个叫耶稣的神正在寻找迷失在山野里的羔羊”而找到传教士的门前……

 
怒江老姆登基督教堂


怒江老姆登基督教堂在怒江峡谷沿岸,只要有村落的地方,我们都可以找到以前法国传教士建造的教堂,并且至今仍在被村民们使用来做礼拜。虽然在峡谷里,居住着怒族、傈僳族、白族、汉族、藏族等,但是他们绝大多数对基督教的信仰却是一致的,只有极少数的人保持着原始的信仰,如傈僳族的东巴教和藏族的藏传佛教。
  早在1902年,法国传教士在茨中安定下来之后,决心要跨过碧罗雪山,向深山里的贫苦百姓传递上帝的福音。而他们所开辟的路正是我翻越碧罗雪山时所走的路,只是当时山中猛兽的存在,为开辟这条路线增添了艰苦和血腥。传教士们在成功翻越碧罗雪山之后,便在怒江沿岸一带开始传教,他们每到一个村庄,便留下一到两个神甫,以便传教和建立教堂,绝大部分留下来的神甫从到他们留下来的那一刻起,便决定了他们与这条村庄的缘分,直到升天的那一刻前,他们一直都在村庄传教,从没离开过。而村民们依照神甫的意思,把尸体埋葬在教堂的园子里。因此我们每到一个历史悠久的教堂,它的园子里都有一座建立起该教堂的神甫的坟墓,供后人悼念,除了新建起的教堂以外。所以我们在怒江峡谷里看到有法国神甫坟墓的教堂是历史悠久的教堂,而没有的一般都是新近建起的教堂。
  每个星期天村民们都会做礼拜,作者当时在丙中洛的时候碰巧遇到一个星期天,于是征得教堂管理人员的许可,进去静静的坐在一角,参观了他们做礼拜的全过程。感想不多,就只有不知名的感动……当你坐在里面听着他们唱着歌颂的歌曲时,自己的心灵就好像在接受着洗涤,心里会觉得很舒服、很自然。


新疆乌鲁木齐明德路堂

 

新疆明德路基督教堂,原名为“新疆中华基督教会”,建于1945年,此名称所表达的是中国基督徒要在这片中亚土地上广传福音、建立教会的心志。创办人李开焕牧师与其师母翟明霞,凭信心,靠主恩,在这人迹罕至的西北荒漠之地开始传福音,当时信徒人数达至几百人。
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后,1985年明德路大院归回教会。昔日的平房礼拜堂,已由一幢上下四百多平方米的两层小楼所取代,十字架再次凌空竖起。新疆中华基督教会更名为“乌鲁木齐市中华基督教会”,在处境中开始新的思考,在主恩里开始新的一页。中国基督教两会派主仆前来新疆,于1985年8月25日,特按立陈孝卿、黄清治为牧师、王金铭为长老。随着福音事工的发展,1990年明德路教会又按立了崔鸿凯、张录庭、范子舟三位为长老,按立路得、范晨光两位为教师,并且每年选举七位执事,教会组织建设日趋完善。数年后,又在全市范围内先后培养了十几位神学毕业生,现有十一位在各教会中事奉,使乌鲁木齐市基督教会的福音事工后继有人。 

 

云南省少数民族福音圣乐团来泉南堂献唱

 

2008年12月28日晚,云南省“少数民族福音圣乐团”来泉南堂献唱,这是一支由云南省各地教会中,有福音宣教负担和音乐恩赐的青年组成的团队。成员中有汉族、土家族、哈尼族、苗族、白族、傈僳族等,此次来访是该团第一次到福建进行旅行布道。

 

“少数民族福音圣乐团”在跳赞美上帝的舞蹈

“少数民族福音圣乐团”与泉南堂诗班成员及教牧同工合影留念。


3


    分享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