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克・寇尔森:追求美满人生见证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浏览:
查克寇尔森(Charles Colson),尼克松总统的首席特别顾问,“水门事件”后锒铛入狱,在狱中反思人生际遇,寻获信仰。出狱后创办了“国际监狱团契”,帮助各国改善监狱处境,并向...

查克・寇尔森(Charles Colson),尼克松总统的首席特别顾问,“水门事件”后锒铛入狱,在狱中反思人生际遇,寻获信仰。出狱后创办了“国际监狱团契”,帮助各国改善监狱处境,并向监狱犯人提供心灵更新之道。


是什么使我们的生命有价值?我为什么会在这儿?我生命的目标是什么?我的人生怎样才会有意义?无论是在生命的危急时刻,还是在日常琐事的间歇,这些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思考的问题。

对于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生命总是显得无序和令人困惑,充满了各样的矛盾。我们在夜里醒来,担心工作,孩子,担心这个高速运转的高科技世界制造的压力会使我们那些最完善的计划突然崩溃。前一天似乎所有的事情还那么井然有序,然而第二天我们就被突如其来的变故压碎。如果你从来不曾有过这样的经历,请你务必来信告诉我,因为你将是我认识的第一位能够掌控生活全局的成功人士。

一次特别的经历使我明白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帮助我们面对生活的各样沮丧和挫败,在其中把握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那是圣诞节期间,我的女儿埃米丽和她的儿子马克斯到家里来和我太太帕蒂和我一起过节。埃米丽是一位单身母亲,她14岁的儿子患有孤独症。患孤独症的孩子和正常孩子一样可爱,但因为他们在沟通和处理认知性信息中的困难,他们通常需要人特别的留意,尤其是需要让他们确信生活是有序和确定无误的。每次马克斯回到家的时候,他总会立刻开始翻箱倒柜地检查他的玩具,浏览墙上的画,检查家里的电器,如果发现有任何东西和他上次看到的不一样,他就会立刻变得异常沮丧。任何不熟悉的噪音或生活日程的变化都有可能引发那种在孤独症儿童身上常见的情绪。对埃米丽而言,那样的情形是需要特别留意避免的“灾难性失控”。对于14岁的马克斯而言,他的“灾难性失控”可能意味着将在家里刮起一场骇人的龙卷风。

那天晚上,我亲眼见到埃米丽怎样帮助马克斯渡过那样的危机。当时有一位朋友突然造访,由于他没有提前通知,面对那样突如其来的拜访,马克斯皱起了眉头,开始显得焦躁不安。由于患孤独症的孩子处理视觉信息比听觉信息要容易很多,埃米丽就经常利用自己的艺术天赋,通过图画的形式帮助马克斯明白身边发生的事情。所以当她发觉马克斯的情绪时,她立刻走过去坐在他身边,像画连环画似的,一副一副地为他画一些简单的线条图案。通过这些画在一个个单独的画框里的图案,埃米丽为马克斯解释他所感受到的周围环境的变化:这个来拜访我们家的人,他是爷爷的同事。他也是爷爷的一个朋友,有时他会和爷爷一起去钓鱼。看见这船吗?还有阳光?他刚给我们带来了一件圣诞礼物。看,这是一个礼品包装盒,上面还有一个大大的蝴蝶结。

渐渐地,马克斯平静了下来。埃米丽的话语和那些图画让他明白了他所看到和经验到的事,就像说明书告诉我们怎么组装一辆自行车,或是怎样把一片图形卡插入电脑。马克斯对周围环境了解得越多,他陷入困惑和沮丧的可能性就越小。

当我看着埃米丽的时候,我不禁在想,这不正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吗?——一本生活指南,一本手册,在我们自己的理解能力无法使我们摆脱困惑,当我们面对生活困局已黔驴技穷时可以为我们指点迷津。很多时候,我们都和马克斯一样,不明白生活中发生的事,不理解究竟是什么事让我们觉得紧张和沮丧。于是我们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宣泄情绪:我们吹嘘夸大自己的优越感;我们宿醉不归,流连于婚外艳事;我们沉溺于疯狂的信用卡购物;我们激怒老板,直到他不得不把我们解雇;我们在一个我们无法理解和掌控的世界中往来拼杀。人们在这个世界中“自我表现”的林林总总,让我们不禁唏嘘:生命,原来竟是如此冷峻无情的一场考验。

今天,由于从我们的文化中滋生出的种种虚幻的人生期望,使得想要认识并适应这个世界的规则的愿望变得更加困难。我们像是在下行的电动扶梯上向上逆行,气喘吁吁却永远到不了目的地。究其原因,今天的文化正向我们宣扬着一个错误的方向,而你我却浑然不觉。我们循着今日文化的主流追问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得到的却是错误的答案。我们尝试按着那些导向错误的答案生活,自然无一例外地为所见到的生活实景而感到恐慌和愤怒。因此,我们需要做的是去寻求认识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的真实图景,一幅指导我们善待生活的可靠地图。

法国著名的哲人、数学家帕斯卡尔曾说过,“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正在追寻的人和已经放弃追寻的人”。我们要么是正在寻求生命究竟为何的朝圣者,要么就是已经转向,走上困惑和绝望岔道的迷路人。最令我感到同情的是帕斯卡尔提到的第二类人:那些已经放弃追寻的人。对人生的重要问题和人生困局采取回避的态度实在是一个极大的悲剧,因为唯有对生命意义和人生真理的追寻才能使我们的人生变得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今天有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已经被说服并相信这样的寻求只是徒劳无益。从学龄前开始,他们就被教导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权利在这个多元文化背景下选择他或她所认为的真理。如果一个选择令人不快,就再选另一个、再下一个......这类论调类似于消费者至上主义,我们选择相信我们最喜欢的“真理”。然而在我看来,相信根本没有所谓真实或真理的存在,这正是X、Y和现在的E世代所共有的绝望情绪的根源所在。(编者注:X世代指美国60年代后的一代,Y世代是指80年代以后出生的一代,而今天信息时代出生的新生代被称为E世代。)

在现在放映的每一部新电影中,我几乎都能看到这样一位年轻人,有朝气、英俊、满有天赋,却是那样的伤心沮丧,几乎无力抬起那代表绝望情绪的低垂的头。我不禁想大声喊:“这人究竟是怎么啦?”然而,我心里又立刻生出了对那年轻人深深的同情。他们这一代,已经被禁止靠近那项能使生命变得精彩绚丽、富于挑战的要素:真理。

很多在战后婴儿潮期间出生的人却因为另一个截然不同的原因选择了不再坚持年轻时曾有的追寻真理的热忱。他们遭遇了太多现实的打击,发现60年代给予他们的承诺全然虚幻。虽然他们小心翼翼地不在成年的儿女面前承认生命中的那些妥协,然而他们对于那些出于实用主义的价值调整的确也心存疑虑。

另一些人随着渐至暮年而不再追问人生意义,甚至将任何追寻真理的尝试贬损为年少轻狂时不切实际的幻想。然而现在的我反倒觉得,那些人生的重大问题对于自己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实际和尖锐。年迈的人的优势在于他们可以回头检视自己选择的那些重大问题的答案在自己生命中所带来的果效。当我逐渐步入暮年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开始严肃的评价自己的人生:我实现了自己对于人生的那些期望吗?我做得够好吗?我已经把我的天赋发挥到极至了吗?当生命中余剩的日子不多的时候,你一定也会做一些类似的自我评价,我相信如此。

但同时也容我给出一个小小的提醒:对真理和人生意义的追寻将是一生之久的旅程,如果任何时候你认为自己已经达致完满,你会变得无以复加的傲慢并陷入非常危险的境地。这也正是我仍然认为自己只是一名在路上的追寻者的原因。如上所述,我有着坚定而热忱的信仰,但同时我仍是天路历程上的旅客,每天我都在学习新鲜的事物。

让我们一同思考,真理是否真的可知?它会给我们每天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是什么原因促使那些努力寻求美满人生的人们做出生命中的重大选择?他们的选择正确吗?我们能够活出那样的美满人生吗?往何处去可以寻得那样做所需要的能力和勇气?思考和生活原本就密不可分:我们思考为的是想知道应该如何生活,我们又通过生活学习什么是正确的思想。美满人生是两者的结合,是生命与思想融和而成的整体。

耶稣说,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开门。美满人生,就是在上帝里得成全的人生,从今时,直到永永远远。它涵盖了我们所向往的一切:目的、意义、关系、爱和真理。请你也用自己的心去追寻和体验吧,上帝必引领追求真理的人走向真正意义的美满人生之旅程。


0


    分享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