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马太福音第十七章

 

iii. 耶稣登山变像(十七113

  在三部福音书中,“耶稣改变形像”均和彼得的宣言,以及随后耶稣第一次宣布祂将受苦蒙难之事密切相联。这样的排列顺序很有启发性。门徒们得知耶稣就是基督后欢喜快乐,耶稣却告诉他们,作弥赛亚会给祂自己和跟从祂的人带来灾难,这个打击也非同小可;现在,一个超自然的景象出现在他们眼前,历历可见,表明那将要受难的耶稣真真实实是神的儿子,是神所拣选的弥赛亚,这在圣洁和荣耀中已充分显露出来,又给他们以如释重负的感受。在基督教神学中,苦难和荣耀是两个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概念。

  门徒所经历的(如9节所说)就是见了异象(horama),这个名词在新约使徒行传中用来描写一种清晰的“内心”感受。我们也不必深究其“确凿程度”如何了,反正彼得见了这个景象之后便要求要建造小棚呢!整个画面确实神圣非凡──光、亮、云(见5节的注释)、自天而降的声音、门徒们的惧怕、古人的显现及隐去。福音书中再无第二处有过类似的情景(就连耶稣复活后的显现也不是这样);这可算是对幕后的唯一一瞥了!

  副主题则应该是展示耶稣即新摩西了(见前面二1323{\LinkToBook:TopicID=129,Name=iv. 逃往埃及及返回(二1323},五12{\LinkToBook:TopicID=141,Name=i. 引言(五12}注释),因为这里不只一处反映了出埃及记第二十四和三十四章,摩西在山上与神见面的景象,第5节也影射了申命记十八15的描述。详见后。

  1. 过了六天,如此精确的计算是少有的。这样它便将这次事件与十六1328所发生的事连接起来了,同时也反映了出埃及记二十四1518摩西在山上的经历。彼得雅各约翰再次以门徒中的“核心人物”出现,耶稣在与神单独交通时往往(二十六37亦同,参,可五37)挑选他们三人与祂作伴。摩西在山上也有三个伴(出二十四19)。这次事件发生在耶稣退到该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之后;故高山便设想是指邻近黑门山脉上的某一荒凉山峰,不过传统看法早已把事件的发生地点定在加利利地区的他泊山上了(尽管那山并不偏远,顶上还住有村落)。

  2. 变了形像英文 transfigured 是借用拉丁语动词的传统译法,在其它地方还译作“变化”(罗十二2)或“变成”(林后三18)。它的具体内容由下面的句子予以解释。祂的脸色明亮如日头的描述,使我们联想到出埃及记三十四2935里摩西的形像;衣裳洁白如光更使人想到天使(参二十八3;路二十四4);同时请看十三43“义人”在世界的末了所享的荣耀。

  3. 对摩西和以利亚在这里显现的意义理解很不一致,现归纳为以下几种:a因为他们代表律法和先知(旧约里没有以利亚写的先知预言书,于此观点不利);b因为他们是旧约记载三个未死神人中的两个(第三个是以诺;按照申命记第三十四章所说,摩西是死了,但是是耶和华埋葬的,到公元一世纪,人们已深信这意味着耶和华将他提上天去了);c因为他们是两个在西乃山上与神说过话的伟大领袖(甘德里的观点);d因为他们是人们期望在弥赛亚时期将要“再来”的两个人196。最后一点认识与这段话似乎最一致,因为他们二位在这里的显现更进一步强调了耶稣就是弥赛亚,当然其它各点认识也不应因此而被否定。还有一点相关之处,是摩西和以利亚在行使神赋予他们的使命时,都曾遭厌弃和蒙苦难,而耶稣则更要最彻底地表现旧约神仆所走过的道路的最终实现。

  4. 彼得为对当时发生的事情表现出应有的热情,便建议为耶稣和耶稣可敬的客人们搭棚;这也许是他一时冲动之下的建议,因而显得不合时宜,也许是他想把这短暂的显现“定住”(像出埃及记三十三711摩西支搭会幕那样,如果真是如此,那他又一次没有理解,耶稣的使命不是待在圣山上,而是走向十字架。小棚(意即“帐篷”)是用树枝搭起的临时遮蔽处所,像人们为住棚节支搭的那样,当然这段上下文并未说事情是发生在住棚节期间。

  5. 在旧约,一朵云彩常常是神临在的征兆(如:出二十四1518,四十3438),马太加上光明的几个字,更加强调这不是一朵普通的云彩,而是显现神荣耀的舍吉拿〔(Shekinah NBD, pp.11011102〕。正像出埃及记二十四16一样,神从云中说话。话的前一半与三17完全相同,请看那节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132,Name=ii. 耶穌受洗(三1317}。后面加上的你们要听祂应看为申命记十八1519的重复,那时耶和华要求以色列人听预定的先知摩西的话。这里恐怕也暗含有责备彼得,刚才不领悟耶稣有关弥赛亚使命的教训(十六2123)之意。

  68. 门徒见到这种超自然的景象极其害怕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这种惧怕慢慢地便消失了,因为他们听见耶稣亲切的声音:不要害怕(参十四27),看见“只耶稣自己在那里”,即看见了他们平日所熟悉的耶稣。

  9. 关于耶稣吩咐他们不要说的事,见八4{\LinkToBook:TopicID=161,Name=i. 大痲瘋病人(八14}和十六20{\LinkToBook:TopicID=224,Name=xi. 耶穌就是彌賽亞(十六1320}的注释。这回他们可谈论(甚至夸耀)的,已不仅是一个口头上的宣言了。现在的事讲出来能叫听者瞠目,可是群众对弥赛亚的一股激情,也会由于摩西和以利亚的显现而处于更大的危险之中。缄默也只须保持到耶稣复活为止,因为一旦祂受厌弃而且死去的预言成了现实,耶稣的自宣便再也不可能解释为与民族政治运动沾边,祂也不再可能去领导什么起义了。

  10. 以利亚的显现已使人提出了问题:他预定的再来和耶稣是弥赛亚有什么关系?字起着衔接本节与上一节的作用(和合本未译);如果以利亚已经来了(刚才我们已亲眼看见),那我们为什么还不能宣布祢就是弥赛亚呢?也可能在他们看来,以利亚“复兴万事”(11节)与耶稣说的死而复活没有关系吧。总之,他们末日时期的时间表已经乱了197

  1113. 耶稣肯定了文士所讲的话(11节),但祂接着指出,现实与他们想象的有千里之距,所以他们不认识祂12节)。是要复兴万事(动词的将来式表示文士们的盼望,不应理解是耶稣预言说以利亚将来要来)反映玛拉基书四6,指“使父亲的心转向儿女”;看第10节的注释便知以利亚担负着“复兴”宇宙间万事的责任。所以现在他们也未能认出,施洗约翰就是再来的以利亚(见十一14注释{\LinkToBook:TopicID=189,Name=(b) 耶穌對約翰的評斷(十一715}),他的命运预表人子将遭同样的厄运,因为二人都不能按照世人的期望所指出的道路行事。

 

196 有关以利亚的这一点,见前面十一14{\LinkToBook:TopicID=189,Name=(b) 耶穌對約翰的評斷(十一715}和后面第1012节的注释;有关摩西请看申命记十八1518,神要兴起一位“像摩西的先知”的应许,另外请看 TDNT, IV, pp.856864,那里引用的证据说明后来犹太人有此信念;对摩西和以利亚将要一同再来的预期可见于 Deuteronomy Rabbah 317 ,虽然它的成书晚于新约时期。

197 关于以利亚再来的预言,请看十一14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189,Name=(b) 耶穌對約翰的評斷(十一715}Ecclus 4810 说他要“复兴雅各的各族”,至于文士的说法,请看如 Mishnah, Eduyoth 87 BM 345,那里说以利亚的作用特别在解决各种立法问题。

iv. 信心的能力(十七1420

  摩西下山后,面对的是以色列人的背叛(出三十二),耶稣也是同样,当祂从山上下来,便立即卷入了与魔鬼的争战(18节)并经历着人们的不信(1720节)。马可以生动跌宕的笔触描述惊人的治病故事,到了马太的笔下已被删汰得只剩下最精髓的部分了(相比之下已显得平淡)。可是,这样,马太却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他所点的主题上面,那就是门徒们的不信和耶稣说的有信心的人才有能力的话。马太连对那位父亲犹犹豫豫地表现出信心的精致描写也删去,而把门徒们的不信赤裸裸地暴露在耶稣的权柄之前198

  1415. 假如第1节所说的山是黑门山脉的话,众人就不可能在场。是不是耶稣和祂的三个门徒分别回到了加利利,发现其它门徒已身临困境了呢?抑或是这次事件尽管与第113节的荣耀恰成对照,但在时间上并非是一先一后呢?害癫痫的病译自一个不常见的动词 seleniazomai(原意“受月亮影响的”,按通俗希腊语,通常应译作“精神病”)。照这里述的症状(马可的述更完全)我们也会称之为癫痫病,可是第18节表示这实际上仍是一次被鬼附的事例199

  16. 门徒们本应有能力去处置这个病人:十18。他们的失败表明,他们虽然具有神给的权柄,却缺乏行使权柄所必备的信心,这种情况发生得太频繁了。

  17. 请看十二3845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196,Name=vii. 耶穌對「這世代」的定論(十二3845},以理解耶稣对“这世代”的谴责,因为他们不响应祂使命的呼召。在申命记三十二520摩西也斥责他的同代人,两处有着不明显的联系。是门徒们的“小信”(20节)才引出了病人父亲的这场抱怨,其实他们是代人受过,他们几个并不是整个不信的世代。但是,就连门徒也受了“这世代”不信的影响。在这次实际的考验中,他们的不信靠神,正代表了耶稣那世代的人所具有的典型态度。耶稣大声疾呼地表达祂对麻木不仁的世界的气愤和失望。

  18. 见1415节的注释,以理解病的性质。显然病人是被鬼附的,但加上孩子就痊愈了说明病人除被鬼附之外还有身体上的病痛(可能是癫痫病);一般来说,赶鬼不应算在治病的范畴之内(参看第16节的“医治”,与本节为同一动词)。

  1920. 关于小信,请看 六30{\LinkToBook:TopicID=154,Name=vii. 論門徒對物質財富的態度(六1934},十四31{\LinkToBook:TopicID=217,Name=iv. 耶穌履海(十四2233}的注释。这里的小信,正像耶稣的话指明的,不是说无信心,只是不够;而是指根本没有信心。因为,哪怕有最小的一点信心(像一粒芥菜种那么小,见十三31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204,Name=(b) 芥菜種的比喻(十三3132}以理解比喻的重要意义)也能把山挪开(指做出不可能的事;见赛五十四10;林前十三2,参 Baba Bathra 3b)。在二十一21耶稣又一次作出同样的许诺,即有信心的人能做出无限的事。按耶稣的看法,信心绝不是在头脑里相信即可,而是要在实践中表现出对真神的信靠。例子是十分鲜明的。能否使不可能的事成为可能,不取决于信心的“大小”,而决定于有“最小”信心的人也能得着的神的力量。领悟到这点是多么重要啊200

 

198 H. J. Held, TIM, pp.187192,那里详细述了马太这个故事的写作过程。

199 进一步请看 ISBE, , p.959.

200 不少晚期抄本取马可福音九29作为这里的21节,以示对问题的回答,其实在马太福音的20节中已经回答了;很清楚这节不属于马太的原稿,也不在最早期的文本之中。

v. 第二次宣布耶稣将受难(十七2223

  这短短的几节介绍耶稣教训的新内容,与十六21和二十1719放在一起,说明这一内容被一再重复和强调,随着故事的进展,它不断增加着紧张的气氛,直到在耶路撒冷的最后对抗。聚集一词不大常用(和合:住在),表明这是一次集合,也可能是那几个人从山上下来以后,但更可能是更多的门徒集合起来,准备一起到耶路撒冷去过逾越节,那里将是耶稣的预言实现的地方(十九1,在耶稣又进行了一些教训之后,他们将登上旅程)。耶稣预言的内容与十六21同(见那节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227,Name=i. 第一次宣布耶穌將受難(十六2123}),不过这里还包括了被交的思想。后面在述犹大的出卖行为时(二十六151621等)也使用了这同一个词,在整部新约里,当描述耶稣受难的使命时(徒三13;罗四25,八32;林前十一23等)都往往这样用。这个词可以用来表示世人的行动(如:二十七2),但这里用的是被动式,可能仿照旧约里的被神交在敌人手里的思想(出二十一13,二十三31;民二十一2334;申一27等),这也就解释了十六21“必须”的含义:神让祂受苦,祂就必须受苦。

vi. 圣殿税的问题(十七2427

  无论是居住在巴勒斯坦还是其它地方,犹太成年男子每年都要缴半舍客勒的税银(基于出埃及记三十1116,虽然那里并未规定须定期缴纳)以维持圣殿的礼拜之用。这和向罗马人缴税(二十二1522将讨论)不同;这样作,表现一种爱国主义的自豪感。不过这中间也存在矛盾:撒都该人不同意缴这种税,昆兰人一生只缴纳一回。那么,耶稣抱什么态度呢?祂是否也要像对待其它事情那样,采取一条特立独行的路线,从而脱离广大的犹太爱国群众呢?耶稣的回答确实独特,但又不冒犯别人──祂表示祂没有纳税的义务,但情愿这样做,为的是避免“冲突”,因为起了冲突,就可能给祂的使命带来不必要的危害(进一步请看 Banks, pp.9294)。

  公元七十年圣殿被毁之后,罗马人规定把这笔圣殿税改为缴纳给罗马犹皮得神庙,从此以后,纳税便失去了爱国主义的意义,反倒成了犹太人屈从异神权力的标志了。马太记述这事,至少为马太福音成书于公元七十年前作了旁证。

  24. 这是耶稣最后一次造访迦百农了,显然,祂和门徒都住在彼得的家里(25节;见四13{\LinkToBook:TopicID=134,Name=iv. 退到加利利(四1216},八1415{\LinkToBook:TopicID=163,Name=iii. 彼得的岳母(八1415}注释),所以收税的人自然来找这家的主人彼得,虽然他们也知道耶稣是他们这些人中的头儿,是他们的先生。拉比在当时是不须纳税的,耶路撒冷的祭司也照样免税;耶稣是否也会要求免税呢?问题本身就表示祂是按期缴税的,彼得也予以肯定。这笔税银可以由缴税者本人在耶路撒冷欢庆逾越节时纳上(所以才有二十一12的兑换银钱之人的摊柜之说,因为只有那里才接受不在巿面上流通的一种推罗货币),在巴勒斯坦境内的其它地方及境外地区则于一个月前即开始收缴,故这里的事件必是发生在逾越节前一个月左右。

  2526. 料想耶稣已听到了门外的对话,至少祂知道彼得的头脑里又产生了问题。耶稣这样举例,并不说明祂把圣殿税与帝王征收的关税、丁税等同起来,祂只不过是笼统地探究一下税收的基本原则。世上的统治者既然没有向自己家人征税的,这税是神的税,那神的儿子自然不必缴纳,这就是祂论据的逻辑,虽然祂在这里并没有用许多词句来强调祂是神的儿子。祂的论据是以十二56暗含的原则为基础的,那里说圣殿的仪式将要由“大于圣殿的”来取代,也正是根据这条原则,基督徒不久以后就废弃了圣殿的礼拜和各种祭祀,因为他们认为基督代替了这一切。

  27. 但是耶稣要纳税,祂不想触犯他们。请看前面十一6{\LinkToBook:TopicID=188,Name=(a) 約翰的問題(十一26},十三57{\LinkToBook:TopicID=214,Name=i. 拿撒勒人拒絕耶穌(十三5458},十五12{\LinkToBook:TopicID=219,Name=vi. 與法利賽人和文士辯論污穢的問題(十五1\cs1620}等处的注释,以理解 skandalizo 一词的词意。当问题直接触及祂的使命时,耶稣绝不怕“触犯”人,可是如果时机尚不成熟,就宣布不欲遵守犹太人的礼仪规矩,这是达不到任何有用的目的的。因而彼得就被派去从鱼嘴里找钱了201。下文并未说他如此这般照吩咐做了等等,所以人们认为耶稣只不过是对他们没有现款开个玩笑而已,并没有当真要彼得照祂的“吩咐”去做(见十五26注释{\LinkToBook:TopicID=220,Name=vii. 一個外邦婦人的信心(十五2128},便知有时黑字落在白纸上读起来感到煞有介事,其实同样的话说出来可能语调十分轻松)。犹太文献和异教文献中都有提到从一条鱼的鱼腹中找到财宝的故事202。无论如何,故事的核心并不是“神迹”。我们只须认为,耶稣不管用了什么方法,反正是纳了税就是了。这个例子是要说明耶稣愿意遵守祂社会的惯例习俗,并不愿意去惹起不必要的怒气;实际上,贯彻这个原则的范围比这一件纳圣殿税的事要广得多。

 

201 在当时流通的币制中,一枚古希腊金币(或银币)等于两枚“半舍客勒”。

202 Herodotus iii 4142;  Shabbath 119a;  Genesis Rabbah 114(可见于 SB, , p.614.

──《丁道尔圣经注释》

 

基督教阿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