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第十一章
耶稣教训中的六种声调
在马太福音第十一章之中,我们看到耶稣随时都在说话。祂对不同的人说话,谈论不同的事物,我们听见祂的声调各不相同。将耶稣在这里的六种声调逐一研究,一定是非常有趣的。
自信之声(十一1-6)
约翰的经历以不幸结局。他不擅于贬低真理来迁就人,也不可能目睹罪恶而不加以斥责。他毫无畏惧地说话,从不顾及自身的安全。
加利利的希律王安提帕,藉着到罗马去探视他兄弟的机会,勾引他的嫂嫂离开她的丈夫。他回到家里与妻子离异,与嫂嫂结为夫妇。约翰为此公开严厉的责备希律,因而招致了这位东方暴君的报复。约翰终于被囚禁在死海山麓附近的马开如斯(Machaerus)城砦的监狱之中。
这种遭遇对于任何人已是极大的不幸,但施洗约翰的遭遇更加倍不幸。他从小生长在旷野,终生住在空旷的户外,受尽清风拂面,穹苍为屋的生活。如今却被囚禁在四壁狭隘的地牢之中。像约翰这样的人。可能从来也没有在一所房子里住过,其苦恼的程度可想而知。
在英国北部的卡莱尔堡(Carlisle Castle),那里有一间小囚室。许久以前,曾有人把一位苏格兰的边疆酋长关在里面好几年。那间小房只有扇小小的窗户,人站在地上根本就没有法子看到窗外,在窗子的石边上,有两道磨损的痕迹,就是那位边疆的酋长日复一日,用手攀扶着窗,承起自己的身体,为要看看他永远不能再在那里奔驰的绿色的山谷。
约翰的情况必定正是如此,而在他的心中开始产生许多的问题也不足为奇。他曾经十分确定耶稣就是那‘将要来的’。这是犹太人所迫切等候的弥赛亚最通用的一个标题(见可十一9,路十三35,十九38,来十37,诗一一八26)。一个死期将近的人经不起疑惑,他必须有把握。因此约翰差遣他的门徒来问耶稣说:‘那将要来的是你么?还是要我们等候别人呢?’这个问题的背后,可能蕴藏着许多事情。
(一)有的人认为约翰提出这个问题一点也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他的门徒。可能当约翰在监里跟他门徒说话的时候,他们问他:‘耶稣到底是不是要来的那一位?’约翰回答说:‘如果你们有甚么怀疑,你们祗要去看祂在做些甚么,这样你们的怀疑就会消除了。’如果情形确是这样,他真的答得好。如果有人跟我们争辩有关耶稣的事,或者问及祂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最好的答复并不是用争辩来还击争辩,而是对他说:‘把你的生命献给祂,看祂能够对你做些甚么?’体验基督改变人生的力量,比智慧的辩论,更能为祂作美好的见证。
(二)也许约翰提出这个问题是由于他的不忍耐,约翰所传的是定罪的信息(太三7-12)。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簸麦的工作已经开始,有洁净作用之审判的圣火已开始燃烧。也许约翰想:‘耶稣要到甚么时候才开始行动呢?甚么时候祂才向仇敌开火呢?甚么时候 神神圣的毁灭才会来到呢?’约翰等耶稣等得不耐烦了,因为耶稣并不是像他所期望的。其实凡是盼望严厉天谴的人,永远都会对耶稣感到失望;惟有仰望 神慈爱的人,他的盼望永不至于落空。
(三)有少数的人认为约翰的问题就是显示信心和盼望之破晓的意思。他曾在施洗的时候见过耶稣,如今在监狱里,他越是想耶稣,就越加确定耶稣就是将要来到的那一位;现在他藉着这个问题来投进他整个的盼望。这问题可能并不是出自一位失望者或不忍耐者,而是出自一位眼中闪烁着希望之光的信服者;他别无所求,只求坚定自己的盼望。
于是耶稣答复了他的问题。在祂的答复之中,我们听到了自信的声调。耶稣对约翰门徒的答复乃是:‘回去吧!不用把我所说的话告诉约翰,只要告诉他我正在做些甚么;也不用把我所要求的告诉他,只要告诉他所发生的事。’耶稣所要的是以最严重的考验,应用到祂身上,即工作与效果的考验。惟有耶稣才能绝对地。不加条件地要求人说,不要凭祂所说的,只凭祂所作的,来判断祂。耶稣今天仍向我们发出同样的挑战,祂不说:‘来!听我告诉你的话。’祂总是说:‘来看我能为你作些甚么!看我已经为别人作了多少!’
耶稣在加利利宣布作成的事,祂今天仍旧在做。凡是对自己和自己的同胞,以及对 神的真理盲目的人,耶稣都开启了他们的眼睛;凡是在正道上脚步走得不坚强的人,耶稣加强了他们的力量;凡是沾染到罪恶之病的人,得到了耶稣的洁净;那耳聋听不见良心和 神之声音的人,能够听见;在罪恶中死亡或失去力量的人,得以复活,获得更新与爱的生命;最贫穷的人承受到 神丰富的慈爱。
最后,主说了警戒的话:‘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这是对约翰讲的;因为约翰只领略到一半的真理。约翰所传扬的福音,是 神那带毁灭性之圣洁;耶稣却传 神那带有爱的圣洁的福音,所以耶稣对约翰说:‘也许我并没有做你期望我做的事,但罪恶的权势已经失败了,不是被不可抵抗的能力,而是藉着无法回报的爱。’有的时候,人可能会向耶稣生气,因为耶稣剖开了他对于宗教的观念。
赞叹之声(十一7-11)
耶稣很少称赞人像祂称赞施洗约翰这样多。祂首先问人们成群结队地到旷野去的时候,到底是要看些甚么。
(一)他们是去看风吹动的芦苇吗?这可能是指以下所说的两种意思中的一种:
(甲)在约但河岸长着很长的藤草,因而‘摇动的芦苇’是一句古话,是指‘看见最普通的东西’。人们成群结队地去看约翰的时候,是否只是去看一件极普通的东西?就像在约但河岸风吹动的芦苇那样的普通呢?
(乙)‘摇动的芦苇’也可以代表‘软弱的摇动者’,一个在危险的风暴中无法站立得稳当的人,就好像在河边随风摇动的芦苇。
那些成群结队的到旷野去看的决不会是一位普通的人物。他们成群结队地出去,就表示约翰的确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因为没有人会走过一条马路去看一个每日都见到的普通人,何况长途跋涉地到旷野去看。而且他们绝不是去看一位软弱的动摇者。天路历程中所描写的懦志先生那一类的人,决不会在监狱中静渡余年,成为真理的殉道者。约翰既不像摇动的芦苇那样普通,也不像无脊骨的芦苇随风摇动。
(二)他们是出去看穿细软衣服和华丽袍子的人吗?这样的人一定是一位朝臣,约翰无论如何,决不会是一位朝臣。约翰不懂得谄媚国王那种朝庭的艺术,他冒着生命的危险,把真理告诉国王。约翰乃是 神的大使,而不是希律王的朝臣。
(三)他们是不是去看一位先知?先知是 神真理的预言者,是 神所信任的人。‘主耶和华若不将奥秘指示他的仆人众先知,就一无所行。’(摩三7)先知包含着两种意义:他是一位带来 神信息的人,他也是一位有勇气传播那信息的人。先知是一位头脑中有 神智慧,口里有 神真理,心里有 神的勇敢的人,约翰的确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四)但是约翰却有超乎先知的地方。犹太人从古至今都有一个坚定的信仰,他们认为在弥赛亚来到以前,以利亚要来作祂的开路先锋。直到今日,犹太人在守逾越节的筵席中,仍要为以利亚留下一个空位。‘看哪!耶和华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亚到你们那里去。’(玛四5)。耶稣宣称,约翰就是那一位由 神而来的使者,其责任和权利,乃是走在前面宣告弥赛亚的来临。约翰是 神使者,从没有人担负比他更重大的责任。
(五)这是耶稣给与约翰的极大赞誉,以一种称赞之声讲论他。有史以来妇人所生的,没有一个兴起来大过约翰的;但接下去是一令句人惊异的话:‘然而在天国里最小的,比他还大。’
这里所显示的是一个一般的真理。耶稣的降世,就带给世界完全而绝对新的情形了。先知们是伟大的,他们的信息是宝贵的,但耶稣却带来更伟大的事物,更奇妙的信息。蒙提弗雷(C. G. Montefiore)是一位犹太人,而不是基督徒,他曾如此写道:‘基督教在人类的文化与宗教的历史中,标志着新的纪元,世界对于耶稣与保罗有无限的亏欠。在这两位伟人来到世界以前,事情绝不会像现在,人的思想也不会有现在的那个样子。’即使一位非基督徒,也很自然地承认,由于耶稣来到世界,一切的事才变成现在这样。
可是约翰所缺少的是甚么呢?有甚么东西是基督徒有的,而约翰永远也不会有的呢?对于这答案十分简单,也十分重要:约翰从来也没有看见过十字架,因此约翰永远也不能知道 神慈爱完全的启示。他可能知道 神的圣洁,他也可能宣扬过 神的公义,但是他永远也不能知晓 神完全的爱。我们只要去听听约翰的信息和耶稣的信息就可以知道,没有人会把约翰的信息称作福音或好消息;其实他的信息根本是毁灭的威胁。必须等到耶稣和祂的十字架,才可以向人显示出 神慈爱的长阔高深。有一个最令人惊异的事实,就是最谦卑的基督徒之认识 神,可能比旧约时代伟大的先知还要深。那曾经看见过十字架的人看见了 神的心意,是在十字架以前的人永远也看不见的。这样看来,在天国最小的,的确要比以前时代的人更伟大了。
约翰遭遇了与某些人相似的命运,他担负了指示人进入某种伟大的使命,可是他自己并没有进到里面去。有些人作了 神的指路标,他们所指示的新观念和新意向,使别人能以进到他们自己无法进入的境地。伟大的改革家,很少是头一个为那种改革而辛苦耕耘的人,因而使他的名字长留青史。很多人在他们一瞥那个改革的荣耀之前,经常是劳动,甚至因而丧失生命。
有一个人讲到他每天傍晚在他的窗口所看到的一幅景象,每天傍晚他总会看到一个点灯的人,沿着街道,点亮所有的灯盏,可是那位点灯的人,自己却是一位瞎子。他带给别人光亮,可是他自己永远也看不见。倘若在教会中,或任何行业中有人苦心经营的梦想终生无法实现,但愿他永不感到失望。 神需要约翰, 神需要他的路标来给人引路,虽然他自己并没有达到目的地。
努力进天国(十一12-15)
在十二节有一句很不容易明白:‘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努力的人就得着了。’(编按:英文直译应为:‘天国要经过暴力,强暴的人用力去得到它。’)路加福音用另一种方式(十六章十六节)说:‘从此 神国的福音传开了,人人努力要进去。’以上的话很清楚的表示,耶稣在一个时候曾把努力与天国相提并论,这种说法相当隐密艰深,无法使人立时获得充分的了解。其实路加与马太对于这句话也有不同的解释。
路加说人人要努力进入天国,他的意思正如但尼(Denney)所说:‘天国并不是为善意的人,而是为敢于冒险的人所设立的。’没有人漂流进天国,它的门户只向着那准备尽最大的努力而进去的人开启,正像人攻打一座城池一般。
马太福音说从约翰的时候直到如今,天国是强暴夺取,强暴的人就得着了。这句话的形态似乎是回顾一段相当的时间而说的,其实这语气彷佛是马太解释耶稣所说的话。马太似乎在说:‘约翰被关在监里,直到我们的时代,天国是忍受了强暴者的暴力与压迫。’
我们最好把马太和路加的记载放在一起,这样才可以了解这句难解的话整个的意义。耶稣可能如此说:‘我的国度总是受人逼迫,野蛮的人总是想要破坏它,夺取它,毁灭它;所以惟有那极其诚恳,并以虔诚的热心,胜过暴力的进军的人,到最后才能进去。’耶稣说这话原初的意思,一方面要预告门徒将来必遭遇暴力,另一方面向我们发出一种挑战,要产生一种胜过暴力的虔诚。
希奇的是在十三节中发现,律法也是以预言的声音讲话,但是律法本身确实地宣布,预言的声音是不会止息的。‘耶和华的 神要在你们弟兄中间,给你兴起一位先知。’‘我必在他们弟兄中间,给他们兴起一位先知像你,我要将当说的话传给他。’(申十八15,18)。正统派的犹太人,以为耶稣破坏了律法而恨恶耶稣,其实他们的眼睛只要肯看,律法和先知都是指向耶稣。
耶稣再一次告诉人们,若他们愿意领受这事实,约翰就是他们等候已久的先锋。在这个短句中,描述了人生全部的悲剧。古时候有谚语说:‘你可以把一匹马带到水边,却不能使牠喝水。’ 神可以使祂的使者来到世间,但人们可以拒绝承认; 神可以显示祂的真理,人们可以拒绝看见; 神的启示,只要人们不加理会,仍无能为力。这就是为甚么耶稣要在未了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忧伤痛责之声(十一16-19)
耶稣为了人性的背逆而忧愁。在祂看来,人们彷佛是在乡村旷地玩耍的孩童,一群孩童对另一群说:‘来吧!让我们来玩结婚!’另一群说:‘我们今天并不太高兴啊!’第一群孩子们又说:‘好吧!那么让我们来玩出殡。’另一群说:‘我们今天并不太难过啊!’他们就是苏格兰人所谓的悖逆。不论提议甚么事情,他们都能够加以否决。
约翰来了,住在旷野,禁食,使自己与人类社会分离隔绝;他们就说他:‘这个人疯了,竟使自己与人间社会和娱乐隔绝到这种地步。’耶稣来了,与各种人交往,分担他们的忧愁与喜乐,在他们欢乐的时候与他们同乐,他们就说:‘祂是一个喜爱交际的人,是寻乐主义者,是正派人士不屑来往者的朋友。’他们称约翰的苦修主义为颠狂;又称耶稣的善于交际为放纵。无论那一方面都可以给他们找到批评的把柄。
其实当人们不愿意听从真理的时候,他们很容易找到不听的借口。他们甚至不需要在批评上前后一致。他们会以完全相反的立场和理由,去批评同样的人和同样的机构。如果他们决意不作反应,不论是你怎样邀请,他们仍旧顽固赌气地毫无反应。即使成年的男女,也会像那被宠坏的孩子一样,不论是甚么游戏,一律不肯参加。
接下去就是耶稣在这一段之中,最后的一句话:‘但智慧之人,总以智慧为是。’最后的评语,就事论事,与乖戾和背逆的批评无关。犹太人也许批评约翰孤癖成性,但约翰却曾使数百年来硬着心肠的百姓归向 神;犹太人也许批评耶稣的日常生活与太多的普通人混杂在一起,可是人们却从祂那里找到了新的生命,新的良善,正确生活的新能力,以及与 神一种新的接近。
如果我们不再按照我们的偏见与背逆来判断人与教会,如果我们开始为那引领人亲近 神的任何个人或教会献上感谢,那真是一件好事──即使他们所用的方法并不一定与我们相合。
痛心谴责之声(十一20-24)
约翰写福音到最后有一句话,说,若要把耶稣一生中所有的事迹全部写下来,是一件不可能的事:‘耶稣所行的事,还有许多,若是一一的写出来,我想所写的书,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约廿一25)马太所记载的这段经文,是对约翰所说之话的一个证明。
哥拉汛在迦百农以北,大约一小时路程之处。伯赛大是在约但河西岸的一座渔村,在河流正进入湖北端之处。这段经文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在这些村庄之中曾发生过极其惊人的事件,可是我们却没有任何的记载。福音书中并没有记载耶稣在该地所做的所有工作,或所行的神迹,可是它们一定是属于最伟大的一类神迹。这段经文显示,我们对耶稣的认识是多么少;也表示我们必须牢记,福音书中对耶稣的工作,只有一部分选择性的记载。关于耶稣的事,我们不知道的,比我们所知道的要多得多。
我们必须仔细揣摩耶稣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所用的音调。‘哥拉汛哪,你有祸了!伯赛大啊,你有祸了!’希腊文的ouai就是译作祸字,而ouai这个字表示忧伤遗憾,正像表示愤怒。这并不是一个人因自尊心受损,在努中所发出的声音;或者是一个人受到侮辱时所发出的咆哮。这是一个人把他最宝贵的给予世界,而世界竟对他毫不理会的时候,所发出痛心难过之声;这是一个人眼看着一出悲剧即将上演,所发出的悲叹。我们一定要记得耶稣谴责人,是出于祂的圣怒,这怒你并非来自愤激的骄傲,而是来自破碎了的心。
那么哥拉汛、伯赛大、迦百农到底犯的是甚么罪,甚至比推罗、西顿、所多玛、蛾摩拉更加过份呢?他们的罪行必定是十分严重,因为圣经中一次又一次地宣布推罗与西顿的罪状(赛廿三章,耶廿五22;四十七4,结廿六3-7;廿八12-22),而所多玛与蛾摩拉原来就是罪行的别名,到如今还是。
(一)这些城市的罪,是忘却权利所带来的责任。耶稣给予这些加利利之城的权利和机会,乃是所多玛、蛾摩拉或推罗、西顿从来未曾得着的,因为这些加利利的城市亲自看见并听见了耶稣的言行。我们不会也不能去责备那些因无知而犯错的人,因为他从未有机会得知行善之道。可是如果一个人有各种机会知道正路,却走入歧途,那就非谴责不可了。我们决不会像对待成人那样地去谴责小孩,我们也不会按文明人的标准定野蛮人的罪;我们不会对自小生长在狭隘的贫民窟之中的人,与那些在良好舒适环境中长大的人提出同样的要求。我们一定要记得,我们所享受的权利越大,如果没有负起这些权利所承担的责任,就要受越重的谴责。
(二)这是漠不关心的罪。这些城市并没有攻击耶稣;他们没有把祂趣出城门之所,也没有把祂钉在十字架上,只是忽略祂。忽略可以像逼迫一样地杀害人。有一位作家写了一本书,送出给人作书评,有的人称赞他,有的人毁谤他,无论如何他的作品总算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倘若人们长期不加注意,那就把这本书置于死地。
有一位艺术家画了一张基督站在伦敦著名大桥上的图画,祂将手伸向群众,他们连看一眼都不看就走过去了。只有一位作护士的女子,给予祂一点回应。这就是今日许多国家目前的情景,它们并不仇视基督教,也不想毁灭基督教,只是对此漠不关心。它们把基督降为不足介意的人了。我们一定要记住,漠不关心也是一种罪,而且是最败坏的罪,因为漠不关心虽没有烧毁宗教,却把宗教冻死;不是立时的砍头,而是使它窒息,渐渐置于死地。
(三)现在我们面对面地看到一个惊人的真理──甚么都不做,也是一种罪。有的罪出于行动,有的罪出于无行动。哥拉汛、伯赛大、迦百农的罪,是甚么事也不作的罪,有许多人辩称:‘我根本甚么也没有做。’这个辩护可能就是他定罪的凭据。
权威之声(十一25-27)
耶稣在这里所说的是出于经验,经历拉比和智慧的人弃绝祂,单纯的人们接受祂,有知识的人不需要祂,谦卑的人却欢迎祂。我们一定要小心的清楚耶稣在这时候所说的话带有甚么意义:祂并不是要定知识能力的罪,而是定那以知识为骄傲者的罪。正如普路麦尔(Plummer)曾说:‘福音的居所并不是人的头脑,而是人的心灵。’那使人闭门的不是聪明,而是骄傲;那使人开门的并非愚拙,而是谦卑。耶稣并没有把无知与信心联在一起,却把谦卑和信心联在一起。一个人也许像所罗门那样有智慧,如果他没有一颗单纯、信托、天真如孩童的心怀,就是把他自己关闭在天国的门外了。
拉比们自己也看到这因知识而骄傲的危险,他们的确发现平凡的普通人,往往比最聪明的拉心与 神更为接近。在拉比中间,流传着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次朱沙(Chuza)的庇罗卡(Berokah)拉比,在拉彼特(Lapet)的市场,看到了以利亚,拉比问道:‘在这市场中有甚么人注定可以得永生?’起初以利亚说一个人也没有,后来他指着一个人说:‘这个人可以享受永生。’庇罗卡拉比问那人做些甚么事,那人说:‘我是一个狱卒,我的职责是把男女犯人分开。在晚上的时候,我把我的床,铺在男女犯人中间,使他们不会发生差错。’以利亚又指着另外两个人说,他们也可以分享永生。庇罗卡拉比问他们做些甚么,他们说:‘我们是嬉戏者。我们一看到有甚么人灰心丧志,就设法使他快乐起来。我们看见两个人在彼此争吵,就尽量使他们和好。’这些人所作的都是很单纯的事,狱卒尽忠他的职守;那带给人微笑与和平的人,都是在天国里。
在拉比中间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有一次在索勒发生时疫,但在附近居住的拉不并没有波及(拉不是一位著名的拉比)。大家以为这是由于拉不的德行,可是他们在梦中得到启示……这只是由于一个人甘愿把铲子和锄头借给别人去挖掘坟墓。有一次在杜克利德发生大火,汉那拉比的住宅在邻近并未波及,人们以为这是由于汉那的德行……但在梦中他们却得到默示,乃是一位妇人的德行使他们免于灾祸,这位妇人经常弄热她的火炉,让她的邻舍可以随意使用。’把工具借给有需要者的那人,尽其所能地帮助邻舍的那女人,并没有多少知识,但他们那爱人的单纯行动,使他们鸁得了 神的赞赏。学术上的卓越成就,在 神的眼中,并没有格外受重视的必要。
‘主向谦恭的人,
一直颁赐圣灵;
主设圣殿,主安宝座,
拣选清心的人。’
本段经文以耶稣最大的宣告为结束。这宣告乃是基督教信仰的中心,耶稣宣告惟有祂才能将 神启示于人。其它人可以作 神的众儿子;祂却是 神的独生子。约翰用另一种方式表达这个真理,他告诉我们耶稣曾说:‘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约十四9),耶稣所说的是:‘如果你要看见 神是甚么样子,如果你要看见 神的思想, 神的心灵, 神的本性,或 神对人类整个的态度──只要看我好了。’基督徒确信惟有在耶稣基督里,我们才会看见 神是甚么样子;基督徒也确信耶稣能够把认识 神的知识,赐给那充份谦卑,充份信靠的接受者。
同情之声(十一28-30)
耶稣是对那些不顾一切专心寻求 神,专心寻求良善,却发现任务不可能完成,而感到困倦灰心的人说话。
祂说:‘凡劳苦的人到我这里来。’这是祂向着那劳苦寻求真理的人所发出的邀请。希腊人曾说:‘寻求 神是一种极其困难的工作,而且一旦你找到了祂,也不可能把祂的事告诉任何人。’琐法询问约伯说:‘你考察就能测透 神么?’(伯十一7)耶稣宣告凡疲乏寻求 神的人,终必在祂那里寻见。爱尔兰伟大的诗人与神秘主义者耶次(W. B. Yeats)曾如此写道:‘人能够藉劳苦达到 神的面前吗?祂将自己赐给清心的人。除了我们的注意以外,祂别无所求。’认识 神的道路并不是靠着头脑的寻求,而是要将注意力贯注在耶稣基督身上。对于 神的寻求惟有在注视耶稣基督之时方才会有结果,因为只有在祂里面,我们才会看到 神是甚么样子。
祂说:‘凡担重担的到我这里来。’因为正宗派的犹太宗教是一种重担。耶稣论及文士和法利赛人说:‘他们把难担的重担捆起来搁在人的肩上。’(太廿三4)对于犹太人,宗教有无数的教规教条,全部都要遵守。以致一个人的生活中每一个行动都受着教规教条的约束。他一定永远听见有声音不断地说:‘你不可……’
即使拉比们也看到这种缺点。在可拉的口中流传着一个可悲的故事,表明律法对于人的要求是何等紧迫的捆绑,人根本不可能做到。‘有一位穷寡妇是我的邻舍,她有两个儿女和一块田地。她要开始耕地的时候,摩西(指摩西的律法)说:“你决不能用一只牛和一只骡在一起耕地。”她要撒种的时候,又说:“你不能用混杂的种子撒在田间。”要收割庄稼的时候,说:“若忘下一捆,不可回去再取。”(申廿四19)“不可割尽田角。”(利十九9)当她要打谷的时候,律法说:“献上素祭以及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十分之一。”她接受了命令,并将一切献上。这贫穷的寡妇后来又做甚么呢?她卖掉了她的田地,买回来两只羊,用羊毛织自己的衣服,并想从小羊得利润。可是小羊一生下来,亚伦(指祭司的要求)来对她说“把头生的给我。”她只得接受,把小羊给了他们。到了剪毛的时候,她剪下羊毛,亚伦来对她说:“把初剪的羊毛给我。”(申十八4)。于是她想:“我无法与这人对抗,我要把羊杀了,把它们吃掉算了。”可是亚伦来对她说:“要把前腿和两腮,并脾胃给我。”(申十八3),她说:“我虽然把它们杀了,仍旧逃不过你们的手,我还是把它们奉献了吧!”然后亚伦说:“如此它们就全归于我了。”(民十八14)他带着那两只羊走掉了。只剩她跟她的两个女儿在一起哀哭。’这故事表明律法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提出不断地要求,其实这些要求就是一副重担。
耶稣请我们把祂的轭放在自己的肩头上。犹太人用‘轭’字表示完全的顺服,他们论到律法的轭,诫命的轭,天国的轭, 神的轭。耶稣很可能是从他们极其熟悉的经验中,取出这个字放在祂的邀请之中。
祂说:‘我的轭是容易的。’容易两字在希腊文是chrestos,亦可当作完全合适的意思。巴勒斯坦的牛轭是用木头造成的,农夫把牛牵到木匠那里,量好尺寸,造出轭的底样,再把牛带回来试套。经过仔细的调整,使它完全合适决不至于磨伤那忍耐的颈项为止。轭是定造的,一定要适合牛的套用。
据传说耶稣是全加利利最好的制轭者,全村的人都到他的店里来买手艺最精良的牛轭,那时候的店铺门口,也跟现在一样的有一块招牌,可能在拿撒勒木匠店门上的那块招牌写着:‘本店所制牛轭,完全适合应用。’耶稣在这里很可能是采用祂多年来,在拿撒勒的木匠店中默默工作的那幅情景。
耶稣说:‘我的轭是适合应用。’真正的意思是:‘我赐给你的生命并不是苦恼的重担,你的工作,你的生活,正好适合于你。’ 神所赐给我们的,都能够适合我们的需要和我们真正的能力。 神所给我们每个人的工作,都是经过测量,适合于我们的工作。
耶稣说:‘我的担子是轻省的。’正像一位拉比说:‘我的担子将成为我的诗歌。’这并不是说这担子容易背负,而是祂在爱中,将它放在我们的肩头上,意思说在爱中背负担子。爱可以使最沉重的担子变为轻省。当我们记念 神的爱,当我们知道我们的担子是为爱 神、爱人之后,我们的担子就会变成一首诗歌了。有一个古老的故事,提到有一个人看见一个小男孩,背上背着一个瘸腿的较小的男孩子,那人说:‘你背的真是沉重。’孩子回答说:‘那并不是重担,是我的小弟弟。’在爱中所赐予并负起的重担,永远是轻省的。──《每日研经丛书》
基督教阿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