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第十六章
九·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一六1~12)
一六1 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代表两个宗教教义的极端,他们一直以来都在神学上互不相让。但他们现在却化敌为友,为同一目标联合起来,想要陷害救主。为了试探耶稣,他们请祂从天上显个神迹给他们看。或许我们不清楚这些人正企图诱骗耶稣陷在妥协中。他们求耶稣从天上显个神迹,可能暗示指耶稣之前行的神迹是出于那仇敌的。或者,他们想看看天空中超自然的神迹,因为耶稣所行过的神迹都是在地上的。他们心想,究竟祂能否行天上的神迹呢?
一六2,3 耶稣继续以天作主题,回答他们。当晚上天发红,他们便预测到第二天必要晴。他们也知道如果早晨天发红,又发黑,那天就必有风雨32。他们精于凭天色预测气候,却不能够洞察这时候的神迹。
究竟有甚么神迹?施洗约翰就是那位传扬弥赛亚降临的先知。预言所说弥赛亚的神迹正行在他们面前,是从来没有人行过的。另一个这时候的神迹,是犹太人公然拒绝弥赛亚,令福音传到外邦人中间。这些预言全都成就了。可惜即或有铁般的事实摆在眼前,他们对历史却毫无感觉,对成就了的预言也毫无反应。
一六4 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藐视站在他们当中的神儿子耶稣,向祂寻求神迹,正显出他们是属灵上淫乱的世代。除了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看了。正如在十二章39节的注释,约拿的神迹是指到基督要在第三天复活。邪恶淫乱的世代要把弥赛亚钉死在十字架上,但神却要使祂从死里复活。凡拒绝降服在基督面前、承认祂为公义掌权者的人,他们将难逃灭亡的结局。
这段经文以不祥的语句结束:“耶稣就离开他们去了。”这句话所隐含的属灵意思不言而喻。
一六5,6 耶稣的门徒渡到湖的东边与耶稣会合,他们忘了带食物。所以当耶稣提醒他们要谨慎,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时,他们还以为耶稣在说:“不可向这些犹太人求取粮食!”因为他们的脑里只想着食物,所以只能肤浅地按常理解释耶稣的话,学不到当中属灵的功课。
一六7~10 虽然那曾喂饱五千和四千人的主与他们同在,但他们还是担心缺少粮食。因此,耶稣再次向他们提起这两个神迹。神要他们知道这个属神的算法和丰富的源头:给耶稣动工的东西分量愈少,得喂饱的人就愈多,并剩下更多的食物。虽然只有五饼二鱼,但祂喂饱超过五千人;剩下十二篮食物。但当有更多的饼和鱼,祂却只喂饱超过四千人,只剩下七筐食物。若我们把自己有限的交给神,让祂来办,祂就大大的加倍数量。“在神那里,微小的数目已经是很丰富的了。”
这里的筐子33有别于前面所述喂饱五千人的篮子。这七个筐子比前者所述的十二篮更大。这里要门徒学的功课是;我们既与那位拥有无限权力和资源的主相连,又何需忧虑肚腹之饥?
一六11,12 主耶稣说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这不是指面酵,而是指邪恶的道理和行为。在路加福音十二章1节中,法利赛人的酵被形容为假冒为善。他们宣称在微不足道的事情上也抓紧神的话,然而他们的忠心顺服不过虚有其表,内心却是邪恶败坏。
撒都该人的酵是指他们的理性主义。他们是那时代的理想自由主义者,就像今天鼓吹自由思想的人。他们建立了一套否定的论据,和提出许多信仰上的质疑。他们否定了天使和灵体的存在、肉身的复活、灵魂不朽坏和永远的审判。如果容让这不信的酵继续存在,它便会像酵母一样在面团中扩散,遍布每一角落。
拾·王预备祂的门徒(一六13~一七27)
一·彼得伟大的认信(一六13~20)
一六13,14 该撒利亚腓立比在加利利海北面约二十五哩,在约但河东面五哩。耶稣来到附近的村庄(可八27),这时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普遍被认为是耶稣传道事工的高峰。直至这时,祂已经让门徒真正认识祂的位格。既然完成了这个任务,祂现在便坚决地走向十字架。
祂先问门徒,了解别人对祂的身分有何说法。众人的回答很参差,有人认为耶稣是施洗的约翰,有认为是以利亚,有认为是耶利米,也有认为是先知里的一位。在一般人眼中,祂是上述当中的一位。祂是好人,但并非是最好的;祂很伟大,却并非最伟大的;祂是先知里的一位,但不是预言中的那位先知。这种看法不能叫他们真正知道耶稣是谁。他们对耶稣的认识含糊不清,赞美不过是徒然的,也预告他们日后怎样对耶稣。如果换了耶稣是别人,那必然是个骗子,因为祂竟称自己与父神同等。
一六15,16 因此,耶稣问门徒认为祂是谁。西门彼得作出了历史性的回应,“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换句话说,耶稣是以色列的弥赛亚,又是神的儿子。
一六17,18 我们的主祝福巴约拿之子西门。一个渔夫无法凭着天生的智慧见识明白神的身分。彼得明白,是因为父神给他指示。然而,神儿子还有重要的话对彼得说。所以耶稣补充说,“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盘石上,阴间的门不能胜过他。”众所周知,福音书中,没有其它经文比这节更引起争议的。有人问,“谁是盘石?盘石是甚么?”由于彼得和盘石的希腊字相似,就引起了许多问题。其实这个字的意思是独特的。首先,Petros 指石块或碎石;第二,Petra 指盘石,如石崖。故此,耶稣是说,“……你是彼得(石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盘石上。”祂不是说把教会建在石块上,而是要建在盘石上。
如果彼得不是那盘百,那么谁是那盘石呢?按着上文下理看,便可找到答案。彼得认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而教会就是建立在这真理上。以弗所书二章20节教导说,教会是建立在耶稣基督身上,祂就是那房角石。该经文提到我们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但这根基不是指人本身,而是指使徒和先知教导关乎主耶稣基督的道理。
哥林多前书十章4节把基督形容为盘石。在这论点上,摩根作出了发人深省的提醒:
要谨记,耶稣正和犹太人谈话。如果我们查阅整卷希伯来文圣经,便知道“盘石”从不用来比喻人,相反常常比喻神。所以,耶稣在该撒利亚腓立比的一番话,不是指把教会建造在彼得身上。耶稣不会疏忽比喻的用法。祂按着旧有希伯来的解释来用这些比喻,因为盘石常代表着神,故此祂说的意思是:建造在神自己身上──就是那永生的神儿子基督34。
彼得从没有把自己比作教会的根基。他曾两次提到基督就是石头(徒四11,12;彼前二4~8)。不过这比喻与我们现在谈论的不同,所提到的石头是房角石,不是根基。
“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这是圣经中首次提到教会。旧约没出现过教会。耶稣提到教会的时候,教会仍未诞生,教会要在五旬节时建立,包括一切在基督里的真信徒,不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教会被称为基督的身体和新妇,是分别出来生活的一群人,有天上独特的呼召和神心意的将来。
我们多不会期望马太福音提到教会,因为这卷书的主题是以色列和天国。可是,以色列既拒绝基督,便进入了一段加插的时期──教会时期。这时期要延续至被提才完结。那时,神要恢复祂对以色列国的作为。故此,神在这卷福音书中提到教会,是说明祂被以色列拒绝后有另外安排的计划。
“阴间的门不能胜过他。”这句话可从两方面理解。首先,可解为阴间的门不能抗衡教会──教会经得起一切的攻击。另外,也可解为教会采取攻势,得到胜利。无论如何,死的权势必被活着的信徒的改变,和在基督里死了之人的复活击败。
一六19 “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并不是指彼得握有权柄,选择进天国的人。这里是指天国在地上掌权──包括所有口称忠于王的人,就是所有自称为基督徒的人。钥匙是指到入口或通道。在本书末大使命的信息也提到这条承认救主而得进入天国的钥匙(太二八19)──使万民作门徒、施洗和教训门徒。(救恩不要求受洗,但洗礼是一个给初信者的礼仪,让人公开承认忠心于王。)彼得在五旬节时首先用了这些钥匙。这些钥匙并非单单给了彼得,彼得不过是其它门徒的代表吧了(参看太一八18,神同样把这应许给予其它门徒)。
“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这段经文与约翰福音二十章23节常被解为是主授权彼得和他的继承人,让他们有权柄赦免人的罪。然而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只有神才能赦免人的罪。
这节经文可从两方面理解。首先,可能是指使徒有权柄去捆绑和释放,而这权柄正是我们今天所缺乏的。例如,彼得捆绑亚拿尼亚和撒非喇,使他们立刻受死刑(徒五1~10);保罗因着那个受惩的哥林多人的悔改,就把他从罪的恶果中释放出来(林后二10)。
另外、这节也可解为使徒要在地上捆绑或释放,必须先在天上有捆绑或释放。故此,赖理说:“是天上开始一切捆绑和释放的工作,而非使徒。使徒只是宣告这些工作吧了。35”
无论如何,这节经文在今天来说是一节宣告的经文。当罪人真心为罪悔改,接受耶稣基督为主和救主,基督徒便可宣告这人的罪得赦。相反,罪人若拒绝救主,基督的仆人便可宣告这人仍然有罪。凯理写道,“只要教会是奉主的名行事,而这些事又真的是合乎神的心意,神便会在所行的事上盖上祂的印鉴。”
一六20 我们再次看见主耶稣吩咐祂的门徒,不可对人说祂是弥赛亚。因为以色列不信神,揭开王的身分只有百害而无一利。假如百姓拥戴耶稣为王,反会造成更大的伤害。这种不合时机的举动只会让罗马人不择手段地镇压百姓。
司徒雅各称这段为耶稣传道事工的转折点。他写道:
该撒利亚腓立比的日子标志着福音的分水岭。从这时开始,河流转移方向。耶稣早期传道时的支持者曾热爱拥戴耶稣,把祂加冕为王,但现在的景象却截然不同。河水的浪潮把耶稣推向十宇架……在该撒利亚,耶稣毅然站立,俨如站在分水岭上。这景象就如耸立于山峰之颠,耶稣俯视而见往日所行过的一切旅途,前瞻而见黑暗险峻的前路正等待祂。昔日光辉欢悦的日子仍然萦绕心头,但祂不过回望一眼,便昂然踏上征途,迈向黝暗之中。此刻,祂正举步往加略山36。
二·为祂受死和复活的事训练门徒(一六21~23)
一六21 门徒这时已知道耶稣是弥赛亚,是真神的儿子。他们已准备好听祂首次直接发表的预言──祂的死和复活。他们此刻晓得祂的计划永不落空,他们是在胜利的一方;无论有甚么事发生,他们都必得胜。于是主把关乎祂的事情揭晓,让门徙心里作好准备。他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宗教领袖许多的苦,并且必须被杀,第三日复活。这消息足以令门徒想到将要发生的种种事情。不过耶稣最后提到的事情──第三日复活──却是门徒始料不及的。这样的结局与他们想象的相去甚远!
一六22 彼得想到他的主将要承受如此的酷刑,便感到十分不忿。他拉着耶稣,彷佛阻挡耶稣要走的路,抗议着说:“主阿,万不可如此,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
一六23 主耶稣直斥彼得的不是。祂来到世上,本是要为罪人死。任何拦阻祂成就这目的的人和事,都是与神的心意背道而驰。因此祂对彼得说,“撒但,退我后边去罢!你是绊我脚的。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耶稣虽称彼得为撒但,但这不是指使徒是被邪灵或撒但所控制。祂不过是说彼得的行为和说话正是撒但喜欢听见的(他的名字是与神对敌)。彼得抗议救主上加略山,便成为救主的拦阻。
每一个基督徒蒙召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从主耶稣,但当十字架在人生的路途中隐约浮现时,一把声音便随之而来说:“它离你远远!救救你自己吧。”又或者我们的至爱会要求我们转移方向,不去顺从神的道路。这时,我们也当说:“撒但,退我后边去罢!你是绊我脚的。”
三·训练真正的门徒(一六24~28)
一六24 这时,主耶稣坦白地说,祂的门徒要有这些特性:舍下自己、背起十字架、跟从祂。舍己与否定自己有别;舍己是让神完全管理自己,叫自己不再掌权。背起……十字架是愿意忍受耻辱、痛苦,甚至可能为主殉道;背起十字架是向罪、自我和世界死了。跟从主是按主的样式而生活,包括效法祂的谦卑、处贫穷,有怜悯、爱、恩慈及敬虔的美德。
一六25 主预言门徒有两种拦阻。第一个自然的试探是企图挽救自己的性命,免却不适、痛苦、寂寞或损失。另外的拦阻是企图让自己致富。就前者,耶稣提醒门徒,为私欲而活总得不到满足;不惜一切代价而舍己跟从祂的,便找到生存的目的。
一六26 第二种试探──致富──是不理性的。耶稣说:“假如人在事业上名成利就,拥有全世界,但却为这疯狂的欲望耗尽他的时间和精力,使他错失了生命中最根本的目标;那么,即使得到这些钱又有何益处?死后连分毫都带不走,在永恒中却两袖清风。人生在世有更重要的目标。这目标不是赚钱。神呼召人,叫人代表主所关心的事。如果人错失这目标,便等于错失了一切。
第24节,耶稣告诉他们最坎坷的事情。这便是基督信仰的特征;在开始的时候便早知道这最坏的一着。虽然如此,你却发现无穷尽的宝藏和祝福。斑豪斯说得很贴切:
我们看见圣经里一切险峻艰辛的事,也就再没有令我们惊讶叹息的了。原来我们在今生所学到的一切功课,都是可喜的37。
一六27 主在这刻提醒门徒,祂自己的荣耀是随着受苦而来的。祂提到祂在第二次降临时要回到地上,同着众使者在他父的无比荣耀里降临。那时候,他要报应那些为祂而活的人。要有一个成功的人生,唯一途径是仰望这荣耀的时刻;先考虑甚么才是真正重要的,然后竭尽所能,迎上路去。
一六28 接着,主发出令人震惊的声明,祂说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看见人子降临在他的国里。问题出现了:主的使徒全都离世了,但基督却仍末带个着权柄和荣耀而来,重新建立祂的国。如果我们再看看下一章的首八节,便能回答祂这令人大惑不解的声明,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几节经文描述耶稣在高山上改变形象。彼得、雅各和约翰都看见基督变了形象。他们蒙赐特权,预先看见基督在祂荣耀之国的形象。
我们可以肯定,基督让门徒看见地的形象,是要让他们预先看见祂将来的国。彼得把这次事件描述为:“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大能和他降临的事。”(彼后一16)主耶稣基督的大能和降临是指祂第二次的降临。约翰对这次高山上的经历则这样形容,“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约一14)基督第一次降临蒙受羞辱;第二次降临却带着荣耀。所以,第28节的预言在那高山上应验了;彼得、雅各和约翰看见了人子──不是卑微的拿撒勒人,而是荣耀的王。──《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基督教阿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