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第二十章
葡萄园的比喻(二十1~19)
·园主与工人(1~16)
巴勒斯坦地的葡萄是在九月底收成的,之后不久雨季便来临;若收成的工作赶不及在雨季来临前完成,葡萄就会腐烂。同时,耶稣时代巴勒斯坦的经济相当不景气,失业率很高,所以即使在收割的季节,仍有大批散工可以随时雇用。
葡萄园的工作从日头初升便开始。园主雇人的时间是“清早”(上午六时)、“巳初”(上午九时)、“午正”(中午十二时)、“申初”(下午三时)及“酉初”(下午五时);他只跟第一批工人讲定工资,为日薪一钱银子(即一“得拿利”),而按照当时的习惯,薪金是在当天发放的。
“晚上”(黄昏六时)发薪的时候,工作了十二小时的工人以为自己必定可以获得较多的工资,但结果却令他们大失所望。其实主人把全薪发给迟雇的工人,完全是出于他的怜悯与慷慨。这些工人虽然有大半天的时间游手好闲,但只是出于无奈,而不是因为他们懒惰或犯错。他们也需要与其它工人一样,养妻活儿,维持生计。况且,园主按议定的薪酬发给早雇的工人,并没有任何不妥的地方。“红了眼”就是嫉妒的意思。
这比喻的重点是强调家主的慷慨,突出神国度里的恩典;神能够凭自己的主权,将恩典白白地赐予有需要的人。耶稣还可能用这比喻提醒门徒,不可因着自己的牺牲而自恃有功,轻看他人,以致不愿与人分享天国的福气。神所欣赏的,是那些存着感恩的心、而非索取报酬的心去事奉祂的信徒。
·预言受难(17~19)
这是耶稣第三次预言受难,内容比前两次更加详细,并且提及被交给外邦人和受各种凌辱的情况。
祈祷 感谢主,因我今天所有的一切,完全是出于祢的恩典。
谁坐左右(二十20~28)
福音书的作者记载这次门徒争大的事,是紧接于耶稣向门徒预言受难的,其目的明显地是要指出,当时门徒的心实在与他们的主相距得很远。
雅各和约翰的母亲向耶稣提出的要求,其实也是他们兄弟二人本身的期望,他们至今仍未明白耶稣受苦的意义,以为耶稣快将以弥赛亚的身分获取政权,所以要求得着最尊贵的地位。“杯”这个字在旧约中常用来指神所命定的苦难和刑罚,这里是指耶稣的死。雅各和约翰公开表示他们愿意分尝这杯,虽然他们这时并不明白自己所求的和所说的是甚么,但后来他们果真分别为主殉道或受逼迫,正如主所说的一样。至于谁坐左右的问题,耶稣指出祂自己既为神的儿子,尚且完全顺服遵行父神的旨意,祂的门徒岂不更应乐意接纳神所分派他们在天国里的地位么?
这两兄弟的请求引起了其它门徒的不满,原因不是由于他俩对耶稣的使命产生误解,而是由于他俩在争大的竞赛中偷步,比其它人抢先提出这项请求,其实,他们每一个人都渴望能得着这尊贵的地位。
耶稣随即教导他们“为大”的道理。在世人的眼光中,向人发施号令就是为大的标记;然而,在神的国度里,谦卑服事别人才是真正的荣誉。正如人子取了奴仆的样式,到世上来服事人,并且为人类的罪孽舍身流血,满足了神公义的要求,使人得以与神和好。
天国子民的领袖与世人的领袖之间的差异,为我们的人生带来了崭新的价值观念。我们得重新思想“为大”的意义,也要为我们对神和对人的服事,重新订定行动的动机和方向。一个越体会主心意的信徒,必越能领会服事的本身就是一种荣耀的真谛。
祈祷 主啊,求祢在我的心中,刻下祢圣洁、谦卑的形像。
瞎子得医治(二十29~34)
耶稣和门徒离开耶利哥城后,便踏上前往耶路撒冷的最后一段路程,当时有很多加利利人上耶路撒冷过逾越节,所以“有极多的人跟随祂”。
那两个坐在路旁的瞎子,必定曾听闻耶稣所行的神迹奇事,因此,当耶稣一经过他们那里,他们就立刻抓紧机会向祂呼求。其实,人生中有许多重大的抉择,都是需要我们把握时机,采取适当的行动来作响应的,若果我们容让时机白白溜走了,事情便会被搁置下来,最后只会甚么也做不成功。要紧记抉择有时、行动有时。
瞎子们的呼喊声可能影响群众不能清楚聆听耶稣的说话(按照当时的风俗,犹太教师往往趁着走路时教导四周的人群),所以“众人责备他们”。然而,他们并没有沮丧,反而越发高声叫嚷,务使自己的呼求能够达到耶稣的耳中。在寻求神的事上,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坚定不移、不易灰心放弃的态度。
瞎子们称耶稣为“大卫的子孙”,表示他们相信耶稣就是弥赛亚;但是当时犹太人心目中的弥赛亚,只是一位政治性的君王,要拯救他们脱离罗马人的统治。虽然他们对耶稣的信心还未完全,神的怜悯仍然临到他们身上。耶稣作出一连串行动──站住、垂询、抚摸医治,把神对人痛苦的体恤,以及神无比的能力,完全地彰显出来。
由于耶稣这次是在群众面前把瞎子治好的,所以祂并没有嘱咐他们不可宣扬这件事。瞎子得见光明后,自然跟随着人群上耶路撒冷去。
祈祷 主啊,祢深知我的困难和软弱,我愿完全倚靠祢。──《新旧约辅读》
基督教阿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