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马太福音第十三章

 

陆 第三讲:天国的教训──七个比喻 十三158

  马太在这一章里搜集了七个比喻作为耶稣教训的第三讲;这包括从马可数据中所取用的撒种(可四191320;路八515)和芥菜种(可四3032;路十三1819)的比喻,和从Q资料中所取用的面酵的比喻(路十三2021),以及马太特有的稗子、藏宝、寻珠和撒网等四个比喻。这些比喻是对众人说的(2),但他们却不明白(11)。这结果很自然地在编排上把耶稣天国的教训和前两章中所提弥赛亚遭受拒绝的事实紧连在一起。

一 前言 十三13

  在与法利赛人有了争论之后,耶稣转向众人,宣讲天国的奥秘。

{\Section:TopicID=499}十三3

  他用比喻 耶稣喜欢用比喻来教训人,传讲 神的信息。比喻一词(parabole)原文字义作为要比较就把一物置于另一物之旁。在新约中它可指格言(路四23),或指直喻(路六39),或指矛盾语(可七17),或指明喻(可四30),或指寓言(太十三8),或指例证(路十二16)等,虽然如此,比喻具有两大特征,其一为,比喻以人经常所经历的作为编造的题材──反映出人实际的经验;其二为,比喻的讲说旨在说明一主要点;亦即有关 神国的“一点”教训。

二 接受信息的比喻──撒种的比喻和解释 十三3下半~23

  这段经文分成三部分:(一)撒种的比喻(3下半~9);(二)讲比喻的目的(1017);(三)撒种比喻的解释。有关解释的方法极可能反映出初代教会的思想。

{\Section:TopicID=501}十三3下~9

  这比喻的中心旨趣不在撒种者或种子,而在不同的地土;这成为种子生长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这比喻所要说明的一点是:正如撒种者虽受尽挫折和损失仍出去撒种且盼望收割的时候必然来到,所以由耶稣所带进的 神国也是如此;经过许多的艰难、失望和损失, 神国终究必全然被建立在地上。

{\Section:TopicID=502}十三3

  撒种的出去撒种 依照巴勒斯坦地方的耕作方式,耕地在还没有被犁过之前就先撒种。因此有些种子事后被发现撒在不适合于生长的地方。

{\Section:TopicID=503}十三5

  土既不深,发苗最快 这是种子落在石头地上的特征;因为这地方的土地受石头热气的温度,易使种子加速发芽。

{\Section:TopicID=504}十三7

  荆棘 一种野草,为农夫经常割来作燃料。因为没有把它们连根拔起之缘故,那些落在荆棘里的种子就与荆棘一起成长。

{\Section:TopicID=505}十三8

  有一百倍 象征最佳的收成率;生长在好土地上的种子将得意料不到的最佳收割。

{\Section:TopicID=506}十三9

  有耳的就应当听 犹太人的惯用语,唤起人注意所说过的话(十一15,十三43)。

{\Section:TopicID=507}十三1017

  这段经文综合了马可(1013;可四1012)和Q(1617;路十2324)的数据,并加上马太自己引述先知以赛亚的话(1415)。在重新编排这些福音传统资料的同时,马太特别指出一基本的问题:耶稣以比喻教训人的目的何在(1013)。

{\Section:TopicID=508}十三1011

  马可记载跟随耶稣的人和十二门徒问耶稣撒种比喻的意思,但马太仅提到门徒(或许这包括马可所指的那些人)进前来问耶稣一更基本的问题:对众人讲话为甚么用比喻呢?马太和马可记载耶稣相同的答复(太十三11;可四11)。既然比喻通常被用来作为例证,使所讲的道理更清楚易懂,而不是使其更含糊难解,耶稣原初讲比喻的目的就不是正如此经文所说的;使众人不懂得他所讲的天国的奥秘,反而应该是,耶稣以比喻来阐释天国的奥秘,使人易于明白接受。学者对这问题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由于耶稣当初传讲比喻的实际情况已无法着落,福音书的作者难以了解比喻的意义,故比喻使用的目的也就被认为是为遮盖真义,使所说的含糊不明。(二)使用比喻的这种用意(使所说的话含糊费解),与耶稣隐藏他真正身分,(亦即所谓的弥赛亚秘密)的作风相吻合。(三)福音书的作者对耶稣讲比喻目的的了解是基于他们从结局来看耶稣比喻的功效;既然耶稣终究被众人所拒,意即他们没有接受他所传讲 神国来临的教训。虽然耶稣所说的比喻原是浅易的,但他们的不接受是因他们的不明白;既是不明白,比喻的意义对他们已变成含糊不明的了。这三个理由足以使共观福音的作者认为比喻是神秘的教训。笔者认为,祇有第三个解释提供了较合理的解答这经文所面对的基本问题。

  天国的奥秘 奥秘一词在圣经中通常指 神的圣旨,为世人无法知晓,只能透过 神的启示方能揭晓(西一2627;弗五32)。天国的奥秘指 神国的来临;耶稣的传道揭示 神的圣旨,证实 神已作王掌权于人间。

{\Section:TopicID=509}十三12

  这是一句格言,可用在不同情况中,指不同的事物(见可四25;路八18)。这句格言在本经节中的意思是,既然门徒已开始用信心接受了天国奥秘的启示(耶稣比喻的教训),他们将接受更多有关天国的知识。至于那些没有信心的人(犹太人,特指法利赛人),连他们所有的(尤指律法)也要夺去,使他们越发无法明白 神的道。

{\Section:TopicID=510}十三1415

  这两节引文是取自希腊文旧约七十士译本的赛六910(徒二十八2627也引述此文),也强调13节所说过的话。以赛亚的意思是,虽然这百姓(指以色列人)屡次有机会学习明白 神的话,但他们却不聆听以便了解。这未必指他们不把所说的听进去是出自 神的定旨,正如马太所指的意思一样。马太在此有意指出,以色列拒绝悔改并不是耶稣传道的失效,而是早在 神的旨意中。

  油蒙了心 原文是“使心发胖”,意即使心的反应迟钝。

{\Section:TopicID=511}十三1617

  这两节话与路十2324同,均指门徒是荣幸、有福的一群人。路加强调这世代的人比前世代的人更有福,因为他们有机会亲眼看见 神国的来临。然而马太把耶稣所说的这两句话放在稍微不同的情况中,指门徒的福气不但能看见 神国的来临,也能听见且明白 神国的喜信。无疑地,耶稣视 神的国藉着他的传道已临到人间(十二28)。

  义人 马太喜欢提到义人(十41,二十三29),以此替代路加的君王。义人在此指其广义,包括所有听信先知的话,明白 神的圣旨,期望祂的国度来临的人(参见十41)。

{\Section:TopicID=512}十三1823

  这段经文记载寓言式解释撒种的比喻。现在的学者普遍接受一种看法,认为这是初代教会对比喻的重释,因为在这解释中已丧失了耶稣传道比喻时所强调终末性的一点──终末的危机以及 神国的来临。这解释显然把比喻转变成四种不同土地的寓言(代表四种不同的听众),旨在勉励悔改者自行反省,是否悔改的行为是出自真诚的心。正如一般犹太拉比的比喻,耶稣的比喻字浅意明,不用加以解释。但从共观福音书共同记载这段话(可四1320;路八1115)可见,初代教会早已受了犹太学者斐罗(Philo)的寓言解经之影响,以此方法重新解释的比喻。再者,倘若耶稣原初所说的撒种比喻带有些寓言式了解的意味的话,耶稣不把自己与撒种者认同实为一难解的事(在这解释中撒种者并不是耶稣)。

{\Section:TopicID=513}十三19

  天国的道理 马太把整个撒种比喻的解释重点放在明白不明白天国的道理1823);明白天国的道理也就是明白天国的奥秘11)。意即从心里接受教会所宣扬天国的信息──福音。

  那恶者 马可指明是撒但(四15)。

  撒在他心里的 马太视天国的道理为种子,人心为土地,故把天国的道理撒在人心田里,这是人必须抉择之处。缺少明白且接受的抉择实为撒但的干预所致,种子永远无法在他心里扎根生长。

{\Section:TopicID=514}十三2122

  这里所描述的患难、逼迫、世上的思虑和钱财的迷惑等均反映出主后七、八十年代教会所面对的实际情况;这些问题唤起信徒正视信仰上所面临的挑战。

{\Section:TopicID=515}十三23

  听道明白了 从心里领受所听的话──亦即教会所宣扬的福音。那有好心田的人就是明白(太十三23)、领受(可四20)且持守(路八15)所听之道的人。

三 稗子的比喻 十三2430

  这是马太独自记载的比喻。虽然这比喻的中心旨趣是种子,但它与撒种的比喻同样地强调 神的国必须经过一段艰难的过程方能完全的实现;虽然麦子在稗子中成长,两者难以分辨,但收割的时候必将来到,两者终被分开。

{\Section:TopicID=517}十三24

  天国好像 原文作天国好比是……。好比是是犹太人惯于以例子阐明一般真理的方式(3133444547等)。

{\Section:TopicID=518}十三25

  稗子 一种有毒的稻草,生长的早期与麦子极为相似,两者难以分辨,长起来之后也与麦子一样高,被犹太拉比视为坏麦子。

{\Section:TopicID=519}十三27

  田主的仆人 在这比喻中的田主暗指耶稣(十2425),仆人他的门徒。

  你不是撒好种在田里么,从那里来的稗子呢? 这在比喻中是一合适的问句,不但表示对好种子在田里成长的关心,也极可能反映出马太的教会对 神国迟迟未能进展的实际教会事工上所面对的难处。

{\Section:TopicID=520}十三28

  正如撒种比喻中所强调的,撒但尽力拦阻 神国的扩展和完全的实现。

{\Section:TopicID=521}十三2930

  只怕割除稗子连同麦子也被拔起,因为两者之根相互交织无法清楚分辨,所以容它们一齐生长,直到收割。“一齐生长”虽在解释时并无提及(3643),但却是这比喻的一点;一方面它指明在最后判来临之前教会是无法过着没有罪人、无瑕疵、全然圣洁的生活,另一方面它也指出 神国全然的实现必须历经“稗子”的干预、拦阻与破坏。比喻的这一点无疑地反映出耶稣以及初代教会的实际情况,容真假门徒或真假信徒“一齐生长”罢,因为无法把他们彻底地分辨出来,等到审判的时候,他们自必分明。

四 芥菜种的比喻 十三3132

  这比喻描述由耶稣一人开始的“小小” 神国“长大”,成一普世性的实体;比喻强调 神国不可思议的扩展。共观福音书均记载这比喻(可四3032;路十三1819)。

{\Section:TopicID=523}十三3132

  天国好比是人拿去种在田里的一颗拥有极大成长潜能的芥菜种子;这种子虽为极小,但却能长成二点五至三点五公尺高的树,供飞鸟造巢住宿之用。在犹太默示和拉比文学中天上的飞鸟代表异邦诸国。倘若比喻中的这一句话含有这象征性的意义的话,也不外乎加了另一因素来强调 神国的普世性。

五 面酵的比喻 十三33

  正如芥菜种的比喻,这比喻的中心旨趣是在描述, 神国如何从小小的一点开始,迅速地发展,成为足以影响整个世界的实体。这比喻取自Q资料(路十三2021)。

{\Section:TopicID=525}十三33

  面酵 这在圣经中有它象征性的意义;通常以此来指邪恶的影响力(如太十六612;可八15;林前五68),但在此耶稣用以描述 神国的普及天下──是好的影响力。

   这是比喻中一重要的字眼(3544),描述由耶稣开始的事工不足以引人注目。

  三斗 相当大的分量,约二十三公斤。意指由像面酵的小东西开始的 神国转变成一股足以改变整个世界的势力。

六 比喻的用意和解释 十三3443

  这一段经文句括两部分,第一部分(3435)是重述耶稣讲比喻的用意(见1017),马太缩短马可的经文(四3334),且加上自己从诗篇引来的话;第二部分(3643)是稗子比喻的解释,为马太福音特有的资料。

{\Section:TopicID=527}十三3435

  马太采纳马可以夸张语所强调的声明,耶稣只用比喻不用别的方式向众人说话。并且他找到了诗七十八2的话,来引证耶稣所得到的反应并非偶然的;这解释了弥赛亚所说的话为何难以被众人接受的理由。这诗句中的比喻mashal)一词意指难懂或神秘的话语,而非指如前所述(1011)简单易懂的例证。这希伯来字的意思正合乎福音书作者对比喻的了解。

  发明出来 原文作吐出来,亦即说出来

{\Section:TopicID=528}十三3643

  马太依其教会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以寓言的方式解释稗子比喻的意义。耶稣当初很可能以番一3的话作为起点来述说这比喻;马太在他的寓言式解释中也把握住这一点(41)。因此比喻和比喻的解释仍有共同一致的重点,亦即主权在于 神,只有祂在最后审判的时候会将善恶分明,决定谁是属于他国度的人。

{\Section:TopicID=529}十三37

  人子 指耶稣,他是卑微受苦的仆人,但他必将在荣耀中驾云而来,执行审判(41)。见八20

{\Section:TopicID=530}十三38

  天国之子……那恶者之子 这是犹太人的成语,他们是善人与恶人。一般犹太人认为,他们是天国之子(八12译为本国的子民),国度当然的承受者。但马太的意思甚为清楚,因着犹太人的不信,已被逐出去,使国度归于真正的承受者,就是耶稣忠实的门徒。那恶者之子一词在新约中仅在此提及,指属于撒但,被他指使的人。

{\Section:TopicID=531}十三39

  收割的时候就是世界的末了 圣经中通常以收割象征最后的审判(珥三13;耶五十一33;何六11)。世界的末了原文作这时代的末了,是犹太人一种重要的观念,指这邪恶的时代必将因弥赛亚的来临所带进的新时代而结束。这在新约中仅为马太所使用(4049,二十四3,二十八20);马太以此指耶稣再次来临的时候。

 

{\Section:TopicID=532}十三41

  他的国 亦即人子的国,这与父的国(43)有别;前者是指教会,而后者则指末世 神完全作王统治的国度。

{\Section:TopicID=533}十三42

  火炉里 指地狱的火中。见五22

  哀哭切齿 马太用以形容恶人在受刑中的情况(诗一百一十二10)。见八12

{\Section:TopicID=534}十三43

  这节经文回响但以理书十二章3节的话。

  义人 见本章17节。

  父的国 指子把一切交给父之后的永恒国度(林前十五24;太二十五34)。

  发出光来 指强烈驱逐黑暗的势力。现今善恶混淆,义人光明的德性受遮蔽,到那日他们必如黑云被驱散后的太阳,发出光来

七 宝贝和珠子的比喻 十三4446

  这两个比喻是属马太特有的福音传统数据,具有一共同点,亦即强调 神国犹如无价之宝,人必须牺牲一切,来得着它。

{\Section:TopicID=536}十三44

  这比喻的重点不在于埋藏宝贝的行为究竟如何的问题;虽然耶稣时代的巴勒斯坦地方,人家常把宝贝埋在地下,以免土匪和强盗的抢劫。人发现 神的国好比是发现宝贝一样,欢欢喜喜地牺牲任何的代价,来得着它。

{\Section:TopicID=537}十三4546

  珠子 代表贵重之物。耶稣时代各地的君王、贵族到埃及或波斯之地寻购贵重的好珠子之事甚为盛行。人发现 神的国好比是发现一颗重价的珠子一样,愿意以一切的伐价来换取它。

八 撒网的比喻 十三4750

  这也是马太特有的比喻,其一点是 神国的来临好比是分辨所捕的鱼,把好的和坏的分开。这比喻的解释(4950)和稗子比喻的解释(40下半~42)极为相似;世界的末日 神要把好的和坏的分开,且把坏的丢入地狱的火中。

{\Section:TopicID=539}十三47

  网撒在海里 渔夫所用的是拖网,把网的两头紧绑在两只船竿上或一头在岸上另一头在船上,这样从事海中打鱼的工作。

  聚拢各样水族 具有双重的含意;依上下文看,这可指好鱼和坏鱼,或指 神国的普世性,使各国各族的人均得参与。

{\Section:TopicID=540}十三48

  不好的 指不能食用的;对犹太人而言,无翅无鳞以及死的鱼均不可吃(利十一912)。

{\Section:TopicID=541}十三49

  从义人中把恶人分别出来 这句话中的义人可包括恶人。故义人一词在此另作他意。倘若本节和下一节经文与40节下半至42节有同样的意思的话(这是我们已在前面所肯定的),则这里的义人与那里的他的国指相同的意思,亦即教会。教会是义人的团体,但在这些义人中仍有恶人存在,正如麦子中掺有稗子一样。

{\Section:TopicID=542}十三50

  见42节。

九 结语 十三5158

  耶稣讲解天国的奥秘引进两个后果:(一)产生基督徒教师,他们不但能承继耶稣传讲天国的信息,也能把它与旧约的应许连贯在一起(5152);(二)弥赛亚希奇的教训因他的身世而被人拒绝(5358)。

{\Section:TopicID=544}1 文士受教作天国的门徒 十三5152

  马太理想中的门徒是完全能够明白耶稣教训的人,他们必能作教师,随时都能道出新旧约的关系来,使耶稣的教训更能新鲜引人、扣人心弦。

{\Section:TopicID=545}十三51

  虽然门徒前来要求耶稣把比喻的意思讲解给他们听(36),马太在此肯定门徒都明白耶稣所讲的一切话;他们接受 神国的奥秘,尤指 神国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受人拦阻、误解和破坏的事实。

{\Section:TopicID=546}十三52

  文士受教作天国的门徒 原文是“文士成为天国的门徒”,指基督徒文士,亦即基督徒教师。这在马太的教会中已存在(见二十三34)。文士是在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之后所产生的一群专以钻研律法为主的律法专家;他们不但抄写,也解释经典,为犹太人中有名望的拉比。基督徒文士也是以教导信徒为己任。马太认为理想的门徒是教师(拉比),他不但明白,也能从他的库里拿出新旧约东西来。

  像一个家主从他的库里拿出新旧的东西来 基督徒文士犹如一个家主能够自由地依照自己的意思从他知识的宝藏中拿出新的和旧的东西来。新旧并非矛盾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基督徒教师能够很自如地把旧约中的应许和新约中稣的成全连贯在一起。

{\Section:TopicID=547}2 弥赛亚因他的身世而被拒 十三5358

  这段经文正适合于马太福音十一至十三章所阐明的主题──弥赛亚的被拒,且与十二4650的话有相同的功用,以类似的事件来结束一段的记载。马太与马可(六16上半)的经文大同小异,但路加(四1630)的经文却较长些。马太跟马可一样,指出众人因弥赛亚的身世厌弃他(57;可六3),这点路加并无提到。

{\Section:TopicID=548}十三53

  耶稣说完了这些比喻 这是马太编辑上的套语,为耶稣第三篇讲词的结语(见七28)。虽然十三章中的比喻耶稣是不可能在同一时候把它们全部讲完,但这编排上的技巧却是马太思想表达的一大特色。

{\Section:TopicID=549}十三54

  自己的家乡 指耶稣生长之地拿撒勒(二23,四13)。

  在会堂里教训人 耶稣以犹太人从事日常宗教活动的地方作为他教训他们、传讲 神国信息的基地;可见他有意深入与他们相遇,使他们明白他的教训。会堂见四23

  这人从那里有这等智慧和异能呢? 这是众人对耶稣传道事工的反应;他们对耶稣权柄的来源问题提出疑问──是来自 神或来自魔鬼呢?智慧和异能代表耶稣传道事工的两方面,亦即他的教训和作为。

{\Section:TopicID=550}十三55

  这不是木匠的儿子吗? 马可的经文作这不是那木匠吗?指耶稣是木匠而不是指约瑟(他这时可能已经去世了)。尽管如此,约瑟若是木匠,他的长子耶稣无疑地也是木匠。马太不认为耶稣是木匠的儿子和他为童女所生有任何的冲突;马太并没有采用马可的称呼,叫耶稣是马利亚的儿子。木匠一词原文可指建筑师。

  他弟兄们 字面很自然的了解就是,他们是由马利亚和约瑟所生耶稣的小兄弟们。主张他们是耶稣的义兄弟(约瑟与前妻所生的儿子)或是耶稣的堂兄弟都是无可靠根据的。

{\Section:TopicID=551}十三57

  他们就厌弃他 原文作他们因他跌倒。耶稣的表现伤害到乡民的自尊;他们认为在他们当中长大的一个人能做出如此使他们感到希奇的事,相比之下他们自己却是无能为力。

  大凡先知除了本地本家之外,没有不被人尊敬的 只有本地本家中的人不尊敬先知,因为他们对他很熟悉,知道他的底细,看着他长大(参见约六42,四44)。

{\Section:TopicID=552}十三58

  不信 原文字 apistia 在福音书中仅出现三次(可六6,九24和这里),在此意指故意抵挡对耶稣有任何的信任感。──《中文圣经注释》

 

基督教阿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