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第廿一章
三 在耶路撒冷发生的事 二十一1~二十三39
这一大段的经文采纳了马可福音编写的次序,以其十一1~十二40作为主要的资料,并加上Q(二十二1~10,二十三4、13、23~39)以及马太特别的数据(二十一28~32,二十三2~3、5、8~10、15~22、24)所编写而成的。其目的有二:(一)以一连串的发生事件叙述反对耶稣的运动在耶路撒冷是如何酝酿,而导致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二)搜集耶稣最后一周在耶路撒冷所说的话。
1 凯旋地进入耶路撒冷 二十一1~11
四福音的作者均以此事件作为耶稣在耶路撒冷最后一周的开始(可十一1~11;路十九28~38;约十二12~15)。马太采用马可的经文;除了第八节之外,他缩短了每一节马可的经文。但在他的经文中马太引述了旧约先知的话(4~5),使这件动作的比喻更能显示其蕴含的意义。耶稣在棕枝主日那一天(亦即复活主日的前一星期日)以弥赛亚的姿态进入耶路撒冷(约十二1:逾越节前六天是星期六;约十二12:第二天是星期日)。
二十一1
耶稣和他的门徒从耶利哥向西走,必须经过橄榄山附近的小镇,越过汲沦溪,才能进入耶路撒冷。他们来到伯法其(橄榄屋之意),耶稣吩咐他的门徒作进城的准备。伯法其的正确地点不得而知,只知它与伯大尼毗邻(马可作:伯法其和伯大尼在橄榄山那里)同为橄榄山附近的小镇。橄榄山是犹太人期望弥赛亚显现之处(亚十四4),从那儿可俯瞰耶路撒冷的全景。
二十一2
马太在此提到两匹驴子(马可和路加仅提到一匹)显示是为符合他在第五节所引自先知撒迦利亚的话(九9),但先知所提驴和驴驹子只指一匹而非两匹,因这预言中的话是采希伯来的同义语以示强调。有学者主张马太误解了先知撒迦利亚的话,但果真如此的话,第七节似乎暗示耶稣骑在两匹驴子的话又怎么解释。当然耶稣不可能同时骑在两匹驴子上,这马太应不会不知道的。所以马太不可能误解先知预言中的话。他以二代替一不但使这事件逐字地成全了先知的预言,也是他一贯的作风(见八28)。
还有驴驹同在一处 原文作还有驴驹与她在一处。或许这是为何马太以二替代一的另一个理由;还没成熟的驴驹不可与母驴分开(可十一2),所以把牠们一起带来。
二十一3
主 既然耶稣使用了驴子,主在此就很容易被认为是耶稣指他自己说的。但其实这字在此可指耶稣、 神或驴子的所有者。
二十一4
这是马太引述旧约经文前所用的套语(一23、一15、18,四14,八17,十二17,十三35,二十六56,二十七9)。
二十一5
这引句的第一句话要对锡安的居民说是取自赛六十二11,而以下的话是来自亚九9。
锡安的居民 原文作锡安的女子,指耶路撒冷城或居民(参见诗四十五12,一三七8;赛四十七1)。
王 指一位理想的王,弥赛亚。
二十一6~7
马太从略耶稣所说的话是如何应验的(比较可十一6)。
就骑上 原文作就骑在牠们上面。这翻译自然有意避开由在牠们上面所产生的问题。
二十一8
众人 原文是“非常大的群众”,指适逢逾越节时期从各地来到耶路撒冷的群众。
把衣服铺在地上 受君王式的礼待(参见王下九13)。
砍下树枝 这是犹太人守住棚节时所见的现象。有学者只凭这点主张耶稣是在住棚节(在途越节前六个月)期间进入耶路撒冷。
二十一9
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 和散那(Hosanna)一词是原希伯来字Hosiana的音译(见诗一百一十八25)。呼唤和散那有两方面的意思,一为求助,意即“求你现在拯救”(撒下四4;王下六26);二为称颂的话(诗一百一十八26),但在此指众人向弥赛亚欢呼,因认识耶稣成全了弥赛亚的预言。
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 这取自诗一百一十八26,原为在守节期时众人在圣殿中欢呼的话,奉主名来的原文作那位奉主名来的;那位来的(he who Comes)对马太而言是指弥赛亚的用语(三11,十一3)。这重复上句话,称颂奉 神的名而来的弥赛亚。
高高在上和散那 群众不但称颂弥赛亚,也称颂在至高之上的 神。
二十一10~11
马太特别描写群众情绪激动的表现,这种举动自然在群众中引发了一基本的问题:这一位是谁?那些从加利利跟从耶稣来到耶路撒冷的人就对不认识他的犹太地众人谈起这位从加利利拿撒勒来的先知耶稣。
惊动 原文字 eseisthe 通常用以指地震。耶稣的进城一时轰动了全城,众人争先恐后地想看弥赛亚进城的盛事。
2 洁净圣殿 二十一12~17
马太在处理马可的数据上作了两件事:他一方面简化(可十一15~17)、略去(可十一18~19)和增加(太二十一14~16)马可的经文,另一方面把这洁净圣殿事件发生的日子从耶稣进入耶路撒冷的第二天(可十一11)改为发生在第一天,这或许受玛三1的影响(路十九45)。耶稣的这项举动是基于圣殿被人误用,作为图利之处的事实;耶稣无意反对圣殿以及其中的一切事奉。他的行为固然是因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起的,但这项洁净圣殿的事件却是象征性的预言行为,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初代教会的信息中,耶稣已取代了圣殿的功能,为人真正事奉 神惟一的媒介(约二13~22;四21~24;来九11~15;十1~18)。
二十一12
为着方便起见,在圣殿最外围所谓外邦人院设有兑换银钱、出售牲畜和其它一切献祭所需之物的摊位,以服务来圣殿缴纳殿税或献祭的朝圣者。但由于生意人的猖狂,勾结祭司、欺诈顾客,整个情况不单使外邦人在院里的崇拜服事受到搅扰,也使内院中的崇拜活动受到影响。神圣之地因而玷污。
耶稣进了 神的殿 指外邦人院。
兑换银钱之人 专门替从各地来的朝圣者兑换他们所带来的希腊和罗马的银钱之人;他们把这些外币换成圣殿用的银钱,以便顾客买他们所需献祭之物,并缴纳半舍克勒的殿税(见十七24)。
二十一13
马太的这句引文是由赛五十六7和耶七11来的,不过他前者中略去“万国”一词(马可保留这辞语),或许是由见耶稣洁净的行动只限于外邦人院,而从后者取用了“成为贼窝了”一语。马太在此描写耶稣不但是一位发义怒的改革者,也是应验先知玛拉基所预言的那一位(玛三1~3);在犹太人的期望中洁净耶路撒冷和圣殿是弥赛亚来临的任务之一。
贼窝 原文是“强盗窝”(二十六55;路十30),形容圣殿中腐败的情形。
二十一14
这是马太对耶稣医治作为的一般性描述(十四14,十九2),但他在马可的经文之外加上耶稣在殿里医治病人,旨在强调耶稣弥赛亚的角色;他是圣殿的主,也是医治的主。
二十一15
在圣殿里喊叫是不许可的;这不但干扰崇拜者的心境,也破坏了圣殿神圣的气氛。这会实时被阻止的。但祭司长和文士在此并不因小孩子的喊叫而恼怒,却因小孩子口中的称颂词而感不快。马太显然有意以此件事回响凯旋的进城事件。
二十一16
这节引文是取自希腊文七十士译本诗八2,其中希伯来原文字“能力”一词被译为“赞美”(aninos)。初代教会视诗八5~7为弥赛亚的预言(林前十五27;弗一22;来二6),第二节在此也蕴含着对弥赛亚耶稣赞美之意。
二十一17
在守节期间人潮汹涌,城内不能容纳那么多的旅客;许多人必须住宿于城外附近的地方。耶稣就到伯大尼住宿。
3 咒诅无花果树 二十一18~22
马太简化马可的这桩记载(十一12~14、20~25),且把马可两分开的经文合成一段。马太比马可更有力的描述这神迹,指明耶稣咒诅的话立即生效(二十一19,比较可十一20)。马太与马可均把这件很特殊的神迹事件与洁净圣殿放在一起,旨在指出这项动作的比喻具有象征性的意义:弥赛亚的来临带进了犹太教不结果子的终极命运。一般认为,这件神迹与无花果树的比喻(路十三6~9)有密切关系;前者强调审判实时的来到,而后者着重于审判的延。在此神迹表达了比喻的结果;既然一再延缓的果树仍不能结果子,审判就立即来到。
二十一19
马太从略了马可的批注:“因为不是收无花果的时候”(十一13);这或许挪去了一显著的难处。但除了树本身不结果子,有叶的无花果树是不可能看不见果子的;即使是不成熟初结的果子也应该是找得到的。不过耶稣的此项行为只能以动作的比喻理解之,否则是一项毫无意义的作为。
二十一21~22
有学者主张这两节经文为独立的训言,耶稣在其它的时机说的,原与这咒诅无花果树的神迹无关,因咒诅不是信心,也非祷告的行为。但耶稣在此的回答,显然是针对神迹的发生而发的;只要有信心不怀疑(比较十七20),奇迹必将是件可能发生的事。这并非说信心的祷告必自动地成全所求的一切,而是说有效的祷告是以信心顺服 神的旨意为惟一的条件。
4 讨论与争论 二十一23~二十二46
马太以可十27~十二37上的耶稣与犹太教当局的五次争论和他的一个比喻作为这段经文的重要内容。此外,马太又另加了两个比喻;一从Q资料(二十二1~14;路十四16~24),另一从他自己的资料(二十一28~32)。共观福音书的作者均认为这五次的争论是造成犹太教当局敌视耶稣并阴谋陷害他的一些具体的因由。
A 论耶稣的权柄问题 二十一23~27
马太在此与马可的经文(十一27~33)甚为相近,没有作任何重要的更改。这争论是直接由洁净圣殿的事件所引起的。
二十一23
祭司长和民间长老的质问并无涉及耶稣有关教训方面的权柄所在。依犹太人的体制,只有被封立的拉比才有权柄教诲人;耶稣很可能不是正式被封立的拉比。然而,他们的质问是针对耶稣作为的权威性问题:他以胜利的姿态进入耶路撒冷,且大胆地持鞭从事洁净圣殿的工作。他这持有权威性的作为有何依据?他的权柄来自 神、人或他自己呢?藉着找出他的权柄所在,可确立他真正的身分。
祭司长 见二4。
作这些事 主要的是指耶稣的洁净圣殿,他的胜利进城也应包括在这些事中。
二十一24
以问句反问对方是犹太拉比在争论中所用的惯技,这不见得是为避开对方所提出的问题,而旨在使对方回答他自己的问题(见41)。
二十一25~26
施洗约翰与耶稣在传道事工上息息相关;约翰权柄的所在,也就是耶稣权柄的所在;耶稣的敌对者若能回答前者的权柄源自何处,也就自然能明白后者的权柄来自何处。
从天上来的 天是迂回词,犹太人以此代替 神。从天上来的也就是从 神来的。
二十一27
既然耶稣的对手对他反问他们的问题无法作一肯定的答复,也就不可能明白耶稣权柄的所在;耶稣无意告诉他们,因告诉他们,他们也无法接受。
B 两个儿子的比喻 二十一28~32
这是马太特有的比喻,与路加福音书中浪子的比喻(十五11~32)在意义上极为相近。而且马太把这比喻与另两个比喻组成三个表同义的比喻,亦即论及耶稣被 神子民的领袖所弃绝。这与路加的手法相似(十五3~32)。这比喻的中心旨趣在阐明一事实,指犹太人的领袖答应为 神做工,常常以顺服 神为重,但事实上并没有去做,缺少顺服 神的生活。然而另有一群首先对 神说不而后来悔改去做的人,如税吏和娼妓反而先被接纳进入 神的国。
二十一28~31
这段经文在古卷中有三种不同的形式:(一)大儿子回答说不,后来悔改就去了;小儿子说是,却不去。那一位遵行父命呢?大儿子:(二)大儿子回答说是,却不去;小儿子说不,后来悔改就去了。那一位遵行父命呢?小儿子;(三)大儿子回答说不,后来悔改就去了;小儿子说是,却不去。那一位遵行父命呢?小儿子。最古老权威性的抄本分别支持前两种形式。其实以比喻的意义而言,它们表达同样的意思。但第三种形式就迥然相异。这可能受了犹太人一种想法的影响:他们认为当 神要把祂的田地(指律法)交给人经营时,世界万国中除了以色列,没有任何一国答应 神负起这项重任。虽然以色列失败了,但比起当初不答应的好得多。当然,这不是耶稣说这比喻的本意;耶稣在他的教训中一再强调,只有义行才算数(七21,二十五31~46)。
税吏和娼妓倒比你们先进 神的国 这是比喻所要阐释的那一点(参见二十1~16);先进一词或许更正确地指取代之意;税吏和娼妓将取代那些宗教领袖进入 神的国。
二十一32
这说明了为何税吏和娼妓将取代那些宗教领袖的理由;因为税吏和娼妓悔改接受约翰所指示顺从 神以进入 神国的信息。
义路 不仅指约翰是义人,更指他所传的道是指示人进入 神国的路。
C 凶恶园户的比喻 二十一33~44
马太依据可十二1~11缩写了部分的经文(4~5)且加上听者的结论(41)和自己的结语(43)。这比喻继续上述的主题,叙述耶稣与犹太宗教领袖间的冲突;后者如何对待前者──不仅拒绝他,甚至处死他。这是一很特殊的比喻:最好说它是一则寓言。家主是指 神,葡萄园是以色列,园户是以色列的宗教领袖,仆人是众先知,儿子是耶稣。
二十一33
这有关葡萄园的描述是回响赛五1~7的话。耶和华是这葡萄园的家主,而以色列被比喻着葡萄园。对耶稣的听众而言,他们对此甚为熟悉。
比喻 见十三3。
周围圈上篱笆 为保护葡萄园免受野兽或盗贼的侵袭与破坏。
挖了一个压酒池 指将坚牢的岩石凿成一个压酒以及存酒的地方。压酒池分成上下两层,上层为踩压或挤压葡萄之部分;上层岩石设有一小孔可把所挤出的葡萄汁流入下层。
一座楼 原文作一座塔,指守望塔。有人经常守在塔上观看四周,以防外来野兽或盗贼的侵入。
租给园户 依当时犹太人的习俗,农场主人与工人可有三种交易的方式:(一)主人雇用工人,将所收获产物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作为工资给工人:(二)把田地租给佃户,佃户向主人付租金;(三)把田地租给佃户,佃户同意在收割时将一定量的产物交给主人。这比喻采第三种方式(34、41)。
二十一34
从这节经文所表达的两因素可见马太加强拯救历史的思想:(一)指明收果子的时候近了, 神与人算帐的决定性时候近了。时候近了是福书用以描述 神国来临的辞语(可一15,太四17)。(二)以众仆人替代马可的一个仆人;后者比前者较属当时农业社会的实际情况。但马太无疑着重众先知在拯救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
二十一35
用石头打死一个 以石头打死先知,暗示人民把真先知误认为假先知所做的行为。
二十一37
他们必尊敬我的儿子 原文作他们必转向我的儿子,意即他们必听从我的儿子。
二十一39
马太在此修改马可的话(十二8),引伸耶稣死在耶路撒冷城外的事实(约十九17;来十三12)。
二十一41
依照马可的经文(十二9),耶稣自己回答了问题,但马太在此以听众来回答问题。这些听众(犹太的宗教领袖)自己定自己的罪,正如前一个比喻一样(31)。
另租给那按着时候交果子的园户 马太在43节说明这是指那能结果子的百姓。
二十一42
这里引述的经节与马可的完全一样(十二10~11),取自希腊文旧约七十士译本诗一百一十八22、23的话。这是初代教会的弥赛亚经文之一(徒四11;彼前二6)。马太在叙述犹太宗教领袖正确的回答之后(41),以耶稣引自诗篇的话指明 神已另有安排。在马可的经文中,石头是指耶稣说的,但马太加上了41节下半句和43节之后,引句中的石头便成为指教会说的。
二十一43
这是马太特有的经文,指出以色列国已丧失它特殊的身分,由基督教会取代了它的选民地位。
那能结果子的百姓 指基督教会。百姓原文作国,意在与以色列国作一对照。
二十一44
最古老权威的抄本没有这一节。一般认为,这是后来的抄写者依照路二十18的话加上的。
D 阴谋陷害耶稣 二十一45~46
马太在此重写马可的经文(十二12),首先描述犹太宗教领袖对耶稣所讲比喻的反应,而后指出他们企图陷害耶稣,只是怕百姓,因众人以他为先知(马可没有说出这原因来)。
二十一45~46
耶稣的敌人很明白比喻是指着他们说的,就恼怒,有意除掉他,只因他在百姓中的声望,使他们不敢下手。马太又一次强调犹太宗教领袖与百姓之间的分歧;百姓接纳耶稣为先知,正如他们接纳施洗约翰为先知一样(26)。
比喻 原文为复数字,指上述两个比喻。──《中文圣经注释》
基督教阿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