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马太福音第九章

 

马太福音9117

在这一段经文中,我们看见了王显祂能力的第三组事件中的第三个例证,就是祂赦免了那瘫子的罪,并使他得着痊愈。接着所记载的,是马太的蒙召,这使得它和医治瘫子并赦免他的众罪之间的关系特别显目。再接下去所记的是人的批评和质疑。我们先将这些略加分析,再细察其中的教训。

头八节记述主渡海来到祂自己的城,在那里祂对那瘫子宣告赦免,并医治了他。

9节是马太蒙召的经过,陈述非常简略,但含义十分丰富。

紧接着,从1013节,我们初次读到别人对主的批评,“你们的先生为甚么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饭呢?”

然后,1417节,我们读到人对主的质疑,“我们和法利赛人常常禁食,你的门徒倒不禁食,这是为甚么呢?”这就是这里我们所要研究的内容之大纲。

我们从瘫子得医治的事件开始,先注意其中美妙的几点。

“耶稣见他们的信心。”读这故事时,这个说明首先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除了说他们凭着信心而来之外,未说明其它细节。另一卷福音书说,他们拆了房顶,把瘫子从房顶缒下来。这件事的特点就在,“耶稣见他们的信心。”至于主所见的,究竟是谁的信心,人们有许多揣测,但是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就是那决不单单指抬他来之人的信心。“他们的信心”包括了瘫子本身的信心,也包括抬他之人的信心。基督对他说,“你的罪赦了。”显然主看透了他心中的期待,他所切望得着的,是比肉体得愈更深一层的东西。这话并且也表明,他感觉到,自己的疾病是犯罪的结果。因此这从天上带来福音的主,用极柔和,如同优美音乐的话语安慰了他,彷佛对他说,放心,我能解决那更深的问题;你的罪赦了。这话是针对信心所作的响应。

虽然我们相信这瘫子有信心,但我们仍不应忽视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有所谓“信心代求”的存在。人的信心是可以从别人得帮助的。“耶稣见他们的信心。”

然后我们当留意,他们将他带到耶稣跟前时,祂不是先治他的病,乃是对他说,“放心吧,你的罪赦了。”这话立时招来众人的怀疑,批评随之而起,因为祂自认有赦罪的权柄。那在一旁存好奇心观看的人,转为忿怒,控告祂说了僭越的话。这时,王在启示过程中,首次为祂的行动辩护。祂看着那些批评祂的人,对他们说,“或说,你的罪赦了,或说,你起来行走,那一样容易呢?但要叫你们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祂就转身去对瘫子说,“起来,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他就起来,回家去了。众人看见,就大大惧怕,并且惊奇。他们惧怕是因为从这件事,他们可以感觉到,在耶稣这个人身上,或通过祂,神与他们之间是那么近。他们亲耳听见赦免的话。这乃是每一个诚实的心最渴慕得着的。他们听见这一个人说,“你的罪赦免了,”他们不相信这事,怀疑这事,以为祂在说僭越的话,以为祂是随便说的,是得不到证实的,因此他们不把它当作一回事。于是,祂怀着极深的怜悯,不是急着要为自己辩白,而是要叫他们可以相信,祂就吩咐那瘫子起来行走。如此,具体而明显地证实了祂的能力。

但这故事所包含的,远超过这些。也许当时眼见祂这样行的人,凡是有理智的,都可感觉到,这瘫子的软弱和他的罪有关。因此耶稣不只是接触表面,祂对付了问题的根源,向他宣告赦免。王给那些人一个具体的证据,就是恒久赦免的证据。一个人若真的经历了祂的赦免,软弱就此消失;罪若未得赦免,人就仍在软弱的轭下。

当耶稣问那些人,“或说,你的罪赦了;或说,你起来行走,那一样容易呢?”祂已指出罪与受苦的关系。在此又使我们回到以赛亚的预言。马太福音818说,“这是要应验先知以赛亚的话,说,祂代替我们的软弱,担当我们的疾病。”因此马太说明,所有到耶稣那里得着医治的人,都是应验了以赛亚书534的预言,“祂诚然担当我们的忧患,背负我们的痛苦。”让我们再往下读以赛亚的预言,“我们却以为祂受责罚,被神击打苦待了。那知祂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因祂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祂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若干世代之先,这位先知就已经遥遥望见耶和华的完美仆人,那伟大的医治者。论到祂时,他先说,“祂诚然担当我们的忧患,背负我们的痛苦。”他没有在此停住,继续说到祂将怎样医治,不只是医治当地的人,作为耶和华仆人的使命的一个大结果是,“祂为我们的罪孽压伤。”这是说借着耶和华的仆人代替我们受苦,罪就被对付了。人类的一切忧患与软弱,是背后的罪孽所致;惟有罪受了对付,罪的后果方得以除去。这是耶和华仆人的全部使命。在瘫子的事件上,正是如此。罪是瘫痪之因。王本着一件事实赦免了他的罪,那就是祂不久将在十字架上亲身担当他的罪。祂的受死使祂有一切的权柄,可以医治人身体上的疾病。祂借着那十字架的奥秘,借着担当我们的罪,为我们的罪孽压伤,来医治我们。借着那十字架,耶稣的使命最后是要除去人一切的眼泪,对付并解决人一切的疾病。因为祂担当了疾病的根源──罪,祂最终要在肉体方面得胜,就是要使一切信靠祂的人,得到身体上的完全救恩。人子的使命是对付罪,然后才是医治疾病。这又显明了一个事实:耶稣所行的神迹,并不违反现有的定律,祂只是恢复失去的秩序。人们已经看见了祂是肉体领域里的主,祂是自然界的主,是属灵气的世界的主,现在又看见祂是道德领域中的王,祂宣布赦免人的罪,并以医治身体的软弱证明祂有赦罪的权柄。

这对下面所论,耶稣呼召马太的事,具有启发性。马太是一个税吏。我们知道罗马的税官,深为百姓所憎恨,而那些甘为罗马人工作的犹太人,更遭同族的不齿,马太就是这样一个人,在犹太社会中备受鄙视,在同族中被目为丧尽良知,没有民族意识的败类。

王看到这个人,这个被百姓极度轻视的人。祂经过税关时,就对他说,“你跟从我来。”这被同族所遗弃的人,顿时被接纳在祂国度的圈内。祂已宣告赦罪的权柄。这里有一个罪人,在百姓的眼中,比众人的罪更重,王呼召他,他就跟随祂。马太亲手所记的这个故事,备极美丽:“耶稣从那里往前走,看见一个人名叫马太,坐在税关上,就对他说,你跟从我来;他就起来,跟从了耶稣。”“耶稣从那里往前走看见”──祂看见甚么?一个人。他们看见甚么?那个税吏。世人在我们身上看见许许多多的东西──暂时和外在的东西。基督却不看这些,虽然这些向祂一无隐藏。祂所见的是人。我们可能遍体鳞伤,支离破碎,虽然这些很可能是咎由自取的,然而在祂眼中所见的是人本身,祂以马太所听到的柔细的声音,今天仍然呼召我们,“你跟从我来!”

这难道不是王的权柄和能力,在另一种领域的新彰显?这里王在人意志的领域里,运用祂的权柄发出至高的要求,“跟从我来!”人总是对我们的主所用的方法感到震惊。在四福音中,我们只能找到一处,似乎祂曾征询人的意见。祂向腓力说,“我们从那里买饼叫这些人吃呢?”但是约翰接着说,“祂说这话是要试验腓力;祂自己原知道要怎样行。”祂永远知道祂要怎样行。祂来到坐在税关上的马太那里,对他说,“你跟从我来!”没有片言辩论,没有一点解释。祂甚至没有建议他要对祂的要求慎加考虑。祂静静的发出坚定、悦耳、奥秘的要求;一切就看他如何回答祂的呼召。

虽然王的权柄极大,但它仍有限制。是的,主受到了限制。祂所发出“你跟从我来”的呼召,必须有“我愿”的反应,方能使这关系完全。这里有一个惊人的事实,就是人能对祂的要求说“不!”有好几章圣经显露了这事实。当他到加大拉去,那里的人对祂说,“离开我们”,祂就离开他们。王今日仍受人的意志所限制。但是我们为这故事的结果感谢神,我们且愿活在这故事的亮光中。“他就起来,跟从了耶稣。”就这样,那个饱受蔑视的税吏,成为王的记事大臣,将这卷国度的大福音传给我们。

现在我们来看,记载批评和质疑的这一段。

头一个批评是法利赛人的诘难,“你们的先生为甚么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饭呢?”他们批评的是耶稣和税吏、罪人同坐吃饭的行动。那是在马太的家中,是一个特别的场合。马太蒙召后所作的第一件事,是为耶稣摆设筵席,广邀与他相识的税吏和罪人。这是款待耶稣的最佳方式,是一件美事。税吏和罪人一向遭受人的轻看。马太将这班与他自己一样受人藐视的人,召聚在一起,耶稣就和他们一同坐席。法利赛人就来问门徒说,“你们的先生为甚么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饭呢?”我们在前面曾提到他们的观念。他们所以反对,因为他们认为,若和税吏与罪人一同吃饭,必定沾染他们的罪污。他们忽略了一件事,他们所批评的这“人”,和他们完全不同。祂的回答再一次为祂的行动辩白,“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你们这怀着错误信念的法利赛人哪,你们这些不认识神的人哪,且去揣摩体认“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这句话的意思,因为“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耶稣似乎在说,为何批评我呢?我是一个医生,必须在需要我的人中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

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在耶稣的思想中,身体和道德两方面是必然相连的。祂以医生的比喻,说明祂与那些道德堕落败坏的人的关系。那些使法利赛人害怕躲避的人,对祂正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另外,还有更深的含义,祂说,你们且去揣摩“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这话的意思。耶稣所说的这话,引自他们的先知之一(何66)。我们需要阅读何西阿的全部预言,才能抓住这话的意义。何西阿的预言,谈到属灵的淫乱,属灵的淫妇。在他的预言中沉痛的提到,因着祂的百姓不忠心守约,使神的心受到难言的创伤。神为之哭泣呼喊,“以法莲哪!我可以向你怎样行呢?”接着祂告诉百姓,他们的良善如同朝霞,转瞬即消散。你们带祭物来,以为我所要的是这些。以法莲,犹大阿!我向你们要的不是祭物,我向你们所要的,是对你们施怜恤;我切望得着机会,带着爱和怜恤临到你们。

耶稣看着这些自以为明白律法与先知的人,对他们说,你们对律法和先知所启示的神,完全不认识。祂对这些作教师,解释众先知话语的人说,“经上说,‘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这句话的意思,你们且去揣摩。”你们且去揣摩,神的心如何。根据你们的经卷,神切望赐怜恤,远胜得着祭物。你们若明白这一点,就会明白,我何以坐在税吏和罪人的中间,和他们一起吃喝。

随着法利赛人的批评之后,又有约翰的门徒来问耶稣,“我们和法利赛人常常禁食,你的门徒倒不禁食,这是为甚么呢?”有时人以为这样的问题,是法利赛人所引发的,因此把它当作批评的一部分。我个人不如此想,我以为这确实是一个诚实的问题。

这里实际上有两个问题,“为何我们和法利赛人常常禁食?”“为何你的门徒不禁食?”这些人到基督面前来,实际上是说,我们所相信的宗教信念,法利赛人也同样相信,但似乎与你门徒所相信的全然不同。我们禁食、举哀,但环绕着你的这些人,显然终日快乐,他们既不禁食,也不举哀。

基督的回答,生动地解释了他们的疑问。祂说,“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时候,陪伴之人岂能哀恸呢?”基督为了辩明他们感到困惑的事情,特别使用一个充满了喜乐的比喻。在东方国家,婚礼的庆祝往往达七天之久。整个一周中人们不受丝毫限制,只见不停歇的欢乐、歌唱、音乐与狂欢。耶稣说,这些是陪伴新郎的人,新郎还与他们同在时,他们岂能禁食。“但日子将到,新郎要离开他们,那时候他们就要禁食。”

这是基督为祂的百姓有权可以欢乐所作的辩护。而他们之有权欢乐,是基于祂和他们同在的事实。倘若这是事实,那么我们有权一直欢乐。祂所说的痛苦已经成为过去。祂曾被取离开他们,在那些黑暗的日子里,他们伤痛禁食。然而祂又回到他们中间,站在橄榄山坡上,祂说,“我就常与你们同在。”因此再也没有忧伤的原因,脸上不应再带痛苦的愁容。我们有足够的原因喜乐,欢腾歌唱。

然后,根据这一点,主说了最后的一个例证。没有人把新布补在旧衣服上,那样反而会将旧衣服撕毁拉坏。我们也不可将新酒装在旧皮袋里,因为旧皮袋已经不牢,不能盛住新酒,会使皮袋破裂,将酒漏掉糟蹋了。王是用这些话,对来问祂的人说明一件事,不要试图以旧尺度,来衡量新的环境。老的只要还存在,就有它的用处。但这是新的时代,有新的动机,新的能力,新的动力,你切不可用旧事物的狭窄限制来局限新的事物。这是基督很清楚的宣告,祂来所立的新约,需要新的表达方法,以君尊的紫色细麻布,来代替忧伤的麻衣;以得胜的欢呼,代替挫败的饮泣;以复活日的朝阳,代替受难日的幽暗。

然而人若不先披麻衣,断无君尊的紫袍;若不先尝挫败的苦胆,无法得胜欢唱;若不经过受难日,就不能迎见复活的朝阳。

基督教的特质就在此。祂经过受难之日,祂曾为我们的缘故,披上麻衣,使我们得享君尊的紫袍。祂独自为我们踹酒榨,使我们的杯中,满溢着国度的新酒。

在以上这一段的研读中,有一系列的启示。罪得了赦免;一个遭轻视的人,进入了国度中的圈内;神的心向我们打开了──“我喜爱怜恤!”在这些有关新力量的比喻中,神的答复是肯定的。

我们还要怎样说呢?让我们信靠祂的心,让我们信靠祂的力量,撇弃一切来跟随祂,因为知道在祂里面,有我们所需要的一切。

马太福音91834

这是本福音书论到王展示在祂国度中之好处的最后一段。自然,这并不是说,往下祂不再显出祂的大能,事实上祂继续施行奇事,直到末了。

这一段的记述满了生命、满了亮光、满了爱,可谓丰富而又多姿。在此我们看见,王能对付带到祂面前来的每一种情况。这时候环绕着祂的,是各种各样的人,混杂在一起──税吏和罪人,文士和法利赛人,路旁的乞丐和津津有味地听王讲论的富人,还有那些从四乡来,拥塞在城巿中的乡下人,和那些对祂的教训深感兴趣的有学问的人,还有那些因着祂而地位显著,为历代世人所注视的人物,他们都同属一个阶层──是需要帮助的人。在祂从教训转而行动的那些日子中,祂把那些有难处的人,有困苦的人,和有需要的人,都吸引到祂的跟前来。

现在我们要留意的,就是这些人。其中有财主,也有贫穷的人。这里有一个富有的管会堂的,那里有一个被疾病缠累了多年的妇人,又有两个坐在路旁,终日乞讨度日的瞎子,他们因深感自己的需要,转向祂求助。最后是一个被鬼所附的人。在主身上有那么奇妙的能力,以致软弱的人被祂的能力所吸引,从拥挤着满怀好奇的人群中,有一些深感自身需要的人,前来想要靠近祂。当我们看这一章的画面时,我们看见一群常见的普通人,也有一些特别渴慕的人。王明显地顾到人的需要。祂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消除他们的痛苦。从人群中有一批一批这样的人,来和基督作生命上的接触。当我们留意看他们的时候,我们的心中会有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深知,我们的王不单是伟大的教师,祂也是伟大的执行者。祂不只是提出理论,祂作得更多。从祂里面一再有能力流出,祂并不是单单揭橥像登山宝训一类的伟大理想,祂还伸出手来,摸有残疾的人,使瘫痪的强壮,以祂完全的丰富,满足他们的所需。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首先看见它们的多样性。在这一段经文中,耶稣所接触的这些人,是何等的不同。这一方面马太所记的很简略,马可和路加则详述其中的经过,将事件表达得更明显。马太是顺序记载,目的在显示王的权能。其它福音书则启示基督另一方面的工作──祂完全的服事、祂在人的样式下所具有的完美人性。因此参照马可和路加福音,能帮助我们更明白那些来到王面前之人的需要。

头一幅图画是描绘一个作父亲的,因着他十二岁的女儿患病,被忧愁的云雾所笼罩。那充满了和煦阳光的十二年生命行将消失,这十二年的欢愉,将成为睚鲁心中椎心泣血的回忆。这个人被满心的忧急痛苦所催逼,来到耶稣的跟前。马太的记载这样说,“有一个管会堂的来拜祂说,我女儿刚才死了。”睚鲁这话并不是说,他的女儿真的死了。这是当时一种习惯用语,指她已进入弥留状态,或是说她如同已死。睚鲁是在这种痛苦,忧急,无助的情形之下,来到王的面前。

接着的画面,是一个多年被疾病缠身的女人。马太对她的记载不多,但足够使我们明白她的情况。他说,“有一个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来到耶稣背后。”要了解这一段描写,必须从她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来看,不可按着今天的眼光。第一,因着她所遭遇的难处,她已经被隔绝在一切宗教礼仪之外。希伯来人的律例,禁止患这种病的人,参与任何敬拜神的礼仪。她不能进到圣殿和会堂中礼拜。同样的律法,也可能使她遭到她丈夫的离弃。她是个被当时社会所遗弃的女人。我们在此不讨论那时的律法,我们也无权加以评论,但我们感谢神,这些律法已过去,永远成为往事了。今日一般人的态度是,愿意对这类受苦无助之人伸出援手。这女人在那十二年中,不断的耗费金钱,寻求医治。路加福音中说,“并没有一人能医好她。”马可则说,“一点也不见好,病势反倒更重了。”如此过了十二年。睚鲁的女儿十二岁;这患病的女人,则受了十二年的苦。一个是十二年的和煦旭日,一个是十二年的幽霾乌云。一个正值终日欢笑年华的孩子,却一步一步逼近坟墓;而另一个女人,是在活地狱中过了十二年。这两个人都来与主接触。

然后是两个瞎子。他们虽然听得见,却看不到;他们能触摸,但无法领会。这两个瞎子,冲破层层艰难,来到祂的跟前。

最后是一个被鬼所附的人,鬼捆锁他,使他成为哑吧。他的哑吧,是他被鬼所附的结果。

那个忧伤的父亲,是一个有地位且富有的人,但他的生命被乌云笼罩,因为他的女儿快死了。他来到耶稣的面前。那个女人失去一切值得拥有的事物,包括敬拜的权利,家庭的照顾,社会的地位,以及她的钱财,她来到了耶稣的跟前。至于那两个瞎子,很可能像一位解经家所说,常常将别人所见的作话题,谈谈讲讲。很可能耶稣这个名闻遐迩的良医,也是他们最新鲜的话题。但他们无法见到祂的面,他们看不见他们所爱者的脸;他们也排除万难来到了祂的面前。那个被鬼所附的人,他自己无法到耶稣的跟前来,是别人将他带来的。形形式式的需要,甚么样的人都有。王进入这样的群众中,祂把群众中那些最有需要的人,吸引到最接近祂的地方。今日仍是如此。那些心灵破碎,丧失亲人,挫折灰心,被人视为不配的人,祂吸引他们来,比别人更靠近祂。

现在我们要留意,他们到祂跟前来的方法。睚鲁为他的女儿来,求耶稣去按手在她身上。他说,“她刚才死了”──实际上已经没有盼望。除了神之外,诚然已经无望,他所说的话就是这个含义──“求你去按手在她身上,她就必活了。”他求基督伸手一摸,那是一种方法。

那女人到耶稣面前来的方式,则完全不同。睚鲁是当着众人向耶稣提出请求,而那女人则尽力不使人知道。她甚至未求主摸她;是她去摸主。那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方法。

再说那两个瞎子,喊叫说──他们惯于大声吶喊──“大卫的子孙,可怜我们吧!”在其它的福音书中,我们看见众人曾阻止他们,不许他们出声,他们就越发大声的呼喊,“大卫的子孙耶稣阿,可怜我吧!”他们不只大声喧嚷,而且坚持到底。他们一直进到耶稣所进的房子里面。那是决心到耶稣面前来之人的方法,不顾反对,坚持到底。

最后那个例子中,那人根本不知道到祂面前来,是别人将他带来的;他与主相离得太远了。他的理性已经丧失。这段经文记载中,没有说到他的信心,也无只字说到他自己与被带到耶稣面前这件事有任何的关系。他已经无从知道自己的需要。因此我们不只看见许多不同的需要,也看见到祂面前来的不同方式。

然而在这些事例中,却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到祂这里来。他们全都向祂发出恳求,将他们实在的需要向祂陈明。睚鲁带着心中难以荷负的忧伤,庄重严肃的来到祂面前,为着他的需要向主恳求。那女人悄悄地挤过拥塞的人群,那时群众正拥向睚鲁的家。也许睚鲁就在不远处领路,焦急的想催促基督快到他家中去。而在耶稣的身旁,围绕着祂的是门徒们,是众人中显得最有光彩的一群。在这样拥挤,争先恐后,万头钻动的人群中,一个病弱,消瘦而苍白的女人,耗尽余力挤过人群,靠近祂的身边。我们从这女人身上看见了软弱与能力的奇妙组合。她排除万难,直到她能摸到耶稣为止。这和睚鲁来求主的情形不同,但同是为着需要,她所需要的是主的能力。两个瞎子也是为着他们的需要而来,那个被哑吧鬼所附的人,别人把他带到主前,也是为着同样的目的。

这许多到主面前来的人,结果如何呢?一切需要全都得了满足。死亡消踪敛迹,疾病亦刻得愈,盲者恢复视力,那被鬼所附的人,鬼被赶出,他就说出话来。

现在我们再进一步来看主。首先,让我们留意祂是随时预备好的。当睚鲁来求祂的时候,“耶稣便起来,跟着他去。”那破碎的心使祂毫不犹疑地答应了。祂永不拒绝这样的要求。

那个来摸祂的女人,在她还没有开口之先,她摸着祂的衣裳繸子时,就得了医治。律法吩咐希伯来人,在衣裳的边缘作蓝边,使他们每逢看见,就被提醒要遵行律法。耶稣基督虽然极其轻看虚有其表的宗教礼仪,但祂还是遵守了摩西律法上的一切细节。因此那女人纤弱的手所触摸的,很可能就是那蓝边。祂知道有人摸祂,祂的能力立即使她的疾病痊愈。她久已饱受疾病缠绵的痛苦,主不需要她再提出要求。

然后是那两个瞎子。也许你以为,祂需要他们极力的呼求。不,那只不过是主所用的奇妙方法之一,祂要人先将整个心倾倒出来,显示他们的切望,然后祂就垂听。当他们坚持呼叫,向祂求助,并且随祂进了房子之后,他们的眼睛就复明了。

在治好那被哑吧鬼所附之人的事例中,马太的记述更为直率,简略到不近情理,既无请求在先,也无感谢在后。“有人将鬼所附的一个哑吧带到耶稣跟前来。鬼被赶出去,哑吧就说出话来。”就这么几个字,概括了故事的全部。这是那随时预备好等着要施恩的主的伟大举动。在这一切的事例中,我们看见了王随时都准备好了。

然后再看王所用的方法。祂所用的方法,变化何其大!耶稣到睚鲁的家,这是一幅动人的画面。我们需要同时参看三本福音书的记载,方能看出它超绝的美丽。祂进入了那女孩躺卧的地方。祂说,“她不是死了,是睡着了。”许多人就嗤笑祂。祂怎样对付呢?祂将众人都撵出去。切勿以为王只会轻声细语,行事柔和。不,祂有时候也会有猛烈的举动。祂行事是公义的。当祂到达时,他们正嚎啕痛哭,但祂到达后不过几分钟,他们又开始嗤笑起来。在耶稣要作事之先,有些人是必须先被赶出去的。“耶稣因为他们不信,就在那里不多行异能了。”在祂能有所行动之先,这一班满心怀着批评、讥笑、漫骂的闲杂人,必须先被赶出去。祂不容自己受他们的影响。批评会拦阻了祂事工的果效,但信心能使这果效益发繁衍。接着我们看见,主对待那孩子的方法是何等柔和。我们当记得祂同时也在医治她父亲的心。祂拉着孩子的手,对她说,“大利大吉米;翻出来,就是说,闺女,我吩咐你起来。”将大利大吉米翻成闺女,很难尽意,按字面译,应作“小羚羊阿,我要你起来!”哦,祂旳声音甜蜜,祂的触摸柔和。然后耶稣切切的嘱咐他们,不要叫人知道这事,又吩咐给她东西吃。注意,祂没有吩咐如何教导她,却关心应以食物养育她。祂是何等怜爱她。祂彷佛对睚鲁说,“这是你的女儿,好好照顾她,给她东西吃。”我们常常论到耶稣这个人,称颂祂的人性;但在此祂是神,才将这女儿自死亡中夺回,却又立刻想到她需要食物。就在那一剎那,睚鲁的心中又有了春天,接着又有美丽的仲夏,他的生命已全然改观了。

但在去睚鲁家的路上,王对待那女人所用的方法,却全然不同。首先,祂发问题。并非只为着要知道,更是为了这妇人还必须往前更进一步。耶稣问,“谁摸我?”我们不必对门徒的诘难发怒,他们说,“你看众人拥挤你,还说谁摸我么?”如果我们处在那境地,也必说同样的话。也许我们会用柔和、恭敬、带着一点惊奇的声音说,“你怎么会这样问呢?这半小时之内,碰过你的人有多少阿!”祂知道,出于那好奇的群众的碰撞,和从一个痛苦之心所发出来的一摸,是何等的不同。那由内心深处触摸祂的人,将得着能力。我们再往下看,留意祂的方法,因为祂还没有结束。那女人知道事情已经不能隐瞒,就到祂的跟前,将实情告诉耶稣。然后马太告诉我们一件最美丽的事。王对她说,“女儿,……。”哦,巴不得神的灵充满在我们的里面,使我们也能像祂一样,吐出如此悦耳的话。在祂喊她“女儿”时,已经包括了祂接着所说的“放心,你的信救了你。”她被摒除在犹太教之外;但王称她为“女儿”时,她显然被收纳为祂国度里的一分子。

王称她为“女儿”,将她当作祂心上所爱的人。她被整个社会所遗弃;但祂称她为“女儿”时,她在属天的社会里已被承认了。祂只用一个词,就将压顶的乌云驱散,以金色的阳光照着她,使她重见澄蓝的晴空。祂只用一个词,那捆锁她,置她于痛苦与软弱的桎梏,就此脱落,使她得以站在恩典的光中,自由自在的与神交通。但是在祂能称她为“女儿”之先,祂必须带她离开暗暗作门徒的地步,让她公开承认她是跟随祂的。她只摸祂衣裳的边缘,能力就临到她。祂的话无异告诉她,我要你得的更丰富。你不要因为摸我衣裳繸子,得了能力就满足。你要面对面的注视我。王定睛看她。哦,祂那双眼睛!从其中发出荣耀的光芒──那么柔和,真是无比的美丽!

再后是那两个瞎子。祂又用另一种方法。“你们信我能作这事么?”“主阿,我们信。”于是耶稣摸他们的眼睛。他们在目盲了五十年之后,得到那双手的抚摸,突然间眼睛得到了光,这使得五十年的等待摸索有了代价。

在医治那哑吧的事例中,未记载祂所用的方法。我们只看见了祂的威严。人们把需要带到祂的面前,渴望祂施能力,而祂所要的,是他们的信心。何时有信心的响应(无论是出之于本人,或旁人所替代),何时祂的能力就彰显出来,胜过死亡、疾病、瞎眼、恶鬼。无人能解释那种能力,但它的丰富却如此引人注目。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祂在施能力时,如此自然轻省。祂从不需要挣扎,也不用化时间作奥秘的准备。当需要来到时,祂就说话,或伸手抚摸,而需要就立刻得满足。祂认为这些只是小事,不可大事宣扬。祂吩咐那些人,不要将这些事去告诉人。这还不是我要你们看见的,“你们当信我,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即或不信,也当因我所作的事信我。”

今日属灵的神迹,与道德的重整,正继续不断的在我们周围发生。但愿神开我们的眼睛,得以看见王,在祂经过的时候,去触摸祂。我们无须高举肉体的膀臂,只要向祂倾吐信心就够了。愿你向祂降服,使这样的神迹,成为你个人的经历,祂王权的荣光,要照耀在你身上,住在祂里面的大能也必成为你的力量。

哦,无比的君王!在展示的这些恩惠中,我们看见王在各方面超绝的能力。祂已显明祂有教导人的权柄,也有行事的大能。不要怕祂将你生命中那遮盖罪恶的帕子撕去。容祂将它们显明,这样祂才能施行医治。这正是王的方法,是王的目的。

从这一段末了的话中,我们能看出,祂的仇敌所含的敌意。这表露在当时宗教领袖的言论中──“祂是靠着鬼王赶鬼。”那么奇妙的一位君王,教训、行事无不带着权能,竟然有怀着偏见的人,不肯信服于祂。他们竟敢说,祂是靠着邪恶的力量致胜。让我们慎重地察验,我们听祂讲话,看祂的作为时是存着甚么样的态度?因为骄傲与偏见,也可能使我们瞎眼,看不见最严肃,最神圣的真理。但愿神怜悯我们,使我们不像那些亵慢人,将祂的得胜,归功于恶者,而能和向王欢呼的人同列,说,这是我们的王,我们多年等待的是祂。我们将为祂加冠,靠着神的帮助,我们必要事奉祂。

马太福音93538

读这一段经文,我们可以发现,它并未记录耶稣的任何具体工作。它只不过叙述了一般性的事实,和一般性的果效。这段经文叙述了王在各城各乡行走时所看到的,祂看到这一切之后的感觉,以及这些感觉所带来的结果。

一般性的叙述是,“耶稣走遍各城各乡。”首先要了解一个事实,祂这样作,必然接触各色各样的人,和各种不同的情况。和今日一样,当时城市和乡村也有种种问题存在。耶稣走遍各城各乡,祂到人群里,到人文萃荟之地,祂也到穷乡僻野。那些小村落的人们,他们的世界就是他们的葡萄园。当祂在各城各乡行走的时候,祂工作的方法有三:教训人,传道,医治病人。这正是王所施行的仁政。

祂对百姓的教训,包括解释他们自己的圣经和制度。这是王的第一个方法。借着实际上的应用,祂强调真理的教训。关乎祂对一般人的教训,我们没有详细的记载可读,只是偶尔可以从一些特殊地方记载的事情,得到一些说明。有一次,祂照着平常的规矩,进了会堂,找到一本先知书,祂一面读那些古老的,为人熟知的经文,一面将新的生命与意义,倾注在那段经文中,并将其中最深的用意教训人。

祂的传道,包括了宣告神国的福音;换一句话说,报告祂自己为建立神的国所作的工作之好消息。祂只能从预言性的角度来传这好消息。要等到十字架的来临,这福音才能得到完全的传扬。但祂经过各城各乡,宣扬神的国,对人说明,神是在宝座上,以确立神的王权。

祂医病的工作乃是祂工作和传道能力的表现。这样的表现也是神管理的秩序之启示。神是君王,一切限制祂掌权范围的事物,必须向祂的旨意降服,因此,祂要医治各样的病人。我们已经看过,耶稣行神迹并非干预定律和法则,反而是恢复定律和法则;疾病才是违反定律。因此医治疾病,乃是使失常的定律,再恢复正常。在耶稣所行的一切医病的神迹中,都有一个象征的价值,和属灵的用意。无论何时,耶稣医治了一个病人,祂都要那人知道,一切的受苦,全是由于不服从天父的管理,我们的生命所受到的一切限制和毁坏,都是因背逆神的王权所导致的。祂经过各城各乡时,就是作这三方面的工作。

现在时机到了,王为着祂的使命,必须设立一些人,同祂一起作工。这一段经文给我们看见,祂设立这些人的理由。祂从事的工作,所需要的帮手,必须是某一个特别类型的人──“工人”,耶稣需要作成这工,是因为祂心中的怜悯。

让我们再换一种说法。现在已经到了一个不能不设立人,来帮助祂的时候。从人的方面来说,祂的工作量已经到了极限。祂传道、教训、并医治疾病;但是作为人,祂受到地域等各种环境的限制,必须有人帮助祂,因为这些工一定要完成。当祂看见人如同没有牧人的羊群在痛苦流离时,祂就不得不完成这些工作。

哦,拿撒勒人耶稣阿!你是多么崇高庄严,眼中洋溢着爱的光辉;你是众人的奇妙君王,你所颁布的道德规范,使人在它火焰般的荣光中满怀羞愧。这些人算得了甚么?为何你仍关怀他们,不将他们弃置一边?答案就是在,“祂……就怜悯他们。”这句话道出了人人都必须有救恩。人身上没有任何使神施拯救的原因;祂施拯救的原因,是出自神自己的怜悯。没有人有资格向神求甚么。既是如此,神为何还顾念人?何不任凭离群的迷羊,被豺狼吞吃?有人说,救赎的大功,是出于神对圣洁公义强烈要求的结果,因此耶稣必须到世上来,教训人,活在世人中间,并为世人受苦、为世人死,因为神是公义圣洁的。我在这故事中读不出这样的亮光,神只要使那些自取灭亡的人沉沦,就能满足祂对公义和圣洁的要求。然而在神的最深处,和祂的圣洁和公义一样,同样具有极大权能的,是祂的爱与怜悯。祂曾藉先知何西阿这样说,“以法莲哪,我怎能舍弃你?”这是藏在神心中至深的爱所发出的悲叹,正是这大爱,祂才差下了传福音的来。

“祂……就怜悯他们。”这是用人所能了解的话说的。我们要看到,这句话背后那永恒的神所拥有的那永恒的爱,以及从这爱所发出的光辉。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能提高人性的一切都是从这爱而来的。

这一段经文的重要性,藉两个代名词──“祂”“他们”──向我们指明了。“祂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

现在让我们照着这里所启示的,先来看王;然后再看祂所见的那将要蒙救赎并获实现的国度;最后,让我们留意祂的旨意,和祂的方法。

我们已经多次谈到了这个王,现在祂动了怜悯。“怜悯”一词的希腊文,原义非常特别。这个词的原始意义,今天已经完全不用了。不过,这样反而好。因为这个词在希腊文中的观念是,人的感情和身体上的某种器官有关系。如果完全照字面翻译,应该是“祂里面的心肠,为之大动。”而在希腊文中,心肠是用来指狂热的情绪,就如暴怒或狂爱。但在希伯来文中,这一个字所指的,是温柔的情感。

因此从人的层面来看,这图画中的神,是以人的身分进入城镇,经过乡村,祂留意注视百姓;祂所看见的,使祂肉身的生命里,大受激励和焚烧。祂肉身的生命原是属灵生命的圣洁表记。我们多多少少能体会这一点,在某一种际遇中,或因惊人的恐惧,或因突然的伤痛,身体往往因心理的反应而感到痛苦。“祂看见……,就怜悯……”,祂因灵里的痛苦,身体也感到痛苦。

然而这只是象征的说法,它后面的含义何在?让我们仍从翻译上着手。马太记着说,“祂看见……就怜悯他们。”甚么是怜悯呢?简单说,怜悯就是感同身受,一同痛苦,一同伤恸;王和祂所注视的百姓息息相关,这关切在钉祂十字架时达到了极点。但远在祂被挂在十字架上以前,神心中就已有了怜悯,并借着祂的儿子在钉十字架以前那些年对百姓的同情中表露了出来。祂若不亲自感受那女人的软弱,就不会看见她被灾病捆绑了十二年的痛苦。祂亲自来住在人的中间,祂同情人的生活。百姓的痛苦,就是祂的痛苦。不要以为祂的“怜悯”,单是心中感觉不忍,像我们看见人在痛苦中死去,心中感到难过那样;祂是亲自担当他们的忧患,和他们一同经历罪所带来的痛苦。这才是怜悯。

让我们再留意看王。祂要牧养这班流离失所的百姓。这是祂主要的愿望。“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祂要牧养他们。对于这一种愿望,也许我们不很明白。只有那些看见贫民区里乏人照顾的孩子,心中油然产生母爱,想要抚育照顾他们的人们才能体会到。这正是神的心意,正是耶稣看见那些流离失所之人时的感触。祂愿意牧养他们,照顾他们。祂愿意便他们归入祂的羊圈,亲自喂养他们。

这是王对祂的百姓的两个功用:保护照管,喂养供应。在属灵方面来说,将羊召入羊圈的是祭司,喂养羊群的是先知。因此这一位真正的君王,身兼祭司和先知的功用。当祂看见众人如同无牧之羊时,心中涌出强烈的怜悯。

这位奇妙的君王,祂深怀怜悯,以牧者的心怀渴望聚集、喂养所有的羊。现在让我们将注意力从祂身上移开,来看祂眼中所见的国度。祂所看见的众人,并不属于某个阶层。我们可以说,祂的观点就是人性的观点。耶稣并未特别注意官长,也没有特别注意那些到祂面前来,向祂祈求的低阶层百姓。祂看见各式各样,和各种情形的人。祂看他们如同羊群──不是山羊或绵羊。圣经从未将人比作山羊,除了论到审判的那一次例外,而那里所说的,是否针对个人的审判,还有很大商榷的余地。严格说,那是对列国的审判,不是对个人的审判。耶稣眼中所看见的人就如路上的一群羊。每一个人都是照着神的形像造的。我们不可能不在人身上看见神的印记,祂在众人身上看见了他们实现神旨意的天然可能性。若有一个人失丧,偏离正路,至终沦亡,那是因为他未能实现神的旨意,自甘堕落颓废,以致迷了路。主看见众人,如同羊群。

是的,祂清楚的看见了他们的实际光景。这里所用的希腊字十分生动。他们困苦流离,受欺凌,遭撕裂,被分散,被强暴。这些词句构成一幅图画,脱离羊圈之羊,进入豺狼之地;它们的毛被拔去,满身创伤流血,已近半死昏厥的地步。主眼中所见的男人和女人正是如此,因为他们没有牧人。在以西结书中,有一段令人战栗的话,说到那些牧人,不喂养羊群,只喂养自己,有病的不缠裹,失丧的不寻回。以西结为羊群绘下的图画,正是王眼中所见众人的画像。祂不像那些牧人,祂来是为聚集羊群,并且喂养他们。祂来是要医治他们。祂来是为寻找拯救失丧的人。祂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

最后,我们要看祂的目的和祂的方法。祂的目的是要作群羊的牧人,使他们归入羊圈,喂养他们。为要使他们归入羊圈,祂必须与仇敌争战,借着祂的纯洁生命,和祂的死所表现的大爱致胜。祂来也是为了要喂养祂的羊群,使他们乏人照顾的生命,得着抚养。

现在这一位君王,这一位牧者,到了一个时刻,想要多召集几个跟随祂的人好帮助祂。祂对这些人怎样行呢?祂首先将祂对众人的异象传递给他们,接着又对他们说,“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祂的庄稼。”倘若我们要作任何值得作的事,我们必须看见祂所看见的。让我们向祂呼吁:哦,真牧人耶稣阿,求你开我们的眼,使我们能看见你所看见的。我们若看见了祂所看见的,就会听见祂对我们说,“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祂的庄稼。”

在这一段短短的经文中,耶稣用了两个比喻。这里又像其它的地方一样,看起来祂好像无意中混杂使用了比喻,实际上却不是这样。在这两个比喻中,祂指示了一个重大问题的两面。在羊和牧者的比喻中,我们看见神满足人的需要,但在庄稼和主的比喻中,是人满足神的需要。我们的福音是,“耶和华是我的牧者。”但是我们的主对我们说,倘若这是福音,倘若我的怜悯将这福音给了你,现在举目看禾田,庄稼已经熟透。那是神的庄稼,所有的禾捆都当收割起来归祂。神的心意是要收割、贮藏那些成熟的穗子。但祂需要工人,为祂出去收割。──《摩根解经丛书》

 

基督教阿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