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马太福音第十六章

 

马太福音16112

我们已接近马太福音第二个大段落的结束,这一个大段落记载的是王的宣告。我们先听见祂颁布国度的律法,接着又看见祂展示国度的福分,现在我们来到了这一大段落的尾声,就是实行祂的主张。

这一段中,我们看见祂和百姓的官长、以色列国、群众绝裂后,转而专心致力于教导门徒,以及在祂受难之前,官长们最后一次来到祂面前。这是祂在对官长容忍期间,给他们的最后一次回答。在该撒利亚腓立比之后,祂与这一班人的关系,就只是审判和弃绝的宣告了。此后祂从未再和他们来往,除了祂在强调那要临到这国的灭亡时,祂曾直接或间接地提到他们。

这一段也证明了门徒是多么不了解祂所用的方法。法利赛人离去之后,祂对门徒说,“你们要谨慎,防备法利赛人……的酵,”这话他们完全不明白,以为祂是在对他们谈论某一种酵,因为法利赛人对于用酵是非常拘泥的。他们在某种情形之下,使用某种酵,并且他们很留意,绝不用外邦人所用的酵。门徒以为祂是担心他们用了法利赛人的发酵饼。耶稣对他们说,“你们这小信的人,为甚么因为没有饼彼此议论呢?你们还不明白么?”从某些方面来看,这一段话显示了耶稣基督的忧虑。祂所颁布的国度律法被祂自己百姓的官长所弃绝,祂所展示的国度的福分遭受蔑视,祂所提出的主张被人忽略。就连这一小群环绕着祂的门徒,也全然不解祂话中的属灵含义。

这一段故事说明当时的人不认识祂。这故事同时也说明,祂自己的门徒也不了解祂。这一段话启示我们人的绝对软弱,若无帮助,绝对无法明白神那至高至善的事。在此我们当十分小心,免得我们将这里的失败诿之于祂。我们有一种很危险的趋势,会认为这里祂是在实验、尝试各种方法,若一种方法失败了,就再用另一种新的方法。全然不是如此。事实上这一切都是一个大链子上的各个小环节,每1节都是出之于那位伟大的巧匠。祂未曾有丝毫的失败,但在祂坚持不辍的迈向得胜的过程中,祂存心忍耐,将人的失败显明出来。感谢神,我们还有1章基督受难的故事。倘若只有天国的宣讲,那么人若不明白这宣讲,将会造成永远的灾害。然而因着十字架的苦难,不久天国的宣讲变得满有能力,祂那忍耐受苦,孤单的服事,带来了荣耀的丰收。

现在我们先来看王和百姓的官长,这是头四节所记载的;然后看从512节所记载的门徒与王。

注视王和百姓的官长时,头一件引起我们兴趣的事,是批评论断者的结盟。“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来试探耶稣,请祂从天上显个神迹给他们看。”有人因为常常读到这些人,已惯于将他们──法利赛人,撒都该人,文士同列,以为他们都是一样的。其实,知道他们底细的人,若看见他们在一起,又是为着一件有关宗教的原则,一同去见一位宗教的导师,必定会感到异常震惊。

法利赛人是甚么样的人呢?他们是当时的礼仪派;或者说得更准确一点,他们是当日崇尚遗传的传统主义者。他们相信神,也相信有圣灵在作工。虽然他们所领会的圣灵的工作和我们不完全一样,但他们相信有圣灵的运行。他们相信神本质的纯洁和神圣。他们相信一切基要的事。他们相信有天使,相信复活;他们承认灵界的事实;但他们却将这一切事,向着他们应当教导并引领的百姓隐藏。他们用礼仪传统的尸衣,一层一层地将属灵的事包缠起来。他们将沉重难担的担子搁在别人的肩上,而自己却如同耶稣所说的,“一个指头也不肯动。”

撒都该人又是怎样的一班人呢?他们是当日的唯理主义者。他们不信灵界的事,不信天使,不信复活。他们否定宗教中一切超自然的成分。他们把宗教当作只是道德的规范。他们宣称人应该忠于某些崇高而高贵的原则,而不需要任何来自那看不见世界的帮助。

法利赛人与撒都该人素不往来。撒都该人十分鄙视法利赛人,他们批评法利赛人是一群宗教狂,是不合时代的落后分子,认为他们不但被他们教导中特有的传统所奴役,并且还被有关天使、鬼魔、复活、灵等落伍的观念所束缚。撒都该人在当时是有良好教养的人,当时几乎所有家道富有的,都是撒都该人。可笑的是,当时希伯来人中间的大祭司也是撒都该人。当时作为一个撒都该人,是很光荣的。他们对耶稣也不加理睬。这一类的人总是对那些相信灵界和超自然事物的人心存蔑视。

来到耶稣面前的,就是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他们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用问题来难倒祂。两班截然不同的人,竟然在这个场合中联合在一起。有些古代的评论家曾对这一段圣经有极深入的诠释,虽然措辞稍嫌粗俗。其中的特拉普(Trapp)对这段话就说过,

两只恶狗相斗,拚死凶残撕杀,谁也不能拉开;
忽有野兔跑过,立即放下对手,前去追逐猎取。

这正是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联袂来到耶稣跟前的写照。法利赛人认为祂不虔诚,因为祂破坏他们的遗传。撒都该人则认为祂毫无理性,因为祂一味坚持属灵的事。

现在要问,他们所要的是甚么?我们很容易认为法利赛人是针对撒都该人提出这个要求的。他们请求祂“从天上显个神迹给他们看。”留意所着重的点是“从天上”。在法利赛人的教训中,鬼魔和假神都能够在地上行奇迹。给五千人吃饱和给四千人吃饱,也可能是假神或魔鬼所行的奇迹。从天上显出的神迹,才能证明那是神的作为。一定要有像太阳在半空停止不前进,或有火从天上降下,或者天空出现一些神奇的兆头,这样的神迹,他们才肯相信。耶稣已经行了许多地上的神迹,医治患病的,使饥饿的得饱。这些神迹有它们的特殊性质,它们都和地上的事有关联。但是对这些人来说,显在天空的神迹远比一个病人得愈的神迹更精彩;他们认为在幽暗的黑夜,天边骤见耀眼的光辉,要远比召聚饥饿的男女,使他们吃饱更轰轰烈烈。这些人所要的是戏剧性的奇观,而耶稣则定意不去满足他们的好奇。对祂来说,从天上显出神迹,是易如反掌的。祂在最困迫的时刻,曾这样说,“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现在为我差遣十二营多天使来么?”只要祂向天上作一个手势,天上的众军就能瞬即从天而降!

他们求祂从天上显神迹,是“试探耶稣”,这话的意思就是他们根本不相信祂能从天上显出神迹。他们的目的,无非是要把祂带到一个祂无法施展行神迹大能的范围。这也可能透露一个事实──他们仍旧相信不久前他们所作的指控,就是说祂所行的神迹,是出于鬼王别西卜。

且看这联合阵线的效果。法利赛人说,这事是有的,天上是可能显出神迹的,但是祂行不出来,因此我们不妨要求祂行。而撒都该人这一面呢?他们会说,天上根本没有神迹,你们去求祂也无妨。我们看见两种完全相反的观念,却在反对祂的行动上联合了。他们一致敌视祂,一致愿见到祂受挫败,于是他们来到祂跟前。

现在来看我们的主如何回答他们。“耶稣回答说,晚上天发红,你们就说,天必要晴。早晨天发红,又发黑,你们就说,今日必有风雨。你们知道分辨天上的气色,倒不能分辨这时候的神迹。”我们越思想祂对待这些人的方式,和祂所显出来的那无可比拟的卓越智慧,我们就越崇敬祂。整个过程中,祂是那么沉静、庄重,却含着一丝讽刺。在耶稣的事迹和教训中,我们不可能读不出一些讽刺的意味,但这些讽刺从来不流于苛刻或粗鄙。它如同夏日的雷雨,带来清新的空气,但是人若执迷顽梗,一味假冒为善,批评论断,它就会变成巨雷,置人于死地。

耶稣基督并未说他们错了。他们是来批评祂的,结果离去时反而受到祂的评审;他们是来衡量祂的,结果反而被祂衡量。祂知道他们的无能为力,也知道他们有多少能力。他们对外面的事物,有观察先例和结果的能力,但对属灵的事物,他们却缺乏这样的能力。耶稣是说,你们向我要天上的征兆,其实天空中充满了征兆。那永恒无限的声音正环绕着你们,对你们说话,但你们对神的事却视而不见。

祂不只说了这些。祂又以下面的话,说明他们为何视而不见──“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这是他们的光景,也是使他们不能明白属灵事物的原因。“邪恶”是描写他们本身的恶,然后又发出有害的影响。祂用“淫乱”这个词,是指他们犯了属灵的淫乱,如同古时的众先知曾使用这个词,指责神的百姓没有忠于他们和神之间的关系。“我必聘你永远归我为妻”,是神对祂百姓至爱的信息。先知对神的百姓最严厉的指责就是称他们为淫妇。耶稣用了先知以前用过的词句,如同炽热的火炭,严厉地投在他们身上。祂的意思是,你们自己是邪恶的,又对神不贞,不忠于与神所立的约,又怎能辨别虔诚的事?现在你们想要一个神迹,以满足你们这邪僻卑鄙的天性,还要求从天上显神迹,你们自以为能明白天上的事。

“除了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它看。”这是重复我们的主在另一个场合,曾对他们说过的话。约拿的神迹不是给以色列百姓的,乃是给那濒于灭亡的尼尼微人看的。耶稣曾引申了那个例证,祂说,“约拿三日三夜在大鱼肚腹中,人子也要这样三日三夜在地里头。”那在鱼腹中被置于死地的约拿,后来又返回传道;主告诉这些人,在末后的日子,他们也将要看见这神迹,这神迹要定他们整个信仰系统的罪,包括传统主义和唯理主义。以前他们曾千方百计要消灭那声音,在那日,他们要再听到这声音向他们宣讲属灵之事。那时他们愚蠢的传统将要灭亡,祂的信息却要长存。祂告诉那些撒都该人,他们蔑视一切超自然的事,他们想要利用祂的谈话,为祂布下陷阱,但是祂必要回来,祂的复活将粉碎他们的唯理主义。那就是给他们的神迹,他们必须拭目以待。

“耶稣就离开他们去了。”这句话显明了他们的光景已经无药可救,也说明了这位被弃绝的王,所采用的沉痛举动。

现在我们转过来看王和属祂的人。他们渡到彼岸,到了那里,耶稣对他们说,“你们要谨慎,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要提防那本身腐化,又能腐化它物的东西,要提防那些本身在分解中,又能分解它物的事物。“要谨慎”的意思就是要明辨、细察、熟知,简单的说,就是要张开眼注视。然后是“防备”,就是要抵挡。这是基督所说对法利赛人的酵──遗传的影响,以及撒都该人的酵──唯理主义的影响,所应有的态度。王以此卫护祂自己的门徒,使他们保守纯正的虔诚,就是祂自己所持守的,以抵挡祂一直遭遇到的那最阴险的仇敌。

因此祂深知,贻害基督教最深的有两件事,就是在信仰上添加遗传,以及否定超自然的事。这两件事从那时起一直到今天,仍不断出现。今天虽然没有人在衣服上佩戴经文,但是仍有许多法利赛人,他们定下一些神所未曾吩咐的规矩,要人照着行,你若不遵行,他们就认为你违背神的命令。让我们拒绝这种情形。我们也当抵挡撒都该人的自然主义,他们将基督教带到一个只是一些崇拜、伦理系统、理想所组成的层次中。但愿我们仍然相信主为童贞女所生,让我们仍相信耶稣的身体实际复活了,如今那在高天坐在全能者右边的,是拿撒勒人耶稣,祂是那大哉敬虔的奥秘,祂的灵无所不在,祂也有人的样式,祂与神同为一体。

但是门徒怎么会误解祂的话呢?他们说,祂要我们防备那些人的酵,大概是因为我们没有带饼吧。他们之所以误解,可能是由于他们心中只挂记着一件事,他们正为饼而发愁。祂提醒他们,早先祂曾给四千人吃饱,再早一点,曾给五千人吃饱“你们这小信的人,为甚么因为没有饼彼此讲论呢?”我所作的事你们全都忘了么?你们一心只想着饼,是由于你们缺少信心。我们很难想象,不久前他们亲眼看见祂两次给数千人吃饱,而现在竟然仍缺乏信心。但愿他们的失败,能给我们一些警惕。切勿以为往日的得胜,就可以保证信心从此不会动摇。门徒只有一次经历舌头如同火焰降在他们头上,然后他们就必需在他们的生命中活出属灵的实际。让我们的心思不要终日以饼为念,愿神保守我们的心思全放在祂的身上。因为心思若被饼所占有,表示了里面缺少信心,结果必造成属灵的盲瞎。

祂怎样对待他们呢?祂责备他们的小信。祂接着向他们启示,祂关心属灵上的需要远胜过物质上的需要。这段话的末了告诉我们,门徒终于明白了祂话的意义。祂对这些一心要来试探祂的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就带着讽刺背向他们;但祂却以耐心对待愚鲁的门徒,给他们明白的机会。哦,祂是那么奇妙的一位主!我们如果一开始就不明白祂的话,祂乐意对我们重述。但你若是一个法利赛人或撒都该人,满怀敌意和批评,又自以为聪明,那么祂在高天之上要嗤笑你,祂必转背离开你。但你若是一个既软弱,又战兢,无知脆弱的孩子,原应挂念属灵的事,却为了饼忧虑,祂会愿意对你重述一遍。哦,祂的忍耐,就在祂肯重述一遍这个事实上流露出来!

这就结束了王实行祂的主张的这一大段,显然祂没有成功。祂颁布了天国的律法,却被人弃绝;祂展示了天国的福分,却被人蔑视;祂实行了祂的主张,却被人拒绝。显然单单有耶稣这个遭致挫折的宣告是不够的,绝对需要其它的东西。若福音书就停在这里,无异是以失败作结束。倘若马太福音中,没有那末了的部分,没有耶稣的受难和复活,那么基督就是彻底失败了。然而感谢神,我们还有祂的受难,祂至终赢得了胜利。倘若祂的事迹就停在这里,祂将是一个失败者,祂的失败并不在作为理想的启示者,因为祂启示了崇高尊贵的理想;也不在作为一个道德的导师,因为祂的道德是无可匹敌的。但祂的失败将在作为人的帮助者,使没有能力的人转为刚强这一点上。如果福音书在此结束,那么我们的主只不过是一名伟大的实验家。祂所用的一切方法所以失败,是由于人的无能,除非人被新的亮光与生命触摸,人无法看见天国,更无法进入。祂在一开始就说过,“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祂从最初就知道有这个失败;但祂必须让它显明出来,在祂迈向受难的途径上,祂为这失败提供了解释。

这解释了许多困扰我们的地方。我们往往以为,神在有关祂永远的宝座和宇宙的事工上,似乎行动缓慢。但是许多隐藏在人生命深处的事,必须先显明出来,这就是历代以来神的行动缓慢的原因。但是在宣讲天国之后,有祂的受难,而在祂的受难之后,有祂完全的得胜。

马太福音161320

这是此卷君王的福音书中最醒目的经文之一。我们来到了故事的中心点。在这里我们找到了向后、向前照射的光芒,它照出我们曾行过的一段路程,并投射在本福音书余下尚待研读的部分上。

这一段的中心点,显然是彼得承认耶稣是基督,以及基督对他那个承认的回答。因此我们可以将其余的陈述看作引言。

彼得作那个承认的地点,自然有它的重要性,在那里我们旳主首次说到有关祂教会的事。该撒利亚腓立比位于犹太国境的北强。那一地区特别和拜偶像的事有关系。一直到今天,在那里还能看见当日为拜偶像而建的庙宇和祭坛的遗迹。

那地方还具有政治和宗教上的重要性。就在附近,有希律为该撒亚古士督所建的一座庙,这座用白色大理石造的庙,证明了当时人奉罗马帝国的君王为神明,并且向他敬拜。

这地方在我们主的传道事工中极具重要性。王已经在实际上被弃绝,即使不是外表的,公开的反对,至少在灵里祂已经被人弃绝。祂打算进行一项新的工作,藉此建立祂的国度,巩固祂的王权。

祂带门徒来到了这不平常的地方后,就向门徒说,“人说我人子是谁?”此处的“人子”是指个人,并非一般的通称。也许有时“人子”可以用来指一般人,但我们的主用这字的时候就不是指一般人。这次门徒也未将它当作一个通称,否则就不会回答说,“以利亚”“施浸的约翰”“耶利米,或先知里的一位”。他们知道祂用这个词指的是祂个人。耶稣实际上是问他们,我的工作到目前为止有甚么效果?人如何说我呢?祂并不需要打听消息,祂早就清楚一般人对祂的态度。但为了替那个新的行动铺路,为了引领祂的门徒前进,祂悄悄的带他们到该撒利亚腓立比,对他们说──容我恭敬的将用字稍加改变,“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工作的进展。我的传道,教训和行神迹奇事,以及你们的传道教训,到底有甚么样的结果──人说我人子是谁?”

从他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祂工作成效的程度。祂的那个时代,诚然对祂产生了极不平常的认定。但是他们的回答,也同样说明了当时的人不认识祂。他们对祂所知有限。在该撒利亚腓立比,门徒只是把他们所听见有关祂的佳评告诉祂。他们当然也听过别人说祂癫狂,说祂被鬼附,但是他们对祂说,“有人说是施浸的约翰,有人说是以利亚,又有人说是耶利米,或是先知里的一位。”

且从广泛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回答,把它们当作是一个见证,那是当时对耶稣所作的最佳评价。显然他们普遍的认定,祂是有一些超自然之处。他们到目前为止,只是发现祂不太寻常,他们也不能将祂列入当时的先知行列中。他们听别人讲话时,能够分辨说这是希列的语气,这是迦玛列的口吻,这是某某学者的语调,但对耶稣,他们却无法这样作。因此他们说祂是施浸约翰又回来了,或是以利亚要再来的预言应验了。也有人说,祂就是耶利米带着呼喊和眼泪回来了,有人说祂是古时的一位先知现在又出现了。他们将祂放在先知之列,就是那些有异象,并向他们那个时代宣告神信息的人。他们再没有别的方式来形容祂。

如果我们记得约翰、以利亚、耶利米和其余的先知之间的区别,那么显然的,将这些对祂的不同意见组合起来,就可显示耶稣的使命与信息是多面性的。他们说,我们很难将祂放在一个固定的地位上。从祂的话语中我们听出了耶利米的哀叹,从祂的眼中我们看见有迦密山的火焰发射出来,从祂的声音里我们听见了西番雅末后的爱之歌里那甜美深情的音调。我们不知道将祂比作那一位好。祂的许多特点使我们想起他们每一位。祂同时代的人到目前为止对祂的了解就止于此,他们还没有发现有关祂的最深奥的真理。

随后祂缩小问题的范围。祂不再问一般人对祂的观点,而转过来问身边那些一直追随着祂的一小群人的观点。祂对他们说,你们一直和我在一起,与我一同行过耶路撒冷与耶利哥之间的道路,看见我医治病人,听见我的教训,目睹了别人对我的反对,以及我如何对付反对的势力。这个世代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它正处于朦胧的光中,你们是否已经看见那光?“你们说我是谁?”这话带我们来到了这一段经文的中心,就是彼得所作的承认。

近二十个世纪过去了,这一段奇妙的经文仍然是各时代神的教会最熟悉的话语。只是常常因着我们试图加添它的意义,以至剥夺了它的光辉。为了建立我们自己的哲理,支持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我们往往将它弯曲扭折,结果使我们可能错过了它里面的音符。

要倾听彼得这个承认最简捷的方法,是试着将自己从现在所处的地位,提到最初的那一小群门徒之中,像当日其它的门徒一样,倾听彼得的承认,以及主对他的回答。彼得看着祂,对祂说,“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

让我们先简单的来看彼得的承认中的头一部分。毫无疑问的,彼得想要表达的是希伯来人的思想。他说,“你是弥赛亚(基督)。”我们今日若说,拿撒勒人耶稣是基督,我们用“基督”这称呼时,在观念上要比当日彼得所用的宽广得多。基督这名称现在已经有更广大,光耀,奥秘的意义。彼得是一个希伯来人,他生在希伯来人中,自幼受希伯来思想的熏陶。他品格中的每一部分,都受到希伯来人思想的影响;当时他是以一个希伯来人的立场,对那自称为“人子”的,说“你是基督,是弥赛亚。”这话的含义是,你是成就希伯来人一切指望的。因着你,我们的盼望得以实现,整个世代达到了巅峰。因着你,新世代已露出了曙光。你是希伯来的先见、诗人、众先知所一直引颈盼望的那一位。透过他们的著作,我们看见一切的理想都汇集在你的人性中。倘若我们细心的读以赛亚书,不难察出先知将以色列国的理想渐渐归结到那一位既是君王,又是仆人的身上。祂多受痛苦,常经忧患,被人压伤,但祂要胜过一切,戴上华冠。希伯来人中一切有异象的人,历代以来所等候的就是这一位。他们等候着祂,留意注视祂。祂要除去欺压,建立公义,以神的江河为列国施浸,那河所流经之处必带来生命。

终于有一位以色列的子民,一位渔夫,站在古代拜偶像的庙宇遗迹附近,注视着耶稣。他已聆听祂的传道和教训达三年之久,他对祂说,“你是弥赛亚。”你是我们一直在等候,寻求的那一位。他又加上一句,“是永生神的儿子。”

如果我们要找出其中的价值,必须仔细读这个问题和回答。耶稣先问,“人说我人子是谁?”然后再问门徒说,“你们说我是谁?”对照之下,可以看出祂自认是人子。彼得回答说,“你”,那位人子,“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他用永生神的儿子来纠正基督说祂自己是“人子”。耶稣的问题,实际上等于说,我是人子,我是谁?彼得的回答,“你是弥赛亚,是永生神的儿子。”因此“基督”的称谓是回答问题中的“谁”;而“永生神的儿子”,是改正“人子”的自称。

彼得所作的是一个十分确定的承认,但也表明了他认识到这位人子身上有那个时代所从未见过的奥秘。当时的人对先知所说的只略知梗概。他们也认出这一位夫子有许多异乎寻常的地方。彼得认识到这一切,他下了定义,看到了当代的人没有看到的,他说,你是弥赛亚。你超过了作先驱的约翰,超过了先知以利亚,超过了专心守望并伫候的耶利米。你是他们多年企盼的那位。你一切的作为和教训,显明了你与其它的教师不同,也与众人有别。你不只是人子,你还是永生神的儿子,是弥赛亚。

在王对这个伟大的承认所作的答复中,我们首先来看祂的祝福:“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

其次,看祂那伟大的宣告:“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盘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

最后是祂的警告,初看似乎很奇特,但细加思想,就能看出它是必要的:“当下,耶稣嘱咐门徒,不可对人说祂是基督。”

现在我们先来看祂的祝福。当祂说,“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这不是因他的发现而宣布给他的赏赐。相反地,祂是在描述促成彼得作这个承认的条件。彼得承认祂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这一种承认,本身乃是神光照的结果。彼得的蒙祝福,不是在于他作了这样的承认,乃是在于他有了这样的认识。也许他只是代表其它的门徒发言,但至少他触及了神的旨意和能力。他说,“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耶稣说,“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这是了解整个情况的关键。彼得的这个发现是人心得改变的基础。同样,人类社会也必须以这个发现为基础来加以改变。神的城与永远的国也是建立在这基础上的。

彼得怎么知道这事的?我们继续听主怎样说,“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祂使用当日所惯用的俗语。当日街坊上的人惯常说,这断不是属血肉的人所能忍受的;属血肉的人无法将这事看穿……等等。基督说,你所作的承认,不是旁人告诉你的,也不是你自己发现的,而是我的父将祂向你启示的。

父怎样向彼得启示呢?许多人用不同的方法来说明。但最耀眼的真理是,借着基督自己启示的。因此耶稣实际上说,这是我作为启示者的胜利。我来是为将父启示出来、我已有所成就,因为这里有一个人,发现在我里面表达了父,并知道我与父的关系,这不是由于他个人的才智,乃是借着我将父启示出来。至少有一个人,在祂身上看见神,借着祂听见神。他一直追随着祂,听祂,最后有火焰在他的感觉中燃起,他知道神就在祂的儿子里,祂是历代所等候的弥赛亚,于是他就如此承认。他找到了神,他接触到永远的原则,他已经与神的旨意、计划、和能力有了接触。那是一个新纪元的肇始,为我们这些继起的基督徒揭开了第一步。

接着主又进一步说,“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这一次他正式得着这个名字。在此之先,他一直没有适当的被人这样称呼过。在约翰福音1章,我们读到一段话,“他先找着自己的哥哥西门,对他说,我们遇见弥赛亚了(弥赛亚翻出来,就是基督),于是领他去见耶稣。耶稣看着他说,你是约翰的儿子西门,你要称为矶法(矶法翻出来,就是彼得)。”现在来到该撒利亚腓立比,祂说,“你是彼得”──当我第一眼看见你的时候,我曾告诉过你,你将成为甚么。我原知道你的天性,你的家世。但我告诉你,你将成为坚石,成为一个有力量的人。祂一直带着他,最后来到了该撒利亚腓立比,对他说,西门,现在你认识我了么?西门回答说,“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耶稣说,“你是有福的。”你的发现不是属血肉的,乃是来自西门巴约拿所象征的那不属血肉的能力,乃是借着我的话和我的生命,你已经进到光中。现在你是彼得,是一块坚石。

接着又怎样呢?“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盘石上。”注意主在这里所说的盘石,原文是彼特拉(Petra),所指的是主要的盘石,和译成“彼得”的彼特拉斯(Petros)有分别,那是指有盘石性质的一块较小的坚石。你有盘石的性格,你应当被建造在盘石的根基上。

“在这盘石上。”要记得,祂是在对希伯来人说话。如果我们在希伯来文圣经中,追踪“盘石”这个字在比喻上的用法,我们会发现,它从未用来象征人,它总是用来象征神。在该撒利亚腓立比的这一次,也正是如此。教会不是建造在彼得的身上。耶稣并未混淆它象征性的用法。祂以希伯来人惯用的例子“盘石”象征神性,说,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神自己身上。我的国度只属于那些建造在神里面,得与神的性情有分的人。

论到那要建在根基上的,我们的主说,“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盘石上。”我们今日所用“教会”这一个词,没有正确的表达这字原来的意义。它的原文是“爱克利细亚”Ecclesia),当我们的主在地上时,这个字是相当普遍的。希伯来人和希腊人都有他们自己的用法。希伯来人还另有一个字,意义相近,但用法不一,那就是会堂。这显明了希伯来人和其它国家的人之不同。会堂是神的百姓聚集敬拜的地方。耶稣没有说,我要把我的会堂建立在这盘石上,祂所说的是我的教会。希伯来人用“爱克利细亚”这字时,是在标明他们是神特别拣选的百姓,是属神的国家。这是这一个字所包含的伟大思想,他们不是受世上的君王和政策所统治的百姓,他们是神所管理的百姓。这是希伯来人心中的一个基本思想。

当日在希腊的城市中,也普遍用到爱克利细亚这一个字。使徒行传后面有一章也提到整个“爱克利细亚”聚集在一起商议事情。那里所指的不是神的教会。那只是一次城市中的公民大会,只有自由的居民能出席,奴隶一概没有资格参加。耶稣当日就站在希伯来人和希腊人的观点上,说,“我的教会”;意指权柄,管理今世事务而聚集的会众,他们是“我的教会”

这正是基督所说,祂要建立的教会。祂没有透露将用甚么方法,但当一个人与耶稣基督建立了关系后,这个方法就会渐渐显明出来。关于教会的思想,后来在彼得和保罗的教训中有详尽的叙述。彼得写到关于教会的建造时,他说到活石,教会要建造在主这活石上。他介绍了一个活生生的思想。他将“石头”所比喻的,越过自然界的含义,注入了新的性质和新的成分。我们再来看那奇妙的以弗所书4章,它揭露了教会建立的过程,“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这是教会的整个事实。身体只有一个,基督是头,一切相信的人是肢体;圣灵只有一位,众肢体一同享有基督的生命。这是普世性的教会。

接着,使徒保罗又说明人怎样进了那身体,享有主的生命。“一主”,是我们信心的对象;“一信”,说明我们当以祂为主,向祂降服;“一浸”,借着圣灵,使信祂的人成为主的肢体。从保罗所举的例证中,我们再回头看在该撒利亚腓立比发生的过程。“一主”是耶稣,“一信”,就是因信说,“你是弥赛亚,是永生神的儿子”“一浸”,是彼得在五旬节时,借着圣灵,有分于主的性情,成了基督身体的一个肢体,成为那伟大建筑的一块活石。然后使徒保罗以下面的话作总结,“一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

这是我们的主建造祂教会的方法。但是要看见它完美的荣耀,必须等到祂再临之日的早晨,那时候,教会要与耶稣完完全全的合而为一,建筑用的支架都要拆去,它的华美和荣耀就要彰显出来。

因为耶稣说了,“我要……建造。”我们确信教会的坚固牢靠,没有任何事物能拆毁它。一切黑暗的权势,也不能拦阻祂教会的完成。没有一种属人的礼仪或典礼,能使我们加入教会。教会所以坚固是因为教会是祂建造的。祂一块一块的将石头置于适当的地位,祂只用那些有活的信心,有分于祂自己的性情,并且已经预备好的人,来建造祂伟大的教会。

从这宣告中,我们也可以知道,教会将要显出它的荣耀华美。倘若我们说,我们还没有看见教会的美丽之处,我们必须记得,我们尚未看见它整体的美丽。但感谢神,我们都能从教会的个别肢体上,瞥见一线它荣耀的光芒。我们都见过并认识一些像基督的人,他们不只有基督的灵,并且享有基督的生命。祂的美丽、怜恤、和温柔都彰显在他们的生活中。且想一想我们所预期的将来,那日一切信祂的人要聚集,成为一个荣耀的团体,祂要将祂那没有斑点、皱纹、无瑕无疵的教会献给神。祂的教会所以美丽,首先在乎所有个人的差异,各种不同的类型和脾气都要纳入一个伟大的和谐中。最后借着基督荣耀所彰显的合一,使教会更加美丽。在写给以弗所教会的书信中,使徒保罗劝我们,“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他接下去勉励说,我们当“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如果我们以为这一段话,是论到个人长进的必要和重要性,那么切勿以为这只是它惟一的意义,“直等到我们众人在真道上同归于一,认识神的儿子,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我们个人永远无法达到这个境地。必须靠整个教会,才能达到“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

以弗所书的孪生兄弟歌罗西书,在这一点上,也帮助我们看见亮光,“因为父喜欢叫一切的丰盛,在祂里面居住……神本性一切的丰盛,都有形有体的居住在基督里面。”神的一切丰盛就是基督的丰盛;基督的丰盛就是教会的丰盛。那是教会所发出的闪耀、华美的光辉,祂在这盘石上完成祂的建造以后,神里面一切荣耀要透过祂所赎回的教会照射出来,这灿烂的荣光要一直照耀到永世。

接着基督又说了教会在现今的两个工作或影响。第一,“阴间的权柄(原文作“门”)不能胜过它。”这是描写教会积极的使命,和它所具有的摧毁能力。耶稣所说的这话,需要我们细加思考。对于我们的主所说的许多话,我们常常只看到它的表面。首先让我们留意这两句话的差别,“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它”。前一句话说到祂所建造的器皿,后一句话说到那器皿的部分功用。“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它”,这不是指教会有抵挡攻击的能力。如果我们粗枝大叶的读这一段话,就会以为耶稣的意思是,我建造了我的教会,虽然阴间的势力倾全力来攻,也无法胜过它。主所用的比喻不能这样解释。没有一个军队在攻击时会携带着它的城门。显然这里不是在比喻教会防御的力量。

这里也不是指教会将征服阴间。教会根本无意进占阴间。我们必须看得更深入,否则必会错过了这句话的重大意义。这是一个逃脱的比喻。它说明教会在受到攻击时,能从围城中逃脱,这和基督徒对死亡的观点相吻合。新约从未将死亡视为船只进入港口;相反的,死亡好像船只出港,进入无边无涯的洋海。

但这还不是它最深的含义。在耶稣执政之下,死亡是甚么呢?它是最后的仇敌。在死亡之先的仇敌是些甚么呢?首先是罪或背叛,因为罪的根源是背叛神的管理。其次是患难,它包括一切的缺乏与限制。最后的仇敌就是死亡。这是屹立在人类跟前的三个最大的仇敌,罪恶,患难,死亡。有一位基督徒,竟然向着死亡高歌说,“死阿,你得胜的权势在那里?死阿,你的毒钩在那里?”他面对着世世代代以来,那奴役着人类的顽敌──死亡,怎能如此豪迈歌唱昵?“死的毒钩就是罪;罪的权势就是律法。感谢神,使我们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胜。”得胜是从胜过罪恶开始,然后胜过患难,最后胜过死亡。耶稣基督说,我所建造的教会,是一支极伟大的军队。祂常常将争战与建造这两个比喻放在一起说。祂自己是那伟大的建造者,祂需要靠得住的工人与祂一同建造。祂是那出征的君王,祂需要忠心可靠的战士。现在祂所讲的,正是一个统帅率领祂的教会,作伟大的出征。作为一个伟大的统帅,祂所着眼的,不单是战争,而且包括一切有关战争的事。耶稣将进入这个战场,与罪搏斗;与患难争战;祂要擦干所有的眼泪,医治一切的创伤,并制服死亡。所有跟随祂的百姓,也必须同样与罪恶、患难相争,最后并胜过死亡。

耶稣在此看见的,是伸展在祂前面的整个战场,祂的声音充满了必胜的把握,祂没有对大小战役和各种仇敌细加数说,祂只论到最后的胜利,“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它。”我的教会将是争战的军队,勇往直前不息,讨伐一切仇敌,他们被团团围住的时候,将突围而出,不被困住,并且进入更宽广的生命。

在耶稣的眼中,这世界正是一座被死亡的权势所围困的城。祂自己正在这城中建造、工作。祂的教会在这围城中,将是一支讨伐的军队,要抵挡一切危害人们的事物,为围城中的人开辟一条生路。战争是在城中,不在城外。教会籍着祂的血胜过罪恶,借着祂面对患难时所彰显之怜悯胜过了患难;借着全心信靠而除去了对死亡的恐惧,进而胜过了死亡。当战士一个一个走到终点时,他们发现城门已被夺回,他们可以昂首挺胸而过,“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它。”

倘若今日的教会,不能胜过罪恶、患难和死亡,那是由于教会的不够忠心。我们不要诿过于我们的主和元首。我们若认识到,我们可以凭着圣灵任意支取祂的一切丰富,以及祂生命中的稳妥和能力,我们就可以一直得胜。神的教会不单是“美丽如月亮,皎洁如日头”,而且是“威武如展开旌旗的军队”。我们若在战争中失败,那是因为我们像以色列人一样,我们的营中有亚干,有正带着所贪爱的金子,和巴比伦衣裳的人。正是这些抵挡神的东西,使我们在争战中软弱。

王接着又说,“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这些钥匙是甚么?要记得这些话是对希伯来人说的,“钥匙”对希伯来人说是十分熟悉的。它们是文士职分的标记,文士是教导神律法的教师。钥匙不是祭司职分的标记。交付给彼得的钥匙,不是教会的钥匙,乃是天国的钥匙。当时耶稣对彼得说话的立场是将他当作一个文士。在13章里面,我们看过关于天国的比喻,在结束的时候,有这样的话说,“凡文士受教作天国的门徒,就像一个家主,从他庳里拿出新旧的东西来。”在该撒利亚腓立比,就来到了新旧的分野。彼得因着回答说,“你是弥赛亚,”就成了在天国里受教的文士。现在基督说,我要将天国的钥匙给你。你是我的文士。天国的钥匙是给那些受了教,明白天国的原则,天国的律法,以及天国的方法之人。当耶稣对彼得说,“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时,祂是以他作为代表,他是第一个蒙真光照亮,看见天国的人,“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你将得着天国的钥匙。

今日每一个宣讲天国的人,都手握天国之钥。它们是传道人的委任状。它们不是祭司的凭证,它们是在天国中受教的文士之凭证。这些人要传讲天国,教训人,解明天国的意义,并解释天国的律法。因此基督不单单说,我的教会是一支争战的军队,祂并且说,我的教会在这个时代中是一股建设的力量,将天国教导人,拿着天国的钥匙,不是要将天国锁上,将人排拒在天国之外,乃是要解释天国,好引人进入。

接下去的话也有密切的关系,“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在这话中,祂将人类生活中的最后权柄,交付给祂的教会。我们可以从当时的著作发现,祂所用的词句是犹太人非常熟悉的。他们说,“煞买(Shammai)捆绑的,希列释放。”原来当时的犹太拉比中,煞买是严格的一派,希列是放任的一派。所谓“捆绑”,就是用权威性的宣告,规定甚么事不可作,甚么事必须作。释放的意思是允许人去作某件事,或允许他不作某件事。它纯粹是希伯来人用来描述规范人道德之权柄的一个简单方法。耶稣说,在世界的历史上,我的教会不单单是一支威武的军队,阴间的门无法辖制它;我的教会也将拿着解释神旨意的钥匙。我的教会将在世上树立道德的标准。凡我的教会所捆绑的,就应当捆绑;凡是她所释放的,就应当释放。

马太福音3章记载了耶稣论到文士和法利赛人时说,“他们把……重担,捆起……”,和这里的捆绑意义相同。教会该是伦理的标准。教会是根据祂的权柄来捆绑与释放。当祂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时所指的正是这意思。在耶稣所说的这一段话中,你能看出它权柄的中心,乃是在于神的旨意。因此教会不只是进攻的军队,征服祂的众仇敌,释放一切被囚的;它也向世人说明生活的道德标准,将神的旨意教导人。

今日文明国家中的一切高尚理想,无不是从神的教会中学来的。这世界一致认定的伦理,是从耶稣来的。在各国的思想与立法中,一切高尚、尊贵、使人向上的事,都是由于祂的教会将祂的心意传说出来而获致的。

倘若我们一直忠于祂,这世界就不至于学得这么缓慢;世人能得到多少,完全是取决于教会能够将神的道德作多少的解释。

现在,让我们略看一下祂对这些人的警告。祂的嘱咐很令人诧异,因为祂要门徒不可对人说祂是基督。我们若将20节中的“门徒”,和17节里面的“我在天上的父”联起来看,就比较能明白祂为何如此嘱咐。耶稣对彼得说,“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当下,耶稣嘱咐门徒,不可对人说祂是基督。”这是说明教会没有权力向人启示关于基督的真理,这乃是神自己的工作。教会的工作不是去传一个理论,即使它是关于基督这个人的一个准确的理论;教会的工作乃是传扬神的国,传救恩,将人带来和基督有面对面的接触。

我们今日能将人带到基督面前,就像当年有人将彼得带到耶稣跟前一样。我们能对人说,“你来看。”但他们必须亲自看,他们必须在心中得着神的启示。一个人若将他的信仰,建立在某一个有关基督的理论上,他是注定要失败的。一个人若仔细听、观察、并等候,直到他自己得了启示,就必有父自己启示的光临到他。这样的人就变成活石,被建造在这盘石上,成为祂教会中的一分子。

以当时的门徒而论,这些都是先期的教训。他们没有完全了解祂。祂必须开始指示他们,祂如何借着祂的死,使他们得以任意支取祂那光明、得胜、有德行的生命。当祂这样指示他们的时候,他们就害怕。直等到圣灵降临,他们才领会祂的话,因着他们的信,他们受了圣灵的浸,归入与主合而为一的生命中。他们透过圣灵的浸,得以领受有关基督和祂的十字架,以及有关祂教会最完全的解释。我们也必须如此。

马太福音162128

这一段开头的话,指明了这是王使命中的一个新的开始,“从此耶稣才指示门徒,祂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长老、祭司长、文士许多的苦,并且被杀,第三日复活。”我们不要认为祂是在同一个时间,向门徒指示这许多事。留意祂是“才指示”,意指开始指示。这个宣告是马太的总论,也是开启本福音书最后部分的钥匙。这时耶稣的传道事工主要的重点已不在广大的群众上,祂开始专注于带领门徒。为了祂将要经历的苦难,祂致力于装备他们。不久祂在庄严与君尊的荣耀中,上耶路撒冷去,目的是为了要谴责并弃绝以色列国。最后我们看见祂经过十字架的苦难,得到完全的胜利。

从这时起,一直到末了,我们看见王首先对祂自己的门徒,启示祂的十字架;其次,祂正式并公开宣布将以色列国弃绝;第三,祂指示祂的门徒那将要来的国之程序;最后,祂经历死亡,进入得胜。

论到王受难的这一部分,开头的这一段是一切将要发生之事的缩影,也是这一部分的导言。在这一段中,我们能看出。整个事件从头至尾所运用的原则。

还不止这样,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并且继续到这时代的末了,这些行动的原则都可以适用。因此当我们面对着我们的主和祂的工作时,我们必须要先明白这些原则。

头一件重要的事,是对立的显露。基督开始说到祂的十字架,彼得立刻加以反对。且让我们很恭敬地暂且不看基督与彼得这一个人,只看他们中间所持的对立原则。其间的对比十分明显,一个是“神的意思”,而另一个是“人的意思”“从此耶稣才指示门徒,祂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长老、祭司长、文士许多的苦,并且被杀,第三日复活。彼得就拉着祂,劝祂说,‘主阿,万不可如此,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耶稣一开始告诉门徒祂必须受苦,彼得就立刻反对,说,“主阿,万不可如此。”基督所顾念的,是神的方法,是神的意思。人子“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许多的苦……被杀……复活。”彼得所思想的是人的意思,所以他说,主阿,万万不可这样,顾惜你自己吧,切切不可如此。神的意思是经过十字架的方法,进入复活的得胜。人的意思是用自怜的方法,逃避十字架,最后以毁灭为终局。

让我们更仔细看属于神的意思的事。“从此耶稣才指示门徒,祂必须上耶路撒冷去。”耶路撒冷是个危险的地方,躲开耶路撒冷是上策。从人的得失和利害观点来衡量,任何地方都可以去,就是耶路撒冷不能去。但祂却一开始就说,人子“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必须”这种强调语气,在后面的话语中也不断出现。祂“必须”受许多的苦,祂“必须”被杀,第三日祂“必须”复活。因为每一个宣告之前,都重复这“必须”所以这“必须”一定有它特别的价值。我们会发现从人的经历和苦痛来看,也有可能解释这“必须”的价值,但是这样的解释还是无法道尽这个“必须”的价值。

从某方面来说,这些“必须”乃是人的环境造成的后果。“祂必须受苦……被杀,”因为像祂那样说话与行事必然会造成这样的后果。在祂宣讲天国的那个阶段,很显然的,人不会接受祂,他们拒绝祂。他们否定祂的道德,拒绝祂的理想,嘲笑祂,要将祂除掉。祂对门徒说,这种情形只有一个结果,就是我不得不上耶路撒冷去,我必须受苦,必须被杀。如果我们从较低的,属人的观点来看,那不过是一种英雄主义。为甚么祂必须那样作?只要祂的教训能迎合他们的观念,这些人就不会使祂受苦,不会将祂杀害。然而在王的心意中,祂已经认定了这一切是“必须”的,祂绝对忠于这样的认定。祂彷佛这样说,我不能降低我的标准,我不能否定我的理想,我不能反悔天国的宣言。我所讲的,不是那种从学校中学来,在某些情形下可以丢弃的理论。我所传说的,是从我的本性中发出来的。我必须如此。这个“必须”,表明那些敌视祂的人之毒计最终要得逞;我必须受苦,并被杀害。

但这还不是最深刻的一点。祂最后的一句话不是受苦,祂也不是以受死作为结局。祂的话中还有另一个“必须”。祂“必须”从死里复活。那不是一种认命的语气,像有人说,我已尽其在我,今后只好以死明志了。祂的语气可以看出,祂知道祂将要经历的一切过程所要带来的结果,全在祂手的掌握之中。因此祂是受苦的“主”,是被杀的“主”,并且祂要从死里复活。那才是在神的过程中的“必须”。我必须上耶路撒冷去,紧接着的结果是我将受苦并被杀。但是这一切的后面,有神的大能在运行,我必从死里复活。

那个“必须”远比当时的环境长远。那个“必须”是来自永世的洪亮乐章。当耶稣面向耶路撒冷的时候,祂说,我必须去,我必须受苦,我必须被杀,我必须从死里复活。那催促祂的力量,不是世人为理想献身的力量,乃是祂永恒生命的力量。神永恒的计划,运行在祂里面,催促祂在这条道路上前行。这就是彼得起初误解祂,但不久又明白过来的一点。使徒行传记载,彼得在五旬节得到了能力,初次站起来讲道,那位曾因误解而企图规避十字架的彼得说,“祂”──就是耶稣──“既按着神的定旨先见,被交与人,你们就借着无法之人的手,把祂钉在十字架上杀了。”他重新将那个“必须”,放回真实的基础上。他终于明白当耶稣说祂“必须……”时,祂是带着权柄说到神永远的计划,祂是在那永恒之事的催促下行动。祂原知道永恒里的一切步骤。祂能看透短暂的模糊后面的一切事,祂要经过受难之血的浸礼,进入加冕的光明之晨。这些是“神的意思”

那么“人的意思”是些甚么呢?第一,凡属人的事都有缺乏。彼得既看不见事情的结局,也不明白事情的起源。他活在短暂而狭窄的观念里。这样难免常常出错,失败。人要在今日活得有意义,就必须对过去有认识,对未来有把握。倘若我们活在看不见的事物所发的力量之下,那么我们正向着得胜前进。后来彼得在他的书信中,提到有些人只看见近处,却忘了已得洁净的事,那就是近视!当日彼得就患了这个近视的毛病。他的耳朵听不见过去世代所发出的音乐,眼睛看不见未来的光芒。他的眼界窄狭,以致产生了误解。同样这也是其它门徒的态度。他们都对摆在跟前的光景畏惧,原因就在他们仍让自己坐在宝座上。他们依然为己而活,只替自己着想。

耶稣基督的生活绝对不以自己为中心,祂不在乎自己将要忍受的苦难,只寻求达成那最终的伟大胜利。我们从希伯来书中读到,“祂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那喜乐不是因着祂自己的得胜,乃是因着神的得胜。祂喜乐是因为知道经过祂的受苦,神要得到胜利。彼得只看见人的这一方面,只看见跟前的黑暗,跟前的疼痛,跟前的受苦。当他对耶稣说,“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时,他心中充满感情,但那是近视的感情。当我们面对一个为着神的旨意而受苦的人,若也对他说这样的话,岂不是表明我们自己不能忍受那种痛苦?我们岂不是在用一种堂皇的方式来表明我们里面贪爱自己的心?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人,一切的事都是以他为圆心,围绕着他;一个以神为中心的人,一切的事都是围绕着神,这样的人与过去和将来的永恒都有关系。以自己为中心的彼得,只活在以自己为圆心的圆周之内,他只生活在短暂的尘世中,他只看见过程中的痛苦,丝毫看不见那终极的荣耀。

然而这两种对立的观念是互不兼容,彼此相毁的。对于只顾念人的意思之人,神的意思会成为他的绊脚石。基督将祂工作的方法放在彼得面前,将十字架指给他看,但这些却成了他的绊脚石。这就是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章中所说的,“……十字架……在犹太人为绊脚石。”对一个只顾念人的意思的人,十字架总是他的绊脚石。

同样的,对顾念神的意思的人,人的意思也会成为他的绊脚石。

这里有一件很不平常的事。彼得将祂拉到一边,稍稍离开其余的人,就开始责备祂。我们不应该故意将“责备”两字说得婉转一点。我们若明白它实在的意义,应该说得更重一点。他斥责祂,对祂发怒。他说,你若死了,你的国将怎样呢?你所盼望要作的那些事怎么办呢?然后耶稣转过身来,也许是背向他,面向着其它门徒说,“撒但,退我后边去吧,你是绊我脚的。”这个爱耶稣,却规避神方法的人,是祂的绊脚石。片刻之前,耶稣对他说,“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盘石上。”现在祂说,你是绊我脚的,是使人跌倒的石头,虽然你还是一块石头,却是一块挡路之石,在我的路上阻我前行。祂背向他,是因为祂的灵顾念那永恒的“必须”。所以祂以严正凌厉的话责备他,因为这一个只顾念属人之事的人,竟敢斥责那位只顾念属神之事的人子。

多少时候,建造基督教会的活石,却成了祂道上的绊脚石。人甚么时候会成为教会的羞辱呢?就是当他强行以自己对某方法的观点;来对抗神某方法的观点;当他试着在基督的十字架之外,在神的受苦之外,建造神的国度;当他胆敢反对耶稣所说的神的“必须”,而说,“不可如此,这是错误的,试试别的更简易的办法吧!”时;也就是当他设法使祂得胜的方法变得较容易时。这个世代中有很多建议,使我们以为我们能用温和而可亲的方法带进祂的国度,而无须经过患难,流血和受苦,这实在是教会的绊脚石,是教会中的耻辱。

鉴于彼得所犯的错误,我们的主重述了作祂门徒的条件,“若有人要跟从我。”他们都想跟随祂,他们都爱祂,对祂全都怀着一分挚爱。祂说,如果是这样,人要跟随我,

1·他当“舍己”──否定自己;
2·“背起他的十字架。”

我们且来细看这两个条件。舍己远超过一般所谓的自我否定。也许这样说比较清楚:倘若耶稣基督没有吩咐,我们就无权为祂作任何牺牲。一个人若自认牺牲是一件对的事,不等主的吩咐,就自我牺牲,他这样作,就和他不肯舍己,不肯听从主命背负他的十字架一样,必然成为主的绊脚石。真正的门徒既不拣选歌唱,也不拣选挽歌;既不拣选阳光,也不拣选阴影;除了明白并遵行主的旨意之外,他别无拣选。如果神所量给我们的,是仲夏的娇阳和澄蓝的湖水,就让我们在其中欢愉的享受吧!不要因为缺少患难和痛苦而不安。倘若祂命定我们的道路是十字架的幽径,是黯然无光的天空,但愿神使我们甘心行在其上,因为这条道路是祂指定的。我们若要与祂合作,就必须行在祂的旨意中。

作一个门徒所当行的,就是“跟从我”。意思就是,我生命中的“必须”,也要成为你们生命中的“必须”。这是不是指必须受苦?也许是,也许不是。受苦还不是主所说的“必须”中最深的事。最深的那件事是:不管神的旨意是甚么,我必须配合祂的旨意。我必须与祂合作,以达到复活的目标,就是偿罪债和赎回祂的百姓。我们应该摸着神,并遵行祂的旨意,无论是哭泣或欢笑,悲哀或叹息,生命的秘诀乃在于跟随祂,像祂一样忠心于神的旨意。

祂又以满有恩慈的话加以解释,“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这是真实生命里常见的原则。任何人一味的要救自己的生命,往往反而失去生命。丧失我们肉体生命的方法,就是加意顾惜它。丧失我们心灵生命的方法,就是保证它不经风暴,不历艰险和挫折。丧失我们属灵生命的方法,就是一心急着要进入天堂,而却从不与神合作,共同在地上建立祂的国。

然后王以两个问题里发出呼吁:“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甚么益处呢?人还能拿甚么换生命呢?人子要在祂父的荣耀里……降临。”

今天你若不肯背负祂的十字架,那日主要审判你。祂的宣判你还能去向谁申诉呢?祂的宝座就是最终的宝座,祂的裁决就是最终的裁决。倘若今天你救了自己的生命,那日你要用甚么去赎回?因为今天你不肯为祂受苦的那一位人子,将来要在荣耀中掌权。

因此,祂最后的呼吁,是要我们和祂一同前行,一同顾念神的意思。因为祂也要进入祂父的荣耀中,而祂父的荣耀正是祂在肉身之日全心顾念神的意思所产生的后果,祂当时最首要顾念的,就是向十字架前去。

对立的情形总是存在的。我们用不着到远处去寻觅它的踪迹,它就在我们自己的心中。我们听见心中有锐利而今人战栗的声音说,“我必须……,”同时也听见另一种声音说,“万不可如此,这事不可临到我,让我脱身吧。”我们要听从那一个声音?让我们在想象中奔向该撒利亚腓立比的盘石处,问我们自己,我们要让那一个“必须”掌管我们?我们是否愿意与祂一同行在神的旨意中,受永恒的力量所驱策,经过受苦进入得胜?或者我们甘愿离开祂而独处,希图挽救我们的残生,结果却要失去生命?但愿神帮助我们作一个决定。──《摩根解经丛书》

 

基督教阿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