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第廿五章
马太福音24:45-25:30
这是耶稣在橄榄山上预言的第二部分,它和第一部分及第三部分都有明显的不同。
在这一大段里面,从祂问“谁是忠心有见识的仆人”起,一直到25:30止,我们的主提到祂自己的时候,不再自称人子。这是有充分理由的。“人子”的称谓是我们的主在地上传道时最常用的自称。我们甚至可以说,除了在回答人对祂的批评,询问,和调查时,祂不得不自称是神的儿子之外,祂从不以神的儿子自称。“人子”的称呼,指明祂要在地上建立天国的目的。基督到世上来的使命正是为此。这样说,丝毫没有否定祂来寻找拯救失丧的人这个事实。祂要改变人,使人在地上受察验的日子完毕之后,能进入永存的家,得以在神面前享受喜乐和安息。但是我们若将耶稣的使命,看成只是来救世人,使他们将来可以进天堂,那么我们就错解了祂所说的一切话,和祂所作的一切事,以及丧失了祂教导人当求的事。祂在国度的宣言中,清楚说明了基督心中对这世界的热爱。祂教导门徒求国度的降临,求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因此在新约的其它著作中,没有使用“人子”这个称呼,是有重大意义的。它从未在书信中出现过,写书信的人没有提到它。同样令人注意的是,“人子”一词在启示录中又出现了,不论我们今日如何应用启示录,它显然是以画面说明巴比伦被毁灭的过程,及神的国至终得以建立的事实。“人子”的称呼就在这种情形之下重新出现。这个称呼出现于这个预言的第一部分;然后再度出现于25:31,那是这预言的第三部分──“当人子在祂荣耀里……。”另外,这一部分里面,从未提到先知,也未提及圣殿和安息日,这些都是代表旧时代的神圣表记。这些表记原是用来指明有关神在世上执政管理的真理。
一旦祂开始以救赎掌权的时候,这一切标记的使用就永远成为过去了。
我们要从消极面转向积极面。这一段经文包含三个比喻,指出当祂肉身不再和他们同在的这段期间,属祂的人所当负的责任。三个比喻之间有显然相似的地方,但也有明确的分别。
我们先来看三个比喻之间相似之处。每一个比喻都提到主人不在。头一个比喻中,那家主将责任交付他的仆人之后,就出门去了。第二个比喻里,众童女等候新郎。第三个比喻中的主人,将家业交给他的仆人,给他们银子,就往外国去了。
其次,是这些人和他们出门去的主人之间的关系。从第一个比喻来看,他们是代表他的权柄;第二个比喻中,他们等候他,证明他们对他回来的信心;第三个此喻中,他们运用他所交给他们的银子去作买卖,银子所代表的不是他们的才干和能力,因为才干是没有数量的,而这个比喻中谈到了数量。
再说,很明显的,每一个比喻中,这些仆人的责任都是针对他们的主人,单单对他负责。那个家主的仆人,只对离家外出的家主负责。等候新郎的童女只对新郎负责。同样那分受银两去作买卖的仆人,也是对往外国去的主人负责。
现在让我们看这些比喻中不同的地方。区别虽然不是太明显,然而十分确定。头一个此喻中的关系是共同的,画面显现的是祂不在家时的家业。第二个比喻中的关系是个人的,画面中所表示的,是每一个人──无论是聪明的或是愚拙的──和祂的关系。末了一个比喻的关系是有关王权的,说到祂留下来的人,要有责任在世上从事祂的事业。第一个比喻中的两种仆人──忠心有见识的和邪恶的──完全预表神的教会,祂是教会的主人。关于童女的比喻,如果我们从整体来看,是说到每一个人,当祂不在之时对祂的态度。末了的一个比喻,是关乎祂的仆人当祂不在之时,对祂的事业之责任,祂交给他们不同数量的银子,要他们去经营。
在这一大段里面,包含许多细节,但我们将从整体来看,才不致忽略其中对基督徒最重要的信息。许多预言性的信息,失去了使我们觉醒的威力,部分原因是由于我们偏重其中的细节,因而忽略了基督对祂自己百姓的信息。为此让我们从大处着眼,来看这些比喻。盼望我们能掌握这些信息中的精义,得以明白在祂升天之后到祂再来之间,祂对神的教会最重大的信息。
在家主的比喻中,祂所用的字本身颇富含义。耶稣说,“谁是忠心有见识的仆人,为主人所派,管理家里的人?”在希腊文中,译成“家里的人”这个字,此后只出现过一次,就是启示录中我们所读到“树上的叶子乃为医治万民”的“医治”。“医治”与“家里的人”两者有甚么关联呢?只有明白“家里的人”究竟指甚么,方能回答这个问题。今日医学上所用的“治疗”这一个词,就是来自这一个字,基本的意义就是医治。“家里的人”是指家中一切服事的人。
头一句话,“谁是忠心有见识的仆人?”这里的仆人是奴仆;而“家里的人”这一个字,和另一个指仆人(不是奴仆)的字相通。这一个字是指爱心的服事,有藉服事使人痊愈的目的。这是一种修辞上的换喻法,以别的字来代替,也能说出所指的意义。就如我们说一个人有口福,是指他常享有美食。因此这个字在这比喻中,是指一个极大的庄院,它有一位家主,凡在这家中受命于他的人,无不以他的利益为念,听他的命令行事。祂所用的字,指明了他们的服事是本着爱的原则,那种柔细的医治,只有从爱里能发出。因此从我们的主闪耀着光亮的话中,我们能发现,我们的主对祂的教会,在祂不在这一段时间的观念。祂家中的人都在服事,是本于爱的服事,是要施行医治的服事。
现在让我们留意祂的话,“谁是忠心有见识的仆人,为主人所派,管理家里的人?”这话必须从我们的主一贯的教训来解释。祂教导我们,要被称为大的条件就是服事。这仆人“为主人所派”。他为甚么被派呢?因为他是仆人。这里所说的不是关乎祭司的事奉,或者是现代观念中的传道人的服事。祭司或传道人并不是奉派管理教会的,他们是奉派服事教会的。“你们中间谁为大,谁就要作你们的用人。”这里给我们看见,基督心目中的管理众人,就是服事众人。这里所说到的,绝不是某些人高居管理的权位,凌驾于众人之上,这里是说到每一个人在爱里发出医治的服事。
现在,在这比喻中我们看见两种态度。头一种是忠心有见识的仆人,他们所作的就是按时分粮给人。家主不在的这段期间,他们关切家里的每一个人,这样行是为着主的缘故。在这比喻中也说到另一类仆人,耶稣称他为“那恶仆”。那恶仆心里说,“我的主人必来得迟。”祂一时还不会回来。主既不在,他就在家中任意妄行。他本当关怀、分粮给同作仆人的,他竟动手打他们,完全忘却应该对远行的主尽忠,竟去和醉酒的人为伍。
这比喻也说明两种结果。当主人回来的时候,那向着出门的主人尽忠,以爱服事其它仆人的人,主人就赋予他新的权柄,而恶仆则受到极重的处置。
我们切切不可超越这些比喻本身的范围,而将它们任意应用。这是一幅图画,主要是关乎一个家,和家中的一切人与出门去之主的关系。我们可以归纳起来这样说,我们在神的教会中,向那尚未回来之主的忠心,就是表现在教会中彼此的服事上。我们若打弟兄,残害弟兄,那正是我们对不在之主不忠心的明证。
在第二个比喻中,新郎的来临,是众童女共同的盼望。这里有两种态度。头一种态度是愚拙的,它只是预料新郎会来──他们“出去迎接新郎”;但他们粗心大意,没有妥加准备──“……拿着灯,却不预备油。”我们越过其中的细节,从它的结果来看这是甚么意思。新郎对这一类人说,“我不认识你们。”此外没有再说甚么。切勿将它和另一次主所说,那些凭着他们所作的工,自认有资格进天国的比喻相混。这里所说的不是工作,它所说到的是个人与祂的关系。他们显然预期祂的莅临,愿与祂相会。但他们却不是切实的等待祂的抵达,因为他们拿着灯并未预备油。从这富有诗意的比喻来看,等不多久他们来到已经关闭的门外,请求容他们进去,他们所能得到的回答只有一个。那是一个完全公平,出于那无所不知者的回答,“我不认识你们。”
转过来看聪明的童女。他们对新郎的莅临,怀着明确的等待。他们“出去迎接新郎”。如果只到这里,他们和愚拙的并无分别。他们全都引颈等待着祂的来临,他们兴致勃勃的谈论祂,渴望与祂相会。但是聪明的童安不只拿着灯,并且备油在器皿里。他们说,守候的时间也许会很长,祂不一定会像所期待的那么快来到,必须为等候有所准备。这一等人就可以进入婚筵。它并不是描写基督教里面一班特殊的人,它说出个人与祂之间的关系。它一点也不牵涉到家主或家中的责任等事务,而是专专论到对基督的态度。聪明的童女所代表的,是那些心无旁鹜,目不他顾,除了新郎和祂到达的时刻之外,再没有其它思慕的人。
末了的一个比喻关系到事业,“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留意所用的方法。我们曾说过,这里的银子分别是在量,并无质的区别。比喻中说,“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我们衡量才干,不是以数量计,而是以胜任的程度来计算。祂从祂的家业中,将祂的财产,按各人能运用的数量分给他们。如果我们细读保罗书信中有关教会中的恩赐那一部分,我们会发现一个哲理──祂是按着各人的才干分赐恩赐:这人蒙赐医病的恩赐,又有一人能说方言,有人得祷告的恩赐,又有人得作先知讲道的恩赐,还有人得帮助人的恩赐;这一切都是按着各人的才干分给的。这里将一个原则启示出来:我们的主基督,从来不差一个没有说话才干的人去传道。只有我们会作这一类的事,祂从来不会。祂也不会设立那不懂得管理事务的人,去监督祂的事业──教会。我们可以从以弗所书中,找到这些比喻。其中论到神的家,要我们“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其中也提到忠心,要向尚未回来的主尽忠,“要脱去……旧人……穿上新人。”行事为人要如同祂就在眼前一样。我们也看见,当战战兢兢的作王的事业,“要爱惜光阴,因为现今的世代邪恶。”
现在我们来观察他们对银子的不同运用。有忠心敬业的,那领五千的另外赚了五千,那领二千的另赚了二千。那不忠于职守的,把所领的银千埋藏在地里。为消灭自己良心的控告,他就诋毁他的主人。
留意这比喻中的结果。那另赚了五千的,和那另赚了二千的,所得的奖赏完全一样。耶稣对各人的嘉勉都是,“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主对服事者的奖赏,是根据他对所得的机会是否忠心而定。
至于那个不忠心的仆人,首先主人揭露了他本来的面目,其次是收回交给他的银子,末了是将他赶出去。
对以上三个比喻,我们心中有了大略的概念。现在让我们留意,它们所教训的关于教会三方面的责任。
教会在她自己的范围之内,是一个相互服事的大家庭。我们说到这一点的时候,心中怎能不伤痛?忠心的义仆就是那些对同作仆人的心怀关切,尽力保养顾惜的人。恶仆就是那些对同作仆人的,心存恶毐,加以残害的人。
教会在她个人的生活上,要保持对主基督忠心和挚爱的态度。她的忠诚受到她对主的爱的考验,而她对主的爱则受她在小事上是否忠心的考验。多少人曾面对日出之地,向祂高歌求祂快回?我们对祂的再来,心中所存的态度究竟怎样?如果我们只在口里吟咏盼祂快来,心中却怀着其它的爱,另有恋慕,别有期待,那就是器皿中没有油所象征的情形。如果我们忽略了在等候时忠心,在小事上从不在意,那么我们就不是真等候,我们就失败了。倘若我们的灯剔亮,器皿中也准备着油,这样所唱的诗才有意义,向着祂的爱才能彰显出来,得到证实。
教会也要为主的工作负责。祂已将祂的家业交托我们。关乎基督徒的生活,圣经中有许多表号,但这里是惟一的一次将买卖和主权的理想放在一起。“祂的家业”,就是祂要我们向这世代所代表的,祂已经将祂国度中的事物交给我们。马太福音第13章里面的亮光,就在这里向我们闪耀,其中的真理,在最后一个比喻,就是第八个比喻,我们的主说到文士受教作天国的门徒,好像一个家主,从他的库里拿出新旧的东西来这上面,达到了高峰。那些东西是甚么?它们是属于那位不在之主的,就如,祂对神和对人的启示,祂供应人极大的需要,祂对人恒久的呼召,祂为人作中保,祂对瘫痪的灵魂所显的大能。这一切多多少少都已交付了我们,就如有人领了五千,有人二千,有人一千;是照着我们的才干,按着祂的旨意交给我们的。这些银子就成为我们的委托金。这又使我们回到保罗的话,“知道我所信的是谁,也深信祂能保全……。”保全甚么呢?“我所交付祂的。”留意保罗自己的话,原文的意思是“委托金”,可能是指祂所交付给保罗的。从上下文来看,能看出他所指的确是这一点。是祂所交托我们的这一个交托,使保罗说,我是一个债户,那位已经升到高天的主将一些东西交托给我,我要用那些东西为祂经营,深信祂能保全。
升至高天的主,将祂的家业交给祂的教会。教会今日当怎样运用所交付于她的一切呢?
末了让我们留意,这里的每一个例子都说明,教会的责任是由教会和主之间的关系来决定。若向着尚未回来的主忠心,全家都平静安宁。若等候祂的莅临,就当保持灯火剔亮光明,每一个人都留意该有的品格。若为不在之主经营,祂的财富就加增,原有的五千之外又赚了五千,二千的也倍增。
因此无论教会是一个家,或者说到教会中每一个肢体,或者说教会是祂的伟大军队,要完成祂的事业,每一件事都决定于教会和祂之间的关系。
如今我们可以拿这些比喻中的功课,来问自己的心,我的心哪,你和你的主关系怎样?如果我对祂忠诚,我就不能浪费片刻时间,去鞭挞一同作祂仆人的伙伴。如果我向祂忠诚,我就要在长夜的守候中,加倍的留意,器皿中是否预备了充分的油。如果我向祂忠诚,我就不敢将所交给我的银子埋藏起来,我必须用它去作买卖,好使它倍增,好迎接祂的归来。
马太福音25:31-46
这是橄榄山预言的第三部分,也是末了的一部分。要解释这一部分,我们首先要明白它和前两部分的关系,以及它与整部福音书信息的关系。然后,还要留意,不要从其中读出一些这一段预言所未包含的事。例如它常常被解释成最后的审判,其实它和最后的审判无关。白色大宝座前才是最后的审判。
看见了这几点,我们才能明白这不平常的一段话的真实意义,并且可以察看这一段描写生动的过程。
我们要先察看这一部分和前后文的关系;其次,我们要试着来看,其中主所提到的事在祂整个计划中的地位;最后看它所描写的过程。
第一,橄榄山的预言的这一部分和它的前后文的关系。
耶稣登橄榄山前,祂原来在圣殿中。我们应当记得,当祂在圣殿中的时候,祂和敌挡祂的人面对面,这时他们敌对的意图达到了顶点,他们终于被祂所弃绝,被祂赶出去。当祂从圣殿中出来的时候,祂清楚的预言,耶路撒冷将遭毁灭,殿宇也将拆毁。接着门徒问祂说,“请告诉我们,甚么时候有这些事?你降临和世界的未了,有甚么预兆呢?”从人的观察来说,基督是置身于反对祂的环境之中。任谁来看,失败者都是祂。官长们对祂的敌视和反对已见果效,不久他们的工作将告完成,他们即将把祂除灭。然而祂仍屹立在那一班忠心的门徒中间。那是祂在靠近耶路撒冷住宿的头一夜。我们曾看过,祂从不在耶路撒冷过夜,祂每夜下到伯大尼去住宿。祂的被捉拿,就发生于留在耶路撒冷附近的那一晚。祂已濒临最后时刻,站在“挫败”的边缘。但祂站在那一小撮人中间,这一位国度的王,镇静庄严的远望着前面的世世代代,用一种他们有限的心智无法完全明白的言语(即使到了今天,我们也无法识透说尽),告诉他们将发生的事,和它的结局。在祂睿智明亮的心思中,没有丝毫的阴翳,祂说话的声音不带一点震颤。王的目光穿过黑暗,看见光明;越过挫败,看见最后的胜利。
这预言的第三部分,祂以如下的话开始,“当人子在祂荣耀里,同着众天使降临的时候。”接着祂就说到,在祂再来时,地上的列国将发生的事。
现在先来看整个预言和整部马太福音的关系。
马太福音是一卷王的福音,它的主题是国度,这一个国度并不是人死后方能进入的境地,它是要在地上建立的一种状态。在这卷福音书中,首先呈现在我们跟前的是王。接着很大的一部分,是祂的宣讲,祂的颁布律法,祂的展示福祉,祂的强调声明。我们无论从律法来研究,或是数算福祉,或者留意听祂的声明,都会看出它们和今世这地上的关系。国度宣言中的律法,不是为着人脱离了今世之后,在天上生活时所用的。祂所展示的福祉,并不是赐予天上的居民,乃是赐给当时,当地的人。祂所强调的声明,乃是王在今日所掌的王权,是祂现今的权柄。基督教导祂的门徒祷告,“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肯意行在……”行在何处呢?“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耶稣心中热切所要达到的,是在地上建立一个神圣的秩序。
请不要误会这一点。祂还有其它的工作。神的宇宙和世世代代,无不在祂的心意和旨意之中。祂的心触及了神宇宙的至极边界,也包含了尚未诞生的时代。然而以这地而言,基督对它有一个目的,对这世界,祂有强烈的热爱。马太福音处处给我们看见,祂的工作是为着这个目的。当我们来到这预言的第三部分,我们看见人弃绝了神给这世界的君王。然而人虽然将祂弃绝,神却将祂高举。不久我们看见祂经过死亡回来,在橄榄山麓站在门徒中间。我们从马太的记载,听见祂将使命交托他们。“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这是出自王口中的话。天上的权柄是一个模式,这个模式要在地上实现。“所以你们要去,教导训练万民(另译)”此处不应译作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原文的门徒是一动词。“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浸;……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这里并无片言提到诸如联合各教会,或是按祂永远的旨意拣选一班人,或者是个人得救等事。这一类真理是在圣经别处被提起。这里主给他们的使命是,“教导训练万民。”意思就是去预备他们,影响他们。
在国度的宣言中,最早用的表号是盐,它具有灭菌作用,防止腐化的扩展蔓延,接着的表号是光,它照射在黑暗之中,因此门徒们在今世,要成为影响世人生活的力量。王既颁布了律法,展示了福祉,强调了祂的声明,因而祂被弃绝,即将被除灭。如今祂站在这班少数拥戴祂的人中间,对他们说,这一次的降临并非最后的一次,这次的死也并非是终点。他们拒绝接受我,并不是事情的终结。几小时之后,那粗陋,染满血迹的十字架将被举起,但那并非终结。“当人子在祂荣耀里,同着众天使降临的时候,要坐在祂荣耀的宝座上。”王的眼目穿过即将成就的十字架的苦难,看见神旨意的成就。祂在这一部分中所描写的,不是最后的审判,不是审判的大日,祂所描写的,是祂将再度显现前的端倪。
现在我们来看所描写的事件。首先要留意前面已经指出的,若要明白这预言,不要把某些事相混。这里所说的不是最后的审判,不是白色大宝座。我们在这里所看见的人子,不是审判官,祂是王。等我们读到启示录那一段奇妙的话,“我又看见一个白色的大宝座,与坐在上面的;从祂面前天地都逃避,再无可见之处了。我又看见死了的人,无论大小都站在宝座前。案卷展开了,并且另有一卷展开,就是生命册。”那时祂才显出来是审判者。目前这里完全没有提到与白色大宝座有关的任何一点。没有白色大宝座的设立,天地也未逃避,死了的人也还没有复活,在王面前的那些人,也并不是从死里复活的人。
这里的事实是些甚么呢?头一个是人子坐在宝座上。这宝座是帝王的宝座,不是审判官的宝座,祂在一切过程中说到祂自己时,都是君王的身分。“于是王……说……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这是王说的话。在马太头几章,我们看见祂这个人;接着的几章记载祂所宣讲的话,现在我们来到了祂将受的苦难。那坐在祂荣耀宝座上的是王,是人子,而与荣耀的宝座相对的是十字架。祂是基督越过当时的情形所作的宣告,当时的情形似乎已经说出祂的失败,祂却说人子将要显现,坐在宝座上。
第二个事实是,人子显现时手里握着这地上的政权。万民都要被招聚到祂面前。人子是地上国度的行政首长。这个画面描绘了祂完成一切行政时的端倪,祂要招聚万民,从其中加以分别,给予裁定,宣布判决。
现在让我们来察看过程。首先留意那中心的地位,就是坐在宝座上的人子,祂是这世界的希望。
我们看见祂运用祂的权柄所作的第一件事,是招聚万民。这不一定是指祂将万民招聚在一个地点,而是指耶稣运用祂实在的权柄,使地上的万民归而为一,祂自己是他们的中心,是掌权的王。这件事将要借着祂实际降临而实现。我们若只从属灵上来解释,就会失去它的本义。祂既将万民招聚到祂的宝座前,就将万民加以区分,祂分别以绵羊和山羊来比喻分成两边的人。这是一次全民的大划分。祂首先使万民归一,消灭了现有的一切区别和分野。然后祂在万民中加以一个新的区分。这一个区分是以品格为根基──分别以绵羊和山羊的表号来象征。到了那时,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还有其它各国人之间的区别都成了次要的。祂将命令万民注视祂,要求他们听命于祂。达到这一点之后,祂就在万民中加以划分。以这世界的历史而论,那划分的时刻是何等空前!今日所有的明显界限,所有被人津津乐道,引以为荣的界限,都将全然消失,不留任何痕迹。一个人若认识神,现在就看见基督所作的划分,和基督眼中的区别,那么他基本上就相信,“祂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王的头一个步骤是将万民招聚,然后将万民加以一个新的划分。王的划分并不根据宗族,家室和国籍,而是根据绵羊和山羊所代表的品格。
随后祂开始以祂所获致的裁决,和祂所颁的审判,来解释两种人之间的分别。祂对祂右边的人宣判说,“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这不是在天上的国,而是在地上。这里给我们看见,王在建立地上的国度,祂呼召义人去承受那国。那就是神的国。王实际上是说,要回到神最初的旨意中,进入神当初造这世界时所存的理想光景中。从创世以来,神就有一个意愿,要人建立一个神治的国,神自己在这国中为王,在国中执政,人只向祂效忠,向祂归服。当基督再来的时候,祂要建立一个这样的秩序。
其后祂将区分的根基说得非常清楚,祂说明为何祂准他们进入这个国。祂说,“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祂这话何所指?祂知道祂的门徒,就是那些被祂邀请进入祂国的人,也要问祂这话的意思。你这坐在宝座上的,难道你也曾饥饿?我们甚么时候曾见你饿了?祂怎样回答这问题?“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我们的主所说的“我这弟兄”,究竟指谁?在马太12章,我们读到,“耶稣还对众人说话的时候,不料,祂母亲和祂弟兄站在外边,要与祂说话。有人告诉祂说,看哪,你母亲和你弟兄站在外边,要与你说话。祂却回答那人说,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就伸手指着门徒说,看哪,我的母亲,我的弟兄。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现在聆听基督说话的,仍是这一小群人,祂告诉他们,祂设立祂国度的程序。祂告诉他们,祂要对祂从万民中分别出来的人说,“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这说明万民得以承受这国是根据他们对基督的态度,而他们对基督的态度,是显明在他们以前对祂百姓的态度上。
让我们把这一个观点放在眼前。祂最后交托给祂弟兄的使命,是要他们去教导万民。在万民中有一些人会肯听,肯顺从,肯跟随,甘心接纳,或者至少怀着同情。耶稣的门徒对这些人的态度,能直接影响他们为在世上建立祂的国所作的准备工作。祂要在宝座前,接待一切拥有那些品格的人。他们对基督的态度,是由他们对弟兄的态度来界定。这些弟兄不是他们肉身的弟兄,而是因向神的旨意忠诚而形成的更密切的亲属关系。
然后祂转向左边的人,显明了将他们排除在祂设立的秩序之外的公义,“你们这被咒诅的人,离开我,进入那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预备的永火里去。”换句话说,他们要去,和那些致力毁坏地上秩序的魔鬼为伍。王开始分别的工作时,就不容他们进入祂国度的福分里。一切违反国度的理想和品格的人,都不能进入祂的国。
这个画面中呈现了一个转折点。随着旧秩序的告终,一个新的秩序开始了。这是对万民的审判。这里并不包括个人的惩罚或报赏的思想。这里只是说到基督在万民中作分别的工作,以预备建立祂的国度,这完全是同一个过程的延续。
“我饿了……”甚么?你这位荣耀的主饿了?我们从未见你饿了呀!“这些事你们既不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许多世纪以来,我差遣我的弟兄,那些为神的旨意而活的人,我的见证人,来到你们的国和你们的民中。我差遣他们去,不单单是为着叫人得救,更是要叫你们看见,神在这世界设立祂国的理想。但你们不接纳他们,忽视他们。你们忽视他们,也就是忽视我。因此你们不得进入这国。“这些人要往永刑里去,那些义人要往永生里去。”这里的两种结果,在期限上是相等的。刑罚是永远的,生命也是永远的。但是有一点要记得,基督在这里所说到的,不是一个人上天堂或下地狱的事。这里所提到的,完全和基督在这世界要设立的国有关,祂要用这个方法来掌权管理,有的人包括在其中,有的被隔绝在外。
现在作一个总结。橄榄山预言的这一部分,广泛的描写到一个基本的原则。用王自己在13章国度的比喻中说过的话来说,“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恶的,从祂国里挑出来。”如此迎接一个新的纪元,“那时义人在他们父的国里,要发出光来,像太阳一样。”在我们将它应用在我们自己身上,来看我们的责任之先,让我们明白这话的严肃性。虽然我们否定这里所说的是最后的审判,或白色大宝座的审判;否定它和人永远定命的关联,只认为那是主再来时将发生之事的一幅预表性图画,但这样并不丝毫减轻这一段话的严肃性。
我们以透视的眼光,来看遥远的未来时,总是很难将跟前的事物与未来分开。读旧约的众先知书时,我们不断的发现,先知所预言即将临到的事,其中有的彼此相距甚远。举一个例来说,有一个预言──“报告耶和华的恩年,和我们神报仇的日子。”古时的那先知发出这预言的时候,彷佛其中所提到的两件事紧紧相联,但是当耶稣在会堂里读那先知的预言,祂只读到“报告神悦纳人的禧年”,就把书卷起来。到如今已经过了将近二十个世纪,神最终报仇的日子仍未开始。因此我们必须具有透视的眼光。在预言中可能包含着一种次序,有它的发展,有它的程序,但是没有人能准确的下断言。但很简单的,这是一幅基督的画像。祂是那位君王。众人说我们不要祂作我们的王,他们用钉子贯穿祂的手脚,用枪刺入祂的心,将祂完全弃绝。祂却对环绕着祂的那小群人说,“人子在祂荣耀里,同着众天使降临的时候,要坐在祂荣耀的宝座上。”当祂再来之日,不单单带着怜悯,也带着威严;不单带着仁慈,也带着权能;不但是以温柔招聚需要祂帮助的人,也要以震慑的严厉,将一切遧背永远公义原则的人抛弃。基督自己说,祂要“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恶的,从祂国里挑出来。”这是为甚么呢?目的是使“义人在他们父的国里,要发出光来,像太阳一样。”发光的地方不是在天上,而是在这地上。
最后,这幅图画将照明了前面所研读的一段,重新启示我们的责任。在祂的家中,我们当对出门的主尽忠。以个人而言,我们应该一直等候祂的来临。以作祂的代表而言,我们要在这世上经营祂的事业,善用祂所交付给我们的家业,引领人一一归向永活的基督,使他们得享救恩,从生活中将生命见证于世人,对人产生影响,使人能有机会随处看见国度的光景,这样就是为祂的降临预备道路。当祂来的时候,祂就得以进入我们为祂所预备的产业中,这个产业不仅仅是招聚了一班得着救恩的人而已,并且还产生了影响力和甄别的标准,万民得以借着它,或进入将要建立的国,或被弃绝在外。──《摩根解经丛书》
基督教阿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