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使徒行传第廿七章

 

第廿七章

{\Section:TopicID=613}保罗往罗马的旅程

  本章在使徒行传中最特殊的地方就是它充满了海洋的旅行记录。例如开航前注意的季节、气候、风向、航道、航程,在海中遇到风暴,人们对海滩的反应和海中逃难的情形。这些记录即使不是来自一位海员的记录,最低限度也是出自一位曾经身历其境的人才能提供如此的数据。因此这一段时常被认为是史实的记述,或者可以说是保罗航海日记的一部份。尤其是这一章以“我们”的记述法出现。这被认为是路加与保罗同行到罗马的真实记录之可能性就被提高了。

  然而当我们把第廿七章看为作者亲身经历之前,学者们曾认为它不是最原始的资料。它应该有早先与海难有关的“我们”之原始资料存在。然后行传的作者把这些数据整理后,再编辑成现有的作品,其中有三段被认为是编辑者的作品。例如:第一,(911节)如果不用这一段经文,第812节可以连接下去,而不妨碍这条路的航行。这一段是附加说明保罗的劝告并没有被接纳。也要说明保罗作一个福音的传播者,得到圣灵的灵感,比一般的航海专家更能预测他们航行中所会遭遇到的灾难。然而一般的人容易相信所谓专家而不容易相信 神赋与福音传播者的智慧。第二,(2126节)保罗又以一个先知的形态,藉着 神的启示预言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会失丧生命,只是丧失了一条船而已,并且他们要漂流到一个岛上去。因为大家的生命都会安全,于是保罗劝他们吃些东西。第三,(3338节)保罗虽然不是船长,或带队的军官,但他因为 神的同在而实际上掌握了全船的命运。他以一个守圣餐的方式而邀请同船的人──即使他们并非基督徒──一同来擘饼吃,使大家得到饱餐。以上这三段都没有与航海有直接的关系,但却是在航海中与福音的使者特别有关,尤其是和 神的作为特别有关连。因为有这么特殊的关系以致使人怀疑这三段是否为了描述保罗这个人物而特别插入的。

  在廿七章里,我们很难同意是保罗遇到海难的真实数据的原因之一,就是作者对地中海地理的记述很不合实际情况。例如保罗遇到暴风时是在革哩底岛(13节);船被东北风吹走后,他贴着航行的一个小岛叫高大,这是在革哩底岛的南方,被西南风吹走时会有此现象,再接下去就有点不合实际:(1)他们的船怕搁浅的地方是赛耳底,这地方远在古利奈之西(17节)。(2)他们的船飘来飘去的地点又在赛耳底北方的亚底亚海(27节)。(3)而米利大也在赛耳底的西北方。(4)东北风有可能使船吹到西南方的赛耳底海滩,却无法使船往上到亚底亚海和西西里岛南方的米利大岛。这一章在地理的安排上有错误,可能是地点的名字记错。问题应该是这一章的目的,显然的不是为了地理,而是要告诉人 神如何藉着他的仆人,把福音传给海岛的人(米利大岛),以应验先知对 神忠心仆人的预言(赛四十二10),祂的仆人要将 神的道传到众海岛。

  另外换一个角度来看,保罗是很敬虔的传道者。他会在一般人认为平凡无奇的事上,看出 神的参与。这也是信仰与一般俗世历史的眼光不同之处。例如一般人把人的活着和他的作为单纯的当作是他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但有信仰的人就认为人与环境不能独立自存,人与物质环境之外必有 神的参与。去思考和察觉 神对人生和自然的参与,并从其中听受 神的旨意,便是信仰的特殊层次。当然使徒行传并不是以历史的方法记载这方面的事实;是用文学的方法表现初代教会的信仰。但我们可以透过文学的记述而看到保罗特别关心的范畴── 神参与了人生和其中的事务。

  这一段海难事件的全部记载不在廿七章结束,是到第廿八章的15节才结束。因此这一段记事大可以命名为往罗马途中的海难(廿七144)。

一 该撒利亚至拉西亚城 廿七18

{\Section:TopicID=615}廿七1

  非斯都……叫我们……往意大利去,便将保罗和……囚犯,交给一个御营里的……百夫长 到底是谁决定要把保罗送往罗马去向该撒上诉?是不是非斯都的命令?文中没有讲清楚,但保罗往罗马的路程已经被安排由水路行。

  这段当中的“我们”并非指保罗的同伴也在囚犯之列。被交给御营军官带到罗马去的,只有保罗和其它的重犯(若非重犯不会被送到罗马,各地的巡抚就可以处理了)。但犯人中容许亲人,奴隶随途服事犯人。“我们”的作者也许是个被允许随囚犯保罗同行的人,以便在路上服事保罗。

  当时的罗马军队并不全是罗马人。罗马政府时常在各地征召辅助军队。这些辅助军队后来被加上一个名称为“御营”军,以示对他们的尊重。当时在该撒利亚的御营军是由叙利亚人征召来的。如果遣送保罗和其它囚犯的是“御营”的军官,显然地他不是罗马人。但问题在押送这么多重犯时会叫一个外籍的军官担任吗?在当时是不可能的。学者蓝赛认为较可能的事实是由分配在各省有如今日的秘密警察之类的罗马军人,他们的地位相等于一个百夫长,由他们押送。因为他们是被分配在各省衙门内的,不是直接在罗马正规军里的军人,因此也被称之为“御营”的军官。

{\Section:TopicID=616}廿七2

  有一只亚大米田的船……我们就上了那船开行,有马其顿的帖撒罗尼迦人,亚里达古,和我们同去 这一条船是要从该撒利亚回亚大米田的船,是民船而不是政府的船,航行在亚大米田特罗亚与亚湖之间的港口。帖撒罗尼迦亚里达古在行传里时常出现:他和一个名叫该犹的到了以弗所被暴民抓进戏院去(十九29);与保罗同带捐款往耶路撒冷前行(二十4)。另外在腓利门书(廿四节)和歌罗西书(四10)中也有提及。但因为亚里达古也是普通名字,很难确定他们是同一个人。

{\Section:TopicID=617}廿七3

  到了西顿,犹流宽待保罗,准他往朋友那里去 到了西顿可能是船要装卸货物,于是犹流允许保罗到街上去走走,他刚巧遇上了朋友。押送囚犯的军官决不是为了保罗要找朋友而特别停船的。他们上路后一定有军人同行,免得囚犯逃跑。我们的经上没有注明保罗当时是否挂了锁炼,是和别的犯人锁在一起,或者和一个士兵锁在一起?

  “朋友”这词语在中文看起来好像是指互相认识的人或互相有来往的人而已;但在希腊语“朋友”这个字的字根是由“爱”字来的。因此朋友也就是指互相亲爱,或互相有亲切关系的人。行传在此是指基督徒,作者称保罗与基督徒之间为朋友。约翰三书15节基督徒互相之间也称之为朋友。因为他们之间互相亲爱。

  从该撒利亚到西顿共六十九哩,花了一天的航行才到,可见船速很慢。

{\Section:TopicID=618}廿七45

  因为风不顺,就贴着居比路背风岸行……过了基利家……到了吕家的每拉 保罗在第二次(十八2223)和第三次传道(廿一3)的回程都是由小亚细亚的南岸,从居比路的南边往巴勒斯坦方向回航。这是因为顺西风或西南风的关系(在居比路南边的地中海每年夏末吹来西南风),然而从巴勒斯坦方面往小亚细亚方向的船只就不能走居比路南方的航线。他们必须绕道靠居比路的北方航行,以避正面吹来的西风。

  因西南风大,船不能在广阔的大海中航行,所以他们就沿着岸,一个港口接着一个港口地航行。西方抄典在此,从西顿到每拉,加上了一句“他们共航行了十四天”。可见航速非常慢。

{\Section:TopicID=619}廿七6

  在那里……遇见一只亚力山太的船,要往意大利 吕家的每拉是吕家的大港。在这里可以找到大船。保罗第三次传道回到耶路撒冷时,也是由每拉搭大船回来的(参廿一1)古抄典在那里写着“他们从那里到帕大喇和每拉”(有每拉这个字的抄典比较合乎实际的情形)。通常由埃及往意大利的船因为风向的关系,都没有直航横渡地中海,他们都先到每拉来转航。

{\Section:TopicID=620}廿七78

  一连多日,船行得慢……被风拦阻,就贴着革哩底背风岸……仅仅来到……佳澳 他们从每拉开船到革尼土镇后,因为风向的关系无法向前直走,于是往南开。从撒摩尼角过去转到革哩底岛的南方去避风。在这一边仍然没法避过西风,于是傍着海岸前进,费尽了气力才到达佳澳。这一带的海岸较多礁石且危险万分。佳澳希腊语是“好港口”之意。其所谓的“好”只是和这一带的多险的海岸比较起来的“好”而已,其实和别的港口比起来它并不真正是个好港口。

二 革哩底岛遇险 廿七926

{\Section:TopicID=622}廿七910

  走的日子多了……行船又危险,保罗就劝众人说……这次行船……货物和船要受伤损……连我们的生命也难保 这一带的海运从每年九月十五日起就常有危险。从十一月中到三月初就几乎完全不可航行。他们在佳澳港停留到过了赎罪期的禁食节。当年(主后五十九年)的赎罪日是十月十日。禁食节是在赎罪日的前五天。这时他们在佳澳的期间已经进入航行的危险期了。保罗也许因为时常出外旅行,详知这一带的航行情形,并且他自己也曾三次经历海难(林后十一25)。然而当保罗警告他们不要再继续航行时,他并不是以一个有经验的人之口吻而说的;他是以一个 神的仆人,像先知那样的口吻说的。

{\Section:TopicID=623}廿七1112

  但百夫长信从掌船的和船主,不信从保罗所说的。且因这海口过冬不便……就说……开船离开这地方 罗马的军官负责带犯人到罗马,他有权指挥船内的次序,然而遇到航海的技术问题或可航与不可航的问题时,他还不敢作主。在技术上有问题时他要听从船长。遇到有关船的货物与船本身的冒险与否时,他要听从船主的话。在当时这条船如果是从埃及开出来的,很可能是政府的船,船主只是政府的代表而已。虽然是埃及政府的船,还是要听从罗马政府的指挥。

  腓尼基港离佳澳有四十哩,是革哩底岛南方的一个安全的港口。大家想要到那里去过冬,也就是要在那里等待那不能航行的危险季节的过去(十一月中到翌年的三月初),过去后再航行。

{\Section:TopicID=624}廿七1317

  这时微微起了南风,他们以为得意,就起了锚……行去……狂风……名叫友拉革罗。船被风抓住……任船飘去 他们得到柔和的南风时,以为是航行到腓尼基港的好机会,就起锚沿着海岸航行。不料忽然有山风吹下,把船吹离可避风的海岸,船被吹到了广大的海面时遇到了西南风,船就失去了控制,被吹离航线,随风飘流。他们被吹到一个小岛名叫高大,才把救生艇保住,拖上大船。那时这条救生艇大概系于船尾。当大风浪来时,救生艇可能随浪冲击船尾。如果没有把它拉上来的话,可能会把船尾打破。水手把小船拖上来的目的是为了保存这条小救生艇,而不是为了要给他们自己逃走。他们落下篷就是落下大帆之意。有的抄本写成“放低船速”。这表示船还不是任由漂荡,而是要藉着低帆以风力把船移到岸边。但这些努力显然没有成功。

{\Section:TopicID=625}廿七1820

  我们被风浪逼得甚急……把货物拖在海里……把船上的器具抛弃,得救的指望……绝了 他们把船货从船上抛下,为的是要减轻船的负荷。大概是因为雨水和海水倒进船里,特别是当货物浸了水后,船身显得下沉。又因为船已失去航道,他们又怕船会撞上赛耳底的沙洲上(17节)。所以尽量使船身浮高。不但扔下货物,连船内的器具也都扔掉了。

  当时航海的方位很需要靠天文,就是星辰的位置。他们看不见太阳和星星 等于没有眼睛一样。在这情形之下,得救的指望就都绝了,是因为他们无法把船向可获救的方向走;另一方面是因为风浪继续不断,使他们认为无法获得生还的机会了。

{\Section:TopicID=626}廿七21

  众人多日没有吃甚么 他们好几天不吃东西可能是因为风浪大,晕船厉害,所以吃不下;另一方面是因为觉得获救的希望都没有了,因为害怕的关系所以不想吃东西。

{\Section:TopicID=627}廿七2226

  现在……你们放心…… 神……的使者……说保罗……与你同船的人 神都赐给你了 这一段的可能背景在前面已经讨论过。在这里需补充的是:(1)小船在那么危险的时候保罗可能作任何演讲吗?同船的人可能听他演讲吗?因此这篇演讲式的话很不适合当时的情形。因为船在摇摆;船内不可能有那么大的空间让保罗向众人演讲。如果可能发生的话,保罗一定是用劝勉的方式讲出来,而不是用演讲的方式。(2)本篇是把传福音者保罗当作是 神与他同在的一位先知,他能从 神那里得到超过人的一般经验和知识。(3) 神不但保护祂的仆人保罗,也保护凡与他在一起的人。(4) 神对他的仆人之应许必然会实现。(5)路加神学喜欢以天使的出现来启示 神的话。(6) 神要保护保罗是因为 神要差他去君王面前作见证。

三 亚底亚海中漂流 廿七2744

{\Section:TopicID=629}廿七2732

  到了第十四天……船在亚底亚海,飘来飘去……水手想要逃出船去,把小船放在海里……保罗对百夫长……说,这些人若不等在船上,你们必不能得救 他们在亚底亚海飘了十四天以后,水手们发觉已经快接近陆地了,所以他们才丈量海的深度。在这暴风雨的情况下,船既然失去了控制,马上减轻船的重量,任其自然地飘浮,这显然是专家的技术。当他们觉得接近陆地时,一方面他们害怕船触礁或搁浅;另方面则又令他们生起了获救的希望。

  通常都是由船头下锚,以船头挡风浪。但这样做会使船在海中左右移动的范围加大。他们从船尾下锚的目的不是为了要使船停止,是要船以慢速度向前移动。因为他们现在最怕的不是浪泼进船,而是触礁。

  第30节的报导水手想要逃出船去,这报导有点不寻常。这段记载有些问题尚待解决:(1)照当时的情形判断,在船上一定比在救生艇上安全得多,水手们难道会没有这个常识吗?是不是为了要增加保罗这次航海的危险性而由航海的外行人多加上这一段?(2)水手想要逃走,应该是由船长和船主,或船上的领班,如大副这一类的人发觉,为何由保罗来告诉军官和士兵呢?(3)水手们为了要放下船头的锚,以便把船停住或再减低速度。但为了放锚的关系必须移动救生艇,坐船的外行人,有如保罗和士兵这一般人怀疑水手要逃走,于是把救生艇的绳子砍断。以最可能的情形看来,那时大概是水手们已经察觉到陆地快到了,但没有海港可停靠,那时大家都想利用救生艇到岸上去。因为这条船是埃及来的,他们不愿这条救生艇被罗马士兵占用。于是船主或船长授意水手们暗暗地先占用这小艇。

  保罗在黑夜里大概发现水手们的行动有点不寻常,所以他起来察看。他大概很受罗马军官的爱护,没有被锁起来,有相当的自由可以在船上行走和发言,于是他告发了水手动救生艇的脑筋。

  第31节表现了很特殊的信仰态度: 神虽然应许要让同船的人获救,但人不可根据这应许而放弃了人应有的责任和努力。 神只应许要帮助、要保全,但应许是在人世间,在人的环境里完成的。因此人不可以抛弃作一个人应有的责任,而等待 神在人世间以外的环境,为我们完成他的应许。

{\Section:TopicID=630}廿七3334

  保罗……说……已经十四天了……我劝你们吃饭……是关乎……救命的事 现在天已经亮可以看见了,可见风浪和云层已减弱了。文中提到十四天不吃不喝是有点夸大,意指十四天来一直都在焦虑中,没有好好的吃喝过,但多少都会吃喝一点。现在保罗劝他们要安心地、好好地吃一些。他并告诉他们 神的应许:他们每个人都会获救。

{\Section:TopicID=631}廿七3538

  保罗……拿着饼……祝谢了 神,擘开吃。于是他们都……吃了……船上……共有二百七十六个人 保罗这样拿起饼感谢又擘开来吃的方法是不是一个圣餐的形式?如果是的话,保罗怎么可以邀请那么多的非基督徒来共守圣餐?那么这是否是一个犹太人的普通吃饭的方式?如果是犹太人普通的吃饭和谢恩,保罗又何必在众人的面前如此庄重地宣布?这里唯一的可能就是:这方式原不是一个正式的圣餐。因为圣餐不但有饼也有杯;最要紧的是圣餐的话,以及基督徒领受圣餐的态度(参林前十一2022)。照这标准,这次不是一个有典礼的教会时代的圣餐。它也不是耶稣那时代的“你们应当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的圣餐(参林十一24)。保罗学取圣餐中的那一部份只在“在众人面前”拿起饼来,向 神献上感谢,然后擘开来吃。至于擘饼和吃饭前的谢恩,原是犹太人通常的行为,但他们是在犹太人之间行的。保罗在此的行为不是为了基督徒圣餐中“纪念耶稣”,也不是犹太人之中的谢恩吃饭,而是要藉着这个有信仰行为的吃饭方式,使众人在灾难中产生信心,信赖 神,安心用食,以增加体力和求生的意志。或者,也可以兼之而对使徒所事奉的 神有点认识而产生信心。

  他们听从了保罗的劝食以后,大家吃下了东西,然后起来工作,再把船的重量减轻。那时暴风雨大概已减少了许多,于是他们才能够把船盖打开,抛出麦子。他们愿意抛出食粮之一的麦子,也表示他们已经知道陆地接近了。

  坐两百七十六人的一条船并不算大。犹太史家约瑟夫到罗马时也曾遇到海难,当时船上的人共有六百人之多。

{\Section:TopicID=632}廿七3941

  但见一个海湾……就商议能把船拢进去不能。于是砍断缆索,弃锚在海里……松开舵绳……船搁了浅。船头胶住不动 水手们发现一个海岸急着要停靠,但他们做得太急快了。他们砍断缆索,把锚丢在海里,松开舵绳,拉起船头的帆,(这不是主帆),也许这样会使船快速一点。

  这时船会被胶住大概是因为驶进了海岸有洼坑的地方,所以船头已搁浅了,但船尾还在海中摇摆。那时船首触到的地方若不是有黏性的土质,便是搁在礁石上;船身被卡住,无法动弹。船进退不得,船尾任风打坏,于是他们不得不弃船。

{\Section:TopicID=633}廿七4244

  兵丁……要把囚犯杀了,恐怕有洑水脱逃的。但百夫长要救保罗……就吩咐会洑水的先上岸。其余的人可以用板子 当时被押送到罗马的都是重犯。士兵们必须要为自己所押的囚犯负责,尤其是军官要负更大的责任。但在船被风浪打破的情形下是不可能有囚犯逃跑的。那时大概是因为船破了,船又离海岸不远,大家慌着要上岸。士兵们无法维持秩序,他们又怕囚犯上了岸后会逃走,自己将要因之而抵命,于是想杀囚犯。但同船这么多天来,保罗不但与他们相处得很好,也作他们精神的支柱,鼓励他们,安慰他们(包括军官、士兵和其它的囚犯们)。所以军官想救保罗,他也信任其它的囚犯会同舟共济。于是军官命令会游泳的人先下水游上岸;不会游泳的人可利用船上的木板,断木,碎板上岸。因为风浪往海岸吹打,因此上岸并不太困难,大家都登上了岸没有一个人失落,囚犯也没有借机逃走。──《中文圣经注释》

 

基督教阿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