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第十一章
四、神最终的目的(十一1-36)
罗马书第九至十一章是讲以色列人的问题。在第九章一至廿九节保罗解释了以色列人被弃绝的事实。神有权柄按祂自己的意旨拣选人或者弃绝人,现在神弃绝了以色列人。在第九章三十节至第十章廿一节保罗解释神弃绝以色列人的原因。神有权自由拣选人或者弃绝人,但是神却不会毫无理由的作事。祂弃绝了以色列人是因他们的不信。但是神在以色列人身上有没有一个最终的,不改变的计划呢?神主动的拣选了以色列人,又因他们的不信把他们弃绝了;难道神对待以色列人的方法,就只是按着他们的行动,作出反应吗?在本章圣经里,保罗要解释神在以色列百姓身上有一个定好的计划,是不会受百姓的好坏所影响的。
1. 以色列人被弃绝只是部分的(十一1-10)
1那么我说,神弃绝了祂的百姓吗?绝对没有!因为我也是以色列人,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属于便雅悯支派的。
2神并没有弃绝祂预先所知道的百姓。你们岂不知道在经上论以利亚的话怎样说的吗?他向神怎样控告以色外人说:
3‘主啊,他们杀了你的先知,拆毁了你的祭坛,只剩下我一个人,他们还要寻索我的命。’
4但神给他的回答怎样说的呢?‘我为自己留下了七千人,是没有向巴力屈膝的。’
5现在也是这样,按着恩典的拣选,还有留下的余数。
6若是出于恩典,就不是出于行为;不然,恩典就不再是恩典了。
7那又怎么样呢?以色列人切切寻求的,他们没有得着,蒙拣选的人倒得者了;其余的人就成了顽梗不化的,
8正如经上所记:‘神给了他们昏迷的灵,眼晴不能看见,耳朵不能听见,直到今日。’
9大卫也说:‘愿他们的筵席成为他们的网罗,陷阱,绊脚石和报应;
10愿他们的眼晴昏蒙,不能看见;愿你使他们的背脊常常弯曲。’
第十一章一节“那么我说”前面保罗用一连串反问式的话语来证明犹太人不是不知道关于主耶稣的福气,如第十章十八节上;第十九节上等。到第十一章一节仍是一个同样性质的问题;所以这里的“我说”,也可译作“我问”。“那么”就表明是归纳前面话语的结论。
“神弃绝了祂的百姓吗?绝对没有!”这句话原文的构造也和第十章十八节上和第十九节上的句子一样,预备常然得一反面的回答;神当然没有弃绝祂的百姓。“绝对没有!”和第三章四节的用法一样,是一个很强的反对的回答,详见第三章四节的注释。“弃绝”一词虽然有时可用作“拒绝”,或者“离开”的意思,如列王纪下第四章廿七节的用法;这里很清楚是指在灵性上完全被神放弃的意思,如士师记第六章十三节及何西阿书第九章十七节等的用法。从上一段经文来看,好像因他们的悖逆,神将以色列人完全放弃了;但这里保罗要解释说,以色列人仍然是神的百姓。这样的名称就显明了以色列人作为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在神面前站在一个特别的地位。他们是蒙神的恩典拣选的族类;他们蒙拣选不是因他们的好处,照样,也不会因他们的罪而被神丢弃。因他们的罪也许百姓要受痛苦,被刑罚,但他们仍是神的百姓,162神没有弃绝祂的百姓,绝对没有!
“因为我也是以色列人,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属于便雅悯支派的”为了解释或者加强“神没有弃绝祂的百姓”的思想,保罗加上这里的话。“因为我也是以色列人”,这话的意思很清楚,但保罗用这句话所要强调的重点也许不太明显。我们可以将这句话看得较平淡:保罗说,我也是以色列人,现在我得救了;以色列人中至少有人得救了,这就表明神没有弃绝以色列人。但我们也可以用较强调意思来表达,实际上这句话原文的主词站在一个很加强语气的地位,所以可以将整个句子译作“因为连我自己也是以色列人”。正如加拉太书第一章十三、十四节和,腓立比书第三章五、六节等经文所表达的,保罗不单是个犹太人,而且他是比他同辈更热心的犹太人。这样一个“极端”的犹太人,现在竟然蒙召成了传福音的人,而且成了外邦人的使徒,这岂不证明了神没有弃绝以色列人吗?163“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属于便雅悯支派的”,都是保罗在讲他自己为以色列入时喜欢用的词句(林后十一22;腓三5),以加强他真实为以色列人的感觉。
第十一章二节“神并没有弃绝祂预先所知道的百姓”这句话是引自撒母耳记上第十二章廿二节和诗篇第九十四篇十四节,但在旧约用的是将来时态,表示这是一个应许;保罗用的是过去时态,表示这是一个已成的事实。“百姓”一词在原文有一个所有格的代名词,可以译作“祂的百姓”,但因为有了另一个形容的句子,“祂预先所知道的”,所以中译文只能将“祂的”一词省去。“祂的百姓”显出以色列和神的特殊关系,神当然不会弃绝他们。而且这些百姓是“神所预先知道的”。虽然这句话是引用旧约的话,因第一,第二两节的关系,第二节的“祂的百姓”所指的与第一节所指的应当相同,都是指所有的以色列人;而不能将这里的百姓只限于“留下的余数”。164以色列人作为“神的百姓”,整体来说,是神所知道的;神知道他们,仍然拣选他们;所以整体来说神不会弃绝他们。但这不是说,每一个个别的以色列人都要被保留而不被弃绝。在前面第十章的末了,保罗说以色列人因为悖逆不信而被弃绝了 ;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以色列人都被弃绝,好像因为是以色列人,所以就是被弃绝的。下面第四至七节实际上就是解释此真理,而保罗自己作为外邦人的使徒,也是此真理的一个印证。
“你们岂不知道在经上论以利亚的话怎样说的吗?”“岂不知”的用法和第六章三节的用法一样,表示所要讲的是一个明显的知识;句子开始的字显明是预料有一个反面的回答,不知的反面是当然知道。“论到以利亚的话”一语的原文很简洁,可直译作“在以利亚里”,意思是“在有关以利亚的记载里”。165
“他向神怎样控告以色列人说”“控告”一词基本的意思是祈求或者恳求,可以为人的好处祈求,如罗马书第八章廿七节;这里则是为人的害处求,可译作控告。166
第十一章三节“主啊,他们杀了你的先知,拆毁了你的祭坛,只剩下我一个人,他们还要寻索我的命”本节和下一节圣经就是解释在圣经上论到以利亚如何控告以色列人,和神如何回答他的话。这两节圣经的主要内容是从列王纪上第十九章十、十四、十八节来的。列王纪所记的是以利亚在极其失望,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向神呼求的话。保罗选出来主要控告的话,前面又加上“主啊”。以利亚用的词句内容和次序,都不正是很准确的从旧约引用来的,因此克兰氏认为保罗大概是按记忆引用的。167“只剩下我一个人”可能以利亚以为只有他一个先知,或者只有他一个敬畏神的人还没有被杀。
第十一章四节“但神给他的回答怎样说的呢?”此处译作“神给他的回答”的字原文只是一个字,可以译作“回答”,但因为以利亚是在向神讲话,所以回答肯定是从神来。此字在新约中只出现过这一次,但此字的动词,通常都是指从神来的启示或者话语,168所以这里加上“神给他的”几个字应该很正确。
“我为自己留下了七千人,是没有向巴力屈膝的”这句话是从列王纪上第十九章十八节引用来的。在当时整体来看,以色列国已经离开了神,神也要将他们弃绝了。以利亚在看来没有盼望的情况下,忠心为神争战,但他的生命也受到了威胁。从人的角度来看已经没有盼望了;但是神告诉他,神在祂自己的百姓中仍有恩典,祂没有弃绝祂所拣选的百姓。保罗这里特别强调“我为自己留下”七千人。不单有七千人是对神忠心的,而这七千人是神自己保守没有失落的。那时神没有弃绝炮的百姓,现在也是如此。神所保留的当然不是七千个先知,只是对神忠心的人。“七千”的数目当然也不是说不多不少的刚好七千人,这只是一个代表性的数目,表示极其完全,神要拯救保守的人一个也不失落。向巴力“屈膝”是表示敬拜巴力,或者跟从巴力。“巴力”一词原来是“主”的意思,参看何西阿书第二章十六节;后来成了迦南地的人通用神的名称。因此这字本来应该是用阳性的冠词,但这里保罗用的是阴性的冠词,就更显明经文所指的是外邦人的“巴力神”。169这些蒙神保守的人是未曾拜外邦神的。如此得保守的人当然就是那些神所留下的余数(九29),是出于神的拣选的旨意。
第十一章五节“现在也是这样,按着恩典的拣选,还有留下的余数”在这句话的开始保罗用了三个连系的字,170本书只译作“也是这样”,意思是要表明下面所说的话是从上面得来的结论。在以利亚时代如何,在保罗时代也是如何;或者说在旧约时代神留下的余数,就是在新约时代那相信的余数的代表,“现在”也是这样。神在百姓身上的作为是一样的。
“按着恩典的拣选”以利亚时代得保守的七千人是因着神的恩典蒙拣选的;同样,保罗时代的余数也是蒙神的恩典拣选的。既是蒙恩典的拣选,当然就不是人应得的,或者说不是按人有的甚么条件来决定的。“留下的余数”一词和前面第四节的“留下”七千人中的“留下”是出于同一个字根,也表示是同样留下的意义。以利亚时代的七千人是神“为自己”留下的,在保罗时代或新约时代“留下的余数“自然也是一样。如果以利亚时代的人被“留下”是因他们自己有甚么好处,那么他们的被“留下”就和今天的不信的以色列人没有甚么关系了;但以利亚时代被“留下”的人是出于神恩典的拣选,今天神工作的方法仍然一样。
第十一章六节“若是出于恩典,就不是出于行为;不然,恩典就不再是恩典了”保罗再一次强调的是不论甚么人,以利亚时代得保守的人也好,甚至于保罗自己也好,人得蒙拣选都完全是出于神的恩典,人的行为没有任何影响。如果人的行为有任何影响,那就是凭着功劳,而不是出于恩典了,171恩典和功劳不能混合。
第十一章七节“那又怎么样呢?以色外人切切寻求的,他们没有得着,蒙拣选的人倒得着了”“那又怎么样呢?”这句话基本上和第六章十五节的用法一样(可参看该处的注释)。因为上面保罗讲清楚了百姓中留下的余数是出于神恩典的拣选,所以他下了这个结论:以色列人所寻找的,他们没有得着。这里没有讲他们寻找的是甚么,在前面第九章卅一节等处讲过了。“寻找”一词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有些加强的意思,但却不一定表达“努力寻找”的思想。172整体来说,以色列人没有得着他们所寻找的,他们没有得蒙“留下”,成为“余数”的一部分;蒙拣选的人倒得着了。“蒙拣选的人”原来保罗用的只是“拣选”,好像就是指着“拣选”这件事。这样的用法大概是要强调拣选这件事根本是出于神主动的作为。在以利亚时代是神留下的七千人,现今的时代也是神所拣选的人,才能得看神所要赐的恩典,173所以在我们的译文中用蒙拣选的人。
“其余的人就成了顽梗不化的”“其余的人”是和“蒙拣选的人”相对的,就是指其余所有没有蒙拣选的人,不分犹太人或外邦人,174所有的人都包括在内了。“成了顽梗不化的”一语是一个被动式的动词,此字原来的意思是指变硬,如同胆里面的结石,或者手脚被磨而生茧。175这样变硬的东西失去了知觉。用比喻的用法,说一个人的心变硬是说此人愚顽,心灵顽固。此词是被动式的,自然就是要显明这段经文所讲的:一切都是出于神的旨意。以利亚时代的七千人是神为自己留下的,蒙拣选的当然是蒙神拣选,成为顽固也是神使他们刚硬,特别第八节要讲神对这些人的刑罚;但到第十、十一节却也讲出来这些人自己应负的责任,和神藉这一切作为所要完成的目的。176
第十一章八节“正如经上所记”保罗再次用圣经的话来结束他整段的解释。下面的话基本上是从申命记第廿九章四节及以赛亚书第廿九章十节来的,但又不是严格一字不改的引用;所以大概是如邓氏所说,保罗大概是凭记忆引用的。
“神给了他们昏迷的灵,
眼晴不能看见,
耳朵不能听见,”
申命记第廿九章四节用的是消极的词句,“耶和华没有使你们心能明白,眼能看见,耳能听见”。这里保罗改用直接积极的话,使语句更强,更有力。但却将“你们”改作“他们”,因为这里写信的对象不单单是以色列人。以赛亚用的词句就和保罗的话更接近了。“昏迷的灵”是指心灵没有知觉。“昏迷”一词在新约中只在这里出现一次,原来的字可能与使徒行传第二章卅七节的“扎心”的扎字出于同一个字根,如此就表示一个人被扎的厉害,整个人昏迷了,177整个词句的意思是指人的心灵没有了知觉。眼看耳听只是代表知觉的表现。昏迷的心就是灵里麻木的意思。
“直到今日”表示直到现在一直都是如此。
第十一章九、十节“大卫也说:
‘愿他们的筵席成为他们的网罗,
陷阱,绊脚石和报应
;
10愿他们的眼晴昏蒙,不能看见 ;
愿你使他们的背脊常常弯曲。’”
这两节圣经是从诗篇第六十九篇廿二、廿三节(七十士译本六十八23、24)引来的。保罗的用字和希腊文的写法较近。这篇诗篇通常被解释作有关弥赛亚的诗,如诗篇第六十九篇九节被引用在约翰福音第十七章,应用在主耶稣身上;诗篇第六十九篇廿五节被引用在使徒行传第一章二十节,应用在犹大身上。在罗马书中就将其中愿望咒诅的话应用在拒绝主的人身上。在旧约中,特别在诗篇中,这类对敌挡神的人愿望咒诅的话很多。既是“愿望”咒诅的话,或者说是祈求咒诅的话,似乎就不必一个个字严格的解释,特别如果这些话是来自诗歌的体裁。两节圣经基本的意思很清楚,人卫求神向他的敌人施刑罚;现在保罗将这些话借过来说,不信神的人要如此受刑罚,而这些刑罚都是从神来的。“使他们的背脊弯曲”可能是指因疾病,或者痛苦,或者被重担所压,而不能直身;克兰氏则认为按原来希伯来文的意义,最可能是指因恐惧或者忧伤,他们的腰不能伸直。178“常常”是表达“经常”或“继续不断”的意思,179而不是“永远”的意思,180特别保罗下面要解释,以色列人的不信不是永远的。
162 参看Strathmann, , TDNT IV, pp. 32-37.
163 Murray, Cranfield, Dunn等都倾向此解释。Morris在Rom., p.398列出几个其它可能的强调的重点。
164 S & H. Cranfield, Dunn, Morris等皆如此解释;Calvin, Hodge, Murray等皆将本节“祂的百姓”解释作“留下的余数”。因为以色列人中只“所留下的余数”得救了,其余的都被弃绝了,所以神所预知的只是这余数。这样解释的根据是将“祂预先所知道的”解释为“祂所拣选的”,而他们认为第4-7节是这样解释的最好的支持。Murray, Rom, II. p.67, 神的预知和神的拣选当然有亲密的关系,但是否神的预知就一定等于神的拣选呢?而且以色列全百姓是蒙神拣选的,但圣经没有应许说以色列百姓在灵性上全部都要得救。
165 , Morris引用Moffatt的译法译作in the passage called 'Elijah', Rom. P.399, n.7. BDF译作'in the story of Elijah', §219(1)。
166 罗八27用的是; 这里用的是 BAGD. s.v.
167Cranfield, Rom. II. p.546.
168在新约只在这里用过。但此字的动词,, 常指从神来的指示,如太二12、22;圣灵的启示,路二26或天使的指示,徒十22等。
169 在LXX中用到外邦人的“巴力神”时,有时就用阴性冠词,如王下廿一3;耶二8等。BAGD,, 认为希伯来人讲到外邦神的时常用“羞愧”一字来代替“巴力”,而羞愧是阴性的,. S & H. Rom., p.312则认为保罗的用法是受何二16、17(LXX二18、19)的影响。
170 照样,所以或者因此,也是,合到一起可译作“所以也是这样”。
171 Dunn将这里的行为解释作守律法的行为。他认为保罗所说的“余数”不是从百姓中特别忠心守律法的人中选出来的,乃是一班特别经历神恩典的人。Rom.II. p.639, Dunn所讲的理由也许都正确,特别是在某些犹太人的心目中,行为多半是指守律法的行为。但在这一节圣经里,没有必要将“行为”限于守律法的行为,特别在下一节保罗讲到,以色列人所寻找的,他们没有得着,蒙拣选的人倒得着了,很自然的应该包括外邦人,所以他们的行为不一定是指守律法的行为。
172 虽然BAGD列出的一个意思是striving,中文可译作“致力”或“努力”,但没有一个希腊文的文法家给出这样的解释,包括BDF, MHT, RG及Dana and Mantey等。Cranfield解释作continually pecking after. Rom. II. p.548为表达加强的思想,或者可以解释作“愿望”或“盼望”。Dunn认为BAGD的striving是imported idea. Rom. II. p.639.
173 参看S & H. Rom. Ad. loc. Cranfield. Rom. Ad. loc.
174 Dodd认为这里其余的人单单是指其余的犹太人,不包括外邦人。Rom. ad. loc. 但他没有给出足够的理由。
175 LSJ.
176 It is impossible here to distinguish between hardened because disobedient and disobedient because hardened; Barrett, Rom., p.210.
177 原来的字,,是很少见的字。徒二37的“扎心”的“扎”字是,可能是出于同一字根。LSJ认为此字是从来的,此字的意思是“沉睡”或者“昏睡”,如此则这里的“昏迷”是指沉睡初醒的昏迷。参看Cranfield. Rom. II. p.550. 等一个解释的可能性比较大。
178 Cranfield, Rom. II. p.552.
179 Dana & Mantey, Grammar, §124, 参看太十八10的用法。
180 都不大适合。
2. 以色列人被弃绝只是暂时的(十一11-24)
11那么我说,他们失脚是要他们跌倒吗?绝对不是!反倒因他们的过犯,救恩临到外邦人,为要激动他们发愤。
12若他们的过犯,是世人的官足,他们的失败,是外邦人的富足,何况他们的丰满呢?
13我对你们外邦人说话,因为我是外邦人的使徒,我敬重我的职分;
14或者可以激动我骨肉之亲发愤,好救他们一些人。
15若他们被丢弃,世人就得与神相和,他们被接纳,岂不走从死里复活吗?
16若初献的面是圣的,全团也是圣的了;若树根是圣的,树枝也是圣的了。
17若有几根树枝被折下来,让你这野橄榄得接在其中,一同分享橄榄根的肥汁;
18你就不可向原来的枝子夸口;若要夸口,当知道不是你托着根,乃是根托着你。
19那么你说,那些枝子被折下来,就是要叫我接上。
20不错,他们因为不信被折下来,你因信才站立得住;你不要自高,倒要惧怕。
21因为神既不顾惜原来的枝子,也必不顾惜你。
22如此可见神的恩慈和严厉:向那跌倒的人是严厉,向你是神的恩慈,只要你继续在祂的恩慈里;不然,你也会被砍下来。
23然而他们若不是继续在不信中,他们仍要被接上;因为神能够把他们再接上去。
24若你这从天生的野橄榄树上砍下来的,尚且可以逆着性被接在好橄榄树上,何况原来的枝子,岂不更可以接在本树上吗?
在第十章末了和第十一章开始,保罗在解释因以色列人的不信,神现在弃绝了祂的百姓,这是一个事实;但这不是神最终的计划,而只是神工作过程中的一步。在前一段,第十一章一至十节,证明了百姓的被弃绝只是一部分的,现在要证明百姓的被弃绝只是暂时的。这都是要显明神并没有完全弃绝祂的百姓。在前一章保罗在指证犹太人的不信,他用语的囗气比较严厉;在这一章,讲话的对象是外邦人,有点为犹太人辩护的囗气,用语也比较不同。
第十一章十一节“那么我说”这句话的用法和第十一章一节完全一样,包括在下一句中有一个“不”字,是预料一个相反的回答,及下面的“绝对不是”。因为这句话引进来的是一个问题,所以人多数的英文译本都作“我问”。“那么”是要表明这句话是从前面的话推论来的。
“他们失脚是要他们跌倒吗?”“失脚”是表示被绊而失去平行,却不一定跌倒。“跌倒”是表示完全跌倒,用喻意的解释就指着完全的失落。“要他们跌倒”一语的构造可以解释作目的,也可以解释作结果,但按这里整个句子的构造,解释作目的不大适合,所以解释作结果比较好,181犹太人失脚的结果会便他们完全跌倒吗?这句话的前面有一个“不”字,表示预料一个相反的答案,所以有下面的回答 :“绝对不是”。
“反倒因他们的过犯,救恩临到外邦人”“他们”的过犯是指以色列人的过犯,不过大概不是指所有的以色列人,而是指那些拒绝基督的人,也就是第七节所说的“其余的人”。“过犯”是指以色列所犯的具体的罪,就是他们悖逆,不信,拒绝基督的罪。182因以色列人的罪,“救恩”就临到了外邦人。保罗说的“救恩”当然是指完全的救恩,包括已经成就的部分和将来要成就的部分。原来这句话没有动词,要加上“临到”两个字,意思是很明显的。但是以色列人的罪怎样成为外邦人得到救恩的“原因”呢?183在初期教会中,使徒传福音时,常会见到犹太人拒绝相信。使徒便转去向外邦人传(参看徒八1ff.,十一19ff.,十三45ff.,十八6),如此因犹太人的拒绝。外邦人便得到了救恩。但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忽略的,主耶稣被钉十字架是因为犹太人拒绝祂,将祂出卖,才能完成人类的救赎。这是使人类能得救的原因,这也是神早就定好要救人的方法。
“为要激动他们发愤”“为要”是一个清楚表达目的的词句。184神准许他们失脚,让他们看见外邦人得到救恩,目的不是要完全丢弃他们;乃是要激起他们羡慕,或者嫉妒的心,然后立志追求。这就和前面第十章十九节,引用申命记第卅二章廿一节的意思一样。当然最终神激发以色列人要作的,不是单单自己努力,下面第廿三节就要解释这一点。
第十一章十二节“若他们的过犯,是世人的富足,他们的失败,是外邦人的富足,何况他们的丰满呢?”这节圣经的词句构造很美,修辞的意味很高,第一句和第三句,及第二句和第四句很完美的配合,好像保罗故意要写成诗歌一样。185这里用的“他们”,和前一节的用法一样,是指第七节的“其余的人”。“世人的富足”是指犹太人以外的人得到了救恩,和“外邦人的富足”意思一样。对“他们的失败”一语的解释,作者则有不同的意见。和合本大概是想用第三句和最末了结论的句子相对,所以将第三句译作“他们的缺乏。”吕振中译本则译作“他们之退落减少”。氏虽然承认此字的字根是指“失败”,但他将这话译作“他们数目减少”。186如同前面所说的,这节圣经的第一句和第三句是互相配合的,讲的是同样的事。第七节所说的“其余”的以色列人,因他们的过犯和失败被神暂时丢弃了,因此使外邦人得了救恩。这里所说的“失败”不是指打仗失败;乃是指在属灵的路程上,在完成神在他们身上的旨意上,因不信而失败了,所以得不着神应许的福气。这样的解释在字的意义,187上下文的用法,及整段圣经的教训,都很适合。188
“何况他们的丰满呢!”“何况”是“更加多”,或“更要”的意思,是保罗常用的笔法。虽然这里的用字稍有不同,但和第五章九、十、十五、十七节等多处的词句意义基本是一样。189这里因语句的构造,译成修辞式的问题,更加有力。“他们的丰满”一语基本的意义很清楚,但要具体的解释就比较困难。以色列人的失败,是他们的不信,悖逆;因此便外邦人富足,得救。他们的丰满,使外邦人要得更大属灵的福气,当然是指他们的悔改,相信,得救。但丰满是否指以色列人要“完全”的复兴和对神顺服,或者说是否每一个以色列人都要相信,则解经的人意见就不一样了。整体来看,保罗的意思应该是说以色列人作为一个民族,要被激励成为相信的人;而不是按数目看:每一个以色列人都要相信。190“他们”一词所指的,按语句的构造应当和本节第一及第三句的主词是同样的人,也就是第七节的“其余的人”,“他们的过犯,……他们的失败……他们的丰满”。有人将此语的“他们”解释作全以色列人,但实际上分别不大,因为在“其余的人”以外的以色列人,是“蒙拣选的”人,所以讲“他们”的丰满,要是包括所有的以色列人,没有大的问题。
第十一章十三节“我对你们外邦人说话”对这节圣经和上下文的关系,作者有不同的看法。中文和合本在第十二节和第十三节之间放一个圆圈,表示这里是一个人分段。但实际上第十五节的主要思想,和第十二节的内容有很亲密的关系。因此,有人就将第十二节与第十五节的思想连起来,而将第十三、十四节看作好像一个括号一样,作为加上去的解释。但是第十四节和第十一节所讲的也有亲密的关系:讲到神使救恩临到外邦人为要激励犹太人发愤。191所以最好是将第十三节和第十二节连在一起来解释。“你们”在这里站在加重语气的地位,是特别强调讲话的重点。这样的句子当然不能证明在罗马教会中,外邦人是占多数还是少数,但却显明在这一段话的思想中外邦人占很重要的地位。
“因为我是外邦人的使徒,我敬重我的职分”“因为”一词包括着有“既然”的意思。192下面说“我是外邦人的使徒”一语中,包括有一个字,是常用来表达“一方面……另一方面,193但这里只有前面的句子,而没有后面的句子;只有“一方面”,而“另一方面”要讲的没有写出来。保罗是作了外邦人的使徒,但同时他也在完成犹太人的福音工作;不过下边一句话,即完成犹太人福音工作的意思没有表达出来。犹太人和外邦人两方面要蒙恩得福音的好处的事,是分不开的。保罗去作外邦人的使徒,也是去完成犹太人的福音工作的一部分,他的工作不是违反使犹太人蒙恩的目的;同样犹太人在灵里的复兴,也要成为世人更人的祝福。正如第十一、十二节所说的:外邦人得救是要激励犹太人发愤,而犹太人的丰满,要成为外邦人更大的福气,这就是神的奇妙的计划。194“我敬重我的职分”,其中的“敬重”一语基本的意思是“荣耀”,所以可以译作“我以我的职分为荣”。邓氏称这句话为一句赞美,因为神给他作外邦人使徒的呼召那么完美,他就以此为荣,就更加全心全意的去事奉。195保罗蒙召作外邦人的使徒,外邦人得到救恩就更激励犹太人发愤追求,犹太人得到丰满,就使外邦人也更蒙福。保罗以他的事奉为荣。
第十一章十四节“或者可以激动我骨肉之亲发愤”“或者”一词表示有盼望或期望的意思,196但所表达又不是保罗工作的主要目的。保罗的主要目的是完成作外邦人使徒的责任;但是如果他那方面的责任完成得好;他就会激动犹太人发愤,所以他应该盼望能救一些犹太人。“骨肉之亲”是指属肉体的以色列人,参看第九章三节的注释。
“好救他们一些人”“好救”也是一个表达期圣或目的的词,是指着藉着使徒或别的基督徒,叫人认识某督,接受救恩。在别处经又保罗有类似的用法,如哥林多前书第九章廿二节;提摩太前书第四章十六节。这里所说的救恩当然是指完全的救恩。保罗对他自己的工作果效的看法很实际,也可以说很谦卑。他不能盼望所有的以色列人都因他的工作得救,所以他只盼望可以“救他们一些人”。
第十一章十五节“若他们被丢弃,世人就得与神相和,他们被接纳,岂不是从死里复活吗?”本节的开始,原来有一个“因为”的字,但此字所表达的关系不清楚:可以把第十五节看作对第十二节的解释,如此就是将第十二、十三节看作括号里的话;197也可看作对第十四节的解释。而在这两种解释所表达的关系都不太强,所以在这里没有将“因为”一词译出来。整个这一段经文的主题是最终以色列人要蒙恩,因为神没有将他们完全弃绝。在前一节保罗讲他以所蒙的外邦人的使徒的职分为荣,这也与以色列人要蒙恩目标有关系;因为他向外邦人的工作越成功,就越可以激励犹太人发愤。犹太人得救的机会也就越大。由此也可以看第十五节与第十四节的关系。这节圣经的笔法基本上和第十二节的差不多,只是在第十二节只讲到以色列人的行动:他们的过犯,他们的失败;这里却讲到了神的作为,他们被神丢弃 。“若他们被去弃,世人就得与神相和”。以色列人被“丢弃”是指他们暂时被人弃绝,世人与神相和是指基督在十字架上受死,满足了神正义的要求,使神对人的态度改变了,不再与人为敌了。198
这一在人来说都是客观救恩的事实,不是讲人主观的经验。世人与神相和是以色列人被丢弃的直接果效,因为他们被丢弃就是表明他们弃绝了弥赛亚,因而使基督在十字架上受死,如此就成就了神与人相和的大恩。199“他们被接纳”是指以色列人被神接纳,接纳与丢弃是相对的,都是神的作为。“接纳”一词在全新约只出现这一次,是一个很主动的字,200此接纳是“从死里复活”。这句话叫以解释作犹太人灵里的复苏,也可以解释作末日的死人复活。今日的犹太人,好像未信的外邦人一样,是死在罪恶过犯之中(弗二1);犹太人在灵里今天是死的。等到神接纳他们的时候,他们就要复活过来,在灵里回转归向神,这将是他们极大的福气。201另一方面,也有人将此“复活”解释作最末后的“身体的复活”,因为按这里的语气,此处的“死里复活”所表达的福气,应该比第十一至十四节所讲的一切福气都大。而且如果将以色列人的被接纳解释作属灵的复兴,因而使福气临到世人,这就与第十一章廿五节以下不符合,因为那里说以色列人的属灵复兴是在外邦人的数目满足以后才发生,202所以他们那将“从死里复活”都解释作末日的身体复活。但正如摩氏所指出的,保罗讲到“末日死人复活”时所用的字,和这里用的字不同,203因此最好是将这里的以色列人“从死里复活”解释作他们灵里的复兴。此事要发生的时间不是太重要,也许是要在末日才发生,重要的乃是保罗所讲的是以色列人的灵里复兴,而不是末日普遍的死人复活。
第十一章十六节“若初献的面是圣的,全团也是圣的了;若树根是圣的,树枝也是圣的了”以色列人没有被神弃绝,只不过是暂时被神丢弃了;到了时候神要叫他们“从死里复活”。现在保罗要用比喻解释此真理。“初献的面”的比喻人概是根据民数记第十五章十七至廿一节所讲的。神吩咐百姓说,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以后,开始吃当地的粮食的时候,要用初熟的麦子磨面作饼,献给耶和华。这里保罗用的字只是“初熟的果子”,不过下一句讲的“全团”是指面说的,所以译作“初熟的面”,有些译本就直接作“初熟的面作的饼”,204“初献的面”被分别为圣归给神,就表示其余的面也都被分别为圣了。“初熟的果子”是整个庄稼的代表,初献的面也就代表了整团的面。不是初献的面使整团的面成为圣洁。在以色列人来说,“初献的面”就是指最初被神悦纳的始祖,如同亚伯拉罕,以撒等。他们被分别为圣,所有的以色列人,也就看为是分别为圣的了,将来,到了时候,神要向他们施恩。205“若树根是圣的,树枝也是圣的了”。此比喻和前面的意义差不多,树根应该是代表以色列人的始祖,如亚伯拉罕,以撒等,树枝则代表以色列百姓。因神和亚伯拉罕所立的约,全以色列百姓都成了被分别为圣的人了 ;这当然不是说亚伯拉罕本身有甚么圣洁的特性,可以遗传给他的后裔,乃是因神的拣选和恩典,他们站在了圣洁的地位。因此百姓不像亚伯拉罕一样相信神的时候,他们会像树枝一样,从树身上被折下来(第17节f.)。虽然解经的人有些不同的意见,206以上的解释仍然是最合理的。
第十一章十七节“若有几根树枝被折下来,让你这野橄榄得接在其中,一同分享橄榄根的肥汁”现在保罗要勉励外邦人中得救的人,不要因犹太人被丢弃,他们自己蒙拯救,而自高。他用橄榄树和枝子的关系作比喻。本来属于神的百姓因为不信,好像原来橄榄树的枝子一样,被折下来;外邦人因为相信,就被接在树身上。但原不信的犹太人如果肯回头,悔改相信,他们岂不要再被接回原来的树上吗?照样,因信被接上去的人,若变成不信,也可能被折下来。比喻的教训很明显,但若详细的分析,其中有些细节就与事实不符合。因为一般说来,接枝的时候,没有人将叫不好的野橄榄枝子接在好橄榄树上;都是将好枝子接在好的树身上,为的是结出好果子来。而且在第廿三节所说的,将本树的枝子要接在本树上,是根本不合理的事。同一个枝子砍下来,过一段时间就枯干了,不可能再接回去了。因此有像托德那样的学者,曾批评保罗既不明白接枝方法的运作,又无心去了解农人在橄榄园的事工。207但正如氏所说的,保罗这里不是在解释自然界的运作,乃是用比喻讲解神的恩典;不是讲农业的方法,乃是根据历史的事实讲解神学原则。208在神的恩典中,祂能作出“逆着本性”(第24节)的事。而且在神学原则上,保罗所说的,将原来的枝子再接回本树上(第21、23、24节),不是说将同一个枝子折下来,过一段时间,等它枯干了,再将它接回去。乃是说在历史上,原来的枝子,以色列人,因不信被折下来;以后又有原来树的枝子,以色列人因信再被接纳,又被接回在原树上了,这些人都是原树的枝子,但不是同一般以色列人。原则正确的施行了,却示是物质的事实。
“若有几根树枝被折下来,让你这野橄榄得接在其中”现在保罗正式开始用橄榄树来比喻以色列人,很显然是因旧约曾如此用法(参看耶十一16;何十四6)。“几根”树枝是一个很保守的说法,因为实际上在保罗时代绝大多数的以色列人都是被丢弃的。“被折下来”是被动式的字,显出来以色列人被丢弃是神的作为。“你”这野橄榄的你字是一个很强的加重语气的字,显出保罗说的话是很个人化的,是直接向外邦人的基督徒讲的。“接在其中”应该是接在“他们当中”,为了简洁译作“其中”,是指着仍然留在树上原来的枝子。外邦相信的人虽然蒙神接纳,但他们不是单独蒙恩;外邦基督徒只是被接纳进入原来的橄榄树的福气中。
“一同分享橄榄根的肥汁”外邦人被接在神所拣选的百姓的树根上,但他们不是单独享受神拣选的福气,因为还有原来树上的枝子在树上,就是那些留下的余数(第5节),因此这些被接上的枝子要和原来的枝子一同分享“橄榄根的肥汁”。橄榄根所指的和前一节所讲的树根意思一样,是指选民的始祖,如同亚伯拉罕,以撒等,蒙神立约赐福的人。“根的肥汁”一词在版本和构造的解释上都有不同的意见,209但本书的解释应该是最自然。
第十一章十八节“你就不可向原来的枝子夸口;若要夸口,当知道不是你托着根,乃是根托着你” “夸囗”一词不单是夸耀自己好,而且是同时要显出自己比别人好。210“原来的枝子”可能是指被折下来的枝子,不信的以色列人,也可能是指所有原来的枝子,即所有的以色列人。如果是指所有的以色列人,这句可能是反映当时罗马人普遍轻视犹太人的一种态度。211当时罗马社会整体来说,有轻视犹太人的态度,这是事实;但本书中没有任何记号显出在罗马教会中有这种现象。按着人的本性,蒙恩的外邦人,因自己得着救恩,就自高自大,觉得自己蒙恩了,而犹太人反被丢弃了,应该是自然的现象。而且正如慕氏指出的,从第十九节的词句看,这里的“枝子”当然是指那些被折下来的枝子。212“当知道”一词是加上去的,保罗只将这明显的事实,或整件事的结果讲出来了,而没有讲句子联系的关系。213这里加上别样的句子,如“不能改变这事实:”也可以。外邦基督徒能够蒙恩,是因他们被接在好橄榄树的根上了;好橄榄蒙恩是因神与选民立约的应许。所以外邦人不能向犹太人夸囗,他们能蒙恩是因神应许赐给选民的恩典。
第十一章十九节“那么你说,那些枝子被折下来,就是要叫我接上”保罗讲出他假想一个可能和他辩论的人说的理由。“枝子”在原来没有冠词,意思并不是所有的枝子都被折下来,而只是一部分枝子。“就是要叫我接上”是一个清楚表达目的的句子,而且“我”是一个加重语气的字,214如果神将那些枝子折下来,目的是要把“我”接上,就显出“我”是多么重要。外邦基督徒可能认为他有理由向犹太人自夸,但这是一个多么不自量的态度!
第十一章二十节“不错,他们因为不信被折下来,你因信才站立得住”“不错”一词在这里的用法很恰当。在对话的语句中,这样的词可以表示同意对方所讲的一部分理由,但接着却有一个更有力的理由反驳他。保罗所同意的是他在前一节所表达,假想反驳他的人要说的话:“那些枝子被折下来,就是要叫我接上”。保罗说,是的,神使好橄榄的枝子被折下来,是为要将外邦人的野橄榄枝子接上去;但这只是一部分神的目的,而不是神全部,或者唯一的目的。如果将事情的一部分当作全部,就是犯了逻辑上的人错。前面他曾说过,因犹太人的过错,使救恩临到外邦人,为要激动他们发愤(第11节)。神最终的目的不是单叫外邦人得好处,他们不能因蒙恩而自夸。而且犹太人“被折下来”是因他们的不信,外邦的基督徒“被接上去”是因他们相信。既是因着信心,就不是因自己的功劳。因信才站立得住,就是因恩典才站立得住,当然就更没有可夸囗的了。“因信”和“因不信”两词的构造和用法都是一样,最好解释作原因,215“不信”是以色列人被丢弃的原因,“相信”是外邦基督徒被接纳的原因。
“你不要自高,倒要惧怕”外邦的基督徒能站立得住,是因为他们相信。真正的相信包括着认罪悔改,承认自己的罪恶和没有盼望,这样的人当然没有可夸囗的了。所以“自高”和“相信”是互相冲突的名词,相信的人就不应当自高,“倒要惧怕”。“惧怕”的意义可能含着“敬畏”的思想,216但也应该有真正惧怕的意思。因为犹太人不信,神将他们丢弃了;所以外邦人也要小心,不要存不信的心。
第十一章廿一节“因为神既不顾惜原来的枝子,也必不顾惜你”保罗进一步的解释外邦基督徒不要自高,倒要惧怕的原因。神既不爱惜原来的枝子,即不信的犹太人,也必不爱惜外邦的基督徒。犹太人是蒙拣选的人,但因他们不信,也没有靠神特别的恩典,而不受刑罚;何况你们外邦的基督徒呢!你们若弃掉信心自然也要被丢弃。“顾惜”可以译作“宽容”或者“爱惜”,和第八章卅二节所用的是同一个字。
第十一章廿二节“如此可见神的恩慈和严厉”“可见”一字的用法可以译作“看哪”或“要看”,“要留意”。217在“折下”犹太人的枝子,和“接上”外邦人的枝子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神的恩慈与严厉,所以读者要留意。“恩慈”是神的慈爱的彰显,218“严厉”是神的圣洁和公义的彰显。
“向那跌倒的人是严厉”这句话是接着前一句的:神的恩慈与严厉,向跌倒的入神的严厉彰显出来。“跌倒”是指属灵的意义,“跌倒的人”是指不相信的人,和第二十节的“站立得住”是相对的。
“向你是神的恩慈,只要你继续在祂的恩慈里”这里仍然是向外邦的信徒讲话,向你们相信的外邦人,神的恩慈彰显出来:“只要你们继续在炮的恩慈里”。这是一个极重要的条件,219要能在灵里站立得住,就持守住对主的信心,“继续”的字就是要表达“持守”,“坚持”的思想。220圣经应许救恩的稳妥是和信徒的持守分不开的。信徒若继续在祂的恩慈里,祂就向他们显恩慈。221
“不然,你也会被砍下来”这句话就显出来前面所说的“继续在恩慈中”是多么重要。因此外邦的基督徒不可以自高,倒要惧怕。
第十一章廿三节“然而他们若不是继续在不信中,他们仍要被接上”这句话和上一节所用的是同样构造,相对的句子:外邦的信徒若继续在神的恩慈里,神就向他们施恩慈;犹太人若不继续在不信中,神也要向他们施恩慈。犹太人若不坚持不信,神就会将他们接回原来神所拣选的好橄榄树上。因此外邦的信徒要特别小心。
“因为神能够把他们再接上去”这里保罗用“神能”的“能”字应该是指神的权能,或者大能。神的大能是不受外在的条件所限制的。虽然因他们的不信,犹太人已经被丢弃,如同枝子从橄榄树上被砍下来;但只要他们改变他们不信的心,神能接纳他们,把他们重新再接在原来的树上。整件事的关键在犹太人肯不肯改变他们不信的心。
保罗将犹太人比作原来橄榄树的枝子,因不信被砍下来;将来他们若相信会再被接上,是一个很有用的比喻,但却引起了许多不必要的争论。222但保罗讲到蒙拣选的以色列人是好橄榄树,外邦人是野橄榄树,是一个比喻。解释比喻时,要解释的是比喻的中心思想和应用的大原则,而不是解释比喻的每一个细节。好橄榄和野橄榄如同两种树,如果能将野橄榄的枝子接在好橄榄树上,好橄榄的枝子当然更能够接在好橄榄树上了。好橄榄和野橄榄只是表明两个不同种的树。原则上来说,不同种的树枝接上去比较困难。而且在这里没有必要认为保罗是说将同一个树枝,或同一些树枝,砍下来,然后过很久再把这同一些树枝接回去。
犹太人不信所以被丢弃,如同橄榄树的枝子被砍下来一样;但这样被砍下来不是说就永远被去弃了。只要他们肯改变他们的不信,他们仍能再被接上,这是神的作为,也与神一向作事的原则不违反,所以外邦的基督徒不要自高,因为神能把犹太人再接上去。
第十一章廿四节“若你这从天生的野橄榄树上砍下来的,尚且可以逆着性被接在好橄桅树上,何况原来的枝子,岂不更可以接在本树上吗?”整个这节圣经的思想是要讲明将以色列人接回到神选民的根上去,比将外邦人接到选民的根上去,更为自然;正如将好橄榄枝子接回到原来的好橄榄树上去,较比将野橄榄枝子接到好橄榄树上去,更为自然。保罗也不是说将原来的枝子接回本树上比较容易,两样的“接上去”都同样不容易,因为这里讲的不是树木的接枝,而是将本来没有得救可能的外邦人,及已被丢弃的犹太人接到蒙拣选得救的神的百姓上面去,这样的事能成就是出于神的大能和恩典,也就是第廿三节所说的“神能够”。
本节中用的“天生的”,“逆着性”和“原来的”这三个词,都是指着“枝子”和“树身”的关系说的,原来用的是同样构造的词来表达,但中文不容易翻译。223“天生的”野橄榄枝子是指它生来就是与野橄榄树长在一起的;“逆着性”是指它与好橄榄树接在一起这件事是不按着本性的。神如果能将按本性不属于一起的树枝与树身接到一起,祂岂不是更可以将本性相属的树枝与树身接到一起吗?
“原来的枝子……更可以接在本树上”“原来”的枝子是指着按着本性就应当与好树接连在一起的。现在因着不信,这些枝子被砍下来了;他们若离开他们的不信,自然就可以被接回原来的树身上去。“本树”直译应为“他们自己的树”。好橄榄的枝子和原来的好橄榄树有一个特别相属的关系。神的救恩当然要临到所有的人,包括犹太人和外邦人,但所有的人的救恩都建基于神和百姓的始祖所立的恩典之约上,因此犹太人和蒙恩的始祖,就是好橄榄树的本身,有一个永不改变的特殊关系;他们是原来的枝子,所以他们更可以接到本树上。
181 可以解释作目的或结果。但前面的动词是indicative active, 如此则和clause应该是同一个主词,也就是说;犹太人失脚的目的是要他们自己跌倒,这样的说法不大讲得通。所以若将 clause解释作结果,就是说:他们失脚的结果是使他们跌倒了,这样的解释比较合理。S & H. Cranfield, Murray等都同意此解释。
182 在这里要用字根,或都字形,来解释“过犯”与前面的“失脚”和“跌倒”的关系,是不会有肯定的果效的。“过犯”一词在保罗时代是常用来表达过或者罪的字,甚至被看作与为同义字。参看W. Michaelis, TDNT Vl, pp. 170ff. 所以这里就是指着罪说的。
183 是dative of cause, 参看Cranfield. Rom. II. p.555.
184 + inf. = in order to .BDF §391(3)
185 Dunn在他的注释里,就将这节圣经用诗歌的格式排出来,Rom. II. p.654.
186 Barrett在此译作the cutting down of their numbers. 然后他解释说:whatever may be the witness of etymology, Paul is not here speaking of a defeat of Israel, but of a diminution of their numbers. Rom., p.213f.
187 BAGD, , Trench, Synonyms, p.248称此字为与相对的字。
188 S & H. Knox, Murray, Cranfield等皆同意此解释。Dunn认为作“失败”或“缺少”,两种解释都有可能。不过他认为保罗选用此字的原因,是他要用一个以 -字尾的字,好与第一句的来配合,Rom. II. p.654如此则在意义上,仍是解释作“失败”比较合适。
189 这里用的是;在第五章所用的是,但基本意义没有分别。参看五9的注释,特别是本书卷上页171, n.158. BAGD, . 2b.
190 参看下面第26节的注释。Cranfield列出四种对“丰满”的解释,而他所选中的解释,和这里的解释差不多。Rom. II. p.558.
191 S & H称第13、14节是almost parenthetic,为要显明保罗所辩证的原则,可以同样应用在外邦人和犹太人身上。Rom. p.323.
192 的意思是inasmuch as. Since.
193句子中,但下面却没的句子。
194 参看Murray. Rom. II. pp.79f.
195 参看Dunn. Rom. II. p.656.
196 is used here as an expression of expectation. BDF §375.
197参看十一13的注释。
198 参看本书卷上页171及以下,五10的注释,特别页172, n.162.
199 参看Cranfield.Rom. II. p.562的解释。Morris. Rom. P.410,认为“相和”有可能是指,或包括犹太人与外邦人相和。但按整段经文的方向,好像很难看出保罗有此思想。
200 Dunn引用LSJ及TDNT IV. P.15.将其译为“主动得来”,“据为己有”。Rom. II. p.657.
201 S & H. Morris, Murray等都主张如此将“死里复活”解释作属灵的复活。
202 这是Cranfield的理由,Dunn的理由也差不多,虽然他用的具词句很不同。
203 Morris, Rom., p.411, n.69指出,保罗讲末日死人复活,如林前十五12等,是用, 而这里用的是
204 NRSV, NIV等。
205 对“初献的面”可能有的别种的解释,参看Cranfield, Rom. II. p.564.
206 Cranfield指,Rom. II. P.565, n.2, Barth认为此处的树根是指基督。Barrett, Rom., p.216认为树根是指已经相信主的以色列人,但这样的解释都很难与第17至20节的教训协和。那里讲有些枝子从树上被折下来。如果树根是基督自己,或者已信主的以色列人,怎能有已经与树根联合的枝子再被折下来呢?
207 参看Dodd, Rom., p.180
208 参看Barrett, Rom., p.217.
209 版本的见证上,可以写作,这样写法的见证最强,有aB C 及一些教父的见证。有些版本写作, 如a c A Dbc P及一些小写的版本。这样写法的见证较弱,而且中间加多一个 ,解释上会比较容易,可以想象是抄稿的人加上的。再有别的写法见证更弱,也更容易明白其改变的原因,所以第一个写法应该最为合理。在解释方面,第一个genitive,是跟着“分享”一字必须如此用。第二个genitive, 可以解释作形容词,译作“肥根”;或者把它看作与前一个字为同位字,如此就要译作“分享橄榄的根,就是它的肥美”。但最好还是按本书的译法,将第二个gen. 看作对第一个gen. 的内容的解释。
210 不是而是, BAGD.
211 Cranfield及Morris等都认为这里是反映an anti-semitic feeling within the Roman Church. Cranfield. Rom. II, p.568.
212 Murray, Rom. II, p.87.
213 对这类句子的用法和解释,参看BDF§483.
214
215 和,BDF称之为dative of cause, §196. Dana and Mantey则称这样的用法为instrumental of cause, Grammar, p.89. 虽然Turner认为这里的用法很特别,MHT III, p.242; Moule称之为virtually instrumental, Idiom, p.44但将两词解释作原因的用法最适合的。
216 参看Morris, Rom. P.415及RSV的译文。
217 常译作look!或behold!
218 此处的恩慈和二4的用法一样,参该处的注译。
219 +subjunctive的表达条件的句子。
220 BAGD, 2.
221 Cranfield解释说,保罗这里讲要继续在神的恩慈里,而不讲继续在信心里,是要指出信心的真正性质,乃是靠着神的慈爱和恩典来生活。Rom. II. P.570.
222 一个被砍下来的枝子,已经枯干了,如何能再被接上去呢?因此就有Dodd的解释说,看前第17节的注释,保罗是在城市里长大的,根本就不懂接技的工作,所以讲出外行话来。Rom., p.180. Dunn则认为如果要详细解释细节,可以解作神能保守那些被砍下技子不枯干,或者神能使已经枯干的技子再有生机,如同神能叫亚伯拉罕年老生子一样。而且他认为此思想可能包括在“神能”一语中了。Rom. II, p.665.
223 都是用一个preposition加上“本性”的字,英译本有的译作by nature......contrary to nature......natural, RSV, NIV, Cranfield译作native......by nature did not belong......natural. Dunn译作natural......unnaturally......naturally.吕振中则译作“天生......逆着性......天生”。用类似的词或不同的词,都不容易表达原来的意思。
3. 神最终的目的──全人类都要蒙恩(十一25-36)
25弟兄们,因为我不愿意你们不知道这奥秘,免得你们自以为聪明;就是以色列有部分成为硬心的,立到外邦人全数都进来,
26这样全以色列就要得救,如经上所记:‘拯救者必从锡安出来,要除掉雅各家不敬虔的心;
27我除去他们罪的时候,这就是我与他们所立的约。’
28就福音说,为你们的缘故,他们是仇敌;就拣选说,为列祖的缘故,他们是蒙爱的。
29因为神的恩赐和呼召是没有后悔的。
30正如你们从前不顺服神,但现在因他们的不顺服,你们倒蒙了怜悯;
31照亡忠样,现在他们也不顺服,好使他们因着你们所蒙的怜悯,现在也可以蒙怜悯。
32因为神把所有的人都圈在不顺服之中,为妥怜悯所有的人。
33神的丰富,智能和知识,是何等高深!祂的判断是何等难测,祂的道路是何等难寻!‘
34谁知道主的心意?谁作过祂的谋士?
35谁先给了祂,好要祂偿还呢?’
36因为万有都是本于祂,倚靠祂,归与祂;愿荣耀归给祂,直到永远。阿们。
第十一章廿五节“弟兄们,因为我不愿意你们不知道这奥秘”“因为”一词就解释出来这一段经文和前一段的关系。前面保罗说以色列人被丢弃,为的是要叫你们这些外邦人得与神和好,到最终是要使所有的人都蒙恩。这是神的目的,是一个奥秘。“弟兄们,我不愿意你们不知道”一语,在新约中用过六次,都是出于保罗的笔法。每次用到这句话,都是要提醒读者留意一个重要的真理。在本书的第一章十三节也用过,可参考该处的注释(其它的四处是在林前十1,十二1;林后一8;帖前四13)。这里保罗所要提醒读者的是“这奥秘”。“奥秘”一词在圣经以外通常是指一些神秘的宗教思想,或者这类的宗教仪式等,但在这类外邦宗教的用法,多半都是用多数的字,而圣经上的用法则是单数。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新约中此字的用法不是受外邦宗教的影响,而是出于旧约的背景。224此词在新约出现的廿八次中,有廿一次是在保罗书信;在罗马书,除本节外,另外一次是用在第十六章廿五节,而在那里差不多就等于给“奥秘”下了定义。225奥秘是指一件过去隐藏,没有人知道的真理或者事实,现在因神的启示,显明出来了,如罗马书第十六章廿五节所讲的。而且这样的真理或者事实是人没有办法自己去发现的,只有神才能将它启示出来,如同但以理书第二章十八节以下,廿七节以下所说的。这样的奥秘是藉着甚么人或者甚么方法启示出来不是很重要,可能是藉着先知的预言(林前十三2f.),圣灵自己的感动(林前十二2ff.),新约圣经的启示(弗三f.),或使徒的传讲(弗五32)等;藉着甚么人传出来也不很重要,重要是将奥秘启示出来的那一位是神自己。当然这奥秘是有隐藏,秘密的性质,但却不是无法知道,或永远不可知的,乃是人用自己的智慧不能知道。但现在神已将它启示出来了,所以今天人可以知道。在书信中的用法,奥秘的内容多半是与神的救恩计划有关系。例如在哥林多前书所讲的是救恩乃靠十字架作成的;以弗所书讲的是外邦人因信基督就可以成为神的儿女;罗马书这里则是讲神丢弃以色列人的目的是要拯救所有的人。保罗要他的读者知道这奥秘。
“免得你们自以为聪明”“自以为聪明”是人自己看自己为聪明。自己看自己为好,就是自负的意思。226如果他们不知神丢弃以色列人的目的是要拯救所有的人,罗马书的读者可能以为他们被神接纳是因为他们好。如果他们知道这都是神救赎计划的一部分,他们就不会有这样的观念了。
“就是以色列有部分成为硬心的”现在要解释“奥秘”的内容。第廿五节下和第廿六节上可以说是整个这一大段经文的高峰,用简洁的话讲出来神在以色列人身上的最终计划,然后第廿六节下就开始引用旧约的经文来支持他的论点。保罗用三句话来表达神的计划要成就的过程,甚至这三句话都可以显出彼此因果或者次序的关系:“以色列人有部分成为硬心的”,“直到外邦人全数都进来”,“这样全以色列就要得救”。“硬心”一词和第七节的“顽梗不化”是出于同一个字根(可参考该处的注释)。“以色列有部分成为硬心的”这句话的重点不大容易解释,227解经的人意见最重要的分歧是将“有部分”一词看作“副词”或者“形容词”,也就是说将保罗的意思解释作:以色列人有些硬心,而不是彻底硬心;或者是只有一部分以色列人硬心,而不是所有的以色列人都成为硬心的。228按整个这一大段经文的主题,保罗是在解释以色列人被丢弃是部分的和暂时的,最终以色列人要得救,所以这里的“部分”应当解释作一部分以色列人成为硬心的,而不是所有的以色列人,好过解释作以色列人的“硬心”是部分的。
“直到外邦人全数都进来”以色列人成为硬心的不单在人数上只是一部分人,在时间方面也是有限制的,而不是永远的,“直到外邦人全数都进来”。229以色列人的硬心是暂时的,“直到外邦人全数都进来”为止。“外邦人全数”一语的解释有不同的意见。“全数”一词可以是指所有蒙拣选的外邦人,或者是指那些在保罗时代已蒙拣选,而尚未得救的外邦人,其实两者的分别不大,230因为这里的“外邦人全数”是一个整体,如同下一节的“全以色列”一样。
这里译作“全数”的字,和第十一章十二节的“丰满”是同一个字。231既然两处用的是同一个字,两处的意义一定也有关系。232在第十二节保罗解释说神要向以色列人施恩的时候,他们的丰满要成为外邦人最大的祝福,远比以色列人中蒙拣选时的余民所成的祝福为大,照样外邦人的全数也应比今日蒙拣选的外邦人的数目为大。不过,虽然这里的全数和丰满是指很大的数目,但却没有必要按字面的意义解释作“每一个别的人”。就算在以色列人蒙恩的时候,也不是说每一个以色列人都要成为得救的人,照样外邦人的全数也没有必要解释作每一个个别的外邦人。保罗的词句不是指按数目计算,每一个个别的外邦人,或每一个个别的以色列人。233保罗的意思应该是“整体的外邦人”。参看下节中“全以色列人”的解释。
“进来”是指着全数的外邦人所要作的事,外邦人全数一进来,以色列人就要得救了。在福音书中,主耶稣常用此词来讲进入天国。或进入永生(如太十八8、9;可九43、45;路十八17、25;约三5等),福音书最少有十次以上这样的用法,因此有些解经的人认为可将此词解释作进入神国的专门名词。234不过正如有的作者指出,235保罗很少用“进入”的这个动词;如果是要指“进入”天国说的,那么保罗只有在这里用过这一次。但另一方面,保罗根本很少用“天国”一词,所以在这里他如果用“进入”来表达“进入天国”,也许不是不可能;但整体来说,保罗常用的“得救”和福音书中用的“进入天国”意思差不多,所以若将这里的“进入”解释作“进入救恩”,应该比较适合。
第十一章廿六节“这样”“这样”一词和第五章十二节的“如此”是同一个字,236用法也相同,表示下面所讲的是前面讨论的结论。237神的工作力式就是如此:现在神使以色列人有一部分成为硬心的,为的是要便外邦人得着富足(第12节),等到外邦人全数进入了救恩,这样,全以色列人就要得救了。
“全以色列”是指甚么说的呢?对这句话的解释有许多不同的意见。首先,有作者将以色列解释作“属灵的以色列”,包括一切蒙神拣选的人,不论是犹太人或者外邦人。238但正如多位作者指出,239保罗在整个这一段经文是在讲以色列人和外邦人的对照,特别是第廿五、廿六节。所以不可能将以色列人解释作属灵的以色列人。而且他说以色列人的得救是一个奥秘,如果是属灵的以色列人得救,就没有甚么奥秘可言了。
另外的一个解释是认为以色列是指以色列中蒙拣选的人,也就是前面所说以色列中的余民。240以色列中蒙拣选的人当然都要得救,但在这里如果再解释说,外邦人都进来以后,以色列中蒙拣选的人都要得救,好像是一句多余的重复话语。
再有一个解释是将“全以色列”解释作每一个个别的以色列人,也就是说,这样解释的人认为,在将来百姓蒙恩的时候,每一个生为以色列人的,都自然会蒙恩得救,241但这样的解释很勉强。就算旧约旁经所列的资料,在讲以色列人要得救时,也举出许多例外来,如同亚哈王,耶罗波安王等背叛神的人显然都不能得救。
今天绝大多数作者所接纳的解释是将“全以色列”看作一个整体的民族,作为一个民族,整体的来说,他们要得救。在旧约里有很多次这样的用法,如撒母耳记上第廿五章一节;列王纪上第十二章一节;历代志上第十二章一节;但以理书第九章十一节等。在摩西时代,或者大卫时代,以色列整体的来说出个蒙恩的民族;今天他们是个被丢弃的民族;将来如神施恩的时候,他们要再成为蒙恩的民族,成为得救的人。在以色列人蒙恩的时候,不表示以色列人中的每一个个别的人都是蒙恩的;正如今天是以色列人被丢弃的时候,也不表示以色列人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被丢弃的。同时以色列人是蒙恩的民族的时代,是因为整体来说,他们顺服神;他们被丢弃的时代是因为他们整体来说背叛神;照样将来在神施恩的时候他们要得救,一定也是整体来说,他们要有一个回转归向神的心,如同第廿三、廿四节所说的,而不是因为他们每一个生成为以色列人的。就会得救。
“就要得救”这字是将来时态的动词。现今是以色列被丢弃的时代,他们的心刚硬,不肯回转。等到神施恩的时候来到,他们心中的刚硬被除掉,回转过来,他们便要得救。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他们得丰满的时候,第十二节;他们被接纳的时候,第十五节;或他们再被接回原树的时候,第廿三节以下。保罗这里所讲的是神在祂百姓身上计划的成就,这也是这一大段经文的中心。至于在末世论中,以色列得救这件事具体的要在那一刻发生可能不在此讨论中。242
“如经上所记”这是保罗在本书信中常用的笔法:在讲过一段教训或解释以后,引用一些旧约的经文作支持;在本段经文,第九至十一章中,这种笔法更明显。
“拯救者必从锡安出来,
要除掉雅各家不敬虔的心”
这句话基本上是从以赛亚书第五十九章二十、廿一节引用来的,但却不是完全一样。第一句话差不多是从七十士译本一字不改的引过来的。243第二句话,根据七十士译本的以赛亚书,和希伯来文的写法很不相同。244
“拯救者”自然是指弥赛亚说的,保罗这里所讲的是弥赛亚来时所要成就的事,但他说的弥赛亚来临是指甚么说的呢──是指弥赛亚道成肉身时的降临呢?还是指末世的时候祂第二次再来呢?有的作者认为保罗是指道成肉身的来临,245有的认为是讲主末世的再来,246其它作者则认为没有可能决定保罗是指那一次的来临,而且也没有必要决定。247的确,这里用的一些词句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如锡安可以解释作地上的锡安,或者天上的锡安。但是按整段经文来说,保罗是在讲外邦人全数进来以后,全以色列都要得救,那时一位拯救者要从锡安出来,他要除掉雅各家不敬虔的心。所以“那时”应该是基督再来的时候。248
第十一章廿七节“我除去他们罪的时候,
这就是我与他们所立的约”
在原文这两句话的次序是掉过来的。立约的句子在前,显然是从以赛亚书第五十九章廿一节来的,除罪的句子在后,是从以赛亚书第廿七章九节来的,只不过将以赛亚用的单数,“他的罪”,改成这里的多数,“他们的罪”。以赛亚书第廿七章九节的上一句话也是讲到除掉雅各家的罪,与这里的上下文符合,所以这样引用到一起很合适。“除去”一词在圣经里面用过很多次,249在这里的用法有完全除去的意思。“时候”一词有时有“不论甚么时候”的意思,好像是一个不肯定的时候,按整句话的用法来看,神将百姓的罪完全除去的时候当然是在末世。此时候不肯定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末世准在甚么时候来到。
“我与他们所立的约”一话并不是要表达立约的动作,而是表达此约的来源,250此约是神所立的约。保罗所要强调的不是立约的过程,而是此约是出于神的这件事实。这约如果是出于神的,它就不是按着任何人的意思,或凭着人的功劳而立的。这里用的约字,除去第九章四节的“诸约”以外,在本书信中只在这里用过这一次。神最终要施恩给祂的百姓是神早已和百姓立好的约,所以百姓最终的前途是要重新蒙福。等到神的时候到了,外邦人全数进来了,神除去了百姓的罪,全以色列都要得救,这就是神与百姓所立的约。这一切都是神的作为,都要在神的时候成就。保罗引用的旧约经文是将几处的经文合到一起。这几件事成就了,全以色列就要得救。但这事的成就,完全不是出于以色列人的功劳,而是神的恩典。
第十一章廿八节“就福音说,为你们的缘故,他们是仇敌;就拣选说,为列祖的缘故,他们是蒙爱的”这节圣经虽然在文法的构造上,与前一段经文没有明显的连系;但在意义上清楚的有结语的作用。本节中的两句话在构造上对称得十分完整,好像诗歌体裁的用字一样。但是,虽然如此,保罗的用字仍是非常严谨,不会因为要用字对称,而在字的意义或用法上妥协。251“就福音说”可以说是“从福音的角度说”。这里的福音是指整个福音的意义,或者说神的整个救恩计划,照样“就拣选说”也是指神整个拣选百姓的计划。这一切都是要按神既定的计划成就,神的意思并没有更改。“为你们的缘故”是为“你们外邦人”的缘故。“为列祖的缘故”是指神拣选列祖,或神与列祖立的约的缘故。两句话所表达的重点也一样。252
“他们是仇敌”一语可以有两种解释的可能,可以解释作主动的用法,就是说以色列人主动的与神为敌;也可以解释作被动的用法,也就是说他们被神弃绝,被神看为敌人。单单从“仇敌”一字的意义看,两种解释都可能,但是从整个句子的构造来看,“是仇敌”一词是与“是蒙爱的”平行的。“蒙爱的”一词很显然的是被动的,神主动的爱了祂的百姓,拣选了他们,所以他们是蒙爱的。因此“仇敌”一词也最好解释作被动的。因为以色列人拒绝了主耶稣,拒绝了福音,所以神将他们丢弃了,将他们看作仇敌。这里所表达就和前面第十五节所说的“他们被丢弃”,第十九节的他们如枝子“被折下来”,和第廿五节的神“使他们成为硬心的”,都是一样的意思。
第十一章廿九节“因为神的恩赐和呼召是没有后悔的”“因为”就显出下面的话是前面的话的原因。虽然以色列人是刚硬,不信,不顺服的,但他们仍是蒙爱的,因为神的恩赐和呼召是没有后悔的。恩赐和呼召都是神所赐给以色列百姓的好处,是两件事,但却有亲密的关系。253百姓领受的恩赐是因他们蒙召作选民才有的,如同前面第九章四、五节所讲的恩赐,而不是指肉身自然的恩赐。呼召是指神与百姓立约,拣选他们这件事实。“没有后悔的”一词在此是不可改变或不会改变的意思。254神不后悔因为神是永不改变的,所以祂的呼召和祂所给人的恩赐也不会改变,祂不会收回祂给百姓的恩赐和呼召。“没有后悔的”一词在新约中除了这里只在哥林多后书第七章十节出现过。255在本节中此字放在全句的开始,是很强的加重语气的用法,神的恩赐与呼召是绝对不会改变的,因为神是不改变的神。但这样的教训与旧约中讲到神后悔的记载,没有冲突,如创世记第六章六、七节;约拿书第三章九、十节等多处的用法。旧约中用的“神后悔”是一种拟人式的笔法,表明神对人的罪的不满意,或者改变祂的作法,不降祂所说的灾,而不是神心意的改变。
第十一章三十、卅一节“正如你们从前不顺服神,但现在因他们的不顺服,你们倒蒙了怜悯;31照样,现在他们也不顺服,好使他们因着你们所蒙的怜悯,现在也可以蒙怜悯”这两节圣经的词句构造极其严谨。首先在两节的开始用“正如”和“照样”,将“你们”外邦人和“他们”以色列人对比。然后在第三十节里,保罗比较外邦人的过去和现在,过去的不顺服,现在蒙怜悯;在第卅一节他将以色列人的现在和未来比较,256他们现在不顺服,将来要蒙怜悯,如此两节的对比,就显明了神的计划。
保罗在本节仍然是在讲外邦人蒙恩的事和以色列人蒙恩的事两者的关系,可以看作前面的话的解释或者结论,257所讲的内容和第十一、十二、十五节等的教训都一样。外邦人本是不顺服的,但因犹太人的背逆,神反倒怜悯了外邦人;现在神向他们施怜悯,为要激动犹太人发愤。
“因他们的不顺服”外邦人蒙了怜悯,意思是说神使用犹太人的不顺服,成为一个向外邦人施怜悯的理由或者机会,258这里保罗并没有说“因他们的不顺服,你们成了顺服”,没有任何功劳的成分存在。乃是因他们的不顺服你们蒙了怜悯,施怜悯的是神。259在下一节保罗讲犹太人的经验,和外邦人差不多,也是经过了不顺服然后蒙怜悯。“照样,现在他们也不顺服”的“现在”是指现今的世代,是基督完成了救赎,犹太人却拒绝祂的世代,和第三章廿一节的“如今”的意义一样。本节中(第31节)的第二个“现在”解释上比较困难。首先有些版本没有这个字,有人怀疑它是否原来就是保罗写的;260但整体来说,有此字的版本见证比没有此字的见证分量强,而且有此字的读法比较难解释,所以原稿有此字的可能性应该比较高。因为如果原来有此字,有人想把它删掉,容易明白;掉转过来,原来没有此字,有人将它加上,就难明白了。在第三十节是用“从前”和“现在”来对比,本节是与第三十节对称的,所以这里的两个“现在”一定也是指时间上的对比。再者这里第二个“现在”是指犹太人蒙怜悯的时候,这件事还没有发生,是在未来,在全以色列都要得救的时候才发生的,所以这第二个现在是指末世时的现在。261
“好使他们因着你们所蒙的怜悯”一语引起了许多的讨论。“好使”是要表达神在人中间工作的最终目标:神使犹太人刚硬,叫外邦人蒙恩,最终的目的是要让所有的人,外邦人和犹太人,都蒙怜悯,所以说好使他们因着你们所蒙的怜悯,现在也可以蒙怜悯。这节圣经的构造是按次序有三个主要的词句:“他们不顺服”,“你们蒙怜悯”,“他们蒙怜悯”。现在解释的困难是将中间的词句,“你们蒙怜悯”,与前面的词句合到一起来解释,还是与后面的词句合到一起来解释;262整体来看,将“因着你们所蒙的怜悯”与下面的句子连到一起比较适合。这是本书的译法,因为这样的解释合乎第十一章十一节的话,“救恩临到外邦人,为要激动他们(犹太人)发愤”;这也是许多近代英文译本的译法。263
第十一章卅二节“因为神把所有的人都圈在不顺服之中,为要怜悯所有的人”这节可以说是前一句话,第三十、卅一节的结论:神要便以色列人因外邦人所蒙的怜悯,为的是要怜悯所有的人。开始的“因为”一词就是要显明此关系,由此也就显出整个这一大段经文,第九至十一章,的主题。在这几节圣经中多次出现的两个字是“不顺服”和“怜悯”,264人的不顺服和神的怜悯是整个讨论的中心。人因为不顺服就要受刑罚,被弃绝,唯一的出路是神的怜悯。不论甚么人都没有别的解决的方法。不顺服是人的行动,人要负责任,但这也是神的旨意:神把所有的人都圈在不顺服之中。“圈”字是一个强有力的字,可以译作被“关”在监牢中,或者被“拘留”。265被关的行动是被动的,是一个人因着过去的一些行动,失掉自由的表现。这也就是表明前面保罗曾一再提到过的,因人的不顺服,神主动的使人刚硬,悖逆。神把人圈在不顺服中,神也主动向人施怜悯,但这一切都不减少人不顺服的责任。“为要”怜悯所有的人,也是很有力的表达目的的句子,神作这一切的目的是要向人施怜悯。
这节圣经中两次用到“所有的人”,保罗的意思是否说每一个人都是不顺服的,同样每一个人也都要蒙怜悯呢?有的学者就认为保罗这里的教训是真正的“普救论”,即最终全世界的每一个人都要得救。266在解释任何经文时都不能忽略上下文的关系,和全本圣经的教训,特别像本处的经文。首先,按文法的构造,在“所有的人”一字前面有一个固定冠词;按文法家的意见,这样的用法是用来表达“一类”的人。267犹太人是一类,外邦人是一类。这里说的“所有的人”是将各类人都包括在内,实际上整个这几章圣经所讨论的,就是有关犹太人和外邦人的问题。
在另一方面,在前面第二十至廿六节已经解释过,不论外邦人或是以色列人,他们能不能得救,就要看他们是否相信。而在第廿三节清楚的说,以色列“若不是长久不信”才能被接回到原来的橄榄树上,意思就是他们若仍长久不信,他们就不会被接回去,也就是不能得救。如果参看别处圣经的教训,如帖撒罗尼迦后书第一章六至十节等,就更加清楚了。也许如同邓氏所说,神的怜悯与人的不顺服和不信的谜,只有从末世的角度来看才可以得到解答;268但今天按我们有的圣经教训,我们信仰的标准很清楚,保罗这里讲的不是一个毫无条件的普救论:最终全人类每一个人都要得救。最终要得救的是所有的人,不再有国家民族等的分别,不再有犹太人和外邦人的分别。因为神最终的目的是要怜悯所有的人。
第十一章卅三节“神的丰富,智能和知识,是何等高深!”从这里开始的这四节圣经,可以说是罗马书第九至十一章这一段经文的结论,但是也可以说是从第一章开始,整个罗马书对救恩的教义的结论。神所作的这一切都为的是向全人类施怜悯,神的恩典何等奇妙!保罗不能自己的发出赞美。所以正如一些解经者的看法,这几节圣经像是三一颂一样的颂赞,多过像一首赞美诗。269多数作者指出这几节经文的构造,配合得极完美,是诗歌的体裁;特别表现出一种三的构造,像犹太人的诗歌,第卅三节讲神三方面的丰富;第卅四、卅五节用三个修辞性的问题讲出神的伟人;最后在第卅六节讲出万物与祂三方面的关系。270这样三·三的构造非常完整,保罗写的时候,可能引用了一些通用的词句,但绝无证据显出这是一首既有的诗歌,因为这样的诗句没有在任何其它地方出现过。
在句子的开始有一个惊叹词,271显出他感受的深刻。“神的丰富”一语有很多时候是指神某些本性的丰富,如第二章四节所讲神的恩慈、宽容和忍耐极其丰富,或如第九章廿三节讲的神丰富的荣耀;但有时保罗也直接的就讲神的丰富,如腓立比书第四章十九节所讲的“神在基督耶稣里荣耀的丰富”,和以弗所书第三章八节所讲的“基督那测不透的丰富”。按这里词句的构造,将“丰富”解释作与“智能和知识”为平行的用法较好。272“高深”一词原文只是一个“深”字。273“丰富”一词如果是独立用法,则应该是指前面一再提到的神的怜悯。“智慧”是指神救赎计划的奇妙,把所有的人都圈在不顺服之中,为要怜悯所有的人。“知识”则是指从起初祂就知道这一切救赎计划的成果。实际这几个名词合到一起,就讲出了神救恩的奇妙,也许找们不必将它们的意义划分得太清楚。
“祂的判断是何等难测,祂的道路是何等难寻!”“判断”一词可以解释作“决定”,如哥林多前书第二章二节的“定意”,或“定了主意”;或者解释作法律上的“判断”,或“审判”,如罗马书第五章十六节的“审判”。两种解释对这里的意义没有影响,都是指神按祂自己的旨意所要行的事。“道路”通常是指行走的道路,但在新约中很多时候是作寓意的用法,274指人的生活力式,或作事方法。“难测”和“难寻”两词的构造相同,都由一个形容词加上相反的字头而成的。275“难测”表达用人的思想不能测透,“难寻”是表达用人的方法不能找到。保罗的整个句子是用惊叹的语气表达出,神的丰富、智慧和知讯是深奥莫测,人不能用自己的理智去了解神的作为。
第十一章卅四节“谁知道主的心意?谁作过祂的谋士?”下面保罗又引用旧约的经文来支持他的立论。这里用的经文差不多是一字不改的从希腊文的以赛亚书第四十章十三节引用来的。276这样问题的答案明显是否定的,277有限的人当然不可能知道神的心意,那有人好像比神更有智慧,能给祂出计谋呢?
第十一章卅五节“谁先给了祂,好要祂偿还呢?”这节圣经是引用约伯记第四十一章十一节上,但却不是根据希腊文的写法,而是从希伯来文翻译过来的。这是一个较夸张的笔法,或者说是诗歌的笔法,来讲述一件不可能的事,谁能将任何好处先给神呢?当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没有必要假设说保罗是指将丰富,或者恩慈,怜悯等给神;我们根本不能想象人将任何好处给神,神也不欠任何人的情分。神给人的一切好处都是出于祂的恩典。
在第卅三节下、卅四、卅五节保罗用三个修辞式的问题来叙述神的丰富,智慧和超越,而这三个问题都暗指着否定的答案:人间没有任何事物能限制或胜过神,这样他对神的颂赞就达到了高峰。
第十一章卅六节“因为万有都是本于祂,倚靠祂,归与祂”这节圣经是一个极美,也是极适合的颂赞的话,非常恰当的结束了这一段赞美。“万物”是指一切的被造之物。278“本于祂”是指万物的来源,“藉着祂”是指万物今世的存在,279“归于祂”是指万物最终的结局。虽然有时保罗说基督是创造掌管一切的主,如哥林多前书第八章六节;歌罗西书第一章十七节等,在此他为这一切都是出于神来赞美神。显然的保罗在他对三位一体的看法中,认为“出于神”和“出于基督”这两袒讲法没有冲突。
“愿荣耀归给祂,直到永远。阿们。”这是极恰当的总结。在原文中“荣耀”一语有冠词,表示肯定及加重语气。摩氏解释作“最高的荣耀是属于神的”。280以色列人被弃绝和得救的问题,或是说神的主权和人的意志的问题,是一个极困难的问题,保罗在这里并没有给我们一个简单的答案。但根据他在这一大段经文中所解释的,神的智慧、恩慈和怜悯是如何的显明,我们也不能不像保罗一样,向神发出无上的赞美。
224 参看BAGD. s.v. Dunn在一段很长的讨论以后,下的结论是:新约的用法是出于犹太的背景。Rom. II, p.678.
225 Murray称十六25 "virtually furnishes a definition of mystery". Rom. II. P.91.
226 看BAGD, , II, 2b.
227 按字面直接的译作英文可作Hardening has come in part to Israel. Cranfield在此强调以色列人的硬心不只是因为他们不顺服,而是神使他们硬心,如此以色列人的硬心才能成为“奥秘”的一部分。Rom. Ii. pp.574f. 以色列人的心显出神的作为是无问题的。但直正“奥秘”的意义是指神丢弃以色列是要拯救所有的人,而不是单指神使他们硬心。
228 Dunn认为保罗的意思是以色列人是硬心,但不是彻底或完全的硬心。Rom. II, p.679.大多数的作者,如S & H. Barrett, Murray, Morris等,皆解释作只有一部分以色列人成为硬心的。Cranfield则将“有部分”解释作副词,不过他认为是形容“成长”,而不形容“硬心”,所以他对整句的解释仍然是只有一部分以色列人成为硬心的。Rom. II. P.575, esp. n.1.
229 “直到”一词基本的意思是时间性的,包括有“到......时候为止”的意思。, BAGD, 2. a. 虽然来三13的用法似乎不同,中文新译本译作‘趁着’还有叫作今天的时候”,但BAGD译作as long as it is still called today,也是表达类似的思想。
230 Cranfield认为除非将本句中的“进来”所指的动作解释作在最后大审判以后才发生的事,否则便不能将已得救的人的“进来”看作是将来的事。Rom. II. P.575括号中的话。保罗既然说“直到全数都进来”,就表示现在还没有都进来,所以Cranfield的解释,将“全数”看作已蒙拣选而尚未得救的人,有道理。但另一方面保罗这里是将“以色列人”和“外邦人”看成两个整体;有一个外人没有得救。外邦人的全数就没有都进来,所以没有必要将这“两种”外邦人分得这样清楚。看下面对“全数”的解释。
231
232 Murray特别强调此处的“全数”与第12节的“丰满”的关系。Rom. II. P.93ff.
233 虽然Barrett在解释the full number of the Gentiles时说,the number intended by God might be identical with the total number. Rom. P.223, 但解释的重点不应该放在数目上。
234 Murray, Rom. II. P.93.
235 如Cranfield.
236参看该处的注释。
237 虽然有些作者仍将解释作时间方面的意义,如Ka/smann, Rom., p.313, 将此词解释作如徒十七33,二十11的用法;Dunn也表示同意Stuhlmann的解释;在的后面,应有一些时间的含意,Rom. II, p.681, 但Dunn最终仍指出的基本意义是“如此”,“这样”,Ibid.
238 加尔文认为保罗这里的用法和加六16的用法一样。Rom., p.437.
239 特别是Murray, Cranfield, Morris等。
240 Bengel和Lenski都很强调此解释。
241 参看Edwards举的例,Rom., p.275.特别他在括号里他列出的Mishnah及Testa. of Benijamin的资料。
242 Sanday and Headlam认为以色列人要得救进入教会中,末日的事才能成就,Rom., p.336; Cranfield则认为以色列的得救是在救恩完成时,人的身体得赎,被造之物完全得拯救时才可成就。Rom. II. P.577, 这样的讨论在此似乎不是必要的。下面保罗引用来支持他立论的经文,更可以显明这一点。
243 第一句末了的字在LXX是“为了锡安”,;这里用的是“从锡安出来”,可能是受诗十四7的影响。
244 和合本的译法和以赛亚的希伯来文的写法较接近。
245 如Lenski.
246 Dunn等。
247 如Denney, Morris等。
248 但参看前面“就要得救”的注释。
249 参看BAGD. s.v.按Morris的统计,此字在LXX用来翻卅五个不同的字,Rom., p.422, n.124, 含意很广。
250 + genitive可以表达一件事物或一个命令的来源。看BAG,I.2.是指“从我而来的约”。
251 Dunn就认为要使形式上字句的对称,同样的字可以有不同的用法。第一句的和第二句的的用法就不同,他译作because of you和for the sake of the fathers, Rom.II. p.684. 这样的解释似乎没有必要。Cranfield两次都译作for the sake of. 中文新译本本则两次都译作“因”。
252 虽然如Cranfield所说,是向前面看,为了将来外邦人的缘故;是向后看,因着从前拣选他们的缘故。Rom. II. P.580.两词所表达的义分别不大。至于“为了将来外邦人得福的好处”和“因着列祖”是否因着他们的功劳的思想,不在 phrase的基本含意里面。事实显明列祖蒙拣选不是因他们的好处。
253 虽然有的解经家将这两个名词解释作一件事,用一个来形容另外一个,如Calvin解释作“ 呼召的恩赐”,Rom., p.257. Ka/semann说神给恩赐就有呼召,Rom., p.316. 但绝大多数的作者都认为是两件事;而这是最合理的看法。
254 BAGD, 2.
255 “没有懊悔的悔改”,新译本。
256 本节的第二个“现在”是指将来,参看下面的解释。
257 在第30节开始本有一个,但因为在第29及30节都有“因为”,所以这里没有译出来。
258 .可作dative或instrumental,而不是直接的causal,“不顺服”和“蒙怜悯”不是直接的因果的关系。
259 For Jew and Gentile alike, the end of the road is God's mercy; and for each the road leads through disobedience, Rom., p.226.
260 有此字的版本包括aB Dgr等,而P46 vidA Db,c G 等没有此字。
261Cranfield. Dunn, Morris等基本上都是如此看法。
262 这两种解释法在意义上的分别,可从这两种译法看出一些来。中文新译本的译法是将这句话与前面的词句连合起来,译作“照样,他们因着你们所蒙的怜悯,现在也不顺服,使他们现在也可以蒙怜悯”。吕掁中译本则这句话与后面的词句联合起来,译作“照样,如今连他们也硬不顺服了,这要使他们,因着所施给你们那同样的怜悯,如今也蒙怜悯”。Cranfield举出很详尽的理由来支持将“因你们所蒙的怜悯”。一语与下面的句子合到一起的解释。Rom. II, pp.583-5, Dunn则强力的反驳Cranfield, 而主张将此句话与前面的词句连到一起。Rom. II. pp.687f.
263 如RSV, New RSV, NIV等。
264此两在第30、31节中各出现三次;在第32节中各出现一次。
265 看BAGD, , 参看新约希腊文中文辞典,BAGD之中译本,王正中编。
266 参看Dodd. Rom., p.183f.
267,看BDF§275(7).
268 Dunn, Rom. II. p.689.
269 Black, Rom., p.149.
270 参看S & H. Murray, Cranfield, 特别是Dunn, Rom.,II. p.698.
271保罗用的是,思高本译作“啊”。
272 因此本书的译法好过吕振中译本及和合本的译法,“ 神智能与知识之丰富”,或“神丰富的智能和知识”。参看Cranfield及Murray在此的解释。
273 本来和合本的“深哉!”很恰当,但是下面的话译作“神的丰富、智能和知识”,读起来就不是很顺口了。
274 BAGD,, II.
275 -privative++根本的字。“测”字的本字是,有“调察”,“了解”的意思,如罗八27的“鉴察”,林前二10的“参透”。“寻”的本字是,有“脚步”、“踪迹”的意思,BAGD.s.v.;在这里可能是表达“跟踪”,“寻索”的思想。
276 保罗只是在第一句的开始加了一个,将两句中间的改为及将两字的次序调换了。这样的改变对原文意义没有影响。
277 Morris引用Brown的解释说,问题就等于是一个有力的否定。Rom., p.428.
278 是把所有的看作一个整体,整个宇宙。BDF §275(7),此词这样的用法在古典希腊文很普遍,因此Cranfield的注释说,这里保罗的用法反映出犹太的希腊文作者借用斯多亚派资料的说法,似乎是没有必要的。
279 279. 参看西一17“万有也一同靠祂而存在”,本作者在歌罗西书注释,页56及以下的解释。
280 Supreme glory belongs to God. Morris. . Rom., p.429.
基督教阿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