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腓立比书第三章

 

Ⅶ 警告与鼓励(三121

{\Section:TopicID=138}A 警告与声明(三13

  1. 最后(to loipon),我的弟兄们,这个词组似乎应该带出书信的结尾,但却非如此。使徒插入了一段冗长的讨论,到四章8节才又提出要下结论的允诺。话说回来,to loipon 也可以译为“好吧,那么”(霍桑)、“此外”,或“进一步说,那么”(莫德),而不必为“总结而言”(GNB, JB)或“再见”(NEB)。在主里喜乐的呼吁,是本书信的特色,在四章4节又重复出现。在主里或是指“因为你们是属主的”,或“因为祂作成的事”;也有可能这整个词组等于用基督徒的话说旧约的欢呼:哈利路亚,“赞美上主”,我们在诗篇中常常读到。摩法特的翻译,将在主里喜乐的劝勉用来解释那同样的事,因为保罗没有对“同样的事”下定义。事实是:既然使徒写到这些事,它们显然不是从前对教会的口头训令170。我们也应当注意,为了读者的安全,保罗不会犹疑(这是于我并不为难真正的意思171。“把这话再写”这句难明的话,有以下几种解释。

  a. 摩法特译为:“我在信中再重复‘喜乐’一词”,这个翻译很大胆,把此词组和要喜乐的劝勉相连。它也可找到一些支持。麦卡尔反对此看法,他说:“本书信固然处处可闻喜乐之声,但一直到三章1节上,才直接吩咐他们要喜乐”,但他忽略了二章18节;二章18节经文有可能包括这项要求,而三章1节上乃是重提这要求。惟一可用来反对的理由,是如赖富特所言:“这个吩咐与腓立比人的安全(和合本:妥当)没有直接的关系”(布鲁斯也如此认为)。不过,他们在试炼中倘若陷入沮丧、消沉,或许在保罗看来也十分危险。NIV 采用这个观点,并加了再度一词,希腊经文并没有这个字。

  b. 赖富特认为,同样的事是指防范教会内分争的警告,这也有可能。四章1节以下又重提这项警告(赖富特认为,它与三章1节的吩咐是衔接的,而整个第三章则是思想的出轨,因使徒的思潮被岔开)。

  c. 麦卡尔和贝尔认为,1a 9节是出自另一封保罗的信,不是写给腓立比人的,因此我们无法得知同样的事是什么意思。见导论Ⅲ 一 “插入说”{\LinkToBook:TopicID=114,Name= 一、插入說}

  d. 此刻也许保罗正往前瞻,想到以下防范福音仇敌的警告(2节及下)。这是下文极佳的前言。对于警告腓立比人注意假教师一事,保罗毫不迟疑,视为紧要。可能他从前曾带话过去,提出警告,这些信现在已经遗失;而他又旧事重提。这种重复的警告,对他们有益,是你们的保障。这是肯耐迪、斯科特、本挪特,和葛蒂的看法。也许使徒得到消息,某种危险正接近腓立比教会,于是他便开始了本章的长篇大论。参阅导论Ⅲ 二、“打断说”{\LinkToBook:TopicID=115,Name= 二、打斷說}

  2. 本书信的话锋在此猛然一转,出人意料。参阅导论Ⅲ 一 “插入说”{\LinkToBook:TopicID=114,Name= 一、插入說}及二 “打断说”{\LinkToBook:TopicID=115,Name= 二、打斷說},原书3740页。三重警语的用词强烈而激动,动词用命令式加以重复,blepete,“要注意”、“要提高警觉”,显示出这个严肃警告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这个字不像中性的“要思考”一般。辛格假定这里指几组不同的人,但这看法颇不可能。保罗心中只有一个与他作对的团体,他用三种方式来形容它:犬类……作恶的……妄自行割的

  这些人究竟是谁?只有两种可能:犹太人,或犹太基督徒。这两种人一直是使徒身上的刺。哥林多后书十一章13节讲反对者“行事诡诈”,与这里所指的,是同一批人。此处用讽刺的口吻,说割礼是“刀割”(NIV切割自体者),由此可见,这里不是指犹太人。而哥林多后书并没有反对割礼的辩论,也值得注意;在那里,保罗的仇敌是祖籍犹太的巡回传道人(林后十一22),他们外表极富吸引力,成为保罗卑微形像的挑战。保罗对于犹太人按照犹太教规行事,一向相当尊重(罗二25,三12,十五8;西四11;参:腓三5),但让他愤怒的是,有人坚持外邦基督徒需要接受这种仪式,才能成为“完整的基督徒”,这是犹太派的要求(徒十五1)。他以尖锐的话向加拉太人说明(五2及下),要反对这种错误的割礼教义和观念。

  这批教师的活动,很可能随时会伤害腓立比教会;对他们的指控,用词非常猛烈。犹太人认为,犬类是“最卑贱、狂妄、讨厌”的动物172,是不洁的(太十五26;启二十二15)。保守的犹太人用这个充满轻视的别号,来称与以色列为敌的外邦人,他们也是神的仇敌(以诺书八十九42)。在本节中则相反,神的仇敌成为这些犹太基督徒的使者,因为他们所传的福音不正确(林后十一341315),所以为神所弃绝(林后十一15b;参《十二使徒遗训》,Didache,九5,引用太七6;伊格那丢,《致以弗所人书》七1,形容传异端的教师为“疯狗”)。不过,保罗心中所想的,或许不是这些假教师的羞辱,或傲慢的态度──如狄比留的看法──而是他们像狗一样叫个不停(诗五十九614),并且像狗一般紧追着他的脚踪,要“打扰”他的工作。

  作恶的人,与哥林多后书十一章13节的形容相互呼应。在这两段话中,如果将重音放在“作事的人”,ergatai,便形成讽刺语,暗示他们反复强调要“作事”才能保证得救。这种“信赖肉体”(4节),即是相信藉宗教与道德行为,可以累积功德;加拉太书与罗马书皆对此说大举挞伐,不过理由稍有不同。

  那些妄自行割的,是指行割礼;不过保罗并没有用正式的名称 peritome,却用双关语嘲讽它为乱割,katatome,即切割身体,有如利未记二十一章5节所禁止的异教习俗〔参:王上十八28,以及区伯利(Cybele;译注:弗吕家女神)的信徒狂野的礼仪,记于路其安努(Lucians;译注:约115190,希腊讽刺诗人)的驴和亚普类乌(Apuleius;译注:二世纪罗马作家兼哲学家)的金驴等书中〕173。加拉太书五章12节也用类似的话讽刺犹太派人士,那里的 apokoptein,“切掉”,是指他们专门注意割礼的外表行动,这字也有“去势”的嘲讽含义。

  3. 割礼的正式名称,peritome,保留给基督徒;从罗马书二章2529节和歌罗西书二章11节看来,这名称必是指教会为神立约的子民,承受祂向古代以色列所作的一切应许(罗九2426;彼前二910)。割礼,一词要按上下文来了解其意。这里,正如狄比留所说:“其思想不是身体上的记号,而是教会深知自己为神的新子民”。这个字原本指犹太人,“按肉体说”的以色列,参阅加拉太书二章79节、12节。然而,由信主的犹太人和外邦人组成的基督徒教会,是新以色列人,“神的以色列”(加六16),因此可以被称为受割礼的,因为这名词现在具备新的、内在的、属灵的内涵(罗二2829清楚说明此点)。它的价值直接由它的新意义而来;否则它就毫无意义(加五6,六15),如果单照字面而行,缺乏真信心,只会带来灭亡(加五24)。将犹太教的仪式加在外邦基督徒身上,理由之一是犹太基督徒宣称:藉仪式可以称义,而保罗反对这一点;理由之二是因为他们一直在教会中区分犹太人与外邦人,保罗则否定这一点(加三2629;西三11)。

  在旧约、昆兰古卷(利二十六41;申十16;耶四41QS 526;参《巴拿巴书》 9)、和斐罗(Philo)的书中,都曾表明:以肉身的仪式作为蒙拣选国度成员的标记,是不够的。真正的割礼是灵性的工作,对基督徒而言,洗礼这记号已将其表达出来了(西二1113)。没有一件事比它更清楚,可以表明:旧约的仪式已为新约对内心归向神的坚持所取代;同时,礼仪的价值仍然保存,而被赋予更深的意义,不再只是外在的行动而已(如割礼)。

  这里列出三项基督徒的地位和特权,与犹太派的形式主义正相反。以神的灵敬拜,这句话清楚陈明基督徒敬拜的属灵特色,符合主的教导(约四24)。无论外在采用或不用某些形式、典礼,敬拜不可或缺的主要特性乃是“在灵里、在真理中”;而“忧伤痛悔的心”(诗五十一17)也同样重要;注意力不能从这里移开。惟有圣灵能激发人如此敬拜;每一次我们聚集,来从事这项至高无上的事──敬拜主我们的神──都当以祷告的心承认这点,并提醒自己,要完全倚赖祂174

  “神的以色列”另一项特色为:其成员在基督耶稣里夸耀kauchomenoi,最好译为“欢欣雀跃”(如一26,二16;参:罗五2;林前一31;林后十17)。这个动词显然是保罗最爱用的字之一,在此难以列举所有的出处。他的书信中共享了三十五次,新约其它地方只出现两次。这个字主要形容两种极端的宗教态度:或是骄傲自信(如:加六13),或是谦卑降服于神藉耶稣之十架所启示的救恩(如:加六14)。这个字的根源可回溯自耶利米书九章2324节(参:林前一31)。

  信徒在救主里的欢欣,是出于祂已完成的工作。我们的“夸口”不是因自己──己的本性是罪──而是因另一位,惟独祂的膀臂能带来拯救,我们应当完全信赖祂,放弃一切自信。这种态度能挫败骄傲,尤其使我们不能靠宗教美德与成就自夸;而让我们高举神全权的恩典,和我们不配得的无价礼物。

  靠着肉体,只是另一种表达法,指宗教人士内在的倾向,要靠自我的努力来到神面前,赢取祂的称许和接纳;保罗提到这点,只是要人警惕,并予拒绝。敌对人士则倚仗宗教仪式,靠自己来博得神的赐福。这里的肉体或许和行割礼有关(参:加六1213;弗二1115);它也可能与“在灵里”相对,如罗马书二章2829节(参三19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143,Name= D 要拒絕假教師(三1819})。无论如何,这种错误的信赖,与基督和其工作完全对立。加尔文指出,一个人若将信赖置于基督之外的事,就是靠着肉体;这就与福音相反,对灵魂有害。所以,我们必须拒绝这种信赖175

 

170 V. P. Furnish, NTS, 10, 1963, 8083

171 Dibelius 认为希腊文 ouk okneron, RSV, 'not irksome' (不厌倦)与一种体裁公式 ouk okno, “我不退缩”,相等,即回头指前面二2829对喜乐的呼吁。

172 StrackBillerbeck, i, 722725页。

173 T. R. Glover The Conflict of Religions in the Early Roman Empire Methuen, 1910 , 2021页的形容。

174 有关“圣灵在我们的崇拜中”之讨论,见 R. P. Martin, The Worship of God, Some Theological, Pastoral and Practical Reflections  Paternoster Eerdmans, 1982,第十章。

175 有关保罗对“肉体”的教导,见 Martin, Reconciliation, 5961页。

B 自传(三414

{\Section:TopicID=140}i他的犹太传承(三46

  以上教会立场与犹太主义(犹太基督徒教师自然包括在内)鲜明对立的宣言,铺了一条路,特别引介出那位曾一度“靠着肉体”之人,他随之将自己的生平与经验详加解说。保罗卷起幕帘,让腓立比人看清他过去的宗教经验,以致他们能了解,为何他会如此直率地警告他们。

  到第6节为止,他从以前的专业角度来介绍他的履历。转折点是第7节的检讨。在研读46节这一段时,必须牢记这种角度;诚如伯纳德所言,它乃是“流传至今的古典文字中,最惊人的自白之一”。使徒似乎呕心沥血地要澄清他的立场;理由乃是:仇敌辩称,他的教导还需要补充,加上某些礼仪,尤其是割礼。他以整全的军备否定他们错误的教义,即:复述他自己在律法以下的经验、他如何归向基督、并评析他信主的结果──失了什么、得了什么。

  4. 任何一个人,是面向假想的辩论者,向他挑战,要他藉比较来定输赢。他难道比保罗有资格评判这件事?他在专业上能比保罗更杰出吗?无论这个人举出那一种特长,保罗都可反驳:我有更多。他的这番话,又是把自己“当作愚妄的”(林后十一16及下,十二11),刻意回到昔日,从尚未信主的眼光来看。不过,为了让自己有权发言,让腓立比人能回答他仇敌的讽刺,他必须把自己的资格列出来。因着护教的需要,他不得不证明自己是“真正的犹太人”(本挪特);哥林多后书十一章21节及下与此类似。他的说明如下。

  5. 接下来列举了一连串资格,证实他的确为血缘正统的真犹太人。他具备的优势共有七项,分成两类;本革尔风趣地说,保罗彷佛扳着手指,一项一项地简洁数出。这张清单上,有四项是与生俱来的资产,另外三项则是他个人的抉择与信念。

  第八天受割礼,直译为“至于割礼,八天大”,证明他的双亲“遵守律法的规定”(利十二3),以及他真正为“纯犹太人”。他不是归信的外族人,长大后才受割礼,而他的仇敌中有人可能如此,他们或许是成人后才皈依犹太基督教;他也不是以实玛利人,这族人年满十三岁才能受割礼(创十七25;参:约瑟夫,Antiquities, 1.12, 2)。最值得夸耀的事放在前头:他一生下来便是血统纯正的犹太人,并在先祖信仰的熏陶下成长。因此他讲话有权威,无人可挑战;那些可能快到腓立比教会的仇敌,主要的教条便是割礼的需要,他们在他面前无话可说。保罗把割礼放在他履历表的头一条,来抗衡这种错误的观念,证明他对此仪式真正合义的解说,是有耳皆需听的。

  谈过正确奉行犹太国标帜之后,保罗接着提出他有利的地位,即隶属以色列族。这里的以色列为此一蒙拣选之族立约的名字,保罗以身列其中为傲(参:林后十一22;罗十一1),他是“血统纯正的犹太人”(葛尼卡)。

  在神拣选之子民的国中,他声称属于特定的一族,便雅悯支派。这一支派虽然小(“小便雅悯”,诗六十八27),却受人崇敬,它高超的地位有几项理由。因位于南方,它可能抵挡了异教由北方的入侵(葛尼卡的看法)。圣城与圣殿都在它的疆界内,令它独具殊荣。在王国分裂时,它效忠大卫家;而早先在战场中,它也被器重(士五14;何五8)。还有一点,即以色列的第一个王出自这一家族(撒上九1221,十12025),而使徒原先的希伯来名字与这位王相同,这使他对自己的本族更感骄傲(贝尔的看法)。

  希伯来人所生的希伯来人,意思正如摩法特的翻译:“希伯来人的儿子,父母皆是希伯来人”,由此可见,他从小所受的教养是用本族的母语。能说古代传下的语言(希伯来文和亚兰文),表明效忠古文化,令人特别注意;使徒行传二十二章2节,保罗用亚兰文向群众说话,便可为证。耶柔米记载了一段传闻,说保罗家是在罗马人蹂躏巴勒斯坦时,从加利利的一个小城逃到基利家的大数(徒二十一39,二十二3)。倘若这项传说可靠的话,对他种族的纯粹就是进一步的证实;但耶柔米的传说有可能是根据这里的经文而衍生的。

  使徒下面谈到三项优势,是他足以自夸的成就。在效忠律法──即犹太人非常宝贵的神圣妥拉──方面,他乃是教中最严谨一派的成员(徒二十六5),即法利赛人(加一14176

  6. 他作法利赛人的热心,按照他的自白,反映在对拿撒勒党(就是早期的基督徒)的仇恨上;他积极逼迫他们,从耶路撒冷直到大马色(参:徒二十二3及下,二十六10及下;林前十五9;加一13;提前一13)。保罗似乎永远不能忘记他逼迫人的事,那是因他对神的热心方向错误(徒二十二3;参:罗十2),也是因他在这里所提偏颇的人生目标。这个回忆不断在他脑海中浮现,以致他用动词的现在分词,diokon正在逼迫,彷佛在他写作时,这个行动就在他眼前。但是他也知道,神已施怜悯,饶恕他、拯救他(提前一1213),并将最凶狠的逼迫者变成最忠诚的使徒,从前逼迫教会的(徒九45),现在成为其最无畏的宣教士。这里用“教会”,显示这个词汇不单指各个地方性基督徒团体,更指神的教会(有些抄本有“神的”一词),整个基督的身体,按舒密德的话,这种“全体”感,“在每一个信徒团体中──不论多么小,都能整合地呈现出来。177

  从律法的义来衡量,在他自己看来,他是无可指摘的amemptos(参二15同一个字)。明白他用什么标准来评估过去的生活,是很重要的。这里用慎选的字形容这标准:“在律法之下的义”(RSV),惟有在遵守律法方面,他的行为才有无可指摘的记录178。从罗马书第七章和加拉太书第二章,我们知道身为基督徒的保罗,绝不会认为自己过去的一生毫无错失。这里他没有说到内在的冲突,就是活在律法下会有的感受,因为此处的角度不同。这一节只是全部故事的一部分,真正全面的图画,要由使徒在别处的话语来补充、修正179

  有文件证明,某些拉比认为,只要严守律法,巨细靡遗、精准力行,便可达到无可指摘的地步。保罗在此自称,他已经达到这种标准了。

{\Section:TopicID=141}ii过去的弃绝、现在的目标、未来的盼望(三714

  7. 按照本章的次序,现在到了使徒清楚告白的时候。他信主之后,对自己的灵性生活整个重新评估。头一句话便是强烈的断言:而从前对我有益的,我现在当作有损的,是因基督的缘故,最后几个字说明了此一戏剧化转变的动机和理由。因为基督对他意义重大无比,所以保罗愿意将从前的一切优势──即第五、六节所描写的──弃掉,好像将它们都一笔勾消,注为损失。而丢弃这些,不再与它们发生关连,他还不以为满足;正如巴特所见,他乃是惊恐地拒绝它们,视他们为债务。

  的对比,是拉比常用的180,马太福音十六章26节、马可福音八章36节耶稣的教训,也以此为背景。主耶稣的话与犹太传统的教训类似,而当使徒回顾自己的一生,这个比方顿现眼前,似乎就应验在他身上。

  我现在认为,在希腊文为完成式,表示一个过去的动作,现在依然有效。这是指他信主的决定,从人的角度来说;这也提醒我们,保罗生命的改变并不是渐进的、不自觉的,而是戏剧化的,但却有长久的影响。这个强烈的动词 hegemai,曾用于二章6节,见证他的决定是出于自觉,是他亲自作的,是对神的恩典和基督呼召的回应。这一节无疑在回顾他于大马色路上遇见主的经历(徒九6181

  8. 使徒的思想此刻又往前推进,由原文的强烈虚词可以看出:alla men oun ge kai,译为不但如此。这个有力的引介语,表示以下为重要的宣告。现在,保罗的思想更加开展,不仅包括前几节所列的优势,而且将万事含括在内,就是一切被“宗教”人士视为功德,可以讨神喜悦的事。我们再想不出任何一句话,能比这句话更彻底,让藉功劳、特权来到神面前的“宗教”无立足之地。倘若有人向往藉某件事夸口,或认为自己有某种德性,却看不见他(或她)只能靠神的恩典而活,那些支撑他有这种想法的,都被算为损失、垃圾

  使徒的告白用词刚烈,角度宽阔,所以韩索曼认为,保罗在此所想的,并非多年前信主时的决定,而是每时每刻不断的抉择,抗拒倚靠基督以外之事的试探。因此动词时态从过去式转为现在式。他的选择面很广,身为犹太人(57节)和基督徒(8节),他本可以靠各项特权自夸,但在得到那无上的至宝之后,其它一切都不值一提。这至宝是用“认识”一词表达(参10节),此处的形容不容读者对其独特性有丝毫怀疑。认识我主耶稣基督,不仅超越犹太教与“宗教”,甚至到一个地步,是与它们有天渊之别的。

  这一节用名词“知识”,gnosis,这是保罗在信主的时刻得到的光照,是神赐给他的礼物;这名词相当于希伯来文 daath,来自动词 yada,“知道”。它的用法之例,如:神因拣选和恩典、对祂子民的认识(摩三2,对全国;出三十三1217与耶一5,对个人;参:提后二19),以及神子民在爱与顺服中对祂的认识(参:耶三十一34;何六3,八2)。保罗的用语“认识基督”流露亲密之情(我主),散发出二者有直接关系的温暖;因此可以视为“与基督相交”的意思,保罗在信主当天,就被引介进入这种关系(参:林后四6)。与永活的基督如此交往,就是以信心在道德与灵性上与祂联合;使徒在别处则用一名言:“在基督里”,来表达(参:林后五17,十二2)。

  保罗能够与基督耶稣关系如此亲密,并非没有付出代价。在响应主的启示时,他将一切“得着”都丢弃,并放下一切骄傲:为祂的缘故,我失去一切,这字原文为 ezemiothen,和前一节与本节的 zemia损失,有关。此处用过去式,回顾该项交易完成的场合;当他于大马色路上将自己献给基督时,无疑同时作了这样的弃绝。

  保罗第三次用同一个动词,当作,来宣告他已下定决心,结束从前的生活;一切都成为过去(参:加六14);他从前以为可取悦于神的事情,现在都要重新评估。他的眼睛已蒙光照(弗一18),心灵已被神的灵更新(林前二1115;弗四23),如今再来衡量,这些事情都已不值一提,且用很粗鄙的话来弃绝它,垃圾 AVKJV 译为“粪便”。也许 KJV 的翻译太过分了。skybala 可以只是指“残屑”(RSV)或“废料”(GNB 美国版)。这个字可以指两种东西,或是人体的排泄物,或是不要的食物,将丢在垃圾堆上。有人将后者与第二节的“犬类”相连,未免想象力过高;不过穆尔顿和米利根认为,skybalon 是出自 es kynas balein,“丢给狗”。类似“堆肥”之词,可以让现代读者体会这个字的可厌、可辱;这种表达足以呈现使徒完全撇弃了他未信主之前的一切。所有“靠肉体”的想法、作法,都被轻视、抛开,看作肮脏的堆肥,避之惟恐不及(参:赛六十四6;亚三35)。对一切不在基督里、不靠祂救赎之功的宗教仪式,神的评价正是如此(霍桑)。

  保罗重估的目标,乃是个人最大的得着为何。他失去了一切,为要得着──基督。此处,以致我可以得着kerdeso),与第七节的“益处”(kerdos),成为对语,而“损失”与已经失去亦是一对。保罗得着基督,究竟是什么意思?答案可能为:指信徒可以运用基督的一切丰富;或指保罗的根基完全立在基督上。他要基督作满足他一切需要的救主,成为他公义的缘由,以致到了审判之日,他能有生命的产业(参一11),即基督的公义,这乃是在基督里面的(参一21,对使徒而言,“死了”就是 kerdos)。基督的本身与工作合而为一,不可分割。得着祂,就是以祂为我们胜过一切的功德;按墨兰顿(Melanchthon;译注:14971560,德国学者,路德密友)的名言:借着信靠顺服,亲密地认识祂,就是认识祂救恩的福祉。

  这些含义深远的字汇,无论意义为何,乃是为每一个称为基督徒的人说的。保罗在此并非指某一种人,或所谓的“神秘派”(狄比留),或殉道者(罗梅尔)。所有人都需要弃绝骄傲,单单以基督作救恩的来源。

  9. 使徒的思想移向未来审判之日,他渴望那时他得以在祂里面。与加拉太书二章17节相较,赖富特指出,这个动词带有吃惊的意味。这个词组准确的含义,正如伯纳德所说:“在基督里不是别的,乃是有从神而来的义”。在神的审判台前,拥有这种义才能免罪。因此保罗明说,第一,这种义与自己的义正一百八十度相反,亦即,它不是人靠遵行律法可以得着的。第二,他强调,它是神在基督里的礼物,赐给每个信徒。从神而来的义,这形容语可溯自以赛亚书五十四章17节〔参巴录书(旧约旁经)五29〕:“穿上从神而来之义的袍子……连同从祂而来的怜悯与公义”(RSV 所译)。祂是得救之义的创始者,能将这义传给罪人。第三,传递神之义(或神的拯救能力,为祂的子民发出,如:赛四十六13,五十一5)的媒介,是信心。透过信心(dia pisteos),在基督里,并且按照信心(epi te pistei),即,根据人对福音信息的响应。神首先主动在基督里预备得救的义;人的信心,乃是存感恩的态度承认神的预备,并且接受它182

  10. 译为我想认识基督之句子的文法结构,有好几种不同的解释。它或许表明目的:“使我可以认识祂”,和第八节“为了我可以得着基督”类似;它也可能指结果:“因此我可以认识祂”;也有可能这是前面曾提过之思想的延伸(将不定词,tou gnonai,视为具解释作用),意思是:靠信心而得之神的义,使信徒能认识基督,及祂救恩的福祉183

  这种认识基督,表达出基督徒与他的主之间藉信心而联合。底下的话再作进一步的解释:并且,有“亦即”、“就是”之意。祂复活的能力,是基督的能力,dynamis,在胜过死亡时释放出来,现在正在信徒的生命中工作,将他从死在罪中的情况救活,使他进入在基督里的新生命(参:罗六4及下;弗一19及下,二5)。有分于koinonia祂的受苦,这句话刻划出,使徒的遭遇和主在十字架上所受的苦,有密切的关系;神呼召他作基督的代表,在使徒的生涯中亲尝苦难,甚至可说,他的受苦乃是“基督的死”在他身上发动(林后四10;参:罗八36)。这几节不可能还有别的含义;它们将保罗为基督受苦的意义,作了最生动、最深刻的诠释。请参阅 koinonia 的说明,导论Ⅴ “书信的特色” 1. {\LinkToBook:TopicID=117,Name= Ⅴ 書信的特色},原书4750页。

  效法基督的,最佳的说明是参照罗马书八章29节和腓立比书三章21节。它包括罗马书六章的教导和经验,那里以基督的死和复活,作为祂子民同样经历的代表。祂为罪而死,并且向罪死,因此我们在祂里面也同样向老我的权势死,向新的生命活。祂死在加略山时,我们也随祂而死;不过这件事的实现,需要罗马书六章11节的劝勉,那句话等于是说:“要效法祂的死”。不过,死乃是生的门坎。保罗向自己死,以致能向神活(加二20)。他的自我、过去是以法利赛人为代表(参46节),现在已被推翻──自我被钉于十架(加五24,六14)──让基督能在他身上作王,显明祂为至高的主184

  11. 然而,保罗继续说明,恩典工作的完成,还要等待从死里复活。在今世,基督徒已与基督同复活,活在祂得胜生命的能力中;但信徒仍渴望未来的成全,那时内在的冲突(加五16及下)将会平息,复活之后将是全然蒙福的光景。这是基督徒生命“尚未”实现的部分(葛蒂)。此处的词组直译为“从死尸中复活”,exanastasin(新约只出现这一次)ten ek nekron。请参照路加福音二十章35节类似的词组。两处经文都是指义人的复活。提到这句话的原因,可能是因有某种异端出现,如在哥林多,他们教导说,信徒惟一的复活盼望,已经在得着新生命时便实现了(林前十五12;参:提后二18,及坡旅甲致腓立比人书七1185

  使徒极其渴望完全像他的主(三21)。他对自己的复活毫无怀疑。本句的条件语,如此,总可以ei pos,意指下一句所要达成的目标,不是主体可以完全掌控的;布鲁斯的解释)反映出他对未来将发生的事没有把握,在一章2223节已经说明过;即,这里是指他的审判事件,其结果在他写信时仍难逆料。他乐意面对死亡,因为那一步会让他更接近复活,但他也承认,或许神的旨意是要他为腓立比人的缘故,仍然存活。此处并非对他的得救和最终的福气没有把握。他知道,没有一事能令他与神的爱隔绝(罗八3839);不明确的乃是,他会怎样回到神那里,是否会经过殉道。

  12. 这一节开启了一个新的段落。保罗说明,他目前的成就与未来想得到的事之间,有段差距。钥字为得到,与得着(尤其是后者)。katelemphthen 是被动语态,NIV 却译为主动:基督耶稣得着我;这句话是回顾他信主之时的情形。使徒的目标乃是要得着katalabo),即,使其成为自己的产业,就是复活的基督向他显现的目的;而他坦白承认,他努力的目标如今尚未被(他)得着。因此,他的一生便是向着未来的目标继续追求186

  他所展望的完全,需要仔细的定义。回顾前一节所提到的死里复活,可知他心目中的完全,是惟有在复活之日才能得到的;他显然还没有达到那个地步。因此,使徒否定今生可以实现终极的完全。他可能正在关注腓立比人受到的某种教导,该教义宣称,现今已可达到完全;或许这是根据一种错误的信念,以为在洗礼时,信徒“已经复活”,他们在基督里的生命已经完全。

  他提到未来的复活,便是表明:成圣的恩典之工是渐进的;救恩已开始,但尚未完成,信徒的生活便处于此张力中;而基督徒经验的至善境界,只能于基督再来时才能实现。最终的完全,今生无法达到,而教会在地上是天路客,总有前进的空间。

啊,人的目标应当超过他手中所得,

否则,天堂还有何意义?(布朗宁,Browning

  不过,今生有相对的完全,与我们身为蒙赎、成圣的信徒相配;保罗已体验到,也要他的信徒去追求(参:弗四13;西一28)。参阅15节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142,Name= C 呼籲:信念與行為要相符(三1517}

  此时,他继续在追求。动词 dioko,在这里和十四节译为追求,是打猎用语,意为,“我追赶”;也可用于赛跑。这是很强的描述语,形容积极、热切的努力。它在几处经文中与得着合用(罗九30;参:出十五9;《革利免后书》十八2),意为“追逐而追上”,“追赶并抓到”。这样解释非常合适。使徒在基督徒的跑道上奔驰,明知他尚未完全,但却充满信心,至终必然得救。即使达到完全是不可能的,他目前仍旧不会退席、不闻不问。他乃是振奋精神,全力以赴,追求在他前面的理想,至终要获得他所垂涎的奖赏(14节)。请参阅下一节的注释。

  13. 弟兄们,我不认为自己现在已经得着了,这否定句重复了12节。此处动词的受词,或是对基督完全的知识(他在信主时已经历到一些),或是复活的福分。从下文看来,前者较可取。请注意 NIV 加上了“现在”(yet)一词,这很重要;它是根据最好的抄本。因为上下文要求加上这词。(按抄本的证据,有两种选择:或是 AVKJV 的“不是”,ou,或是 NIV 不是现在oupo;要在两个读法之间作抉择并不容易。)使徒并不满足,他绝不会无心追求,或放松终极完全的盼望;对自己目前的状况,他也没犯沾沾自喜的错误。

  他一生的座右铭,记在以下自白中。而我只有一件事,原文极简洁,直译为:“而──一件事”,hen de。他在口授的时候,情绪显然相当激动,思绪奔腾,话语间断,词藻唐突。一件事没有定义,只能从下文来推测。忘记背后,是一瞥使徒过去的生涯,或是指56节的犹太优势,或是指他过去基督徒的经验,作使徒的成功与失败,胜利与悲哀。支持第一种观点的理由,是在第8节可以观察到他的觉醒;如果任何“靠肉体”的倾向复苏,而他竟屈从,他的追求就必定会受拦阻。加拉太人的错误正在于此。犹太派加给他们束缚之轭(加五1),让他们陷入回到过去老主人权下的危机(加四9),他们的灵性进程便受到了阻碍(加五7)。保罗克服这试探的方法,是刻意不断忘记epilanthanomenos(现在分词)。按圣经的角度,“忘记”的意思,并不是从心思中去除(即使作得到的话),而是“记住”(anamnesis)的相反;在圣经里,“记住”是充满活力的重要回想,将埋在历史中的事,从过去带回现在,使从前事件的效果,发挥于现今。列王纪上十七章18节便是很好的例子。那位寡妇指责以利亚,使神“想念”她的罪,而她儿子的死,便肇因于这种“想念”的能力。保罗刻意忘记过去,是指这个意思。他不让过去对他现在的灵性状况产生任何影响。

  与这种消极态度并行的是,积极地专注于一件最有价值的事,努力面前的。这是刻画赛跑者在比赛中尽上一切力量187。终点的标竿与得胜的奖赏激励着他,让他能“跑完全程”(徒二十24)。他也必须“跑得不偏不倚”(林前九26,摩法特),使尽一切力气。在此保罗所想的,乃是最终之日,复活之时,所有忠心的信徒都要在审判中得奖赏(林前三14,九25;提后四8)。

  14. 奖赏的思想,在此更多发挥。为要在跑尽今生路程后得到奖赏,使徒将他的眼睛定在标竿上,skopon(二4用其同源动词 skopein,“守望”、“注目”),并且向其奋力前进,dioko(见12节的注释)。他没有定义所渴望的奖赏是什么。神从天上召我(直译,“‘上来’的呼召”,是(神)对保罗说的话)188不是指奖赏的内容,而是指神的呼召临到他,让他能进入赛程,去得奖赏。保罗在信主之时就听到这个呼召,是基督耶稣向他说的,他也立刻响应。在神的怜悯中,同样的呼召也临到所有信徒,要他们因着基督在十架上的和好工作,离开犯罪背逆的光景,与祂在基督里相交。因此这是“天上”或“向着天”的呼召,要我们到神面前去。

  既然基督是神向罪人呼召的基础,神又透过祂发出呼召,我们便可相信,祂本身就是那奖赏(布鲁斯)。不过,本革尔将这个词汇解释为生命的冠冕(参:林前九25;提后四8;雅一12)。功德的观念丝毫不存,因为这里的提醒为:若要跑完全程,必须有神大能的呼召与保守的恩典。我们的责任是“配得过所蒙的召”(帖后一11),并继续努力,仰望耶稣,以忍耐和勇气跑完全程(来十二12)。

 

176 这一派人代表犹太社会中最虔诚、最严格的成分,参与 Josephus, Antiquities, 17.2, 4, 18.1, 3; Jewish war, 2.8, 14 J. Jeremias 的探讨, Jerusalem in the Time of Jesus ET, SCM, 1969 , 246267页。

177 TDNT, 3, 506页。

178 Martin, Reconciliation, 2431页,尤其26页。

179 这个看法假定罗马书第七章保罗在信主之前亲身体验(如 C. H. Dodd, The Epistle of Paul to the Romans  Hodder and Stoughton, 1932 , 107, 108页)。对罗马第七章另一种看法,参 J. D. G. Dunn, 'Romans 71425 in the Theology of Paul' , Theologische Zeitschrift, 31, 1975, 257273页。

180 StrackBillerbeck, i, 749页;参 Aboth 21

181 Seyoon Kim, The Origin of Paul's Gospel Eerdmans, 1982 , 56, 297300页。

182 有关“神的义”之书目,见 Martin, Philippians NCB, 1976=1980 , 131133页;以及 J. Reumann, Righteousness in the New Testament Fortress, 1982 , 尤其6263页对三911作了合时宜的说明,不过他偏爱 Collange 累赘的翻译,这倒值得商榷。

183 Collange Hawthorne 对这里文法的专论。

184 Tannechill, Dying and Rising with Christ, 根据这一节写了相当好的文章 , 探讨他所谓“顺应的能力”(104112)页。

185 Martin, The Spirit and the Congregation, 107144页。

186 这一节可以告诉我们保罗对信主的看法:见 J. Dupont, 'The Conversion of Paul, and its influence on his understanding of salvation by faith' , 刊于 Apostolic History and the Gospel, 十一章。

187 有关“竭力”ekteino 一字,见 V. C. Pfitzner, Paul and the Agon Motif Brill, 1967 , 139156页。

188 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背景 , Collange, Martin, Hawthorne 对该处的批注。

C 呼吁:信念与行为要相符(三1517

  15. 由本节可以看出,上一段对基督徒之完全的谈论,是针对某种争辩而说的。显然在腓立比教会中,有些人想法不一样,即,他们所接受、所奉行的观点,与保罗的教导不同。动词 phronein 显示,保罗心目中的这批人,不但见解与他不同,连外在的表现与作风也迥异。当时必定有人教导,今世便可达到终极的“完全”。使徒从两方面回答这个问题。第一,他坚持从成熟度才能真正评估完全,而这种成熟度会不断追寻更圆融的地步。我们所有成熟的人,便是指这个意思。成熟即为“灵里成熟”(GNB),所用的字是 teleioi,可以指“完整,按照目前的标准已发展完全”,如哥林多前书十四章20节与希伯来书五章14节。这与12节并不冲突;他用成熟一词,也不像赖富特所以为的,有讽刺意味。他期待每个基督徒都达到相对而有进展性的“完全”,但却反对能达到终极完全的说法;只要我们还在世上,终极的完全永远是未来的事。腓立比教会中或许有一批人,认为他们的属灵成就超越其它信徒,而看轻他们,就像后期的诺斯底派轻视那些无法达到完全阶段的人。保罗却否定这类宣称。

  对于错误的完全观,第二个反击为:倘若有人倾向于不同的想法,神也必以此(即,保罗对真正完全的说明,而不是与他的教导不符之观念)指示你们。他非常有把握,自己所说的乃是真理,以致求神帮助,光照那些与他信念不同的人,改变他们的思想与行为(参:加五10)。

  这个情形和哥林多教会的状况有几分类似。在哥林多教会也有同样骄傲的灵,依据错误的声明,对复活产生谬解,而在教会的会友中,也产生相似的现象,即分党与争辩189

  16. 这一节较直译的译法为:“只到我们已达到的地步,让我们照这样行”,这句简洁而技巧的话,是要读者接受保罗在本章前面所阐释的真理。使徒确信,凡渴慕认识全备真理的人,必会得着神的启示为赏赐(15节)。同时,他则说,在得到更大光照之前,只要心胸开阔、愿受教导就够了,并按照目前已有的亮光来生活。以后的教会历史充分证明,各种成圣的教义,以及对基督徒生活的误解,可以造成何等大的混乱与不和。如果他们能记住使徒这番温和、中肯的话,就可以防止这种不愉快的景象。

  17. 有人或许反对说,这种行为的标准并不清楚,保罗的回答乃是,在读者面前立下活生生的行为模式,是他们可以效尤的,那便是他自己的榜样,以及那些跟随他之人的榜样。对基督教而言,伦理教导不是一套文字的观念与格言,讲论生活的各个层面,而是具体呈现于一个生命中──最主要是主耶稣的生命,亦可间接从最初跟随祂之人的生命看出。希伯来文 halakah,指实际的行为(直译:“行走”,如诗一1;和合:从),与头脑的活动不同;新约的概念和希伯来文这个字相呼应。因此使徒用希腊文动词 stoichein, peripatein,这两字是该希伯来文的直译。对我们今日的人而言,透过圣经,同样可以找到这模式;圣经揭示那位世界之光的生活,而借着圣灵的更新(林后三6),我们能将福音的教导应用于目前的景况中。不过,许多杰出的属神儿女,在生命中领受祂的恩典,也堪作为我们的榜样。

  保罗自称能作别人的典范,要一同效法我……照我们榜样而行……,似乎是自吹自擂、爱慕虚荣,但哥林多前书十一章1节说明其条件:“效法我的榜样,像我效法基督的榜样”,或“像我属于基督一样”。使徒和他同工们的榜样typos,(提摩太、以巴弗提;参:帖前一6;帖后三79),就是腓立比人要密切注意的,skopeite(参14节与二4),并不是空洞的伦理概念,乃是指前几节的教导。他们要像使徒一样,学习弃绝所有“人为”的义,将自己置于十字架的审判之下,顺服它向罪死、与神相交的呼召(10节)。他们也要像他一样,丢弃自满,在基督徒的生涯中奋力向前(1214节)。因此,这个呼召要点不在效法,而在承认保罗使徒的权柄190

 

189 细节请见 Martin,The Spirit and the Congregation

190 W. Michaelis, TDNT, 4, 667页以下。

D 要拒绝假教师(三1819

  1819. 保罗和同工们的实际行为,是腓立比人的目标。但他们要远离另一种榜样,就是许多挂名基督徒的样式,他们的生活羞辱了他们所称的名,让使徒心痛不已。这里所指的人显然是挂名的信徒,肯耐迪的说明很具说服力191;不过,至于他们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则难以判断。

  如果是犹太基督徒,他们便是保罗在三章2节以下所提到的那群人;几个比喻的解释也迎刃而解。他们对基督十字架的仇视,是因他们认定律法为得救的途径,使得加略山的牺牲失去拯救的意义和必要性,不再是救赎的不二法门(参:加二21RSV)。他们的结局就是沉沦,意即,他们既与单靠基督得救的盼望一刀两断(加五4),就再没有前途,只能与未得救的人一同落入灭亡(如:罗九22)。他们的神就是自己的肚腹,则指他们区分洁净与不洁净的食物,犹太基督徒有这种特色(参:徒十五;罗十四,十六18;林前八~十;西二16)。犹太基督徒另一则信条就是割礼(参三25),使徒说:他们的荣耀在他们的羞辱,也许就是讽刺这一点。此处荣耀几乎等于“神”,如诗篇一○六篇20节;希伯来文的羞辱bosheth),在旧约是专门嘲弄假神(bacal, becalim)用的,犹太人曾把它们当偶像来崇拜(参,如:耶十一13)。倘若保罗是想到割礼,羞辱便是指在行仪式时必须裸露身体(参:创二25,三71011;结十六8;启三18)。弥迦书一章11节与那鸿书三章5节,将裸体与羞辱并列。他们的思想 phronountes,集中在地上的事,因为他们的信心是建立在规条和仪式上,而基督来到,已经把这些废弃了,祂的福音能满足罪人的需要。

  另一方面,这几节最好视为描写保罗在哥林多后书十至十三章所提反对他的人,亦即,犹太基督徒中诺斯底派(或译:惟智派)的教师,指出他们错误的观念为道德律的松弛。他们倾向于接受废弃道德论,亦即,以为只要思想得光照、灵魂得拯救,身体便无关紧要,所以可以抛弃道德规范、不顾行为准则。肉体犯罪并不会污染灵魂,所以道德的束缚可以丢在一旁。罗马书六章1节以下反对这种错误的教导,说明不能用恩典的教义作放纵的理由;哥林多前书六章9节以下教导,身体是神圣的,是圣灵的殿;哥林多前书八章与歌罗西书,都指责倚靠“知识”的想法,以为知识是基督徒惟一重要的经验。这些经文都清楚表明,保罗在他所建立的教会中,必须纠正错误的教导和不符合基督徒的作法,这些不仅有碍恩典的教义,也破坏了他对道德标准的坚持。

  如果这里是在指斥这类不实的观念,我们也很容易说明基督十字架的仇敌……他们的神就是自己的肚腹koilia,用于性器官,如林前六13,布鲁斯)(亦即,他们放松的食欲与贪婪),他们的荣耀就是自己的羞辱(即,不道德的行为),他们的思想专在地上的事(即,他们对感官的追求)。倘若此处所关注的是这类人,他们相信自己有“自由”为所欲为,于是罔顾道德尺度(如哥林多的情形),保罗的严厉便有其道理。麦卡尔则认为,这种人不可能已经侵入像腓立比这样的教会,因此他根据这一点,支持分隔论,即主张第三章原来不属于本信(参阅导论Ⅲ 一 “插入说”{\LinkToBook:TopicID=114,Name= 一、插入說})。但哥林多后书十至十三章的数据显示,哥林多已经受到这种侵害(林后十一341315);而这危机离腓立比亦不远。正如三章1节以下,保罗会预先警告腓立比人他们将遭遇的事(参:徒二十2930)。正如我从前屡次告诉你们,可以证实这一点,也指出他曾教他们辨认犹太籍的分裂派教师(参:林后十一22),及主张惟智并废弃道德的人(参:林后十35,十二21)。其它的可能解释,请参阅柯兰吉与霍桑的注释。

 

191 Kennedy, 461页。他提出以下几点:1动词“生活”(18节)显示是用于基督徒(参17节);2倘若所提到的人不是基督徒,使徒的眼泪就没有意义,参徒二十31。但是他在罗马书九13,十1,也用类似的情感提到他对尚未信主的同胞之渴望。3“仇敌”如果是指异教徒,未免太迂腐。

E 基督徒真正的产业(三2021

  20. 前两节算是一种旁白,是因17节的动词“活”而激起的。信徒真正的“生活”样式,令保罗想起福音仇敌的“生活”;他在1819节用鲜明的话,将他们暴露无遗。

  如今,同一个思想开启了新的对比。“以地上的事为念”(19节)的人,与基督徒公民身分在天上正成对比。是我们的(头一个字,表示强调)公民身分在天上,而不是那些仇敌的;他们在真正的产业中无分无权。这样,可是gar(这个字出名地难译),就有表达对比的意思,“不过,当然”。

  公民身分politeuma,可以译为“联邦”(RSV)、“行事为人”(参一27)、或“天堂的侨民”(摩法特)。底比留斯意译为:“我们的家在天堂,在地上我们乃是天上公民的侨民。”司徒弗更进一步说明,保罗此处的话惟一令人满意的说法,是将 politeuma 译为“首都或故乡,其公民都登录于册”192。此处本字的背景,是读者的情况,他们所居之城为罗马军队的殖民地,与首府罗马直接相关(参阅导论Ⅰ “腓立比教会”{\LinkToBook:TopicID=108,Name= Ⅰ 腓立比教會},及一27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129,Name= A 面對外敵:要合一與無畏(一2730})。

  此处使徒暗示,腓立比基督徒效忠的对象有二。按罗马国民的身分,他们是遥远的首府罗马市的公民,皇帝就住在那里。按“另一个主耶稣”(徒十七7)仆人的身分,他们乃是那个首府的公民,万王之王在那里定居,他必将降临,在地上建立王权,拯救祂的子民(帖前一10)。而此刻他们住在地上,好像外国人暂时在他国居住,国籍却不在该处(参:来十一13;雅一1;彼前一1,二11193

  从那里ex hou,只能指 politeuma,而不是指 ouranois天上,如 NIV 翻译的含义。从我们的首府,即事实上(希腊文 hyparchei)座落在天上的城,我们期待一位救主降临,祂应许要带来最后的拯救,使我们脱离这满怀敌意之外邦世界的试炼与逼迫。保罗书信里很少用救主一词,来作主耶稣的称号,只在以弗所书五章23节;提摩太后书一章10节;提多书一章4节,二章13节,三章6节出现过。泰勒(V. Taylor)的解释为:早期基督教文字忽视这个名词,是因希腊宗教中常用它指各种神祇,视为“众救主”,而在对该撒的敬拜中,也把这个尊称归于皇帝194。既然周围的宗教如此使用这个词汇,基督徒或许就不太愿意这样称他们的主。

  这里用这个称呼,理由可能是保罗在用一个意象,其中不可避免要以罗马皇帝来作对比。因此,他以主耶稣基督,来与罗马首都的元首相对。救主soter,是罗马皇帝的头衔,因主前四十八年曾有一道御旨,要以弗所人称犹流该撒为“宇宙人类的救主”;此后,它就成为当权的该撒常用的称号。

  保罗在这里用这字,有描述意味。在遭遇试炼时──如同腓立比人目前的经历(一2730,二15),基督徒应存期待的态度,就是专注于基督的降临,祂来要作救主(希腊文 soter前面没有定冠词),即,彰显能力拯救祂的子民脱离逼迫者,使他们扬眉吐气。这幅图画可回溯至旧约,那里常形容神来救援祂受苦的子民(如:赛三十五4)。罗梅尔声称,当时罗马政权是迫害腓立比教会的仇敌,但这个说法缺乏证据。此处该撒与基督的对比只是概略而言,也许是因为腓立比基督徒住在罗马殖民地的特殊状况,所引出的联想。

  保罗说,我们热切地等候apekdechometha)祂的降临;他所用的动词,通常是指对未来许多事情的期盼(参:罗八1923;林前一7;加五5)。希伯来书九章28节用了同一个动词,与这里完全相同。所期待的拯救,无论是指我们最终的救赎,还是指完全脱离逼迫教会者,都正与1819节所提到的那批人形成对比,他们的命运便是“灭亡”。

  21. 本节对主再临的目的,作了更进一步的说明;此外,也驳斥了前面所提不合基督徒的看法:“他们的荣耀就在他们的羞辱,他们专顾地上的事”(AV)(参:西三5,那里暴露了肉体的罪,加以痛责,并用了类似的词组:“在地上”;又参:林后五1)。这样相连作解释,比麦卡尔的说法更好,他认为:因为使徒和教会都在肉身上受痛苦,才激发他们思想,主再来会改变信徒的身体。

  使徒所形容的这种改变,包括我们卑微的身体完全变化;“卑劣的”(AVKJV)把 tes tapeinoseos 翻译得太过分了。名词 tapeinosis 直译为“卑微的地位”、“耻辱”;参阅二章8节,那里用同源的动词:“他卑微自己”,并参路加福音一章48节。我们的身体是卑微的,因为由于犯罪,它处于羞耻的情况中。它的特色是脆弱(参:创三19;诗一○三14)与软弱,罪很容易便能对它发号施令(罗七14及下)。但身体原是神创造的,是好的(林前六13及下)。斯多亚派与诺斯底派认为身体本为恶,这种贬抑的看法并不正确。

  “我们卑微的身体”有一天会为新的“灵性的”身体取代。哥林多前书十五章42节及下,也说明了信徒死后身体的变化195。本节连同帖撒罗尼迦前书四章1517节,主要是论主回来时,地上教会的情景。不过,两种群体最后的结果都一样:死人要复活,拥有灵性的身体;活人要经历改变。“我们都(即,无论死人活人)将被改变”(林前十五51)。

  “于是我们将有天上(那一位)的形像”,指荣耀的基督(林前十五49),这便是像祂荣耀的身体所指的盼望;亦即,祂现在于高升、荣耀的情况中所具有的身体;与祂在道成肉身时的身体,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二78;参:来十5及下)。“祂荣耀的身体”是信徒灵性身体的模型;借着祂的能力,我们将被造成像那样 symmorphon(参二6morphe,“形像”),并与祂一同得荣耀(罗八17;参:约十七24)。这种相像不单是在外表上;三章10节用其字根 symmorphos,译为“成为像”,由此可见,相似之处乃在分享那尊贵身体的本性,有分于其生命,承受真正完满“向神活”的本质,与基督完全相像(罗八29;约壹三2)。我们赞同麦卡利斯,认为身体soma,不是单指外表的样式,而是指“全人”。神救赎的工作,在我们基督徒一生的经历中不断运行(林后三18),而等到那时,“最后的产品”才完成;基督将在我们里面成形(morphe)(参:加四19)。这段话与二章611节,在用字与观念上的关联值得注意(马挺;霍桑认为2021这两节是“教会最早的诗歌之一”)。

  改变的过程,是透过那使祂能叫万物归于自己权下的能力来进行。能力energeia,代表在发挥功效的能量(参:弗三7),基督的复活便是其最大的彰显(弗一1920)。不过,此处基督本身是这大能作为的发动者(如:西一29),保罗说明,要改变信徒身体的能力必然充足,因为祂不但能掌控信徒身体结构的困难成分,还能制服万物、整个宇宙,使一切都在祂控制之下。这个思想与二章1011节呼应,那里提到宇宙的每个范畴都臣服,承认“耶稣基督是主”(麦卡利斯、霍桑、布鲁斯)。“臣服”的来源是诗篇八篇6节,它用于此处,哥林多前书十五章2728节和希伯来书二章59节,可以互相参照196

 

192 Stauffer, New Testament Theology, 296297页。不过,保罗所指明的这个教会,其中也有犹太人。他们是以色列人,“真受割礼的”(三3RSV),置身于外邦世界中(Gnilka)。

193 保罗这个用词,表露出早期基督徒对这类教训的应用,这方面可以与 Epistle to Diognetus5参与。

194 V. Taylor, The Names of Jesus Macmilian, 1953 , 109页。

195 有关这几节及下面的其它经文,见 Martin, The Spirit and the Congregation, 134142页。

196 Martin, The Spirit and the Congregation, 112114页;A. T. Lincoln, Paradise Now and Not Yet, SNTSMS 4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 87109页。

──《丁道尔圣经注释》

 

基督教阿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