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来书第十章
儿子——权利和责任
“弟兄们,我们既因耶稣的血,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是借着衪给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从幔子经过,这幔子就是衪的身体;又有一位大祭司治理神的家;并我们心中天良的亏欠已经洒去,身体用清水洗净了,就当存着诚心,和充足的信心,来到神面前;也要坚守我们所承认的指望,不至摇动;因为那应许我们的是信实的;又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倒要彼此劝勉;既知道那日子临近,就更当如此”(来10:19-25)。
我们现在要探讨的,是这一整段经文,因它启示出权利和责任。神透过祂儿子向人说话,是最终极性的,由这事实便产生这些结果。
必须记住,希伯来书信的目的不在解释圣子的话语,而在强调祂话语的权柄。前面已讨论过,圣子是超越天使,摩西,约书亚,和亚伦的。我们也思考过一个事实:神为人立了一个新约,这约是借着圣子那更美好的位格和职责而立的,要写在人的心上,因人已能直接与神交通。更美之约的设立,促成了一个更美好的敬拜系统。我们有了进场的权利,不是进入世上的会幕,而是透过世上的会幕进入天堂,进入至圣所,以至我们可以敬拜神,除了那一位大祭司之外,不再需要其它中保。
这卷书谈到这一点之后,就写下了本段经文。这一切既然都是特权,那么无可避免地,必然也会带来责任。正如前面我们已看过的,作者不时暂停下来,说出一番严肃的劝勉和警告之语。此处是从第19节开始,一直到第37节为止;后半段主要是警告。我们不打算研讨后半段,只集中来看论及我们责任的这段,而这些责任都是由于我们藉主耶稣基督得着特权而产生的。
作者两次用“有”(中文圣经第一次译作“得以”)来显示我们的权利,三次用“就当”(中文圣经又译作“也要”,“就要”)来标明我们的责任。我们不妨先从他提到的权利开始探讨。
我们应该已经熟悉前面所言有关圣子的严正论述。我们看到祂是神的儿子,所以高过天使;祂是儿子,又是神家的主人,所以高过摩西;祂领百姓进入安息,所以高过约书亚;祂是按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永远作祭司,所以高过亚伦。我们也看到新的敬拜中心已经建立,人根据新的属灵之约可以前来亲近神。
现在作者不再提到摩西,约书亚,亚伦;他只提出一个伟大的事实:透过我们的中保和大祭司主基督,我们可以进入至圣所。“弟兄们,我们既……得以坦然进入。”这是第一次用到“既……得以”(having),指我们凭着前面所述有关神儿子的事实,而得享亲近神的权利。他提及的地方,在会幕的表样为至圣所,在幔子之后;在旧制度中,其内有施恩座,基路伯,和神临在的荣光。我们的特权是可以越过幔子,进入至圣所。
作者也提醒我们进去的方法:“因耶稣的血……从幔子经过,这皮子就是衪的身体。”“身体”一词的价值,可以从约翰福音的序言中看出,在那里约翰说到我们的主,“道成了肉身。”我们得以进去,是借着祂的身体,但必须铭记于心:那是撕裂的幔子;因此,我们进入这敬拜之所的权利,不是因道成肉身而来,也不是因神显现在肉身中,乃是因着道成肉身的那一位经过死和复活而带来的。
作者接着描述,这是“一条又新又活的路”。我愿意在这里暂停一会儿,因为“新”这个词,希腊文字面的解释是“新宰的”。这句话正确的翻译应该是“一条新宰的活路”。这使我们联想到启示录中,约翰说他看见“宝座……中,有羔羊站立,像是被杀过的”(启5:6)。这就是我们进入至圣所的路,除此之外我们别无权利可以进去。人因犯罪,已丧失与神相交的权利,但借着我们的大祭司,这权利被恢复了。
这整个真理,从亚历山大夫人(Mrs. Alexander)为儿童写的一首诗歌中,简明地表达了出来;但它比同类诗歌将这真理说得更完整:
一 远山迢迢,其色青青,
在一古城之旁;
亲爱的主在彼被钉,
为救我们而亡。
二 除衪以外,再无甚么,
足以清偿人罪!
惟衪能开天门的锁,
并且引我进内。
(录自《圣徒诗歌》)
主是借着断裂祂肉身的幔子,就是祂奥秘的代死,使我们得以进入天门。如今我们欣然面对一个最基本的真理,即我们有权进到神面前。
在讨论这第一个“既……得以”(having)时,我们再度暂停一下,来看另一个翻译上的问题。作者所用的“坦然”一词,直译应该是“大胆讲论”。使徒行传中也用同一个词,来描述彼得和其它使徒大胆讲论,使公会的人为之瞩目、惊讶。
我们在至圣所中可以坦然而言,意思是我们在神面前可以自由自在地说话。我们能够在圣所站立,与神面对面谈话,这个想法、说法实在太伟大,几乎令人无法领会!吉普林(Kipling)在他一本书的前言中,曾提到他所认识并敬重的一些人,称他们是“大无畏的绅士”。这句话用来描述我们的权利再恰当不过了。
我们必须暂停,一方面也是因为神的尊荣如此浩大,我们很难明白这事怎么可能成就。惟有等我们来看第二个“又有”(having),才能明白其究竟:“又有一位大祭司治理神的家。”此处强调的词是“治理”,意思是我们的大祭司满有完全的权柄;我们站在那里,不单是因着祂所完成的工而得以进去,并且也是因我们与祂相交。
由于这些权利,作者指出相对而产生的责任。我们首先将这些责任依照次序排列,它们都以“当”或“要”作开头。“就当……来到神面前”,“也要坚守”,“又要彼此相顾”。仔细观察这三个句子,会发现每一个句子里的动词形式并不是指一次的行动,而是指持续的行为。“就当……来到神面前”指不断地来到。“守”指坚定守住。“又要彼此相顾”指持续如此作。
再来观察,“就当存着……充足的信心来到神面前。”“坚守我们所承认的指望。”“又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这里立刻突显出三个字来:信,望,爱。头二项是个人的责任,虽然那里的代名词是复数形式。第三项是团体的,指彼此的交通。
我们分别来看这些责任。先讨论第一项。我们当来到神面前。那条路已为我们敞开,我们有权利进入至圣所。我们的责任乃是使用这权利。只有去运用,特权才能发挥力量。借着基督,伟大的时代已经来到,不必在耶路撒冷或基利心山上敬拜,何处有人的灵魂,何处就有通向神的道路。单单知道这些还不够,我们必须进去。此外还必须“存着充足的信心”,这信心就是仰望大祭司和祂大能的救赎工作。我们进去的时候,不是带着疑惑摇摆不定,因为天父永远的慈爱已照耀在祂的施恩座上。我们进去之前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进入敬拜之所以前,必先作预备,要认罪,除去我们所沾染的一切恶习和污秽。这样,我们就可以借着大祭司来到神面前,与祂自由交谈,毫无畏惧战兢。
此外我们还有责任,就是“坚守我们所承认的指望”。我们得救就是凭着这指望,得救之后我们仍不断盼望主救赎的大工完全成就在我们身上。“凡向衪有这指望的,就洁净自己,像衪洁净一样”(约一3:3)。所以我们的盼望,就是到了末后,神的旨意必能终极的、完全的、充分的实现。信与望永远是牢不可分的。我们进到神面前,就必须坚守所承认的盼望。我们信心的依据是下面一句经文所说的,“那应许我们的是信实的。”正如一首诗歌所唱的“我的所有希望根基,在于基督公义宝血”。我们的盼望不是建立在自己身上,也不是倚赖个人的努力,而是建立于一个信念:神永不失信。盼望如明光闪耀,它在最黑暗的日子仍引吭高歌,在最崎岖的道路上仍吟唱不绝。所以我们进入至圣所时可以坦然无惧,满怀信心,欢喜快乐,坚守所应许的盼望。
但是基督徒的经历,没有一件最终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旦流于自信自足,那经历就开始败坏了。因此希伯来书的作者说:“又要彼此相顾。”这话奠定了一个有关责任的重要原则。真正认识神,知道站在神面前之意义的人,不可能对别人漠不关心。作者表达这方面的责任时说,我们应当“激发爱心,勉励行善”。这句话的说法很特别。首先,“激发”和“爱心”两词似乎有些抵触。“激发”一词的希腊文,正是我们paroxysm(发作)一字的字源;有趣的是,我们通常用“发作”,都是指爆发怒气。同样一词描述了保罗在雅典的情绪,他看到城内偶像充斥,里面的灵就被激动。本书卷作者在这里则说到被爱心激动。爱不只是轻柔的,它本身是可燃烧的火,为了别人而点燃。
作者接下去指出激发爱心的方法,他先说:“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倒要彼此劝勉。”也就是说,我们个人所享有的一切权利都当与别人分享。旧约末了的玛拉基书里,提到在世风日落之时,有一群余民,“那时敬畏耶和华的彼此谈论”(3:16),那就是交通。玛拉基写道,这些人“耶和华侧耳而听。”如果正确了解此处用的希伯来文,会发现这是一个相当醒目的宣告。“侧耳”的意思,直译是立刻竖起耳朵,凝神而听,形容听的人非常专注、用心。先知大胆地说,当神的百姓彼此谈论时,神为之侧耳。第二个“听”意思相近,但强调另一方面,指身子前倾,细心聆听。
因此我们进入至圣所时有一个责任,就是与别人交通。我们带着相互的关怀前来亲近神。
我们的主当日在楼上房间,最后与门徒的谈话中,曾重复提到的话,可以简单地替此处的教训作一总结。祂那番话和洗门徒脚的象征性行动有密切关系。祂对他们说:“你们既知道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约13:17)。
本卷书信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正是此意。这一整段经文都是在标明“知”与“行”的关系。知道有那些权利,却不去享用,权利就形同虚设。我们既拥有进去的权利,和与大祭司交通的权利,就当有所响应,去完成我们的责任。生命当受信心主宰,而不是被疑惑控制;当被盼望照亮,而不是被绝望笼罩;它的活动当以爱心的交通为主。这些都是至圣所的权利,但除非先履行责任,我们便无法全然享受这些权利。──《摩根解经丛书》
基督教阿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