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希伯来书第十三章

 

不改变的圣子

 

“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来138)。

 

希伯来书最后一章为命令和指示,是根据前面一切的教导而产生的。生命的秘诀在于:藉顺服神的启示表彰对祂的信心。神曾说话,人也听见了。他们若相信神说的话,不管是过去的世代祂分几个部分、用不同的方法借着先知说的,或者现今借着祂儿子最后向人说的,只要人信而顺服,就找到了生命的秘诀。

我不打算讨论结尾的这些命令和指示,但其中作者提出一个重要的宣告:“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或者稍作修改:“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世世代代都是一样的。”

这是本书最主要的叙述,论及神藉祂儿子对人说话的最终性。祂的话不会改变,因为祂是不改变的。作者虽是提到“今日”的祂,也把过去的“昨日”,以及未来的“世世代代”都相连在一起。“昨日”不单单指神向人说话的时期,也包括遥远、神秘、我们对其一无所知的过去世代。作者提到未来,表示一切生命都靠祂而立,不仅是现在,也不仅是这个地方而已,乃是包括了未来奥秘的“世世代代”。

我们不妨用这几个短句:“耶稣基督昨日”“耶稣基督今日”“耶稣基督永远”,将这句话分作几个简单的概念,来加以讨论。

首先我们暂停一下,来留意作者在这里如何提到神的儿子。他说祂是“耶稣基督”。新约作者不会随便使用一个名称或头衔。此处作者所提神的名字深具用意,就如旧约一样。从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已发现作者用不同的方法提到神的儿子。祂被称为“儿子”,那是一个重要的引介词,作者宣告神借着祂“儿子”晓谕我们。全书中一共有八次这样提到祂。另外有四次作者特意称祂为“神的儿子”。有三次称呼祂“主”,八次使用祂为人的名字“耶稣”。有一次作者将这名字和祂的头衔连在一起,称祂“主耶稣”。八次引用弥赛亚的头衔“基督”。三次将祂的名字与这头衔相连,“耶稣基督”。四次提到“神的道”。不论名称是甚么,作者想到的都是那“一位”,只是每一次所用的名称,各有不同的价值。

此处他把名字和头衔放在一起。同样的称呼也在其它两处出现过,一次是他宣称神要我们成圣的旨意借着圣子实现,一次是他宣称主治理祂自己的家。这里我们看见主的这种综合称呼又出现一次。耶稣,这个圣洁而为人熟知的名字,在此出现。

这本来是世上一个普通的人名,但却意味深长。根据记录,这名字第一次出现,是摩西为他的继承人所取的,采用神名字──耶畏(Yahweh)的一部分,和这人最初的名字何西阿(Hoshea)的一部分,凑合而成的,其意义是耶和华的拯救。天使曾说,“你要给衪起名叫‘耶稣’,因衪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太121)。

我们用这个名字时,难免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人的部分。本卷书信里,这个名字一直到29才出现。第1章的引言部分是将焦点集中在圣子的荣耀上。然后作者说:“惟独见那成为比天使小一点的耶稣。”

至于“基督”的头衔,作者到了36才采用:“但基督为儿子,治理神的家。”

这里作者说:“耶稣基督,咋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这“人”的名字使祂和我们人类的本性产生最密切的关系,那是祂肉身在世上时使用的名字,却富含深厚的道成肉身之意义。──“你要给衪取名叫耶稣。”

此外祂还有一个头衔──“基督”,就是弥赛亚,是君王和祭司,祂的王冠就是祭司的冠冕,祂的以弗得是君王的紫色。作者称这样的一位为“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

根据本卷书的开头部分所介绍,这一位是儿子,承受万有,神曾借着祂创造诸世界,是神荣耀所发的光辉,是神本体的真像,常用祂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又洗净了人的罪。这就是耶稣,世人可以看见祂,听到祂的声音;而祂也是基督。

如果我们领悟本讲所探讨的这个伟大宣告,就会知道这个启示的焦点,是在我们所看见“昨日”的祂。神的真像和我们自己的本性,原是远超过我们所能理解、明白的。这正是道成肉身的重要性。约翰写以下这段话时,心中即存着这种想法:“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我们也见过……”(约114)。永恒存在于耶稣暂时的显现中。那无限的道来到一个层次里,使有限的眼睛能看到祂,并且借着祂,得以看见无限的事物。

我们不妨从祂显现的那段时期,也就是祂肉身在世上的那段日子来看祂。这样作,必然得参考记录。回到福音书的记载,我们要问,我们究竟如何看见祂?这个问题问起来容易,但要充分回答却不太可能。不过有几件突出的事实,特别值得注意。

我们看祂的时候,祂的外表与常人无异,并不属于某一个社会阶层,或特权,也没有甚么缺陷或限制。有一个古老的例证可作贴切的说明。许多年前伦敦曾展览提索特(Tissot)的画,大约有二百七十幅,都是描绘耶稣在世上的生活。其中许多并不引人注意,但有一个事实颇突出,那就是这位艺术家忠实地画出耶稣生平故事的背景,当时的习俗,所以我们很容易分辨出那一个是罗马贵族,或庶民,或有教养的希腊人,或化外人,以及犹太人,但他却从不画出耶稣的脸,好让我们可以把耶稣放在任何一群人中间。按事实说,他可能错了。我们的主很可能具有犹太人脸部的特征,虽然我们无法证明这一点。但是按属灵的意义说,他是对的。保罗写出下列这句话时也深深明白这个真理,他说:“并不分犹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加328)。我们用来区分人的一切事,在耶稣里都付之阙如。正因如此,祂能不断向人发出呼吁,吸引人前来。吸引人的不是耶稣的教训。他们拒绝祂的教训。他们知道那是真理,这正是他们拒绝的原因,因为真理责备他们。萨沃那柔拉(Savonarola)对佛罗伦萨(Florence)说“要自由”时,众人为他鼓掌;但他说“要洁净”时,众人就弃绝他。耶稣说,从始至终都要洁净。因此祂的教训并不吸引他们,但祂的人性吸引了他们。祂使人无可抗拒。读福音书时,我们必然可以听到群众跟随祂的步伐声,他们都是平常人,这不是说他们都是中下阶层的人,而是指他们来自各阶层。人们发现祂身上揉合了恩慈,真理,甜美,能力,温柔,威严,亮光和爱。“昨日”的祂以纯净的人性吸引着人们。这真理今日仍长存。

“基督”的头衔指出祂能满足人的需要。我们可以说,人性的需要从两个词便足以显示:罪和悲伤。悲伤是罪的后果。我们看见祂在世时,四周充满罪和悲伤。祂从未须臾宽容罪。今天我们常说有所谓“必要的恶行”,这一类的话从未出自祂的口,因为这类思想从未闪过祂的脑际。对祂而言,这话自相矛盾。必要的事不可能是恶的。邪恶的事不可能是必要的。

祂虽然从不宽容罪,却也从不撇弃罪人。我们常说一个人“无药可救”。这话也从末出自祂的口,因为祂从未这样想过。在祂眼中,没有一个人是无药可救的。从祂与人们交往的记载可以看出,面对人类一切的疏忽,祂是存着如何尊严、乐观的态度。不管一个男人如何邪恶,一个女人如何堕落,祂都视他们为可救赎的人。

谈到悲伤,祂自己是一个忧伤的人,祂常经忧患;与人交往时,祂也从未轻忽人的悲恸。但祂从不为自己,也不为别人,屈服于悲伤。祂不认为悲伤就该带来绝望。正如祂离开门徒时,曾对他们说:“你们的忧愁要变为喜乐”(约1620)。请留意这话,祂不是说,你们的忧愁会得到喜乐为补偿,祂乃是说,你们的忧愁要转变为喜乐。

如此我们看见昨日的祂,以祂自己的人性吸引着人;在面对罪和悲伤的光景时,祂从不宽容罪,但也不撇弃罪人;祂不轻忽忧伤,却也不承认那是人最终的情况。

另外我们也看见,昨日的祂在四周人的心中不断带来新的惊讶。祂不时用某种行动或话语、态度使跟随祂的人惊奇,使他们摸不着头脑。我们可以说,祂是一步一步地用奇妙的事来训练门徒。以上便是按人的能力,对昨日的祂在世上的回顾,虽然很不完全,不充分。

作者的声明中强调,祂“今日”仍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在这些基本的事上,祂仍然是一样的。我们明白,“今日”和“昨日”是有差别。祂肉身在世上时,受到时、空的限制。祂知道这一点,所以在离开门徒时曾对他们说:“我去是与你们有益的;我若不去,保惠师就不到你们这里来”(约167)。祂如今不再像从前与门徒同在时那样,以祂的肉身与我们同在,但祂当日所彰显的一切根本事实,仍然与我们同在。我们借着留存下来的文字、作品认识祂。这些记载只是具体而微地记录了祂,还需要加以推敲,应用,思考。但是福音书对祂的记载不仅是雏型,而且是规范。也就是说,我们一切的思考必须受其启示的制约。许多人解释耶稣基督和祂的信息时,都在这一点上失败了。若能以自然哲学来解释的“人”,就不是福音书所启示的那一位。在福音书里我们发现的那一位,曾带给这世界最终极的伦理,最独一的福音。我们若改变那“人”,就是降低伦理,摧毁福音。

我们不妨简短地将这几件事作一番应用。祂仍然吸引着人。若耶稣清楚启示出来,不与教会主义和世俗主义混为一谈,祂仍然会像从前肉身在世时一样,对人性产生吸引。我们应当只简单讲述祂的事迹,不论人听从与否,都可以看见祂这“人”的美丽。

此外祂对罪的态度也不改变。祂从不宽容罪。假冒为善在祂面前绝无立足之地。或许最主要、最光彩的荣耀,就是这个事实:如果我们犯罪,祂仍然一样不撇弃我们。祂仍然对那些严厉的,冷酷无情的道德家说,你们谁未曾犯过罪,就可以拿石头打这有罪的妇人。另外,祂对悲伤的态度也一样,从不轻忽。如果马利亚在祂脚前为死去的弟弟哭泣,祂也和她一同掉泪,虽然祂是掌管生死的主。

同样的奥秘仍然存在。我们无法对祂作最终的界定。人类一切的探讨都无济于事。然而每一个世代中,都有某一种从未出现的亮光,临到某些虔诚的学者身上,使他们在诠释基督时发现新的表达方法。

再来看看“永远”或者“世世代代”一词。我比较喜欢后者的译法,因为它不含任何用数据衡量的意味。它的意向非常诗意。我们提到世世代代,思想可以任意驰骋,直到心存敬畏而停止。我认为新约中对“永恒”最强烈的表达法,是出自保罗的笔下,他写道:“直到世世代代,永永远远”(弗321)。各世代相继而来,又鱼贯而去,每一个都有它自己的本质,时间的长短,和特殊的分量与价值。保罗似乎看见它们生生不息,一代接着一代诞生,而融合成一个世代。希伯来书作者望向未来,就是使用这词,宣告耶稣基督是一样的。他在本书开头部分宣告,诸世代是藉祂创造的。如今他再确认,历经各世代,祂仍是一样的。不论未来如何,祂永远是真理的启示者,是恩典的彰显者。在祂里面蕴藏着那深不可测的奥秘。

神借着祂对人说话,此外祂再无话要说,也再无必要说了。我们需要对祂借着圣子所说的话了解得更完全,好在知识和经历上更长大成熟。

我们每个人都会意识到改变,“改变”就好像生命中的盐和毒药。盐可以防止腐化。我们的经历中若没有任何改变,那简直可怕。诗人有一次说到恶者“没有更变”(诗5519)。但是“改变”也是生命的毒药,它似乎会妨碍我们的计划,拦阻我们进步。因着它会产生刺骨的伤痛,诗人吟诵道:“我见四周都是改变,腐败。”然而请注意,这句话却导致一个呼求:“哦!永不改变的神,请与我同住。”

每个人的生命都需要一个持久不变的中心,我们可以将生命依附它,知道它永远长存。我们也需要一个不断长新的秘诀。这两者都可以在祂里面寻到。我改变,祂不改变。更进一步说,祂是保持长新的秘诀。若住在祂里面,每一天都会有新的荣光,新的美事临到我们。

因此神对人最终的话,是在圣子基督耶稣里说出的,祂“昨日今日一直到世世代代是一样的”。──《摩根解经丛书》

 

基督教阿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