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书绪论
雅各书被接纳为新约的正典,其过程很迟缓。不但异端者马吉安所编纂的新约圣经没有包括雅各书,拉丁教会最早之新约目录穆拉多利经目(Muratorian Canon),也缺少雅各书之名字。教父爱任纽的著作中不曾提到雅各书;特土良曾大量引用新约的经文,可是也没有用过雅各书的内容。而最早提到雅各书,且将它视为有正典权威的,乃是亚历山太的俄利根,而他已是第三世纪的教父了。一直到主后三九七年的第三次迦太基会议中,雅各书在正典中的地位才被确立。
大部分的学者都认为雅各书是一本讲述伦理的书信,而不是探讨神学或教义方面的著作。因为它不但没有论及基督的受难与复活,并且倡导类似反对因信称义的主张,故马丁路德鄙薄、敌视它。他批评说:“雅各书是一本充满麦稓的书信,因它毫无涉及福音(救恩)的事。”此乃因他觉得雅各书强调行为的重要,与保罗因信称义的信条不合所致。(参写作目的第二段)。
事实上,雅各书的体裁似讲章,而不像书信。整卷书中没有古代书信的特色,除了简单的请安外,没有提到作者与收信人的关系,彼此认识的第三者,结论的祝福等。相反的,却充满了警告式的勉励,全书一○八节中约有六十节的动词是命令式的。不论如何,许多人的讲章都喜欢引用雅各书的内容,因为它充满了实际生活的各种智慧与教训。
收信人
本书的开端就指出了收信人是“散住十二个支派之人”(一1)。明显的,不是指个人或一个教会。
用“十二个支派之人”来说明收信人,无疑的是指犹太人而言。而“散住”一辞则是指那些住在巴勒斯坦地区以外的犹太侨民了。又叙述他们是“信奉……主耶稣基督”(二1)的弟兄们,则是指基督徒而言了。所以,收信人应是所有寄居在巴勒斯坦以外的犹太基督徒了。
当然,若将十二支派之人解释为属灵的、新的以色列民,则收信人是指所有的基督徒了。但此恐非写信人之原意。
写信人
雅各书的写信人是谁?这是一个很难以下定论的问题,虽然他自称为“作 神和主耶稣基督仆人的雅各”。
任何一位献身于事奉工作的基督徒,都可能自称是 神和主耶稣基督的仆人。所以,这个职称丝毫不能给予我们甚么指示。
至于雅各这个名字,只是初期基督徒中普遍的犹太人名字。没有进一步的指明他的身分,因此有两种可能性:一是自明的,表示他是当代著名人物;其次是隐藏的,他是无名小卒。讲明了反而减少权威感。如果是后者的理由,则无从查考矣。若为前者,那么他可能是谁呢?新约圣经中有五位名叫雅各的人。他们分别是:(一)十二使徒之一的犹大(不是加略人)的父亲或兄弟(路六16)。(二)亚勒腓的儿子,十二使徒之一(太十3;可三18;路六15;徒一13)。(三)称为小雅各的(太廿七56;可十五40;约十九25)。(四)西庇太的儿子,约翰的哥哥,十二使徒之一(太十2;可三17;路六14;徒一13)。(五)主耶稣的弟弟之一(太十三58;可六3)。这五位雅各中,较著名的只有约翰的哥哥雅各与耶稣的弟弟雅各两位。而约翰的哥哥雅各在主后四十四年就殉道了(徒十二2),一般以为不可能是写雅各书的人。
唯一著名而可能的写信人,只有主耶稣的弟弟雅各了。他原本不相信耶稣是弥赛亚(太十二46~50;可三21、31~35;约七3~9),但是主耶稣复活后,他明显地改变了,甚至成为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徒一14,十五13~21)。教父耶柔米说:“耶稣受难后,他立刻被封为耶路撒冷的主教,领导耶路撒冷教会达三十年之久”。保罗说,耶稣复活后,曾经显现给他看(林前十五7),并称他是教会的柱石之首(加二9)。犹太历史家约瑟夫说,他死于大祭司亚拿尼亚(Ananus)之手,其时约为主后六十二年。
传统的观点乃认为耶稣的弟弟雅各就是雅各书的写信人。一提到雅各,初代的基督徒们自然会认定就是这位雅各,因为他是最出名的一位。同时,雅各书的内容显示,其宗教背景是希伯来化的,亦即写作资料是源自犹太教的,写作地点似乎也是在巴勒斯坦。尤其重要的是写信人似乎很重视律法,正合于使徒行传所记载的雅各之作风(见徒廿一18~25)。而雅各书开端所用的“请安”一词(希腊文是一个字),与耶路撒冷教会的信函所用之“请安”(徒十五23)是相同的,有别于新约其也作者的用语。
然而,雅各书中不但希腊文很典雅,就是体裁亦是当代所流行的“辩证体”。这种作品会是耶稣的弟弟雅各之能力所能写出来的吗?又作为耶稣的弟弟的雅各,何以毫不提耶稣的教训,相反的,却引用旧约、犹太教及希腊哲学的伦理;作为其论理之权威呢?这些乃成为许多人抱持怀疑看法的主要因素。因此,采取中间态度的看法乃应运而生,那就是说:第三者采用了雅各的讲章作为数据之一,或是作为底稿加以扩充编纂而成的。故拥有雅各的特性,而同时又显示了雅各所不能的希腊文素养。至于这位第三者是谁,就无从得知了。因为当时的犹太人或基督徒都有用伟人名字著书的习惯。
曾有人认为,雅各书原是一本犹太人的著作,对散住的十二支派之人的短篇教训集,是参照旧约的雅各遗言(创四十九)而写成的。这本教训集被一不知名的基督徒发现,加以修改而成。虽然我们现在无法找到这本教训集,然而,有心人士却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例如:(一)喜乐(一2)代表以撒(参创十七17~19,以撒代表喜笑)。(二)忍耐(一3)即坚定代表利百加。(三)经过试炼的成功(一4)代表雅各。(四)富足的人(一11)代表亚设(创四十九20)。(五)施行善行的人(一12)代表以萨迦(创四十九14~15)。(六)初熟的果子(一18)代表流便(创四十九3)。(七)动怒者(一19~20)代表西缅(创四十九5~7)。(八)宗教家(一26~27)代表利未(创四十九5)。(九)和平(三18)代表拿弗他利(创四十九21)。(十)争战斗殴(四1~2)代表迦得(创四十九19)。(十一)等候秋雨春雨(救恩)(五7)代表但(创四十九18)。(十二)祷告者(五14~18)代表约瑟(创四十九22~26)。(十三)生与死(五20)代表便雅悯(创四十九27)。其中却没提到犹大和西布伦(创四十九8~13)。
写信之时期、地点
认为雅各书写于较早时期的大有人在。他们所持的理由是:
(一)书中从未提到在耶路撒冷所发生,关于犹太人与外邦人中有关律法礼仪的争论,可见是早于此事件所写的。
(二)仍然热切盼望主的再来(五7~9)。这是早期教会的现象。
(三)聚会的地方仍叫会堂,单只提到长老,不提执事或主教的教职。又有许多人作教师的现象等,更像是初代教会的组织情况。
(四)没有提到主后六十六至七十年间的犹太战争或其气氛。
(五)传统视为作者的雅各,死于主后六十二年。
故本书信应是作于主后六十年以前或更早的时期。
然而,若从另一方面来看:雅各书中未提到律法礼仪的争论,可能是已成定局之事过境迁的现象。而期待主再来的信仰,事实上已延续许久。直到今日人们还是在等待、盼望。再者,没提执事或主教,可是,也没提到使徒或其它目击的见证人。加上早期的教会几乎毫无富人,尤其是耶路撒冷教会是很穷的;故贫富的磨擦是属较晚的事。除此之外,不提耶稣及教训,却论一些伦理问题,这不是早期宣教时期的现象。长老受尊敬,甚至是被视为接续使徒的职分,不单是早期的事;在新约后期的文献中,如约翰书信、彼得前书的作者,都自称长老,启示录也给与长老尊贵的地位。雅各书的倡导信心无行为是死的,不论是出于反对保罗的因信称义,或是为了纠正对这种教义所引起的误解,都应是较晚期的事。同时,只要确认雅各书中含有早期雅各的讲道数据,所有认为本书写于早期的理由,就都得到解释了。所以,第一世纪末比较可能是本书的写作时期。
至于写作的地点,有人认为是在巴勒斯坦。因为雇工性质的农夫,在古代只有此地方才可能有之。但是,只要写作者采用了雅各的讲章,就会有这种现象。何况其写信对象是信奉基督的犹太人,他们必定十分了解作为雇工的农夫。所以,我们实在难以断定写作的地点了。
写信的目的
由于雅各书的内容,呈现出一连串伦理的主题。不论从整体上或各别段落看来,似乎难以找到形式上的计划,好像没有一个总主题。所以,找出雅各书的写信目的,是一件困难的事,这是学者普遍的看法。
若说本书信没有总主题,或者说写信人毫无写信目的或计划;只是汇集雅各的讲章,一些伦理教训、箴言等而成。这又是很令人困惑的事。诚如现代学者所强调,写信人的希腊文造诣出奇的好,精通希腊的辩证体论法与修辞学,其内容又广涉旧约的语句、典故、两约中间的智慧文学──“传道经”、“所罗门智训”等,甚至涵盖了当代斯多亚派犬儒主义(Stoic-Cynic)的伦理学。这样博学的一个人,怎能想象他会写一篇没有总主题的书信呢?
学者们批判雅各书的结果,认为二14~26是唯一属他自己的作品。若以此为出发点,则他的目的应是为了纠正对保罗因信称义的信条之曲解。因为保罗所谓的信心乃是信赖、信念与忠实,但却被人曲解为一种理智上的相信或承认,丝毫无行为上的关联。事实上,保罗强调因信称义,但是他更强调称义的人应有的伦理生活(见罗十二章以后),他所谓的信心是“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加五6)。雅各书的作者就是要来指出这个要点。所以他说:“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这并不是强调只要有了行为,不必要有信心。
从教理史上,我们发现影响初代教会信仰最大的异端、挑战,乃来自智慧派的人士──新约后期的作品,如教牧书信、约翰书信、彼得后书、犹太书等,都可说是反击这种异端的作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智慧主义早已渗透且影响了犹太教。我们可以想象它对犹太基督徒的冲击是多么的大。
智慧派的人士相信,一旦被拯救,脱离物质世界的囚禁,他们就被保证是自由的人。因此,有一派人认为他们应过苦修的生活,拒绝一切五官的欲求与肉体的享乐;相反的,另一派人却认为可以放纵情欲,不受肉体拘束。后者的态度是一种滥用自由、反律法主义的倾向。这一派的人士自然会忽视基督教信仰中的道德律,而易于与那种曲解保罗因信称义的看法互相结合。纠正他们正是雅各书的目的之一。
由于智慧派人士自认是属灵的,又自信得着一种神秘的知识,是别人所没有的,因此,他们称别人是次等的基督徒。再者,他们认为教会中弟兄们的团结,是靠那种神秘的知识,而不是爱心,所以,对于爱人如己的诫命,丝毫不以为意。教父伊格那丢描述这些人说:“他们毫无爱人之心,不怜恤寡妇和孤儿,不眷顾受苦难灾祸的人,也不看顾在狱中的人,或是从狱中被释放出来的人,对于饥渴的人也不怜恤。”(伊格那丢致士每拿书六2)。这种自傲而无爱心的作风,在教会中引起严重的分裂。这正是雅各书写作的动机呀!
雅各书中,再三讨论到智慧的问题,从而刻意斥责那些制造纷争且自以为有智慧、有见识的人。三1~18:暗示他们其实是贪爱世界者,自夸且好批评者,为富不仁者,并给予他们严厉的警告。四1~五6:指示他们真正的敬虔是(一)“勒住舌头”、“不可彼此批评”。(二)要实行“爱人如己”,就是“使人自由之律法”,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三)要“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而不是“与世俗为友”。
同时,因为犹太会堂之仇视基督徒,对他们施以商业的限制,且控制其社会生活,以致基督徒常常陷于贫穷而抬不起头来。由于犹太人传统的善恶报应之信仰,他们很可能鄙视那些受苦与贫困的基督徒,批评地们是因悖逆 神而遭到咒诅。这种情况使基督徒受到无以言喻的委屈。自然的,他们会一方面为自己辩论,甚至发誓以证明自己的清白与无辜;一方面埋怨 神在试探他们,甚至有人由“动怒”而致信仰动摇,成了“失迷真道的”人。因此,雅各书一开始就鼓励他们说:“你们落在百般的试炼中,都要以为大喜乐!”“富足的降卑也该如此(喜乐)!”“因为他经过试验以后,必得生命的冠冕!”(一2、10、12)。在结论时又再次鼓励他们,要忍耐等候主的再来与伸冤,像约伯一样!不要彼此埋怨,不要发誓;要倚靠主而生活。不论受苦、喜乐、生病都要放在祷告中;尤其重要的是要彼此认罪、互相代求。并且致力挽回那些失迷了真道的弟兄(五13~20)。
虽然写作者没有在字面上明白叙述写作对象的情况,但是在字里行间已经很清楚指出当代教会分争的因由来。同时,针对他们的困扰,给予警告、指示与劝慰!这真是一篇水平很高的写作。
雅各书大纲
序言──请安 一1
壹 面对降卑的试炼应有的态度 一2~18
一 把遭受试炼当作可喜的事 一2~8
1 遭受试炼可喜之因由 一2~4
2 不明白的人当求 神赐智慧 一5~8
二 富足的降卑也该喜乐 一9~12
1 富足的降卑也该喜乐的因由 一9~11
2 通过考验的人有福了 一12
三 失败者不能归罪于 神 一13~18
1 失败者是咎由自取 一13~15
2 神的作为是美善全备的 一16~18
贰 神子女应有的表现 一19~27
一 存温柔的心领受真道 一19~21
二 要行道,不要单单听道 一22~25
三 虔诚人所当行的道 一26~27
叁 对自以为虔诚者的指正 二1~三18
一 重富轻贫的过错 二1~13
1 偏心待人 二1~4
2 违反 神的作为 二5~7
3 干犯了爱人如己的律法 二8~13
二 强调信心,忽视行为的错误 二14~26
1 没有爱心的信心与人无益 二14~17
2 没有行为的信心毫无见证可言 二18~19
3 有行为并行的信心才是完美的 二20~26
三 好为人师的危险 三1~18
1 作师傅的要受更重的审判 三1~2
2 舌头的厉害与可怕 三3~8
3 咒诅弟兄尤为不当 三9~12
4 作师傅者应有的智慧 三13~18
肆 申斥受信人所犯的罪,并给予劝戒 四1~五6
一 贪爱世界的罪过 四1~10
1 贪图享乐是纠纷的根源 四1~3
2 贪爱世界是与 神为敌 四4~6
3 悔改、顺服 神罢! 四7~10
二 好批评与自夸者之罪 四11~16
1 批评弟兄是掠夺 神的主权 四11~12
2 自夸是误以为自己是主宰者 四13~16
三 为富不仁者之罪 四17~五6
1 不行善之罪 四17~五3
2 剥削穷人之罪 五3下~4
3 仗势欺人之罪 五5~6
伍 最后的劝勉 五7~20
一 劝勉降卑者要忍耐 五7~11
二 对全教会的劝勉 五12~20
1 不要起誓 五12
2 凡事祷告 五13~15
3 彼此认罪,互相代求 五16~18
4 挽回失迷真道的人 五19~20
── 彭德修《中文圣经注释──雅各书》
基督教阿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