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书第八章
是的,长官(八1-9)
古代近东许多社会里,智慧人的目的,是叫人注意导致成功人生的态度和行动。要明白这一点,要知道正确的礼节,没有一处比在我们称为政府的高级官员中更重要的了。有比Koheleth早二千年的埃及文件──大臣蒲他何帖指令(The Instructions of the Vizier Ptah-hotep),实际上是官员手册,教人怎样作国家成功的官员。例如忠告新进朝臣与上级在外边吃饭时应怎样守规矩,例如不可挑拣摆在你面前的食物,不可无礼貌的瞪着眼睛看。手册接着说:‘你的脸要朝下望,直到他对你讲话。只在他对你讲话时才说话。他笑后才笑,那样会令他心喜悦,你所作的会使他的心快乐。无人能知道心中的光景。’
Koheleth在这里给我们介绍他自己简明的手册,教人在宫廷中怎样会成功。他开始先概论‘智慧人’,以及对他很有用的技巧和优雅。他必须知道‘事情的解释’(第1节),那就是说,他要知道观察情势。他必须愉快,有礼貌,性格里不带一点倔强或执拗。成功之钥是顺从──‘因你神圣的誓言,’按字义是‘ 神的誓言’(译按:中文本作‘既指 神起誓’)。第二节大概应像在希伯来经文中一样在‘你神圣的誓言’这句话那里就止,但大多数英译本把希伯来经文下面两个字加在这一节之中,在标准修订本把这两个字译作‘就不要惊慌’,或如现代英文译本和新英文译本译作‘就不可仓皇退下’,指轻率或匆忙的行动。但这‘神圣的誓言’或‘ 神的誓言’是甚么意思呢?它曾被人指你向人间当局所起效忠的誓言,是受向 神所起更高的效忠限制的。在圣经里面有许多这种例证;从但以理的三个朋友──沙得拉、米煞、和亚伯尼歌──公然反抗巴比伦王的谕令(但三),继而但以理自己不听从大利乌的禁令(但六),以至彼得和约翰在耶路撒冷议会前说:‘听从你们或听从 神,在 神面前哪一样对,你们自己必须下判断’(徒四19,现代英文译本的译法)。历世历代以来,总有一个时候基督徒迫切需求比效忠国家更高的效忠。今日对许多基督徒来说,这是一个活生生的问题,因他们面临核子的威胁发现自己愈来愈被迫不服从政府当局了。
然而,更可能Koheleth论到的‘神圣的誓言’,是指对当时掌权当局所起服从的严肃誓言;Koheleth声称,甚至当‘事情使人不快时’(译按:第三节直译作:‘当事情使人不快时,要离开王的面前,不可迟延,因为无论何事他喜欢怎样行便怎样行。’与中文本的译法,意思大不相同)(第3节),那就是当你奉命去做你个人嫌恶的事情时,你仍必须忠于服从的誓言。决不可予人深刻印象觉得你渴望离开王的面前,即使那事你不赞成,决不可迟延执行政策。王的权柄是不受挑战的。你不能对权柄有所质疑,只有顺服。要记得那仍然是政府。人问一位高级官员,问他认为近来政府的一种政策是否不公平,他回答说,‘以卑职身分,我不能对这体制有所评论。’聪明之官员的态度是:‘是的,长官。’他会设法避免麻烦。他若智慧的话,他会知道何时行动并怎样行动应对(第5节)。在此点上朝廷官员(包括那些属于政治机构的先知)的态度与那抗议的先知的声音明显不同,后者直截了当的说出令那些当权者不爱听的话。关于这种情形的典型例证请参列王纪上廿二章,音拉的儿子米该雅与那四百名御用先知之间冲突的故事。
知道怎样行事说话并何时行事说话──‘时候和定理’(第5节)──这想法,导致Koheleth在第六节及以下各节从较广的关联、整个人生的关联,去看这个‘怎样’(how)与‘何时’(when),他彷佛使自己的心思又回到第三章,是的,要记得,凡事都有一定时间和一定地点。在这时候,那暗礁是:人发现自己落在难处和困惑的真正所在。除了必死这一件事(请参二14)以外,他对将来会发生的毫无把握。正如现代英文译本简洁的把第八节的下半节译出:‘这是一场我们无法避免的争战;我们无法以巧计脱身。’第八节上半节标准修订本译作‘灵’的那个字,希伯来文是ruah,意义可以指灵\生命(译按:中文本同)或风。因此可以了解为人不可能控制风,象征他面临死亡便无能为力(新英文译本的译法);或只是指人无力留住生命,不论他多么迫切想这样做。这个字的双重意义,已由耶稣从祂与尼哥底母的谈话中有效地加以使用:‘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从灵生的,也是如此’(约三8,请另外参十一4的注释──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最后的发言权由不得我们,无论用多少外交辞令也无法改变那事实。此时,在这个许多事情都由不得我们安排的世上,我们必须和在上掌权治理我们、往往压制人并令人受害的当局妥协(第9节)。
我们设法从这一段引出任何一般的指导原则,以指示我们对‘现今当权者’采取甚么态度是不智的。Koheleth并未给我们介绍任何国家理论、任何拥护或反对政府的思想。他有一个较为狭窄的目的;忠告人怎样在政府工作中尽忠职守。即意味你要屈服于这个事实:你是权力管辖下的一个人;要执行决策,不是质疑决案。这提醒我们:在更广大的意义上,我们都在权柄之下。我们不能质疑甚么,超乎我们控制的情况是:我们无法避免死亡。
大惑不解(八10-17)
有许多事情令Koheleth感到大惑不解,不论我们怎么想,在 神的世界里理应如何如何,但实际情况是:恶人发达,好人陷入窘境。倘若这种情形令Koheleth感到大惑不解,这一段开头的一节(第10节)正是,且经常令许多学者大惑不解的。除了几处细节的困难外,这段经文可从两大路线去诠释。
(一)指整节经文都论及‘恶人’。描写那些恶人有生之年常到圣殿、或描写寿终之日给予风光的悼别会,成群结队的送丧者涌入坟场。译作‘圣地’的那些字眼可以指圣殿或是指埋葬的土地。不论是指那一样,这些‘恶人’在他们追求其乖谬目的的本城中受人大声称赞。也许这只是对于死人隐恶扬善(de mortuis nil nisi bonum)的情形,即使在他们有生之年并无甚么好事可说,正如上述拉丁文签条上所说的。这样的人也许在他们有生之年,由于某些方面可能是成功的而得到好名声。这毕竟是有利于独裁者的标准论据之一:墨索里尼使火车准时,希特拉挽救德国脱离经济混乱。
(二)指本节内包含一个对比,把下半节译作:‘那些行正直事的,在城中被人忘记’;与恶人的受人欢迎成了令人哀伤的对比。
Koheleth是因这幅假虔诚的恶人以及他们受人欢迎的图画而烦乱?还是不论我们喜欢与否、纯粹把它当作人生事例之一而加的附注呢?我们不知道。他的确接着便问,人为甚么为达到自己目的转而犯罪。他的答复是他们能逃避惩罚;犯罪是值得的,因为非立即受罚。他辩称,罪行的最大阻力是犯罪者最后必定被捕。然而实际情形并非如此。被捕受罚的可能性并不高。法律和命令的力量在他当时与我们今日一样,似乎有差不多完全相同的难题。
我相信,现代英文译本把十二节下半节和十三节全节置于引号中,并以评语介绍它们的做法是对的:‘啊,是的,我知道他们说甚么:“你若顺从 神,凡事就会顺利,但恶人就不会顺利……他们会早死,因为他们不顺从 神”。’在这里Koheleth与广泛为人所持的见解争论:恶人灭亡、不得善终,而顺从 神的人则顺利并享高寿。他说,别信那话;那是胡说。人生是不会那样运作的。临到善人的,往往是你期望会临到恶人的,反之亦然。我们不必经历漫长世途便会面对面见到那种情况,而且不禁要问问我们自己,‘为甚么这事在所有人中独临到她呢?’在Koheleth来说,这是毫无意义,而且是令人大惑不解的。他在他时常复述的忠告中求慰藉:生命还存留时,只有一事可做,就是好好过活(15节,请参二24的注释──与人生达成协议)。
然而他是极重现实的人,决不承认有其他人显然不会分享他的见解。有那些‘声称知道(译按:中文本作‘想知道’)’的人;声称知道远比他为多,声称知道世界运作的基本原则、和 神塑造世界的目的。Koheleth对此唯一的评论是说:‘别相信他们,他们可以自称知道,但他们并不知道。你可以二十四小时不眠不休地注视这世界上不断发生的一切事,并把它拼扻起来,仍然不会发现究竟怎么一回事。’他说得对。众哲学家和众思想家,包括Koheleth,来了又去了。他们往往对先驱的缺点加以锐利的批评。每人对人类的了解都有所贡献;有人比他人更有深度。大家都了解到我们注意到一些事情,就是我们对人生的了解是重要的:但我们更接近解开这令人大惑不解的世界之谜吗?也许单凭人的思想决不能带我们达到这一点上。我们可能要够谦卑,才能接受那隐藏其中的谜底──即 神把祂自己赐给我们。但那是意味要相信‘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约一14),要相信‘ 神在基督里,叫世人与自己和好’(林后五19)。它意味要接受世人所抛弃、所视为愚拙的,就是福音的愚拙,并发现 神的愚拙比人智慧(请参林前一18-25)。──《每日研经丛书》
基督教阿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