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耶利米书第四十章

 

四十116. 耶利米和基大利留在犹大

  这一章记叙了在耶路撒冷失陷后,耶利米生命中的一些事件。先知和其他被掳之民关在一起,原因不明,但稍后获释,并得以选择在巴比伦居住或留在犹大地。

{\Section:TopicID=236}16. 耶利米的决定

  根据三十九6,耶路撒冷陷落时,尼布甲尼撒看来并不在犹大地区,而是从某个基地的营中发号施令,这个地方很可能就是利比拉。70 拉玛(参三十一15)即现今的尔兰(ErRam),位于耶路撒冷北面约五哩之处,是被掳往巴比伦的人出发前的集合地点。不知什么原因,耶利米和其他人一起被抓,而且虽然尼布甲尼撒下令要善待耶利米,先知获释前竟然还被上了手铐。这个让主其事者手足失措的错误,无疑教他们畏惧神的惩罚。此处补充了三十九1112的记载。有关灾祸的陈述发自异教的米所波大米军官之口,可能听来有些奇怪,但迦勒底人显然在某种程度上了解犹大灭亡的超自然原因。从三十九12的告诫得知,耶利米作先知的名声显然早为人所知。七十士译本的第3节较为简短。护卫长向耶利米保证,如果耶利米愿前往巴比伦,护卫长必厚待他。护卫长若被人看作是这大能的先知的守护人或施恩者,必然提高他在家乡的地位。当其他人都是在不情愿的状况下被掳,耶利米却被犹大的敌人赋予选择的自由。当时的历史发展彻底证实了耶利米的清白,向他的对立者表明了耶利米一直宣讲的就是神的劝告。耶利米选择留在犹大地后,获赠粮食和礼物,礼物代表了巴比伦护卫长的尊敬。犹大的敌人给予耶利米有礼和人道的对待,和耶利米获自同胞的待遇,恰成鲜明的对比。参耶稣在马太福音十三57中的评语。对基督徒而言,世人表达的敬意甚于其他信徒,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米斯巴的地点有两种可能:其一是位于耶路撒冷西北四哩半的纳比山威(Nebi Samwil);其二是位于首都城北约八哩山顶的纳斯贝山丘。后者从铜器时代早期到马加比(Maccabean)时代,均有人居住。

{\Section:TopicID=237}712. 基大利任省长

  尚未被掳获的军人,很可能仍以游击作战的方式与迦勒底人抗争。至于犹大境内极穷的人(参三十九10),只要有自己的田地,对巴比伦人并不构成威胁。基大利的责任是帮助这些余民安居乐业,并从收成当中纳贡给巴比伦。终止游击部队的行动,是迈向政治和经济稳定的第一步。以实玛利8节)是王室的宗亲,也就是基大利被暗杀的主谋。耶路撒冷于公元前五八七年陷落后不久,基大利即遇刺,亦即此处所述事件发生之后数月。七十士译本和一些希伯来文抄本,于此节和列王纪下二十五23,在人名上有若干出入。七十士译本作加利亚的儿子约哈难;马索拉经文则多了一个约拿单以斐在马索拉经文只见于旁注;而根据经文本身应作欧斐Ophai)。耶撒尼亚在列王纪下二十五23和一些希伯来文抄本作雅撒尼亚

  基大利的当务之急,是安抚游击队的众军长,并以犹大省长之身分赢取其信任。列王纪下二十五24记载,基大利要军长不要惧怕巴比伦臣仆,而马索拉经文的9节内容亦相同。所占的城邑(10节)显然是一些城市的废墟,这些城市在耶路撒冷被攻打之前,即已被夷成平地。当巴比伦人占领犹大地时,犹大人奔逃至摩押及其他各处。但由于他们对基大利的能力深具信心,所以又纷纷回转来耕种已荒芜的家园。

{\Section:TopicID=238}1316. 图谋不轨

  基大利的诚意毋庸置疑;同样,他想将稳定和繁荣带回故土的心志,亦无可怀疑。于此之外,名不见经传的亚扪王巴利斯14节),很可能意图占据领土,因此想要除去基大利。既然将要负责行刺的以实玛利是大卫王的宗室,他必然因未获委派作省长而感到被轻视。基大利被告知此事后,显然无法相信其他人会不像他一样衷心希望国家稳定。他的悲剧在于未能对处境和他人作精确的评估。他对自己的责任全力以赴,但却也因此使他对工作失去了不可或缺的超然态度。这个他一再重蹈的错误,终究让他丧命。读者不妨对照约翰福音二2425基督的态度。

 

70 CCK, p. 26.

──《丁道尔圣经注释》

 

基督教阿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