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书第十三章
变坏的麻布带(十三1-14)
在一至十一节所叙述的事件被认为是这卷书中耶利米之‘象征行动’的第一个。
这样的行动不只是图解或视觉上的辅助而已。它们是信息,是用行动表达的言辞。先知听从 神所审慎地作的不但是一种传达信息强有力之方式,而且是一种戏剧性的方式指明 神之目的,不管那些目的是不吉或带来希望的,正要实现。百姓可能发现难以牢记先知以赛亚之教训较细微的详情,但他们会记得他露身赤脚,在耶路撒冷的街道上行走(赛二十),记得他给他的儿子们起的怪名施亚雅述(意为余民必归回,七3)和玛黑珥色拉勒哈施罢斯(意为掳掠速临,抢夺快到,八1)。百姓可能误解或不听耶利米所说的或使他闭口无言,但他做的那些古怪的事情使他们思想,且不说他在这里对好的麻布带所作的了。
关于这件事有些事情是不完全清楚的。甚至是哪一种麻布带都无法确定。在旧约其他经文中译作‘布带’的那个字似乎是指一条皮带或一条腰带。在这里它大概是指长外衣底下的贴身短裙──内裤,随你怎样称呼。按这事件之象征意义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原是新的,直接从制造商买的,刚从玻璃纸包中拆开来的。这条新的而且至今未被注意到的布条,耶利米现在奉命将它拿去藏在‘盘石穴中’(第4节)。结果正如把你最好的衬衣或套裙埋在你的后园中一样!但他把它藏在哪里呢?传统的英译本说,是藏在伯拉河边。这样就会使耶利米作一次来回七百哩的旅程,而且因长时间离开家园,便极可能使百姓要问,‘你最近到哪里去了?’然而,译作伯拉河的那个希伯来文字,同样极可能指别拉特(Perat),即现代的恩法拉(Ain Farah),亚拿突东北数哩的一个小村。这便是新英文译本的译法,而且这种译法似乎更加可能的。
不论在细节上是如何不确定,这事件的意义是非常清楚而且在第九节已表明了。那条新的麻布带,藏在盘石穴中‘多日’,现在由耶利米找回来,便很自然地发现已经变坏了。耶和华说,‘我必照样败坏犹大的骄傲,和耶路撒冷的大骄傲’。然后,第十和十一节便继续解释所以要这样败坏他们的理由,把已变成顽梗、不忠的百姓,与他们原要成为与 神有密切连结并为在世上与祂的关系欢呼的悲惨对比显示出来。以傲慢自大,就是以假称有特权为基础的傲慢自大代替那为与 神有真正关系之记号的谦卑顺服,结果只有毁灭。
先知在设法使他的同胞面对来临的灾祸时,每一样事物都是供他利用的工具。在十二至十四节,他抓紧一句名言或受人欢迎的谚语:‘各都要盛满了酒’。对这话的明显反驳是:给我们讲点新的东西吧,那岂不就是那些酒的用处吗?酒有美好的供应便保证有美好的宴会。然而,酒是陶制的,而且在酗酒的宴会过程中容易破裂,正如平底大玻璃杯和酒杯在今日容易被人捣碎一样。因此在这段经文中有两个主题:
(一)酩酊大醉。在耶利米书──而且在其他先知书──中有些章节论到 神把祂忿怒的酒杯交给以色列或其他国家,使他们可以喝,直到酒醉不省人事(耶廿五15-17;赛五十一17)──讲到 神审判之真实性的一种生动说法。这可能是在这里的意义,或者这段经文只是说整个群体都酩酊大醉,不能照 神所要求的方式行事为人。
(二)摔碎酒。这自然引致这个群体不能挽回地被 神摔碎的主题。所以,这主题与那糜烂腰带的主题类似,这两段经文在耶利米书中并列在一起便不足为奇了。我们在后来另一事件中将要听见耶利米故意打碎瓦瓶以加强类似信息的事(请参第十九章)。
最后的警告(十三15-27)
关于这段经文有严厉的定局。
(一)在第一段,就是十五至十七节,先知似乎在恳求百姓要改变,要他们消除骄傲对抗 神的行动。然而没有暗示他存任何希望他们会这样行。他们可能仍然天真地期望在隧道的尽头会看见光明,但事实上他们已进入漆黑的幽暗中。十六节译作‘幽暗’的那个字(译按:和合本作‘死荫’)(gloom),就是诗篇廿三篇四节传统上译作‘死荫’(the shadow of death)的那个字,但新英文译本更正确地译作‘如死的黑暗’(dark as death),现代英文译本则译作‘最漆黑的幽暗’(deepest darkness)。百姓假如要抱怨他们现在的恶劣情况,那他们就得明白,现在的困难与将来那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比较不过是‘黄昏’。阿摩司在设法破除他当日宗教上流行的自得的泡影时便用了类似的措辞(摩五18-20)。在这黑暗中我们再次听见耶利米的痛哭流泪,流泪是因为百姓本身多么顽梗,流泪是因为那悲惨命运正等待着他们。这是真正的怜悯和同情。这两件事往往是分开的;对那败坏百姓生活之恶事加上惋惜,也有哀伤地预期他们遭报的幸灾乐祸之心情。
(二)十八至十九节包含对‘君王和太后’说的悲悼语。这位君王是约雅斤,他在主前五九七年他父王约雅敬背叛巴比伦霸王死后坐了短短三个月的王位。约雅斤的王位被巴比伦王任命的人所取代,并且被放逐至巴比伦,他在那里消磨了漫长而且在末了颇适意的岁月(五十二31-34)。他再也没有返回故土。要了解这样的与故土分离对一个敏感的犹太人有甚么意思,请读诗篇第一百三十七篇。这个太后在耶路撒冷政治方面似乎曾担任重要角色。列王纪下廿四章八节说她名叫尼护施他。虽然严格的说尼革(Negeb)(译按:和合本译作‘南地’,下同)是荒瘠、半旷野的地区,是划分犹大和埃及之间的南方疆界,十九节所说‘尼革的(诸)城’大概是指所有犹大南部被巴比伦入侵军队围困之城市。放逐的威胁笼罩全国。
(三)这经文之希腊文之译法已正确地看出,二十节及以下各节是对耶路撒冷讲的,耶路撒冷曾向巴比伦人卖弄风情以保护她自己的政治前途(第21节),现在却发现这同一的‘朋友’把她分割了。但不可能有别的情形么?耶利米说,不可能,在这个国家生活中的邪恶习染已这样根深蒂固,现在已洗雪不掉了。你大可以问问古实人是否能改换他黝黑的肤色或是问问豹能否除掉牠那些斑点(第23节)。
在这里响起了极其悲观的语调。旧约不知有原罪的教义。伊甸园的故事从未在旧约里面或被后来的犹太学者这样解释过。耶利米不过对他当日之耶路撒冷作出实际之评估。这里的群体不会,而且显然不能改变。以邪恶取悦自己的日期已满,现在由邪恶接管了。结果只能给国家带来全面的灾祸。用来描述将临之灾祸的措辞中有劝善惩恶的成分。正如丰饶敬拜仪式中之有吸引力的性已破坏了百姓向耶和华的忠贞(第27节),因此他们的命运便用强奸和性之耻辱的意义来描述。我们两次听见‘揭起你的衣襟’的话语(第22和26节),而且在第廿二节是继之以一个词组,这词组能直译作‘你的脚跟遭受暴虐’,关于‘脚跟’这个词大概是性器官的一种委婉的说法。在第廿六节紧接那句话后面的词组是‘你的羞耻〔就是你的阴部〕会被人看见(译按:和合本作‘显出你的丑陋’)’。
这段经文以一个问题作结,是 神问百姓的一个问题。希伯来文经文的意义不清晰,而且引致各种不同的解释。它的意思是‘这样继续下去会有多久呢?’或‘在你悔改以前这种情形还会持续多久呢?’不论从哪一方面看,这都是一个只有百姓才能回答的问题。他们被迫面对那事实,即难题的出现不在于他们的明星们,也不在于 神,而在于他们本身。我们太容易为那些令我们烦恼或我们不了解的事情怪责 神。我们想把祂置于证人台上。这是规避 神要我们继续面对那些令人困窘的问题的一种方法。你若注意约伯记,你会发现约伯问 神许多非常困难的问题并要求答复。这样做并没有错;有些问题是我们应当问的。但那卷书的高潮是约伯在证人台上,面对从 神而来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他面对生命的整个态度提出质询。耶稣也是如此;祂似乎不给百姓留下许多关于 神的问题,但祂确实给他们留下许多关于他们自己省察己心的问题。――《每日研经丛书》
基督教阿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