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书第十七章
不能磨灭的罪污(十七1-4)
虽然百姓对小区中所发生的事几乎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耶利米知道并没有容易的答案。他说,‘犹大的罪’是铭刻在百姓的心版上、良心上、思想上,像用铁器或金钢钻头在岩石面上铭刻的碑文。那是无法擦去或忽视的。这严重的引致卅一章卅一至卅四节那段经文经验的事实必须加以考虑。它论到一种新的约,是 神所赐的,藉着把 神的律法放在百姓里面,写在他们心上,这新约就会填补 神所要求与百姓所付出之间的缺口。新约声称,这正是在耶稣身上发生的事。在祂身上我们看见 神与人之间的缺口填补了(请参来八6-13,十11-18)。
百姓无疑会承认他们是不完全的,犯了不少错误,但这岂不能用一剂宗教生活良方来处理么?耶利米说,不,你们的宗教生活乃是你们问题的根源。犹大的罪也铭刻在‘他们的坛角上’。坛角在祭
坛顶上的四角向上突出。它们是用石头作成的,并且雕刻成角的形状。无论何时把为百姓之罪的祭献给 神时,便把一些所献祭牲的血抹在坛的四角上(利四7)。从利未记十六章所描述赎罪大日的仪式就清楚看出,这样做是要确保坛本身洁净,不致被从百姓而来的任何不洁所污染。但一点点的血既不能洁净百姓,也不能洁净他们最神圣的宗教对象。周围有很多宗教;他们一直都把他们的热诚献于那些丰饶之神明和女神(关于第2节亚舍拉〔译按:和合本作‘木偶’〕,请参二27的注解──民族悲剧与绝望景况);他们必定会收取国家屈辱并遭放逐的苦果。第三、四节与十五章十三、十四节类似,但有一句补充的语句,强调即将来临之放逐的悲剧,这语句藉稍微修改传统的经文可以译作‘你必丧失你现在抓住我所赐给你的产业’。
选择──倚靠人或倚靠 神(十七5-8)
请读诗篇第一篇;注意它所描绘的顺利之义人与灭亡的恶人之间的对比,你会发觉为甚么这段经文往往被认为不过是诗篇第一篇的变体。而且,正如我们已经看见的(十二1-4),由于耶利米藉着痛苦的经验已体认到人生并不遵循这经卷,许多学者主张这段经文并非来自耶利米便不足为奇了。但与诗篇第一篇的连系并不如有时所声称的那样密切。在这里的对比不是恶人与义人之间的,而是‘那倚靠人的人’(第5节)与‘那倚靠耶和华的人’(第7节)之间的对比。
这样,我们研究这段经文便可以作为是另外一段耶利米心灵日记的摘录。这是代表先知对 神在十五章十九至廿一节叫他‘归回’的回应么?那些几乎已把他压倒的疑惑和沮丧的黑暗心情是起源于他已开始‘倚靠人’而不倚靠耶和华的事实么?也许因设法独自应付或太过注意别人所说的,他对耶和华的信心已渐渐衰弱了。当每个人都说你错的时候,仍要孤独地工作,抓住你所信的是难的。
然而,在这段经文中隐伏着一个障碍。在类似的经文中耶利米通常并不这样羞怯说到他是在描述他自己的经验。当他的意思是‘我’时,他就说‘我’,不说‘那……人’。最好把这段经文看作是耶利米之传讲中的一部分,攻击群体中那些相信犹大只能靠成功地玩弄权力政治游戏而继续生存的人,他们嗾使埃及人与巴比伦人反目,正如今日有些国家玩弄美苏反目坐收军援经援一样才能继续生存的人。一百年前,在类似政治阴谋的情况中以赛亚突然以言语攻击那些下埃及求助的人,指出
埃及人不过是人,并不是神;
他们的马不过是血肉,并不是灵。(赛卅一3)
以赛亚力劝他的同胞相信耶和华能保护耶路撒冷。因此耶利米在这里祷告叫咒诅临到‘那倚靠人血肉的膀臂之人’,并给他的同胞指明在蹂躏正烈、而且每个期望似乎都黯淡时,那唯一能存留之法是‘倚靠耶和华’。
这个信息在主前六二一年改革运动的结果中会特别有关联,那时许多的希望都集中于年青的约西亚,国家的英雄,提倡改革的王身上。也许这段经文确实是主前六○九年约西亚在米吉多之战惨死产生的震惊所激起的。对于犹大的国家主义来说,无论它声称的宗教福气如何多,都是不够的。倚靠人或任何一种人的能力,最终的结果都是幻想的破灭。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时候比现在更急迫的需要质疑对人的倚靠。人的能力是存在,令人畏惧地存在,但倚靠那能力只会令人醒悟大规模的核子毁灭。
愚昧与指望(十七9-13)
九至十节包含对人心难以识透之邪恶的责难。这几节被置于此,大概因为当中用了上一段说到的某些钥字,例如‘心’和‘结果’。第九节的希伯来原文读起来像那些简洁的格言之一,就如我们在箴言里面所见的一样。经验教训人──当然也教训耶利米──人的心思(希伯来文作‘心’。译按:和合本同,下同)能令人感到异常难以了解,往往极其邪僻。人类能产生圣弗朗西斯和希特勒,甘地和史太林这样的人。我们行事的动机往往难以了解,甚至对那些在生活中与我们最接近的人都是如此。有何人真的知道在人心思中所想的呢?只有 神知道,第十节宣称:‘我耶和华是鉴察人心思,试验人肺腑的’。在这一节上半节译作‘心思’的那个字,与第九节译到‘心’的(希伯来文为lev)是同一个字,而译作‘心’的那个字希伯来文是用‘肾’字,肾在希伯来人的心理上往往认为是情感的中心(译按:和合本译作‘肺腑’)。这两个字在这里大概一起用来指人内心生活的整个范围。而耶和华则探究并试验这隐藏的内心生活,照人的行为报应他(请参十二1-4的注解──作先知的代价)。
接着的十一节是另一句格言,它像许多传统的格言一样,是得自敏锐地观察自然世界所发生的事。因此箴言六章六节说:
懒惰人哪,
你去察看蚂蚁的动作,就可得智慧。
请比较箴言三十章廿四至卅一节。耶利米说,要想想鹧鸪或松鸡。牠被认为菢不是牠自己下的蛋。幼鸟一旦被孵出来,不久就知道牠们不属于这陌生的母鸟,很快便飞走了。谚语说,不按正道得到的财富也是如此:迅速得来,也很快便消失。对这样一个想迅速致富,只求达到目的而无所顾忌之人的裁判,只能说──他是‘愚顽人’,是一个对人生真谛一无所知的人。这格言可以理解为 神照各人的行为对待各人这个真理的一个例证。
在人的邪僻和愚昧这幅图画的旁边还放置着一幅耶和华为以色列唯一指望、连同对那些离弃祂的人严肃警告的图画。耶路撒冷的圣殿,在这里称为‘我们的圣所’,被描述为‘荣耀的宝座’。这是崇拜中用的措辞。在诗篇一百三十二篇十三节,圣殿被描述为‘耶和华拣选了……愿意当作自己的居所’之地方。这是‘坐在二基路伯上的’(诗八十1)耶和华居住的所在。这位神圣的王是在祂的百姓中间的。
虽然在第七章那篇圣殿讲章中,耶利米沉痛地攻击那紧紧盘据百姓心思中之错误结论,就是那幻想的安全,因他们认为耶和华在他们中间,在圣殿中,但没有理由假定耶利米对圣殿为 神的居所有所怀疑,而又否定 神与真正敬拜祂的人同在。因为百姓从某些概念,且不必说从宗教概念作出不正确的结论,那并非意味他们是错误的。耶和华曾同在,曾威严地与祂的百姓同在,而且惟独这个事实给予他们的指望有稳固基础。离弃这位 神便是作国家和灵性的自杀。十三节‘凡离弃你的……他们的名字必写在土里’这句话何所指意思不明。修改希伯来原文并取法新英文译本把结语译作‘就必降为卑’,或译作‘必从这地被剪除’较易理解。这里再次提醒我们,在敬拜的中心,正如在生活的中心一样,是有所选择的,我们可以自由选择;而我们必须照着所选择的结果去生活。
求救的呼声(十七14-18)
这是一段以哀歌的形式,表达真实发自耶利米内心的呼声。它以紧急的恳求开始,恳求医治和拯救,这是以先知在十五章十八节哀诉‘痛苦长久不止’和‘伤痕无法医治’为其背景的恳求。这是一个可能的恳求,因为在风暴下面的深处涌起继续确信 神为赞美的对象。这是许多诗篇,例如诗篇第四、第七,和第十三篇中的哀歌的一种特色。引人注意的是在这些自传式的经文中我们发现耶利米怎样摆动于安静的信任与痛苦难忍的疑惑之间。二者都是真实的,二者都是他属灵经验的一部分,正如今日许多人的情况一样。挪威的保格夫(Berggrav)主教描述纳粹占领他的国家期间的经验,说他的灵魂一半在焦急、恐惧、与疑惑的地狱中,但另一半系于 神所赐的信心上。
耶利米在这段经文中所与之搏斗的特殊难题是那最有效力的令人沮丧之难题──讥嘲。他若是于主前六二七年开始他的工作,传讲浩劫将临,然后已过了多年,在耶路撒冷除了自信和安全的心情日益增长以外,并没有甚么事情发生。无怪乎百姓嘲笑地对他说:‘耶和华的话在哪里呢?叫这话应验吧!’(第15节)许多人可能已断定耶利米是假先知的一个典型例子。你怎样认出一个假先知呢?在申命记提出的一种测验说:‘先知托耶和华的名说话,所说的若不成就,也无效验,这就是耶和华所未曾吩咐的,是那先知擅自说的,你不要怕他’(申十八22)。‘从前那散布骇人听闻谣言,已名誉扫地的人,现在又来啦’──这无疑是对耶利米之继续传讲的普遍反应。讥嘲是难以忍受的。
因此耶利米转过来向耶和华诉苦。他抗议,说他传讲审判已得不到个人的满足。他并非苦毒地希望灾祸临到他的同胞。他所作的一切乃是忠于 神所赐给他的信息。在这抱怨的后面无疑有一种想法:他若有一个较可接受之信息传讲的话,生活就会好过得多。诉苦引致请求,是一个双重的请求:
(一)耶和华应停止追迫他,这不是他恐怖的根源,反而应作他的‘避难所’,这是一个在诗篇中再三地用来描述 神的词语(例如诗十一1;十六1;四十六1),一个指明 神乃帮助、力量和保护之根源的字眼,而这些在耶利米的经验中不是常见的;
(二)他常常经验的惊恐,应当是那些逼迫他的人之命运。标准修订本在十八节译作‘丧胆’的那个字与十七节‘惊恐’一词都是来自同一字根。新英文译本在十八节译作‘使他们惊惶,却不要使我惊惶’(译按:和合本同),更佳的表达这个词的韵味。因此这段经文以求报仇的凄凉呼声作结。
这一次我们只听见先知说话。没有从耶和华而来的答复,没有保证之语(请把十一18及以下与十五15-21作对比)。从这一点也许合理的假定──正如我们自己的经验一样确实──在耶利米平生中有时他祈祷却得不到答复,有时寻求帮助而要在黑暗中继续挣扎,在地道的尽头看不见任何亮光。
论谨守安息日的讲章(十七19-27)
这里是这些讲章的另一篇,这些讲章大可以追溯至耶利米之传讲中的一个要素,但它们大概在巴比伦的放逐期间已加以扩充并整理成现在的形式。它包含了如下各项:
(一)引言,指明这篇讲章发表的地点。‘你去站在便雅悯门口’(第19节。译按:和合本作‘平民的门口’)。然而,给我们流传下来的经文,不是说‘便雅悯门’,而是‘百姓之子孙的门’,这话我们可以把它译作‘平民的门’。然而,我们从未听过‘平民的门’。我们若把经文变成‘便雅悯门’,正如大多数译本作的,那地点便是耶路撒冷城北面城墙的一个城门(请比较卅七13;卅八7)。另外提及‘耶路撒冷的各门口’一语,便使人联想到这是一篇全城居民,从最小至最大的都必须听的讲章。
(二)传讲者的主题是人必须严守律法上的一条诫命:‘要以安息日为圣日’(第22节;请参出二十8;申五12)。这信息的紧急性由标准修订本译的‘为你们生活的缘故必须留意’(第21节)这句开始的话而加强了,那就是要认真考虑你们所作的(请参申四15那个类似的词组);且不必说因为过去那些世代之人的榜样是完全不令人鼓舞。
(三)会众的选择:前途在他们自己的手中。严格顺服谨守安息日的要求必会引致顺利的前途,保持稳固且独立的国家,有其本身的王室和朝廷,又有首都耶路撒冷为这国家生活的宗教中心。百姓从北面的便雅悯地,西面示非拉(Shephelah)起伏的小丘,东面山地,以及南方尼革(Negeb)带着他们的祭物群集到它那里。然而不谨守安息日必引致国家遭灾祸(第27节)。
耶利米书中其他的讲章,例如十一章一至八节,要人顺从立约关系里的全部要求,但为甚么集中在这一条诫命上,而且为甚么安息日,七日的第七日为安息的日子呢?安息日的起源已于以色列初期生活的蒙雾中丧失,但要谨守它的要求是载在十诫中,即使我们在出埃及记二十章和申命记第五章发现对谨守十诫提出不同的理由。在以色列被放逐以前它是广泛地被谨守的,而耶利米对于群体没有谨守这日已经说了一些严厉的话。
虽然如此,无疑安息日在放逐期间和以后在犹太人生活中已变得愈来愈重要,而且这段话是对那个时代讲的。理由很简单。随着耶路撒冷及其圣殿的毁坏,而且丧失了国家的独立,极多至今被视为以色列之宗教生活中心的事物都已被消灭了。但安息日毋须圣殿也能谨守。在‘巴比伦的河边’(诗一三七1)或在命运或国家悲剧带他们到的任何地方,犹太人都可在安息日聚集在一起,记念培育他们的信仰传统,留心听受律法上的话语。谨守安息日成了愈来愈分散之犹太人群体能保持其为 神子民身分的方法之一。
但在一个人民的宗教生活中,那一项东西愈发变得重要,它被误解或被妄用的危险就更大。正如耶利米要推翻人对圣殿的错误见解一样,照样,耶稣严责围绕特殊制度而产生无数条例的做法,因这样行使百姓盲目,看不见安息日乃帮助百姓表扬他们之信仰的途径(可三1-6;太十二1-14)。可悲地,基督徒的主日,七日的第一日,就是表扬耶稣复活得胜的日子,在一些基督徒圈子里,已遭受到同样的曲解。表扬 神大能作为的特征,已消失于令人难受之消极的虔敬中,这种虔诚正是耶利米极常痛心谴责的。――《每日研经丛书》
基督教阿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