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第三讲:唯有悔改才能期待 神改变

 

经文:约拿书三:

犹太人瞧不起外国人,或是对外族人都用鄙视的眼光看待,这不是只有在旧约时代才如此,即使在亡国之后很长的时间,直到耶稣基督、使徒保罗时代依旧是如此。在福音书我们会看到福音书的作者也曾描写耶稣特别称赞外族人的信心(参考马可福音七:路加福音七:),福音书的作者提供这样的数据,对早期教会来说有很深的意义,因为那时候的基督徒几乎都是犹太人,即使是信了耶稣基督之后,犹太人对外族人的态度仍然不存善意。如果我们看约翰福音第四章七至九节就记载耶稣基督到撒马利亚城传福音的时候,与一位妇女有过这样的对话:

有一个撒马利亚女人来打水;耶稣对她说:“请给我一点水喝。”(他的门徒已经到镇上买食物去。)
那女人回答:“你是犹太人,而我是撒马利亚女人,你为甚么向我要水喝呢?”(原来犹太人跟撒马利亚人不相往来。)

简单的一段经文记事,却说出犹太人和撒马利亚人之间的“仇恨”还是很深。而耶稣基督会到撒马利亚人的城市去,必定有很深的意义,就像耶稣基督到外邦人居住的城市泰尔去一样。而使徒保罗在传福音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乃是犹太人对外邦人的歧视,即使如此,我们也看到使徒保罗写给以弗所教会的书信中,就曾用很强烈的语气说:

“基督亲自把和平赐给我们;他使犹太人和外邦人合而为一,以自己的身体推倒那使他们互相敌对、使他们分裂的墙。”(以弗所书二:

看,把分裂犹太人与外邦人之间的墙推倒。从这里也可看出长久以来人与人之间一再发生的问题,就是鄙视与自己文化有差异的族群,就像早期中国人把外国人当作“蕃”、“戎狄蛮夷”,这与犹太人把外族人当作不洁净的族类一样。这也就是我一再强调的,约拿书并不只是如同这本书开头所说的, 神呼召约拿尼尼微城传 神的信息,而是借用这个故事作题材,为要让读者知道在外邦人当中,也有比那些自以为很认识 神的以色列人更知道珍惜 神的爱,这些外族人听到信息就接受,而且会听从 神的话。反观以色列人并不尽然都是这样。就像路得记书内在描述的摩押女子路得一样,强调的是犹太人眼中不洁净的族类摩押人,却是最懂得认同 神拣选意义的族群,不仅如此,当以色列人在强调自己是“圣洁的族群”、不像外邦人杂乱时,作者却要提醒大卫的祖先也有摩押人的血统,而摩押人却是以色列人所谓的杂乱混血的族群。
如果我们将约拿书放在今天看,就会得到很清楚的信息:许多基督徒在信仰上的认知,就像约拿书中所凸显出来先知约拿的态度,对 神的呼召一再抗拒,却对外族人悔改听从 神话语漠视,这也是我在前一讲提过的,我就是一个很典型有这种软弱的传道者,如果我今天也被 神呼召要去中国传福音,我会像约拿一样设法逃跑,我明明知道如果 神真的要我去,我无论如何躲藏都无法逃得过 神的命令,但我还是会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逃离。这也就是我说过的,每当读约拿书,我心终究会有很深的罪恶感,其因在此。
约拿书也给我们看到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就是 神行神迹,这也是约拿书这本小先知文献很特别的地方,从一开始到结束,虽然只有短短四章的篇幅,却是每一章都有神迹出现,从第一章的 神掀起大风大浪,和用一条大鱼将约拿吞入肚子内;第二章的约拿在大鱼肚子内没有死去,而是知道悔改,然后 神命令鱼将约拿吐在沙滩上;第三章则是说到尼尼微城的人民,因为听到 神对他们生气的信息,就赶紧悔改,而且是从国王到家畜统统认罪悔改;然后是第四章提到突然间有一棵蓖麻树、虫等等,这些神迹连续不断出现,且是每一章都有神迹的记载,这可能也是约拿书这本经书最特别的地方。因此,我们也可说约拿书就是一本说 神行神迹的经书。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章的经文内容:

第一至四节:
上主再一次向约拿说话。他说:“你往尼尼微那大城去,向那里的人宣告我吩咐你说的话。”约拿服从上主的命令,就往尼尼微去。那是一座大城,需要三天的时间才走得完。约拿进城,走了一天的路程,就宣告:“再过四十天,尼尼微城要被毁灭了!”

会有再一次,是因为第一次 神呼召约拿时,他抗拒且逃离。被 神以“灾难临身”来让他知道错误,也知道这是无法抗拒的使命,因此, 神再次要约拿尼尼微城传祂的信息。这样,我们看到 神并没有改变祂原来呼召约拿的计划,要约拿去的地点还是一样,没有因为约拿有过抗拒的前科,就改变第二次的呼召,照样要他去尼尼微城,而这城乃是他所不喜欢去传递 神信息的城市。
第二节, 神要约拿去讲上次吩咐约拿的话。上次就是第一章二节所记载的,要公开斥责尼尼微城的人民,让他们知道 神已经注意到他们是“多么邪恶”。重点有两点:一是公开斥责,另一点就是让他们知道自己很邪恶,且是邪恶到 神无法容忍的状态。而到底是怎样个邪恶法?圣经并没有说明清楚,只有说他们“多么邪恶”而已。
当圣经的作者在说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君王很邪恶时,通常都是指这个国家或君王并没有用敬虔的心敬拜 神,而是全国人民敬拜偶像,或是君王带领人民敬拜虚假的神明。
第三至四节,这次约拿是服从了 神的旨意去尼尼微城,因为他知道不能不去,也不能再像第一次那样抗拒。但若是看到最后,我们会清楚知道约拿这次并不是真的顺服,他之所以会去,实在是不得已而去,因为无论他逃往哪里去,都无法逃离 神的手。
问题是:既然说“服从”,就应该心服口服,而不是偷工减料的方式,或是迫不得已的态度,这是很不正确的。约拿的问题就出现在这里:圣经作者一再强调这个尼尼微城是个大城,需要走三天的路程才能走完。比较一下第四章十一节,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该城的人口已经有高达十二万之多,这在早期社会来说确实是个很大的城,因此,当 神一开始呼召约拿尼尼微城传信息时, 神就提醒约拿知道该城是个大城。现在 神再次呼召约拿尼尼微城时,又提醒他一次,作者重复两次这样描写,主要目的就是要让约拿知道 神多么关心这样多人口的大城市,竟然邪恶到 神看不下去。如果 神真的要毁灭这个城市,这么多人死去,必定让人听到了都会惊讶到不敢想象。
可是约拿并不在注意这些,他只注意到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尼尼微城这个大城市的死活,他并不关心。因此,应该走三天才能完成 神交代的使命的,约拿却只有走一天的路程就不再走了。换句话说:约拿并没有完成 神交代他的使命,将 神的信息传遍整个城市。不过考古学家已经在今天的伊拉克底格里斯河东岸的“摩斯尔”城(Mosul,此城在今年美国英国联军攻打伊拉克时,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重镇)对面发现到该城的废墟,发现尼尼微城并没有很大,城的周围大概是十二公里而已。若是要绕城一圈,应该不用花到三天的时间。这样看来,作者虽然有夸大其词的样子,但主要目的乃是在说明该城很大,居民很多。
再者,这句尼尼微城“是一座大城”,这句话也有“在 神看来是一座大城”之意,若是这样,这又是另一个很有意思的认知了,因为如果约拿书并不是在主前第八世纪的作品的话,那么,这本经书很可能就是在主前第六世纪以后的作品,而主前六一二年,亚述帝国被巴比伦帝国所消灭,尼尼微城被毁灭。这样来看,作者写这故事的时候,亚述帝国已经灭亡,当然尼尼微城也已经不复存在,但在人们的口中所叙述的,就是过去亚述帝国最兴旺时代的首都繁荣的景象,就像今天大家会述说曾经是美国纽约市的指标“双子星”大厦一样,这两座大楼当时曾经是全世界贸易、金融中心,却在二○○一年九月十一日被阿拉伯恐怖份子用飞机给摧毁(一般称之为“九一一恐怖事件”)。因此,作者用这句话“在 神看来是一座大城”这句话来形容尼尼微城的时候,就是要特别强调该城的繁荣、大都会的景象,连 神也看它是一个大城市。
以圣经的一贯思想来看,连最微小卑微的麻雀飞鸟, 神都会珍惜(参考路加福音十二),何况是那么多人住在该城里面, 神当然会更不舍得有人因为犯罪而连带受惩罚之累。
另外一点,第四节也提供约拿传讲的信息内容,和原先 神要他去传讲的信息有差异;在第一章二节 神是要他去“公开斥责那里的人”,让他们知道 神已经“注意到他们是多么邪恶”了。可是这里却说约拿去传讲的是:“再过四十天,尼尼微城要被毁灭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约拿为甚么不按照 神要他传讲的信息去讲?他为甚么修改了信息的内容?而且非常特别的地方是,他只讲一句话就没再讲其他的了,怎么会这样?确实很多疑问。但故事的精彩也刚好就在这里,都在说明一点:约拿实在很不愿意接受这项使命,因为他是很情不甘、心不愿地去做这件事。
“四十天”,我一再提醒过,圣经中有些数字并不是真确的数字,而是象征性的意义远比数字的多寡来得重要。“四十”这个数字也是其中之一,例如摩西埃及王宫“四十年”,然后在旷野他岳父叶特罗家“四十年”,然后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入旷野漂流“四十年”(参考使徒行传七:),以色列人吃吗哪长达“四十年”(参考出埃及记十六:),摩西西奈山上领受 神颁布给以色列人的法律诫命,停留时间长达“四十天”(参考出埃及记廿四:),耶稣基督在旷野接受撒但试探长达“四十天”(参考马可福音一:)等等,这些都在说明“四十”这个数字的特殊意义。因此,了解以色列人对数字的观念,就会发现有时数字代表着确切的数字,但往往是象征性的意义比较大。

第五节:
尼尼微城的人相信 神的话。所以他们决定要禁食;城里所有的人,无论大小,都披上麻布表示痛悔。

尼尼微城的人相信 神?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啊!不认识 神的人民,竟然在听到 神的仆人讲一句简单的话就相信了?这怎么可能呢?这是许多人读了约拿书之后往往会提出的问题。何况他们是罪恶深重,这样的城市、如此的人民,竟然会在听到一句话之后就相信 神而知道悔改?
这一节可说是整本约拿书最中心的一节经文,也是作者想要让读者明白的一节经文,作者要告诉我们:只要有人传福音,就会有人听,而且是听得很彻底。我们看到尼尼微城的居民将悔改用行动表现出来,他们以“禁食”、“披上麻衣”的方式来表示他们真的悔改心意。
“禁食”,在圣经中这是很严肃的信仰功课。根据摩西法律规定,以色列人每年有一天赎罪日,这一天所有以色列人都要“禁食”、“不可工作”(参考利未记十六:)。后来因为要纪念耶路撒冷城被巴比伦军队围堵的苦难、耶路撒冷城被攻陷的惨况、以及圣殿被毁坏的哀痛等(参考撒迦利亚书八:),这样加起来每年“禁食”就有四次之多。耶稣基督的时代,有敬虔的法利赛人为了要严格训练自己,有人每个礼拜“禁食”两次(参考路加福音十八:)。然而,如果我们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禁食”是关系到生死的问题时,所表现的一种极度哀伤的方式(参考撒母耳记上七:撒母耳记下一:、十二:历代志下二十:以斯帖记四:)。
“披上麻衣”,这也是表达哀伤、难过的方式(列王纪上廿一:尼希米记九:)。
真正的问题就在这里,当先知约拿将 神的信息以偷工减料的方式传出去之后,尼尼微城的居民一听到,马上就以很严肃、真诚忏悔的方式认罪悔改。但相对的,在先知运动中,我们看到包括先知以赛亚耶利米何西阿等人都曾呼吁以色列人要悔改、认罪,却都没有得到响应,这岂不是很讽刺吗?作者就是要凸显出一个事实:不认识 神的人,会喜欢听 神的话语,且会认真思考 神的话,并且会想办法要去实践 神的话。当相对的,自认敬拜 神为生命之主的以色列人,却对 神的话陌生、听不进去,反应冷漠(参考以赛亚书六:耶利米书五:何西阿书十二:)。
再者,更重要的是悔改的行动不限于只有大人,而是连小孩都包括在内,是城里所有的人都一起悔改。

第六至九节:
尼尼微王一听见这消息,就离开宝座,脱下王袍,披上麻布,坐在灰中。他向尼尼微人发出通告,说:“这是王和他的大臣颁布的命令:人、牲畜、牛羊都不可吃东西;不准吃,也不准喝。人和牲畜都要披上麻布。每一个人都必须恳切地向 神祈祷,并且停止邪恶的行为,不做强暴的事。也许 神会因此改变他的心意,不再发怒,我们就不至于灭亡。”

如果要说神迹,真正的神迹恐怕就是这段经文,因为连所有的家畜都会听国王下的命令,禁食、披上麻衣悔改。我们真的无法想象所有的家畜都禁食不可吃东西时,会是个怎么的情景,但这并不是作者想要讨论的问题,整个故事的中心点就是在说明外族人听到 神的声音,那种悔改的迫切性,连牲畜、家禽都会跟随在一起。比较贴切的看法,可以从创世记第三章十八节所记载的,人犯罪之后, 神的惩罚连土地都包含在内。以这样的认识来看,当人犯罪时,有时也会利用这些家畜动物等作为犯罪的工具。如今引起 神的愤怒,敬虔、认真悔改的人,不仅自己悔改,也赶紧带这些家禽动物一起悔改。
第六节也是我们认为此经书并不是史书的主要因素之一,没有历史学者会这样写着“尼尼微王”,因为尼尼微城乃是亚述的首都,亚述帝国时代没有一个国王被称之为“尼尼微王”的。但重要的是约拿书并不是在讲究史实,而是在讲究悔改的动作之真实行动样式。
尼尼微王一听到他国内人民都惧怕 神的惩罚而认真地忏悔,于是他随即有了反应,“离开宝座,脱下王袍,披上麻衣,坐在灰中”,这些动作都在说明一件事:这个不认识 神的尼尼微王和以色列人的国王最大的差别,就是在他带人民一起悔改,而不是像以色列的王带人民犯罪、离弃 神。
“离开宝座,脱下王袍”,这些动作都是指谦卑的态度。一个犯错认罪的王,就没有甚么荣耀可言,而国王的宝座、王袍,这些都是在表明国王的尊贵、荣耀,特别是“王袍”所代表的还是权威,但犯罪的人只有羞耻而已。因此,尼尼微王的这些举动刚好说明他卑微的态度。然后他跟人民都“披上麻衣”,用这种代表着哀伤的款式换取原本代表着荣耀的王袍。
“坐在灰中”,这也是古代以色列人一种表示痛心、悔改的方式。也就是把灰拿起来撒在自己的身上(参考以赛亚书五十八:)。“灰”,是一种木材等物烧烬之后的废弃物。因此,撒灰在自己头上、身上,或是坐在灰中,都在表示自己就像已经烧毁、无用的东西,可以丢弃的。耶稣基督的比喻中曾提到已经失去咸味的盐,会被人“丢弃,任人践踏”(参考马太福音五:),这就是只如同灰一样,任人丢弃践踏一样的卑贱。也像施洗约翰呼吁当代的人民,要悔改,否则审判的日子一来,那些不悔改的人会像糠枇一样,被 神用“永不熄灭的火烧掉”(参考马太福音三:),烧掉剩下来的就是“灰”,是没有用的东西。
一个国王认真忏悔的态度到像这样子把自己当作如同“灰”一般,好像没有用的东西,这是在以色列人历代君王中怎么找也找不到的例子,作者就是用这种方式在说明:以色列人瞧不起的外邦人,却是 神最疼惜的对象,因为他们知道听从 神的话,会把 神的话当真,且依照 神的话去遵行,更珍贵的是忏悔的心意甚为明显,这才是获得 神喜爱的主要原因。
第七至八节,这位“尼尼微王”不但自己率先这样认真的态度忏悔,而且还向尼尼微城的人民发出通告,要他们都跟他一样用禁食表示忏悔。而且对象包括了牲畜家禽在内。这两节所强调的包括牲畜家禽,是在响应第五节尼尼微城人民“无论大小”统统以痛悔的心进行悔改的动作。“无论大小”就是指包含了这些在一般人看来没有甚么生命价值的动物在内。
第八节说明了国王带人民进行具体悔改的动作,除了禁食、披上麻衣之外,还包括了:
一、恳切地向 神祈祷。要特别注意的是尼尼微城的人并不是敬拜 神的族群,但他们却在听到先知约拿传出简单的 神之信息后,反而马上知道向 神恳切地祈祷。而 神的仆人先知不停地传出信息给以色列人听了又听,他们还是不信,更恶劣的态度就是将 神仆人先知一个个杀死(参考耶利米书四十四:)。所谓“恳切”,是指用最真诚的态度,不是虚情假意、应付的方式。
二、停止邪恶的行为。先知文献中,通常用“邪恶行为”来形容以色列人离弃 神,去拜偶像神明。但在这里是指有关伦理道德的社会行为说的。
三、不做强暴的事。这是指抢夺别人的财产,像先知阿摩司就曾指责以色列人把抢夺得来的东西和财富堆积在自己的宫殿中,只为了要图谋自己安逸享受,这是非常恶劣的行为(参考阿摩司书三:)。
第九节是很有意思的一节经文,当尼尼微王向他的人民做上述的宣告之后,并不是说 神一定会赦免、宽恕他们,而是说“也许”,是用一种“恳切祈祷”的心,期盼能获得 神的怜悯。这和我们一般人在祈祷很不一样;通常我们一祈祷,就希望得到。但这位尼尼微王并不是这样,他是在恳切祈祷之后,希望能获得 神的接纳。他知道自己和人民都犯罪惹起了 神的愤怒,因此,只能祈求 神怜悯,不敢再有任何要求。

第十节:
 神看到他们所做的一切,看到他们放弃了邪恶的行为,于是改变心意,没有把他原先宣布的灾难降给他们。

这一节可说是约拿书中所要传递的信息中心: 神是会改变的;祂会因为人悔改向善,而改变祂原本要毁灭、惩罚的计划。
再者, 神“看到”这个动词,可对照第一章二节的“注意到”,表示 神一直在期待尼尼微城的人民会有改变,因为 神在等待他们改变,好改变祂原本的计划。
“改变心意”,这句话可与第九节的“也许 神会改变他的心意”对照来看, 神果真的改变了祂原有的计划,原因就是看到尼尼微城的人民,上自国王,下至所有的家畜动物全都忏悔,且是披上麻衣、禁食、坐在灰上等这么真诚的悔改动作,若说不感动 神的心,那才是奇怪的事。

现在让我们来想想看这章经文所带来的信息:

一、传福音必须有心甘情愿的态度,全心、全力以赴,不能随便、也不可以随己之意,将福音的信息以应付的态度看待。

我们看到先知约拿虽然是“服从”了 神的呼召前去尼尼微城传 神的信息,但我们也同时看到他并没有依照 神要他传讲的话,传给尼尼微城的居民,而是将 神原本要他“斥责”警告的话语,故意给予恶化到“毁灭”这样的严重。另一方面,他并没有确实地走遍该城每个角落,将需要走三天的行程,只走一天就结束工作,这样的工作态度并不是真实的传福音者应该有的态度。
如果我们看教会历史,真正使福音广传开来的,且能建立教会据点的,都是那些以全部生命之力投入在福音事工者开拓起来的。相对的,使福音事工衰微,并且使教会发展的力量枯萎的,往往是传道者和教会长执、信徒没有全心、全力以赴,或是用随便的态度造成的结果。
最近看到几本在介绍从外国到台湾来投入宣扬福音工作者的传记,包括有:在一九五二年从挪威台湾,并且在南投埔里奉献一生生命的徐宾诺护理师(Bjarne Gislefoss)、纪欧惠医师(Alfhild J. Gislefoss)这对夫妇,他们就是埔里基督教医院的开创者。另一位是在一九五三年来到台湾,然后一九七六年转往马祖传福音的比利时石仁爱修女(Severens, Madeleine),我都深受感动,他们都是将一生的生命奉献给咱台湾的传道者,也就是因为有类似他们这些在台湾最偏僻角落里投入福音事工的传道者,才有今天在台湾每个地区角落都有福音的据点教会的存在。每当读到这些传记,我都会有一股很强烈的心动,也会产生一股浓厚的罪恶感,总觉得自己很懒、没有尽心、尽力在福音的事工。
传讲 神的信息是很神圣的使命,不能偷工减料,因为这是关于生命拯救的大事,绝对不能有马虎、随便的态度。读约拿书,再次提醒我不可当个懒惰的传道者,也不能随着自己的意思传讲圣经的信息。每当看到教会历史上这些忠心的福音仆人,我都会兴起激动的念头要求自己再次向 神告白:我愿一生一世、尽心、尽力忠实于福音的事工。

二、 神是会因为人真实的悔改而改变祂惩罚的计划,因为祂是一位慈悲的 神,祂不愿意看到祂的子民堕落沉沦。

约拿传讲 神信息说:“再过四十天,尼尼微城要被毁灭了!”虽然他只传讲一天的时间,该城的人民听到了,随即有了真确的行动表明悔改。他们是用非常具体的行动表明他们真的悔改了,也因为这样, 神收回祂原本生气得要毁灭该城的计划。这也是圣经作者所要给我们一个很宝贵的信息: 神会因为人真实悔改的行动,改变祂原先要进行的惩罚计划,尼尼微城的事件就是个最典型的例子。
 神是会改变的 神,祂会因为人的悔改认罪,将怒气改变成为祝福。路加福音第十五章记载耶稣基督所讲的那位浪荡一切财产,最后在生活最落魄的时候悔改认错,回来寻找父亲原谅的孩子的比喻,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让我们知道只要有真实悔改的行动, 神一定会宽恕、怜悯。这也是整本圣经的信息,为的就是要我们悔改归向 神。因为慈悲的 神不愿意有任何一个人迷失、沉沦。先知耶利米曾传出 神给他的信息这样说:

“无论甚么时候,我宣布要铲除,破坏,或摧毁一个国家,如果那国家离弃罪恶,我就回心转意,不降灾难。无论甚么时候我宣布要栽培,建立一个国家,如果那国家不服从我,专做坏事,我就改变心意,取消我原先的计划。”(耶利米书十八:

彼得后书的作者也这样说:

“主并不像一般人所想的,迟迟不实现他的应许。相反地,他宽容你们;因为他不愿意有一个人沉沦,却要人人悔改。”(彼得后书三:

没错,这正是慈悲的 神真正的面貌,祂希望所有人都能悔改,因为只有悔改才能改变 神原来因生气而准备进行惩罚的计划。大卫王在犯罪后所写的诗歌就有这句话:

“ 神啊,我献上的祭是忧伤的灵;
忧伤痛悔的心,你不拒绝。”(诗篇五十一:

如果我们要用一句话来形容基督教信仰最具代表的内涵,我想用“劝人悔改”这句话来回答应该是最恰当不过了。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悔改,不是用嘴巴讲的,也不是只有停止在心动,而是必须有具体的行动来证明才是正确的。约拿书作者告诉我们尼尼微城的居民得到 神宽恕、怜悯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从国王到全国所有的人民,甚至包括牲畜、家禽都以具体的行动悔改,他们除了禁食之外,并且停止所有邪恶的事,也不再做强暴的事。
这让我们学习到重要的信仰功课:当我们在进行认罪祈祷的时候,请注意我们必须用具体行动来表明我们真的是有悔改!如果没有具体行动来见证悔改,就不能证明我们在祈祷中恳求 神怜悯、赦免是有意义的。── 卢俊义《约拿书信息》

 

基督教阿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