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灵恩运动在历史上之发展
1 前身
I 韦斯利约翰(1703-91)及循道会
韦斯利约翰强调信徒称义后之成圣。成圣是圣灵的第二重恩典。每个信徒之新心都会有二个重要时刻:先是称义,跟着是成圣。要成圣,信徒必须有痛哭流泪悔改,完全顺服圣灵的委身行动。五旬节运动之学者大部分以韦斯利约翰之“成圣神学”作依据。但他们不称之为“成圣”,乃称之为“圣灵的浸”(或“洗”)。
II 美国的宗教奋兴运动
这些奋兴会之影响,在于其重视个人的需要,并且让信徒情绪、情感能够完全投入,溶于信仰之中。灵恩运动亦重视情感之投入、个人的感受及需要。
III 爱德华艾云(Edward Irving, 1792-1834)
这位苏格兰牧师十分强调主的再来及圣灵的工作。他说,主再来(来世)之先,圣灵其中一项较原始之工作──方言──将要再现地上,方言,按照他的理论,乃末世预兆之一。
IV 芬尼(Charles Finney, 1792-1876)
芬尼是第一位提到“圣灵的浸(洗)乃是信徒重生后的第二重经历”者。别一方面,芬尼之影响在于他将奋兴运动所强调之特色──个人化──带到教会之中。这对五旬节运动之产生有很大的影响。
V 圣洁运动
这运动明显与韦斯利约翰的影响有关。在这运动中,博文(W.E.Boardman〕 所写的《更高之基督徒生命》(The Higher Christian Life),十分强调圣灵的浸。他强调这圣灵的浸乃信徒第二重的经历,这种理论正是五旬节运动之焦点所在。
VI 拖莱(R.A.Torrey)
拖莱乃慕迪神学院之院长,他给圣灵论有详细、较新鲜的解释,主张圣灵的浸乃信徒的第二重经历。因他《圣灵论》一书,是一本分详细的系统神学著作,所以大部份五旬节运动学者,特别是利格斯(Raph.M Riggs〕、威廉斯( E.S.Williams)等均以拖莱为灵洗理论之依据。
VII 韦尔斯奋兴运动(1904-1905)
虽然此运动是在韦尔斯发生,却带给北美、欧洲的圣洁运动、福音运动重燃的生机。不少学者亦觉得这运动之产生。其间发生之会众反应,有不少类似地方。
2 正式开始
五旬节运动(历史上亦称之为灵恩运动之第一波)正式开始的时间,是在1906年于美国罗省的亚素沙街(Azuse Street),发起这运动之主要人物为威廉史梅亚(William Seymour)。五旬节运动者宣告这次聚会被圣灵浇灌,以致与会者皆被圣灵充满,能说方言。此后这运动席卷美国各大城市。后来一位挪威循理会牧师T.B. Barret (1862-1940) 到美国纽约领会时,亦深受这运动影响,在他们的带领下,领受了“圣灵的浸”,然后在挪威、英国、德国及瑞典等地发展五旬节运动。卒使整个世代成为一股强大的势力。
3 新五旬节运动
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大部份学者认为是在1953年,美国罗省之灵恩运动渗入国际全备福音商人团契中,于是展开了新五旬节运动(neo-pentecostalism),历史上称为灵恩运动之第三波。这运动将方言、灵洗及一些圣灵超自然恩赐推广至世界各地,韩国最大之教会纯福音教会亦在此运动下诞生,而香港则由梅绮(江端仪)开创了新页。因灵恩运动特别重视经历,所以在正面而言,发展迅速,不少这类教会增长甚快;然而带来不少教会之分裂,极端之教导,将相对经历当绝对真理教导人之例,层出不穷。
4 第三波
到了七十年代,美国罗省──灵恩运动之发源地──又展开了第三波的灵恩运动。这运动之主要领袖为温约翰(John Wimber) ,在韦约翰及积克迪亚加入后,开始全面影响一些福音派教会。这运动的特色是在于其高举圣灵超自然之恩赐,如方言、知识的言语、预言、神迹治病……等等。温约翰所创的葡萄园教会发展迅速,到了八十年代末期,开始进入到香港,在福音派教会中产生很大的回响及争论。
5 灵恩运动产生的主因
我们相信第三波之后,跟着便有第四波、第五波的产生。历史继续不断在重复。我们应问:为何灵恩运动会产生?从灵恩运动发展的过程看来,至少有下列基本原因:
1.传统教会死气沉沉,不能满足会众的需要。
2.社会转变,愈来愈多破裂的人际关系,这些人极需要具体的被爱及被接纳。他们已厌烦一切理论,他们所需要的,是行动表达出来的关怀与爱,这是灵恩运动成功之处。
3.社会的人愈来愈急攻近利,他们想很快见效,灵恩运动能提供的,就是这些。
4.在冷漠的世界中,现代人极渴求机会将情感之需要表达出来,重经历、医治、关顾之灵恩运动的确能提供这方面的机会给他们。
5.新纪元运动将不少神秘主义的色彩带到社会,灵恩运动所重视的权能布道、方言、知识言语、神迹治病、预言……等似乎解决了不少信徒的困惑。然而,过份的夸张、渲染,反而引起不信者之刻意针对,把稍有夸大的地方揭露出来,产生不良的后果,可能使他们所作的“前功尽废”。
6.摆钟结果:不少人之所以变成灵恩,是基于以前可能过分不信,但恁偶然一、两次的经历,则作了一百八十度之转变,变得什么都信,走向另一极端。
7.一些牧者之枯干:他们事奉无果效、工作觉得枯干无时,极需一些“兴奋剂”,当他们经历到一些十分激动、情绪化之聚会时,便投入其中,释放了出来后,他们便认为灵恩运动是唯一的答案。他们忽略了一件事,若要继续不断有力、有果效之事奉,便离不开均衡生活、与主同行、良好之支持系统及属灵生活的操练。
6 灵恩运动之影响
灵恩运动之影响有负面的,但亦有正面的。我个人虽然在其教义及做法方面不同意他们,然而不能抹杀他们的贡献。有关正面之影响,我们可以归纳为下列各点:
1.他们唤起我们对圣灵恩赐之重视,一些被忽略的恩赐重新在一些教会中占一席位。
2.在死气沉沉、不重视生命之建立和门徒训练的教会中,他们当头棒喝地问──你重生了没有?对一些“老油条”确有起死回生之影响。
3.他们刺激学者对圣灵的工作有更深入、更细致之研究。真理是愈辨愈明的,到底什么是绝对,什么是相对,什么值得高举,什么不值得高举……随着彼此对话,获得更清楚的答案。
4.他们重新唤起我们对受伤者,被遗弃者之关注,挑起我们对医治事工的重视。
5.他们将一套崭新的崇拜模式带到教会中,透过活泼的拍手,不同之乐器、跳舞等,又透过容易背诵的短诗,使敬拜更活泼、更有生气。在不少有规模之第三波教会中,唱诗不再是主日崇拜的一个程序或节目,乃是身、心、灵投入的一种敬拜。笔者虽然不习惯他们那些嘈杂之声浪,但仍觉得他们远较传统教会死气沉沉之唱诗来得认真,更能吸引人。
7 负面之影响
然而,灵恩运动亦带来不少负面的影响:
1.他们重视的预言、知识之言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大。他们当中不少人(特别是领袖)动不动便声称神对他说这说那,又将这些当作绝对地教导人;又常以自已见到什么影像,听到什么声音去绝对化一些事情,这是最危险的,也很容易走向异端。(注1)
2.不少灵恩者将医治与信心连在一起,也是十分危险,会带给未得医治的信徒更大的创伤。
3.不少灵恩者将疾病与邪灵相提并论,也是危险且不合圣经的。
4.他们十分强调经历,主观之经历,往往变成了绝对的“真理”,这样下去,必会给别有用心的假先知利用,走入异端邪教的陷阱中。文鲜明、占钟士(Jim Jones) 、约瑟史密等异端之产生,就是因为这缘故。
5.不少教会领袖转向灵恩后,强行要求其它人追求方言及某些恩赐,又坚持某些“敬拜方式”才是属灵,要别人跟着走,遂造成不详细之分析,请参第十一章“少教会之分裂现象”。
6.将权能与权柄连在一起,视有某些超自然恩赐者为权威对象或领袖,是十分危险的。
7.不少灵恩人士不注重研读圣经,只求经历,无疑是当神无到。
结论
真理、教义是不变的,然而传福音之方法、敬拜和事奉之方式,却是需要追得上时代的需要,对症下药,才可以收一针见血之果效。我们一方面要持定真理,但要在灵恩教会中学习他们的优点,更新我们的敬拜生活、肢体生活及牧养模式,使我们的教会更复兴,更能有影响力,更能成为一个医治见证的群体。
参考书目
负面评价:
1.F.D. Bruner, A Theology of the Holy Spirit. Wm. B. Eerd-mans, 1970.
正面评价:
2.贺西纳着(魏玉琴译):《灵恩运动──美国圣洁及五旬节运动史》。
注释
1.详细之分析请参第十一章。
── 苏颖智《认识圣灵》
基督教阿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