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但以理书第六章

 

六 狮子坑中的但以理 六129

  但以理在狮子坑蒙救的神迹是本书前半部最后的感人故事。它和第三章那三个犹大青年被扔进烈火窑中的故事在某些方面非常相似。两个故事的文学类型均属殉道故事。故事中的信仰英雄都能表现美好的信仰见证,宁愿选择死亡而绝不放弃终身所持守的传统信仰。他们忠贞的信仰节操使 神显露祂的权能拯救,进而使那些陷害他们的恶人落入自设的罗网中。从整体的立场来审视,第三章的信仰形态是比较消极的,因三位犹大青年只是拒绝异邦的风俗和宗教。而第六章是比较具积极性的,因为在迫害的危机中,但以理仍然执着持守上主宗教的仪式和信仰生活。

  第六章的故事其成文日期是很难确定的,因作者不关心历史的准确性。虽然故事的历史背景似乎开始于五31(马所拉经文是六1),但是史料证明那攻取巴比伦者并不是玛代人大利乌,而是古列大帝(由其将军高布利亚领军攻入巴比伦)。历史数据也没有显示古列大帝或大利乌曾经迫害犹太人的宗教信仰。无可置疑的,这故事的历史背景是在宗教迫害和反犹太主义的危机中产生的作品。其目的在于宣扬权能的 神必会在迫害之危机中,拯救祂忠贞的子民脱离灾难,使之死里获生。主的子民应该顺服 神而不必屈服于人。因为 神才是真正的拯救主。只有祂能在天上地下施行神迹奇事,彰显祂的权能和荣耀。从历史的数据和故事的主题旨趣,大部分学者断定它是玛喀比时代危机中的作品,主前第二世纪的作者,利用主前第六世纪被掳在异国的犹太人的见证故事,做为他所要宣扬的信息的框架。本章可分为四个段落:(1)权力斗争中的但以理,六19;(2)生死的抉择六1018;(3)狮口余生,六1924;(4)大利乌的令谕,六2528

1 权力斗争中的但以理 六19

  主前五三九年波斯王古列大帝征服巴比伦帝国后,准许被掳的以色列人返回犹大地。他统治波斯帝国十年(主前五三九年至五三○年)之久,后来他的儿子刚比西斯(cambyses 530522 B.C.)继位为王。虽然刚比西斯成功地将埃及并入其帝国版图,但在其率军远征埃及时有一位自称为刚比西斯的兄弟,名叫高马达(Gaumata)趁机夺权且控制帝国的东部地区,以致使刚比西斯怨愤难忍而自杀身亡。当时有一位皇帝的侍卫官舒士他斯伯(Hystaspes 522486 B.C.)得到军队的拥护,立刻登基为王,称为大利乌一世。然后他率领军队东征,在玛代杀死了高马达,敉平了叛乱。

  虽然大利乌一世成功地敉平政变而掌握政权,但全国各重要城镇叛变纷起。大利乌的统治初期,南征北伐,经过无数的战役终而取得胜利,统一全国。为了要有效地控制全国,稳定国势,大利乌尝试着各种政治措施。终于他实施一个极其实用的统治体制。他将全国划分为一百二十个“总督”(satrap)负责管理不同的地区。但学者对波斯帝国一百二十个区的数目有不同的意见。斯一1指波斯国分为一百二十七个省分。历史家希罗多德(Herodotus, History, III 8994)说到大利乌将国家划分二十,三十个省分(大利乌自己的碑文有廿一、廿三、或廿九等数目)。在这些总督的上面设置“总长”,分层负责,协助国王治理全国事务。这个总长的职称为(sarach),其语意不很清楚,可能是主席或总长的意思。按照但以理书的资料,波斯有三位“总长”。

  大利乌一世是个雄才大略,英明睿智的人物。他在统一全国后运用其组织能力建立总督的制度,有效地控制了全国。按照本章故事所提供的数据,犹太人但以理是三位总长之一(史料没有指出犹太人曾有位但以理当过波斯的高官)。由于政治的利害关系,深受国王宠爱器重的但以理是他的政敌斗争的对象。这些政敌便从但以理的宗教生活来设出阴谋。他们深知但以理的生活习惯,遂假藉堂皇的理由鼓动国王订定一条临时法令,即在三十天内全国人民不得向任何人或任何神求告膜拜,祇向国王膜拜,违令者扔进狮子坑中处死。国王不知奸人的阴谋,更受如神般唯我独尊的欲望所惑,竟颁布此令并嘱严格执行。这就是陷害但以理权力斗争中的阴谋。

{\Section:TopicID=264}1

  大利乌 (参五31)这位大利乌被认为是继刚比西斯的波斯王(Darius IHystaspes 522486 B.C.)。本来他是刚比西斯的侍从官,在刚比西斯自杀后他得到军队的拥护敉平高马达的叛变,自称为王。他以两年的时间东征西讨,终于统一全国。大利乌一世雄才大略且有组织的能力,为要控制波斯的统治阶层的权力斗争,他建立了总督制度。他将全国划分许多行政区,每个行政区设置总督去负责管理该区的事务,以达到分层负责的职效。这种制度也可平衡中央集权和地方自主间的冲突情势。大利乌统治下的波斯帝国达到极盛时期。主前四八六年他远征希腊,战败而死。

  随心所愿 大利乌在统一全国后便可随心所愿,为所欲为。在这里随心所愿是指他设立总督的制度。这个制度可能是大利乌挖空心思所想出治理全国的制度。

  一百二十个总督 Satraps 可译为总督或省长。大利乌将全国划分为一百二十个行政区或省分。每个行政区设置总督来负责整理该区的事务。这些总督是由国王指派波斯或玛代贵族来充任。各省的省长或总督有半独立的主权,可任意指挥其所属的官员。他们也受监视于国王所指派的军事长官。此外。他们还得向国王特使报告该区重大的事情。

  学者对波斯帝国一百二十个行政区的数目表示怀疑。斯一1指波斯有一百二十七个省分。现时学者大部分同意历史家希罗多德认为波斯全国可能只有二十个省区(大利乌自己所刻的碑文有廿一、廿三,和廿九个总督的记载。)

{\Section:TopicID=265}2

  总长 Sarach 这字在旧约中除了但以理书外,没有在其他地方出现。它和波斯 Sarakchief)有关。总长是国王的助理,督促各地区省长所呈报的事务。史料没有显示波斯有三位总长,可能是作者自己所想象的观念。被掳的但以理是三位总长之一。让人奇怪的是,波斯王朝怎能让被掳的外国人担任如此重要职位。从尼希米,以斯拉,和约瑟的经验,这不是不可能的事。有关这种问题实在没有真正的历史价值,不必花费时间和篇幅来讨论它。

  免得王受亏损 三位总长能协助国王处理政事,使国王不必为杂事所困扰。且他们的职责即为帮助国王维护国王的权益。

{\Section:TopicID=266}3

  美好的灵性 这不是现时人们所理解的“灵性”,而是指超然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参五12)。因为但以理比其他的总长更有智能和才干,使他获得国王的器重,想提升他治理全国。这节提供这些政敌陷害但以理的理由。他们嫉妒他,企图谋害他,为要获得更多的权势。

{\Section:TopicID=267}4

  寻找但以理误国的把柄 但以理的政敌为要陷害他,便寻找他在政治上的任何错失。误国的把柄是指对国王忠贞的问题或是处理国家大事的任何失职和错失。

  为要参他 意思是想要陷害他。但以理的忠诚和卓越的办事能力,使他的政敌无法找到任何把柄来控告他。

  除非在他 神的律法中 除非从但以理的宗教生活着手,否则找不到任何把柄。他 神的律法是指犹太人的律法。这和第8节所说玛代和波斯人的例互相对立;两种不同的宗教表现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这就像耶稣的时代,该亚法和其他宗教领袖无法从耶稣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上找出其犯罪的事实,便从他的宗教生活寻找可控告他的理由。

{\Section:TopicID=268}6

  总长和总督 不只是其他的两位总长在排斥嫉妒但以理,其他的总督(大都是皇族和贵族)也参与这个权力斗争。因他们不能忍受外国人爬在他们的头上耀武扬威。所以他们相聚,阴谋设计要陷害但以理。从本章7节的经文看,参与阴谋者不只是总长和总督,还有谋士和巡抚等其他官员。

{\Section:TopicID=269}7

  要立一条坚定的禁令 这个阴谋是他们假藉堂皇的理由鼓动国王,订定一条临时法令。这是一条宗教性的法令,规定全国人民在三十天内不得向任何神明或任何人祈求祷告,祇准向国王祈求,违反禁令者应扔进狮子坑处死。表面上,但以理的政敌使国王相信这个法令可以使国王有效地控制全国,使全体人民团结一致,表现他们对国王的忠诚。实质上,他们利用这个法令要谋害但以理;他们知道但以理的宗教生活习惯,要从他的生活找出和这临时法令相抵触的把柄来谋害他。他们无权任意立法,所以共同进见国王鼓催他订定特别法令。坚定的禁令表示不可更改,应严格执行的法令。

  若在王以外或向神或向人求甚么 除了国王以外,不可向任何神明崇拜祈祷,不可向任何人祈求膜拜。在三十天内,国王代表一切的神明受到如神一般的崇拜。在近东的世界里,国王常被认为是半神半人或有神子的本质。这种对国王的崇拜在罗马和希腊时代更加普遍。安提阿哥四世在罗马为人质时,深受这种神圣国王崇拜的影响。由他自封的名号为“伊皮法纽”(Epiphanes 神的显现或化身)可见一斑。以色列的律法是禁止人崇拜任何人或任何偶像神明,只有上主才是他们崇拜的对象。

  希腊七十士译本在这词句省掉了“人”这个字。事实上,“向任何神或任何人”只表示除了国王以外不可向任何神明祈祷崇拜。所以人们所祈求的当然是属于宗教生活方面的事。虽然也有所谓“神人”或“神的化身”这样的人物,但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国家禁止人民不可崇拜任何神明而只崇拜国王。因此,读者应明白这是故事而不是真正的历史。

  狮子坑 古代君王常有饲养狮子,老虎等野兽的嗜好。有些王朝也利用野兽做为刑器。暴君喜欢看到犯人被野兽撕裂吞食的残酷景象。通常野兽常被关在木或铁做成的笼子内。但在这经文,狮子是关在土坑里面。狮子坑的形式无法确知。从17节的提示,狮子坑可能有石盖子,而且穴口是向上的。有的野兽是关在以木架或铁架覆盖的坑穴中。人们可站在架上看到坑内野兽活动的情形。

{\Section:TopicID=270}8

  现在求你立这禁令,加盖玉玺,使禁令决不更改 国王被要求做两件事,立法令和在法令上盖玉玺,使法令具有法律的权威性。或许国王为了国家的团结和那种飘飘如神的欲望,遂听信谗言而颁布了这道法令,并吩咐严格地执行。人会奇怪为何国王要颁布这种重要的法令,却没有和但以理这样重要的人物商量?我们知道这不是真正的历史,而是深具戏剧性的故事。

  照玛代和波斯人的例,是不可更改的 这是玛代波斯帝国的法律,古列大帝是这个帝国的开国君王;玛代波斯可能是这个帝国的两个联邦。后来这个帝国逐渐变成波斯帝国。他们的法律之不可更改性(六1215)也曾在斯一19和八8提到。这可能是他们极重视法律的尊严。这和中国的传统俗语“君无戏言”有类似的地方。

{\Section:TopicID=271}19

  本书的前半部故事,皆在显示 神的权能和荣耀,使处在苦难中的子民能信靠 神,不因威迫利诱而失去信仰。但以理在几个故事中表现其忠贞的信仰,超然卓越的才智,在异邦中见证 神的权能和荣耀。

  波斯王大利乌一世为要推行政令,控制全国,振兴国家,将全国划分为二十几个行政区,在各区委派总督负责管理,推行事务。在这些总督之上设置三位总长,协助国王办理全国事务。由于但以理的智慧和才能,深受统治者的赏识,委派他为全国三位总长之一。不但如此,在本章的故事,国王有意提升他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总理大臣”。在波斯王朝的政坛上,玛代和波斯的王子和贵族都是国家的重要官员。他们实在不能忍受由外国人占据那样重要的地位。因此,他们共拟阴谋诡计,为要斗倒他们的政敌但以理。这就是故事的发生背景。

  他们便千方百计在但以理的政治生活中寻找其错失的证据,但是他们不能如愿以偿。因为但以理处事忠贞无私,又因其超然无比的智慧和能力,一切的表现真是无懈可击。于是,他们又从但以理的私人生活,特别是宗教生活习惯去着手。他们探知但以理的生活习惯,便共拟阴谋来陷害他。他们共同进见国王,煽动国王颁布一道临时法令。作者没有提到颁布这道法令的动机和目的,可能和国家的复兴,人民的忠诚有关。这条法令是要全国人民将国王如神一般的崇拜和祈求,禁止人民向一切的神祈求膜拜,违反此令者将被扔进狮子坑,处以极刑。但以理的政敌相信他一定会违反此令的。如此,他们便可依此法令而消灭他们眼中大敌。

  他们要求国王颁布这条临时法令,并在法令上盖了玉玺以加强其法令的权威性和不可更改性。国王为了国家的团结及神权、王权结合的诱惑,竟听信谗言而颁布这道法令,更严嘱彻底执行。他被恶人愚弄,落入权力斗争的圈套中而不自知。昏庸自傲的统治者常坠入奸人的阴谋诡计,而残害忠良,使国家和人民遭受无比的祸害。作者深信依附权威,崇拜异邦的统治者是 神所憎恶的。这是他致力要排斥的外邦主义。犹太人唯独敬拜主 神,统治者只是 神的仆人而已。

2 生死抉择 六1018

  生与死是人生大事,生死之间也只是毫厘之差。在迫害中的人,其生死常取决于信仰的抉择。有人贪生怕死而摒弃信仰和理想,然而有人因信仰和公义而遭受迫害,甚至死亡。但以理为持守信仰,不惧苦难和死亡,他愿以其宝贵的生命见证更宝贵的信仰,“顺从 神不顺从人,是应当的”(徒五29)。

{\Section:TopicID=273}10

  但以理知道了这道法令,但他仍然照其信仰生活的习惯,一日三次面向耶路撒冷,向他的 神祷告。他知道政敌的阴谋,可是他仍然不顾死亡的威胁而坚持他的信仰。这种虔诚的信仰态度是流散于异邦的犹太人应学习的态度。那种忠贞不惧权威的精神是在迫害中的信徒应效法的。

  这禁令盖了玉玺 但以理知道国王制定了这道法令并已颁布施行。他更知道这条法令是敌人的阴谋,他必须在王法和 神的律法之间做个慎重的抉择。他内心决定遵守 神的律法,一日三次向 神祷告和感恩。

  就到自己家里(他楼上的窗户,开向耶路撒冷) 但以理处理政事后回到家里,便上屋顶的阁楼小房,打开窗户,面向耶路撒冷。这种屋顶小房是专作休憩和灵修的地方。

  一日三次,双膝跪在他 神面前,祷告感谢与素常一样 按照以色列传统的习惯,自所罗门献殿祷告后,以色列人喜欢面向圣殿祷告(王上八35;诗五7)。而在异邦的以色列人应面向以色列的土地祷告 神。在被掳的时期以色列人更强调这种仪式的要求。所以一日三次向 神献上感恩(祭)和祷告是犹太人日常必须遵行的宗教习惯。那是虔诚的犹太人和 神交通的重要时间。但以理依照往常的宗教生活,每日三次向耶路撒冷,向 神感恩和祷告。他不理会国王所颁布的禁令。他不是蓄意触犯王法,而是他洞悉恶人的阴谋,而不屈服于恶势力的挑战,他不愿意丢弃信仰,也不采妥协的方式来屈服于人。他选择了苦难和死亡,表现着他顺服的信仰态度。

{\Section:TopicID=274}11

  纷纷聚集,见……祈祷恳求 阴谋者派人监视但以理,发现他仍然按照过去的习惯向他的神祷告祈求。他们抓住机会,共同进见国王控告但以理。其控告但以理的理由是但以理向他的神祈祷恳求;那是临时法令所刻意禁止的行为。在这里,但以理向 神求告感恩;而那些官员则恳求国王惩罚但以理。有些人自己不但不崇拜 神,反而阻碍或迫害那些敬拜 神的人。

{\Section:TopicID=275}12

  12节至15节是以会话的方式来表达。那些官员进入王宫谒见国王。首先,他们提醒国王所颁布实施的法令内容,实施的时间和判刑的轻重等。他们提醒国王肯定法令的权威性和不可更改性。他们要以国王的“矛”攻其“盾”。

  实有这事 国王不自觉地落入奸人的圈套中,毫不迟疑地说实有这事,且那条法令是绝不会更改的。这是宫廷政治斗争中常见的现象。那些官员不先控告国王的爱臣,却先以问题来压住国王,然后,他们才控告国王的爱臣但以理违反法令的行为。他们胁迫国王做伤心的判决。

{\Section:TopicID=276}13

  那被掳之犹太人中的但以理 他们似乎不承认但以理的官阶,而称之为那被掳的犹太人但以理(二25,五13)。他们看但以理是被掳的外国人,为要使国王怀疑但以理的忠诚问题。

  不理你 他们指出但以理不理会国王的法令,不尊重国王的权威,竟然故意违令而一日三次向他的 神祷告。

{\Section:TopicID=277}14

  就甚愁烦,一心要救但以理 终于国王知道那是恶人的阴谋,他感到愤怒且伤心。虽然他终日思考如何解救但以理,但碍于法令的不可更改性而徒劳无功。陷害但以理的阴谋成功地进行着。

  直到日落的时候 这是国王必须审判但以理的最后时限。最后,国王被迫判处但以理死刑,将他扔进狮子坑中。国王被恶人玩弄,不该颁布那不合理的法令,致使他失去依为左右手的大臣。

{\Section:TopicID=278}16

  你所事奉的 神,他必救你 当国王试图挽救但以理却徒劳无功时,他便转而期望但以理所敬拜的 神会拯救他的忠实仆人。他必救你可能只是安慰的话语。事实上,这是作者所要宣扬的信息;在苦难和死亡的威胁中,以色列的 神必会施行拯救。

{\Section:TopicID=279}17

  有人搬石头放在坑口,王用自己的玺和大臣的印,封闭那坑 当但以理被扔进狮子坑中,执刑者命令人以大石头封狮子坑的坑口,并在坑口的大石上封贴盖有玉玺和大臣的印章的封条。有人在讨论狮子坑的形态,但从这节,狮子坑是一个坑口向上的穴洞。在此,作者并没有描写但以理被扔进狮子坑时的情形,也没有指出有多少只猛狮在坑中。按照常理推测,人若被扔进猛兽的坑穴,便马上会被野兽撕裂咬食。但作者为要使神迹更具戏剧性,便在文中强调,有人以大封住坑口,国王和法官在大石盖上,贴上封条,使但以理无法脱逃,也阻止人从外面来救他。

{\Section:TopicID=280}18

  终夜禁食 国王整夜无法安眠,他不想吃东西,更无心玩乐。在此所谓之禁食并不是宗教性的禁食,而是心里烦闷不想吃东西。

  这节经文是描述国王为他的重臣担忧的情形。他为颁布那临时法令而心怀愧咎,痛失国家栋梁。对那些阴谋者,他更感到愤怒,心中积压着无可奈何的苦闷和焦急。

{\Section:TopicID=281}1018

  当但以理看到这道为陷害他而临时订立的法令时,他毅然地选择顺服 神而忠贞殉道,不对强权恶势屈服。他不是不遵守法律的人,他确知这法令是恶人所设计的阴谋。那种自私,不义且具毁灭性的恶法是对国家、民族有害的,所以他不要遵守这种恶法。他回家后便与往常一样,到楼上的小房间,打开窗户,面向耶路撒冷,每日清晨、中午、和黄昏,三次跪下祈祷感恩。他必须向 神祈祷并献上感恩的祭。虽然他知道他这样做会有生命的危险,但他仍然临危不惧,继续敬拜他的 神。没有人或任何法律能阻隔他和 神间亲密的关系。但以理面对信仰的挑战表现出忠信、勇敢的见证是受迫害中的信徒应该学习的榜样。

  但以理的政敌日以继夜地监视他的行动,一旦他们发现但以理违反禁令的规定时,他们便一起进宫谒见国王,巧妙地控诉但以理违法的罪状。为要置但以理于死地,他们一再提醒国王有关法律的尊严性和不可更改性,即是违法者应依法究办。然而国王因洞察这控诉的阴险动机而醒悟;诚为奸臣所欺弄,他既感愧恨又夹杂着无可奈何的悲哀。他确知但以理的忠贞和才干,但碍于情势,无法更改法令,终于不得不判决将但以理扔入狮子坑(参可六26)。国王心中悔恨交加,愁烦无助,惟有希望但以理所敬拜的 神能拯救祂忠贞的仆人脱离死亡。

  由于当时立法者的无知和不良动机所制定的法律,常使国家和个人遭致损失和不幸。那是国家和社会的不幸。但以理的政敌的所作所为,虽然在程序上是合法的,但因其动机的自私和不义,其结果导致毁灭性的悲剧。

  但以理的顺服和对信仰的执着是作者期望他的同胞应该学习效法的。他面对死亡的威胁而竟能不屈服于世俗权势。他毅然选择死亡之路,坚守他对 神的信仰,这正是他所以绝处逢生的关键。 神会给予忠贞的仆人荣耀和生命。安提阿哥四世曾极力推行希腊化政策,强迫人敬拜希腊的神像,学习希腊化的生活方式。同时禁止犹太人的宗教仪式,产生许多迫害和不幸的事故。许多人丧失信仰和认同,有些人采取表面上的妥协态度;然而,有些人采取殉道忠贞的精神来面对恶势强权的挑战。

3 狮口余生 六1924

  坚守信仰的人终必得救,这是作者宣扬的主题信息。狮子虽凶猛, 神却保护祂的仆人肤发未损;恶人虽奸狡凶残,但忠贞的信徒终能因 神的拯救而化险为夷。异国君王再次成为神迹的见证着。他两次尊称 神为“永生的 神”(六2026),祂的权能拯救更带给恶者公义的审判。

{\Section:TopicID=283}20

  永生 神的仆人 国王称呼但以理是永生 神的仆人,这是一种以色列称呼 神的表现法(参申五26;诗四十二2)。作者要让其同胞认识 神是永活的 神,他们所遭到的困境迫害虽然使他们似乎绝望,但他们的 神是永生的 神,不会让他们绝望无助的。

  你所事奉的 神能救你脱离狮子么 你所崇拜的 神有没有拯救你脱离狮子的口?国王心存侥幸的心理,以怀疑的语气探寻狮口余生。虽然在16节国王曾表示他的希望,但他的希望缺乏信仰的基础。他希望他的呼叫能得到响应。这种写法是作者将故事的情节戏剧化所致。在安提阿哥四世迫害的时代,外邦人可能常会取笑犹太人说你们的 神会救你吗?而犹太人内心可能也曾怀疑 神是否会救他们脱离死亡。

{\Section:TopicID=284}22

  差遣使者 天使是 神的使者。在三28 神差遣天使去拯救身陷烈火窑中的三位青年。而在这故事, 神又差遣祂的使者封住狮子的口,使但以理没有受到伤害。 神常差遣祂的使者来显明祂的信息,或执行祂的拯救和审判的作为。

  封住狮子的口 这是但以理在狮子坑危机中所遇到的神奇经验。狮子是凶猛无比的野兽,牠们没有伤害但以理是因为 神差遣祂的使者封住狮子的口。这是遇到神迹的人内心的告白(来十一33;玛喀比传上卷二5960)。

  因我在 神面前无辜,我在王面前也没有行过亏损的事 但以理认为他是无辜的(参诗五十一7;伯廿五4),他对 神忠诚顺服,又没有任何冒犯国王,危害社会的不法行为。这好像是但以理被拯救的原因。但 神的拯救或神迹的发生是出自 神的恩典,为要彰显 神的权能和荣耀。敬爱 神又诚心爱人是律法的精神,更是得到拯救和祝福的最基本条件。

{\Section:TopicID=285}23

  因为信靠他的 神 作者为要向其同胞宣扬 神的权能拯救,藉着神迹的见证希望他们能信靠 神。祂会保护并拯救他们脱离伤害和苦难,因为在作者的时代,许多人因受到迫害和苦难而放弃信仰或采取妥协的态度而冒犯律法。他们怀疑 神的权能和存在,转而去信奉异邦偶像。

{\Section:TopicID=286}24

  王下令,人就把那些控告但以理的人……咬碎他们的骨头 国王知道他被那些阴谋者所玩弄,他便下令逮捕所有陷害但以理的人,把他们和家属都扔进狮子坑中。这种判决是根据古代公义的惯例;当恶人奸计未能得逞时,应受自设的网罗或刑具的惩罚(参哈曼和末底改的故事)。个人犯罪,家属同受惩罚也是近东世界的习俗(参书七2425;撒下十四57)。

  作者形容那些阴谋者和其家属被狮子撕裂吞食的景象,纯粹是一种文学性的表现法,作者为要表明 神的权能拯救。狮子没伤害但以理并不是狮子没胃口,而是 神的拯救;那些阴谋者迅速地被狮子撕裂吞食,也是为要显明 神的权能和公义。

{\Section:TopicID=287}1924

  国王希望但以理所敬拜的 神,能拯救祂的仆人从狮子坑中脱险出来,他仍为但以理的命运愁苦忧伤而彻夜不能安眠。次日曙光乍现时,他便迫不及待地赶到狮子坑一探究竟。他奇异地发现但以理竟毫发未损而感到惊喜。又听见但以理以冷静的语气告诉国王(如第三章的故事一样), 神差遣祂的天使封住狮子的口,不让狮子伤害他。国王更确定但以理所敬奉的 神是一位权能的拯救主。但以理并且表白自己的无辜和忠贞。 神是公义的神,不会让无辜和顺服的子民遭受不公义的陷害;相反的, 神会审判那些不义的阴谋者和作假见证的人。国王立即命令将但以理从狮子坑中接上来。然后,下令捉拿那些阴谋陷害但以理,玩弄国王的恶人及其家属,并都扔进狮子坑中。凶猛的狮子迅速地撕裂吃掉了他们。这种结局就如第三章的故事和末底改的故事一样;凡是陷害 神忠贞的子民者,都落入自己所设计的网罗里。

4 大利乌的诏令 六2528

  由于亲身的体验,国王成为神迹的见证者。他不但认识以色列的 神,更以诗的言辞来颂赞祂。令谕的形式和内容,与三2930很相似;所取用的词汇也在四18,五19出现过。

{\Section:TopicID=289}25

  如第三章的尼布甲尼撒一样,大利乌因受神迹的感动,传旨通知全国人民,要他们认识 神的伟大,更应尊崇祂。不过,没有任何历史资料可证明大利乌一世曾尊崇以色列的 神。

  传旨晓谕 参三10和四6

  住在全地 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因波斯帝国并没有统治全世界。学者认为这种语词是古代君王刻录碑文常见的词汇,那是指住在帝国境内的人。

  各方、各国、各族的人 参三429;四1等节。

{\Section:TopicID=290}26

  我统辖的全国人民 照原文的翻译是:“在我所统辖的帝国版图”,那是帝国控制下的所有行政区域。但其真正的意思是国王所统治的人民

  战兢恐惧 敬畏之意(参五19)。全国人民应心存敬畏,尊崇但以理的 神。

  永远长存的活 神  神永远长存的真神(参四34)。因为祂是永生的 神,祂才会眷顾拯救祂的子民。永生的 神是犹太人希望的根基。

  他的国永不败坏,他的权柄永存无极  神的国度永远长存,不会被任何力量来消灭的。 神的权柄永无穷尽。这两小子句述说相同的思想;但也隐含 神的国度的来临和 神荣耀的主权。

  这节后半部分和廿七节是大利乌以诗歌颂赞 神。希伯来人的诗歌注重意义,不注重节拍。但其最重要的特色在于平行律(Parallelism);诗人常以相类似或相对的词语来表现一个意义。

{\Section:TopicID=291}27

  他护庇人,搭救人(平行句) 神是救主。大利乌虽曾决意要救但以理(六14),但结果失败;现在他认识 神是全能的救主。这两个小词组本在表示 神的拯救;护庇应翻译为“救援”较为恰当,而搭救可译为“解救”。所以这两个小词组可译为:祂救护,祂解救。祂在天上地下(平行句)施行神迹奇事(平行句)。祂会拯救凡信靠祂的人。

{\Section:TopicID=292}28

  多数学者认为这节是个历史的引注,使这故事和第一章以及第十章有些连系。但因作者将大利乌和古列互相倒置使人觉得这节是后期经士所加上的附注。但以理经此变故后,官运亨通,终其余年。

{\Section:TopicID=293}2528

  正如第三章的故事一样,这故事的结局记述大利乌一世因但以理所遭遇的苦难和神迹,使他废止临时法令并颁布新的诏令。他禁止人民讥辱但以理所敬奉的 神,并命令他们要以虔诚之心敬畏祂。国王以诗体的言语来颂赞以色列的 神。祂是永生的 神;祂的国度和权柄永远长存,永不败坏。祂真是权能的拯救主,祂能随时随意施行神迹奇事来拯救信靠祂的人。祂差遣使者拯救但以理免受狮子的伤害。这种世人对 神的认识和敬畏是犹太人梦寐以求的理想。然而不管 神是否能被外邦人认识和崇拜,犹太人相信 神能在极端黑暗和险恶的困境里保护他们,解救他们。

  这个故事的主题是信仰和苦难。当安提阿哥四世推行希腊化政策时,鼓励人崇拜外邦的神明和学习希腊的文化习俗;他进而迫害犹太人的宗教信仰,禁止犹太人的宗教活动和个人的日常的宗教生活。如此,许多人在信仰和强权暴力之间必须做个明智的抉择。有些人逢迎权威,敬拜异教神明;有些人采妥协的态度来应付所面对的生活挑战。但有些人则坚持信仰,不畏强权,至死不渝,为信仰而殉道。这个故事的信仰英雄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榜样,他在苦难和信仰之间做了明智的抉择。他在危机患难中,不屈服于世上的权威法令,且执守祖先的信仰生活,因而在死亡的危机中得到 神的救助,见证 神的权能和荣耀。

  本书前半部的故事到此结束。六章廿八节为要连结前半部的故事和后半部的默示集而被后期经历所加进的历史附注,使前半部故事的“先见者”和后半部的“作梦者”有所连贯。但以理的生平和经士被认为是从被掳期(主前五九七年)一直到波斯古列统治时期。作者错误地认为古列王承继大利乌统治波斯。事实上,作者只是将古时的某些历史人物取来做为故事中的人物,使他所撰写的故事像是历史故事。他所关心的是故事所要表达的信息,而非故事里历史的准确性。──《中文圣经注释》

 

基督教阿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