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哈巴谷书第二章

 

叁 义人必因信得生(二120

这该是耶和华第二次答复的话,祂答复先知的问题(一2412及以下),作最后的具体的解答。但是先知必需有一个正确的态度,等候神的启示。

 

(一)答案在高处(二14

“我要站在守望所,立在望楼上观看。”(1节上)

这是守望者的姿态,在守望所,登得高,才可看得远(参阅撒下廿四章以及王下九17)。

守望所通常是一座堡垒,不仅建筑稳固,而且独立高耸,离开熙攘的市区,在郊外的高处,才可有辽阔的视野,能将周围的情景与动静,一目了然,看得清楚。

“观看”在文法的构造上,又是加重的语气,又是继续的动作(Piel imperfect)。可译为“继续留意地观看”。这是等候神应有的态度。他是以祈求的心情,仰望神明确的答复。

“看耶和华对我说甚么话,我可用甚么话向他诉”(1节下)

他不是以肉眼来看神的作为,而以心中的眼睛来看神启示他的异象。这启示不是外表的,而是内在的,需要以心灵来体认。

他不再需要决定用甚么话向神诉冤。他已经发过怨言,提出问题,现在是等神的答复。他就知道自己所诉的冤是否合理,会否遭神的谴责。

“他对我说,将这默示明明的写在版上,使读的人容易读。”(2节)

先知采取了守望等候的姿态以后,耶和华就以异象的方式向他启示,这启示的异象称为“默示”,使先知可以看见而领悟,明白神的心意。

这默示必是关乎以色列民族的前途,也是先知信心的历程。所以神就命令他说:要将这默示写下。这不是先知以口舌来传说,而是用笔墨来记录,作永久保持的信息,甚至能适用于将来的处境(参阅赛三十8;耶三十2)。

这默示必须明明地写出来,字迹清楚,而且写得很大,才使人容易读。这可能是一种木板,盖有腊质的表面,用铁笔铭刻出来(耶十七1)。这是用来公告众人的,由信差到处传递,为求普遍,也争取时间,必须一边跑一边呼喊,引人注意。大家一看,就一目了然,简单明了,是当时有效的大众传播。先知传信息,也需要有这样具有效果的方法。中译本的小注“边跑边读”,是重要的原意。读得清楚,明白得彻底,才可除去困惑。

“因为这默示有一定的日期,快要应验,并不虚谎。虽然迟延,还要等候。因为必然临到,不再迟延。”(3节)

这默示是必然应验的,因为这是神所发动的,必然成就;神所应许的,一定实现。神的成就是有能力的,但须假以时日,仍需以信心与忍耐来等候。

有一定的日期,不是立即应验的,所以须要好好妥为保存,不致失落。迟延是需要的,连神都期盼快点应验。快要应验,可译为“急速地进行,以致完成”。这事是千真万确的事,决不虚谎。耶和华是信实的神。

“虽然迟延,还要等候。”在人以为迟延的事,在神却有已经厘定的计划与时间,并不迟延。彼得后书第三章九节是最好的解释:“主所应许的尚未成就。有人以为他是耽延,其实不是耽延,乃是宽容你们。”所以我们还要等候。

“必然临到”在文法的结构上是加重的语气(infinitive absolute)。“不再迟延”以反面的语法,加重肯定的意义(在希伯来的语文用法,否定可有双重肯定〔Double Positive〕的涵义)。

归纳言之,这默示应保持永远的记录,是普遍为人所明白的。既经确定,必不更改。虽假以时日,到时一定应验。信靠的人要存忍耐的盼望,未信的要受警戒,不可再因循,及早觉醒,彻底悔悟。

“迦勒底人自高自大,心不正直。”(二4上)

看哪,他的心自高自大!这是对恶人的描写。耶和华要先知注意,而且作尖锐的对比。恶人的心就是这样骄妄,好像高举的眼目亵渎神(赛卅七23)。自大与歪曲是连在一起的,自高的人没有正直的心。希腊文的译词很不相同,显然希伯来书第十章卅八节引用这节译文:“他若退后,我心里就不喜欢他。”在希伯来原文,没有“迦勒底人”的字样,只有“他”指人心。“自大”在意译为“退后”,表明他没有真切地认清他的状况,以为前进,实则退后。“心不正直”,不是指“他”而指“我”,心里过不去,不顺心。亚奎那(Aqvila)另一种希腊文译词为:“看哪,对懒惰的人,我的心通不过。”也有人为使本节上下句有清楚的对比,就将“他”译为恶人,下句有“义人”,就十分明显了。这是亚兰文意译的。所以综合起来,经学家作这样的译词:“恶人生命失败,义人因信得生。”1不失其原意了。

“惟义人因信得生。”(4节下)

这是本书的中心要义,是耶和华答复的核心话。

义人是敬虔的人,不是如新约所说的完全被称义的人,但与新约有一贯思想的,“属神的人”,他是耶和华的子民。从狭义说,这义人指以色列人。从广义说,凡是敬畏耶和华的人,在经受苦难迫害时,仍旧仰望着神。他们是余民,忠心到底,始终信实,坚强站立着倚靠耶和华。

“信”不仅相信,更加信实,坚持信仰,一心一意的始终不渝。“信”原意为“稳住”(出十七12),与“阿门”的字根相同。神对人信实(诗卅六5,四十10,八十九1,九十二2)。人与人之间也要有信实(撒上廿六23;王下十二1516;箴廿八20)。这是立约的用词,神的信实也促使人的信实,信守圣约,七十士译本作“真道”,持守真道,是信实的表现。“信”是稳健、可靠与忠实。这是诚心实意敬畏神,遵守祂的旨意,有义行。

“生”不仅是存活,也是有亨通、顺利、成功的生活。这字是未完成式,是有继续不断恒久的现象,引往永远。义人在审判的日子不被定罪,站立得稳。那时恶人站不稳,必遭毁灭(赛七9)。

所以保罗引用这句名言,再加上更深的属灵涵义,罗马书第一章十七节及加拉太书第三章十一节,为救恩的要义。但是哈巴谷书的原意仍旧存在,而且其中的内涵仍有深切的意义,可供新约的信徒深思。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时以这句话为主要的真理,使教会的历史改观。

 

1 C.L. Taylor, Habakkuk, 988989.

 

(二)作恶者必败(二520

上一节所论的恶者自大不正直,现在作详细的说明。在第五节先有引言,然后依次宣告“祸哉”凡五次。

{\Section:TopicID=201}前言

“迦勒底人因酒诡诈、狂傲,不住在家中。”(5节上)

酒是诡诈的,使人亵渎,失去理性,没有智慧(箴二十1)。酒使人狂傲,因为亵慢与狂傲是相连的(箴廿一24)。这里不但提说侵略者酗酒的狂态,也将酒人格化,将酒当作恶人,恶人与恶人为伍,狼狈为奸。

有人以为“酒”在此处似乎不切题旨,将这字改为“财富”,尤其在死海古卷第一个所存的古卷,作这样的解释。财富使人诡诈与狂傲,这是可能的说法。2

“不住在家中”也似乎在意义上不甚清楚,所以有译为“不能久住”,“不能长存”,这里恶人必早日灭绝的。如从表面来解释,醉酒的人常往外跑,侵略者也不安室,无法定居在国内,必向外发展,以战争为手段,掠夺财物,贪得无厌。

“扩充心欲好像阴间。他如死不能知足,聚集万国,堆积万民,都归自己。”(5节下)

以阴间来描绘贪婪的心,因为阴间容纳死人,没有一个足够的限额。死亡吞灭人的生命,也永远不会满足。阴间好似有一个扩大的口,所以是有永不满足的欲望。阴间是离去的生命。“故此,阴间扩张其欲,开了无限量的口,他们的荣耀、群众、繁华、并快乐的人,都落在其中。”(赛五14

侵略者的恶欲也是这样,他们贪婪的心,不但急欲收敛财物,掠物中也包括人。掠夺万国也掠夺人命,把人当作对象一般,收集起来,堆积得高,为满足自己的占有欲。

{\Section:TopicID=202}1第一祸:侵略的恶行(二68

“这些国的民,岂不都要题起诗歌,并俗语,讥刺他说:”(6节上)

这些国的民,是被侵略者压迫的。他们是受苦的一群。在艰困中看到迫害他们的消遥法外,不怕神,一定有最后的结局。所以他们在怀恨中,要唱歌来泄忿,作讥刺的话。

这里以三个不同的用词,说明一件事。诗歌是讽刺的歌曲(参阅赛十四4;弥二4)。“讥刺”也是这类似的诗歌,常以譬喻的方式。“俗语”原意为“暗语”即隐喻来说出心中的忿恨,对侵略者作无情的批判。这些可说是伤痕文学,是受苦者在压迫之下的心声。先知就将这些表达出来。

“祸哉迦勒底人,你增添不属自己的财物,多多取人的当头,要到几时为止呢?”(6节下)

这是侵略的罪行,他们战争的目的,在于掠夺财物,增添自己的财富。以高利贷的方式,取人的当头,没收人所交的抵押品,用尽欺压的手段。

“当头”一字若分为两个字,就成为“厚土”──厚实的土块。这是英文钦定本的译词,不易解释。有人用这“厚”字,将当头作为“轭”,就是“多多加重别人所负的轭”,这样在涵义上比较合理。3

“要到几时呢?”神是否加以干豫?神是否阻止或禁止他们。正好似先知哈巴谷所提出的问题,是一种困惑,也是一种盼望,在盼望中甚至有一项确据,有一天罪恶必然消除。

“咬伤你的岂不忽然起来,扰害你的岂不兴起,你就作他们的掳物么?”(7节)

这些可怜的牺牲者,他们无言地忍受着伤痛与悲哀,但是他们不可能长久地被压迫。有一天他们要反叛,甚至会突然起来,如蛇一般咬伤人。动物的攻击多半是为防御自己。但是在他们还未反击之前,先受攻击,先被咬伤。

这里受欺压者是欠债者,正如上节所提到高利贷的当头(参阅申廿三19及以下;箴廿八8;结十八8)。

“扰害你的”原意为“摇动你的”,将你从睡梦中摇醒,使你不得清静,没有安全。他们可任意掳掠,你就作他们的掳物。“扰害”因有“摇动”的意思,也可译为“颤抖”,“那使你颤抖的”再将你作为掠物,但是有一天也必成为你的掠物。报应的公义必会实现。

“因你抢夺许多的国,杀人流血,向国内的城,并城中一切居民施行强暴,所以各国剩下的民,都必抢夺你。”(8节)

侵略的罪行,已经到了极点。物极必反,抢夺的必被抢夺。当时侵略的范围那么大,那么普遍,祸及万方,向各国、各城、各民都加以杀害,现在各国有剩下的民必然报复,给予侵略者严重的打击。

各国剩下的民,就是在患难中没有消灭的,他们感到有责任为已逝者报仇,因为这些受苦的灵魂自身无法申冤。但是那些余下的民,也都不是全受欺压的。有的在他国未受其害的,也必须先发制人,如玛代波斯人。他们看见巴比伦的暴行,就起来攻击这恶贯满盈的侵略者,现在那抢夺的,被抢夺了。

{\Section:TopicID=203}2第二祸:积不义之财(二911

“为本家积蓄不义之财,在高处搭窝,指望免灾的有祸了。”(9节)

不义之财是罪行,这是以欺压的方法榨取人而获取的。这是侵略者建国的方法,本家是指本国。他们以这样的方法来巩固本国的经济。

他们在高处搭窝,如同鹰鸟一般,以为这样就有十足的安全。这样盗贼都没法来侵扰(参阅俄4;耶四十九16)。巴比伦的城墙高耸,是人们所共知的。他们以为有了高墙,城内必有安全,掠夺来的财物可妥为保存。其实这样的指望,以为可以免灾的,必没有好结果。

“你图谋剪除多国的民,犯了罪,使你的家蒙羞,自害己命。”(10节)

本来想剪除各国的人民,来掠夺他们的财物。结果所图谋的,反遭致羞辱,使自己的家国受损(参阅诗七15及以下;耶七19)。要剪除别人,反保不住自己的性命。动刀的,必倒在刀下(太廿六52)。这是公义的报应,无人可以逃避与否认。但是行恶者仍不悔悟。

“墙里的石头必呼叫,房内的栋梁必应声。”(11节)

侵略者的罪行并非完全没有被注意。事实上房屋的建筑材料也可作证。这些也许取自被征服者的地方。木石虽是无言的,但他们都要抗议。他们无言的见证,成为更响亮的声音,向侵略者提出严重的抗议。

“栋梁”一词是少有的字,在旧约其他经节中没有出现,可能是横梁,为支持墙壁之用。这些木石也已忍无可忍,希伯来人心里是将这些非生物人格化,与人有一样的情绪。

路加福音第十九章四十节,耶稣也提到连石头都要呼叫,是那么有力的见证。

{\Section:TopicID=204}3第三祸:凶杀的强暴(二1214

“以人血建城,以罪孽立邑的有祸了。”(12节)

侵略者以屠杀来取城,在破坏之余,再强迫奴工以血汗来建城。这城不是毁坏的城,而是侵略者本国的城。他们本国的兴盛,建筑在别国的衰败上。他们建筑本国的城邑,但是以强暴凶杀为能事。参阅弥迦书第三章十节,可以看见类似的情形。

所以侵略者在本国的建设,用的是抢夺来的财物与建筑材料,也用掳掠来的战俘奴工。

“众民所劳碌得来的,被火焚烧,列国由劳乏而得的,归于虚空,不都是出于万军之耶和华么?”(13节)

在本节的语句次序,应从末句开始:看哪,这不都是出于万军之耶和华么?以问句开始,是十足有力的警语。万军之耶和华才是常胜公义的战士,祂必消弭战争,除去侵略的暴行。主怎么能无止境地容让这样的暴行继续下去呢?万军之耶和华是公义的审判主,祂的作为必然显明。

战争常以火来描述,所谓战火,众民劳碌得来的财物,都在战火中焚毁了。列国曾尽力建设,耗尽一切资源,最后仍必毁坏而灭绝。这是指着侵略者自身的遭遇,因为他们曾将众民与列国劳力获取的财物抢夺过来,而自身也必这样遭受损失与灭绝。耶利米书第五十一章五十八节以类似的话描述巴比伦的结局。

“认识耶和华荣耀的知识要充满遍地,好像水充满洋海一般。”(14节)

当侵略者败亡灭绝之后,耶和华的国度就要实现。这国度是普世的,浩瀚如海,而且也有深度,如水充满洋海一般。耶和华统管万有,祂有绝对的权能(赛十一9)。

这是重复以赛亚书第十一章九节的经义。哈巴谷是否引用以赛亚书的经文来说明他的愿望?但是认识神必先认识祂的公义,外邦必须灭亡,神的荣耀才可彰显。耶和华是历史的主,祂的公义审判列国,是祂在历史的作为。祂必焚毁一切迷信及欺压的罪行,将他们的武器当作烧火的木柴(赛九5)。然后祂公义和平的国度必要实现。

这是耶和华的荣耀,人必须认识。这样的认识(或知识)是普遍的,在全地。有海洋那样辽阔。这属灵的知识也是十分丰富的,多少的水才能充满洋海呢?丰满有余的真理洋溢在人心,在各处。这是多么深沉,深不可测,如洋海那么深。这知识也是永久的,好似海那么久长。海是不会枯竭的。

{\Section:TopicID=205}4第四祸:糜烂的生活(二1517

“给人酒喝,又加上毒物,使他喝醉,好看见他下体的,有祸了。”(15节)

糜烂的生活是与暴行连在一起的。可能侵略者在暴饮中,以战俘当作玩弄的对象。他们强制牺牲者饮酒,故意灌醉他们。

“加上毒物”是中译词,应解释为“忿怒”的意思,因为酒有烈性,刺激人的情绪,容易暴怒或其他失态的错事。他们灌酒,是强制性的,或带着怒气来强迫,所以是十分强暴的行为。那些被掳者被灌醉之后,一定十分失态。于是征服者就看为笑谈之数据,甚至看对方赤露的身体而发笑,露体是羞辱的表征(参阅创九22;赛四十七3;哀一8;结十六36,廿三29)。

“你满受羞辱,不得荣耀,你也喝罢,显出是未受割礼的。耶和华右手的杯,必传到你那里,你的荣耀,就变为大大的羞辱。”(16节)

侵略者肚腹中充满的不是酒,而是羞辱。这羞辱代替了荣耀。荣耀是指荣华富贵。但是他们的荣华已经消失,不复存在。“充满”也可译为呕吐,醉酒的人呕吐,把食物都吐出来,迦勒底人也将抢夺的一吐干净,不再有甚么荣华了。在动词上是现在式 ,实在是预言不久的将来。

“未受割礼的”在意义上似不十分清楚。大多学者将这动词更改为“昏醉”,这是令人昏醉的杯(亚十二2以及赛五十一1722)。七十士译词也作如此的解释。4这是神忿怒的杯,由祂大能的右手传过来。右手是代表神的公义与大能。神传到他面前,他不能拒绝。现在是他自己喝醉了,喝尽神忿怒的杯。他自己失态了,有极大的羞辱。

“你向利巴嫩行强暴,与残害惊吓野兽的事,必遮盖你。因你杀人流血,向国内的城,并城中一切居民施行强暴。”(17节)

利巴嫩是以香柏树闻名,可作建筑之材料。大卫与所罗门王从推罗的希兰得着香柏木(撒下五11;王下五111)。据说亚述王也采伐香柏木为建筑房宇之用。他们究竟怎样破坏,行强暴,并未详细说明。可能他们用来建筑偶像的庙宇,为耶和华的百姓所憎恶(赛十四8)。也许他们滥伐树木,使树林破坏。尤其在树林中残害惊吓野兽的事。他们也许为打猎,不惜将树林糟践,破坏生态,也是极大的罪。自然界也必提出抗议,无论是生物或非生物(参阅一11),都会表示不满。

他们因战争蹂躏城市,屠杀众生,滥施强暴。他们必成为众矢之的。公义的报应必临到他们,因为他们草菅人命,任意杀害;因为他们残杀野兽,杀害他们;因为他们蹧践城市,使地荒凉;因为他们破坏生态与生命。所以他们不能逃罪。耶和华的右手已经提着忿怒的杯,命他们喝下。有人认为不仅迦勒底人有这罪行(诚如上述),甚至约雅敬也同样干罪(耶廿二152023)。

{\Section:TopicID=206}5第五祸:拜偶像的罪(二1820

“雕刻的偶像,人将他刻出来,有甚么益处呢?铸造的偶像,就是虚谎的师傅。制造者倚靠这哑巴偶像,有甚么益处呢?”(18节)

偶像是虚无的。有许多经文都特别强调这个观念(如撒上十二21;赛四十四11;耶二811,十六19;赛四十六章;耶十章)。

“有甚么益处呢?”益处是指拯救的能力,偶像那里有甚么功用。这里提出的偶像,用了不同的名字。雕刻的偶像,是用木石的,铸造的偶像,是用金属的。这些都是对象而已,毫无生命气息。

这些都是虚谎的师傅。这里不是指异教的师傅,如祭司先知(赛九15)。偶像既是虚无的,就全是谎言,毫无真实可言。但人们当作师傅,可以信靠及依赖,而竟取代永生的真神(参阅林前十二2)。

偶像是哑吧,不能言语,也全无效能(参阅诗一一五48)。偶像是虚无的,虚谎的,不真实的,无功效的,无价值的,只有混淆信仰,歪曲人性。

“对木偶说,醒起……对哑吧石像说,起来!那人有祸了。这个还能教训人么?看哪,是包裹金银的,其中毫无气息。”(19节)

敬拜偶像的人有祸了,因为他们的迷信,不仅自身陷在虚谎之中,也以虚谎欺诈别人。他们更没有犯罪的感觉,以致在宗教上麻木不仁,在道德上完全无能。

叫醒偶像,是极尽讽刺的能事。列王记上第十八章二十七节以利亚嘲笑那些拜巴力的说,巴力可能睡着了,你们当叫醒他。偶像睡觉,是不活动的,现在怎么叫得醒呢?偶像根本连睡觉也不可能。只有耶和华是保护以色列的,也不打盹,也不睡觉(诗一二一篇)。

这个还能教训人么?教训就是指示与引导,有问必有答,有求告的就得应允(赛四十一26,四十六7)。但是偶像完全无能。

偶像只是对象,用金银包裹的,都不是有生命气息的,更无位格可言。它本身既无生命,既不可能是生命的根源,也不能赐给生命或保护生命。但人竟然可以堕落到这样地步,完全倚靠偶像,罪恶使人愚妄无知,完全在昏暗之中,理性受歪曲,情绪受控制,行为却放荡,自趋灭亡之途而不自觉察。拜偶像的人真是有祸了。

“惟耶和华在他的圣殿中。全地的人都当在他面前肃敬静默。”(20节)

这是整个诗歌的结语。在描述虚无的偶像之后,再转向耶和华。祂是多么伟大华丽,在祂的圣殿中,不受世界的罪恶与熙攘所侵。

这圣殿不是在地上,而是在天上(诗十一4;赛六1;弥一23)。神坐在高天之上,有绝对的权能,在鉴察并眷顾地上的众生。

祂的圣殿是祂的居所,是祂的宫殿,祂坐着为王,统管万有。这是祂的法庭,律法的尊严在那里,祂要秉公义审判万民,这是祂荣耀的显现之所在。人们不可任意说话或行动,必须在静默中颤抖、惧怕,存敬畏的心等候。

全地的人都当肃敬(参阅亚一7及二13)。在静默中有十足谦恭的心,等候祂恩典的启示。

让我们肃敬静默!

 

2 同上。

3 W.H. Ward,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Habakkuk, 15.

4 A.B. Davidson, The Books of Nahum, Habakkuk and Zephaniah, 83.

 

本章概要

先知虽仍在困惑中,却有一种显著的转变。他振作起来,站在守望所。当他采取积极的态度,愿意切实面对实况,仰望神施恩,他就不再消极与退却。他站在望楼上观看,不再坚持他主观的成见,而愿客观地探究神向他启示的真理。他在属灵的进程上,迈进了一大步(1节)。

神是在历史之中,也在历史之上。人呢?他只是在历史之中,局限于时间与空间之内。先知受现状所困扰,因为他不能超脱环境,只有神的默示,使他看见的,是历史之上的异象(2节)。他的体认就完全不同了。

“将这默示明明的写在版上”是神命令先知应作的事,而神的手指先开始书写了。这好似但以理书第五章所记述的,有指头显出,在粉墙上写字。这是神公义的宣判!这默示有一定的日期,神的时间表,是人无法计算的。看来似乎是迟缓,还要等候。世事如生命一样,是整体的,却部分地编织,逐渐联结起来。于是这些事必然临到,快要应验(3节)。

二章四节是本书最重要的经文,有尖锐的对比,有确切的结果。迦勒底人自高自大,他们是恶人,骄妄高傲。但是义人却是谦卑而敬虔,而且坚持信仰,始终忠实。所以义人必因信得生,而恶人必因骄妄而灭亡。这是公义的原则。

当迦勒底人因酒诡诈(5节),又给人酒喝(15节)。但是真正拿着酒杯的不是他们,是神。“耶和华右手的杯必传到你那里”(16节下)。这是忿怒的杯,是恶人无法推却或逃避的。

五项“祸哉”,是五项宣判,人必须面对审判的主受刑。第一祸论战争的暴行(5节),但是牺牲者必报复,所以抢夺的,必被抢夺,公义的报应是必有的(8节)。第二祸论经济的罪恶,取不义之财,又积蓄起来(9节)。这是最不安全的,家必蒙羞,而且生活在罪愆之中,良心怎会安逸,因为墙里的石头必呼叫,房内的栋梁必应声,控告声是不绝的(11节)。第三祸仍指罪恶的暴行,是政治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审判必毁坏一切,人们才认识耶和华的公义(1314节)。第四祸是责不尊人权,剥夺人尊贵的恶者,他们怎能逃罪呢(16节)?最后的第五祸是责备拜偶像的罪,这是一切罪恶的根源(16节)。这是不可赦免的罪,不仅是属灵的盲目,也是道德的麻痹,甚至是理智的昏昧,必无可救药。

“惟耶和华在圣殿中……”全地是祂的殿,祂的殿也在天上,祂作王,也施行审判,人必须在祂面前肃敬(20节)。──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巴谷书》

 

基督教阿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