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节:这是一种感恩
2018-06-13
感恩节:这是一种感恩时间:2010-01-25 22:20 来源: 作者: 点击: 次 【大 中 小】 我们看《撒母耳记下》三处经文:第一处,四章4节:“扫罗的儿子约拿单有一个儿子,名叫米非波设,是瘸腿的。扫罗和约拿单死亡的消息从耶斯列传到的时候,他才五岁。他乳母抱着他逃跑,因为跑得太急,孩子掉在地上,腿就瘸了。” 第二处,九章9-13节:“王召了扫罗的仆人洗巴来,对他说:‘我已将属扫罗和他的一切家产都赐给你主人的儿子了。你和你的众子、仆人要为你主人的儿子米非波设耕种田地,把所产的拿来供他食用;他却要常与我同席吃饭。’洗巴有十五个儿子,二十个仆人。洗巴对王说:‘凡我主我王吩咐仆人的,仆人都必遵行。’王又说:‘米非波设必与我同席吃饭,如王的儿子一样。’米非波设有一个小儿子,名叫米迦。凡住在洗巴家里的人,都作了米非波设的仆人。于是米非波设住在耶路撒冷,常与王同席吃饭。他两腿都是瘸的。” 第三处,十六章1-4节:“大卫刚过山顶,见米非波设的仆人洗巴拉着备好了的两匹驴,驴上驮着二百面饼、一百葡萄饼、一百个夏天的果饼、一皮袋酒来迎接他。王问洗巴说:‘你带这些来是什么意思呢?’洗巴说:‘驴是给王的家眷骑的;面饼和夏天的果饼是给少年人吃的;酒是给在旷野疲乏人喝的。’王问说:‘你主人的儿子在哪里呢?’洗巴回答王说:‘他仍在耶路撒冷,因他说:‘以色列人今日必将我父的国归还我。’’王对洗巴说:‘凡属米非波设的都归你了。’洗巴说:‘我叩拜我主我王,愿我在你眼前蒙恩。’” 在圣经人物中,米非波设并不是很出名,可能有的基督徒对这个名字非常陌生,甚至没有听说过。圣经中也没有记载他有过什么作为和成就,但是在他的事迹中却能够表现出他是有着感恩之心的人。所以,我们今天要通过米非波设的行为来学习他这样的一种感恩之心。 米非波设是约拿单的儿子,扫罗的孙子。扫罗和大卫是为敌的,而约拿单却是与大卫为友的。当扫罗和约拿单在战场上死亡的消息从耶斯列传出来的时候,米非波设只有五岁,他的乳母带着他逃跑,逃跑的时候因为很仓促,所以他被摔在地上,从此他就成为瘸腿的人。 后来,大卫登基作王之后,因约拿单的缘故,他要施恩给扫罗的后人。《撒母耳记上》十八章3节记载:“约拿单爱大卫如同爱自己的性命,就与他结盟。”可见,约拿单与大卫的友谊十分深厚。所以大卫决定因约拿单的缘故施恩与扫罗的后人,虽然他和扫罗是敌人。大卫找到一个叫洗巴的扫罗的仆人,通过他查到扫罗还有一个后人,也就是约拿单的儿子米非波设。大卫就把他从他寄居的玛吉家里召到自己面前。 当米非波设见到大卫的时候,他心里非常害怕,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祖父是大卫的敌人。可是大卫却告诉他:我必因你父亲约拿单的缘故施恩于你,要将你祖父的一切田地都归还你,你也可以与我同席吃饭。然后,大卫又吩咐那个叫洗巴的人做米非波设的管家,帮米非波设耕种田地,料理产业。后来,米非波设就住在了耶路撒冷,和大卫同席吃饭。 大卫向米非波设施恩,他不但没有伤害米非波设,而且还将扫罗的一切田产都归还给米非波设。米非波设心里十分感激,他很想报答这位恩人。但圣经中说他是瘸腿的,他是一个残疾的人,他不能为大卫奔跑,不能为大卫争战,甚至他都没有好的学问,因为他五岁的时候就成为孤儿,他是在玛吉家寄居长大的,他根本就没有受过什么良好的教育,他心里面的很想报答大卫,但是他不知该怎样报答。他是一个很有限、很软弱的人。 事情发生了一个很戏剧性的变化。大卫的儿子押沙龙背叛了他的父亲,这件事情是大卫没有想到的,所以他措手不及,当时他带着一批勇士匆忙逃走。这个时候,米非波设抓住了这个机会,他原想:这个时候我的恩人遭难了,我在这个时候应该骑着驴与他同去,经历这个患难。但是,当他这样预备的时候,却被他的仆人洗巴所欺哄,他的仆人洗巴抢先一步带着驴去见大卫,并且带上面饼,在大卫最需要的时候向大卫表同情。与此同时,他还欺哄大卫说,米非波设没有来是因为他觉得以色列又一次将他祖父的国交给他。大卫看见洗巴对他施恩又听见洗巴这样说,所以大卫决定:凡属米非波设的田产,一切都归洗巴了。 我们看到,米非波设一个很好的机会就这样失去了,他的报答之心好像被掩埋了。但是大卫的勇士平息了押沙龙叛乱的事件之后,大卫又一次回到了耶路撒冷,以色列人又一次欢迎他作王,这时,米非波设再一次出现在欢迎的人群当中,就是《撒母耳记下》十九章24-30节的经文所记载的事情。在这短短的记载中,米非波设对大卫的忠诚和感激之情完全表露了出来。他以一个对王感恩的心,对仇人饶恕的心,和知足的心来表达他的感恩之情。 他感恩之情的表现,第一方面就是忠诚。忠诚是一种感恩。 米非波设从大卫逃跑,到大卫平平安安回来的日子,他没有修脚,没有剃胡须,没有换洗衣服。这表明虽然大卫患难在外,但是他自己忧伤难过,他无心修饰自己。虽然他的仆人欺骗了他,他不能与大卫同行,不能够和他共患难,但是他甘愿与大卫同受苦难、急大卫之所急、忧大卫之所忧的心情是掩盖不住的。 他曾经蒙受了大卫很大的恩典,虽然没有机会报答,可是他心中对大卫的感激,他愿意以尽忠的形式来表现。这颗感恩的心让他时时刻刻想着他的恩人大卫,想着他的安危,所以他忧心忡忡。他在自己日常的生活中,已经没有心情去修脚,没有心情去剃胡须,没有心情去换洗衣服了。在他整个的生活中,他没有以自己的得失荣辱为重,心中完全在想念着他的恩人,为他的处境担忧。 他这种态度像什么一样呢?就好像孝子守孝,寡妇守节一样,是这样的一种态度。虽然他身没有和大卫同去,但是他的心已经和他同在,和他同去。他的心在和大卫一起经历着这样的患难。他是以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来表达他内心隐藏的感恩之情,他用他的生活方式,来活出他里面的这种感恩之情。我们看到米非波设在生活中的表现,是他内心深处的忠诚和感恩的一种流露。所以他以忠诚在表达着他的感恩,忠诚是一种感恩。 他的感恩之情第二个方面的表现是饶恕。饶恕是一种感恩。 当米非波设迎接大卫的时候,大卫问他:“你为什么没有与我同去呢?”当大卫看见他的时候,就问了他这样一件事情。意思是说,我逃亡在外的时候,你到哪里去了呢?因为那个时候,洗巴对大卫说,米非波设以为以色列人又一次把王国交给他了,所以他不与你同去,留在那里等候承受王国。这是他对米非波设的诬蔑。 大卫当时不知道这是一种欺骗,而相信了那个仆人的话,他误解了米非波设,所以才这样质问他,你到哪里去了?你为什么没有与我同去?米非波设怎样说的呢?米非波设说:“我主我王,仆人是瘸腿的。那日我想要备驴骑上与王同去,无奈我的仆人欺哄了我,又在我主我王面前谗毁我。然而我主我王如同神的使者一般,你看怎样好,就怎样行吧!”我们看见他的陈述,他只是在说事实,他只是把自己没有和大卫同去的原因解释了,此外,他没有说什么请大卫降罚这个仆人。他没有为洗巴定罪,他乃是把事实原原本本地陈述了,他乃是把自己没有去的原因解释清楚了。 那么事实上,我们知道这个洗巴所做的事情,实在是让人难以饶恕。他是一个仆人,他不但欺哄自己的主人,他也欺哄王,而且他还乘机占有了他主人的田地。他这个主人是残疾的人,那么田产没有被他霸占之前,他尚且欺哄他,不把他放在眼里,当他把主人的田产霸占之后,我们可以设想,米非波设——失去了田产又是一个残疾的人,在洗巴手下的日子将是怎样地难堪。米非波设虽然经历到心灵上的创伤,生活上的艰难,受这个恶仆这样的恶待,但是他此时没有在大卫的面前求他降罚洗巴,他没有把仇恨拿出来。他心里面想的完全是他恩人的事情,完全是感恩的事情,他没有想到仇恨,没有想到自己的事情。他觉得自己本身就是一个该死的人,包括自己的祖父扫罗,在大卫的面前都算是死人,可是他却能够因大卫的恩典活下来,得着尊荣,与大卫同席吃饭。这样的恩典在他看来已经超过他所受的冤屈。 所以他心存感恩,他没有选择仇恨,没有选择埋怨,没有选择苦毒。他愿意以感恩的心看待自己的生活,他没有记念那个亏欠他的人,因为他想,我自己尚且亏欠我的恩人大卫那么多,我还有什么资格去和洗巴清算他对我的亏欠呢?他一定是这样想的。 所以,在恩典中生活可以教会我们去接纳,教会我们去宽容。可以说,感恩的心能够消灭仇恨、消灭埋怨、消灭苦毒。 第三个方面,知足是一种感恩。 米非波设说:“因为我祖全家的人,在我主我王面前,都算为死人;王却使仆人在王的席上同人吃饭。我现在向王还能辨理诉冤吗?”可见他有一颗谦卑而知足的心。他本是扫罗的孙子,扫罗是大卫之前的以色列王。他自己本有王族尊贵的身份,可是五岁那一年,当扫罗和他的父亲约拿单战死沙场的时候,他王族的身份就失去了,而且在那一时刻,他也失去了健康的双腿,他成为了瘸腿的人,残疾的人。有这样一个遭遇,他完全可以选择活在仇恨里,完全可以选择埋怨,他还可以选择苦毒,去拒绝别人的一切恩典。但是当大卫对他的恩典临到他的时候,当这个特殊的尊荣,让他和王同席吃饭这样莫大的恩典临到他的时候,他心感知足,他心存感激,他选择了感恩。 虽然在战争中他的亲人失去了生命,他成为了孤儿;虽然他失去了健康的双腿,成了残疾的人;虽然在他的生活经历中,他的仆人陷害他,他经历过心痛的打击,但是他愿意选择感恩。他有知足的心,他虽然有那么多理由去埋怨,去仇恨,去苦毒,但是他却单单地选择了感恩。因为他真的尝到了那恩典的甘甜,所以恩典让他得自由,让他脱离一切苦难的捆绑,让他超越仇恨、超越埋怨、超越苦毒的枷锁,成为一个自由的人。他的生活中充满了爱和希望,尽管他的生活是那样不完全,可是感恩的心让他充满了爱,他正在以感恩来歌唱他的生活。这是米非波设所表达出来的感恩。他以忠诚、以饶恕、以知足来表达着感恩。 那么今天,我们的生活中会有很多的不完美,并不是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帆风顺,都是心想事成。但是,只要我们用心去数算,总是有很多感恩之处。 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里失窃,被偷走了很多东西,这件事情被他的一位朋友知道了,他的朋友就马上写信去安慰他,劝他别太在意,别放在心上。罗斯福怎样回复他的朋友呢?他说,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偷去的是我部分的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作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我们看到,对任何人来说,失窃绝对是一件不幸的事,可是罗斯福却能够从中找到感恩的理由。对比我们自己,我们实在是应该去想想,我们应当怎样去看待生活。人生不会一帆风顺,我们会遇到种种挫折和失败,如果我们不能勇敢地去面对,不能豁达地去处理,只是一味埋怨的话,只会让自己消沉,只会让自己萎靡不振。如果我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像米非波设一样,能够常常记念他的主他的王对他的恩惠;像罗斯福一样,能够换一个角度去看待人生,去看待失意和不幸,那么我们就会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我们就会有完美的人格,有进取的信念。 米非波设的经历,实在是让我们应该回想自己。我们真的像米非波设一样,因为我们生下来就是与基督为敌的。我们那个时候不认识神,但是基督却在我们还和他作敌人的时候,就为我们死,为我们付上了赎罪的代价。他不但不记念我们的罪,反而让我们在他的里面得着生命,并且给我们权柄作神的儿女,还有一个美好的应许,就是我们将来可以承受在天上的产业。 比起米非波设得到的恩惠,这样的恩惠岂不是更大吗?米非波设尚且知道报恩,我们呢?米非波设是一个残疾的人,他软弱,有限,但是他有一颗忠诚的心。其实我们也像米非波设一样,我们不能为神做什么,我们很有限。神是完全的,是超然的,他不需要我们做什么,但是至少我们应该有一颗忠诚的心。 我们也像瘸腿的人一样,我们在跟从神的路途上跌跌绊绊;我们是软弱的,我们不能胜过生活中的诱惑,不能胜过生活中罪的捆绑。但是至少,我们应该有一颗忠诚的心。米非波设能够在那样一个生活中,不剃胡须,不修脚,不洗衣服,以这样一个攻克己身、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来表达忠心,那我们呢?我们是否愿意在这样一个社会中选择一个分别为圣的生活,过一个神所喜悦的圣洁生活,来表示我们对神的感恩呢? 今天,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是否愿意让自己的心灵脱离世界所带来的污秽,是否愿意用神的圣道来约束自己,过一个节制的生活呢?我们如果愿意与神同去,就应该想神所想,忧神所忧,做神所喜悦的事情。就如米非波设的心和他的恩人同去一样,我们的心也要和我们的主同去。 另外,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人真正地认识到神所给我们的饶恕是何等地大,真正地知道我们所白白领受的恩惠是何等地大,我们就必然会乐意饶恕我们弟兄的软弱和亏欠,我们甚至情愿吃亏,也能够去接纳别人、宽恕别人。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周围,可能会有一些人像洗巴那样,对我们暗中伤害,背后谗谤,从中取利。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米非波设没有因为蒙受不白之冤而要求大卫降罚恶人,去报复洗巴。 那我们呢?我们为什么不肯饶恕那些亏欠我们的人呢?我们有什么权力去论断、去审判、去伸冤呢?我们尚且亏欠神那么多,我们为什么还向那亏欠我们一点点的弟兄去算帐呢?为什么还抓住个人的仇恨不放呢? 在《马太福音》十八章中有一个比喻,一个人欠了他主人一千万两银子,他就央求他的主人,请主人宽恕,那主人就宽恕了他。可是当他出来的时候,看见一个欠他十两银子的同伴,他却揪住这个同伴,将他下到监牢里。众同伴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主人,主人看他对自己的同伴这样没有怜悯,就将他抓来下在监牢里,直到他还清他所欠的。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呢?我们看到我们欠主的乃是一千万两银子那么多,而别人欠我们的最多不过是十两而已,那我们还有什么胆量去要求我们的主为我们追讨那欠我们十两银子的人呢?米非波设没有追讨洗巴的罪,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所以感恩和饶恕是分不开的。我们今天如果愿意作感恩的人,我们若真正认识到感恩,必然就会宽容待人,以恩慈待人。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一句老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许多不孝的儿女,都是因为不知足,不感恩,以致觉得父母应该为自己做很多事情,应该供应自己的吃穿,应该让自己享受良好的教育,应当为自己劳苦,应当给自己钱财等等。 不知足的信徒也是这样。我们不觉得神所赐给我们的一切是恩典,而觉得是应该,觉得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我们也应该反思,这一切乃是神的恩惠,是我们不配得的,一切恩惠都是白白得来的,不是因为我们做了什么配得,我们乃是白白领受。所以我们要数算神的恩典。 米非波设让我们看到的是,感恩不是一次的,不是一时的,感恩乃是经常的,感恩乃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所以我们要选择这种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影响我们的生存心态,影响我们的生命质量。米非波设以忠诚、饶恕、知足,表达了他的感恩之情;我们如果愿意为主的缘故选择过圣洁的生活,选择饶恕、宽容、恩待别人,能够常常知足,这也是一种感恩。 现在正是感恩月,那么我们应该思想:我怎样回应神的恩典?我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我的感恩呢?愿上帝祝福他自己的话语,愿他的话语成为我们脚前的灯,路上的光。阿们!
1
扫码关注公众号弦外飞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