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踪何等佳美
2019-04-30
时间:2016-07-11 08:32:14 来源:作者空间 作者:福胜王 浏览:次T|T
最近,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之一的屠呦呦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谈话话题。当人们沉浸在国内首个诺贝尔医学奖的兴奋中时,大概没有多少人会想起那些曾肩负使命行走在中华大地上的外国宣教士们。他们无怨无悔服侍中国人民,其中就有一位医术精湛,把生命献给中的医生,他就是布道家葛培理牧师的岳父钟爱华。
钟爱华曾是美国棒球领域的佼佼者,他放弃进入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的机会;将自己的生命深埋在中国江苏淮安,从事医疗宣教达25年之久,静默无声,却结出许多生命的果实。
钟爱华于1894年出生在美国维吉尼亚州的一个富人家庭。从高中起,便对运动充满热爱,他是学校棒球校队的投手,球技了得。为了去中国宣教,钟爱华放弃签约加入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的机会,转而和上帝签下了一张更有价值的合约:若上帝许可,我愿意成为医生,到中国宣教。在他看来,他生命中的梦想就是要让更多中国人的疾病能得以治疗,更多人的灵魂能得拯救。他的父母对于儿子的决定非常支持。
1912年9月,他从法律专业转入了美国里士满的弗吉尼亚医学院。这所知名高校在获悉钟爱华立志要去中国宣教的心志后,减免了他的全部费用。在医学院的课程任务艰巨,而钟爱华极其刻苦用功,最后顺利通过了所有的考试。
钟爱华在里士满学医期间,就开始意识到了祷告的重要性,从那时起,他每天早起读经,为自己的需求和朋友的需求祷告。他开始建立“对上帝主权的绝对而又完备的信心。知道上帝是无所不知、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神。因此,当我们祷告并寻求他的引导时,他已为我们预备了答案。
1916年6月6日,即将22岁的钟爱华获得了医学学位。如此年轻就成为医生实属罕见。有人说,如果钟爱华毕业后几年留在美国行医,那他一定会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外科医生之一。然而,钟爱华的梦想不在美国,而在遥远的中国。
获得医学学位的钟爱华恨不得立刻办好所有手续去中国,但推荐人认为,像钟爱华这样极有能力又有潜力的年轻人,如果在美国医院锻炼几年,必然会在以后的医疗宣教中发挥更大作用。最终钟爱华去中国的时期被延迟到了秋天,他要在美国矿区行医三个月。钟爱华欣然顺服了这一个决定,在这期间,他与相识多年的女友弗吉尼娅结婚。
新婚不久的夫妻俩找到一家矿场,在那里搭起了帐篷,以此为据点,展开他的医疗服务。钟爱华的病人都是附近的矿工,这些人野蛮粗鲁,然而钟爱华对他们充满热情。夫妻俩彼此扶持,互相鼓励,此时,钟爱华和妻子都觉得这般操练已经达到了作为宣教士的条件。
所有去中国宣教的材料都提交完毕。考察钟爱华是否具备宣教士资格的委员会秘书说道:“钟爱华是我所处理过的申请人中最有才华,也是最全面的一位。”
1916年,22岁的钟爱华和妻子从美国西岸的西雅图起航,经过19天的航行,终于抵达上海,接着转往江苏的清江浦(今江苏淮安淮阴)的仁慈医院,在那里展开了他25年的中国医疗宣教生涯。
初到中国的钟爱华和妻子,并没有感到不适应,他们很快在清江浦找到了家的感觉。这里的宣教事工是宣教士赛兆祥于1887年开辟的,他是著名女作家赛珍珠的父亲。值得一提的是,赛珍珠根据她在安徽宿州地区的所见所闻而写的小说《大地》,获得了193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几乎每天清晨仁慈医院都有敬拜,他们邀请那些能够下床的病人一同参加敬拜听道。院方称这是医院建院的根基,也是继续运营的基础。
不触及灵魂的医治是不完全的。正如钟爱华所说:“我们工作的首要目标就是为基督赢得灵魂。我越来越确信我们必须要强调这一点。你不是必须要布道,但如果要成为成功的宣教士,就必须有为主赢得灵魂的热心和渴望。”只要没有外出,钟爱华每天都会参加敬拜,而且常常亲自在讲台上分享,并为每天要进行手术的病人祷告。
其中有个女患者的肚子里长了非常大的肿瘤,手术难度很大,若手术失败,病人会有生命危险,但钟爱华在迫切的祷告后,对患者进行了手术,并且顺利拿掉了肿瘤。这位女患者手术后下床走动时,身体无法保持平衡差点向后摔倒,因为那个肿瘤有80斤,比她的体重还重,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但在那个多灾多难的年代,这实在不算稀奇。
钟爱华夫妇在清江浦服侍的年代,正是中国动荡不安的年代。仁慈医院后来成为当时最大的长老会医院,为江苏省北部的人民提供非常好的医疗服务。在这期间,钟爱华的妙手拯救了许多生命,人们被他超越年龄的精湛医术所折服,他赢得了许多人的爱戴。
1917年,23岁的钟爱华,在正式成为医生仅仅17个月后,开始担任人口超过两百万的居住区内唯一一所医院的院长。
虽然钟爱华帮助了许多中国人,但在很多中国人眼里他是“洋鬼子”。有一次钟爱华开车载女儿钟路得回家,经过拥挤的集市,忽然有个小孩冒出来,向车内吐了一口痰,正好吐在了路得身上。作为父亲的钟爱华当时非常气愤,但他能理解当时的处境。他知道很多人误会宣教士,他知道唯有实实在在地付出爱的行动,才能缓解与中国人之间的隔阂。
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这样不求回报的爱,实在令他们费解。就像学者余虹写道:“有一种爱,我们还很陌生。”尽管他的工作不被中国人理解,但他仍然选择去爱。
1938年2月下旬,正在侵略中国的日军发动了新一轮的进攻。当时镇江已沦陷,清江浦成为江苏省省会,也是中国东部未被攻占地区的中心。敌人正无情地从四面八方涌来,外国宣教士在中国的处境也越来越危险。
年长的宣教士们在上海向钟爱华发出紧急呼求,要钟爱华趁现在还来得及,尽快将妻子和孩子转移到安全地带。但钟爱华不顾个人安危,仍然坚持留在仁慈医院照顾那些病人,这时的妻子不仅同意丈夫的决定,而且她本人也坚决要留下来。她引用了美国诗人爱默生的一首诗:“若为真理,舍上生命,纵使毁灭,也得成全。”看到妻子坚定不移地站在自己和深爱的中国人这边,钟爱华的心深受鼓舞和感动。
接下来的日子里,为了保护家人,他在宿舍屋顶上,铺盖大幅美国国旗,提醒日本的飞行员,不要向美国侨民的家投弹。直到日军占领淮安一年多后,钟爱华认为美日战争已无法避免,加上妻子患上了严重的疟疾,身体需要调养,才不得不选择返回美国。
1941年5月19号的清晨,所有宣教士,医院全体职工,无数的清江浦百姓都来到大运河码头前,来到这个25年前钟爱华夫妇登陆的地方,来向他们所爱的钟爱医生告别。很多送行的人都留下了不舍的泪水,他们对钟爱华唯一的愿望就是:“快些回来。”钟爱华也坚信,他将妻子送回去就会赶回中国。然而,几个月后,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事件爆发,钟爱华回中国的计划也随之无限期地被搁浅。
不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钟爱华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花一个小时读经祷告,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一天的生活。他将自己的生命完全而彻底地用来服侍上帝、服侍他人。他对人的怜悯、体贴、关爱以及他对传福音的负担,都源自于他有一颗紧紧依靠上帝的心。
钟爱华女儿钟路得在回忆父亲时说,父亲的手曾紧握棒球、手术刀和笔杆,推着母亲的轮椅,他更紧紧握住上帝的手,顺服上帝的引导。他最喜爱的经文就是:“你要专心仰赖耶和华,不可倚靠自己的聪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认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箴3:5-6)并且他也一直遵照这段经文生活。
回到美国后,钟爱华的手继续行医,然而他也投入了另一个新的侍奉,就是拿起笔杆,成为上帝手中的笔,透过文字来造就更多的人。从1959年到1973年,钟爱华担任《今日基督教》杂志的执行编辑。他写的文章深有属灵的洞见,大受读者喜欢。
钟爱华在晚年时无微不至地照顾中风的妻子,虽然他自己也患有严重的糖尿病,但每当他的手推起轮椅时,仍然是妻子最大的依靠和满足。钟爱华说,照顾妻子是他人生最大的特权和享受。他们经营了半个世纪之久的婚姻始终不褪色。
钟爱华的一生是甘心服侍的一生。他的生命也祝福了二女婿葛培理,使其沿着岳父的佳美脚踪,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布道家之一。
查尔斯·卫斯理说:“上帝埋葬了他的工人,继续着他的工作。”
如今,钟爱华已离我们远去,然而他的后代仍然爱着这块土地,继续传递着父辈们的梦想。
08年汶川大地震时,钟爱华的外孙葛福临作为葛培理布道团的领袖正在中国访问,惊闻地震消息后,于第二天向地震灾区捐款30万美金,并且迅速与其在美国领导的组织取得联系,十天后,一架波音747大型运输机从美国夏洛特机场起飞,飞机上装满了90吨总价值100万美元的救援物资,目的地便是中国成都。
爱决定了灵魂的重量,钟爱华选择无怨无悔地去爱,他坚信爱能够剥去人心厚厚的防备。钟爱华的这个中文名字也颇有意义,他的本姓“贝尔”(Bell,意为“钟”),本名叫纳尔逊·贝尔(L.Nelson.Bell)的钟爱华被中国人以“热爱中华的钟先生”所取代。
在美国的电视采访中,钟爱华和妻子弗吉尼娅被问到是否觉得当年在中国的时间是浪费生命。他回答说:“浪费?当然不是!我们知道在天家会遇到许许多多在医院接受基督的人,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呢?”
愿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热爱中华的钟先生”!
扫码关注公众号弦外飞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