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锟斤拷锟斤拷锟教帮拷锟斤拷锟斤拷 > 灵修 > 见证 > > 正文

跨越两洲的灵性复兴~

2019-04-30

核心提示:二十岁的怀特腓德(George Whitefield),生于英王乔治一世登基时,是牛津大学的工读生,此刻正在校舍床榻,因着属灵的追求,而辗转难眠,痛苦呻吟。怀特腓德有着一双蓝眼睛,嗓音低沉悦耳,蛮有活力。但在1735年早春这几个礼拜,他却抑郁寡欢,正为着重生而挣扎。他进入大学不久,就被约翰·...


二十岁的怀特腓德(George Whitefield),生于英王乔治一世登基时,是牛津大学的工读生,此刻正在校舍床榻,因着属灵的追求,而辗转难眠,痛苦呻吟。

怀特腓德有着一双蓝眼睛,嗓音低沉悦耳,蛮有活力。但在1735年早春这几个礼拜,他却抑郁寡欢,正为着重生而挣扎。

他进入大学不久,就被约翰·卫斯理及其弟查理士注意到,邀他参加"圣洁团契"。在约翰·卫斯理心被恩感之前,有三年的时间,这小小的"圣洁团契"的每一成员,都刻苦己心,努力行善,以致校方封他们为"循理派"。

查理士曾借给怀特腓德一大堆书看,其中有一本书是几世纪前一位苏格兰人写的,讲到重生的必要,这打开了怀特腓德的心眼。他立刻开始追求重生;这却没有引起卫斯理的共鸣,因卫斯理相信婴儿在受洗的时候就重生,换句话说,每个英国新生儿在受洗时,就是登记有案的重生者。

怀特腓德知道卫斯理错了。他加倍努力做到除恶务尽的工夫,好使自己获得重生。他埋首勤读新约,摒弃一切娱乐,禁食祷告,但似乎这些还不够,重生还是遥遥无期,而他已精疲力竭,无心欣赏窗外的鸟语花香。

另外一本书搁在他的桌前,他不记得自己是怎么去翻阅它,总之,他就是随手拿来读,结果内容令他惊异不已;当他越思想神在十字架的作为,越受感动,神在十字架上代偿罪债的情景,鲜活地浮现在眼前,如今一切都明了了:原来重生是恩典,不是酬报,只要去接受就行了。但他尚未完全放下他的努力,直到有天早上,他颓然倒卧在床上,发出无助的呼喊--他以前所有的祷告,都是想讨神的欢心呵。

突然,怀特腓德知觉到他是快乐的,也知道为什么--他将自己毫无保留地放在全能者的手中,而看不见的那位,已除去他的重担,代之以神同在的喜乐,怀特腓德为这重生竟如此简单而开怀大笑,那说不出来满有荣光的大喜乐,自他心中涌出。

学期一结束,怀特腓德坐着马车回乡,一路上心情好得很。在家里,他哥哥对他没什么好感,但他去看他女友,提及他重生的经历,她眼睛亮起来,要他陪她一起看圣经,帮助她相信。在一个救济院,他碰到一个哭泣的老妇,他羞怯地向她传讲耶稣,没想到她竟破涕为笑,令他惊讶福音的效果。

当他坐在夏天的河畔,阳光下,圣经的宝藏一页页展现在他面前,他开始明白,即使平信徒也可以明白"救恩是白白赐下",只要"因信称义"就可重生。而此时卫斯理牧师和其弟,已前往乔治亚殖民地,仍相信要行善方能得救,把神看做一个严苛的主人,而非慈爱的天父。

一个新牧师来到格罗斯特(Gloucester他的故乡),对他说:"我听说你的好品行,也欣赏你的行为。"于是任命他为执事,虽然他还太年轻。第二个主日,轮到他上台讲道,这是他头一次的经验,他用心地准备讲稿,以他低沉浑厚的音调,传讲免费救恩的信息,结果有人向牧师抱怨,说这新讲员把十个会友气坏。牧师辩驳地说:"他们不会气太久的。"

在家乡,在伦敦(他代替一个牧师朋友的职位),以及两个乡下教区,怀特腓德发现人们灵性的饥渴。他尽量隐藏内心的得意,免得骄傲流露--因他这样一位出身低微、年轻的牧师,竟能唤醒男女老少对真神的渴慕。

每当他读经、祷告、阅读古籍,都有新的启示。他明白救恩是白白赐下的,他以前长期的努力挣扎是不必要的;他为自己瞬间的开窍,再度感恩喜乐。他不再拘泥于形式化的公祷文,甚至他开始随圣灵感动,即席讲道,这在当时的教会是大胆的创新。1737年2月,在他按牧半年后,二十三岁的他成为布列斯特(Bristol)教会复兴的主导人物,他写信给朋友:"教会在周间的人数,也同在主日时的人数一样多;尤其星期日,因没有座位而离开的不在少数。喔!求神让我谦卑,知道离了祂,我什么都做不成。"

有个微小的声音催促他到海外宣教,卫斯理从乔治亚写信来,查理士回国时也亲自来敦促,但更重要的是从神而来的呼召,在他远行前,复兴之火已燃遍伦敦,他是当时最受欢迎的讲员。人们恳求他留下,但他心中的异象是清楚的:神对不列颠有另外的计划。

怀特启程前往乔治亚那天,约翰·卫斯理这个被打败的宣教士,在肯特(Kent)的同一个港口登岸说:"我去了乔治亚想改变印第安人,但谁来改变我呢?"当怀特腓德抵达乔治亚,他才听说卫斯理引人反感的严格教规,以及不幸的恋爱故事。他立刻察觉到这殖民地需要救恩的信息,在当地的四个月时间,他极为愉快,也肯定美国会是他的家。但他仍赶回英国接受按牧典礼,并为孤儿院筹募基金。

回到英国,他听说复兴之象如火燎原,卫斯理也脱胎换骨,成为真基督徒。1739年,他们一起在伦敦过新年,主领感恩赞美的聚会,一点看不出来他们将来会分道扬镳。怀特腓德写道:"这儿似乎满了圣灵的浇灌,年前因我讲道而灵性苏醒的人,藉着我亲爱的同工卫斯理和查理士殷勤的服事,在主里已长大成熟。"

然而,许多神职人员极为愤怒,当怀特腓德回到布列斯特,他发现那些老顽固排斥他。这使他兴起一个念头,或许他可以像在美国那样:露天讲道。

布列斯特市长曾告诉他,若他想向印第安人传教,这附近就有许多:这些文盲矿工,他们的心地就像他们的脸一样黑。怀特腓德决定在这些矿工放工时,向他们介绍耶稣。露天讲道在英国是违法的,卫斯理曾警告怀特腓德,这是疯狂之举。

1739年2月17日,怀特腓德站在一座小山丘上,对着向前靠拢的矿工们,扬声传讲:"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矿工们停下来,注视着他。慢慢地,他们又靠近一点,另一些人也加进来,没有暴动,只是安静,专注地聆听讲道。

他提到耶稣,这位罪人的朋友;提到审判,像矿坑般幽暗的地狱;提到十架,以及神的爱。他一再阐释他的主题,忘记时间的流逝。然后他注意到一个景象:在他们漆黑的双颊有泪水流过后的白痕。

扫码关注公众号弦外飞音


大家都爱看
查看更多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