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如山
2019-04-30
时间:2015-07-02 08:48:15 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黄晓远 浏览:次T|T
父爱如山——从“浪子比喻”中的父亲思父神的爱
经文:路15:11-32
父亲节,祝福每一位为父亲的节日快乐、身心健康!俗话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今日我们来思想一位伟大而慈爱的父亲,虽然他的形像是出现在耶稣的比喻中,但他所投射的是天父上帝爱的见证。先让我们一同翻看圣经,来读这个大家早已耳熟目详的“浪子回家”之故事。
一、接纳小儿子
1、爱的容忍,甘被得罪
小儿子提出要求:“把我应得的产业分给我”,对犹太人而言,这是对父亲的藐视,甚至咒诅。做为父亲,本有权利拒绝,但他仍随儿子的意愿,给予分家。并看着儿子收拾起来,走向远方。如此无理且伤情的举动,父亲却一直忍耐。为什么呢?也许在父亲的眼中,儿子不仅是儿子,他是一个人,有自己独立判断的能力,也应承担由此抉择而来的责任。看似纵容,实则这也是儿子成长应有的磨砺。
思想神造人的时候,在园中安置了一棵分别善恶的树,并与人立约,不正是爱的表达吗?虽常有怀疑神不该如此,可若如此,人被造不就是一台机器吗?从哪里显明人有自由意志?从哪让人知道人是照着神的形像与样式造的——神是主,人有主权,可选择对神的违背?明知道与人立约,人会选择背约,但神仍是执意如此,是因为他的爱。
当然,我们在这里不是要讨论为父亲的面对儿子的所有要求,是要阻止或是满足,因这要看具体的情形。在这里我们强调,浪子父亲在这所作的诚如神对我们始祖所做的那样,是爱的流露。
2、爱的怀抱,连连亲嘴
不知过了多久,小儿子准备回去。因他落在了极度穷苦可怜的情形中——替人放猪,却连猪吃的豆荚也无法得到。之前是父的爱子,现今连猪也不如,这种反差不正是我们人类在亚当里堕落的写照吗?!
此刻,浪子忆起了父亲的好,想到了父家的温暖。他知道父亲是不会亏待那些雇工之人,他是那样的仁慈。可过去得罪父亲那些情形,一幕幕的浮现眼前。有脸回去吗?他勇敢正被自己的过去,决定回去并向父亲承认自己的错误:“父亲,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于是他归家了。
父亲远远地看见儿子归来,他是怎样辨认出来的呢?浪子现在的情形应与出去时不再一样吧,惟一的解释就是父亲对儿子的思念,其容颜早铭记在心。他跑上去,抱住儿子的颈项,连连地与他亲嘴。这是爱的怀抱,这是爱的接纳,这是爱的原谅。他没有丝毫的责怪,有的只是紧紧地拥抱;他没有丝毫的怨恨,有的只是深情地相吻。重得儿子的愉悦,令他欢喜满足。
这不就是一个罪人悔改归家时,父神的喜悦与接纳之情吗?
3、爱的更新,换上新装
父亲吩咐仆人,给浪子换上新装。归来的浪子,被父亲的爱更新了。“上好的袍子”、“戒指”、“鞋”是父亲的白白的给予,“宰了肥牛犊”一同欢喜快乐。
当罪人回转来到神面前时,神不也是这样赏赐我们的吗?
“上好的袍子”,那是基督的义袍啊。基督为我们舍命流血,代替了我们罪应有的惩罚,而他的义成了我们的遮盖。
“戒指”,这是儿子的名分。神藉着基督的死,与我们和好,并赐给我们儿子的地位,使我们不仅为儿子,且为后裔,就是那承受产业的。
“鞋”,不再赤脚。福音给予我们平安,给予我们保护。
感谢神,用爱接纳我们,并丰富地赏予我们恩典。
二、相劝大儿子
小儿子归来了,但大儿子呢?他在田间,回来的路上听到家里传出的“作乐跳舞的声音”,从仆人那里问明原因后,竟然生气,且止步了。父亲听闻这事,就出来相劝。他的爱再次展露。
1、爱的邀请:出来劝他
小儿子回来了,大儿子虽离家不远,却还在外面。
小儿子回来了,大儿子却生气。
小儿子回来了,大儿子却在迷失。
浪子比喻的重点其实不是小儿子,乃是大儿子。不过,面对大儿子的举动,父亲也没有责怪,乃出去相劝,邀请其归来。这是爱的诚心相邀。
这相劝恰是主耶稣爱的说明。因为这比喻当时的背景是耶稣与税吏为友,接纳他们,这使法利赛人愤怒。耶稣特别向他们指出迷羊被寻回,牧人欢喜快乐;丢落的钱被寻回,妇人欢喜;儿子回来,父亲欢喜;罪人悔改,神与天上的使者一同欢喜。但现在的他们却不乐意看见罪人回转,这就是大儿子的行径。藉此比喻,耶稣指出他们的错误,并期待他们回转。
2、爱的解释:都是你的
大儿子听了仆人说明家中宴席的缘由后,生气了。虽父亲极力相劝,仍不肯前往,还带着埋怨的口吻,对父亲说:“我服事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但你这儿子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他一来了,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
从这话中,我们可以读出大儿子的自义、自怜、自是及对父亲的不满。可父亲却对他说:“儿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
大儿子认定父亲吝啬,父亲却给予所有。很多时候,我们岂不正是大儿子吗?误以为神亏待了我们,其实神将其所有的都在基督里丰富地给予我们。
3、爱的指正:理当欢喜
“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这是为父的向大儿子指出,回来的是“你的兄弟”。他非外人,乃是骨肉之亲。不能如此冷血,乃应欢喜快乐。
比喻的结尾是开放的,大儿子进或不进,留给每位已经在神家中,做神儿子的你与我来选择。面对罪人悔改,我们是喜乐还是排斥?
结语:
父亲的慈爱,比山重、比海深。他所表达的恰是神对我们的大爱,因神无条件的接纳我们,并体恤我们的软弱。
当儿子回家后,终有一天他要成为父亲,到那时他将更深的理解为父的胸怀与大爱。这不正是神对我们的期待吗?
扫码关注公众号弦外飞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