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的“圣”与圣徒的“通”
2019-04-30
经文:“因为那已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稣基督,此外没人能立别的根基。”(林前3:11)
我们基督门徒所坚信的《使徒信经》上有这样两句话:“我信圣而公之教会,我信圣徒相通”;在《尼西亚信经》上,也有类似的一句话:“我信使徒所立惟一圣而公之教会。”
教会最根本的传统,首先是使徒所传的将教会建立在“承认主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这一信仰基础之上(参太16:15-18)。“因为那已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稣基督,此外没有人能立别的根基”(林前3:11)。尽管历史中的教会有过软弱和失败,有过玷污和羞辱,但众使徒所立下的这唯一根基,始终未被阴间之门所动摇、所征服(参太16:18)。因此“由神那里从天而降的圣城耶路撒冷”,城墙的根基上,仍然镌刻着“羔羊十二使徒的名字”(启21:10、14)。
教会的传统与特征之二,是她的“圣”。圣的内涵大致包括以下几点:⑴教会的属灵地位上的超越,属灵品质上的崇高,属灵气节上的尊严。⑵为求主的国降临,力求主的旨意行在人间而归主为圣,为主所用。⑶教会在道德上的纯洁与纯净,在伦理上的完美和完全。
圣与俗的界限不在教内与教外,而在光明与阴暗之间,公义与不义之间,真理与谬误之间,纯净与污浊之间,美好与丑恶之间,善良与邪辟之间,崇高与卑下之间,上帝的旨意和个人的私欲之间……“你们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负一轭。义和不义的有什么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什么相通呢”(林后6:14)。“弟兄们,我还有未尽的话,凡是真实的,可敬的,公义的,清洁的,可爱的,有美名的,若有什么德行,若有什么称赞,这些事你们都要思念”(腓4:8)。
以上这段话是金陵协和神学院汪维藩教授在《基本要道》中对教会特征的注解。
教会属“圣”的传统与特征的现实意义在哪里呢?对于宗教,有多种的定义。就个人而言,宗教追求的是自我的不断完善(尽管这个完善所依靠的是神助)。达到属灵地位上的超越,属灵品质上的崇高。
弟兄姊妹,我们是一群分别为圣的人。当别人在安闲地休假期的时候,我们坐在教堂里聚会,我们不是参加一个沙龙,也不是开一个Party。因为我们在享受在地如在天的生活,对于神的儿女来说,我们乐在其中,这就进入了宗教的第二种定义——对终极的关怀。
在当今这物欲横流、信仰迷失、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有多少人在思考人的罪性、人的有限、人与世界的终极问题?一是无暇思考,二是不屑思考。人无视自己的罪性与有限,自然就会胡作非为。私欲恶念越来越多,犯罪作恶愈演愈烈。法律的有限、道德的软弱,都难有对人心灵深处的触及。西方文化较之东方文化,其中最大的差距是:基督教主张的“在人不能,神助则行。”没有外力,人岂甘愿自我完善,又岂能自我完善;人无视终极的关怀,自然就落入物质主义、享乐主义,鼠目寸光的生活怪圈。而人又是欲壑难填,必然不择手段。尽管官至国家宗教局副局长,后任江西省副省长的胡长清,最终也是当年轰动一时的大贪官遭枪毙的结果。正因为我们是一群分别为圣的人,我们是一群蒙福的人,我们是靠神而自我完善。
也正因为我们对终极的关怀,从而可以来规范我们今世的生活、督责我们的心思意念、言语和行为,这就要有我们当有的表现和见证。这就进入了宗教的第三种定义:社会的良心。这也是教会的责任,教会存在于世上的两个目的:一是传福音,二是为主作见证。教会是金灯台,她不仅给人提供人生观照模式(信仰),更是社会的一盏明灯。无论思想、道德、文化、服务,都当作为社会的楷模。当今国家已承认宗教文化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就包括以上所列的诸多因素,教会理当大有所为。这样我们就自然地进入了下一点启示:基督徒是一群信主而得救赎的人,基督教所主张的是人类一体的思想。我们这一群人不是追求的独善其身。滚滚红尘,过避世的生活也是不可能的,真正的自我完善乃是体现在人群中不仅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更体现在对人心的净化与对社会服务多少的付出上。特雷莎修女,不仅是20世纪的道德楷模,被教皇当之无愧地封为圣人,她在自我完善方面的崇高,正是体现在她一生对穷人的关顾与服务上,这正是我们当效法的。
环顾当今的中国教会,作为“社会的良心”我们很难说有多少见证。虽然基督教作为一个新兴的宗教,在中国发展较快,但真正对国家对民族的贡献和影响微乎其微,信徒总人口的比例还很小,内地的教会更是少之又少,甚至有的教会在更进一步地被边缘化、弱势化。这自然有多方面的原因。可我们现在要做的:先要有这方面的认识,再要有这方面的托付。即使我们是少数,在教会的“圣”这一方面,在“社会的良心”等诸多方面,应该成为社会的楷模,起到示范性的作用,这应该是教会的第一个异象和远象。让每个弟兄姊妹都知道,这个异象会引导我们前进,我们也靠神的力量去努力追随我们的异象,从而去实现我们每个人属灵的人生价值。
教会的另一种传统特征是她的“公”,即教会的历史性与普世性。以其历史性而言,旧约时代的众先知,众使徒,乃至两千年来的众使徒,众圣徒,都列于这一连绵不断的,具有漫长历史的属灵教会之中,历代圣徒心灵最深处对上帝的挚爱与敬畏,积淀于当代圣徒的心灵之中,这是一种深渊的响应。永恒的宝座之前,二十四位长老所代表的正是旧、新二约亿万圣徒的俯伏敬拜和出自同一心声的赞美与歌颂。这是“我信圣徒相通”在教会历史性方面的依据。再就教会的普世性而言,普世教会是由全世界各个不同地区的教会所组成。全地圣徒因受同一圣灵的洗而成为同一位基督的身体,又饮于同一位圣灵,从同一位圣灵接受生命的滋养与供应,相互代祷和关切,在圣灵里息息相通,是一种琴弦与琴弦的共振。这是“我信圣徒相通”在教会普世性方面的依据。
那么教会属“公”的现实意义又是什么呢?一方面,即使我们是一个小小的教会,但依然是普世教会的一份子,因为所有的教会都是属神的,教会只有规模的大小之分,而没有属灵地位上的高低、大小、贵贱之别;我们依然在参与神国的建造,拓展神的国度而尽我们的本分。同样地我们也是教会漫长历史中的一份子,在主宰历史的上帝眼中,他必不轻看,虽然我们所做的是极其有限的工作,但是却具有了为侍奉神的永恒价值和属灵的意义。另一方面,既然我们明白了我们这个小小的教会依然有它不可忽视的普世性和历史性的意义,那我们就当找准我们自己的位置,这是我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也是我们这个教会的第二个异象,我们能为普世的教会做点什么?当然首先就是要把我们自己的教会办好,从而去吸引更多的人来归于主耶稣救恩的名下;再则,我们教会应该是立足于当地,胸怀世界。在教会历史上,无论是十六世纪的改教运动也好,还是十七世纪的敬虔运动也罢,还是十八世纪大觉醒运动等等,无不是在信仰迷失,生活颓废,道德沦丧的时刻,上帝亲自动工去使用小小的一批人为他尽忠,从而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去彰显他的大能,去传扬福音,洁净人心进而推动世界的和平与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的第二个异象就是用办好我们自己教会的先进性去体现对其他教会的服务性上。至少我们可以广泛地交通与交流,拿出我们教会可以分享的,给人大有益处的果子来,这才是教会的大公性和“圣徒相通”在教会中的体现。这样的教会必将兴盛于国家,造福于人民,必蒙上帝的悦纳。我不愿给大家的是压力,更愿成为我们的动力,使我们这一群人去真正实行“我信圣而公之教会,我信圣徒相通”。即使到主的审判台前,我们也能大声地这样宣告。
扫码关注公众号弦外飞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