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把钥匙-主日讲章
2018-06-13
读经:马太福音16:19;路加福音11:52;启示录1:18,3:7
马太福音16:19 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
路加福音11:52 你们律法师有祸了!因为你们把知识的钥匙夺了去,自己不进去,正要进去的人,你们也阻挡他们。
启示录1:18 又是那存活的。我曾死,现在又活了,直活到永永远远,并且拿着死亡和阴间的钥匙。
启示录3:7 你要写信给非拉铁非教会的使者说,那圣洁真实,拿着大卫的钥匙,开了就没有人能关,关了就没有人能开的。
钏匙是用来开锁的,常言道:什么样的钥匙,开什么样的锁。在新约圣经里,也提到了“四把钥匙”。这“四把钥匙”各是什么呢?它们的用途如何?对我们今日的教会事奉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愿圣灵开启我们的心窍,使我们透过这篇讲章的分享,能明白神的旨意和奥秘,从而更好的事奉神,完成神给我们的托付。
一、“天国的钥匙”——关于教会权柄问题的探讨
《马太福音》16:13--20记载了一段耶稣和门徒的谈话,谈话的内容关乎到对耶稣的认识。当耶稣问到人们对他的认识时,门徒的回答是众说纷纭,耶稣随即问他们:“你们说我是谁?”西门彼得说:“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彼得受到了耶稣的称赞:“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你的。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
在段话中,耶稣首次提到了“教会”,这也是全部圣经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到了“教会”二字。很显然,这段话不是对准彼得一个人的,而是借着和彼得的谈话,传递给整个教会的信息。因为神的教会,不可能只有彼得一个人。教会是一个蒙召的会众,是一群重生得救的人所组成的属灵团契,所以这里的“天国的钥匙”,不仅仅是给了彼得,更是给了全教会的。
那么,这里所说的“天国的钥匙”,指的是什么呢?根据马太福音16:19节经文本身的意思可知,这个“钥匙”,是与“拥绑”和“释放”联结在一起的,而这里的“捆绑”和“释放”又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来看另一处经文,这处经文是耶稣复活以后,向门徒说的。当时耶稣向门徒吹了一口气,然后说道“你们受圣灵。你们赦免谁的罪,谁的罪就赦免了;你们留下谁的罪,谁的罪就留下了。”(约20:22—23)。
耶稣在这里所说的“赦免”和“留下”,其意义和前边说的“捆绑”与“释放”的意思完全相同。“捆绑”就是“留下准的罪”,就是不肯赦免,使其在灵里不得释放。“赦免”就是在灵里“释放”,使其在教会生活方面重获自由。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这个“钥匙”,是关乎教会权柄的。主耶稣赐给地上教会权柄,可以对付罪恶,保持教会灵性的圣洁。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今日地上的教会是拥有从主而来的权柄的,从而更好的管理教会。
主耶为什么要赐给地上教会权柄呢?这是因为教会是由一群人组成的,即或是这些人都已经重生得救,但是他们生命成分的大小,文化素质的高低,肉身生活环境的不同,及其由此而形成的性格上的差异,都会直接影响到教会生活的好与坏。
与此同时,教会并没有脱离现实,现实环境中某些邪恶的东西,对教会的侵袭,会导致教会中一些生命幼稚、缺乏抵抗力的信徒,受到引诱而入迷惑,最终在生活中犯罪失败。
针对这种情形,教会必须建立有形有体的组织,采取措施,加强管理,形成强而有力的纪律约束。必要的时候,可以对那些屡教不改、顽梗不化者,实施纪律制裁,也就是耶稣所说的“捆绑”。因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也正是因此。
使徒保罗后来给哥林多教会写信明确指出:“凡事都要规规矩矩地按着次序行”(林前14:40),一旦有人“越过”(约2:9节)这些规矩,教会必须予以严肃的处理,决不能姑息养奸,包容罪恶。
当年的哥林多教会就曾因为对犯了淫乱之罪的人熟视尢睹,容忍这种罪恶在教会中发生,对教会中出现了这样的丑闻,“并不哀痛”,而且受到了使徒保罗的严厉谴责。
哥林多前书5:1 风闻在你们中间有淫乱的事。这样的淫乱连外邦人中也没有,就是有人收了他的继母。5:2 你们还是自高自大,并不哀痛,把行这事的人从你们中间赶出去。5:3 我身子虽不在你们那里,心却在你们那里,好像我亲自与你们同在,已经判断了行这事的人。5:4 就是你们聚会的时候,我的心也同在。奉我们主耶稣的名,并用我们主耶稣的权能,5:5 要把这样的人交给撒但,败坏他的肉体,使他的灵魂在主耶稣的日子可以得救。 (哥林多前书5:1--5)
保罗在这段经史里所声称的“把行这事的人从你们中间赶出去”,实质上就是教会权柄的一种施行。“赶出去”,相当于我们今天教会中的革除教藉,不承认基督徒的资格,这也可以说是对罪恶的一种“捆绑”。
教会这样做,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1、表明教会对罪恶的态度,向世人证明教会是恨恶罪恶的,决不与罪恶同流合污。事实证明,教会处理那些犯罪的人,并不会有损于教会的形象,相反会使人们看到教会勇于对付罪恶。中国基督教“两会”主办的《天风》杂志,曾经曝光重庆市垫江市基督教“两会”主任长期霸占并奸污一名女童的令人发指的行为,就获得了教里教外的一致好评,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2、对全教会的信徒予以警戒。教会这样严肃处理那些犯罪的人,更是对全教会的信众敲响警钟,起到了以儆效尤(yǐ jǐng xiào yóu : 儆:告诫;警戒;效尤:效仿过错;学人家做坏事。用对某些坏人坏事的惩罚来警戒那些学着做坏事的人 )的作用,从而防止教会中腐败和犯罪的发生。教会如果对邪恶的东西,保持沉默,那就给教会其它信众传一个错误的信号,以为教会默允这种行为,那么这样的事会在教会中层出不穷。所以教会对那些犯罪作恶有辱教会声誉的事和人,必须实施“铁腕手段”,不姑息不留情,坚决实行教会纪律。“……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丢在地狱里”(太5:29—30)。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这罪恶的“酵”(林前5:6),不在教会中发作,不导致全团腐败,教会才能成为发光的金灯台,在世人中间射出圣洁的光彩。
3、帮助犯罪的弟兄与罪断交。有的弟兄确实重生得救了,但因为生命幼小,与肉体的情欲的争战中,力不能胜,屡打败仗,而这样的人,对罪恶也不是没有认识,他清楚地知道这是罪恶,基督徒不应该做,但身陷其中不能自拔,就像古时的参孙样,明知道大利拉是非利士人的奸细,是要害他的性命,但却陷入情网,无力脱身(士16:4—22)。对这样的人,教会采取措施,将其“赶出去”,无异于给其有力的当头棒喝,让其从罪恶的沉溺中猛醒,认识到自己所犯罪恶的严重性,最终真诚悔改与罪断交。
主耶稣赐给地上教会权柄的目的,是要保持教会自身的圣洁,因为教会是主耶稣用宝血从罪恶里救出来的,所以地上的教会必须过分别为圣的生活,不能沾染罪恶(林后6:17—18)。然而,教会权柄不能滥用,而且在施行教会权柄的时候,一定要对犯罪的弟兄进行劝戒,在劝戒无效的情况下,才可采取最严厉的处罚(太18:15--18)。倘若犯罪的弟兄,在接受教会处罚后真正地认罪悔改了,教会还要重新接纳(林后2:6—8)。
二、“知识的钥匙”——关于知识问题的思考
耶稣在这里责备律法师的一段话,和马太福音23:1--36对观,其时其人其言论完全是相同的,“符类福音”对这件事都有记载,而马太记这段话时,耶稣明确指责的对象是“文士和法利赛人”,路加笔下耶稣所指责的则是“律法师”。其实,他们都是同一类型的人。
旧约圣经写作和流传的时代,造纸术和印刷术没有被发明出来,因此那时的圣经靠人手抄写在一种羊皮制作的卷子上。这些专门抄写圣经的人叫做文士。他们精通旧约圣经,以捍卫律法为他们的天职,圣经又称他们是“律法师”。到希腊帝国统治犹太时,这些人中有一部分人自发地结合成团体,形成了“法利赛党”。
无论是文士还是律法师或者法法利赛人,他们都对律法大发热心,富有宗教热忱,他们是犹太社会的知识阶层,“深信自己是给瞎子领路的,是黑暗中人的光,是蠢笨人的师父,是小孩子的先生,在律法上有真理和知识的模范”(罗2:19—20)。
历史上,这些人曾是犹太社会一股积极的革新的力量,在犹太人国破家亡,人民被掳的情况下,他们凭着自己的宗教热情,保护犹太人的律法,使犹太民族没有在被掳之地被外族文化所同化。倘若不如此,旧约圣经恐怕早就失传了。这是犹太民族对世界文化的最杰出贡献,是在任何时候也不能抹杀的(罗3:1—2)。
然而到耶稣传道的时代,这些“律法师”们已不再锐意进取,而是墨守成规,恪(kè)守古人之遗传。他们以“律法师”著称,刚愎自用,藐视普通的犹太人,认为那些“不明白律法的百姓是被咒诅的”(约7:49)。
当一个生来瞎眼的犹太青年人,被耶稣医治而得痊愈后,这些“律法师’们对他百般刁难,青年人勇敢地为主作见证:“从创世以来,未曾听见有人把生来是瞎子的眼睛开了。这人若不是从神来的,什么也不能作。”(约9 32—33)他们竟然十分骄傲地说:“你全然在罪孽中,还要教训我们吗?”(约9:34)
正因为如此,他们公然站在耶稣的对立面,处处以律法为标准刁难耶稣,寻找耶稣的把柄,企图置耶稣于死地。他们手里拿着“律法”之“知识的钥匙”,却封锁了通往天国的道路。“你们若不按摩西的规条受割礼,不能得救”(徒15:1)。他们明知道律法是“难担的重担”(太23:4),“所不能负的轭”(太15:10),连他们自己都遵守不了,却非要别人去实行。正如耶稣所责备的,“自己不进去,正要进去的人,你们也阻挡他们”(路11:52)。他们在律法上所拥有的“知识和真理”(罗2:20),恰好成了天国路上的绊脚石,既跌倒了他们自己,也阻拦那前来朝见主的人。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看待知识呢?
使徒保罗说:“但知识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爱心能造就人。”(林前8:1)而且保罗还告诉哥林多教会的人:“弟兄们,我从前到你们那里去,并没有用高言大智对你们宣传神的奥秘。因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林前2:1—2)
既然如此,今日教会事奉还需不需要知识呢?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都不是绝对的。对待知识也应该是这样的。
保罗之所以对哥林多教会的人说他到哥林多教会去,不用“高言大智”,并不是保罗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他早年在犹太人最有名望的律法师迦马列的门下受教(徒22:3),也是法利赛人(腓3:5),而且比他“本国许多同岁的人更有长进”(加1:14)。也就是说在和他同时期的那些律法师中,保罗是出类拔萃、才华出众的。因此他是一个相当有学识的人,以致于新任巡抚非斯都不得不承认保罗“学问太大”(徒26:24)。
然而,保罗在哥林多人中不用这样的智慧和知识,就是恐怕哥林多教会的人把目光定睛在他的身上,把他看得过于高大,效法过于圣经所记”,拉帮结派(林前4:6)。
其实,知识的本身是无色彩的,关键是运用合宜,造就人让人得益处。如果运用所学的知识炫耀自己,向别人自夸,知识就成了骄傲的资本,从而拦挡人认识神,最终使人不得益处。
知识被神利用了,就成了事奉神的锐利武器,人们可以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更好的引导人认识神,接受救恩。知识被撒旦利用了,就成了抵挡神的工具,从而妨碍人认识神,接受神的恩典。
像保罗,没有归主之前,他所学习所掌握的律法方面的知识,就支配着他为“祖宗的遗传更加热心”(加1:14),疯狂的迫害教会,抵挡真道。当他在大马色路上蒙召归主后,他在律法方面的知识和对律法的精深研究,使他写出了《罗马书》和《加拉太书》这样的“教义性书信”,辩明了律法和恩典的不同意义,为后世教会正统神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圣经并不排斥知识,且鼓励人造求知识:“智慧人积存知识,愚妄人的口速致败坏”;“喜爱管教的,就是喜爱知识;恨恶责备的,却是畜类”(箴10:14,12:1)。有人说,这是属灵的“真知识”(箴8:14)。不错,但即或是属世的知识,也不是绝对的无可取之处,不然摩西为什么还要“学了埃及人一切的学问”呢?(使徒行传7:22)
由此我们认为二十一世纪的传道人,应当积极学习,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努力开拓自己的视野,多读一些书籍,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卫生备方面的书,都可以读一点。不能说成为专家,最起码也要略通一二。
总而言之,新形势下的中国教会传道人,决不应当以“愚昧”而自居,必须遍览群书博学多识,因为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知识爆炸”的时代,宗教与科学,信仰和理性应当相辅相成,而不应该是矛盾对立的。惟愿我们能像神的仆人所说的那样“在知识和各样见识上多而又多,使你们能分别是非,作诚实无过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腓1:9)。
三、“死亡和阴间的钥匙”——关于生命问题的认知
人的生命乃神所造,神更是珍爱人类的生命,然而,由于亚当、夏娃犯罪,导致全人类陷进罪恶,而“罪的工价乃是死”(罗6:23),而且按着基督教的教义,没有悔改的罪人,死后灵魂还要下到“阴间”(路16:23)。
什么是“阴间”?“阴间”究竟在哪里呢?让我们来看一处旧约经文:
“摩西说完了这一切话,他们脚下的地就开了口,把他们和他们的家眷,并一且属可拉的人丁、财物都吞下去。这样,他们和一切属他们的,都活活的坠落阴间,地口在他们上头照旧合拢,他们就从会中灭亡。”(民16:31--33)
这段经文记载的是发生在以色列人中间的一件奇事,当时正在旷野漂流的以色列人,因可拉、大坍、亚比兰等人的煽动,发生了叛乱,他们挑战擘西的权威:“你们擅自专权,全会众个个即是圣洁,耶和华也住他们中间,你们为什么自高,越过耶和华的会众呢?”(民16:3)为平息判乱,摩西祷告求神“创作一件新事”,叫可拉叛党在一瞬之间“活活的坠落阴间”(民16:30)。
根据当时的情况,我们可知圣经中所说的“阴间”就在地表以下,是一个无形的灵性的所在,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客观存在,而且根据耶稣所讲“财主和拉撒路的比喻”(路16:19—31),人的肉身消亡后,人的灵魂在“阴间”依旧活着并有“痛苦”的感觉。
旧约时的希伯来人认为,人死后,不管是善是恶,都要下到“阴间”(创37:35,伯14:13)。
新约圣经记载,在“五旬节”当日的讲道中,彼得曾引证大卫的一首诗讲论基督复活(诗16:8--11;徒2:25,28)。他在讲解这首诗时明确指出:“弟兄们,先祖大卫的事,我可以明明的对你们说,他死了,也埋葬了,并且他的坟墓直到今日还在我们这里”,“大卫并没有升到天上”(徒2:29,34)。
由此证明,旧约的古圣先知们死后灵魂也下到“阴间”。不过在“阴间”有两个地方,一个是亚伯拉罕和拉撒路所在的地方,一个是财主,也就是恶人们所在的地方,两者之间“有深渊限定,以致人要从这边过到你们那边是不可能的;要从那边过到我们这边也是不可能的”(路16:26)。
有圣经学家据此认为:在阴间有两个所在,一个是“乐园”,另一个就是“痛苦的地方”(路16:28)。
耶稣基督未钉十字架之前“乐园”也是在地表以下的,因耶稣曾应许十字架上一个强盗“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了!”(路23:43)
而基督教的教义认为耶稣死后三日之内他的灵魂是下到阴间去了,等到他从死里复活之后,就打破了死亡的权势,“并拿着死亡和阴间的钥匙”(启1:18)
在升上高天的时候,将“乐园”并那些在“乐园”的古圣先知们的灵魂一并带到了“第二层天上”(林后12:1—4)。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阴间”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地狱”,“阴间”只是未悔改归主之人死后灵魂暂时停留的地方,等到“白色大宝座审判”的时候,“海交出其中的死人,死亡和阴间也交出其中的死人”,然后,经过“白色大宝座的审判”,“死亡和阴间也被扔在火湖里”(启20:13--14)。这火湖就是人们所说的“地狱”。
正因为这样,救主耶稣基督“拿着死亡和阴间的钥匙”(启1:18),他是我们得胜的大君王,所有因信耶稣基督而蒙恩得救的基督徒,都可以仗着得胜的基督夸口:“第二次的死在他们身上没有权柄。”(启20:6)
四、大卫的钥匙——对于恩典的一点领受
大卫是以色列民族历史上的第二任君王,是神所设立的受膏君。因此大卫的身份预表着救主耶稣基督。大为一生所经磨难,但与神的关系十分亲近,在饱经磨难的时候,与神建立了密切的灵交,写下了许多流传后世脍炙人口(kuàizhìrénkǒu: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讼)的诗篇。
大卫自己也被称为“合神心意的仆人”(撒上13:14),神与大卫立约:“你寿数满足,与你列祖同睡的时候,我必使你的后裔接续你的位,我也必坚定他的国”(撒下7:12)。“你的子孙若谨慎自己的行为,尽心尽意,诚诚实实的行在我面前,就不断人坐以色列国的位”(王上1:4)。
这是神对大卫的应许,先知以赛亚因此发预言:“我必与你们立永约,就是应许大卫那可靠的恩典”(赛55:3)。这个“可靠的恩典”是什么呢?就是神必不断从大卫后裔中兴起子孙,“坐以色列国的位”。
既是犹大亡国后,神也不断从大卫家室中兴起后裔,作以色列人的民族领袖,直到救主耶稣降世。耶稣基督再来时要在地上建立他的国度,以色列人因此要全然复兴,像古时大卫王在位一样,极其强盛四方臣服。主耶稣基督要作这国度的君王,他要坐在他祖大卫的宝座上治理他的国,“以公平公义使固坚定稳固,从今直到永远”(赛9:7)。
这恩典的国度本来是给了以色列本国之民的,但因他们弃绝耶稣基督,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这“恩典”便因此转向外邦,使“从东从西,将有许多人来,在天国里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惟有本国的子民,竞被赶到外边黑暗里去,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太8:11--12)
根据以上经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这里的“大卫的钥匙”,就是通往天国恩门的钥匙,因主耶稣就是神所应许的接续大卫为王的那位子孙。这里的子孙,“并不是说众子孙,指着许多人,乃是说你那一个子孙,指着一个人,就是基督”(加3:16)
耶稣基督因此而成为“天国的君王”,他手里“拿着大卫的钥匙”,故而掌握着恩门开和关的权柄:“开了就没有人能关,关了就没有人能开”(启示录3:7)。
主耶稣基督发出这启示,是藉着拔摩海岛上的约翰传递给“非拉铁非”教会的重要信息。“非拉铁非”教会预表近代传道运动的兴起,是教会复兴的标志。因此在给“非拉铁非”教会的信中,复活的主就以“得胜的君王”的位格出现,要照应许登上大卫的宝座。他用自己的宝血,作成了得救的恩典,他愿意把这恩典给那“一切干渴的”,“不用银钱,不用价值”,都可以白白的来承受神的恩典(赛55:1)。
现在主耶稣正将这恩门打开,凡愿意接受主耶稣基督作自己生命救主的,随时可以从这门进城(启22:14)。“圣灵和新妇都说‘来’!听见的人也该说‘来’!口渴的人也当来,愿意的,都可以白白的取生命的水喝。”(启22:17)。这是主神向全人类发出的伟大邀请,你还在迟疑什么呢?
古人有诗云:“花开堪折直须折,莫使花落空折枝”,诗的本意是讲男女之间爱情的,意思就是一定要趁着对方青春年少的时候赢得爱情,千万不要等到红颜退尽花儿凋谢,再来空折枯枝倍兴感叹。后人常将此引伸为抓住机会去寻求人生中一些有宝贵价值的东西,切莫等失去了之后扼腕叹息(è wǎn tàn xī:扼:握住,抓住。握着手腕发出叹息的声音。形容十分激动地发出长叹的情态)徒唤奈何。
我们用此诗来激励世人要抓住机会寻求主耶稣的恩典,因现在正是恩门敞开的时候,使徒保罗因此说:“看哪,现在正是悦纳的时候,现在正是拯救的日子”(林后6:2)。
亲爱的朋友们,赶快接受救主耶稣的恩典吧!这恩典正是为你所预备的,若是等到有一天恩门关闭了,那就没有任何人会打开,因为这门的“钥匙”,是拿在救主耶稣基督手中的。
二、“知识的钥匙”——关于知识问题的思考
耶稣在这里责备律法师的一段话,和马太福音23:1--36对观,其时其人其言论完全是相同的,“符类福音”对这件事都有记载,而马太记这段话时,耶稣明确指责的对象是“文士和法利赛人”,路加笔下耶稣所指责的则是“律法师”。其实,他们都是同一类型的人。
旧约圣经写作和流传的时代,造纸术和印刷术没有被发明出来,因此那时的圣经靠人手抄写在一种羊皮制作的卷子上。这些专门抄写圣经的人叫做文士。他们精通旧约圣经,以捍卫律法为他们的天职,圣经又称他们是“律法师”。到希腊帝国统治犹太时,这些人中有一部分人自发地结合成团体,形成了“法利赛党”。
无论是文士还是律法师或者法法利赛人,他们都对律法大发热心,富有宗教热忱,他们是犹太社会的知识阶层,“深信自己是给瞎子领路的,是黑暗中人的光,是蠢笨人的师父,是小孩子的先生,在律法上有真理和知识的模范”(罗2:19—20)。
历史上,这些人曾是犹太社会一股积极的革新的力量,在犹太人国破家亡,人民被掳的情况下,他们凭着自己的宗教热情,保护犹太人的律法,使犹太民族没有在被掳之地被外族文化所同化。倘若不如此,旧约圣经恐怕早就失传了。这是犹太民族对世界文化的最杰出贡献,是在任何时候也不能抹杀的(罗3:1—2)。
然而到耶稣传道的时代,这些“律法师”们已不再锐意进取,而是墨守成规,恪(kè)守古人之遗传。他们以“律法师”著称,刚愎自用,藐视普通的犹太人,认为那些“不明白律法的百姓是被咒诅的”(约7:49)。
当一个生来瞎眼的犹太青年人,被耶稣医治而得痊愈后,这些“律法师’们对他百般刁难,青年人勇敢地为主作见证:“从创世以来,未曾听见有人把生来是瞎子的眼睛开了。这人若不是从神来的,什么也不能作。”(约9 32—33)他们竟然十分骄傲地说:“你全然在罪孽中,还要教训我们吗?”(约9:34)
正因为如此,他们公然站在耶稣的对立面,处处以律法为标准刁难耶稣,寻找耶稣的把柄,企图置耶稣于死地。他们手里拿着“律法”之“知识的钥匙”,却封锁了通往天国的道路。“你们若不按摩西的规条受割礼,不能得救”(徒15:1)。他们明知道律法是“难担的重担”(太23:4),“所不能负的轭”(太15:10),连他们自己都遵守不了,却非要别人去实行。正如耶稣所责备的,“自己不进去,正要进去的人,你们也阻挡他们”(路11:52)。他们在律法上所拥有的“知识和真理”(罗2:20),恰好成了天国路上的绊脚石,既跌倒了他们自己,也阻拦那前来朝见主的人。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看待知识呢?
使徒保罗说:“但知识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爱心能造就人。”(林前8:1)而且保罗还告诉哥林多教会的人:“弟兄们,我从前到你们那里去,并没有用高言大智对你们宣传神的奥秘。因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林前2:1—2)
既然如此,今日教会事奉还需不需要知识呢?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都不是绝对的。对待知识也应该是这样的。
保罗之所以对哥林多教会的人说他到哥林多教会去,不用“高言大智”,并不是保罗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他早年在犹太人最有名望的律法师迦马列的门下受教(徒22:3),也是法利赛人(腓3:5),而且比他“本国许多同岁的人更有长进”(加1:14)。也就是说在和他同时期的那些律法师中,保罗是出类拔萃、才华出众的。因此他是一个相当有学识的人,以致于新任巡抚非斯都不得不承认保罗“学问太大”(徒26:24)。
然而,保罗在哥林多人中不用这样的智慧和知识,就是恐怕哥林多教会的人把目光定睛在他的身上,把他看得过于高大,效法过于圣经所记”,拉帮结派(林前4:6)。
其实,知识的本身是无色彩的,关键是运用合宜,造就人让人得益处。如果运用所学的知识炫耀自己,向别人自夸,知识就成了骄傲的资本,从而拦挡人认识神,最终使人不得益处。
知识被神利用了,就成了事奉神的锐利武器,人们可以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更好的引导人认识神,接受救恩。知识被撒旦利用了,就成了抵挡神的工具,从而妨碍人认识神,接受神的恩典。
像保罗,没有归主之前,他所学习所掌握的律法方面的知识,就支配着他为“祖宗的遗传更加热心”(加1:14),疯狂的迫害教会,抵挡真道。当他在大马色路上蒙召归主后,他在律法方面的知识和对律法的精深研究,使他写出了《罗马书》和《加拉太书》这样的“教义性书信”,辩明了律法和恩典的不同意义,为后世教会正统神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圣经并不排斥知识,且鼓励人造求知识:“智慧人积存知识,愚妄人的口速致败坏”;“喜爱管教的,就是喜爱知识;恨恶责备的,却是畜类”(箴10:14,12:1)。有人说,这是属灵的“真知识”(箴8:14)。不错,但即或是属世的知识,也不是绝对的无可取之处,不然摩西为什么还要“学了埃及人一切的学问”呢?(使徒行传7:22)
由此我们认为二十一世纪的传道人,应当积极学习,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努力开拓自己的视野,多读一些书籍,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卫生备方面的书,都可以读一点。不能说成为专家,最起码也要略通一二。
总而言之,新形势下的中国教会传道人,决不应当以“愚昧”而自居,必须遍览群书博学多识,因为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知识爆炸”的时代,宗教与科学,信仰和理性应当相辅相成,而不应该是矛盾对立的。惟愿我们能像神的仆人所说的那样“在知识和各样见识上多而又多,使你们能分别是非,作诚实无过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腓1:9)。
三、“死亡和阴间的钥匙”——关于生命问题的认知
人的生命乃神所造,神更是珍爱人类的生命,然而,由于亚当、夏娃犯罪,导致全人类陷进罪恶,而“罪的工价乃是死”(罗6:23),而且按着基督教的教义,没有悔改的罪人,死后灵魂还要下到“阴间”(路16:23)。
什么是“阴间”?“阴间”究竟在哪里呢?让我们来看一处旧约经文:
“摩西说完了这一切话,他们脚下的地就开了口,把他们和他们的家眷,并一且属可拉的人丁、财物都吞下去。这样,他们和一切属他们的,都活活的坠落阴间,地口在他们上头照旧合拢,他们就从会中灭亡。”(民16:31--33)
这段经文记载的是发生在以色列人中间的一件奇事,当时正在旷野漂流的以色列人,因可拉、大坍、亚比兰等人的煽动,发生了叛乱,他们挑战擘西的权威:“你们擅自专权,全会众个个即是圣洁,耶和华也住他们中间,你们为什么自高,越过耶和华的会众呢?”(民16:3)为平息判乱,摩西祷告求神“创作一件新事”,叫可拉叛党在一瞬之间“活活的坠落阴间”(民16:30)。
根据当时的情况,我们可知圣经中所说的“阴间”就在地表以下,是一个无形的灵性的所在,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客观存在,而且根据耶稣所讲“财主和拉撒路的比喻”(路16:19—31),人的肉身消亡后,人的灵魂在“阴间”依旧活着并有“痛苦”的感觉。
旧约时的希伯来人认为,人死后,不管是善是恶,都要下到“阴间”(创37:35,伯14:13)。
0
扫码关注公众号弦外飞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