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福音》注释--在迦拿治好大臣的儿子-主日
2018-06-13
“过了那两天,耶稣离了那地方,往加利利去”(4:43):虽然主耶稣在叙加得到很好的接待,也达到了很不错的传福音的效果,但是,主耶稣还是按原计划继续北上。(参4:3)
“因为耶稣自己作过见证说:‘先知在本地是没有人尊敬的’”(4:44):在Plutarch(AD46—119,希腊传记家)、Pliny(AD23—79,罗马政治家)、Seneca(4BC—AD65,第一世纪最重要的拉丁作家之一)等人的著作中都有类似的格言。其他三卷福音书都是在主耶稣被本乡人拒绝时才引述这句谚语,(可6:4;太13:57;路4:24)本福音书作者使徒约翰却在主耶稣受到欢迎时才引用它。(参约4:45)
本节经文是本福音书作者特别编排在这里,很可能是要说明虽然主耶稣明明知道“先知在本地是没有人尊敬的”,但是,他还是回到本地去。这句话说明此前主耶稣“在本地”没有得到像在撒玛利亚那样受欢迎。
那么,这里的“本地”是指什么地方?圣经学者有以下观点:
①是指拿撤勒。
②是指加利利。
③是指犹太地,因为主耶稣出生在耶路撒冷的郊区伯利恒。符类福音的“本地”是指拿撒勒,约翰福音的“本地”是指犹太。
④是指巴勒斯坦中犹太人居住的区域,包括南方的犹太和北方的加利利。在此,特别要把主耶稣在撒玛利亚地受到撒玛利亚人盛情的接待和在犹太人居住地受到犹太人的冷落作比较。
“到了加利利,加利利人既然看见他在耶路撒冷过节所行的一切事,就接待他,因为他们也是上去过节”(4:45):这次主耶稣回加利利是否回到自己的家乡拿撒勒,走了哪些城镇?本福音书作者使徒约翰没有告诉我们,但是作者告诉我们这次这些加利利人对主耶稣的态度与拿撒勒人对主耶稣的态度很不同,(参太13:53—58;可6:1—6;路4:16—30)他们热情地接待了主耶稣,因为他们在耶路撒冷亲眼看见主耶稣在那里洁净圣殿时的威严,他们出于宗教感情也拍手称快。
笔者认为这些加利利人主要是指迦拿一带的加利利人,而不是拿撤勒一带的加利利人。迦拿人对待主耶稣的态度就好像伯大尼一带的人对待主耶稣比较友好一样。
“耶稣又到了加利利的迦拿,就是他从前变水为酒的地方。有一个大臣,他的儿子在迦百农患病”(4:46):这次主耶稣回迦拿的目的很可能是呼召那些看见“水变酒的神迹”而愿意相信的人。有些圣经学者认为这位大臣是犹太人,因为“大臣”的原文可以直译为“王的大臣”,即加利利分封王希律安提帕的大臣,很可能是犹太人。
很多圣经学者都认为这是医治百夫长的仆人的另一种记载,(参太8:5—13;路7:1-10)但是也有很多的不同点,首先,祈求者的身份不同,在符类福音中是迦百农的百夫长,这里是“大臣”;其次,在符类福音中患病者是“仆人”(奴隶),而在约翰福音中患病者是“大臣的儿子”;再次,百夫长并没有要求主耶稣到他的家里,而这位大臣却要求主耶稣到儿子所在的地方去医治。
这位大臣的优点如下:
(1)虚心:这个人是一位“大臣”。主耶稣只是一个乡村(拿撒勒)木匠,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同时,这位大臣是从32公里外的迦百农赶到迦拿来祈求主耶稣,他完全可以派管家来邀请主耶稣。虽然,是他的儿子病了,并且病得“快要死了”(4:47下),但是,有些当官的就放不下他的官架子。“下去”的原文是第二简单过去式主动语态假设语气,表示“立刻下去”的意思;“医治”的原文是第一简单过去式关身形主动意假设语气,表示“彻底医治”。
(2)恒心:主耶稣一遇见他,就说了一句听起来似乎是很冰冷的话(4:48“若不看见神迹奇事,你们总是不信”)。这句话不是专门针对这位大臣说的,主要是针对那些要看热闹的人说的。主耶稣之所以要这样说,主要是因为此前“众人”相信主耶稣,包括门徒的相信,(参2:11)都是看见主耶稣所行的神迹以后才相信的。后来主耶稣又说:“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约20:29)对这位大臣而言,这句话(4:48)也是对他的考验,就好像对迦南妇人的考验。(参太15:21—28)如果这位大臣不耐烦地走开,如果他太骄傲不能接受责备,那么,他的儿子就得不到医治。一个人必须诚恳,要有恒心,主耶稣的帮助才会临到他。
虽然,这位大臣有一定的恒心,但是,他还是有些焦急,他对主耶稣说:“先生,求你趁着我的孩子还没有死就下去。”(4:49)当时他以为只有当他的儿子还没有去世主耶稣才有办法医治,马大、马利亚刚开始也有这样的想法。(参约11:21、32)我们可以想象他焦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主耶稣也理解他的心情,于是就对他说:“回去吧!你的儿子活了。”(4:50上)“活了”表示如果没有主耶稣的医治,他的儿子必死无疑。诗人曾论到神的话语的医治能力:“他发命医治他们,救他们脱离死亡。”(诗107:20)
(3)信心:“那人信耶稣所说的话,就回去了。”(4:50下)当时绝大部分来求主耶稣医治的病人都相信,只要主耶稣的手能够摸到他们患病的地方,他们的病就会得医治,就如管会堂的睚鲁为他已死去的女儿祈求的时候也这样说:“我女儿刚才死了,求你去按手在她身上,她就必活了。”血漏妇人也是这样,她认为只要与主耶稣有接触,自己的病就能得医治,所以她就摸了主耶稣的衣裳。这说明世人都有感性的需要,这也是世人之所以会拜偶像的原因之一。这位大臣是主耶稣出来工作后第一次碰到的相信他话语的能力的人。这位大臣的信心还表现在,事后,“他自己和全家就都信了”(4:53下)。他一定要忍受讥讽和嘲笑。
这位大臣以虚心、恒心、信心来到主耶稣面前祈求,那么结果如何呢?
“正下去的时候,他的仆人迎见他……他便知道这正是耶稣对他说‘你儿子活了’的时候”(4:51—53上):仆人和大臣的对话说明主耶稣医治的确实性,他的儿子“热”退了,人活了,不是医生把他医好的,也不是身体机能上的自我调整而好的,而是主耶稣的话所产生的大能。大臣对仆人的询问,并不说明他对于主耶稣的话的怀疑,这样的询问是人之常情。按照罗马人的计时法“未时”(4:52)是晚上7点,按照犹太人的计时法是下午1时。
“他自己和全家就都信了。这是耶稣在加利利行的第二件神迹,是他从犹太回去以后行的”(4:53下--54):这位大臣的家庭是《新约》中第一个全家相信的家庭。使徒约翰这样记载,说明他对地理、历史的注意,把前后的事件连接起来,以便读者印象深刻。
到本章为止,共有三种人接纳主耶稣:耶路撒冷的尼哥底母,代表知识分子;撒玛利亚妇女,代表被轻视的罪人;迦拿的大臣,代表政界。
0
扫码关注公众号弦外飞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