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空虚
2019-05-01
传道书11:1-12:8
这学期以来,我改得胜课程的作业时,有两个学生常让我不知道要怎样回应他们。有一个老是说,他最大的问题是家人限制他出去玩,或不准他看电视;另外一个却说他没有问题,再不然就说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自杀。这两个学生的表现,反映出两种负面的人生观,一个认为人生是充满限制的,自己并不能决定要怎样生活;另一个感觉人生是很无奈的,管它什么问题不问题的,反正到最后一死了之就没事了。当人存着负面的人生观时,实际上是心中有一个需要填补的空虚,他们原本是渴望满足的,但经过一再的挫败、失望以后,他们用消极的态度看人生。
有一个心理学的实验。科学家把白老鼠置于笼子里,笼子有个唯一出口,门没有关,但是上面通了电流。笼子里开始放水进去,水位开始慢慢的上升,老鼠很害怕,就拼命的挣扎要跳出笼子。当牠开始往门口冲的时候,第一次碰到门口的电流,被电击了一下,马上落回水里;水位继续在升高,老鼠又往门口冲,又一次的电击,老鼠再度落回水中,这个动作经过五、六次以后,科学家把笼子门口的电流关掉,门还是敞开的,笼子的水位又开始上升,可是这一次老鼠放弃了挣扎,静静的让水淹过牠,活活的淹死在通行无阻的大门口。
这段话是一篇文章的上半段,上礼拜在网路上看见的。作者是药学研究所毕业的姊妹,她有一双小儿麻庳很严重的脚,但她有许多方面的恩赐。那一篇文章谈完老鼠的实验后,她说“我算是个放弃挣扎的人吧,如果你剖开我的心,你会发现那上面布满伤痕,我已经找不到可以缝补的地方了。”她没有说她遭遇什么事,但她最后的一段话是这样的“活着很累,当你从小到大受尽挫折,当你总是被人排斥,当你对未来不再抱着希望,活着真的很累。不要再对我说,耶稣是我未来的希望!我只是上帝的白老鼠,一只放弃挣扎的白老鼠,我想到自杀的三毛,我想到自杀的川端康成,也许我会拼命的写,然后在我出书之后自杀!”
这位姊妹曾来过我家参加网路的聚会,她是一个非常会写文章,对生活很认真的人。我知道她写这样的文章,绝对不是随便说说而已。她住在台南,我打听到她的电话后,就跟她连络上了,她把一连串的遭遇讲给我听,而且是一边哭一边讲的。她所受的伤害不但来自非基督徒,也来自基督徒。她的心就如她所说的,上面布满了伤痕。
传道书是一本对人生非常写实的书,这卷书把人生各样的困境描述得很透彻,时常用虚空来形容人生在世,在各种处境下的结果。看起来似乎很灰暗,让人觉得人生没有盼望。不过如果你仔细察考传道书,你会发现这是一本告诉我们,要如何面对人生的书。传道书把世界的事用虚空来形容结局,不是要叫我们消极,而是要我们用健康正确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原本就是充满限制跟无奈的,我们虽然可以追求享乐、追求智慧、追求财富,在生命的限制之下,都会成为虚空的。除非我们愿意让神掌管我们的人生,否则心中的空虚是没办法填满的。
今天所看的经文有两个主要的段落,第一段是十一章一到六节,告诉我们面对生命中的限制,要怎样生活;第二段从十一章七节到十二章八节,面对生命的无奈,要存着什么态度生活。
在传道书中,有许多犹太人传统的格言和谚语,在字面下有另外的意思。十一章一、二节跟作生意有关,现代中文译本把这两节翻译做:“把你的钱投在对外贸易上,总会有赢利的一天。要在不同的地方,或好些地方投资,因为你不知道在这世上会遭遇什么恶运。”犹太人会作生意举世闻名,他们很懂得投资理财,在历史上,犹太人虽然在许多国家中受许多不合理的限制,他们总是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生存方式。传道书的作者,藉着犹太人的谚语告诉我们,要尽到选择的责任。我们的人生是有许多限制,但在限制中我们还是有许多不同的选择,为自己的生活负责。用选择来突破限制,是生活的第一个责任。
要突破生命中的限制,我们的第二个责任是行动。云若满了雨,就必倾倒在地上,这是一项人力不能抵抗的自然法则,看风的必不撒种,望云的必不收割,是指人逃避行动的责任。按照圣经当时的农业背景,撒种时最怕大风将干的泥土连同种子吹走,但收割时下雨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我们不应该等到完美的客观环境才开始行动,如果怕风把种子吹散而不撒种,就会一事无成;如果怕雨水会落下而不动手收割,就会遭受更大的损失,甚至一点收获都没有。种稻米的农夫,很怕稻谷成熟还没收割前下雨,遇到这种情况时,那些成熟的稻谷会发芽,这些发芽的稻谷没办法处理成稻米,不过还可以拿去酿米酒,发芽的稻谷虽然价格不好,但总是比放着烂掉全部变成废物好。
我们还有第三个责任,可以帮助我们突破环境上的限制,这个责任就是努力。人生充满许多不知道的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事,我们常常无法完全清楚知道,更何况上帝的作为,我们也是常常不明白。在传道书十一章一到六节中,就出现四次你不知道,为了劝我们接受自己的局限,不要等到所有的限制都不见了才行动,要把握现有的机会,多作工,虽然不知道那些事会成功,总要尽到努力的责任。
神把我们放在一个环境或状况里,都有他的目的。他不会把我们当成实验室里的白老鼠,让我们受尽折磨后再把我们弄死。虽然在我们的人生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限制,不管外在会内在的,总不会没有选择。传道书的作者告诉我们,要尽到选择的责任,并且要采取实际的行动,然后努力的去做。能把人生中的虚空填满的人,懂得选择、懂得行动也懂得努力。
我们也许都有一些经验,有时会遇到一种人,他把他的问题带来找我,问我要怎么办,听他讲了一大堆以后给他一个建议,他却告诉我他还有困难,要我再告诉他别的建议,接下来他又讲了其他的困难,就这样反反覆覆的谈,问问题的人还是没有答案,我们却已经搞不清楚他的问题是什么。这样的人很难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整个人生被各样的烦恼缠绕着,他们习惯在痛苦里生活,这是一种极端。
忽略神将来要审判,而懹自己随着情欲放纵生活的人,是另一种极端。十一章七节到十二章八节告诉我们,应当享受现在、顾念未来。人要享受神所赐的生命和福乐,但不要忘记人生原是有限的,人所要追求的不是欢乐而是神自己,并要认识到人一切所作的事将来都要受神的审判。我们可以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快乐,却不要为以后留下后遗症。
越来越多人追求没有后遗症的生活方式,吃有机肥料种的疏菜,食物里不放太多的糖份跟盐份,为的是怕得到糖尿病、肾脏病。最近有一种衣服要开始流行,这是穿在里面的衣服,用没有化学肥料跟农药种的棉花做原料,免得身体被化学物质影响。我们应当用这种观念生活,不过不是为了身体的问题,而要为了跟神的关系。
传道书十二章三到六节,用房子比喻人的身体,描述人年老衰败的样子,“看守房屋的”是手,“有力的”是腿,手脚的力量失去了;“推磨的稀少”是牙齿掉了,“从窗户往外看的都昏暗”是眼睛看不清楚了。“街门”:是耳或嘴唇的感觉也慢慢失去。“雀鸟一叫人就起来”:指老年人难以熟睡,“歌唱的女子也都衰微”,指听觉或说话能力的衰退。“人怕高处,路上有惊慌”:描写害怕高处及怯于出门的情形。“杏树开花”:是指头发变白,“蚱蜢成为重担”:体力衰退。“人所愿的”:原文为植物名,这里大概是代表人的食慾或性慾。作者以荒废的家园比喻生命的完结,一切活动的终止。
人生最后的结局并不是段经文所形容的景况,而是面对神的审判。身体衰败是生命中的无奈,但我们可以从年幼开始,就预备自己面对神,不要让世界的罪恶污染我们,要知道生命中的限制,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不逃避也不放纵。
【
扫码关注公众号弦外飞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