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2
2018-06-13
第 三 十 八 章上 德 不 德 , 是 以 有 德;下 德 不 失 德 , 是 以 无 德。上 德 无 为 而 无 以 为, 下 德 为 之 而 有 以 为 。上 仁 为 之 而 无 以 为。 上 义 为 之 而 有 以 为 。上 礼 为 之 而 莫 之 应, 则 攘 臂 而 仍 之 。故 失 道 而 後 德 , 失德 而 後 仁 , 失 仁 而 後 义 , 失 义 而 後 礼 。夫 礼 者 , 忠 信 之 薄 而 乱 之 首 也 ; 前 识 者, 道 之 华 而 愚 之 始 也 。是 以 大 丈 夫 处其 厚 , 不 处 其 薄 ; 居 其 实 , 不 居 其 华 。 故 去 彼 取 此 。转载【注释赏析】(1)上德不德:老子从居心上来分道、德、仁、义、礼这几个层次。德是道的具体体现。因此,德指自然德性,即儿重的纯朴天性,上德,指具有上等品德因循自然的人。上德不德,即具有上等品德的人(因具备自然的品德),所以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品德(如仁、义、礼等)。(2)下德不失德:下德,与上德相对,指仁、义、礼等德性,老子将德分为上、下两个层次,上德是无心的流露,是与自然同一的品德;下德是有心的产物,是人为的品德,含有勉强的成分,也易产生虚伪。所以下德的人自以为不离失德,实际上是没有达到"德"的境界的,故老子下文称之为"无德"。(3)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以,有心,故意。上德的人顺任自然而无心做作。(4)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下德的人在形式上表现"德"并有心做作。这一句文字颇有争议,范应元本:"下德为之而无以为";马其昶本:"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本文据王弼本作"下德为之而有以为"。(5)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上礼的人有所作为却得不到别人的回应。(6)攘臂而扔之:攘臂,伸出手臂。扔之,用手引他们、强掣拽他们。(7)失道而后德:失掉了"道"而后才有"德"。(8)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礼,是忠信的不足、祸乱的开端。(9)前识者:有先见的人,先知。(10)华:虚华。(11)愚之始:愚昧的开始。(12)处其厚:厚,淳厚。立身于淳厚(的品德)。(13)薄:浅薄,此指"礼"。(14)去彼取此:去掉薄华的"礼",采取厚实的"道"与"德"。【译文】具有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形式的“德”,所以实际上是有“德”;下德的人死守着形式上的“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上德的人顺任自然而无心作为,下德的人在形式上表现“德”并有心做作。上仁的人有所表现但出于无意,上义的人有所表现却出于有心。上礼的人有所作为却得不到回应,于是就伸出胳臂,强掣牵拽。所以,丧失了“道”而后才有“德”,丧失了“德”而后才有“仁”,丧失了“仁”而后才有“义”,丧失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的不足,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于浅薄;存心朴实,而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薄华的“礼”,采取厚实的“道”和“德”。
1
扫码关注公众号弦外飞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