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只浮于表面的危险
2019-11-01
莱尔(J.C.Ryle)写道:“主耶稣用一段刺透人心的应用性教训来结束他的登山宝训。他从假先知讲到假信徒,从传讲谬误道理的师傅讲到无知的听众。”德斯嘉(R.V.G. Tasker)的评论亦相似:“不单是假师傅令到窄路难找,且更难踏上,人亦会严重的自欺。”所以,耶稣要我们面对他自己,把顺从与不顺从的基本选择,摆在我们面前,又呼召我们无条件的把心思、意志和生命献上,去遵行他的教训。
他警告我们不要陷入两种错误里:第一种是只在口里承认为主(21-23节),第二种是只有头脑上的知识(24—27节)。两者都不能取代真正的顺服;事实上它们只是不顺服的掩饰。耶稣郑重的强调,我们永恒的命运乃在乎彻底的顺从。
从这方面看来,登山宝训最后的两段非常相似。两者都比较两种对基督教训的回应:一是对的,一是错的。两者都表明中立是不可能的,必须作出明确的决定。两者都强调没有一种东西能取代主动而实际的顺服。两者又都教导说,在审判的日子,永生与永死的问题全在乎今生我们对基督和他的教训所作的回应。
这两段的唯一分别,是第一种人用舌头的誓言代替顺服的行动,而第二种人用耳朵去听,代替切实遵从。
只是口里认信的危险
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吗?”我就明明的告诉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太:21-23)
这里耶稣所讲述的人,以为凭他们对基督所说或所论及有关基督的话就可得救。“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21节)“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22节)但耶稣坚持说,我们最终的命运,不是取决于今天我们对他说什么,或将来在末日我们会对他说什么,而是要看我们是否言行一致,我们口里的认信,是伴以内心实际的顺服。
口里承认基督是信徒不可缺少的表现。保罗说,我们必须口里承认和心里相信,可以得救(罗10:9-10)。若不是出于圣灵的感动,就不可能有真正承认耶稣为主的(林前12:3)。此外,耶稣在登山宝训末段描述的那种口里称他为主的人,起码在表面看来是完全值得欣赏的。
首先,这是有礼貌的称呼。他们称他为“主”,就如今日对耶稣最恭敬有礼的称呼仍是“我们的主”。
第二,这是正统的称谓。虽然称耶稣为“主”,也许不过是“先生”的意思,但这段的上下文间接提到神是他的天父,而他自己是审判者,所以似乎有更广的含意。在受死和复活后,初期的基督徒肯定知道当他们称他为“主”时,他们的意思是什么。这是一个神圣的称号,是从旧约希伯来文的“耶和华”翻译成希腊文的。所以,从我们这些后世人的观点看来,可以说这是对耶稣基督一个精确和正统的称谓。
第三,这是热烈的。因为那些人不是冷冷地或只拘泥形式地称呼他“主”,而是热情地呼唤“主啊,主啊”,好像特别要人注意他们是何等的热心和虔诚。
第四,这是公开的承认;不是个人暗自表明对耶稣效忠。有人甚至奉基督的名“传道”,当他们在某些公开场合宣讲时,还大胆宣称他们有来自耶稣的权柄和启示。
不但如此,有时他们甚至故意引人注目。为要说明这点,耶稣引述最极端的例子,指到一些人超自然的“事奉”方式,包括说预言、赶鬼和行神迹。这些人在审判的日子向基督说话时,特别强调他们是奉谁的名传道的。他们三次提到这一点,而且每次都把它放在前以示强调。他们公开承认曾经奉基督的名传道、赶鬼和行很多异能。我们不用怀疑他们所宣称的是否属实,因为甚至假基督和假先知亦可以行出“大神迹、大奇事”(太24:24;帖后2:9-10)。
这不是很好的基督徒表现吗?不论是个人灵修或公开传道,这些人都按着传统、谦恭有礼而热切地称耶稣为“主”。这有什么不对?它本身没有不对。然而却是全然错误,因为这只是虚假的空谈,是与事实不符的宣称。这在审判的日子不能救他们。
所以,耶稣从他们现在对他说的话谈到他们将来对他说的话,最后指岀他要怎样对他们说。他也要作严肃的宣称。第二十三节所用的字是homoloyeso,“我要声眀”。基督像他们一样,公开明言,但不像他们的,就是基督的话是真实的。他将会严厉地对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虽然他们随意使用他的名,事实上他们不认识他。他之所以弃绝他们,是因为他们只是口里承认主,其实没有内在的确信。
他们只有挂在嘴边的信仰,没有生命的实践。他们称耶稣“主啊,主啊”,但从不服在他的主权下,或顺服他天父的旨意。路加的版本对这讲法更加强烈:“你们为什么称呼我‘主啊!主啊!’却不遵我的话行呢?”(路6:46)
那主要的分别在于“说”和“做”。审判者基督之所以把他们赶出去,是因他们是“作恶的人”。他们或许声称他们在传道事工上行了“许多异能”;但在他们每日的行事为人上,他们没有行善,而是行恶。这种人只把基督的名挂在唇边,他们所做的有何价值呢?正如保罗几年后所说的:“凡称呼主名的人,总要离开不义。”(提后2:19)
今日我们这些自称是基督徒的人,会在悔改信主时,私下表明信靠耶稣,又在浸礼及/或坚信礼中公开承认自己的信仰。我们称耶稣为“主”或“我们的主”,看来是要荣耀他。我们在教会背诵信经和颂唱诗歌来表示对基督的敬虔。我们甚至藉赖他的名参与不同的事工。但他没有因我们虔敬正统的言词受感。他依然要我们拿出证据来,证明我们的好行为是出于真诚的顺服。
只有头脑知识的危险
所以,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好比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听见我这话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并且倒塌得很大。(太7:24-27)
前一段是“说”与“做”的对比,而这里是“听”和“做”的对比。耶稣说到有一种人是“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24节),而另一种人是“听见我这话不去行的”(26节)。用他那著名的比喻,借两个盖房子的人的故事,阐明听从他与不听从他的人两者的分别;聪明人“深深的挖地”(路6:48),把房子盖在磐石上,而无知的人不用为地基操心,把房子盖在沙土上就感到满足。
他们的房子盖好后,一个偶然经过的路人不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分别,因为它们的差别是在地基上,而地基是看不见的。惟有当大风暴来临时,两幢房子受到猛烈的撞击,“雨水击打房顶,水冲地基,狂风摇动墙壁”——那基本和致命的分别就显露出来。因在磐石上的房子经得起大风,而盖在沙土上的房子则倒塌了,被严重摧毁至无法重修。
同样,自称是基督徒的人(包括真的和假的)看来也很相似。我们不易分辨真伪。两类人看来都是在建造基督徒的生命。耶稣所比较的,不是自称基督徒的人与没有称自己为信徒的非基督徒。反之,两类属灵的建造者同是“听见我这话”的人,他们同是可见的基督徒群体中的成员。
两者都读圣经,都到教会聚会,都听道和购买属灵书籍。你通常不能把他们分别岀来,因为他们生命的根基隐藏在深处,是眼不能看见的。真正的问题不是他们有否听见基督的教训(更不是他们是否尊重或相信这些教训),而是他们是否按着所听见的去行。惟有风暴能把真相揭示出来。很多时候,风暴的危机和危难会暴露我们究竟是怎样的人,因为“真正的虔诚和虚假的虔敬不容易清楚分辨,直至试炼临到,才会显露出来”。若不然,审判日的风暴也肯定会把两者分辨出来。
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最后两段所坚持的眞理,就是不论头脑上对他的认识或口里承认他,虽然两者都重要,但都不能取代对他的顺服。问题不在乎我们是否有礼貌、合乎体统、热切地对耶稣说话或谈及他,也不在乎我们是否留心倾听丶研读默想和背诵他的话,直至我们的脑袋塞满他的敎训;而是在乎我们是否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换句话说,我们既口称耶稣为主,在现实生活,是否真的奉他为我们生命的主。
当然,这里所敎导的,不是说我们凭着因顺服而有的好行为,就能得救,或得以进入天国(21节),因为整本新旧约圣经所提供的唯一得救方法,是靠赖神的恩典,又因着信。可是,耶稣所强调的,是那些听了福音又真心表示相信的人定会常常顺服他,藉着他们的行为将信心表明出来。
耶稣的使徒从不忘记这敎训,这在他们的书信中最显著。例如,约翰壹书经常提及只口说相信的危险:“我们若说是与神相交却仍在黑暗里行,就是说谎话,……人若说我认识他,却不遵守他的诫命,便是说谎话的”(约壹1:6,2:4)。另一方面,在雅各的书信,常提及只有头脑知识的危险。他写道:死板板的正统观念不能叫人得救,惟有表现出好行为的真实信心才可以;所以我们“要行道,不要单单听道”(雅1:22-25,2:14-20)。
当我们把这敎训应用在自己身上时就需要考虑到读圣经有其危险性,而加入教会亦有危险。因读圣经时,我们听见基督的话,而加入教会乃表示我们相信基督。结果,我们就归入耶稣所描述的那群听见他教训和称呼他为主的人的行列里。所以,压在我们肩头上的重大责任,就是必须把所知和所说的化为实际的行动。
我们不得不作出选择
因此,登山宝训亦是以我们一贯所熟悉的基本选择作结束。耶稣没有为门徒制定一套容易遵守的道德律例,相反,它是一套与世俗思想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理想。他呼召我们离弃流行的世俗文化,兴起基督徒的抗衡文化。
我们研读登山宝训时,不断听见他要求门徒与世人有所分别。第一次清楚听见这要求,是在耶稣吩咐我们作“世上的盐”和“世上的光”这使命上。因为这两个比喻把基督徒和非基督徒清楚划分,表明两者之间有明显而基本的分别。世界好像腐烂的食物,因满了细菌而引致分解;而耶稣的门徒是世上的盐,可阻止它变坏。世界是一个黑暗阴沈的地方,缺少阳光,生活在幽暗中;耶稣的门徒就是它的光,能驱走黑暗和阴郁。
马太福音从这里开始,就把两个相对的标准图象化地描绘岀来,并推荐耶稣所提供的道路。我们的义要更深入,甚至直达我们心灵;我们的爱要更广,连我们的仇敌也容纳。在敬虔方面,我们要避免假冒为善的虚饰;而在祷告方面,不要像异教徒般啰嗦冗长。取而代之,我们的施舍、祷告和禁食要真诚。
不要在基督徒的原则上妥协。我们所选择的财宝,必须是能够存到永远,而不是那些可在地上朽烂的;我们所选择的主人,应该是神,而不是金钱或财物。我们的雄心(那些占据我们心思的东西)绝对不应是追求物质保障,而是在世上扩展神的国和神的义。
我们不但不要效法这个世界——不管是像外表敬虔的法利赛人或不敬虔的异教徒——耶稣更要求我们学效天父。使人和睦甚至爱那些忘恩负义和自私自利的人。所以我们定要学效他,不是学效人。惟有这样,我们才能表明我们真是他的儿女(太5:9、44-48)。
现在就是作抉择的时候,我们可选择跟随人群或跟从我们在天上的父,任由舆论之风把我们吹来吹去或让神的话——他品格和旨意的启示掌管我们的生命。登山宝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把这两种生活取向摆在我们面前,叫我们不得不作出选择。
这就是为什么登山宝训的结论如此恰当了;在结论中,耶稣描绘出两条路(窄的和宽的)和两座房子(盖在磐石上和沙土上的)。我们不可能夸大这选择的重要性,因为一条路通向永生,另一条路引人走向灭亡;一座房子稳固非常,而另一座却严重被毁。
对生命所作的选择,远较终生事业或终身伴侣的选择更重要。我们要踏上哪一条路?我们要在哪种根基上建造?
扫码关注公众号弦外飞音 |
|